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漫議S氏論中國詩

關燈
、此水,送君南浦,一别定是悲傷。

    “春草”二句之下,準是“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此二句引起人送别的悲傷,引起人一種意象,尚不僅是“想”,而是“感”,由感而生出的,是自然的,引起人一種送别的悲傷印象。

     中國詩寫景、抒情,皆走此路。

     又,《人間世》之“補白”舉楊萬裡詩: 小寺深門一徑斜,繞身萦面總煙霞。

     低低檐入低低樹,小小盆盛小小花。

     經藏中間看佛盡,竹林外面是人家。

     山僧笑道知侬渴,其實迎賓例淪茶。

     (《題水月寺寒秀軒》) “補白”者謂其非常活潑,蓋指“低低”二句。

    “補白”者又稱後二句尤好,實則和盤托出的,多麼淺薄,能給我們什麼印象?至如唐人寫廟,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曰“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禅院》),給我們的但為印象。

     “參”義山“身無彩鳳”二句,越參越鈍,結果“木”而已;若參誠齋“低低”二句,則不但不能成佛,簡直入魔,比“木”還不如。

    楊此首詩絕不可“參”。

     書法有所謂“縮”字訣,曰“無垂不縮”。

    垂向外,縮向内,一為發表,一為含蓄。

    “永字八法”每筆是垂,而每筆又是縮。

    此法用于作詩,不好講,一講便為理智者矣。

    而作詩不得“縮”字訣者,多劍拔弩張,大嚼無餘味。

    登上北海白塔,西看西什庫教堂,東看故宮,二者作風截然不同。

    西洋建築或者好玩,中國建築不好玩,而莊嚴、美,就是因為後者有“縮”的好處。

     李、杜二人皆長于“垂”而短于“縮”。

    前言老杜的詩打破中國詩之傳統,太白詩不但在唐人詩中是别調,在中國傳統詩上亦不為正統。

    盛唐孟浩然、晚唐李義山,皆走的是“縮”的一條路,引起人一種印象,而非和盤托出。

    李、杜則發洩過甚。

    楊誠齋那首七律《題水月寺寒秀軒》則每句皆“垂”而不“縮”。

     後人所作多是零碎破爛,零碎中或者有偉大之物,無奈皆太零碎。

    若問詩人所寫出者乃一篇,何謂殘缺不完整?冬郎(韓偓)一首“菊露凄羅幕,梨霜恻錦裳,此生終獨宿,到死誓相尋”(《别緒》)是完整的;前舉江淹《别賦》四句,雖是兩半截,而實在是整個的;義山《錦瑟》一首也是完整的。

    誠齋《題水月寺寒秀軒》一首,詩中東西真多,而太零碎,一句中至少有兩個名詞。

    任何一名詞皆可加形容詞,而其最适合者隻有一個。

    明白這一點,則知近代白話文所用過多之形容詞是太浪費、太零碎,不是完成,而是破壞;而且寫文學作品應少用名詞。

    然則義山之“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豈非一句四個名詞?此則吾人不能比,後人皆學不好。

    學義山當“參”“一樹碧無情”句。

    且義山“滄海”二句隻說一珠一玉,而誠齋“繞身萦面總煙霞”句多亂,如請某人吃飯,說“來”即可,何必說“來”、“坐下”、“張嘴”、“吃飯”,等等。

    真是破壞。

     至如老杜“蕩胸生層雲”(《望嶽》),誠齋何能比?方才說老杜不能“縮”,乃比較言之,如此句何嘗不“縮”?此句也是引起人一種印象。

    謂之寫實可,謂之幻想亦可。

    若謂山中灏氣一動,則胸中之雲亦生,則為幻想矣。

    然“蕩胸”何嘗不“蕩頭”、“蕩腳”?但不能說,一說便完了。

    詩即在引起人的印象而非給予。

    隻是引起印象故隻說“蕩胸”,《别賦》亦隻說“春草”、“春水”便可。

    老杜一“蕩”字、一“生”字,活潑潑地出來,誠齋“繞”、“萦”多死。

    正如說糖是甜的、鹽是鹹的,但又不純是甜或鹹。

    凡好的糖皆在甜之外另有别味,否則人不能滿足。

    老杜“蕩”、“生”二字在甜、鹹之外,另能引起一種感覺。

     王時敏《杜甫詩意畫》 誠齋“小小盆盛小小花”句更糟,若曰“栽”尚較好,因說“栽”,則花、盆合一;說“盛”,則花、盆分為兩點。

    誠齋之末兩句隻是仗着一點機智。

    機智可引入發笑,而絕非是詩。

    機智隻有“垂”而無“縮”。

     說很遠了,就此帶住! *** [1]朵思退夫斯基(1821—1881):今譯為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紀下半葉俄國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等。

     [2]阿左林(約1875—1966):今又譯為阿索林,19世紀晚期20世紀上半葉西班牙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開西班牙現代文學先河。

     [3]列頓·斯特雷奇(1880—1932):英國傳記作家、文學評論家。

     [4]西洋人:即翟理斯(HerbertA.Giles,1845—1935),英國漢學家、劍橋大學中文教授。

    1884年出版《古文珍選》(GemsofChineseLiterature),1898年出版《古今詩選》(ChinesePoetryinEnglishVerse),1901年出版《中國文學史》(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

     [5]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詩人,匈牙利民族文學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