雨村曲話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臧懋循,字晉叔,号顧渚,長興人,萬曆庚辰進士。
所選元人雜劇百種二十卷,元一代之曲借以不墜,快事也。
嘗雲,“曲自元始有南北,各十七宮調,而《北西廂》諸雜劇無慮數百種,南則《幽閨》、《琵琶》二記而已。
自高則誠《琵琶》,首為‘不尋宮數調’之說以掩覆其短,今遂藉口,謂‘曲嚴于北而疏于南’,豈不謬乎,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樂府,而粗者雜以方言。
至鄭若庸《玉玦》,始用類書為之。
而張伯起之徒,轉相祖述為《紅拂記》,則濫觞極矣。
何元朗評施君美《幽閨》遠出琵琶上,王元美謂好奇之過。
夫《幽閨》大半已雜赝本,不知元朗能辨此否。
餘嘗于酒次論及《琵琶粱州序》、《念奴嬌序》二曲不類永嘉人口吻,當是後人竄入,元美尚津津稱許,惡知所謂《幽閨》,” 《荊钗》一記,晉叔自謂得元人秘本。
信韻葉矣,然如“草舍茅檐”一曲,本用監鹹險韻,而又有一二犯韻,何也?至“莫忘雌炊扊”一語,句則妙矣,然一望而知非元人面目也。
曲不欲多,白尤不欲多骈偶。
如《琵琶》黃門諸篇,業且厭之,而屠長卿《昙花》白終折無一曲,梁伯龍*《浣紗》、梅禹金《玉盒》終本無一散語,其謬彌甚。
湯義仍《紫钗》四記中間,北曲骎骎乎涉其藩矣,獨音韻少諧,不無鐵綽闆唱大江東去之病,南曲絕無才情,若出兩手,何也?伯龍名辰魚,字少白,明昆山人,國學生。
明以南曲名于江左者,如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長洲人,中鄉榜,倅南京兆。
,唐寅,字伯虎,吳人,中解元。
,及吳人鄭若庸,皆首選也。
希哲能為大套,才情富有而多雜,伯虎小詞,翩翩有緻,鄭所作《玉玦記》最佳,他未稱是。
《曲藻》評論如此。
鄭特工于用筆耳。
《紅拂》句如“春眠乍曉,處處聞啼鳥,問開到海棠多少”,又“章柳路渺,天涯何處無芳草”,皆嫌于用成句太熟。
《東郭記》全以一部《孟子》演成,其意不出“求富貴利達”一語,蓋罵世詞也。
劇目俱用《孟子》成語,不出措大習氣,曲中之别調也。
《明珠記》即《無雙傳》,明陸天池采所撰,乃兄浚明給事助成之。
王氏以為未盡善。
餘以為元美特走馬看花耳,未細加涉獵也。
曲中佳語雖少,其穿插處頗有巧思,工俊宛展,固為獨擅,非梁、梅輩派頭。
其北【尾】雲,“君王的兀自保不得親家眷,窮秀才空望着京華淚痕滿。
”直逼元人矣。
元美以為未盡善,以其不用故實也。
中有“鳳尾箋”、“鲛鮹帕”、“芙蓉帳”、“翡翠堆”等語,未脫時尚,故見《曲藻》,不然則不齒及矣。
我謂,未盡善正在此,不在彼也。
《洞天元紀》、《陶情樂府》、《續陶情樂府》,俱新都楊升庵撰。
流脍人口,北曲為多,而頗不為當行所*許。
王元美譏為“蜀人多用川調,不諧南北本腔”,妄也。
蜀何嘗有“川調”之名?南、北《九宮譜》、《中原音韻》,世所通行之譜,豈獨吳人許用而蜀人不許乎?各分町畦,互相攻擊,雖文人相輕,亦小人黨習也。
其佳句如“費長房縮不就相思地,女娲氏補不完離恨天。
别淚銅人共滴,愁腸蘭焰同煎。
和愁和悶,經歲經年”,又“傲霜雪鏡中紫髯,任光陰眼前赤電,仗平安頭上青天”,皆生别不拾人牙慧。
乃元美摭拾其“嫩寒生花底”數語,以為“抄錄元人秘本,掩為己有”。
噫,是何腑腸,必不容升庵出一頭地也?亦褊之至矣。
北曲在明,如李空同、王浚川、何粹夫、韓宛洛、何太華、許少華,皆有樂府,末盡傳。
《曲藻》雲,“所知者李先芳、張重、劉時達,皆可觀。
馮惟敏獨為深出,其闆眼、務頭、撺搶、緊緩,無不曲盡,而才氣亦足發明,祗用本色過多,北音太繁,為白璧微颣耳。
” 作曲最忌出情理之外。
王舜耕所撰《西樓記》,于撮合不來時,拖出一須長公,殺無罪之妾以劫人之妾為友妻,結構至此,可謂自堕苦海。
舜耕,高郵人。
《西樓》工于調谑。
其第六出《私契》所白“見了《錦帆樂府》,日夜稱頌大名”,乃舜耕自負,故雲“語兒曹,【陽春】古奏
所選元人雜劇百種二十卷,元一代之曲借以不墜,快事也。
嘗雲,“曲自元始有南北,各十七宮調,而《北西廂》諸雜劇無慮數百種,南則《幽閨》、《琵琶》二記而已。
自高則誠《琵琶》,首為‘不尋宮數調’之說以掩覆其短,今遂藉口,謂‘曲嚴于北而疏于南’,豈不謬乎,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樂府,而粗者雜以方言。
至鄭若庸《玉玦》,始用類書為之。
而張伯起之徒,轉相祖述為《紅拂記》,則濫觞極矣。
何元朗評施君美《幽閨》遠出琵琶上,王元美謂好奇之過。
夫《幽閨》大半已雜赝本,不知元朗能辨此否。
餘嘗于酒次論及《琵琶粱州序》、《念奴嬌序》二曲不類永嘉人口吻,當是後人竄入,元美尚津津稱許,惡知所謂《幽閨》,” 《荊钗》一記,晉叔自謂得元人秘本。
信韻葉矣,然如“草舍茅檐”一曲,本用監鹹險韻,而又有一二犯韻,何也?至“莫忘雌炊扊”一語,句則妙矣,然一望而知非元人面目也。
曲不欲多,白尤不欲多骈偶。
如《琵琶》黃門諸篇,業且厭之,而屠長卿《昙花》白終折無一曲,梁伯龍*《浣紗》、梅禹金《玉盒》終本無一散語,其謬彌甚。
湯義仍《紫钗》四記中間,北曲骎骎乎涉其藩矣,獨音韻少諧,不無鐵綽闆唱大江東去之病,南曲絕無才情,若出兩手,何也?伯龍名辰魚,字少白,明昆山人,國學生。
明以南曲名于江左者,如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長洲人,中鄉榜,倅南京兆。
,唐寅,字伯虎,吳人,中解元。
,及吳人鄭若庸,皆首選也。
希哲能為大套,才情富有而多雜,伯虎小詞,翩翩有緻,鄭所作《玉玦記》最佳,他未稱是。
《曲藻》評論如此。
鄭特工于用筆耳。
《紅拂》句如“春眠乍曉,處處聞啼鳥,問開到海棠多少”,又“章柳路渺,天涯何處無芳草”,皆嫌于用成句太熟。
《東郭記》全以一部《孟子》演成,其意不出“求富貴利達”一語,蓋罵世詞也。
劇目俱用《孟子》成語,不出措大習氣,曲中之别調也。
《明珠記》即《無雙傳》,明陸天池采所撰,乃兄浚明給事助成之。
王氏以為未盡善。
餘以為元美特走馬看花耳,未細加涉獵也。
曲中佳語雖少,其穿插處頗有巧思,工俊宛展,固為獨擅,非梁、梅輩派頭。
其北【尾】雲,“君王的兀自保不得親家眷,窮秀才空望着京華淚痕滿。
”直逼元人矣。
元美以為未盡善,以其不用故實也。
中有“鳳尾箋”、“鲛鮹帕”、“芙蓉帳”、“翡翠堆”等語,未脫時尚,故見《曲藻》,不然則不齒及矣。
我謂,未盡善正在此,不在彼也。
《洞天元紀》、《陶情樂府》、《續陶情樂府》,俱新都楊升庵撰。
流脍人口,北曲為多,而頗不為當行所*許。
王元美譏為“蜀人多用川調,不諧南北本腔”,妄也。
蜀何嘗有“川調”之名?南、北《九宮譜》、《中原音韻》,世所通行之譜,豈獨吳人許用而蜀人不許乎?各分町畦,互相攻擊,雖文人相輕,亦小人黨習也。
其佳句如“費長房縮不就相思地,女娲氏補不完離恨天。
别淚銅人共滴,愁腸蘭焰同煎。
和愁和悶,經歲經年”,又“傲霜雪鏡中紫髯,任光陰眼前赤電,仗平安頭上青天”,皆生别不拾人牙慧。
乃元美摭拾其“嫩寒生花底”數語,以為“抄錄元人秘本,掩為己有”。
噫,是何腑腸,必不容升庵出一頭地也?亦褊之至矣。
北曲在明,如李空同、王浚川、何粹夫、韓宛洛、何太華、許少華,皆有樂府,末盡傳。
《曲藻》雲,“所知者李先芳、張重、劉時達,皆可觀。
馮惟敏獨為深出,其闆眼、務頭、撺搶、緊緩,無不曲盡,而才氣亦足發明,祗用本色過多,北音太繁,為白璧微颣耳。
” 作曲最忌出情理之外。
王舜耕所撰《西樓記》,于撮合不來時,拖出一須長公,殺無罪之妾以劫人之妾為友妻,結構至此,可謂自堕苦海。
舜耕,高郵人。
《西樓》工于調谑。
其第六出《私契》所白“見了《錦帆樂府》,日夜稱頌大名”,乃舜耕自負,故雲“語兒曹,【陽春】古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