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十六
黃道周(趙士超等、王加封、洪京榜)
黃道周(趙士超等、王加封、洪京榜)
黃道周字幼平,漳浦之銅山人也。
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自幼坐卧其中,故其門下士稱為石齋先生。
少家貧,讀書羅浮山,山水暴漲,墜澗中,溯流而出;遇異人授讀書法,過目不忘。
為文典奧,原本經術。
登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改庶吉士;曆編修,與修「國史實錄」。
故事:經筵展書官奉書膝行;道周謂膝行非禮,平步進。
魏忠賢目懾之,不為動。
以母憂,歸。
崇祯初,起原官,疏言:『迩年來諸臣日營心計,不過推求報複而已;為逆黨而翻邊疆,為雠隙而翻科場。
至邊疆之要塞利害、科場之源流清濁,實無一言及之。
萬曆末年,林下諸臣如鄒元标、趙南星等二十餘人廢棄二十年,釀成門戶之禍。
今又無故取諸搢紳稍有意識者舉網投阱,而緩急何所得士乎!夫絕餌而去者,必非鳅魚;戀棧而來者,必非駿馬。
以利祿豢士,則所豢者必市利之臣;以棰楚驅人,則就驅者必驽骀之骨。
陛下必欲振作人材,當敦尚風節、表章仁義,勿使猥瑣小人挫辱文章廉隅之士!昔太祖品隲人才,以執古而不知變者為最下;蓋指庸碌學究而言,非謂崇尚聖賢、規模先正之士也』。
尋以疏救故相錢龍錫,貶三秩。
九年(一六三六),以薦,擢右中允。
給事中李如燦直言下獄;道周言:『陛下诏求直言,而直言者辄斥;清刑獄,而下獄者旋聞』。
帝不怿,切責之。
道周疏陳己有「七不如」,内有『文章意氣坎坷磊落,臣不如鄭鄤』語;帝诘責。
道周疏辨謂:『臣與鄭鄤為庶常時,文震孟疏論魏忠賢,鄭鄤抗疏任之,削籍入山;臣心愧鄤。
每執筆不能明白,心辄思鄤。
以為不如,真不如也』。
帝念道周起廢未久,有旨不究。
十一年(一六三八)三月,帝禦經筵,問諸臣以用人、理财。
道周語甚切直,帝亦名重之,呼「先生」者三。
尋楊嗣昌以奪情為兵部尚書入閣、陳新甲亦以奪情為宣大總督;道周謂『國家即無人,奈何數以墨缞從政』?仰視熒惑逆行,太白晝見;嗣昌所籌寇事滋失策,顧謂給事中馮元飙等:『天象如此,此人必誤國。
宜率同列争之』。
中夜讀書至「宋史」「真德秀傳」,拊幾歎曰:『古人立朝,一月三十六封事;而吾侪默然已乎』!每見诏書有不便,辄屏人削牍;一字未安,即曰:『此誠不足以格主』。
屏弗奏。
其欲糾嗣昌也,為數劄子,論邊事、寇事;其一言奪情并論新甲,未上也。
會命部院推閣員,元飙謂:『枚蔔無出道周右者。
獨苦其好言事,疏入或觸忤,即推且弗用』。
遣所知日守之曰:『公得政,所挽回者大;奈何必以口舌争!即輕宰相,獨不為天下計乎』?以此久不發。
已而,竟相嗣昌等五人。
道周自恨為同列誤,竟就初稿為三疏以上。
帝召對群臣于平台,問道周曰:『無所為而為之謂「天理」,有所為而為之謂「人欲」;爾疏當枚蔔不用之時,果無所為乎』?道周曰:『臣心為國家,自信其無所為』。
又極诋嗣昌;嗣昌曰:『臣不生于空桑,豈遂不知父母!臣再辭,而明旨迫切。
道周學行,臣實企仰之;今謂不如鄭鄤,臣始歎息絕望』!道周辯論不少屈。
既對畢,叩頭入班;帝目而斥之曰:『佞口』!道周叩頭複奏曰:『「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辨:獨立敢言為佞,讒谄面谀為忠乎』?帝怒甚,然終以儒者優容之;谪江西布政司都事。
巡撫解學龍疏薦之;帝怒為黨,并逮治。
予杖八十,下诏獄。
戶部主事葉廷秀、太學生塗仲吉疏救,皆予杖。
道周系獄,吏日奉紙筆乞書,為書「孝經」百二十本。
感明夷事,着「易象正」;方草十二圖,錦衣校促行,道周恬然謂曰:『俟吾畫一圖成,就逮耳』。
獄具,拟瘴戍,嚴旨斥駁;刑部尚書劉澤深疏言:『道周以建言誅,非皇上覆載之量也』!遂戍辰州。
道出杭大滌
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自幼坐卧其中,故其門下士稱為石齋先生。
少家貧,讀書羅浮山,山水暴漲,墜澗中,溯流而出;遇異人授讀書法,過目不忘。
為文典奧,原本經術。
登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改庶吉士;曆編修,與修「國史實錄」。
故事:經筵展書官奉書膝行;道周謂膝行非禮,平步進。
魏忠賢目懾之,不為動。
以母憂,歸。
崇祯初,起原官,疏言:『迩年來諸臣日營心計,不過推求報複而已;為逆黨而翻邊疆,為雠隙而翻科場。
至邊疆之要塞利害、科場之源流清濁,實無一言及之。
萬曆末年,林下諸臣如鄒元标、趙南星等二十餘人廢棄二十年,釀成門戶之禍。
今又無故取諸搢紳稍有意識者舉網投阱,而緩急何所得士乎!夫絕餌而去者,必非鳅魚;戀棧而來者,必非駿馬。
以利祿豢士,則所豢者必市利之臣;以棰楚驅人,則就驅者必驽骀之骨。
陛下必欲振作人材,當敦尚風節、表章仁義,勿使猥瑣小人挫辱文章廉隅之士!昔太祖品隲人才,以執古而不知變者為最下;蓋指庸碌學究而言,非謂崇尚聖賢、規模先正之士也』。
尋以疏救故相錢龍錫,貶三秩。
九年(一六三六),以薦,擢右中允。
給事中李如燦直言下獄;道周言:『陛下诏求直言,而直言者辄斥;清刑獄,而下獄者旋聞』。
帝不怿,切責之。
道周疏陳己有「七不如」,内有『文章意氣坎坷磊落,臣不如鄭鄤』語;帝诘責。
道周疏辨謂:『臣與鄭鄤為庶常時,文震孟疏論魏忠賢,鄭鄤抗疏任之,削籍入山;臣心愧鄤。
每執筆不能明白,心辄思鄤。
以為不如,真不如也』。
帝念道周起廢未久,有旨不究。
十一年(一六三八)三月,帝禦經筵,問諸臣以用人、理财。
道周語甚切直,帝亦名重之,呼「先生」者三。
尋楊嗣昌以奪情為兵部尚書入閣、陳新甲亦以奪情為宣大總督;道周謂『國家即無人,奈何數以墨缞從政』?仰視熒惑逆行,太白晝見;嗣昌所籌寇事滋失策,顧謂給事中馮元飙等:『天象如此,此人必誤國。
宜率同列争之』。
中夜讀書至「宋史」「真德秀傳」,拊幾歎曰:『古人立朝,一月三十六封事;而吾侪默然已乎』!每見诏書有不便,辄屏人削牍;一字未安,即曰:『此誠不足以格主』。
屏弗奏。
其欲糾嗣昌也,為數劄子,論邊事、寇事;其一言奪情并論新甲,未上也。
會命部院推閣員,元飙謂:『枚蔔無出道周右者。
獨苦其好言事,疏入或觸忤,即推且弗用』。
遣所知日守之曰:『公得政,所挽回者大;奈何必以口舌争!即輕宰相,獨不為天下計乎』?以此久不發。
已而,竟相嗣昌等五人。
道周自恨為同列誤,竟就初稿為三疏以上。
帝召對群臣于平台,問道周曰:『無所為而為之謂「天理」,有所為而為之謂「人欲」;爾疏當枚蔔不用之時,果無所為乎』?道周曰:『臣心為國家,自信其無所為』。
又極诋嗣昌;嗣昌曰:『臣不生于空桑,豈遂不知父母!臣再辭,而明旨迫切。
道周學行,臣實企仰之;今謂不如鄭鄤,臣始歎息絕望』!道周辯論不少屈。
既對畢,叩頭入班;帝目而斥之曰:『佞口』!道周叩頭複奏曰:『「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辨:獨立敢言為佞,讒谄面谀為忠乎』?帝怒甚,然終以儒者優容之;谪江西布政司都事。
巡撫解學龍疏薦之;帝怒為黨,并逮治。
予杖八十,下诏獄。
戶部主事葉廷秀、太學生塗仲吉疏救,皆予杖。
道周系獄,吏日奉紙筆乞書,為書「孝經」百二十本。
感明夷事,着「易象正」;方草十二圖,錦衣校促行,道周恬然謂曰:『俟吾畫一圖成,就逮耳』。
獄具,拟瘴戍,嚴旨斥駁;刑部尚書劉澤深疏言:『道周以建言誅,非皇上覆載之量也』!遂戍辰州。
道出杭大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