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形式
關燈
小
中
大
詞是配合音樂的一種文學。它的原名叫“曲子詞”,後來簡稱為“詞”。“曲子”是指音樂而言,從前也有叫詞為“曲”、叫詞為“子”的。現在詞調裡有“更漏子”、“南鄉子”,這就是“夜曲”、“南方曲”。
因為詞是配合音樂的,所以它是“樂府”詩的一種,擴大地說,是詩歌的一種。但是詞與詩不同,詞是配合音樂的,詩卻不一定都配合音樂。說詞是“樂府”的一種是正确的。從漢代就開始有“樂府”,當時的“樂府”本來是政府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的名稱,它是為了采集民歌、配合音樂而設立的。後來“樂府”這個名稱從音樂機構變成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在漢時有“漢樂府”,魏晉南北朝也各有“樂府”。詞,就是唐宋時代的“樂府”。如蘇轼詞集叫《東坡樂府》,賀鑄詞集叫《東山寓聲樂府》等。
唐宋詞的形式大緻有下列幾個特點:
第一,詩有題目,而詞有調名。有的詞,調名就是它的題目,譬如五代時歐陽炯的《南鄉子》。有的詞,調名下面另有題目,像蘇東坡的《念奴嬌》,題目是“赤壁懷古”。詞調是用來規定這首詞的音律的,所以每個詞調的字數、字聲、用韻的位置都有一定,不能随意改變。像《念奴嬌》的第一句隻許有四個字,下面各句的字數也有一定的規定,不能增加或減少。每一句、每一字的平仄聲也都有規定,譬如蘇東坡的《念奴嬌》的第一句“大江東去”是“仄平平仄”,不能填作“仄仄平平”。所以作詞叫做“填詞”,依調子的聲律填入平仄聲的字。作品的感情要和調子的聲律密切配合。填詞之前,先要選調。所謂“選調”,首先應該了解哪個調子是适合于表達哪樣的感情的。應該選取與自己所要表達的感情一緻的詞調,不可以單看調名。譬如:不能拿《賀新郎》這個調子作為祝賀結婚的詞,因為《賀新郎》這個調子是慷慨激昂的,與“燕爾新婚”的感情不相幹。再如:也不能用《千秋歲》這個調子來作祝賀生日的詞,因為這個調子是适宜于表達悲哀、憂郁的情感的;宋代的秦觀曾經填過這個調子,有“落紅萬點愁如海”的名句,後來秦觀被貶官,死于路途之中,他的朋友們就用這個悲哀的調子來哀悼他。再如《壽樓春》,也不能因為它調名裡有個“壽”字,就以為可以作為祝壽的詞,實際上它的聲調也是悲哀的,史達祖就有悼亡的《壽樓春》詞。由此可見,選調主要是選擇調子的聲調感情,不應該單憑調名的字面去選擇。正确地選擇詞調,才能恰當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二,每首詞分作數段,一段叫做一片。一片就是唱一遍。一般情況是每首詞分上下兩片;單片的很少,分三四片的也不常見。片也叫做“阕”。所以一首詞可以說分為兩阕、三阕、四阕。後人也有把一首詞叫做一阕的。詞分上下兩片,上下片的關系要做到不脫不黏,似斷非斷,似承非承,既有聯系而又不混同。因此,最難做的是第二片的開頭,它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過變”。這意思就是說,它是上下片音律的過渡起變化的地方。在這裡唱起來特别好聽,因此,要用精彩的句子,表達豐富的感情。譬如柳永的《定風波》過變的幾句是:“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這是用自言自語的語氣來表達惜别、傷離的感情的。再如姜夔的《一萼紅》的過變:“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是用動蕩的語氣寫的,吟誦起來特别富于感情。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手法,這裡不能多舉。
詩無論多麼長,百句、千句,總是一首。詞分兩片或多片,因此一首詞又好像是兩首或數首,但是不可脫節了成為兩首或多首。作詞的人原要注意這點,讀詞的人也不可不注意這點。
詞的形式的另一個特點,是長短句。關于這個特點,下文另作介紹。
因為詞是配合音樂的,所以它是“樂府”詩的一種,擴大地說,是詩歌的一種。但是詞與詩不同,詞是配合音樂的,詩卻不一定都配合音樂。說詞是“樂府”的一種是正确的。從漢代就開始有“樂府”,當時的“樂府”本來是政府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的名稱,它是為了采集民歌、配合音樂而設立的。後來“樂府”這個名稱從音樂機構變成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在漢時有“漢樂府”,魏晉南北朝也各有“樂府”。詞,就是唐宋時代的“樂府”。如蘇轼詞集叫《東坡樂府》,賀鑄詞集叫《東山寓聲樂府》等。
唐宋詞的形式大緻有下列幾個特點:
第一,詩有題目,而詞有調名。有的詞,調名就是它的題目,譬如五代時歐陽炯的《南鄉子》。有的詞,調名下面另有題目,像蘇東坡的《念奴嬌》,題目是“赤壁懷古”。詞調是用來規定這首詞的音律的,所以每個詞調的字數、字聲、用韻的位置都有一定,不能随意改變。像《念奴嬌》的第一句隻許有四個字,下面各句的字數也有一定的規定,不能增加或減少。每一句、每一字的平仄聲也都有規定,譬如蘇東坡的《念奴嬌》的第一句“大江東去”是“仄平平仄”,不能填作“仄仄平平”。所以作詞叫做“填詞”,依調子的聲律填入平仄聲的字。作品的感情要和調子的聲律密切配合。填詞之前,先要選調。所謂“選調”,首先應該了解哪個調子是适合于表達哪樣的感情的。應該選取與自己所要表達的感情一緻的詞調,不可以單看調名。譬如:不能拿《賀新郎》這個調子作為祝賀結婚的詞,因為《賀新郎》這個調子是慷慨激昂的,與“燕爾新婚”的感情不相幹。再如:也不能用《千秋歲》這個調子來作祝賀生日的詞,因為這個調子是适宜于表達悲哀、憂郁的情感的;宋代的秦觀曾經填過這個調子,有“落紅萬點愁如海”的名句,後來秦觀被貶官,死于路途之中,他的朋友們就用這個悲哀的調子來哀悼他。再如《壽樓春》,也不能因為它調名裡有個“壽”字,就以為可以作為祝壽的詞,實際上它的聲調也是悲哀的,史達祖就有悼亡的《壽樓春》詞。由此可見,選調主要是選擇調子的聲調感情,不應該單憑調名的字面去選擇。正确地選擇詞調,才能恰當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二,每首詞分作數段,一段叫做一片。一片就是唱一遍。一般情況是每首詞分上下兩片;單片的很少,分三四片的也不常見。片也叫做“阕”。所以一首詞可以說分為兩阕、三阕、四阕。後人也有把一首詞叫做一阕的。詞分上下兩片,上下片的關系要做到不脫不黏,似斷非斷,似承非承,既有聯系而又不混同。因此,最難做的是第二片的開頭,它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過變”。這意思就是說,它是上下片音律的過渡起變化的地方。在這裡唱起來特别好聽,因此,要用精彩的句子,表達豐富的感情。譬如柳永的《定風波》過變的幾句是:“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這是用自言自語的語氣來表達惜别、傷離的感情的。再如姜夔的《一萼紅》的過變:“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是用動蕩的語氣寫的,吟誦起來特别富于感情。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手法,這裡不能多舉。
詩無論多麼長,百句、千句,總是一首。詞分兩片或多片,因此一首詞又好像是兩首或數首,但是不可脫節了成為兩首或多首。作詞的人原要注意這點,讀詞的人也不可不注意這點。
詞的形式的另一個特點,是長短句。關于這個特點,下文另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