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陶九成論曲
關燈
小
中
大
宮宜飄逸清幽。
大石調宜風流醞藉。
小石調宜旖旎妩媚。
高平調宜條物滉漾。
般涉調宜拾掇坑塹。
歇指調宜急并虛歇。
商角調宜悲傷婉轉。
雙調宜健捷激袅。
商調宜凄怆怨慕。
角調宜嗚咽悠揚。
宮調宜典雅沉重。
越調宜淘寫冷笑。
凡唱所忌。
子弟不唱作家歌。
浪子不唱及時曲。
男不唱豔詞。
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
北人不歌。
凡歌之格調。
有抑揚頓挫。
有頂疊垜換。
有萦纡牽結。
有敦拖嗚咽。
有推題九轉。
有搖欠遏透。
凡歌之節奏。
有停聲。
有待拍。
有偷吹。
有拽棒。
有字真。
有句笃。
有依腔。
有貼調。
凡歌一聲。
聲有四節。
曰起末。
曰過度。
曰揾簪。
曰攧落。
凡歌一句。
句有聲韻。
一聲平。
一聲背。
一聲圓。
聲要圓熟。
腔要徹滿。
凡一曲中各有其聲。
曰變聲。
曰敦聲。
曰杌聲。
曰啀聲。
曰困聲。
凡歌有三過聲。
曰偷氣。
曰取氣。
曰換氣。
曰歇氣。
曰就氣。
又愛者有一口氣。
凡歌聲變件有三台。
有破子。
有遍子。
有攧落。
有實催。
有全篇。
有尾聲。
有賺煞。
有随煞。
有隔煞。
有羯煞。
有本調煞。
有拐子煞。
有三煞。
有十煞。
凡調有子母。
有姑舅兄弟。
有字多聲少。
有聲少字多。
所謂一串骊珠也。
如仙呂點绛唇大石調青杏子。
世稱為殺唱劊子。
有愛唱者。
有學唱者。
有能唱者。
有會唱者。
有高不揭。
低不咽。
有排字兒。
打截兒。
放掯兒。
唱意兒。
明掯兒。
暗掯兒。
長掯兒。
短掯兒。
碎掯兒。
凡人聲音不等。
各有所長。
有川嗓。
有堂聲。
皆合破箫管。
大抵唱得雄壯者。
失之村沙。
唱得藴拽者。
失之乜斜。
唱得輕巧者。
失之寒賤。
唱得本分者。
失之老實。
唱得用意者。
失之穿鑿。
唱得打搯者。
失之本調。
凡唱節病有困的。
灰的。
涎的。
叫的。
大的。
有樂官聲。
撒錢聲。
拽鋸聲。
貓叫聲。
不入耳。
不着人。
不徹腔。
不合調。
工夫少。
遍數少。
步力少。
官場少。
字樣訛。
文理差。
無叢林。
無傳授。
嗓拗劣調。
落架漏氣。
凡唱聲病散散焦焦。
幹幹冽冽。
啞啞#ref(xia.png,,20x20)#ref(xia.png,,20x20)。
尖尖低低。
雌雌雄雄。
短短憨憨。
濁濁赸赸。
格嗓囊鼻。
搖頭歪口。
合眼張口。
撮唇撇口。
昂頭咳嗽。
凡添字病如則他。
兀那。
是他家。
俺子道。
我不見。
兀的不呢。
一條了。
唇撒了。
一片了。
團圞了。
破孩了。
茄子了之類是也。
○高安周挺齋論曲 凡作樂府。
切忌有傷于音律。
如女真風流體等樂章。
皆以女真人音聲歌之。
雖字有差訛。
不傷音律。
不為害也。
大抵先要明腔。
後要識譜。
審其音而為之。
庶不忝于先輩。
至如詞中字多難唱處。
橫放傑出。
皆是才人拴縛不住之氣。
自非老于文學者。
即為劣調矣。
凡經史語。
樂府語。
天下通語。
可入雜劇。
如俗語。
蠻語。
谑語。
嗑語。
市語。
譏诮語。
各處鄉語。
書生語。
構肆語。
張打油語。
皆不可入如雙聲疊韻語不可專意作之。
然亦不可無此體。
總之造語必儁。
用字必熟。
太文則迂。
不文則俗。
文而不文。
俗而不俗。
要聳觀又聳聽。
格調高。
音律好。
襯字無。
平仄穩。
凡樂府最忌者有四。
一曰語病。
如達不着王母機。
或對曰。
燒公鴨。
舉坐大笑是也。
二曰語澀。
謂句生硬而平仄不葉是也。
三曰語粗。
謂無細膩儁美之詞是也。
四曰語嫩。
謂詞句太弱。
且庸腐又不切當。
專務鄙猥小家。
全無大氣象是也。
凡用事要明事隐使。
隐事明使。
凡作樂府。
要知某調某句。
某是務頭。
可施儁語于其上。
其餘宜自立一家言。
不可多用全語。
凡對偶如逢雙必對。
自然之理也。
又扇面對。
如調笑令第四句對第六句。
第五句對第七句。
駐馬聽起四句是也。
又重疊對。
如鬼三台第一句對第二句。
第四句對第五句。
第一第二第三句對第四第五第六句是也。
又救尾對。
如紅繡鞋第四第五第六句為三對。
寨兒令第九第十第十一句為三對是也。
有六字三韻。
詞家以為難。
如西廂麻郎兒幺雲。
忽聽一聲猛驚。
太平令雲。
自古相女配夫是也。
○吳興趙子昂論曲 良家子弟所扮雜劇。
謂之行家生活。
娼優所扮。
謂之戾家把戲。
蓋以雜劇出于鴻儒碩士騷人墨客所作。
皆良家也。
彼娼優豈能辦此。
故關漢卿以為非是他當行本事。
我家生活。
他不過為奴隸之役。
供笑獻勤。
以奉我輩耳。
子弟所扮。
是我一家風月。
雖複戲言。
甚合于理。
院本中有娼夫之詞。
名曰綠巾詞。
雖有絕佳者。
不得并稱樂府。
如黃番綽鏡新磨雷海青輩。
皆古名娼。
止以樂名呼之。
亘世無字。
今趙明鏡訛傳趙文敬。
張酷貧訛傳張國賓。
皆是非也。
○丹丘先生論曲 雜劇有正末。
副末。
狚。
狐。
靓。
鸨。
猱。
捷譏。
引戲。
九色之名。
正末者。
當場男子能指事者也。
俗謂之末泥。
副末執磕瓜以撲靓。
即古所謂蒼鹘是也。
當場之妓曰狚。
狚狷之雌者也。
其性好淫。
今俗訛為旦。
狐當場妝官者是也。
今俗訛為孤。
靓傅粉墨。
獻笑供谄者也。
粉白黛綠。
古稱靓妝。
故謂之妝靓色
大石調宜風流醞藉。
小石調宜旖旎妩媚。
高平調宜條物滉漾。
般涉調宜拾掇坑塹。
歇指調宜急并虛歇。
商角調宜悲傷婉轉。
雙調宜健捷激袅。
商調宜凄怆怨慕。
角調宜嗚咽悠揚。
宮調宜典雅沉重。
越調宜淘寫冷笑。
凡唱所忌。
子弟不唱作家歌。
浪子不唱及時曲。
男不唱豔詞。
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
北人不歌。
凡歌之格調。
有抑揚頓挫。
有頂疊垜換。
有萦纡牽結。
有敦拖嗚咽。
有推題九轉。
有搖欠遏透。
凡歌之節奏。
有停聲。
有待拍。
有偷吹。
有拽棒。
有字真。
有句笃。
有依腔。
有貼調。
凡歌一聲。
聲有四節。
曰起末。
曰過度。
曰揾簪。
曰攧落。
凡歌一句。
句有聲韻。
一聲平。
一聲背。
一聲圓。
聲要圓熟。
腔要徹滿。
凡一曲中各有其聲。
曰變聲。
曰敦聲。
曰杌聲。
曰啀聲。
曰困聲。
凡歌有三過聲。
曰偷氣。
曰取氣。
曰換氣。
曰歇氣。
曰就氣。
又愛者有一口氣。
凡歌聲變件有三台。
有破子。
有遍子。
有攧落。
有實催。
有全篇。
有尾聲。
有賺煞。
有随煞。
有隔煞。
有羯煞。
有本調煞。
有拐子煞。
有三煞。
有十煞。
凡調有子母。
有姑舅兄弟。
有字多聲少。
有聲少字多。
所謂一串骊珠也。
如仙呂點绛唇大石調青杏子。
世稱為殺唱劊子。
有愛唱者。
有學唱者。
有能唱者。
有會唱者。
有高不揭。
低不咽。
有排字兒。
打截兒。
放掯兒。
唱意兒。
明掯兒。
暗掯兒。
長掯兒。
短掯兒。
碎掯兒。
凡人聲音不等。
各有所長。
有川嗓。
有堂聲。
皆合破箫管。
大抵唱得雄壯者。
失之村沙。
唱得藴拽者。
失之乜斜。
唱得輕巧者。
失之寒賤。
唱得本分者。
失之老實。
唱得用意者。
失之穿鑿。
唱得打搯者。
失之本調。
凡唱節病有困的。
灰的。
涎的。
叫的。
大的。
有樂官聲。
撒錢聲。
拽鋸聲。
貓叫聲。
不入耳。
不着人。
不徹腔。
不合調。
工夫少。
遍數少。
步力少。
官場少。
字樣訛。
文理差。
無叢林。
無傳授。
嗓拗劣調。
落架漏氣。
凡唱聲病散散焦焦。
幹幹冽冽。
啞啞#ref(xia.png,,20x20)#ref(xia.png,,20x20)。
尖尖低低。
雌雌雄雄。
短短憨憨。
濁濁赸赸。
格嗓囊鼻。
搖頭歪口。
合眼張口。
撮唇撇口。
昂頭咳嗽。
凡添字病如則他。
兀那。
是他家。
俺子道。
我不見。
兀的不呢。
一條了。
唇撒了。
一片了。
團圞了。
破孩了。
茄子了之類是也。
○高安周挺齋論曲 凡作樂府。
切忌有傷于音律。
如女真風流體等樂章。
皆以女真人音聲歌之。
雖字有差訛。
不傷音律。
不為害也。
大抵先要明腔。
後要識譜。
審其音而為之。
庶不忝于先輩。
至如詞中字多難唱處。
橫放傑出。
皆是才人拴縛不住之氣。
自非老于文學者。
即為劣調矣。
凡經史語。
樂府語。
天下通語。
可入雜劇。
如俗語。
蠻語。
谑語。
嗑語。
市語。
譏诮語。
各處鄉語。
書生語。
構肆語。
張打油語。
皆不可入如雙聲疊韻語不可專意作之。
然亦不可無此體。
總之造語必儁。
用字必熟。
太文則迂。
不文則俗。
文而不文。
俗而不俗。
要聳觀又聳聽。
格調高。
音律好。
襯字無。
平仄穩。
凡樂府最忌者有四。
一曰語病。
如達不着王母機。
或對曰。
燒公鴨。
舉坐大笑是也。
二曰語澀。
謂句生硬而平仄不葉是也。
三曰語粗。
謂無細膩儁美之詞是也。
四曰語嫩。
謂詞句太弱。
且庸腐又不切當。
專務鄙猥小家。
全無大氣象是也。
凡用事要明事隐使。
隐事明使。
凡作樂府。
要知某調某句。
某是務頭。
可施儁語于其上。
其餘宜自立一家言。
不可多用全語。
凡對偶如逢雙必對。
自然之理也。
又扇面對。
如調笑令第四句對第六句。
第五句對第七句。
駐馬聽起四句是也。
又重疊對。
如鬼三台第一句對第二句。
第四句對第五句。
第一第二第三句對第四第五第六句是也。
又救尾對。
如紅繡鞋第四第五第六句為三對。
寨兒令第九第十第十一句為三對是也。
有六字三韻。
詞家以為難。
如西廂麻郎兒幺雲。
忽聽一聲猛驚。
太平令雲。
自古相女配夫是也。
○吳興趙子昂論曲 良家子弟所扮雜劇。
謂之行家生活。
娼優所扮。
謂之戾家把戲。
蓋以雜劇出于鴻儒碩士騷人墨客所作。
皆良家也。
彼娼優豈能辦此。
故關漢卿以為非是他當行本事。
我家生活。
他不過為奴隸之役。
供笑獻勤。
以奉我輩耳。
子弟所扮。
是我一家風月。
雖複戲言。
甚合于理。
院本中有娼夫之詞。
名曰綠巾詞。
雖有絕佳者。
不得并稱樂府。
如黃番綽鏡新磨雷海青輩。
皆古名娼。
止以樂名呼之。
亘世無字。
今趙明鏡訛傳趙文敬。
張酷貧訛傳張國賓。
皆是非也。
○丹丘先生論曲 雜劇有正末。
副末。
狚。
狐。
靓。
鸨。
猱。
捷譏。
引戲。
九色之名。
正末者。
當場男子能指事者也。
俗謂之末泥。
副末執磕瓜以撲靓。
即古所謂蒼鹘是也。
當場之妓曰狚。
狚狷之雌者也。
其性好淫。
今俗訛為旦。
狐當場妝官者是也。
今俗訛為孤。
靓傅粉墨。
獻笑供谄者也。
粉白黛綠。
古稱靓妝。
故謂之妝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