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雌黃

關燈
(宋)嚴有翼撰 一、金錯刀 張平子《四愁詩》雲:“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錢昭度詩雲:“荷揮萬朵玉如意,蟬弄一聲金錯刀。

    ”〕①金錯刀,王莽所鑄錢名。

    莽〔居攝,〕②變漢制,〔以周錢有子母相權,于是〕③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錢〔直〕④五十。

    又造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直〕⑤五百。

    〔又造〕⑥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值五千。

    與五铢錢,凡四品,并行。

    ⑦杜子美《對雪》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韓退之《潭州泊船》⑧:“聞道松醪賤,何須恡錯刀。

    ”皆謂是也。

    或注《四愁詩》引《續漢書》:“佩刀,諸侯王以⑨金錯環。

    ”恐與王莽所鑄錯刀又别。

    (《說郛》本、《螢雪軒》本、《百家詩話鈔》本、《叢話》後一、《曆代》二十八) ---------------- ①《叢話》有“錢昭度”至此數語。

    又《百家詩話鈔》本無“張平子”至此數語。

     ②《曆代》無“居攝”二字。

     ③《曆代》無此數字。

     ④《曆代》有“直”字。

     ⑤《曆代》有“直”字。

     ⑥《曆代》有“又造”二字。

     ⑦《百家詩話鈔》本、《曆代》引至此。

     ⑧《叢話》“船”下有“詩”字。

     ⑨《叢話》“以”下有“黃”字。

     二、豪 句 吟詩喜作豪句,須不畔于理方善。

    如東坡《觀崔白驟雨①圖》雲:“扶桑大繭如甕盎,天女織绡②雲漢上。

    往來不遣鳳銜梭,誰能鼓臂投三丈?”此語豪而甚工。

    石敏若〔《橘林》文中〕③《詠雪》,有“燕南雪花大于掌,冰柱懸檐一千丈”之語,豪則豪矣,然安得爾高屋〔耶?④雖豪覺畔理。

    或雲:《詠雪》非敏若詩,見鮑欽止《夷白堂小集》。

    〕⑤〔李太白《北風行》雲:“燕山雪花大如席。

    ”《秋浦歌》雲:“白發三千丈。

    ”其句可謂豪矣,奈無此理何!如秦少遊《秋日絕句》雲:“連卷雌蜺拄⑥西樓,逐雨追晴意未休;安得萬妝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纏頭。

    ”此語亦豪而工矣。

    〕⑦(《說郛》本、《叢話》後十六、《總龜》後九、《詩林》四、《玉屑》三) 案:胡仔曰:“東坡集載此詩,是題《趙令晏崔白大圖》,幅徑三丈,故雲:‘往來不遣鳳銜梭,誰能鼓臂投三丈。

    ’可謂善造語能形容者也。

    《畫品》中止有李營邱《驟雨圖》,從無崔白者,兼東坡此詩又雲:‘人間刀尺不敢裁,丹青付與濠梁崔。

    風蒲半折寒雁起,竹間的皪橫江梅’,乃是崔白《冬景圖》。

    《藝苑》以為《驟雨圖》,誤矣。

    ” ---------------- ①案《玉屑》、《詩林》“驟雨”作“冬景”,蓋據《叢話》胡仔所言而改正者。

     ②《叢話》“绡”作“絹”。

     ③《叢話》無“《橘林》文中”四字。

     ④《詩林》有“耶”字。

     ⑤此據《叢話》補。

     ⑥《詩林》“拄”作“拴”。

     ⑦案《叢話》此為胡仔語。

     三、燕 幕 〔《左氏傳》雲:〕①“吳公子劄聘于上國,宿于戚,聞孫林父擊鐘曰:‘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于幕上。

    ’”夫幕,非燕巢之所,言其至危也。

    〔故潘嶽《西征賦》雲:“危素卵之累殼,甚玄燕之巢幕。

    ”丘希範《與陳伯之書》雲:“将軍魚遊沸鼎②之中,燕巢飛幕之上,不亦惑乎?”蓋用此意。

    〕③後人因此言燕事,多使巢幕,似乎無謂。

    ④謝宣遠《九日從宋公集戲馬台詩》:“巢幕無留燕,遵渚有來鴻。

    ”杜子美《對雨書懷》詩:“震雷飜⑤幕燕,驟雨落河魚。

    ”⑥(《說郛》本、《叢話》後一、《百家詩話鈔》本) ---------------- ①《叢話》有“《左氏傳》雲”四字。

     ②《叢話》“鼎”作“釜”。

     ③《百家詩話鈔》本無“故潘嶽”至此數語。

     ④《百家詩話鈔》引至此。

     ⑤《叢話》“飜”作“翔”。

     ⑥杭世駿《訂僞類編》一《燕巢幕》條所引同,但多後面幾句:“丁仙芝《餘杭醉歌》:‘曉幕紅襟燕,春城白項烏。

    ’”此數語它本所無,不知杭氏所據。

     四、以宰為命 王儉少年以宰為命,嘗有詩雲:“稷契康虞夏,伊呂翼商周。

    ”又字其子曰元成,取仍世作相之義。

    至其孫訓亦作詩雲:“旦奭康世巧,蕭曹佐甿俗。

    ”大率追儉之意而為之,後官亦至侍中。

    (《說郛》本) 五、最善下字 予與〔鄉人〕①翁行可同舟沂汴,因談及詩,行可雲:“王介甫最善下字,如‘荒涖野②雞催月曉,空場老雉挾春驕’,下得挾字最好,如《孟子》挾長挾貴之挾。

    ”予謂介甫又有“紫苋淩風怯,蒼③苔挾雨驕”,陳無己有“寒氣挾霜侵敗絮,賓鴻将子度微明”,其用挾字,正與王介甫前一聯同。

    ④〔末言陵墓遭發,金玉出于人間矣。

    〕⑤(《說郛》本、《叢話》後二十五、《玉屑》十七、《曆代》五十七、《宋紀》十五、《柳亭詩話》三十) ---------------- ①《叢話》、《玉屑》有“鄉人”二字。

     ②《叢話》、《宋紀》、《柳亭詩話》“野”作“暗”。

     ③《臨川全集》“蒼”作“青”。

     ④《曆代》作“其用挾字不同”。

     ⑤《宋紀》有此二語。

     六、河 豚 〔(河豚,《新附本草》雲:“味甘溫,無毒。

    ”《日華子》雲:“有毒。

    ”)①予按《倦遊雜錄》雲:〕②“河豚魚有大毒,肝與卵,人食之必死。

    〔(暮春柳花飛,此魚大肥。

    江、淮人以為時珍,更相贈遺。

    脔其肉雜蒌蒿荻芽,)③瀹而為羹,或不甚熟,亦能害人,歲有被毒而死者。

    ”然南人嗜之不已,故聖俞詩(“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此時,貴不數魚蝦”。

    而其後又)④雲:“炮煎苟⑤失所,轉⑥喉為莫邪。

    ”⑦則其毒可知。

    ”⑧<本草以為無毒,蓋誤矣。

    (及觀張文潛《明道雜志》,則又雲:“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以為有毒,能殺人。

    餘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其烹煮亦無法,但用蒌蒿、荻芽、菘菜三物,而未嘗見死者。

    若以為土人習之,故不傷。

    蘇子瞻,蜀人,守揚州,晁無咎,濟南人,作倅,每日食之,了無所覺。

    南人雲:‘魚無頰無鱗,與目能開阖及作聲者,有大毒。

    ’河豚備此四者,故人畏之。

    而此魚自有二種,色淡黑有文點謂之斑子,雲能毒人,土人亦不甚捕也。

    子瞻在資善堂,嘗與人談河豚之美者,雲:‘也直那一死。

    ’其美可知)⑨或雲:子不可食,〕⑩其⑾大才一粟,浸之經宿,如彈丸。

    人有中其毒者,以水調炒槐花末,及龍腦,皆可解。

    ”⑿〔予嘗見漁者,說所以取之之由,曰:“河豚盛氣易怒,每伏水底,必設網于上,故以物就而觸之,彼将奮怒而上,遂為所獲。

    ”〕⒀吳人珍之,目其腹腴為西施乳。

    予嘗戲作絕句雲:“蒌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時。

    甘美遠勝西子乳,吳王當日未曾知。

    ”⒁雖然,甚美必甚惡。

    河豚,味之美也,吳人嗜之以喪其軀;西施,色之美也,吳王嗜之以亡其國。

    茲可以為來者之戒。

    >⒂(《說郛》本、《叢話》後二十四、《總龜》後四十九、《曆代》三十六) ---------------- ①《詩林》無“河豚”至此數語。

     ②《說郛》本及《曆代》無“河豚”至此數語,據《叢話》補。

     ③《詩林》、《說郛》本無“暮春柳花飛”至此數語,據《叢話》補。

     ④《詩林》、《說郛》本無“春洲生荻芽”至此數語,據《叢話》補。

     ⑤《詩林》“苟”作“久”。

     ⑥《詩林》“轉”作“入”。

     ⑦案:此《送饒州坐客食河豚魚詩》。

     ⑧《詩林》、《說郛》本引至此。

     ⑨《總龜》無“及觀張文潛”至“其美可知”數語。

     ⑩《曆代》無“暮春柳花飛”至此數語。

     ⑾《曆代代》“其”下有“子”字。

     ⑿案:所引與文潛原文頗多删節。

     ⒀《曆代》無“予嘗見漁者”至此數語。

     ⒁《詩林》四另一節,引此作洪駒父《詠河豚西施乳詩》。

     ⒂自“本草以為無毒”起至此數語,均據《叢話》補。

     七、草 詞 張子野過和靖隐居,有詩一聯雲:“湖山隐後家①空在,煙雨詞亡草自青。

    ”注雲:“先生常著《春草曲》,有‘滿地和煙雨’之語②,今亡其全篇。

    ”餘按楊元素《本事曲》,有《點绛唇》一阕,乃和靖《草詞》雲:“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③離歌,一阕長亭暮。

    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此詞甚工,子野乃不見其全篇,何也?(《說郛》本、《叢話》後二十一、《詩林》四) ---------------- ①《宋紀》“家”作“房”。

     ②《宋紀》十二引至此。

     ③《叢話》、《詩林》“又”下有“是”字。

     八、奪胎換骨 〔前輩雲①:“詩有奪胎換骨之說”,信有之也〕。

    ②杜陵《谒元元廟》,其一聯雲:“五聖聯龍衮,〔千官列雁行。

    ”蓋紀吳道子廟中所畫者。

    徽宗嘗制《哲廟挽詩》,用此意作一聯雲:“北極聯龍衮,〕③秋④風折雁行”,亦以雁行對龍衮。

    然語⑤中的,其親切過于本詩,茲不謂之奪胎可乎?不然,則徒用前人之語,殊不足貴。

    〔且如沈佺期雲:“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非不佳也,然正用恽柳“太液微波起,長楊高樹秋”之句耳。

    〕⑥蘇子〔美〕⑦雲:“峽束滄淵⑧深貯月,岩排紅樹巧妝秋”,非不佳也,然正用杜陵“峽束滄江起,岩排石樹圓”之句耳。

    語雖工,而無别也。

    ⑨(《說郛》本、《叢話》後十九、《總龜》後一、《玉屑》八) ---------------- ①《叢話》“雲”作“論”。

     ②《玉屑》無以上數語。

     ③“千官列雁行”至此數語,據《叢話》、《玉屑》補。

    《總龜》亦缺此數語。

     ④《叢話》“秋”作“西”。

     ⑤《叢話》“語”下有“意”字。

     ⑥《玉屑》無“且如沈佺期雲”至此數語。

     ⑦《叢話》“子”下有“美”字。

     ⑧《叢話》“淵”作“洲”。

     ⑨《叢話》、《玉屑》“也”作“意”。

     九、登山臨水送将歸 宋玉《九辯》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憀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将歸。

    ”〔潘安仁《秋興賦》引此語而曰:“送歸懷慕徒之戀兮,遠行有羁旅之憤;臨川感流以歎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彼四感①之疚心兮,遭一途而②難忍。

    ”安仁以登山、臨水、遠行、送歸為四感。

    ③予頃年較進士于上饒,有同官張扶雲:“曾見人言: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将、歸是七件事。

    謂遠也,行也,登山也,臨水也,送也,将也,歸也。

    〕④前輩詩中,惟王介甫有一聯雲:‘一水護田将綠繞,兩山排闼送青來。

    ’〔下得〕⑤将、送二字與《楚辭》合。

    ”予嘗考《詩》之《燕燕篇》曰:“之子于歸,遠于将之;之子于歸,遠送于野”一篇,詩中亦用此送、将、歸三字;然則《楚辭》之言,亦有所本也。

    安仁謂之四感⑥,蓋略而言之。

    ⑦(《叢話》後一、《詩林》三、《曆代》十一) ---------------- ①《文選》及《曆代》“感”作“戚”。

     ②《曆代》“而”作“其”。

     ③《曆代》“感”作“戚”。

     ④《詩林》無“潘安仁”至此數語。

     ⑤《曆代》有“下得”二字。

     ⑥《曆代》“感”作“戚”。

    又此句下有“何也”二字。

     ⑦《曆代》“之”下有“耳”字。

     一○、烏程酒 張景陽《七命》雲:“乃有荊南烏程,豫北竹葉。

    ”說者以荊南為荊州耳。

    然烏程縣今在湖州,與荊州相去甚遠。

    南五十步有箬溪,夾溪悉生箭箬。

    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居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俗稱箬下酒。

    劉夢得詩雲:“駱駝橋畔蘋風起①,鹦鹉杯中箬下春”②,即此也。

    荊溪在縣南六十裡,以其水出荊山,因名之。

    張元之《山墟名》雲:“昔漢荊王賈登此山,因以為名。

    ”故所謂“荊南烏程”,即荊溪之南耳。

    若以為荊州,則烏程去荊州三千餘裡,封壤大不相接矣。

    (《叢話》後一) 案:胡仔曰:“餘以《湖州圖經》考之,烏程縣以古有烏氏、程氏居此,能釀酒,因此名焉。

    其荊溪則在長興縣西南六十裡,此溪出荊山。

    張協《七命》雲:‘酒則荊南烏程’,荊南則此荊溪之南也。

    《藝苑雌黃》引‘長興縣南五十步箬溪水,釀酒醇美,稱箬下酒’,以為烏程酒,反以夢得詩為證,皆誤矣。

    ” ---------------- ①《全唐詩》十三“起”作“急”。

     ②案:此《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詩》。

     一一、謝宣城詩“澄江考” 張文潛《明道雜志》雲:“古人作詩賦,事不必皆實,如謝宣城詩‘澄江靜如練’。

    宣城去江僅百裡,州治左右無江,但有兩溪耳。

    或當時謂溪為江,亦未可知也。

    此猶班固謂八川分流。

    ”予按謝元珲《曉登三山還望京邑作詩》有“澄江靜如練”之語,三山在江甯縣北十二裡,濱江地名,則此詩非在宣城州治所作也,安得以“八川分流”為比。

    按“八川分流”出司馬相如《上林賦》,亦非固之言。

    (《叢話》後一) 一二、縣令用彭澤五柳事 士人言縣令事,多用彭澤五柳,雖白樂天《六帖》亦然。

    以餘考之,陶淵明,浔陽柴桑人也,宅邊有五柳樹,因号五柳先生。

    後為彭澤令,去官百裡,則彭澤未嘗有五柳也。

    予初論此,人或不然其說,比觀《南部新書》雲:“《晉書陶潛本傳》雲:‘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

    ’則非彭澤令時所栽,人多于縣令事使五柳,誤也。

    ”豈所謂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欤?(《叢話》後三) 一三、詠三良 秦缪公以三良殉葬,詩人刺之,則缪公信有罪矣。

    雖然,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也。

    以陳尊己、魏顆之事觀之,則三良亦不容無譏焉。

    昔之詠三良者,有王仲宣、曹子建、陶淵明、柳子厚。

    或曰“心亦有所施”,或曰“殺身誠①獨難”,或曰“君命安可違”,或曰“死沒甯分張”,曾②無一語辨其非是者;惟東坡《和》陶雲:“殺身故有道,大節要不虧,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

    顧命有治亂,臣子得從違,魏顆真孝愛,三良安足希。

    ”審如是〔言〕③,則三良不能無罪。

    東坡一篇,獨冠絕于古今。

    (《叢話》後三、《竹莊》十、《玉屑》十七) 案:胡仔曰:“餘觀東坡《秦缪公墓詩》意,全與《三良詩》意相反,蓋是少年時議論如此,至其晚年,所見益高,超人意表,此揚雄所以悔少作也。

    詩雲:‘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

    ” ---------------- ①《竹莊》“誠”作“成”。

     ②《東坡詩話》“曾”作“皆”。

     ③《竹莊》無“言”字。

     一四、淵明永初甲子辨 秦少遊言:宋初受命,陶潛自以祖先晉世宰輔①,恥複屈身,〔後代,自宋武帝王業漸隆,不複肯仕,〕②投劾而歸,躬耕于浔陽之野。

    其所著書是義熙以前,題晉年号;永初以後,但稱甲子而已。

    魯直詩亦有“甲子不數義熙前”之句。

    此說蓋出《五臣文選注》。

    《淵明集》〔第三卷首〕③已嘗辨此說為④非是。

    如少遊、魯直尚惑于五臣之說,其它可知。

    (《叢話》後三、《詩林》一) ---------------- ①《詩林》作“祖侃在晉世為宰輔”。

     ②《詩林》有“後代”至此數語。

     ③《詩林》無“第三卷首”四字。

     ④《詩林》“此說為”三字作“其”。

     一五、李白集中贈杜甫詩 《洪駒父詩話》言子美集中贈太白詩最多,而李集初無一篇與杜者。

    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李集有《堯詞①贈杜補阙》者,即老杜也。

    其詩雲:‘我覺秋興逸,誰言②秋氣③悲。

    山将落日去,水與晴相④宜。

    ……雲歸碧海少,⑤雁度⑥青天遲。

    ⑦相失各萬裡,茫然空爾思。

    ’不獨《飯顆山》之句也。

    ”⑧予嘗考之:太白集中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雲:“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傷⑨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向⑩南征。

    ”又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雲:“醉别複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言⑾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飛篷⑿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洪駒父略不見此,何也?(《叢話》後四) ---------------- ①“詞”當作“祠”。

     ②《全唐詩》六“言”作“雲”。

     ③《全唐詩》“氣”作“興”。

     ④《全唐詩》“相”作“空”。

     ⑤《全唐詩》“少”作“夕”。

     ⑥《全唐詩》“度”作“沒”。

     ⑦《全唐詩》“遲”作“時”。

     ⑧《詩林》引至此。

     ⑨《全唐詩》六“傷”作“複”。

     ⑩《全唐詩》“向”作“寄”。

     ⑾《全唐詩》“言”作“時”。

     ⑿《全唐詩》“篷”作“蓬”。

     一六、杜詩“黃獨解” 張文潛《明道雜志》雲:讀書有義未通而辄改字,最學者大病也。

    杜詩“黃精無苗”,後人所改也。

    舊乃“黃獨”,讀者不知其義,因改為“精”。

    其實黃獨是一物也,本處謂之土芋根,惟一顆,而色黃,故名黃獨。

    饑歲,土人掘以充糧食,故老杜雲耳。

    僧惠洪則曰:“黃獨,芋魁之小者,俗人易曰黃精。

    子美流離,亦未至作道人劍客食黃精也,此語殊謬。

    ”惠洪徒見黃獨一名土芋,遂謂芋魁之小者,殊不知與芋魁懸别。

    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