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知·覺·情
關燈
小
中
大
詩要有:(一)知,(二)覺,(三)情。
有人以為宋詩說理,唐詩不說理,故宋不及唐。此語不然。如陶詩亦說理而好,是詩。南泉說禅“不屬知,不屬不知”(《景德傳燈錄》卷八)。小孩子拿詩念,然寫不出詩。可見不知不成,僅知亦不成。宋有詩學(知),而不見得有詩。花本身是詩,然無知寫不出詩。人有知故能寫花,然但有知不成,須有知且有覺。
知是理智的,覺是感官。如李義山: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詠史》)
二句但是知,故不能成為好詩。必須有感,始能成詩。如:
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
(蘇東坡《别子由兼别遲》)
蘇轼石像拓片
雖不好而是詩。二句寫自己環境及立身,出發點亦理智。又如: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東坡《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與上所舉“雨中荷葉終不濕”同義,比義山之“曆覽前賢”二句佳,在知外有覺。東坡本領即在“雨中荷葉終不濕”等句,有感覺。“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二句,比“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更似詩,蓋前二句尚有知,而後二句隻是覺。可見隻有知,不能成詩;能成詩,亦須覺動之。但有覺倒能成好詩,如韓偓《香奁集》中“手香江橘嫩,齒軟越梅酸”(《幽窗》)二句,沒意義,可是好。
理智是冷靜的,感覺是纖細的,情是溫馨或熱烈的。
老杜“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一)中有感覺;“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樂府《敕勒歌》)亦妙在感覺。覺得結果常易流于欣賞。欣賞原是置身物外,而又與物為緣。矛盾中得到調和即是欣賞,其根在覺。“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無馬,不是馬,然就是馬。而但注意纖細的感覺又常流入浮而不實,出而不入。老杜也能欣賞,然另有東西,長于入,短于出,然非不能出。如寫無寐: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倦夜》)
然老杜之與衆不同,仍不在此而在情: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情如火燃燒、江澎湃,回腸蕩氣。而後人詩都不成,是否冷靜的頭腦及銳敏的感覺破壞了熱烈的情?後人詩學、詩才都有,而往往沒有詩情。普通把回腸蕩氣看成喊、豪氣,而老杜不是豪氣是真情。老杜此首五律非無“知”,因此乃其人生觀。人隻要有一口氣在,便當努力去生活。對自己不要太驕(嬌)縱,太驕(嬌)縱必無成就。而老杜人生觀甚嚴肅,此在中國詩人、思想家中不多見。老杜此首五律亦非無感,“迥立向蒼蒼”,形色、音色皆好。若感覺不銳敏,何能如此?長吉之“洞庭明月一千裡,涼風雁啼天在水”(《帝子歌》),此詩句有感而無情;“露壓煙啼千萬枝”(《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二),有姿态而無情。
情莫切于自己,然而一大詩人最能說别人,說别人即說自己,說自己即說别人。老杜寫馬即把馬的情寫出,寫馬亦即寫自己。
惆怅東風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東坡《東欄梨花》)
有人以此為東坡好詩,其實此情感,詩人寫得太多了,太成熟。東坡“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二句較此生硬。詩自然是成熟好,而與其那樣成熟,反不如生硬。
要在普遍中找出特别。
有人以為宋詩說理,唐詩不說理,故宋不及唐。此語不然。如陶詩亦說理而好,是詩。南泉說禅“不屬知,不屬不知”(《景德傳燈錄》卷八)。小孩子拿詩念,然寫不出詩。可見不知不成,僅知亦不成。宋有詩學(知),而不見得有詩。花本身是詩,然無知寫不出詩。人有知故能寫花,然但有知不成,須有知且有覺。
知是理智的,覺是感官。如李義山: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詠史》)
二句但是知,故不能成為好詩。必須有感,始能成詩。如:
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
(蘇東坡《别子由兼别遲》)
蘇轼石像拓片
雖不好而是詩。二句寫自己環境及立身,出發點亦理智。又如: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東坡《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與上所舉“雨中荷葉終不濕”同義,比義山之“曆覽前賢”二句佳,在知外有覺。東坡本領即在“雨中荷葉終不濕”等句,有感覺。“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二句,比“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更似詩,蓋前二句尚有知,而後二句隻是覺。可見隻有知,不能成詩;能成詩,亦須覺動之。但有覺倒能成好詩,如韓偓《香奁集》中“手香江橘嫩,齒軟越梅酸”(《幽窗》)二句,沒意義,可是好。
理智是冷靜的,感覺是纖細的,情是溫馨或熱烈的。
老杜“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一)中有感覺;“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樂府《敕勒歌》)亦妙在感覺。覺得結果常易流于欣賞。欣賞原是置身物外,而又與物為緣。矛盾中得到調和即是欣賞,其根在覺。“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無馬,不是馬,然就是馬。而但注意纖細的感覺又常流入浮而不實,出而不入。老杜也能欣賞,然另有東西,長于入,短于出,然非不能出。如寫無寐: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倦夜》)
然老杜之與衆不同,仍不在此而在情: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情如火燃燒、江澎湃,回腸蕩氣。而後人詩都不成,是否冷靜的頭腦及銳敏的感覺破壞了熱烈的情?後人詩學、詩才都有,而往往沒有詩情。普通把回腸蕩氣看成喊、豪氣,而老杜不是豪氣是真情。老杜此首五律非無“知”,因此乃其人生觀。人隻要有一口氣在,便當努力去生活。對自己不要太驕(嬌)縱,太驕(嬌)縱必無成就。而老杜人生觀甚嚴肅,此在中國詩人、思想家中不多見。老杜此首五律亦非無感,“迥立向蒼蒼”,形色、音色皆好。若感覺不銳敏,何能如此?長吉之“洞庭明月一千裡,涼風雁啼天在水”(《帝子歌》),此詩句有感而無情;“露壓煙啼千萬枝”(《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二),有姿态而無情。
情莫切于自己,然而一大詩人最能說别人,說别人即說自己,說自己即說别人。老杜寫馬即把馬的情寫出,寫馬亦即寫自己。
惆怅東風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東坡《東欄梨花》)
有人以此為東坡好詩,其實此情感,詩人寫得太多了,太成熟。東坡“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二句較此生硬。詩自然是成熟好,而與其那樣成熟,反不如生硬。
要在普遍中找出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