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
關燈
小
中
大
代為邦昌剖辨,營救甚力。
高宗因召問呂好問道:“卿前在圍城中,必知邦昌情形。
”好問道:“邦昌僭竊位号,人所共知,業已自歸,惟求陛下裁處。
”首鼠兩端。
高宗聞言,愈加躊躇。
李綱複入谏道:“邦昌為逆,仍使在朝,百姓将目為二天子,臣不願與賊臣同居。
如必欲用邦昌,甯罷臣職!”言下泣拜不已,高宗頗為感動。
伯彥乃接口道:“李綱氣直,為臣等所不及。
”高宗乃出綱奏議,揭邦昌罪狀,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安置潭州,并将王時雍、徐秉哲、吳、莫俦、李耀、孫觌等,盡行貶谪,分竄高、梅、永、全、柳、歸諸州。
先是邦昌僭居禁中,曾有華國靖恭夫人李氏,屢持果實,贈遺邦昌。
邦昌也厚禮答饋。
一夕,李氏邀邦昌夜飲,特将養女陳氏裝飾停當,令她侍宴。
邦昌見了陳女,身子已酥了半邊,更兼她殷勤斟酒,目逗眉挑,不由的心神俱醉。
飲了數杯,便假寐席上,佯作醉狀。
李氏見邦昌已醉,即與陳女掖他起座,且與語道:“大家事已至此,尚複何言?”當下持赭色半臂,披邦昌身上,擁入福甯殿,令他小睡,且令陳女侍着。
邦昌本是有心陳女,故作此态,既見李氏出去,即躍然而起,立把陳女摟住。
陳女半推半就,一任邦昌所為,寬衣解帶,成就好事,嗣是邦昌遂封陳女為僞妃。
及邦昌還居東府,李氏私下相送,并有怨謗高宗等語。
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邦昌既貶潭州,威勢盡失,當有人傳達高宗,高宗即饬拘李氏下獄,命禦史審訊。
李氏無可抵賴,隻好直供。
于是邦昌罪上加罪,由馬申奉诏至潭,勒令自盡,并誅王時雍等。
李氏杖脊三百,發配車營。
嘗閱《說嶽全傳》,謂邦昌被兀朮祭旗,充作豬羊,證諸史乘,全屬不符,可見俗小說之難信。
呂好問曾受僞命,為侍禦史王賓所劾,自請解職,因有诏出知宣州。
宋齊愈阿附金人,首書張邦昌姓名,坐罪下獄,受戮東市。
同是一死,何不死于前日。
追贈李若水、劉鞈、霍安國等官。
高宗方向用李綱,既任為右仆射,并命兼禦營使。
綱亦力圖報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總計綱所規畫,共有數則,無一非當時至計,小子複彙述如下: 一 請置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特薦張所、傅亮二人充任。
高宗乃命張所為河北招撫使,王為河東 經制使,傅亮為副使。
二 因高宗登極時,赦诏未及兩河,建炎元年六月,适潘賢妃生子旉,應援例大赦,特請遍赦兩河,廣示 德義。
三 請調宗澤留守汴京,規複兩河。
澤因奉命為東京留守,兼知開封府事。
四 請立沿河、江、淮帥府,凡置府十有九,下列要郡三十九,次要郡三十八,府置帥,兼都總管。
郡置 守,兼钤轄都監。
總置軍九十六萬七千五百人,别置水軍七十七将,帥府置水兵二軍,要郡一軍,立軍号曰淩波樓船軍。
造舟江、淮諸州。
前此四道都總管,一并取消。
五 修明軍法,定伍、甲、隊、部、軍各制。
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甲,百人為隊,五百人為部,二千五百 人為軍。
上下相維,不亂統系。
所有招置新軍,及禦營司兵,俱用新法團結。
且诏陝西、山東諸路帥 臣,并依此法,互相應援。
六 令諸路募兵買馬,勸民出财,并制造戰車,頒行京東西路。
七 議車駕巡幸,首關中,次襄陽,又次在鄧州,不當株守應天。
高宗特命範緻虛知鄧州,修城池,繕宮 室,實錢谷,以為巡幸之備。
八 遣宣義郎傅雱使金軍,但雲通問二聖,不言祈請,俾上下枕戈嘗膽,誓報國恥,徐使敵人生畏,自歸二 帝。
九 請還元祐黨籍,及元符上書人官爵。
高宗此時,總算言聽計從,無不施行。
偏黃潛善、汪伯彥兩人,同忌李綱,複倡和議。
适值金婁室率領重兵,進攻河中,權知府事郝仲連阖門死義。
婁室入河中府城,複連陷解、绛、慈、隰諸州。
汪、黃二人聞警,密請高宗轉幸東南,高宗也覺膽怯,竟有巡幸東南的诏命。
當時惱動了一位忠臣,接連上表,請帝還汴,正是: 庸主偷安甘避敵,直臣報國獨輸忱。
欲知何人上表,俟至下回報明。
觀康王構之留次濟州,與即位應天,而已知其不足有為矣。
當汴京危迫之時,能亟援君父之難,即早盡臣子之心。
況宗澤連敗金人,先聲已振,各路兵亦陸續到來,有衆至九萬人,正可臨城一戰,力解汴圍,胡為逍遙東土,但求自全,坐視君父之困乎?既而汴使來迎,一再勸進,亦應即日赴汴。
先誅逆賊,繼承帝祚,北向以禦強虜,定兩河,迎還二帝,期雪前恥,胡乃轉趨應天,即位偏隅,預作避敵之計乎?且一經登極,首任汪、黃,已足為中興之累,至僭逆如張邦昌,猶且錫以王爵,尊禮備至。
微李綱之力請懲奸,則功罪不明,紀綱益紊,恐小朝廷且無自立矣。
朱子謂李綱入相,方成朝廷,證以綱之謀議,其言益信。
然有直臣,必貴有明主,主德不明,必有直道難容之慮,宜乎李綱之即遭擯斥也。
高宗因召問呂好問道:“卿前在圍城中,必知邦昌情形。
”好問道:“邦昌僭竊位号,人所共知,業已自歸,惟求陛下裁處。
”首鼠兩端。
高宗聞言,愈加躊躇。
李綱複入谏道:“邦昌為逆,仍使在朝,百姓将目為二天子,臣不願與賊臣同居。
如必欲用邦昌,甯罷臣職!”言下泣拜不已,高宗頗為感動。
伯彥乃接口道:“李綱氣直,為臣等所不及。
”高宗乃出綱奏議,揭邦昌罪狀,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安置潭州,并将王時雍、徐秉哲、吳、莫俦、李耀、孫觌等,盡行貶谪,分竄高、梅、永、全、柳、歸諸州。
先是邦昌僭居禁中,曾有華國靖恭夫人李氏,屢持果實,贈遺邦昌。
邦昌也厚禮答饋。
一夕,李氏邀邦昌夜飲,特将養女陳氏裝飾停當,令她侍宴。
邦昌見了陳女,身子已酥了半邊,更兼她殷勤斟酒,目逗眉挑,不由的心神俱醉。
飲了數杯,便假寐席上,佯作醉狀。
李氏見邦昌已醉,即與陳女掖他起座,且與語道:“大家事已至此,尚複何言?”當下持赭色半臂,披邦昌身上,擁入福甯殿,令他小睡,且令陳女侍着。
邦昌本是有心陳女,故作此态,既見李氏出去,即躍然而起,立把陳女摟住。
陳女半推半就,一任邦昌所為,寬衣解帶,成就好事,嗣是邦昌遂封陳女為僞妃。
及邦昌還居東府,李氏私下相送,并有怨謗高宗等語。
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邦昌既貶潭州,威勢盡失,當有人傳達高宗,高宗即饬拘李氏下獄,命禦史審訊。
李氏無可抵賴,隻好直供。
于是邦昌罪上加罪,由馬申奉诏至潭,勒令自盡,并誅王時雍等。
李氏杖脊三百,發配車營。
嘗閱《說嶽全傳》,謂邦昌被兀朮祭旗,充作豬羊,證諸史乘,全屬不符,可見俗小說之難信。
呂好問曾受僞命,為侍禦史王賓所劾,自請解職,因有诏出知宣州。
宋齊愈阿附金人,首書張邦昌姓名,坐罪下獄,受戮東市。
同是一死,何不死于前日。
追贈李若水、劉鞈、霍安國等官。
高宗方向用李綱,既任為右仆射,并命兼禦營使。
綱亦力圖報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總計綱所規畫,共有數則,無一非當時至計,小子複彙述如下: 一 請置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特薦張所、傅亮二人充任。
高宗乃命張所為河北招撫使,王為河東 經制使,傅亮為副使。
二 因高宗登極時,赦诏未及兩河,建炎元年六月,适潘賢妃生子旉,應援例大赦,特請遍赦兩河,廣示 德義。
三 請調宗澤留守汴京,規複兩河。
澤因奉命為東京留守,兼知開封府事。
四 請立沿河、江、淮帥府,凡置府十有九,下列要郡三十九,次要郡三十八,府置帥,兼都總管。
郡置 守,兼钤轄都監。
總置軍九十六萬七千五百人,别置水軍七十七将,帥府置水兵二軍,要郡一軍,立軍号曰淩波樓船軍。
造舟江、淮諸州。
前此四道都總管,一并取消。
五 修明軍法,定伍、甲、隊、部、軍各制。
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甲,百人為隊,五百人為部,二千五百 人為軍。
上下相維,不亂統系。
所有招置新軍,及禦營司兵,俱用新法團結。
且诏陝西、山東諸路帥 臣,并依此法,互相應援。
六 令諸路募兵買馬,勸民出财,并制造戰車,頒行京東西路。
七 議車駕巡幸,首關中,次襄陽,又次在鄧州,不當株守應天。
高宗特命範緻虛知鄧州,修城池,繕宮 室,實錢谷,以為巡幸之備。
八 遣宣義郎傅雱使金軍,但雲通問二聖,不言祈請,俾上下枕戈嘗膽,誓報國恥,徐使敵人生畏,自歸二 帝。
九 請還元祐黨籍,及元符上書人官爵。
高宗此時,總算言聽計從,無不施行。
偏黃潛善、汪伯彥兩人,同忌李綱,複倡和議。
适值金婁室率領重兵,進攻河中,權知府事郝仲連阖門死義。
婁室入河中府城,複連陷解、绛、慈、隰諸州。
汪、黃二人聞警,密請高宗轉幸東南,高宗也覺膽怯,竟有巡幸東南的诏命。
當時惱動了一位忠臣,接連上表,請帝還汴,正是: 庸主偷安甘避敵,直臣報國獨輸忱。
欲知何人上表,俟至下回報明。
觀康王構之留次濟州,與即位應天,而已知其不足有為矣。
當汴京危迫之時,能亟援君父之難,即早盡臣子之心。
況宗澤連敗金人,先聲已振,各路兵亦陸續到來,有衆至九萬人,正可臨城一戰,力解汴圍,胡為逍遙東土,但求自全,坐視君父之困乎?既而汴使來迎,一再勸進,亦應即日赴汴。
先誅逆賊,繼承帝祚,北向以禦強虜,定兩河,迎還二帝,期雪前恥,胡乃轉趨應天,即位偏隅,預作避敵之計乎?且一經登極,首任汪、黃,已足為中興之累,至僭逆如張邦昌,猶且錫以王爵,尊禮備至。
微李綱之力請懲奸,則功罪不明,紀綱益紊,恐小朝廷且無自立矣。
朱子謂李綱入相,方成朝廷,證以綱之謀議,其言益信。
然有直臣,必貴有明主,主德不明,必有直道難容之慮,宜乎李綱之即遭擯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