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記事第一下

關燈
受劍。

    ”季子乃帶劍于先君之墓樹。

    禦者曰:“徐君已死,誰為帶乎?”季子曰:“吾心許之矣,不可以君死倍吾心。

    ”卒帶而去。

    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

    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 景王七年夏六月,丙午,君會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于申。

    是時,楚子始會諸侯而無禮,謂宋世子後至,君,吳出也,謂貳于吳,狎君而囚世子焉。

    中射士谏曰:“合諸侯不可以無禮。

    ”不聽,遂止君。

    既而釋之。

     景王八年冬,大夫會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吳。

     景王九年,君使大夫儀楚聘于楚,楚子執之。

    儀楚逃來。

    楚人懼我之即吳也,使蘧洩帥師伐我。

    吳人救我,楚令君子蕩伐吳,師于豫章,而次于乾谿,吳人敗之于房鐘,獲宮廄尹棄疾。

     景王十五年,夢人以未得志于我也,冬十月,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嚣尹午、陵尹喜帥師伐我,遂圍之。

    且懼吳也,楚子次于乾谿。

    以為之援。

     景王十六年,夏四月,楚比弑其君于乾谿,五帥解圍而去,吳人敗諸豫章,獲之。

     景王十九年春,齊侯伐我。

    二月丙申,至于蒲隧,及齊平,君會齊侯、郯人、莒人,盟于蒲隧,賂齊侯以甲父之鼎。

    魯叔孫昭子曰:“諸侯之無伯,害哉!齊君之無道也,興師而伐,遠方會之,有成而還,莫之亢也。

    無怕也夫。

    詩曰:‘宗周既滅,靡所止戾。

    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肆。

    ’其是之謂乎!” 景王二十二年春二月,宋公伐邾,圍蟲三月取之。

    夏五月,君及邾人、皃阝人、徐人會宋公。

    乙亥,同盟于蟲。

     敬王八年冬十二月,吳人伐我。

    敬之五年,吳子僚因楚喪,而使其母弟公子掩餘、公子燭庸率師伐楚。

    楚師強,吳師不能退。

    吳公子光起而争立,享僚而使設諸殺之。

    掩餘來奔,燭庸奔鐘吾。

    光既立,使我執掩餘,使鐘吾人執燭庸。

    二公子奔楚,楚子封之于養,取于城父胡田以與之。

    光怒,執鐘吾子,而帥師伐我。

    防山以水我。

    己卯,國亡。

    我君章羽斷其發,攜夫人以逆光。

    光唁君而送之,使迩臣從之,遂适楚。

    楚沈尹戌帥師救我,弗及。

    乃城夷,使君處之。

     周天子既複徐後,徐,小國也,鄰強楚,遂服事之。

    洎齊桓公将有事于楚,首及與國。

    會魯、宋伐徐,徐于是乎著于《春秋》。

    洎為昏姻,附齊者三十年。

    齊伯既衰,徐複入楚,終五十年。

    曆頃、匡、定三世,徐無邊遽之警。

    簡王之初,壽夢豔巫臣之知,與楚争淮,徐于是乎被吳兵。

    既成徐而女之,恤其患難,為之伐楚。

    徐攝兩大之間,未敢叛楚也。

    楚人不道,會狎其君,聘執其臣,徐于是乎舍楚而即吳。

    齊景有志,代興慨然。

    念桓靈之及遠,将撻楚先之威徐,是故勞師伐遠,于是乎有蒲隧之役。

    吳人以為淮之西北,齊不足以有之,置焉弗亢。

    是時楚方遷陰城郏,不在諸侯。

    徐于是乎可以事吳而少安,而吳卒以篡弑之故,不克殲遺孽以快其欲,而遷怒于徐,而徐亡矣。

    其始亡也,逮乎後亡,四百五十有餘年。

    始為楚有,惠襄之世,齊人得之而不終。

    簡王以後,吳楚争之,而卒為吳滅,此其大較也。

     夏始封徐,迄乎周敬之世,凡四十有餘君,享國千六百有餘年。

     徐之公族子弟,暨其子孫,散居四方,以國為氏,有徐氏,是為嬴之著姓,偃王諸子。

    以采邑為氏,有封貝氏、取慮氏,其支國封鐘離,蓋與偃王同滅于楚。

    魯昭之世,是為吳有。

    有鐘氏、離氏、鐘黎氏、終犁氏。

    以姓為氏,有嬴氏。

    其本于徐者,有蟲氏,李氏。

     徐氏十望,其九皆本偃王。

    其他商人六族,周成王以之賜魯,有徐氏。

    淮水之戎,常害周室,是為徐戎,有徐氏。

    赤狄之種,有徐國,隗姓,以國氏,有徐氏。

    堯之支裔,滅秦而王,為漢。

    漢之同姓,有徐氏。

    黃帝少子禺陽封于任,其裔封薛。

    薛滅于楚,為薛氏,子孫有徐氏,皆非偃王族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