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宋詩說略

關燈
可得意之一點,即修辭上的功夫。

    于是宋以後詩人幾無人能跳出文學修辭範圍。

    後人詩思想、感情都是前人的,然尚能像詩,即因其文學修辭尚有功夫。

     西昆體修辭上最顯著一點即使事用典(用典最宜于應酬文字)。

    此固然自晚唐來,而晚唐用故實乃用為譬喻工具,所寫則仍為自己感覺。

    至宋初西昆體而不然,隻是一種巧合,沒有意義,雖亦可算做譬喻,然絕非象征,隻是外表上相似,玩字。

    故西昆詩用典隻是文字障,及至好容易把“皮”啃下,到“餡”也沒什麼。

    (餘作詩用典有二原因:一即才短,二即偷懶。

    ) 仁宗初年蓋宋最太平時期,當時有二作家,即蘇舜欽子美、梅堯臣聖俞。

    歐陽修甚推崇此二人,蓋因歐感到“西昆”之腐爛。

    梅、蘇二人開始不作“西昆”之詩,此為“生”,然可惜非生氣(朝氣),而為生硬。

    同時,蘇、梅生硬之風氣亦如“西昆”之使是然,成為宋詩傳統特色。

    宋詩之生硬蓋矯枉過正。

    蘇、梅二人開宋詩先河,在詩史上不可忽略,然研究宋詩可不必讀。

     此為宋詩萌芽時期。

     至宋詩發育期,則有歐陽修。

    歐在宋文學史上為一重鎮,其古文改骈為散,頗似唐之退之,名“複古”,實“革新”。

    歐陽修文章學韓退之,但又非退之。

    桐城派[3]以為韓屬陽剛,歐屬陰柔,是也。

    歐散文樹立下宋散文基礎,連小型筆記《稽古錄》、《歸田錄》皆寫得很好。

    後之寫筆記者蓋皆受其影響,比韓退之在唐更甚。

    此并非其詩文成就更大,乃因其官大。

     歐文不似韓而好,詩學韓似而不好,其缺點乃以文為詩。

    此自退之、工部已然,至歐更顯,尤其在古詩。

    故宋人律、絕尚有佳作,古詩則佳者頗少,即因其為詩的散文,有韻的散文。

    此在宋亦成為風氣。

    歐氏作有《廬山高》,自以為非李太白不能為也——人自負能增加生活勇氣,然亦須反省——可是太白詩真不像歐。

     歐後有王安石。

    蘇東坡見其詞謂為“野狐精”[4]。

    實際觀之,詩、文、詞、字皆“野狐精”,然足以代表其個性、缺點、共同性,不過真了不起。

     元遺山《論詩絕句》之一有雲: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随。

     隻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至蘇、黃,宋詩是完成了,而并非成熟,與晚唐之詩不同。

     凡是對後來發生影響的詩人,是功首亦罪之魁。

    神是人格最完美的,人是有短處、劣點的,唯其長處、美處足以遮蓋之耳。

    然此又不易學,創始者是功首也是罪魁,法久弊生。

     宋之蘇、黃,似唐之李、杜,而又絕不同。

    蘇什麼都會,而人評之曰“凡事俱不肯著力”。

    “問君無乃求之欤,答我不然聊爾耳。

    ”(《送顔複兼寄王鞏》)人之發展無止境,而人之才力有限制。

    餘以為蘇東坡未嘗不用力,而是到彼即盡,沒辦法。

     東坡有《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 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詩仍好畫,書牆涴壁長遭罵。

     不嗔不罵喜有餘,世間誰複如君者。

     一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争劍铓。

     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

     蘇寫酒“芒角出”,陶公寫酒“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二十首》其十六)。

    陶詩十個字調和,無抵觸;蘇詩“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不調和。

    “平生”以下四句是有韻的散文,太浮淺。

    蘇此詩思想、感覺、感情皆不深刻,隻是奇,可算得“奇外無奇更出奇”。

    而奇決站不住,然是宋詩,非唐詩。

    新奇最不可靠,是宋詩特點,亦其特短。

    此詩感覺不敏銳,情感不深刻,是思想,然非近代所謂思想。

    詩中思想絕非判斷是非善惡的。

    蘇東坡思想蓋不能觸到人生之核心。

    蘇公是才人,詩成于機趣,非醞釀。

     蘇之成為詩人因其在宋詩中是較有感覺的。

    歐陽修在詞中很能表現其感覺,而作詩便不成。

    陳簡齋、陸放翁在宋詩人中尚非木頭腦袋,有感覺、感情。

    蘇詩中感覺尚有,而無感情,然在其詞中有感情——可見用某一工具表現,有自然不自然之分。

    大晏、歐陽修、蘇東坡詞皆好,如詩之盛唐。

     蘇之“雨中荷葉終不濕”句出自其《别子由三首兼别遲》(遲:子由之子),詩共三首,其第二首: 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

     水南蔔築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

     又聞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瀉冰玉。

     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情如鹄。

     沒味,感覺真不高。

    第三首: 兩翁歸隐非難事,唯要傳家好兒子。

     憶昔汝翁如汝長,筆頭一落三千字。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