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說竹山詞
關燈
小
中
大
。
妝樓,曉澀翠罂油,倦鬓理還休。
更有何意緒,憐他半夜,瓶破梅愁。
紅裯,淚幹萬點,待穿來、寄與薄情收。
隻恐東風未轉,誤人日望歸舟。
汲古閣本“裯”作“稠”,餘講詞取第一義。
像這樣詞不能說沒功夫,但絕不好。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一首是“貧”,這首是“瘟”。
普通貧則不瘟,瘟則不貧,獨竹山有此二病。
此原因貧為其天性,瘟為其功夫。
我們創作不能學别人,我們的東西也不能叫别人學得去。
(王獻之字與王羲之不同,不學他老子。
)一個天才可受别人影響,而受影響與模仿不同,受影響是啟發;模仿是受影響,而受影響不是模仿。
每個人心靈上都蘊藏有天才,不過沒開發而已。
開發确是别人之力,而自己天才地開發是自己的事,受影響是引起開發的動機。
(以礦山喻天才之蘊藏,也隻是比喻而已。
)所謂受影響,是引起人的自覺,某一點上相近,覺得行,喜歡。
喜歡,是自覺的先兆、開發之先聲。
假如不受古人影響,引不起自覺來,始終不知自己有什麼天才。
(人活着要有自覺不錯的勁兒,但不可使之成為狂妄自大。
)天才,自覺地開發之後,還要加以訓練,這樣才能有用。
我們讀古人的作品并非要模仿,是要以此引起我們的自覺。
一個人有才而無學,隻有先天性靈,而無後天修養,往往成為貧;瘟是被古人吓倒了。
不用功不成,用功太過也不成。
這多難哪!難,才見真本領。
竹山生于南宋,南宋詞一天天走上瘟的路。
夢窗瘟得還通,草窗則瘟得不通了。
竹山之貧打破當時瘟的空氣,而究竟生于那個瘟的時候,非上智下愚,豈能不受環境影響? 竹山的《木蘭花慢·冰》是有敷衍(鋪叙)而無生發。
鋪叙是橫的,彼此間毫無關系,隻是偶然相遇在一起,擺得好看,隻是有次序而已。
生發與鋪叙不同,生發是因果、母子。
柳耆卿《八聲甘州》有句“誤幾回天際識歸舟”,若寫作“江頭錯認幾人船”,詞填到這樣就成刻闆文字了。
竹山這首詞,結句曰“誤人日望歸舟”,死闆,少情意。
韻文要有感情,而不但要有感情,還要有思想,如稼軒之“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鹧鸪天》)。
平常人用典都是再現,用典該是重生,不是再現,要活起來。
如同唱戲,當時古人未必如此,而我們要他活,就得如此活。
這好不好?好!好,不就得了麼!竹山《喜遷莺》有句: 車角生時,馬足方後,方始斷伊漂泊。
悶無半分消遣,春又一番擔閣。
“車角”之“車”字便不好。
《古意詩》:“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
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
”(唐陸龜蒙)車輪生四角,笨,但笨得好玩。
竹山之“車角”便不通,該說“輪角”。
古人有“郎馬蹄不方”(陸遊《玻璃江》)之句,竹山用典不當。
這樣用典,瘟極了,隻是再現。
縱非點金成鐵,也是冷飯化粥。
用典還有比這壞的。
如張炎: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
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
莫開簾。
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高陽台·西湖春感》) 竹山《木蘭花慢》是有勁用得不是地方,張炎是根本就沒勁。
張炎,字玉田,有《山中白雲詞》。
張炎詞細,周密詞疏。
張炎詞如中晚唐人詩,隻有“俊扮”,沒有“醜扮”,如“魚沒浪痕圓”(《南浦·春水》)真好。
但寫沉痛寫不出來,“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朝中措》),欣賞自己的悲哀,頗似拿肉麻當有趣,拿悲哀當好玩。
老杜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便令人不敢想;張炎“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清平樂》),沉痛。
而其“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真瘟。
文學之好是在要給人以印象。
“見說新愁”句,用稼軒“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稼軒此詞雖不見得好,但給人的還是印象。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新愁”、“到鷗邊”,該是什麼形象呀?隻給人概念,不給人印象。
還有像“評花猿不知”,先不說猿“不知”,就算他“知”,你怎麼知他知?而且他知道什麼?怎麼知?不能給人印象,還是瘟。
五感覺與印象 竹山詞《南鄉子》: 泊雁小汀洲。
冷淡湔裙水漫秋。
裙上唾花無覓處,重遊。
隔柳唯存月半鈎,準拟架層樓,望得伊家見始休。
還怕粉雲天末起,悠悠。
化作相思一片愁。
竹山是有亡國之恨,可惜說不出來,真的也成了假的,不能取信于人(取信,“取”字好)。
稼軒未必然真,但能取信于人。
“蕩氣回腸”,這四個字真好,被稼軒作絕了,往古來今一人而已。
竹山“準拟架層樓”二句,尚好,至“化作相思一片愁”便是給人概念,沒有印象。
“相
妝樓,曉澀翠罂油,倦鬓理還休。
更有何意緒,憐他半夜,瓶破梅愁。
紅裯,淚幹萬點,待穿來、寄與薄情收。
隻恐東風未轉,誤人日望歸舟。
汲古閣本“裯”作“稠”,餘講詞取第一義。
像這樣詞不能說沒功夫,但絕不好。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一首是“貧”,這首是“瘟”。
普通貧則不瘟,瘟則不貧,獨竹山有此二病。
此原因貧為其天性,瘟為其功夫。
我們創作不能學别人,我們的東西也不能叫别人學得去。
(王獻之字與王羲之不同,不學他老子。
)一個天才可受别人影響,而受影響與模仿不同,受影響是啟發;模仿是受影響,而受影響不是模仿。
每個人心靈上都蘊藏有天才,不過沒開發而已。
開發确是别人之力,而自己天才地開發是自己的事,受影響是引起開發的動機。
(以礦山喻天才之蘊藏,也隻是比喻而已。
)所謂受影響,是引起人的自覺,某一點上相近,覺得行,喜歡。
喜歡,是自覺的先兆、開發之先聲。
假如不受古人影響,引不起自覺來,始終不知自己有什麼天才。
(人活着要有自覺不錯的勁兒,但不可使之成為狂妄自大。
)天才,自覺地開發之後,還要加以訓練,這樣才能有用。
我們讀古人的作品并非要模仿,是要以此引起我們的自覺。
一個人有才而無學,隻有先天性靈,而無後天修養,往往成為貧;瘟是被古人吓倒了。
不用功不成,用功太過也不成。
這多難哪!難,才見真本領。
竹山生于南宋,南宋詞一天天走上瘟的路。
夢窗瘟得還通,草窗則瘟得不通了。
竹山之貧打破當時瘟的空氣,而究竟生于那個瘟的時候,非上智下愚,豈能不受環境影響? 竹山的《木蘭花慢·冰》是有敷衍(鋪叙)而無生發。
鋪叙是橫的,彼此間毫無關系,隻是偶然相遇在一起,擺得好看,隻是有次序而已。
生發與鋪叙不同,生發是因果、母子。
柳耆卿《八聲甘州》有句“誤幾回天際識歸舟”,若寫作“江頭錯認幾人船”,詞填到這樣就成刻闆文字了。
竹山這首詞,結句曰“誤人日望歸舟”,死闆,少情意。
韻文要有感情,而不但要有感情,還要有思想,如稼軒之“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鹧鸪天》)。
平常人用典都是再現,用典該是重生,不是再現,要活起來。
如同唱戲,當時古人未必如此,而我們要他活,就得如此活。
這好不好?好!好,不就得了麼!竹山《喜遷莺》有句: 車角生時,馬足方後,方始斷伊漂泊。
悶無半分消遣,春又一番擔閣。
“車角”之“車”字便不好。
《古意詩》:“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
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
”(唐陸龜蒙)車輪生四角,笨,但笨得好玩。
竹山之“車角”便不通,該說“輪角”。
古人有“郎馬蹄不方”(陸遊《玻璃江》)之句,竹山用典不當。
這樣用典,瘟極了,隻是再現。
縱非點金成鐵,也是冷飯化粥。
用典還有比這壞的。
如張炎: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
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
莫開簾。
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高陽台·西湖春感》) 竹山《木蘭花慢》是有勁用得不是地方,張炎是根本就沒勁。
張炎,字玉田,有《山中白雲詞》。
張炎詞細,周密詞疏。
張炎詞如中晚唐人詩,隻有“俊扮”,沒有“醜扮”,如“魚沒浪痕圓”(《南浦·春水》)真好。
但寫沉痛寫不出來,“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朝中措》),欣賞自己的悲哀,頗似拿肉麻當有趣,拿悲哀當好玩。
老杜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便令人不敢想;張炎“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清平樂》),沉痛。
而其“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真瘟。
文學之好是在要給人以印象。
“見說新愁”句,用稼軒“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稼軒此詞雖不見得好,但給人的還是印象。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新愁”、“到鷗邊”,該是什麼形象呀?隻給人概念,不給人印象。
還有像“評花猿不知”,先不說猿“不知”,就算他“知”,你怎麼知他知?而且他知道什麼?怎麼知?不能給人印象,還是瘟。
五感覺與印象 竹山詞《南鄉子》: 泊雁小汀洲。
冷淡湔裙水漫秋。
裙上唾花無覓處,重遊。
隔柳唯存月半鈎,準拟架層樓,望得伊家見始休。
還怕粉雲天末起,悠悠。
化作相思一片愁。
竹山是有亡國之恨,可惜說不出來,真的也成了假的,不能取信于人(取信,“取”字好)。
稼軒未必然真,但能取信于人。
“蕩氣回腸”,這四個字真好,被稼軒作絕了,往古來今一人而已。
竹山“準拟架層樓”二句,尚好,至“化作相思一片愁”便是給人概念,沒有印象。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