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宥

關燈
【題解】 “在”是自在的意思,“宥”是寬容的意思。

    反對人為,提倡自然,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就是本篇的主旨。

     全篇大體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吾又何暇治天下哉”,指出一切有為之治都會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遷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臨莅天下”就應當“莫若無為”;一開始就推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而開篇的兩句話便是提挈全文的總綱。

    第二部分至“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借老聃對崔瞿的談話說明推行仁義擾亂人心是天下越治越壞的原因,極力主張“絕聖去知”。

    第三部分至“而我獨存乎”,通過廣成子對黃帝的談話,闡明治天下者必須先治身的道理,并詳細說明了治身、體道的方法和途徑。

    第四部分至“起辭而行”,用鴻蒙與雲将的對話,進一步闡明無為與養心的關系,指出無為的要害就在于“心養”。

    第五部分至“天地之友”,着力說明擁有土地的統治者一心貪求私利必定留下禍患,從而進一步闡明了“養心”和“忘物”的關系,做到了“無己”也就能忘形、忘物。

    餘下為第六部分,概括了治理天下時遇到的十種情況,指出對待這些情況都隻能聽之任之,随順應合,并就此提出了君主無為,臣下有為的主張。

    不過,本篇所反映的莊子思想與莊子在前幾篇中抨擊仁義,絕聖棄智的思想似有偏離之嫌。

     【原文】 聞在宥天下①,不聞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②;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③。

    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④,是不恬也⑤;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⑥,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

    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于陽⑦;大怒邪,毗于陰。

    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⑧,于是乎天下始喬诘卓鸷⑨,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

    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⑩,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說明邪(11),是淫于色也(12);說聰邪,是淫于聲也;說仁邪,是亂于德也;說義邪,是悖于理也(13);說禮邪,是相于技也(14);說樂邪,是相于淫也;說聖邪,是相與藝也(15);說知邪,是相于疵也(16)。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倉囊而亂天下也(17)。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18),乃齊戒以言之(19),跪坐以進之,鼓歌以儛之(20),吾若是何哉!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莅天下(21),莫若無為。

    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22)。

    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23),無擢其聰明(24);屍居而龍見(25),淵默而雷聲(26),神動而天随,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27)。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釋】 ①在:自在。

    一說是存,存而不論的意思。

    宥:寬容。

    “在宥天下”意思是任天下自在地發展,人和事物均各得其所而相安無事,也就是無為而治。

     ②淫:過,超出。

     ③遷:改變。

    德:常态,指遵循于“道”的生活規律和處世的基本态度。

     ④欣欣:高高興興的樣子。

    樂其性:為其性而樂,意思是為保有真性而欣喜。

    一說“其”字指代“堯”,跟下句的“其”字指代“桀”一樣,亦可通。

    姑備參考。

     ⑤恬:靜。

     ⑥瘁瘁:憂愁的樣子。

    苦其性:為其性而苦,為保有真性而苦惱。

     ⑦毗(pí):損傷。

    陽:與下句的“陰”本指日光的向背,引伸指氣侯上的冷暖,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又借此解釋事物對立對應的正反兩個側面。

     ⑧章:章法,法度。

     ⑨喬诘:意不平。

    卓鸷:行不平。

    “喬诘”和“卓鸷”泛指世上出現的種種不平之事。

    一說“喬诘”是狡黠詐僞之意,“卓鸷”是卓爾不群之意,可備參考。

     ⑩匈匈:即“讻讻”,喧嚣吵嚷的樣子。

     (11)說(yuè):喜悅,這個意思後代寫作“悅”。

     (12)淫:沉溺,為之所迷亂。

     (13)悖:違背。

     (14)相:助。

    技:技巧,這裡指熟悉禮儀。

     (15)藝:才能。

     (16)疵:毛病,這裡指辨别細小的是非。

     (17)脔(luán)卷:拳曲而不舒展的樣子。

    倉(cāng)囊:擾攘紛争的樣子。

     (18)直:止,僅僅。

    過:經過。

    “過也而去之”意思是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19)齊(zhāi):通作“齋”。

     (20)儛(wǔ):舞。

     (21)莅(lì):到,臨。

    “臨莅天下”意思是來到從政的地位而治理天下。

     (22)“故貴以身于為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此兩句亦見于《老子》。

    老莊認為輕身以赴利,棄我而殉物,那麼,身且不能安,怎麼能治理天下。

    因此,隻有貴身賤利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23)五藏:五髒。

    “無解五藏”意思是,不敞開心中的靈氣。

     (24)擢(zhuó):拔,提升,引申為有意顯露。

     (25)屍:表示一動不動的樣子。

    “屍居”的意思就是,像受祭的活人那樣一動不動地坐着。

    龍:表示精神騰飛的樣子。

    見(xiàn):顯現。

    “龍見”,意思就是精神裡卻是騰龍顯現。

     (26)淵默:意思是像深淵那麼默默深沉。

    雷聲:意思是撼人之力就像雷聲隆隆。

     (27)炊:炊煙。

    累:遊動的塵埃。

     【譯文】 隻聽說聽任天下安然自在地發展,沒有聽說要對天下進行治理。

    聽任天下自在地發展,是因為擔憂人們超越了原本的真性;寬容不迫各得其所,是因為擔憂人們改變了自然的常态。

    天下人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變自然的常态,哪裡用得着治理天下呢!從前唐堯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喜若狂人人都為有其真性而歡樂,這就不安甯了;當年夏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憂心不已人人都為有其真性而痛苦,這就不歡快了。

    不安甯與不歡快,都不是人們生活和處世的常态。

    不合于自然的常态而可以長久存在,天下是沒有的。

     人們過度歡欣,定會損傷陽氣;人們過度憤怒,定會損傷陰氣。

    陰與陽相互侵害,四時就不會順應而至,寒暑也就不會調和形成,這恐怕反倒會傷害自身吧!使人喜怒失卻常态,居處沒有定規,考慮問題不得要領,辦什麼事都半途失去章法,于是天下就開始出現種種不平,而後便産生盜跖、曾參、史等各各不同的行為和作法。

    所以,動員天下所有力量來獎勵人們行善也嫌不夠,動員天下所有力量來懲戒劣迹也嫌不足,因此天下雖很大仍不足以用來賞善罰惡。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始終是喋喋不休地把賞善罰惡當作當政之急務,他們又哪裡有心思去安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真情呢! 而且,喜好目明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