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王維詩品論
關燈
小
中
大
佛說:“置之一處,無事不辦。
”(《四十二章經》)誠則靈。
近來授書時舉禅家公案俾助參悟,從學諸君抑或以此相問,因成小詩一章: 一片詩心散不收,袈裟仍是兩重裘。
憑君莫問西來意,門外清溪日夜流。
次句用尹默[23]先生詩“兩重袍子當袈裟”,“西來”,作“新來”,亦得。
王維,字摩诘,有《辋川詩集》。
(釋迦法舍下有維摩诘[24],乃印度得道居士,曾聞如來說法,說有《維摩诘經》,又名《淨名經》,甚好。
) 一摩诘詩之調和 王維有詩雲: 人生多少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詠白發》) 唐人尚有詩句“投老欲依僧”。
(宋人舉此句,或對以“急則抱佛腳”。
人以為不“對”,曰:“去頭去腳則對矣。
”[25])别人弄禅、佛,多落于“知解”;王維弄禅,是對佛境界之感悟。
别人的詩是講道理,其表現于詩是說明,尤其是蘇東坡。
如蘇之“溪聲便是廣長舌[26],山色豈非清淨身[27]”(《贈東林總長老》),講死了,以為确有此“舌”、此“身”,可用“溪聲”、“山色”說明者,絕非佛之廣長舌、清淨身。
佛之廣長舌、清淨身雖不可說,然可領會。
世上許多事情不許說,許懂。
(某僧見一大師來,不下禅床,一抖袈裟曰:“會否?”曰:“不會。
”曰:“自小出家身已懶,見人無力下禅床。
”[28]) 清姚鼐[29]《今體詩鈔》曰: 右丞具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一相,即無相。
在表現一點上,李、杜不及王之高超。
杜太沉着,非高超;李太飄逸,亦非高超,過猶不及。
杜是排山倒海;李是駕鳳乘鸾,是廣大神通,佛目此為邪魔外道,雖不是世法,而是外道。
佛在中間。
自佛視之,聖即凡,凡即聖,其分别唯在迷、悟耳,悟了即聖,迷了即凡。
此二相即是一相,即是無相。
太白是龍,如其“問餘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等絕句,雖日常生活,太白寫來皆有仙氣。
杜甫詩如“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絕句》),笨——笨得好,笨得出奇,笨得出奇的好。
老杜真要強,酸甜苦辣,親口嘗遍;困苦艱難,一力承當。
“兩個黃鹂鳴翠柳”是潔,“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力(真上去了);“窗含西嶺千秋雪”是潔,“門泊東吳萬裡船”是力。
而後面兩句之“潔”、之“力”與前面兩句有深淺層次之分。
王右丞則是“蚊子上鐵牛,全無下嘴處”(藥山惟俨禅師語)[30]。
王摩诘詩法在表現一點上,實在高于李、杜。
說明、描寫皆不及表現,詩法之表現是人格之表現,人格之活躍,要在字句中表現出作者人格。
如王無功“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野望》)數語,不要以為所表現是心外之物,是心内。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表現王無功之孤單、寂寞,故曰“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令人起共鳴。
于此,可悟心外無物,物外無心。
即白居易“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亦是即心即物,即物即心,是“一”。
王摩诘《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将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将賜霍嫖姚。
“出塞行”,乃唐人特色。
王右丞出塞詩,特色中又有特色。
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 佛是出世法,無彼、此,是、非,說傷心皆不傷心,說歡喜皆不歡喜。
王詩亦然,故曰“三十二相即一相,即無相”。
老杜詩“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哀江頭》)、“漫漫胡天叫不聞,胡人高鼻動成群”(《泛黃河》),笑話也是嚴肅的,是“抵觸”。
王摩诘是調和,無憎恨,亦無贊美。
唐人詩不但題前有文章,題後有文章,正面文章,背面文章,尤能在咽喉上下刀。
讀詩應注意正面之描寫表現。
王維《出塞行》之詩句非不知其為敵人,忘其為敵人。
王維即在生死關頭仍有詩的欣賞: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菩提寺私成口号》) 在此情此景中應見其悲哀、傷感,而王維寫來仍不失詩的欣賞。
如法國mendée(《紡輪的故事》),寫一王後臨死時在刀光中看見自己的美。
再看放翁絕句二首: 志士山栖恨不深,人知已是負初心。
不須先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
(《雜感》之一)故舊書來訪死生,時聞剝啄叩柴荊。
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雜感》之一) 人在真生氣、真悲哀時不願人勸慰。
Letitalone!青年人應當負氣,放翁至老負氣,又有是非——此乃詩中是非——有作者偏見,未必即真是非,然絕非“戲論”,有一部分真理。
有許多好笑的事情無足道、無足取,而可愛。
問别人家事皆知,問自己屋裡事,十個有五雙不知。
誰個背後無人說,誰個人前不說人?文人、詩人愛表現自己,而不願被人批評,是矛盾。
是與非不并立,人與我是沖突。
上述放翁二絕句中,此種等死心情頗似西洋犬儒學派(Cynic)[31]。
放翁年老後,在需要休息時,内心得不到休息,有愛,有憤怒。
魯迅先生說,憎與愛是人之兩面,不能憎也就不能愛。
[32]憎與愛不但是孿生,簡直是一個。
放翁詩看來是憎,而同時表現,放翁心中是有愛的、是熱烈的。
如其《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其他詩人多不注意事功,放翁頗注意事功,至其老年仍有詩雲“當時哪信老耕桑”(《雪夜感舊》)!詩沒有什麼了不得,而其态度、心情很難在其他人詩中發現。
其“偏見”雖有時可笑,而可愛。
文學批評不是說文學中的真理、真是非,隻是文人在此發表“偏見”。
放翁詩與王右丞大不同。
如右丞《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右丞詩之後二句出自楚辭“春草生兮萋萋,王孫遊兮不歸”(《招隐士》),楚辭中春草是今年生,王孫至少是去年已出門,至少已是一年。
楚辭二句是事後寫——草生以後所寫;王氏二句乃事前寫——草未生之前所寫。
王詩味長如飲中國茶,清淡而優美,唯不解氣;放翁詩帶刺激性,如咖啡。
王維寫的無人我是非,喜怒哀樂。
人說右丞詩“三十二相即一相”。
對,是佛相,是無相。
佛說: 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 “色”是色相外表,“佛”是廣長舌,發海潮音,如何非色、非相?然不
”(《四十二章經》)誠則靈。
近來授書時舉禅家公案俾助參悟,從學諸君抑或以此相問,因成小詩一章: 一片詩心散不收,袈裟仍是兩重裘。
憑君莫問西來意,門外清溪日夜流。
次句用尹默[23]先生詩“兩重袍子當袈裟”,“西來”,作“新來”,亦得。
王維,字摩诘,有《辋川詩集》。
(釋迦法舍下有維摩诘[24],乃印度得道居士,曾聞如來說法,說有《維摩诘經》,又名《淨名經》,甚好。
) 一摩诘詩之調和 王維有詩雲: 人生多少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詠白發》) 唐人尚有詩句“投老欲依僧”。
(宋人舉此句,或對以“急則抱佛腳”。
人以為不“對”,曰:“去頭去腳則對矣。
”[25])别人弄禅、佛,多落于“知解”;王維弄禅,是對佛境界之感悟。
别人的詩是講道理,其表現于詩是說明,尤其是蘇東坡。
如蘇之“溪聲便是廣長舌[26],山色豈非清淨身[27]”(《贈東林總長老》),講死了,以為确有此“舌”、此“身”,可用“溪聲”、“山色”說明者,絕非佛之廣長舌、清淨身。
佛之廣長舌、清淨身雖不可說,然可領會。
世上許多事情不許說,許懂。
(某僧見一大師來,不下禅床,一抖袈裟曰:“會否?”曰:“不會。
”曰:“自小出家身已懶,見人無力下禅床。
”[28]) 清姚鼐[29]《今體詩鈔》曰: 右丞具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一相,即無相。
在表現一點上,李、杜不及王之高超。
杜太沉着,非高超;李太飄逸,亦非高超,過猶不及。
杜是排山倒海;李是駕鳳乘鸾,是廣大神通,佛目此為邪魔外道,雖不是世法,而是外道。
佛在中間。
自佛視之,聖即凡,凡即聖,其分别唯在迷、悟耳,悟了即聖,迷了即凡。
此二相即是一相,即是無相。
太白是龍,如其“問餘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等絕句,雖日常生活,太白寫來皆有仙氣。
杜甫詩如“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絕句》),笨——笨得好,笨得出奇,笨得出奇的好。
老杜真要強,酸甜苦辣,親口嘗遍;困苦艱難,一力承當。
“兩個黃鹂鳴翠柳”是潔,“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力(真上去了);“窗含西嶺千秋雪”是潔,“門泊東吳萬裡船”是力。
而後面兩句之“潔”、之“力”與前面兩句有深淺層次之分。
王右丞則是“蚊子上鐵牛,全無下嘴處”(藥山惟俨禅師語)[30]。
王摩诘詩法在表現一點上,實在高于李、杜。
說明、描寫皆不及表現,詩法之表現是人格之表現,人格之活躍,要在字句中表現出作者人格。
如王無功“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野望》)數語,不要以為所表現是心外之物,是心内。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表現王無功之孤單、寂寞,故曰“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令人起共鳴。
于此,可悟心外無物,物外無心。
即白居易“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亦是即心即物,即物即心,是“一”。
王摩诘《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将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将賜霍嫖姚。
“出塞行”,乃唐人特色。
王右丞出塞詩,特色中又有特色。
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 佛是出世法,無彼、此,是、非,說傷心皆不傷心,說歡喜皆不歡喜。
王詩亦然,故曰“三十二相即一相,即無相”。
老杜詩“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哀江頭》)、“漫漫胡天叫不聞,胡人高鼻動成群”(《泛黃河》),笑話也是嚴肅的,是“抵觸”。
王摩诘是調和,無憎恨,亦無贊美。
唐人詩不但題前有文章,題後有文章,正面文章,背面文章,尤能在咽喉上下刀。
讀詩應注意正面之描寫表現。
王維《出塞行》之詩句非不知其為敵人,忘其為敵人。
王維即在生死關頭仍有詩的欣賞: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菩提寺私成口号》) 在此情此景中應見其悲哀、傷感,而王維寫來仍不失詩的欣賞。
如法國mendée(《紡輪的故事》),寫一王後臨死時在刀光中看見自己的美。
再看放翁絕句二首: 志士山栖恨不深,人知已是負初心。
不須先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
(《雜感》之一)故舊書來訪死生,時聞剝啄叩柴荊。
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雜感》之一) 人在真生氣、真悲哀時不願人勸慰。
Letitalone!青年人應當負氣,放翁至老負氣,又有是非——此乃詩中是非——有作者偏見,未必即真是非,然絕非“戲論”,有一部分真理。
有許多好笑的事情無足道、無足取,而可愛。
問别人家事皆知,問自己屋裡事,十個有五雙不知。
誰個背後無人說,誰個人前不說人?文人、詩人愛表現自己,而不願被人批評,是矛盾。
是與非不并立,人與我是沖突。
上述放翁二絕句中,此種等死心情頗似西洋犬儒學派(Cynic)[31]。
放翁年老後,在需要休息時,内心得不到休息,有愛,有憤怒。
魯迅先生說,憎與愛是人之兩面,不能憎也就不能愛。
[32]憎與愛不但是孿生,簡直是一個。
放翁詩看來是憎,而同時表現,放翁心中是有愛的、是熱烈的。
如其《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其他詩人多不注意事功,放翁頗注意事功,至其老年仍有詩雲“當時哪信老耕桑”(《雪夜感舊》)!詩沒有什麼了不得,而其态度、心情很難在其他人詩中發現。
其“偏見”雖有時可笑,而可愛。
文學批評不是說文學中的真理、真是非,隻是文人在此發表“偏見”。
放翁詩與王右丞大不同。
如右丞《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右丞詩之後二句出自楚辭“春草生兮萋萋,王孫遊兮不歸”(《招隐士》),楚辭中春草是今年生,王孫至少是去年已出門,至少已是一年。
楚辭二句是事後寫——草生以後所寫;王氏二句乃事前寫——草未生之前所寫。
王詩味長如飲中國茶,清淡而優美,唯不解氣;放翁詩帶刺激性,如咖啡。
王維寫的無人我是非,喜怒哀樂。
人說右丞詩“三十二相即一相”。
對,是佛相,是無相。
佛說: 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 “色”是色相外表,“佛”是廣長舌,發海潮音,如何非色、非相?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