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迹輯錄

關燈
抹,佳婿憶秦郎。

    ”又題友人扇一絕雲:“女兒公子各風華,争羨皇都選婚家。

    三代以來春數點,二南卷裡有桃花。

    ”(按:此詩題為《書魏槃仲扇》,見集外未刻詩。

    )情辭惝恍,他人斷無此思想,無此筆墨也。

     定庵以道光十九年,年四十八乞休,二十一年,五十歲殁于丹陽。

    其殁也,實以暴疾,外間頗有異詞。

    初定庵官京曹時,常為明善堂主人上客。

    主人之側福晉西林春太清,慕其才,頗有暧昧事。

    人謂定庵集中《遊仙》諸詩,及詞中《桂殿秋》、《憶瑤姬》、《夢玉人引》諸阕,惝恍迷離,實皆為此事發也。

    後稍為主人所覺,定庵急引疾歸,而卒不免,蓋主人陰遣客鸩之也。

    或又謂:定庵晚年,所眷靈箫,實别有所私。

    定庵一日往靈箫處,适遇其人,因語靈箫與之絕,箫陽諾之,而蹤迹愈密。

    半歲後,定庵一日又見其人從靈箫家中出,因懷鸩以往,語靈箫,其人倘再至者,即以此藥之。

    藥方固出禁中,服之不即死,死亦無傷痕可驗也。

    靈箫受藥,即置酒中以進,定庵飲之,歸即不快,數日遂卒。

    (葛虛存編) 滿族女詞人顧太清和《東海漁歌》 顧太清,姓西林覺羅氏,是清代有名的大學士鄂爾泰的侄子甘肅巡撫鄂昌的孫女。

    鄂昌因胡中藻詩鈔獄得罪賜死,家産籍沒,家道中落。

    鄂昌的兒子鄂實峰以遊幕為生,後來移家香山,娶香山富察氏女,生一子二女,長女即太清,本名春,字梅仙,号太清。

    嚴格說,應當寫作西林春才正确,若用字稱,也應寫作西林太清。

    至于姓顧是因為太清入為貝勒奕繪側室,呈報宗人府時,假托的姓氏(冒護衛顧文星之女)。

    這一點連太清的外孫富察敦崇《哭硯詩》注中所稱“外祖母姓西林覺羅氏……幼育于祖母顧氏,故又姓顧”也不對。

    富察敦崇有意掩沒事實,故意這樣寫。

    主要目的是當時避忌和鄂昌的關系。

    所以詞人正确的姓氏、名号和旗分,應寫作:西林春,字梅仙,号太清,滿洲鑲藍旗人。

    但因為中外沿用“顧太清”之名久而廣泛,也可以寫作:西林春(即顧太清),姓西林覺羅氏,因系鄂昌之裔,改姓顧氏。

    字梅仙,号太清,常自署名太清春,晚年也自署太清老人椿。

     奕繪與太清由詩詞唱和,而互相傾慕,由傾慕到成為夫妻,很經過一番波折。

    主要是因為太清乃“罪人之後”的關系,受到輿論和家庭的壓力。

    最後由于二位詞人的沖破一切阻力,才使太清改換姓氏,成為奕繪的側室。

     奕繪在清宗室中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他和王引之合編過《康熙字典考證》。

    他的著作很多,有《子章子》、《妙蓮集》、《集陶集》、《明善堂文集》、《明善堂文集流水編》等,《南谷樵唱》包括在《流水編》中(按:此詞集不包括在《流水編》中,而是《明善堂文集》的一個組成部分)。

    他又善篆書,在管欽天監事務時,又向西洋傳教士學了拉丁文,家中藏書極富。

    太清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除了自己已有的學問外,在與奕繪的談論中,得到了很多教益,迅速擴大了知識面。

    又加奕繪交遊很廣,如和阮元、潘世恩、王引之等當代學術界名流都有來往,太清便也和這些人的内眷時相唱和。

    就是這些外部條件使太清成為清代第一流的女詞人。

     太清生于嘉慶四年正月初五日,死于光緒三年十一月初三日,享年七十九歲,凡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五朝。

    (金啟孫)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的書法 ……至于傳世的顧太清書迹,遠比有印本的《天遊閣集》、《東海漁歌》少得多。

    見于著錄的太清遺墨,除前引況蕙風所稱的《天遊閣集》手稿外,别有:一、清阮元舊藏宋刊《金石錄》,有太清親筆題跋;二、番禺葉恭綽先生所藏宋趙子固畫蘭二幅長卷,有太清題詩;三、清文廷式曾得太清手書《金縷曲題行有恒堂詩集》稿。

    諸家著錄雖盛稱太清“楷書秀整”、“書法秀麗”、“書法亦雅靜”雲雲,然均未能影刊真迹,使人不能見其本真。

    一九八八年,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為紀念建館三十五周年,曾舉辦館藏書畫展覽,極為罕見的顧太清書法真迹才首次與廣大觀衆見面,并于同年八月由該館編印出版《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建館三十五周年紀念冊》一書,顧太清在道光十七年(按:應為二十七年)丁未(一八四七年)所書團扇,便收入紀念冊中。

    這一團扇寫《消寒》詩六首,俱作小行書,筆法清隽美秀。

    其詩雲:(詩文從略)道光丁未夏日,錄舊作《消寒》詩六首,書于紅雨軒北窗,太清西林春。

    (按:《消寒》詩寫于道光二十二年壬寅,故稱舊作。

    原為九首,此處所書為六首。

    ) 此為太清四十八歲(按:應為四十九歲)時書,距太素逝世已九年,空寂悲涼境際躍然紙上。

    在此書件名款下,加钤“太清”白文印、“西林春”朱文印各一方。

    筆法醇厚清華,意态安祥雅靜,從晉唐中來而不盡拘于點畫法式,體勢自然,天真煥發,通篇神韻淵永,無琢磨求工之态。

    似不曾受宋以後人書影響,更無幹祿書柔甜俗媚之習。

    這一書件筆法近龔定庵書風,而以謹重為别緻,堪稱為文人書之高者。

    此件原是葉恭綽先生珍藏品,後歸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其初為鄧之誠(文如)先生故物。

    原件裱為挂軸,民國初年在鄧家時,曾遍徵題詠。

    有曾習經、張爾田、崇彜、陳慶、林止、丁傳靖、葉恭綽、冼玉清等人題跋十四事。

    (王貴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