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第四之四章題目正名 小紅娘成好事 老夫人問由情 短長亭斟别酒 草橋店夢莺莺 四之一酬簡 古之人有言曰“《國風》好色而不淫”。

    比者聖歎讀之而疑焉,曰:嘻,異哉!好色與淫相去則又有幾何也耶?若以為發乎情止乎禮,發乎情之謂好色,止乎禮之謂不淫,如是解者,則吾十歲初受《毛詩》,鄉塾之師早既言之,吾亦豈未之聞,亦豈聞之而遽忘之?吾固殊不能解。

    好色必如之何者謂之好色?好色又必如之何者謂之淫?好色又如之何謂之幾于淫,而卒賴有禮而得以不至于淫?好色又如之何謂之賴有禮得以不至于淫,而遂不妨其好色?夫好色而曰吾不淫,是必其未嘗好色者也。

    好色而曰吾大畏乎禮而不敢淫,是必其并不敢好色者也。

    好色而大畏乎禮而不敢淫而猶敢好色,則吾不知禮之為禮将何等也。

    好色而大畏乎禮而猶敢好色而獨不敢淫,則吾不知淫之為必何等也。

    且《國風》之文具在,固不必其皆好色,而好色者往往有之矣;抑《國風》之文具在,反不必其皆好色而淫者往往有之矣。

    信如《國風》之文之淫,而猶謂之不淫,則必如之何而後謂之淫乎?信如《國風》之文之淫,而猶望其昭示來許為大鑒戒,而因謂之不淫,則又何文不可昭示來許為大鑒戒而皆謂之不淫乎?凡此吾比者讀之而實疑焉。

    人未有不好色者也,人好色未有不淫者也,人淫未有不以好色自解者也。

    此其事,内關性情,外關風化,其伏至細,其發至巨,故吾得因論《西廂》之次而欲一問之:夫好色與淫相去到真有幾何也耶? 《國風》之淫者不可以悉舉,吾今獨摘其尤者,曰:“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嘻,何其甚哉!則更有尤之尤者,曰:“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嘻,此豈複人口中之言哉!夫《國風》采于初周,則是三代之盛音也,又經先師仲尼氏之所刪改,則是大聖人之文筆也。

    而其語有如此,真将使後之學者奈之何措心也哉! 自古至今,有韻之文,吾見大抵十七皆兒女此事。

    此非以此事真是妙事,故中心愛之,而定欲為文也,亦誠以為文必為妙文,而非此一事則文不能妙也。

    夫為文必為妙文,而妙文必借此事,然則此事其真妙事也。

    何也?事妙,故文妙;今文妙,必事妙也。

    若此事真為妙事,而為文竟非妙文,然則此事亦不必其定妙事也。

    何也?文不妙,必事不妙;今事不妙,故文不妙也。

    甚矣人之相去,不可常理計也。

    同此一手,手中同此一筆,而或能為妙文焉,或不能為妙文焉。

    今而又知豈獨是哉,乃至同此一男一女,而或能為妙事焉,或不能為妙事焉。

    曰:何用知其同此一男一女,而獨不能為妙事?曰:吾讀其文而知之矣。

    曰:彼其必争吾亦妙事也。

    曰:彼猶必争吾亦妙文也。

    書竟,不覺大笑。

     有人謂《西廂》此篇最鄙穢者,此三家村中冬烘先生之言也。

    夫論此事,則自從盤古至于今日,誰人家中無此事者乎?若論此文,則亦自盤古至于今日,誰人手下有此文者乎?誰人家中無此事,而何鄙穢之與有?誰人手下有此文,而敢謂其有—句一字之鄙穢哉?曰:一句一字都不鄙穢,然則自【元和令】起直至【青歌兒】盡,如是若幹,皆何等言語耶?曰:固也,我正謂如使真成鄙穢,則隻須一字而其言已盡,決不用如是若幹言語者也。

    今自【元和令】起至【青歌兒】盡,乃用如是若幹言語,吾是以絕歎其真不是鄙穢也。

    蓋事則家家家中之事也,文乃一人手下之文也,借家家家中之事,寫吾一人手下之文者,意在于文,意不在于事也。

    意不在事,故不避鄙穢;意在于文,故吾真曾不見其鄙穢。

    而彼三家村中冬烘先生猶呶呶不休,詈之曰鄙穢,此豈非先生不惟不解其文,又猶甚解其事故耶?然則天下之鄙穢殆莫過先生,而又何敢呶呶為! (莺莺上雲)紅娘傳簡帖兒去,約張生今夕與他相會。

    等紅娘來,做個商量。

     (紅娘上雲)小姐着俺送簡帖兒與張生,約他今夕相會。

    俺怕又變卦,送了他性命,不是耍。

    俺見小姐去,看他說甚的。

    (莺莺雲)紅娘,收拾卧房,我去睡。

    (紅雲)不争你睡呵,那裡發付那人?(莺莺雲)甚麼那人?(紅雲)小姐,你又來也!送了人性命不是耍。

    你若又翻悔,我出首與夫人:“小姐着我将簡帖兒約下張生來。

    ”(莺莺雲)這小妮子倒會放刁。

    (紅雲)不是紅娘放刁,其實小姐切不可又如此。

    (莺莺雲)隻是羞人答答的。

    (紅雲)誰見來?除卻紅娘并無第三個人。

    斫山雲:天下事之最易最易者,莫如偷期。

    聖吹問:何故?斫山雲:一事止用二人做,而一人卻是我,我之肯已是千肯萬肯,則是先抵過一半功程也。

     (紅娘催雲)去來!去來!(莺莺不語科)好。

     (紅娘催雲)小姐,沒奈何,去來!去來!(莺莺不語,做意科)好。

     (紅娘催雲)小姐,我們去來!去來!(莺莺不語,行又住科)好。

     (紅娘催雲)小姐,又立住怎麼?去來!去來!(莺莺不語,行科)好。

     (紅娘雲)我小姐語言雖是強,腳步兒早已行也。

     〔正宮〕【端正好】(紅娘唱)因小姐玉精神,花模樣,無倒斷曉夜思量。

    今夜出個至誠心,改抹咱瞞天謊。

    出畫閣,向書房,離楚岫,赴高唐,學竊玉,試偷香,巫娥女,楚襄王;楚襄王,敢先在陽台上。

     (莺莺随紅娘下) (張生上雲)小姐着紅娘将簡帖兒約小生今夕相會。

    這早晚初更盡呵,怎不見來?更不可早,然實不遲。

    人間良夜靜複靜,天上美人來不來? 〔仙呂〕【點绛唇】(張生唱)伫立閑階,隻用四字,便避過三之三【喬牌兒】“日初時想月華,捱一刻似一夏”等文。

     右第一節。

    下文皆極寫雙文不來,張生久待,而此于第一句先寫“伫立”字,便是待已甚久,而下文乃久而又久也。

    蓋下文極寫久待固久,而此又先寫甚久,使下文久而又久,則久遂至于不可說也,謂之隻用一層筆墨,而有兩層筆墨,此固文章秘法也。

     夜深香霭橫金界。

    潇灑書齋,悶殺讀書客。

     右第二節。

    夜深矣,而書齋猶潇灑,蓋“潇灑”之為言寂無人來也。

    此其悶可想也。

    〇書齋寂無人來,此真讀書之客之所甚樂也。

    書齋寂無人來,而客不樂而反悶,然則客之不讀書可知也。

    客既不讀書,而猶自名其屋曰書齋,甚矣天下之無人無書齋也!連用兩“書”字,最有諷刺。

    〇“潇灑書齋”四字,作“悶”用,真奇事也。

    杜詩亦有之,曰:“卷簾惟白水,隐幾亦青屮。

    ”自為“白水”“青山”字,亦未遭如是用也。

     【混江龍】彩雲何在,每歎李夫人歌真是絕世妙筆,隻看其第一句之四字曰“是耶,非耶?”便寫得劉徹通身出神。

    今此“彩雲何在”四字,亦真寫得張生通身出神也。

     右第三節。

    忽然欲其天上下來。

    〇已下皆作翻床倒席,爬起跌落之文。

    應接連處忽然不接連,不應重沓處忽然又重沓,皆極寫雙文不來,張生久待神理。

     月明如水浸樓台。

    僧居禅室,鴉噪庭槐。

     右第四節。

    “月明如水”,天上不見下來也。

    “僧居禅室”,靜又不是也;“鴉噪庭槐”,動又不是也。

    皆寫張生搔爬不着之情也,非寫景也。

    細思寫此時張生,真何暇寫到景? 風弄竹聲、隻道金珮響,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

    一片搔爬不着神理。

     右第五節。

    忽然又欲其四面八方來。

    〇“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悟時便有如此境界。

    “風弄竹聲金佩響,月移花影玉人來”,迷時便又有如此境界。

    斫山則不然:“風弄竹聲”風弄竹:“月移花影”月移花。

    又何處氣噓噓地學得“廣長舌”、“清淨身”兩句哉?斫山語。

     意懸懸業眼,急攘攘情懷,身心一片,無處安排;呆打孩倚定門待。

    昔人謂“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不是冷極語,正是熱極語,此真知言也。

    “呆打孩倚定門兒待”,此不是倚得定語,正是倚不定語也,一片搔爬不着神理。

     右第六節。

    倚在門,妙絕,妙絕! 越越的青鸾信杳,黃犬音乖。

    【油葫蘆】我情思昏昏眼倦開,單枕側,夢魂幾入楚陽台。

    “幾入”者,欲入而驚覺不入之辭也。

    《小弁》之詩曰“假寐永歎”。

    蓋心憂無聊,隻得且寐,既寐不寐,歎聲徹夜。

    此用其句也。

     右第七節。

    倚在枕,妙絕,妙絕!〇上文方倚在門,此文忽倚在枕,所謂應接連處忽然不接連也。

    一片搔爬不着神理。

     早知恁無明無夜因他害,想當初不如不遇傾城色。

    人有過,必自責,勿憚改,一片搔爬不着,直搔爬向這裡去。

    奇奇妙妙,一至于此。

     右第八節。

    倚枕靜思不如改過,真胡思亂想之極也。

    〇道學先生聞張生欲改過,則必加手于額曰:賴有是也。

    一部《西廂》,隻此一句,是非乃不謬于聖人也,而殊不知正不然也。

    不惟張生欲改過是胡思亂想,凡天下欲改過者,一切悉是胡思亂想必也。

    如《圓覺經》之于諸妄心亦不息滅,是則真我先師“五十學《易》可無大過”之道也矣。

    〇搔爬不着,橫躺在床,胡思亂想,急寫不盡,看其輕輕隻寫一句雲“我欲改過”,卻不覺無數胡思亂想早已不寫都盡也,蓋改過,正是胡思亂想之天盡底頭語也。

    吾幼讀《會真記》,至後半改過之文,幾欲拔刀而起,不圖此卻翻成異樣奇妙,真乃咄咄法事。

     我卻待“賢賢易色”将心戒,怎當他兜的上心來。

    【天下樂】我倚定門兒手托腮,一片搔爬不着神理。

     右第九節,忽然又倚在門,妙絕妙絕!〇前倚在門,頃忽倚在枕;此忽又倚在門,所謂不應重沓處忽然又重沓也。

     好着我難猜:來也那不來? 右第十節。

    恨之。

     夫人行料應難離側。

     右第十一節。

    諒之。

    〇忽然恨之,忽然又諒之,應接連處本接連也。

    一片搔爬不着神理。

     望得人眼欲穿,想到人心越窄。

     右第十三節。

    忽然又諒之。

    〇忽然又恨之,忽然又諒之,不應重沓處又重沓也。

     偌早晚不來,莫不又是謊? 【那吒令】他若是肯來,早身離貴宅。

     右第十四節。

    肯來。

     他若是到來,便春生敝齋。

     右第十五節。

    到來。

    〇“貴宅”“貴”字,“敝齋”“敝”字,都有神理,不止作尋常稱呼用也。

     他若是不來,似石沉大海。

     右第十六節。

    不來。

    〇須知來句是不來句,不來句是來句也。

    口中說此句,心中反是彼句,一片全是搔爬不着神理也。

     數着他腳步兒行,靠着這窗楹兒待。

     右第十七節。

    倚在門,倚在枕;又倚在門,又倚在窗。

    妙絕,妙絕! 寄語多才:【鵲踏枝】恁的般惡搶白,并不曾記心懷;博得個意轉心回,許我夜去明來。

     右第十八節。

    真乃滴淚滴血之文也。

    昊天上帝,亦當降庭;諸佛世尊,亦當出定。

    何物雙文,猶未出來耶! 調眼色已經半載,這其間委實難捱。

     右第十九節。

    一路搔爬不着,至此真心盡氣絕時也。

     【寄生草】安排着害,準備着擡。

     右第二十節。

    心盡氣絕,更無活理,隻有死也。

     想着這異鄉身,強把茶湯捱,隻為你可憎,才熬定心腸耐,辦一片至誠心,留得形骸在。

    試教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太平車,敢有十馀載。

     右第二十一節。

    又放透筆尖再寫一句,言今日之死,永無活理。

    蓋死原不到今日,到今日而仍死,則其死真更不活也。

    世間何意有如此二十成筆法。

     (紅娘上雲)小姐,我過去,你隻在這裡。

    (敲門科)(張生雲)小姐來也!(紅雲)小姐來也,你接了衾枕者。

    (張生揖雲)紅娘姐,小生此時一言難盡,惟天可表!(紅雲)你放輕者,休唬了他!你隻在這裡,我迎他去。

    (紅娘推莺莺上雲)小姐,你進去,我在窗兒外等你。

    (張生見莺莺,跪抱雲)張珙有多少福,敢勞小姐下降。

     【村裡迓鼓】猛見了可憎模樣,早醫可九分不快。

     右第二十二節。

    緊承前患病一篇,妙。

     先前見責,誰承望今宵相待! 右第二十三節。

    緊承前前《賴簡》一篇,妙。

    〇細思張生初接雙文時,真乃一部十七史從何句說起好。

    今看其第一句緊承前篇,第二句緊承前篇,譬如眉目鼻口,天生位置,果非人工之得與也。

     教小姐這般用心,不才珙,合跪拜。

    小生無宋玉般情,潘安般貌,子建般才;小姐,你隻可憐我為人在客。

     右第二十四節。

    感激謙謝,正文不可少。

     (莺莺不語,張生起,捱莺莺坐科) 【元和令】繡鞋兒剛半折。

     右第二十五節。

    此時雙文安可不看哉,然必從下漸看而後至上者,不惟雙文羞顔不許便看,惟張生亦羞顔不敢便看也。

    此是小兒女新房中真正神理也。

     柳腰兒怡一搦。

     右第二十六節。

    自下漸看而至上也。

    如觀如來三十二相,有順有逆,此為逆觀也。

     羞答答不肯把頭擡,隻将鴛枕捱。

     右二十七節。

    夫看雙文,止為欲看其面也。

    今為不敢便看,故且看其腳,故且看其腰。

    乃既看其腳,既看其腰,漸漸來看其面,而其面則急切不可得看。

    此真如觀如來者,不見頂相,正是如來頂相也。

    不然,而使寫出欲看便看,此豈複成雙文嬌面哉。

    文真妙文,批亦真妙批。

     雲鬟彷佛墜金钗,绐之也。

    偏宜?髻兒歪。

    又绐之也。

    【上馬嬌】我将你紐扣兒松,又绐之也。

    上绐輕,此绐猛。

    我将你羅帶兒解。

    又猛绐之也。

    蘭麝散幽齋。

    不良會把人禁害,噫,怎不回過臉兒來?上數句,全為此句,總必欲見其面也。

     右第二十八節。

    看其钗,看其髻,則知獨不得看其面也。

    看其钗,钗不墜,看其髻,髻不歪,而绐之曰“钗墜”“髻歪”者,其心必欲得一看其面也。

    绐之曰“钗墜”,绐之曰“髻歪”,而終不得一看其面,于是不免換作重語,猛再绐之,而何意終不可得而看哉?真寫盡雙文神理也。

    〇雙文之面雖終不得而看,而雙文之扣,雙文之帶,則趁勢已解矣。

    夫雙文之扣,雙文之帶,此真非輕易可得而解也,今用明修棧道,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