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關燈
小
中
大
裴庭裕(一作廷裕,或誤作延裕)字膺餘,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生于晚唐武宗會昌(841-846)、宣宗大中(847-859)之際。僖宗大順中(890-891),官至右補阙,兼史館修撰。就在這時,他參預了修撰宣宗實錄的工作。昭宗時翰林學士,守尚書封郎中,知制诰,遷左散騎常侍。唐末五代初,因事貶官湖南,卒于貶所。
據序稱,《東觀奏記》系作者與吏部侍郎柳玭、左拾遺孫泰、駕部員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鄭光庭等人授命修撰《宣宗實錄》時,深感自宣宗以來四十年,「中原大亂,日曆與起居注,不存一字」,因此,他「自為兒時,已多記憶,謹采宣宗朝耳聞目睹,撰成三卷,非編年之史,未敢聞于縣官,且奏記于監國史晉國公(杜讓能)藏之于閣,以備讨論。」是書編撰于唐昭宗大順二年(891)二月,并于景福元年(892)上奏丞相杜讓能。由于此書是為修撰實錄作預備,所以撰作态度嚴肅不苟,内容也多屬朝政大事或宮廷秘聞,史料價值頗高。所記如宰相馬植與神策中尉馬原贽交通事,已為兩《唐書》所采用。如宣宗命蕭邺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宣宗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為相,亦為《資治通鑒》所取而稍作修飾,反不如此書講得明白。書中還有反映宣宗個人品行者,有反映大臣傾軋者,有反映朝章制度者,有關執政人物李德裕、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李钰、韋澳、崔罕、杜琮的事迹,更可補正史中傳記資料之不足。《東觀奏記》現存的版本較多,計有《說郛》《宛委山堂》本、《百川學海》本、《唐宋叢書》本、《小石山房叢書》本、《粵雅堂叢書續集》本、《藕香零拾》本、《筆記小說大觀》本及清乾隆吳翌鳳手抄本等。(以上按黃永年之《唐史史料學》及田廷柱之《東觀奏記》點校說明)
是次錄文,據田廷柱校點之《東觀奏記》(中華書局,1994年)。該書是以缪荃孫《藕香零拾》本為底本,校以吳翌鳳抄本、《粵雅堂叢書續集》本、宛本《說郛》及《小石山房叢書》本,在校勘中,參酌吸收了缪荃孫的校勘成果。
據序稱,《東觀奏記》系作者與吏部侍郎柳玭、左拾遺孫泰、駕部員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鄭光庭等人授命修撰《宣宗實錄》時,深感自宣宗以來四十年,「中原大亂,日曆與起居注,不存一字」,因此,他「自為兒時,已多記憶,謹采宣宗朝耳聞目睹,撰成三卷,非編年之史,未敢聞于縣官,且奏記于監國史晉國公(杜讓能)藏之于閣,以備讨論。」是書編撰于唐昭宗大順二年(891)二月,并于景福元年(892)上奏丞相杜讓能。由于此書是為修撰實錄作預備,所以撰作态度嚴肅不苟,内容也多屬朝政大事或宮廷秘聞,史料價值頗高。所記如宰相馬植與神策中尉馬原贽交通事,已為兩《唐書》所采用。如宣宗命蕭邺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宣宗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為相,亦為《資治通鑒》所取而稍作修飾,反不如此書講得明白。書中還有反映宣宗個人品行者,有反映大臣傾軋者,有反映朝章制度者,有關執政人物李德裕、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李钰、韋澳、崔罕、杜琮的事迹,更可補正史中傳記資料之不足。《東觀奏記》現存的版本較多,計有《說郛》《宛委山堂》本、《百川學海》本、《唐宋叢書》本、《小石山房叢書》本、《粵雅堂叢書續集》本、《藕香零拾》本、《筆記小說大觀》本及清乾隆吳翌鳳手抄本等。(以上按黃永年之《唐史史料學》及田廷柱之《東觀奏記》點校說明)
是次錄文,據田廷柱校點之《東觀奏記》(中華書局,1994年)。該書是以缪荃孫《藕香零拾》本為底本,校以吳翌鳳抄本、《粵雅堂叢書續集》本、宛本《說郛》及《小石山房叢書》本,在校勘中,參酌吸收了缪荃孫的校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