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十月,以天章合待制王克臣為工部侍郎,熊本知桂州故也。
以水部郎中李文卿為司門郎中,以司門員外郎王谔為水部員外郎,以曾伉為吏部員外郎,以太仆少卿吳安持為駕部郎中,仍專緫牧租券馬事。
尚書省凡六曹二十四司。
除告身帳目外一百六十八案,吏額一千四十三人。
緫五月六月文書一十二萬三千五百餘件。
天下之事莫不上于尚書,宜其多之如此也。
餘讀《唐會要》:貞觀十五年,太祖按應作「宗」。
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節至倭國,古倭奴國也。
在新羅東南,居大海中。
表仁浮海數月方至。
自雲:路經地獄之門,親見其上氣色蓊郁。
又聞号叫錘鍛之聲,甚可畏懼。
世之言地獄者多矣,信非妄邪 二十日,國忌,相國寺行香同集,金部晁員外問:取上鸱吻義如何餘因言:唐開元十五年七月四日震,興教門兩鸱吻欄檻及柱災。
蘇冕駁曰:東海有魚,虬尾似鸱,因以為名。
噴浪則降雨。
漢栢梁殿災,越巫上厭勝之法。
及大起建章宮,遂設鸱魚之像于屋脊,又畫藻井于梁上,用厭火祥。
今呼之為鸱吻,豈不謬哉鸱尾之說蓋如此。
駕部王郎中言:唐李肇《國史補》雲:宰相相謂為堂老。
及元載與常衮唱和詩有堂老之稱,信李肇之不妄也。
禮部王員外因問:唐宰相宿直否餘言:唐制,宰相每日一人宿直。
開元二年,姚崇為紫微令。
崇年位已高,時亦違其直次,所由吏數持直簿詣之。
崇題其簿曰:「告直令史,遣去又來,必欲取人,有同司命。
老人年事,終不拟當。
」諸官歡笑,不複逼以直。
十一年停宰相宿直,見《會要》,此其證也。
景靈宮神禦殿成,牓名皆上親制。
宣祖曰天元,後殿曰太姑。
《文獻通考》作「太始」。
太祖曰皇武,後殿曰俪極。
太宗曰大定,後殿曰輝德。
真宗曰熙文,後殿曰衍慶。
仁宗曰美成,後殿曰繼仁。
英宗曰治隆。
将以十一月五日奉安,丞相、執政官分充禮儀使,仗衛如式。
禮部王員外因言:和詩最為難,唯唐賢尤工于此。
賈至《早朝大明宮》曰:「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啭流莺遶建章。
劔佩聲随赤墀步,衣冠氣染禦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裡,終朝染翰侍君王。
」王維和雲:「绛帻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袬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向鳳池頭。
」杜甫和雲:「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三篇皆用鳳池事,唯工部尤出于二公。
昨建三省待漏院,書此詩為屏風焉。
三省、樞密院,皆執政官一人修時政記。
按唐永徽已後,左右史唯得對仗承旨,仗下已後謀議,皆不參聞。
文昌左丞姚璹以為帝王谟訓,不可遂無記述。
若不宣自宰相,即史官疎遠,無得而書之。
遂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即宰相一人撰錄,号為時政記。
自璹始也。
二十四司郎官各輪當本曹宿直。
凡假日,若直夜,四部文書皆得施行,而用當直郎官印。
按唐故事,除吏、兵部外,共享都省印。
至大曆二年二月九日,初備文昌台二十四司印,本司郎官主之,歸則收于家。
建中三年,左丞趙涓始令納于直廳。
其假日及不入日,即用當直郎官本司印,餘印都不開。
此亦前事之比也。
餘讀《江南錄》:丘孟陽有賦名,嘗夢有一官人延入一第中,具飲。
其傍幾上有書一卷,孟陽因展讀,謂曰:「斯乃吾所述賦藁,何至茲乎」其人曰:「昔公焚之時,吾得之矣。
」孟陽因就求之。
答曰:「他日若至衡山,必當奉還。
」後官至衡州茶陵令,乞緻仕,卒于衡州。
今世言焚故書,必毀而後燔之,蓋可信也。
禮部謝侍郎言:嘗遊廬山天池菩薩崖,夜至亭上,其下數十仞,忽見兩燈閃閃,相去數裡許。
俄而燈自下而上,漸傍崖口,直外亭上數丈,複下至崖,分數星而散。
禮部王員外亦言:昔見劉定說:曾至此崖,夜半,白煙起于崖中。
既明,如水中月影,滉漾不定。
彼人雲現銀色世界。
顔之推所謂:千裡寶幢,百由旬座,化成淨土,踴生妙塔。
豈虛語哉 禦史台言:文德視朝儀,兵部侍郎與吏部侍郎東西相向對立,搢笏出班簿置笏上。
蓋因唐制武選在
以水部郎中李文卿為司門郎中,以司門員外郎王谔為水部員外郎,以曾伉為吏部員外郎,以太仆少卿吳安持為駕部郎中,仍專緫牧租券馬事。
尚書省凡六曹二十四司。
除告身帳目外一百六十八案,吏額一千四十三人。
緫五月六月文書一十二萬三千五百餘件。
天下之事莫不上于尚書,宜其多之如此也。
餘讀《唐會要》:貞觀十五年,太祖按應作「宗」。
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節至倭國,古倭奴國也。
在新羅東南,居大海中。
表仁浮海數月方至。
自雲:路經地獄之門,親見其上氣色蓊郁。
又聞号叫錘鍛之聲,甚可畏懼。
世之言地獄者多矣,信非妄邪 二十日,國忌,相國寺行香同集,金部晁員外問:取上鸱吻義如何餘因言:唐開元十五年七月四日震,興教門兩鸱吻欄檻及柱災。
蘇冕駁曰:東海有魚,虬尾似鸱,因以為名。
噴浪則降雨。
漢栢梁殿災,越巫上厭勝之法。
及大起建章宮,遂設鸱魚之像于屋脊,又畫藻井于梁上,用厭火祥。
今呼之為鸱吻,豈不謬哉鸱尾之說蓋如此。
駕部王郎中言:唐李肇《國史補》雲:宰相相謂為堂老。
及元載與常衮唱和詩有堂老之稱,信李肇之不妄也。
禮部王員外因問:唐宰相宿直否餘言:唐制,宰相每日一人宿直。
開元二年,姚崇為紫微令。
崇年位已高,時亦違其直次,所由吏數持直簿詣之。
崇題其簿曰:「告直令史,遣去又來,必欲取人,有同司命。
老人年事,終不拟當。
」諸官歡笑,不複逼以直。
十一年停宰相宿直,見《會要》,此其證也。
景靈宮神禦殿成,牓名皆上親制。
宣祖曰天元,後殿曰太姑。
《文獻通考》作「太始」。
太祖曰皇武,後殿曰俪極。
太宗曰大定,後殿曰輝德。
真宗曰熙文,後殿曰衍慶。
仁宗曰美成,後殿曰繼仁。
英宗曰治隆。
将以十一月五日奉安,丞相、執政官分充禮儀使,仗衛如式。
禮部王員外因言:和詩最為難,唯唐賢尤工于此。
賈至《早朝大明宮》曰:「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啭流莺遶建章。
劔佩聲随赤墀步,衣冠氣染禦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裡,終朝染翰侍君王。
」王維和雲:「绛帻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袬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向鳳池頭。
」杜甫和雲:「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三篇皆用鳳池事,唯工部尤出于二公。
昨建三省待漏院,書此詩為屏風焉。
三省、樞密院,皆執政官一人修時政記。
按唐永徽已後,左右史唯得對仗承旨,仗下已後謀議,皆不參聞。
文昌左丞姚璹以為帝王谟訓,不可遂無記述。
若不宣自宰相,即史官疎遠,無得而書之。
遂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即宰相一人撰錄,号為時政記。
自璹始也。
二十四司郎官各輪當本曹宿直。
凡假日,若直夜,四部文書皆得施行,而用當直郎官印。
按唐故事,除吏、兵部外,共享都省印。
至大曆二年二月九日,初備文昌台二十四司印,本司郎官主之,歸則收于家。
建中三年,左丞趙涓始令納于直廳。
其假日及不入日,即用當直郎官本司印,餘印都不開。
此亦前事之比也。
餘讀《江南錄》:丘孟陽有賦名,嘗夢有一官人延入一第中,具飲。
其傍幾上有書一卷,孟陽因展讀,謂曰:「斯乃吾所述賦藁,何至茲乎」其人曰:「昔公焚之時,吾得之矣。
」孟陽因就求之。
答曰:「他日若至衡山,必當奉還。
」後官至衡州茶陵令,乞緻仕,卒于衡州。
今世言焚故書,必毀而後燔之,蓋可信也。
禮部謝侍郎言:嘗遊廬山天池菩薩崖,夜至亭上,其下數十仞,忽見兩燈閃閃,相去數裡許。
俄而燈自下而上,漸傍崖口,直外亭上數丈,複下至崖,分數星而散。
禮部王員外亦言:昔見劉定說:曾至此崖,夜半,白煙起于崖中。
既明,如水中月影,滉漾不定。
彼人雲現銀色世界。
顔之推所謂:千裡寶幢,百由旬座,化成淨土,踴生妙塔。
豈虛語哉 禦史台言:文德視朝儀,兵部侍郎與吏部侍郎東西相向對立,搢笏出班簿置笏上。
蓋因唐制武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