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詞
關燈
小
中
大
幾首傳誦後世的名作。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
下面具體談他的一首《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别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是李煜亡國後的作品。
上片倒叙,說隻有夢裡忘記自己是“客”,實際是俘虜;也隻有在夢裡還能貪戀一下片刻的歡娛。
當夢醒後聽到雨聲,知道春光将暮,五更的寒冷,心頭的凄涼,格外使人無法忍受。
下片說不要去倚欄眺望,隔着無數的江山不可能再看到自己的故國。
回想亡國以前的生活,和現在比起來,真有天上人間的差别! 再談李煜的一首《清平樂》: 别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詞。
“砌下落梅”兩句是寫景,實際是“觸目”的一個鏡頭。
通過這兩句,一方面點明“春半”的景色,一方面寫出“愁腸斷”。
這首詞不着力寫愁,隻說落梅“拂了一身還滿”,可見他獨立在花下很久很久,透露了傷春傷别的情緒。
下片“雁來”兩句,一方面說,不但家鄉音信全無,而且連夢魂也難得歸去。
原來離别不能相見,音信是個慰藉,音信全無,那隻有把希望寄托于夢中;現在連歸夢都不能成,這就引出下面“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二句來。
春草遍地都是,用它形容愁恨之多。
行人到了哪裡,哪裡有春草,好像離愁也跟到哪裡,是說無法排遣愁恨,觸目春光,都是愁緒。
李煜後半生所作的這些詞,是以前文人詞從來不曾有過的作品,這不僅是李煜個人作品的大轉變,也是晚唐五代整個文人詞的大轉變。
晚唐五代詞抒情的傾向越到後來越是顯著,這決定于文學演進的趨勢,也決定于作者的實際生活。
李煜晚年的生活經曆是溫庭筠、韋莊等人所沒有的,所以他的作品能超過他們。
民間詞自晚唐轉入文人手中之後,一二百年以來,逐漸向麗詞雕琢方向發展,幾乎走向末路。
把它救拔出來,以詞作為抒情的工具,帶它重新走上抒情的道路并提高詞的地位的,在韋莊以後,李煜的功績可算是最大。
在這裡我們還要注意一點:李煜詞的風格,和唐詩,尤其是和絕句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他的詞風和唐人絕句風格有很近似的兩點: 1.聲調諧婉不作拗體。
2.詞意明暢不作隐晦語。
他後期的詞是為抒情而作,都用明暢的語言寫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些諧婉明暢、近于唐人絕句的小令可以充分表達他那種生活心情,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都是如此。
總之,李煜詞改革花間派塗飾、雕琢的流弊,用清麗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中最深刻的方面,動人地把情感表達出來,給人深刻的藝術感受。
他的詞擺脫了花間派的窠臼,創造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不僅為當時的詞打開了新的境界,而且對詞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李煜是南唐的國君,他在亡國後寫的一些詞篇,抒發對故國的懷念和對皇帝生活的追戀。
從主觀方面看,他的思想感情自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距離。
但從客觀藝術效果方面看,他把懷念故國之思,通過動人的抒情詞句表達出來,能夠強烈地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
下面具體談他的一首《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别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是李煜亡國後的作品。
上片倒叙,說隻有夢裡忘記自己是“客”,實際是俘虜;也隻有在夢裡還能貪戀一下片刻的歡娛。
當夢醒後聽到雨聲,知道春光将暮,五更的寒冷,心頭的凄涼,格外使人無法忍受。
下片說不要去倚欄眺望,隔着無數的江山不可能再看到自己的故國。
回想亡國以前的生活,和現在比起來,真有天上人間的差别! 再談李煜的一首《清平樂》: 别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詞。
“砌下落梅”兩句是寫景,實際是“觸目”的一個鏡頭。
通過這兩句,一方面點明“春半”的景色,一方面寫出“愁腸斷”。
這首詞不着力寫愁,隻說落梅“拂了一身還滿”,可見他獨立在花下很久很久,透露了傷春傷别的情緒。
下片“雁來”兩句,一方面說,不但家鄉音信全無,而且連夢魂也難得歸去。
原來離别不能相見,音信是個慰藉,音信全無,那隻有把希望寄托于夢中;現在連歸夢都不能成,這就引出下面“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二句來。
春草遍地都是,用它形容愁恨之多。
行人到了哪裡,哪裡有春草,好像離愁也跟到哪裡,是說無法排遣愁恨,觸目春光,都是愁緒。
李煜後半生所作的這些詞,是以前文人詞從來不曾有過的作品,這不僅是李煜個人作品的大轉變,也是晚唐五代整個文人詞的大轉變。
晚唐五代詞抒情的傾向越到後來越是顯著,這決定于文學演進的趨勢,也決定于作者的實際生活。
李煜晚年的生活經曆是溫庭筠、韋莊等人所沒有的,所以他的作品能超過他們。
民間詞自晚唐轉入文人手中之後,一二百年以來,逐漸向麗詞雕琢方向發展,幾乎走向末路。
把它救拔出來,以詞作為抒情的工具,帶它重新走上抒情的道路并提高詞的地位的,在韋莊以後,李煜的功績可算是最大。
在這裡我們還要注意一點:李煜詞的風格,和唐詩,尤其是和絕句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他的詞風和唐人絕句風格有很近似的兩點: 1.聲調諧婉不作拗體。
2.詞意明暢不作隐晦語。
他後期的詞是為抒情而作,都用明暢的語言寫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些諧婉明暢、近于唐人絕句的小令可以充分表達他那種生活心情,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都是如此。
總之,李煜詞改革花間派塗飾、雕琢的流弊,用清麗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中最深刻的方面,動人地把情感表達出來,給人深刻的藝術感受。
他的詞擺脫了花間派的窠臼,創造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不僅為當時的詞打開了新的境界,而且對詞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李煜是南唐的國君,他在亡國後寫的一些詞篇,抒發對故國的懷念和對皇帝生活的追戀。
從主觀方面看,他的思想感情自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距離。
但從客觀藝術效果方面看,他把懷念故國之思,通過動人的抒情詞句表達出來,能夠強烈地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