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代民間流行的曲子詞
關燈
小
中
大
詞最初是從民間來的,它的前身是民間小調。随着唐代商業的發展,都市的興起,為适應社會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由于音樂、詩歌的發展,詞在民間就流行起來了。唐代民間詞反映社會現實相當廣泛,具有相當強的社會功能。
唐代民間詞,雖然作品都已亡失,但是還保存了一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的“曲名表”。“曲名表”是民間詞調的最早記錄,它記錄當時教坊妓女所唱的三百多首曲子,雖然隻有曲名而沒有作品,我們還可以根據這些曲名推測它的内容:如《舍(拾)麥子》、《锉碓子》等,可能是寫農民勞動生活的;《漁父引》、《撥棹子》等,是反映漁民生活的;《破陣子》、《怨黃沙》、《怨胡天》、《送征衣》等,是反映戰争,寫軍隊生活、寫征婦思念出征的丈夫的。從這些調名看來,它所反映的民間生活确實相當廣泛,内容相當豐富。由此可知,民間詞在唐代已經相當流行。它比之後來“花間”派的文人詞内容深廣得多。
我們都知道中唐時代詩人李紳、元稹、白居易提倡作新樂府,他們的作品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我們把“曲名表”裡的曲名與元、白新樂府對照來看,有些内容性質是很相近似的:如“曲名表”裡的《恨無媒》近似新樂府的《井底引銀瓶》,《怨陵三台》、《守陵宮》近似于《陵園妾》,《宮人怨》近似于《上陽人》等。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作品: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描寫了一個愛情的悲劇。它寫一個女子與一青年在牆頭馬上相見,相互産生了愛慕之心,女的私自離開家庭跟到男的家裡去,結果男的父親認為“聘即為妻奔是妾”,趕她出門。“曲名表”的《恨無媒》想來就是“聘即為妻奔是妾”的意思。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私奔到夫家沒有媒人。因此,我們猜想“曲名表”的《恨無媒》,大概和新樂府的《井底引銀瓶》的内容相同。
新樂府的《上陽人》、《陵園妾》都是描寫宮怨的。荒淫的帝王到民間采選宮女,使多少家庭骨肉生離,使年輕女子過着凄涼的獨身生活。《上陽人》裡反映許多女子被選入宮,從十六歲直到六十歲,連皇帝的面孔也未曾見到,在宮中的生活是:“莺歸燕去長悄然,春去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一入宮門,便沒有出去的日子,就這樣斷送了一生。有的女子被選入宮,結果卻被派去守死去了的皇帝的墳園,新樂府這首《陵園妾》,就是反映這班不幸女子的痛苦。“山宮一閉無開日,未死此身不令出”,她們就這樣被關在墳園裡,一直到死。
“曲名表”的《宮人怨》、《守陵宮》、《怨陵三台》(三台是詞調名),曲名與新樂府的題目相近似,看來它們的内容也可能相仿佛。此外,新樂府的《縛戎人》可能近似“曲名表”的《羌心怨》,還有大家所知道的《新豐折臂翁》也可能近似“曲名表”裡的《破南蠻》。由此可見,唐民間小調是很能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的,這些作品價值很高。《教坊記》的作者是盛唐開元天寶時代人,白居易是中唐時代人,“曲名表”裡的唐民間詞的時代比元、白樂府要早得多。這是我們研究詞的起源和元、白新樂府的關系很可注意的材料。
“曲名表”中的作品都已亡失了,但是唐代民間詞仍有一部分流傳下來,那就是《敦煌曲子詞》。
(本文論“曲名表”,參用任半塘《教坊記箋訂》)
唐代民間詞,雖然作品都已亡失,但是還保存了一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的“曲名表”。“曲名表”是民間詞調的最早記錄,它記錄當時教坊妓女所唱的三百多首曲子,雖然隻有曲名而沒有作品,我們還可以根據這些曲名推測它的内容:如《舍(拾)麥子》、《锉碓子》等,可能是寫農民勞動生活的;《漁父引》、《撥棹子》等,是反映漁民生活的;《破陣子》、《怨黃沙》、《怨胡天》、《送征衣》等,是反映戰争,寫軍隊生活、寫征婦思念出征的丈夫的。從這些調名看來,它所反映的民間生活确實相當廣泛,内容相當豐富。由此可知,民間詞在唐代已經相當流行。它比之後來“花間”派的文人詞内容深廣得多。
我們都知道中唐時代詩人李紳、元稹、白居易提倡作新樂府,他們的作品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我們把“曲名表”裡的曲名與元、白新樂府對照來看,有些内容性質是很相近似的:如“曲名表”裡的《恨無媒》近似新樂府的《井底引銀瓶》,《怨陵三台》、《守陵宮》近似于《陵園妾》,《宮人怨》近似于《上陽人》等。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作品: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描寫了一個愛情的悲劇。它寫一個女子與一青年在牆頭馬上相見,相互産生了愛慕之心,女的私自離開家庭跟到男的家裡去,結果男的父親認為“聘即為妻奔是妾”,趕她出門。“曲名表”的《恨無媒》想來就是“聘即為妻奔是妾”的意思。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私奔到夫家沒有媒人。因此,我們猜想“曲名表”的《恨無媒》,大概和新樂府的《井底引銀瓶》的内容相同。
新樂府的《上陽人》、《陵園妾》都是描寫宮怨的。荒淫的帝王到民間采選宮女,使多少家庭骨肉生離,使年輕女子過着凄涼的獨身生活。《上陽人》裡反映許多女子被選入宮,從十六歲直到六十歲,連皇帝的面孔也未曾見到,在宮中的生活是:“莺歸燕去長悄然,春去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一入宮門,便沒有出去的日子,就這樣斷送了一生。有的女子被選入宮,結果卻被派去守死去了的皇帝的墳園,新樂府這首《陵園妾》,就是反映這班不幸女子的痛苦。“山宮一閉無開日,未死此身不令出”,她們就這樣被關在墳園裡,一直到死。
“曲名表”的《宮人怨》、《守陵宮》、《怨陵三台》(三台是詞調名),曲名與新樂府的題目相近似,看來它們的内容也可能相仿佛。此外,新樂府的《縛戎人》可能近似“曲名表”的《羌心怨》,還有大家所知道的《新豐折臂翁》也可能近似“曲名表”裡的《破南蠻》。由此可見,唐民間小調是很能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的,這些作品價值很高。《教坊記》的作者是盛唐開元天寶時代人,白居易是中唐時代人,“曲名表”裡的唐民間詞的時代比元、白樂府要早得多。這是我們研究詞的起源和元、白新樂府的關系很可注意的材料。
“曲名表”中的作品都已亡失了,但是唐代民間詞仍有一部分流傳下來,那就是《敦煌曲子詞》。
(本文論“曲名表”,參用任半塘《教坊記箋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