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司籍載。
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正月日。
清道郡界裡審使順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貼公文。
雲門山禪院長生南阿尼岾。
東嘉西峴(雲雲)。
同藪三剛典主人寶壤和尚。
院主玄會長老。
貞座玄兩上座。
直歲信元禪師(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帳傳準)又開運\三年丙辰。
雲門山禪院長生標塔公文一道。
長生十一阿尼岾。
嘉西峴。
畝峴。
西北買峴(一作面知村)。
北豬。
足門等。
又庚寅年。
晉陽府貼五道按察使。
各道禪教寺院始創年月形止。
審檢成籍時。
差使員東京掌書記李僐審檢記載。
王豐六年辛巳(大金年號。
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
郡中古籍裨補記準清道郡前副戶長禦侮副尉李則楨戶在右人消息及諺傳記載。
緻仕上戶長金亮辛。
緻仕戶長旻育。
戶長同正尹應前其人珍奇等與時上戶長用成等言語。
時太守李思老戶長亮辛年八十九。
餘輩皆七十已上。
用成年六十已上(雲雲次不準)羅代已來。
當郡寺院。
鵲岬已下中小寺院。
三韓亂亡間。
大鵲岬。
小鵲岬。
所寶岬。
天門岬。
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壞。
五岬柱合在大鵲岬。
祖師知識(上文雲寶壤)大國傳法來。
還次西海中。
龍邀入宮中。
念經施金羅袈裟一領。
兼施一子璃目。
為侍奉而追之。
囑曰于時三國擾動。
未有歸依佛法之君主。
若與吾子歸本國鵲岬。
創寺而居。
可以避賊\。
抑亦不數年內。
必有護法賢君。
出定三國矣。
言訖。
相別而來。
還及至茲洞。
忽有老僧。
自稱圓光。
抱弔樻而出。
授之而沒(按圓光以陳末入中國。
開皇間東還。
住嘉西岬。
而沒於皇隆。
計至清泰之初。
無慮三百年矣。
今悲嘆諸岬皆癈。
而喜見壤來而將興。
故告之爾)於是壤師將興癈寺而登北嶺望之。
庭有五層黃塔。
下來尋之則無跡。
再陟望之。
有群鵲啄地。
乃思海龍鵲岬之言尋掘之。
果有遺塼無數。
聚而蘊崇之。
塔成而無遺塼。
知是前代伽藍墟也。
畢。
創寺而住焉。
因名鵲岬寺。
未幾太祖統一三國。
聞師至此創院而居。
乃合五岬田束五百結納寺。
以清泰四年丁酉。
賜額曰雲門禪寺。
以奉袈裟之靈蔭。
璃目常在寺側小潭。
陰隲\法化。
忽一年元旱。
田蔬焦槁。
壤敕璃目行雨。
一境告足。
天帝將誅不識璃目告急於師。
師藏於床下。
俄有天使到庭。
請出璃目。
師指庭前梨木。
乃震之而上天。
梨木萎摧。
龍撫之即蘇(一雲師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
有人作楗椎。
安置善法堂及食堂。
其椎柄有銘。
初師入唐迴。
先止于推火之奉聖寺。
適太祖東征至清道境。
山賊\嘯聚于犬城(有山岑臨水峭立。
今俗惡其名。
改雲犬城)驕傲不格。
太祖至于山下。
問師以易制之述。
師答曰。
夫犬之為物。
司夜而不司晝。
守前而忘其後。
宜以晝擊其北。
祖從之。
果敗降。
太祖嘉乃神謀\。
歲給近縣租五十碩。
以供香火。
是以寺安二聖真容。
因名奉聖寺。
後遷至鵲岬。
而大創終焉。
師之行狀古傳不載。
諺雲。
與石崛備虛師(一作毘虛)為昆弟。
奉聖石崛雲門三寺。
連峰櫛比。
交相往還。
爾後人改作新羅異傳。
濫記鵲塔璃目之事于圓光傳中。
系犬城事於毘虛傳。
既謬矣。
又作海東僧傳者。
從而潤文。
使寶壤無傳。
而疑誤後人。
誣妄幾何良志使錫釋良志。
未詳祖考鄉邑。
唯現跡於善德王朝。
錫杖頭掛一布袋。
錫自飛至檀越家。
振拂而鳴戶。
知之納齋費。
袋滿則飛還。
故名其所住曰錫杖寺。
其神異莫測皆類此。
旁通雜譽。
神妙絕比。
又善筆劄。
靈廟。
丈六三尊。
天王像。
并殿塔之瓦。
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將。
法林寺主佛三尊。
左右金剛神等皆所塑也。
書靈廟法林二寺額。
又嘗彫磚造一小塔。
并造三千佛。
安其塔置於寺中。
緻敬焉。
其塑靈廟之丈六也。
自入定以正受所對為揉式。
故傾城士女爭運\泥土。
風謠雲來如來如來如來如哀反多羅哀反多矣徒良功德修叱如良來如至今土人舂[櫃-匚囗]役作皆用之。
蓋始于此。
像成之費。
入穀二萬三千七百碩(或雲金時祖)議曰。
師可謂才全德充。
而以大方隱於末技者也。
讚曰齋罷堂前錫杖閑靜裝爐鴨自焚檀殘經讀了無餘事聊塑圓容合掌看歸竺諸師廣函求法高僧傳雲。
釋阿離那(一作耶)跋摩(一作□)新羅人也。
初希王教。
早入中華。
思覲聖蹤。
勇銳彌增。
以貞觀年中離長安。
到五天住那蘭陀寺。
多閱律論抄寫具莢痛矣歸心所期不遂。
忽於寺中無常。
齡七十餘。
繼此有惠業。
玄泰。
求本。
玄恪。
惠輪。
玄遊。
復有二亡名法師等。
皆忘身順法。
觀化中天。
而或夭於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
竟未有能復雞貴與唐室者。
唯玄泰師克返歸唐。
亦莫知所終。
天竺人呼海東雲矩矩吒瑿說羅。
矩矩吒言雞也。
瑿說羅言貴也。
彼土相傳雲。
其國敬雞神而取尊。
故戴翎羽而表飾也。
讚曰天竺天遙萬疊山可憐遊士力登攀幾回月送孤帆去未見雲隨一杖還二惠同塵釋惠宿。
沈光於好世郎徒。
郎既讓名黃卷。
師亦隱居赤善村(今安康縣有赤谷村) 二十餘年。
時國仙瞿旵公嘗往其郊。
縱獵一日。
宿出於道左。
攬轡\而請曰。
庸僧亦願隨從可乎。
公許之。
於是縱橫馳突。
裸袒相先。
公既悅。
及休勞坐。
數炮烹相餉。
宿亦與啖囓。
略無忤色。
既而進於前曰。
今有美鮮於此。
益薦之何。
公曰善。
宿屏人割其股。
寘盤以薦。
衣血淋漓。
公愕然曰。
何至此耶。
宿曰。
始吾謂公仁人也。
能恕己通物也。
故從之爾。
今察公所好。
唯殺戮之耽。
篤害彼自養而已。
豈仁人君子之所為。
非吾徒也。
遂拂衣而行。
公大慚。
視其所食盤中。
鮮胾不滅。
公甚異之。
歸奏於朝。
真平王聞之。
遣使徵迎。
宿示臥婦床而寢。
中使陋焉。
返行七八裡。
逢師於途。
問其所從來。
曰。
城中檀越家赴七日齋。
席罷而來矣。
中使以其語達於上。
又遣人檢檀越家。
其事亦實。
未幾宿忽死。
村人輿葬於耳峴(一作刷峴)東。
其村人有自峴西來者。
逢宿於途中。
問其何往。
曰。
久居此地。
欲遊他方爾。
相揖而別。
行半許裡。
躡雲而逝。
其人至峴東。
見葬者未散。
具說其由。
開塚視之。
唯芒鞋一隻而已。
今安康縣之北有寺名惠宿。
乃其所居雲。
亦有浮圖焉釋惠空。
天真公之家傭嫗之子。
小名憂助(蓋方言也)公嘗患瘡濱於死。
而候慰填街。
憂助年七歲謂其母曰。
家有何事賓客之多也。
母曰。
家公發惡疾將死矣。
爾何不知。
助曰。
吾能右之。
母異其言告於公。
公使喚來。
至坐床下。
無一語須臾瘡潰。
公謂偶爾。
不甚異之。
既壯。
為公養鷹。
甚愜公意。
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者。
請公之選鷹歸治所。
一夕公忽憶其鷹。
明晨擬遣助取之。
助已先知之。
俄頃取鷹。
昧爽獻之。
公大驚悟。
方知昔日救瘡之事皆匹測也。
謂曰。
僕不知至聖之托吾家。
狂言非禮污辱之。
厥罪何雪。
而後乃今。
願為導師導我也。
遂下拜。
靈異既著。
遂出家為僧。
易名惠空常住一小寺。
每猖狂大醉。
負簣歌舞於街巷。
號負簣和尚。
所居寺因名夫蓋寺。
乃簣之鄉言也。
每入寺之井中。
數月不出。
因以師名名其井。
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湧。
故寺僧以此為候。
既出。
衣裳不濕。
晚年移止恒沙寺(今迎日縣吾魚寺諺雲。
恒沙人出世。
故名恒沙洞)時元曉撰諸經疏。
每就師質疑。
或相調戲。
一日二公沿溪掇魚蝦而啖之。
放便於石上。
公指之戲曰汝屎吾魚。
故因名吾魚寺。
或人以此為曉師之語濫也。
鄉俗訛呼其溪曰芼矣川。
瞿旵公嘗遊山。
見公死僵於山路中。
其屍膖脹爛生蟲蛆。
悲嘆久之。
及迴轡\入城。
見公大醉歌舞於市中。
又一日將草索綯入靈廟寺。
圍結於金堂與左右經樓及南門廊廡。
告剛司。
此索須三日後取之。
剛司異焉而從之。
果三日善德王駕幸入寺。
志鬼心火出燒其塔。
唯結索處獲免。
又神即祖師明朗新創金剛寺。
設落成會。
龍象畢集。
唯師不赴。
朗即焚香虔禱\。
小[這-言苑]公至。
時方大雨。
衣袴不濕。
足不沾泥。
謂明朗曰。
辱召懃懃。
故茲來矣。
靈跡頗多。
及終。
浮空告寂。
舍利莫知其數。
嘗見肇論。
曰。
是吾昔所撰也。
乃知僧肇之後有也。
讚曰草原縱獵床頭臥酒肆狂歌井底眠隻履浮空何處去一雙珍重火中蓮慈藏定律大德慈藏金氏本。
辰
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正月日。
清道郡界裡審使順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貼公文。
雲門山禪院長生南阿尼岾。
東嘉西峴(雲雲)。
同藪三剛典主人寶壤和尚。
院主玄會長老。
貞座玄兩上座。
直歲信元禪師(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帳傳準)又開運\三年丙辰。
雲門山禪院長生標塔公文一道。
長生十一阿尼岾。
嘉西峴。
畝峴。
西北買峴(一作面知村)。
北豬。
足門等。
又庚寅年。
晉陽府貼五道按察使。
各道禪教寺院始創年月形止。
審檢成籍時。
差使員東京掌書記李僐審檢記載。
王豐六年辛巳(大金年號。
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
郡中古籍裨補記準清道郡前副戶長禦侮副尉李則楨戶在右人消息及諺傳記載。
緻仕上戶長金亮辛。
緻仕戶長旻育。
戶長同正尹應前其人珍奇等與時上戶長用成等言語。
時太守李思老戶長亮辛年八十九。
餘輩皆七十已上。
用成年六十已上(雲雲次不準)羅代已來。
當郡寺院。
鵲岬已下中小寺院。
三韓亂亡間。
大鵲岬。
小鵲岬。
所寶岬。
天門岬。
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壞。
五岬柱合在大鵲岬。
祖師知識(上文雲寶壤)大國傳法來。
還次西海中。
龍邀入宮中。
念經施金羅袈裟一領。
兼施一子璃目。
為侍奉而追之。
囑曰于時三國擾動。
未有歸依佛法之君主。
若與吾子歸本國鵲岬。
創寺而居。
可以避賊\。
抑亦不數年內。
必有護法賢君。
出定三國矣。
言訖。
相別而來。
還及至茲洞。
忽有老僧。
自稱圓光。
抱弔樻而出。
授之而沒(按圓光以陳末入中國。
開皇間東還。
住嘉西岬。
而沒於皇隆。
計至清泰之初。
無慮三百年矣。
今悲嘆諸岬皆癈。
而喜見壤來而將興。
故告之爾)於是壤師將興癈寺而登北嶺望之。
庭有五層黃塔。
下來尋之則無跡。
再陟望之。
有群鵲啄地。
乃思海龍鵲岬之言尋掘之。
果有遺塼無數。
聚而蘊崇之。
塔成而無遺塼。
知是前代伽藍墟也。
畢。
創寺而住焉。
因名鵲岬寺。
未幾太祖統一三國。
聞師至此創院而居。
乃合五岬田束五百結納寺。
以清泰四年丁酉。
賜額曰雲門禪寺。
以奉袈裟之靈蔭。
璃目常在寺側小潭。
陰隲\法化。
忽一年元旱。
田蔬焦槁。
壤敕璃目行雨。
一境告足。
天帝將誅不識璃目告急於師。
師藏於床下。
俄有天使到庭。
請出璃目。
師指庭前梨木。
乃震之而上天。
梨木萎摧。
龍撫之即蘇(一雲師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
有人作楗椎。
安置善法堂及食堂。
其椎柄有銘。
初師入唐迴。
先止于推火之奉聖寺。
適太祖東征至清道境。
山賊\嘯聚于犬城(有山岑臨水峭立。
今俗惡其名。
改雲犬城)驕傲不格。
太祖至于山下。
問師以易制之述。
師答曰。
夫犬之為物。
司夜而不司晝。
守前而忘其後。
宜以晝擊其北。
祖從之。
果敗降。
太祖嘉乃神謀\。
歲給近縣租五十碩。
以供香火。
是以寺安二聖真容。
因名奉聖寺。
後遷至鵲岬。
而大創終焉。
師之行狀古傳不載。
諺雲。
與石崛備虛師(一作毘虛)為昆弟。
奉聖石崛雲門三寺。
連峰櫛比。
交相往還。
爾後人改作新羅異傳。
濫記鵲塔璃目之事于圓光傳中。
系犬城事於毘虛傳。
既謬矣。
又作海東僧傳者。
從而潤文。
使寶壤無傳。
而疑誤後人。
誣妄幾何良志使錫釋良志。
未詳祖考鄉邑。
唯現跡於善德王朝。
錫杖頭掛一布袋。
錫自飛至檀越家。
振拂而鳴戶。
知之納齋費。
袋滿則飛還。
故名其所住曰錫杖寺。
其神異莫測皆類此。
旁通雜譽。
神妙絕比。
又善筆劄。
靈廟。
丈六三尊。
天王像。
并殿塔之瓦。
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將。
法林寺主佛三尊。
左右金剛神等皆所塑也。
書靈廟法林二寺額。
又嘗彫磚造一小塔。
并造三千佛。
安其塔置於寺中。
緻敬焉。
其塑靈廟之丈六也。
自入定以正受所對為揉式。
故傾城士女爭運\泥土。
風謠雲來如來如來如來如哀反多羅哀反多矣徒良功德修叱如良來如至今土人舂[櫃-匚囗]役作皆用之。
蓋始于此。
像成之費。
入穀二萬三千七百碩(或雲金時祖)議曰。
師可謂才全德充。
而以大方隱於末技者也。
讚曰齋罷堂前錫杖閑靜裝爐鴨自焚檀殘經讀了無餘事聊塑圓容合掌看歸竺諸師廣函求法高僧傳雲。
釋阿離那(一作耶)跋摩(一作□)新羅人也。
初希王教。
早入中華。
思覲聖蹤。
勇銳彌增。
以貞觀年中離長安。
到五天住那蘭陀寺。
多閱律論抄寫具莢痛矣歸心所期不遂。
忽於寺中無常。
齡七十餘。
繼此有惠業。
玄泰。
求本。
玄恪。
惠輪。
玄遊。
復有二亡名法師等。
皆忘身順法。
觀化中天。
而或夭於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
竟未有能復雞貴與唐室者。
唯玄泰師克返歸唐。
亦莫知所終。
天竺人呼海東雲矩矩吒瑿說羅。
矩矩吒言雞也。
瑿說羅言貴也。
彼土相傳雲。
其國敬雞神而取尊。
故戴翎羽而表飾也。
讚曰天竺天遙萬疊山可憐遊士力登攀幾回月送孤帆去未見雲隨一杖還二惠同塵釋惠宿。
沈光於好世郎徒。
郎既讓名黃卷。
師亦隱居赤善村(今安康縣有赤谷村) 二十餘年。
時國仙瞿旵公嘗往其郊。
縱獵一日。
宿出於道左。
攬轡\而請曰。
庸僧亦願隨從可乎。
公許之。
於是縱橫馳突。
裸袒相先。
公既悅。
及休勞坐。
數炮烹相餉。
宿亦與啖囓。
略無忤色。
既而進於前曰。
今有美鮮於此。
益薦之何。
公曰善。
宿屏人割其股。
寘盤以薦。
衣血淋漓。
公愕然曰。
何至此耶。
宿曰。
始吾謂公仁人也。
能恕己通物也。
故從之爾。
今察公所好。
唯殺戮之耽。
篤害彼自養而已。
豈仁人君子之所為。
非吾徒也。
遂拂衣而行。
公大慚。
視其所食盤中。
鮮胾不滅。
公甚異之。
歸奏於朝。
真平王聞之。
遣使徵迎。
宿示臥婦床而寢。
中使陋焉。
返行七八裡。
逢師於途。
問其所從來。
曰。
城中檀越家赴七日齋。
席罷而來矣。
中使以其語達於上。
又遣人檢檀越家。
其事亦實。
未幾宿忽死。
村人輿葬於耳峴(一作刷峴)東。
其村人有自峴西來者。
逢宿於途中。
問其何往。
曰。
久居此地。
欲遊他方爾。
相揖而別。
行半許裡。
躡雲而逝。
其人至峴東。
見葬者未散。
具說其由。
開塚視之。
唯芒鞋一隻而已。
今安康縣之北有寺名惠宿。
乃其所居雲。
亦有浮圖焉釋惠空。
天真公之家傭嫗之子。
小名憂助(蓋方言也)公嘗患瘡濱於死。
而候慰填街。
憂助年七歲謂其母曰。
家有何事賓客之多也。
母曰。
家公發惡疾將死矣。
爾何不知。
助曰。
吾能右之。
母異其言告於公。
公使喚來。
至坐床下。
無一語須臾瘡潰。
公謂偶爾。
不甚異之。
既壯。
為公養鷹。
甚愜公意。
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者。
請公之選鷹歸治所。
一夕公忽憶其鷹。
明晨擬遣助取之。
助已先知之。
俄頃取鷹。
昧爽獻之。
公大驚悟。
方知昔日救瘡之事皆匹測也。
謂曰。
僕不知至聖之托吾家。
狂言非禮污辱之。
厥罪何雪。
而後乃今。
願為導師導我也。
遂下拜。
靈異既著。
遂出家為僧。
易名惠空常住一小寺。
每猖狂大醉。
負簣歌舞於街巷。
號負簣和尚。
所居寺因名夫蓋寺。
乃簣之鄉言也。
每入寺之井中。
數月不出。
因以師名名其井。
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湧。
故寺僧以此為候。
既出。
衣裳不濕。
晚年移止恒沙寺(今迎日縣吾魚寺諺雲。
恒沙人出世。
故名恒沙洞)時元曉撰諸經疏。
每就師質疑。
或相調戲。
一日二公沿溪掇魚蝦而啖之。
放便於石上。
公指之戲曰汝屎吾魚。
故因名吾魚寺。
或人以此為曉師之語濫也。
鄉俗訛呼其溪曰芼矣川。
瞿旵公嘗遊山。
見公死僵於山路中。
其屍膖脹爛生蟲蛆。
悲嘆久之。
及迴轡\入城。
見公大醉歌舞於市中。
又一日將草索綯入靈廟寺。
圍結於金堂與左右經樓及南門廊廡。
告剛司。
此索須三日後取之。
剛司異焉而從之。
果三日善德王駕幸入寺。
志鬼心火出燒其塔。
唯結索處獲免。
又神即祖師明朗新創金剛寺。
設落成會。
龍象畢集。
唯師不赴。
朗即焚香虔禱\。
小[這-言苑]公至。
時方大雨。
衣袴不濕。
足不沾泥。
謂明朗曰。
辱召懃懃。
故茲來矣。
靈跡頗多。
及終。
浮空告寂。
舍利莫知其數。
嘗見肇論。
曰。
是吾昔所撰也。
乃知僧肇之後有也。
讚曰草原縱獵床頭臥酒肆狂歌井底眠隻履浮空何處去一雙珍重火中蓮慈藏定律大德慈藏金氏本。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