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兩代蜀詞

關燈
宋人黃叔旸選《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以李白“為百代詞曲之祖”,可知詞之最初偉大創作家,即為蜀人。

    而《花間集》共選十八人,五百首詞,編者為蜀人,作者亦多為蜀人,更可知唐、五代時西蜀詞風之盛。

    論詞以宋為極盛,然蜀人實導其先路。

    且宋代蜀人之為詞者亦衆,風流相扇,由來已久。

    茲因論其盛況,俾後之有意輯蜀詞征者,庶有所采擇焉。

     論蜀詞第一大作家,當推李白。

    白,蜀之綿州青蓮鄉人。

    其詩豪放,如天馬行空;其詞亦氣象宏偉,後難與匹,《尊前集》共收其詞十二首,《全唐詩》則收十四首。

    輯詞者雖覺其不盡可信,然無确證,亦不得不存疑以備考。

    若選詞以錄隽為主,則《菩薩蠻》與《憶秦娥》二首已自千古獨絕矣。

    詞雲: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伫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菩薩蠻》) 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灞陵傷别。

      樂遊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憶秦娥》) 前首望遠懷歸之詞,後首傷今吊古之詞,皆于落日蒼茫之境界中,寫出心中極凄悲之情感,沉雄豪宕,而又吐屬自然,不加雕飾,誠非大天才作家不能有此。

    善乎蕙風之言曰:“胡元瑞謂太白《菩薩蠻》四詞為僞作,姑勿與辯。

    試問此僞詞,孰能作,孰敢作者?”此蓋就詞風以論詞,已可證明決非僞詞。

    何況《菩薩蠻》一調,已早見開元間人崔令欽所撰之《教坊記》乎?且不獨調已早有,而詞亦早有。

    近日敦煌發現唐本《春秋後語》,其紙背有《菩薩蠻》一詞雲:“自從宇宙生戈戟。

    狼煙處處熏天黑。

    早晚豎金雞。

    休磨戰馬蹄。

      淼淼三江水。

    半是儒生淚。

    老尚逐今才。

    問龍門何日開。

    ”此詞聲韻與晚唐所傳之《菩薩蠻》相合,隻末句多一問字,當是加一襯字,以便歌唱者。

    以天才不羁之李白,既愛作長短句之古樂府,則偶拈當時民間流行長短句之曲調,以詞填之,亦極可能之事,故就詞風、詞調與太白之才性言之,皆無可疑。

    且《湘山野錄》記其來曆,《花庵詞選》采錄其詞,是宋人皆以太白嘗作詞也。

    北宋李之儀且有和李白韻《憶秦娥》詞。

    惟明胡元瑞《少室山房筆叢》、清徐虹亭《詞苑叢談》,疑為僞作,殊不足信。

     唐代詩盛,詞僅流行于民間。

    一般文人鹹集中精力為新興之近體詩,而不屑填詞。

    填詞者自李白外,若韋應物、王建、白居易、劉禹錫諸人,亦偶一染指,然其風不暢。

    迨晚唐詩弊,詞乃漸盛。

    時溫庭筠遠采樂府之舊曲,近變律、絕之體式,镂金錯采,精心結撰,号為大宗。

    《花間》以之冠首,良有以也。

    斯時蜀人之為詞者,則有張曙一家。

    曙小字阿灰,成都人,龍紀元年進士。

    其《浣溪沙》詞雲: 枕障熏爐隔繡帷。

    二年終日兩相思。

    杏花明月始應知。

      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

    黃昏微雨畫簾垂。

     此詞《花間集》作張泌詞。

    但孫光憲《北夢瑣言》有本事雲:“張祎侍郎……有愛姬早逝,悼念不已。

    因入朝未回,其猶子右補阙曙,才俊風流。

    因增大阮之悲,乃制《浣溪沙》,……置于幾上。

    大阮朝退,憑幾無聊,忽睹此詞,不覺哀痛,乃曰:‘必是阿灰所作。

    ’”光憲當時人,所言自較可信也。

     五代十國之際,亂象如沸。

    惟蜀偏安一隅,暫得享樂。

    又以北接秦中,故一時文士,鹹來避地。

    其地富饒,夙号天府之國,而錦城之萬花如海,尤令人流連忘返。

    加之蜀主王建、王衍及孟昶皆好音樂與文學,日事歌舞,窮極豪奢。

    臣下複逢迎讴頌,競創新聲。

    于是濃麗之小詞,遂沿溫飛卿之馀波,而蔚為大觀。

    今王衍尚傳《醉妝詞》及《甘州曲》,錄之如下: 者邊走。

    那邊走。

    隻是尋花柳。

    那邊走。

    者邊走。

    莫厭金杯酒。

    (《醉妝詞》) 畫羅裙。

    能結束,稱腰身。

    柳眉桃臉不勝春。

    薄媚足精神。

    可惜許,淪落在風塵。

    (《甘州曲》) 此外惜并不傳。

    《北夢瑣言》言衍嘗宴于怡神亭,自執闆,歌《後庭花》、《思越人》曲,今亦無此二曲矣。

    至孟昶則有《玉樓春》詞雲: 冰肌玉骨清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一點月窺人,欹枕钗橫雲鬓亂。

      起來瓊戶啟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屈指西風幾時來,隻恐流年暗中換。

     此《苕溪漁隐叢話》引楊元素《本事曲》中詞。

    但據東坡《洞仙歌序》所謂足成首兩句語,與此詞首句不同。

    故孟氏原詞,究竟若何,殊難斷定。

    至《陽春白雪》,則謂蜀帥謝元明因開摩诃池,得古石刻《洞仙歌》全詞,亦顯系因東坡序語而僞撰者。

    又孟氏所嬖花蕊夫人,姓徐氏,蜀之青城人。

    以才色入宮,曾效王建作《宮詞》百首。

    其詞僅傳《采桑子》半首雲: 初離蜀道心将碎,離恨綿綿。

    春日如年。

    馬上時時聞杜鵑。

     相傳夫人制此詞,題葭萌驿壁,才半阕,為軍騎促行。

    其後有續成之者雲:“三千宮女如花面,妾最婵娟。

    此去朝天。

    隻恐君王寵愛偏。

    ”俗鄙已極,未合夫人原意。

    《後山詩話》記夫人《陳太祖》詩雲:“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出語慷慨沉憤如此,豈有“隻恐君王寵愛偏”一類無恥之語?不幸原詞下阕失傳,緻遭俗子誣謗,滋可慨已! 蜀自王氏孟氏及花蕊夫人外,臣工之詞,幸賴《花間集》、《尊前集》采輯。

    不然,亦埋沒矣。

    《花間》所收,自唐溫庭筠、唐皇甫松、晉和凝、荊南孫光憲外,馀十三人皆為蜀人,或曾仕于蜀者。

    其間最偉大之作家,當推韋莊。

    莊,字端己,杜陵人。

    唐乾甯元年進士,入蜀為王建相。

    其弟藹,曾輯其詩為《浣花集》,今且有《秦婦吟》一詩之發現。

    詞集不傳,惟《花間集》錄其詞四十八首,又《尊前集》錄五首,《草堂詩馀》錄一首,共五十四首,《全唐詩》所載,即本諸此。

    其詞與溫飛卿詞并稱于世。

    溫尚濃,韋尚淡,各極其妙。

    周止庵嘗謂溫詞“下語鎮紙”,韋詞“揭響入雲”。

    則就詞之輕重以論溫、韋。

    蓋濃則凝重,淡則輕揚也。

    若其豐神飄灑、俊逸絕倫之處,雖溫視之,亦有遜色焉。

    所作《菩薩蠻》五首,譚複堂至謂可當詞中之《古詩十九首》。

    蓋深厚之情,無處不流露也。

    如:“勸我早歸家。

    綠窗人似花。

    ”何等纏綿!“春水碧于天。

    畫船聽雨眠。

    ”何等高華!“未老莫還鄉。

    還鄉須斷腸。

    ”何等哀傷!“凝恨對斜晖。

    憶君君不知。

    ”何等沉郁!其馀之作,大抵景真情真,一往清俊。

    《浣溪沙》雲: 夜夜相思更漏殘。

    傷心明月憑闌幹。

    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

    幾時攜手入長安。

     從己之憶人,推到人之憶己,又從相憶之深,推到相見之難。

    文字全用賦體白描,不着粉澤,而沉哀入骨,宛轉動人。

    南唐二主之尚賦體,當受韋氏之影響。

    又如《荷葉杯》雲: 記得那年花下。

    深夜。

    初識謝娘時。

    水堂西面畫簾垂。

    攜手暗相期。

      惆怅曉莺殘月。

    相别。

    從此隔音塵。

    如今俱是異鄉人。

    相見更無因。

     此詞傷今懷昔,亦是純用白描。

    自“記得”以下直至“相别”,皆回憶當年之事。

    當年之時間,當年之地點,當年之情景,皆叙得曆曆分明,如在昨日。

    “從此”三句,陡轉相見無因之恨,沉着已極。

    又如《女冠子》兩首,寫夢中之情景,亦真切生動。

    詞雲: 四月十七。

    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時。

    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随。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

    枕上分明夢見。

    語多時。

    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前首記去年離别之情,後首記夢中相遇之情,皆刻畫細微,如見其面,如聞其聲。

    兩結句重筆翻騰,暢發盡緻,尤覺哀思洋溢,警動無比。

    蜀自李白以還,若韋氏者,可謂第二大詞人矣。

    其馀十二家,亦并有勝處: (一)牛峤 峤,字松卿,一字延峰,隴西人,唐相僧孺之後,入蜀為給事中。

    有集三十卷,歌詩三卷,皆不傳。

    詞今傳二十三首。

    其《望江南》兩首,一詠燕,一詠鴛鴦,曾為姜堯章所稱。

    《定西番》及《望江怨》,一詠邊塞,一詠閨怨,曾為陸放翁所稱。

    予謂其《西溪子》詠彈琵琶尤佳,詞雲: 捍撥雙盤金鳳。

    蟬鬓玉钗搖動。

    畫堂前,人不語。

    弦解語。

    彈到昭君怨處。

    翠蛾愁。

    不擡頭。

     起言琵琶之美,次言彈者之美。

    “畫堂”三句,更言聲音之美。

    末言彈者之姿态,尤為生動。

    一以彈者之無限幽怨,盡自弦上發出。

    白雨齋評此詞雲:“字字的當,有意有筆,能品也。

    ”其後張子野效之雲:“彈到斷腸時。

    春山眉黛低。

    ”已落此詞之後,不足稱矣。

     (二)歐陽炯 炯,華陽人,仕前後蜀,累官至門下同平章事。

    《花間集》載其詞十七首,《尊前集》載其詞三十一首,合之共得四十八首。

    炯曾序《花間集》,其詞最豔。

    《十國春秋》謂其宮詞淫靡,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