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
關燈
小
中
大
守仁在吉安時,已将宸濠反狀,飛報京師,并疏請速黜奸邪,禁止遊幸等情。
武宗時在豹房,接到此奏,也覺慌張起來,當召諸大臣集議。
許泰、劉晖等紛紛獻計,議論不一,尚書王瓊獨宣言道:“有王伯安在,不久自有捷報,慮他什麼?”伯安便是守仁别字。
瓊前時請敕征調,正為防備宸濠起見,所以有此一說。
應上回。
大衆将信将疑,江彬獨請武宗親征,武宗早欲南巡,正好借此為名,好算湊巧。
遂傳旨内閣,略稱:“宸濠悖逆天道,謀為不法,即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将軍鎮國公朱壽,統各鎮邊兵征剿,所下玺書,改稱軍門檄。
”楊廷和等上疏谏阻,毫不見從,隻收逮太監蕭敬、秦用、盧朋,都督錢甯,優人臧賢,尚書陸完等,一并下獄,籍沒家産。
一面令江彬速發禁軍,前驅出發,自己帶着妃嫔人等,啟跸出京。
此時最寵愛的劉美人,适有微疾,不及随行,武宗與她密約,拟定車駕先發,遣使續迎。
美人出一玉簪,交給武宗,作為日後迎接的證據。
本是個樂婦出身,生就水性楊花,何需信物?武宗藏簪袖中,至蘆溝橋,策馬疾驅,簪竟失落,大索數日不得。
到了臨清州,遣中使往迎美人,美人辭道:“不見玉簪,怎敢赴召?”中使返報,武宗獨乘着單舸,晝夜疾行,馳至京師,才将美人并載,一同南行。
内外從官,竟沒有一人知覺,可見武宗的本意,并不在親征宸濠,實是要親選南威哩。
駕才出京,王守仁捷音已到,武宗留中不發,隻慢慢兒的南下。
小子且把南巡事暫擱,先将守仁擒宸濠事,叙述明白。
插入武宗南征一段,以便下文接筍。
守仁既得了南昌,休息二日,即拟遣伍文定、徐漣、戴德孺等,分道出兵。
忽由偵卒走報,甯王宸濠,撤安慶圍,來援南昌了,守仁道:“我正要他還兵自救哩。
”回應前言。
衆官道:“此次叛王宸濠,挾怒而來,兵鋒必銳,恐不可當,我軍隻宜堅壁固守,休與他戰。
待他久頓城下,糧盡援絕,勢将自潰,那時可乘隙追擒了。
”亦似有理。
守仁道:“諸君又說錯了。
宸濠兵馬雖衆,多系烏合,聞他所到的地方,徒恃焚掠,威驅勢迫,并沒有部勒的方法,嚴肅的号令。
且自謀變以來,未曾經過大敵,與他旗鼓相當,一決勝負,所稱士馬精強,不過徒有虛名,毫不足懼。
他所誘惑人心的要着,無非是事成封爵,富貴與共等套話。
現在安慶不能取,南昌又被我攻下,進無可進,退無可退,衆心懈亂,自在意中,試問世上哪一個人,肯平白地拚了性命,去求那不可必得的富貴呢?我今仗着機勢,發兵邀擊,他必不戰自潰,豈尚能與我相持麼?”正說着,帳外又報撫州知府陳槐,亦率兵到來,守仁喜道:“兵厚力集,不擒逆藩,更待何時?”當下接見陳槐,溫言慰勞,并檢閱新兵,一一安頓,不消絮述。
越宿,複得偵報,說是宸濠的先鋒隊,已至樵舍。
守仁即登堂升座,召集各将士道:“今日是叛藩就擒的日子,望諸君為國效勞,努力破賊!”衆将士齊聲應令。
守仁傳伍文定至座前道:“前驅的責任,仍然勞君,請君勿辭!”文定欣然應諾,便召餘恩道:“你去接應伍太守,我有錦囊一枚,内藏秘計。
可至軍前啟視,與伍太守依計而行,不得有誤!”言訖,遂取出錦囊,遞與文定。
兩人領命去訖。
又傳邢珣近前道:“我亦授你錦囊一個,你可照計行事,小心勿違!”邢珣亦受命而去。
複語徐琏、戴德孺道:“兩公可分兵兩隊,作為左右翼,夾擊賊兵,不患不勝。
”兩人亦唯唯去訖。
上文用虛寫,此處用明示,無非為筆法矯變計耳。
守仁分遣諸将後,也帶着親兵數千名,出城駐紮,專待各路捷音。
小子有詩詠道: 誰言文吏不知兵,帷幄纡籌似孔明。
試看洪都操勝算,千秋猶自仰文成。
文成系守仁谥法。
欲知勝負如何,待小子下回續詳。
---------- 甯藩之叛,料敵決勝,志平叛逆者,全賴一王守仁。
而楊銳、張文錦、崔文等,亦不為無功。
守仁計賺宸濠,俾其株守南昌,不敢東下者旬日,可謂巧矣。
但旬日以後,宸濠出攻安慶,若非楊銳、張文錦等,以三人捍孤城,則安慶一陷,乘勢東行,金陵豈尚可保乎?雖宸濠智謀有限,紀律不嚴,未必能畫江自守,與錢镠比,然既得金陵,可戰可守,如欲指日蕩平,恐非易事。
故守仁為本回之主腦,而楊銳、張文錦、崔文等,亦一賓中主也。
觀文中叙安慶之守,及南昌之下,皆寫得有聲有色,躍動紙上,有是事不可無是文,有是文不可無是筆。
武宗時在豹房,接到此奏,也覺慌張起來,當召諸大臣集議。
許泰、劉晖等紛紛獻計,議論不一,尚書王瓊獨宣言道:“有王伯安在,不久自有捷報,慮他什麼?”伯安便是守仁别字。
瓊前時請敕征調,正為防備宸濠起見,所以有此一說。
應上回。
大衆将信将疑,江彬獨請武宗親征,武宗早欲南巡,正好借此為名,好算湊巧。
遂傳旨内閣,略稱:“宸濠悖逆天道,謀為不法,即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将軍鎮國公朱壽,統各鎮邊兵征剿,所下玺書,改稱軍門檄。
”楊廷和等上疏谏阻,毫不見從,隻收逮太監蕭敬、秦用、盧朋,都督錢甯,優人臧賢,尚書陸完等,一并下獄,籍沒家産。
一面令江彬速發禁軍,前驅出發,自己帶着妃嫔人等,啟跸出京。
此時最寵愛的劉美人,适有微疾,不及随行,武宗與她密約,拟定車駕先發,遣使續迎。
美人出一玉簪,交給武宗,作為日後迎接的證據。
本是個樂婦出身,生就水性楊花,何需信物?武宗藏簪袖中,至蘆溝橋,策馬疾驅,簪竟失落,大索數日不得。
到了臨清州,遣中使往迎美人,美人辭道:“不見玉簪,怎敢赴召?”中使返報,武宗獨乘着單舸,晝夜疾行,馳至京師,才将美人并載,一同南行。
内外從官,竟沒有一人知覺,可見武宗的本意,并不在親征宸濠,實是要親選南威哩。
駕才出京,王守仁捷音已到,武宗留中不發,隻慢慢兒的南下。
小子且把南巡事暫擱,先将守仁擒宸濠事,叙述明白。
插入武宗南征一段,以便下文接筍。
守仁既得了南昌,休息二日,即拟遣伍文定、徐漣、戴德孺等,分道出兵。
忽由偵卒走報,甯王宸濠,撤安慶圍,來援南昌了,守仁道:“我正要他還兵自救哩。
”回應前言。
衆官道:“此次叛王宸濠,挾怒而來,兵鋒必銳,恐不可當,我軍隻宜堅壁固守,休與他戰。
待他久頓城下,糧盡援絕,勢将自潰,那時可乘隙追擒了。
”亦似有理。
守仁道:“諸君又說錯了。
宸濠兵馬雖衆,多系烏合,聞他所到的地方,徒恃焚掠,威驅勢迫,并沒有部勒的方法,嚴肅的号令。
且自謀變以來,未曾經過大敵,與他旗鼓相當,一決勝負,所稱士馬精強,不過徒有虛名,毫不足懼。
他所誘惑人心的要着,無非是事成封爵,富貴與共等套話。
現在安慶不能取,南昌又被我攻下,進無可進,退無可退,衆心懈亂,自在意中,試問世上哪一個人,肯平白地拚了性命,去求那不可必得的富貴呢?我今仗着機勢,發兵邀擊,他必不戰自潰,豈尚能與我相持麼?”正說着,帳外又報撫州知府陳槐,亦率兵到來,守仁喜道:“兵厚力集,不擒逆藩,更待何時?”當下接見陳槐,溫言慰勞,并檢閱新兵,一一安頓,不消絮述。
越宿,複得偵報,說是宸濠的先鋒隊,已至樵舍。
守仁即登堂升座,召集各将士道:“今日是叛藩就擒的日子,望諸君為國效勞,努力破賊!”衆将士齊聲應令。
守仁傳伍文定至座前道:“前驅的責任,仍然勞君,請君勿辭!”文定欣然應諾,便召餘恩道:“你去接應伍太守,我有錦囊一枚,内藏秘計。
可至軍前啟視,與伍太守依計而行,不得有誤!”言訖,遂取出錦囊,遞與文定。
兩人領命去訖。
又傳邢珣近前道:“我亦授你錦囊一個,你可照計行事,小心勿違!”邢珣亦受命而去。
複語徐琏、戴德孺道:“兩公可分兵兩隊,作為左右翼,夾擊賊兵,不患不勝。
”兩人亦唯唯去訖。
上文用虛寫,此處用明示,無非為筆法矯變計耳。
守仁分遣諸将後,也帶着親兵數千名,出城駐紮,專待各路捷音。
小子有詩詠道: 誰言文吏不知兵,帷幄纡籌似孔明。
試看洪都操勝算,千秋猶自仰文成。
文成系守仁谥法。
欲知勝負如何,待小子下回續詳。
---------- 甯藩之叛,料敵決勝,志平叛逆者,全賴一王守仁。
而楊銳、張文錦、崔文等,亦不為無功。
守仁計賺宸濠,俾其株守南昌,不敢東下者旬日,可謂巧矣。
但旬日以後,宸濠出攻安慶,若非楊銳、張文錦等,以三人捍孤城,則安慶一陷,乘勢東行,金陵豈尚可保乎?雖宸濠智謀有限,紀律不嚴,未必能畫江自守,與錢镠比,然既得金陵,可戰可守,如欲指日蕩平,恐非易事。
故守仁為本回之主腦,而楊銳、張文錦、崔文等,亦一賓中主也。
觀文中叙安慶之守,及南昌之下,皆寫得有聲有色,躍動紙上,有是事不可無是文,有是文不可無是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