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後錄
關燈
小
中
大
永樂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庚寅,上躬帥六師,往征瓦剌胡寇答裡巴、馬哈木、太平、把秃孛羅等,馬步官軍凡五十餘萬,予與學士胡公光大、庶子楊公勉仁偕扈從。
是日辰時啟行,由安定門出,午至清河下營。
晚微雨,夜複驟雨,五更雨止。
十八日,晨發清河,午至沙河。
命光祿寺賜酒馔。
十九日早,雨,晨發沙河,途間雨止。
午次龍虎台。
午後複雨。
二十日,晨發龍虎台,度居庸關。
午後至隆慶州下營。
二十一日,至榆林,雨。
午後至懷來下營,雨不止。
二十二日早,雨止,發懷來。
午次沙城。
晚晴。
二十三日午,次雞鳴山,大風。
二十四日,午次泥河。
二十五日,次宣府。
大風,雨下即止。
是日谷雨。
二十七日,晨發宣府,午次宣平。
大風。
二十八日,次德勝口,晚發風下雪。
二十九日,度野狐嶺,風寒。
午後次興和。
三十日,風寒。
四月初五日,移營于興和北十裡沙城。
初六日,大閱軍士。
初十日,次紅橋。
是日立夏。
十一日,次淩霄峰,即兀出于伯顔。
雨連霄不止,甚寒。
十二日早,雨。
食後發淩霄峰,午後次大石鎮,無水,暗宿。
十三日早,微雨,午前次五雲關,即哈剌罕。
有水。
十四日,霜寒。
次高平阜,即忽牙撒裡秃。
十六日,次殺虜城,即答虜城。
十七日,次龍沙甸,即阿蘭惱兒。
午後雨。
十八日,次錦雲碛。
大風雨雪,晚複晴。
十九日,次小甘泉。
二十日,次大甘泉。
二十一日,次清水源,即馬塔馬。
二十四日,午發清水源。
晚次屯雲谷。
無水,自清水源載水至,作晚餐。
二十五日,次玉雪岡。
是日小滿。
二十六日,發玉雪岡。
晚次玄石坡。
大風。
二十七日,次鳴毂鎮。
二十八日,發鳴毂鎮。
晚次清風壑。
無水,大風。
二十九日,早寒。
午次歸化甸。
五月初一日癸酉,早寒。
午次哈楊林戍。
初二日次禽胡山。
初七日,大風寒。
晨發禽胡山。
晚次香泉戍。
初八日,風寒。
巳時發香泉戍。
午後次廣武鎮,即哈剌莽來。
夜雨。
初九日,大雷雨,下雹如雪,積地二三寸。
初十日,次懷遠塞。
十一日,次玉帶川,即柴秃。
是日芒種。
十二日,次富平鎮,即兀兒秃。
十三日,次翠幕甸。
無水,暗宿。
十四日,次長山峽。
少水。
十五日,次至喜川。
十七日,至環秀岡。
十八日,午發環秀岡。
暮次野馬泉。
暗宿。
十九日,次蒙山海。
二十日,午發蒙山海。
晚次威武鎮。
二十一日,午前發威武鎮。
晚次通泉泊。
二十三日,牛次飲馬河。
微雨,晚晴。
二十六日,夏至。
二十七日移營于飲馬河北十裡,凡五渡河。
至暮營,大雷雨。
二十八日,次飲馬河。
二十九日,早食後複自飲馬河北仍五度河。
午前次飲馬河西三峰山。
六月初一日壬寅,次飲馬河、清流港。
初二日早,微雨,發清流港,循飲馬河行。
二十五裡,複晴。
下營,午後再行。
至暮次崇山塢。
無水,暗宿。
初三日,晨發崇山塢。
午後入一山峽,長數十裡,有水,下營作午炊,食後再行。
晚次雙泉海,即撒裡怯兒,元太祖發迹之所。
舊嘗建宮殿及郊壇,每歲于此度夏。
山川環繞,中闊數十裡,前有二海子,一鹽一淡,西南十裡有泉水、海子一處,西北山有三關口,通飲馬河、土剌河,胡人常出入之處也。
初四日,微雨。
午晴,次雙泉海。
前哨馬來報,哨見胡寇數百人,稍與戰皆退去。
是日辰時啟行,由安定門出,午至清河下營。
晚微雨,夜複驟雨,五更雨止。
十八日,晨發清河,午至沙河。
命光祿寺賜酒馔。
十九日早,雨,晨發沙河,途間雨止。
午次龍虎台。
午後複雨。
二十日,晨發龍虎台,度居庸關。
午後至隆慶州下營。
二十一日,至榆林,雨。
午後至懷來下營,雨不止。
二十二日早,雨止,發懷來。
午次沙城。
晚晴。
二十三日午,次雞鳴山,大風。
二十四日,午次泥河。
二十五日,次宣府。
大風,雨下即止。
是日谷雨。
二十七日,晨發宣府,午次宣平。
大風。
二十八日,次德勝口,晚發風下雪。
二十九日,度野狐嶺,風寒。
午後次興和。
三十日,風寒。
四月初五日,移營于興和北十裡沙城。
初六日,大閱軍士。
初十日,次紅橋。
是日立夏。
十一日,次淩霄峰,即兀出于伯顔。
雨連霄不止,甚寒。
十二日早,雨。
食後發淩霄峰,午後次大石鎮,無水,暗宿。
十三日早,微雨,午前次五雲關,即哈剌罕。
有水。
十四日,霜寒。
次高平阜,即忽牙撒裡秃。
十六日,次殺虜城,即答虜城。
十七日,次龍沙甸,即阿蘭惱兒。
午後雨。
十八日,次錦雲碛。
大風雨雪,晚複晴。
十九日,次小甘泉。
二十日,次大甘泉。
二十一日,次清水源,即馬塔馬。
二十四日,午發清水源。
晚次屯雲谷。
無水,自清水源載水至,作晚餐。
二十五日,次玉雪岡。
是日小滿。
二十六日,發玉雪岡。
晚次玄石坡。
大風。
二十七日,次鳴毂鎮。
二十八日,發鳴毂鎮。
晚次清風壑。
無水,大風。
二十九日,早寒。
午次歸化甸。
五月初一日癸酉,早寒。
午次哈楊林戍。
初二日次禽胡山。
初七日,大風寒。
晨發禽胡山。
晚次香泉戍。
初八日,風寒。
巳時發香泉戍。
午後次廣武鎮,即哈剌莽來。
夜雨。
初九日,大雷雨,下雹如雪,積地二三寸。
初十日,次懷遠塞。
十一日,次玉帶川,即柴秃。
是日芒種。
十二日,次富平鎮,即兀兒秃。
十三日,次翠幕甸。
無水,暗宿。
十四日,次長山峽。
少水。
十五日,次至喜川。
十七日,至環秀岡。
十八日,午發環秀岡。
暮次野馬泉。
暗宿。
十九日,次蒙山海。
二十日,午發蒙山海。
晚次威武鎮。
二十一日,午前發威武鎮。
晚次通泉泊。
二十三日,牛次飲馬河。
微雨,晚晴。
二十六日,夏至。
二十七日移營于飲馬河北十裡,凡五渡河。
至暮營,大雷雨。
二十八日,次飲馬河。
二十九日,早食後複自飲馬河北仍五度河。
午前次飲馬河西三峰山。
六月初一日壬寅,次飲馬河、清流港。
初二日早,微雨,發清流港,循飲馬河行。
二十五裡,複晴。
下營,午後再行。
至暮次崇山塢。
無水,暗宿。
初三日,晨發崇山塢。
午後入一山峽,長數十裡,有水,下營作午炊,食後再行。
晚次雙泉海,即撒裡怯兒,元太祖發迹之所。
舊嘗建宮殿及郊壇,每歲于此度夏。
山川環繞,中闊數十裡,前有二海子,一鹽一淡,西南十裡有泉水、海子一處,西北山有三關口,通飲馬河、土剌河,胡人常出入之處也。
初四日,微雨。
午晴,次雙泉海。
前哨馬來報,哨見胡寇數百人,稍與戰皆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