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趙 一
關燈
小
中
大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闆。
郄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何以知之?”郄疵曰:“以其人事知之。
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
今城不沒者三闆,臼竈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喜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 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郄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拔矣。
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于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耆勢可見也。
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趙也。
今君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竭,為君惜之。
”趨而出。
郄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知伯曰:“子安知之?”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滅之。
休數年,使人請地于韓。
韓康子欲勿與,段<矢見>谏曰:“不可。
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鸷複,來謦地不與,必加兵于韓矣。
君其與之。
與之彼狃,又将請地于他國,他國不聽,必鄉之以兵;然則韓可以免于患難,而待事之變。
”康子曰:“善。
”使使者緻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又使人請地于魏,魏宣子欲勿與。
趙葭谏曰:“彼請地于韓,韓與之。
請地于魏,魏弗與,則是魏内自強,而外怒知伯也。
然則其錯兵于魏必矣!不如與之。
”宣子曰:“諾。
”因使人緻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又使人之趙,請蔡、臯狼之地,趙襄子谷與。
知伯因陰結韓、魏,将以伐趙。
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夫知伯之為人,陽親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弗與焉,其移兵寡人必矣。
今吾安居而可?”張孟談曰:“夫董阏安于,簡主之才臣也,世治晉陽,而尹澤循之,其餘政教猶存,君其定居晉陽。
”君曰:“諾。
”乃使延陵王将車即先之晉陽,君因從之。
至,行城郭,案府庫,視倉廪,召張孟談曰:“吾城郭之完,府庫足用,倉廪實矣,無矢奈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苫楚牆之,其高至丈餘,君發而用之。
”于是發而試之,其堅則箘簬之勁不能過也。
君曰:“足矣,吾銅是若何?”張孟談葉:“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
”君曰:“善。
”号令以定,備守以具。
三國之兵乘晉陽城,遂戰。
三月不能拔,因舒軍而圍之,決晉水而灌之。
圍晉陽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财食将盡,士卒病羸。
襄子謂張個談曰:“糧食匮,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于以城下,何如?”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
君釋此計,勿複言也。
臣請見韓、魏之君。
”襄子曰:“諾。
” 張孟談于是陰見韓、魏之君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将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
夫知伯為人也,粗中而少秦,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即與張孟談陰約三軍,與之期日,夜,遣入晉陽。
張孟談以報襄子,襄子再拜之。
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轅門之外。
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将有變。
”君曰:“何若?”對曰:“臣遇張孟談于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
”知伯曰:“不然。
吾與二主約謹矣,旦暮當拔之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複言。
”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
”知伯曰:“親之奈何?”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矢見>,是皆能移其君之計。
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
”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
張孟談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知過于轅門之外,其山有疑臣之心,入見知伯,出更其姓。
今暮不擊,必後之矣。
”襄子曰:“諾。
”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
”知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國亡地分,為天下笑,此貪欲無厭也。
夫不聽知過,亦所以亡也。
知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 ○張孟談既固趙宗 張孟談既國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途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禦有之曰:‘五百之所以緻天下者,
郄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何以知之?”郄疵曰:“以其人事知之。
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
今城不沒者三闆,臼竈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喜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 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郄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拔矣。
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于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耆勢可見也。
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趙也。
今君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竭,為君惜之。
”趨而出。
郄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知伯曰:“子安知之?”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滅之。
休數年,使人請地于韓。
韓康子欲勿與,段<矢見>谏曰:“不可。
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鸷複,來謦地不與,必加兵于韓矣。
君其與之。
與之彼狃,又将請地于他國,他國不聽,必鄉之以兵;然則韓可以免于患難,而待事之變。
”康子曰:“善。
”使使者緻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又使人請地于魏,魏宣子欲勿與。
趙葭谏曰:“彼請地于韓,韓與之。
請地于魏,魏弗與,則是魏内自強,而外怒知伯也。
然則其錯兵于魏必矣!不如與之。
”宣子曰:“諾。
”因使人緻萬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說,又使人之趙,請蔡、臯狼之地,趙襄子谷與。
知伯因陰結韓、魏,将以伐趙。
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夫知伯之為人,陽親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弗與焉,其移兵寡人必矣。
今吾安居而可?”張孟談曰:“夫董阏安于,簡主之才臣也,世治晉陽,而尹澤循之,其餘政教猶存,君其定居晉陽。
”君曰:“諾。
”乃使延陵王将車即先之晉陽,君因從之。
至,行城郭,案府庫,視倉廪,召張孟談曰:“吾城郭之完,府庫足用,倉廪實矣,無矢奈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苫楚牆之,其高至丈餘,君發而用之。
”于是發而試之,其堅則箘簬之勁不能過也。
君曰:“足矣,吾銅是若何?”張孟談葉:“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
”君曰:“善。
”号令以定,備守以具。
三國之兵乘晉陽城,遂戰。
三月不能拔,因舒軍而圍之,決晉水而灌之。
圍晉陽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财食将盡,士卒病羸。
襄子謂張個談曰:“糧食匮,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于以城下,何如?”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
君釋此計,勿複言也。
臣請見韓、魏之君。
”襄子曰:“諾。
” 張孟談于是陰見韓、魏之君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将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
夫知伯為人也,粗中而少秦,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即與張孟談陰約三軍,與之期日,夜,遣入晉陽。
張孟談以報襄子,襄子再拜之。
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轅門之外。
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将有變。
”君曰:“何若?”對曰:“臣遇張孟談于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
”知伯曰:“不然。
吾與二主約謹矣,旦暮當拔之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複言。
”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
”知伯曰:“親之奈何?”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矢見>,是皆能移其君之計。
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
”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
張孟談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知過于轅門之外,其山有疑臣之心,入見知伯,出更其姓。
今暮不擊,必後之矣。
”襄子曰:“諾。
”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
”知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國亡地分,為天下笑,此貪欲無厭也。
夫不聽知過,亦所以亡也。
知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 ○張孟談既固趙宗 張孟談既國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途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禦有之曰:‘五百之所以緻天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