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一
後妃
後妃
弘光鄒太後黃後、李後(童氏)隆武毛太後曾後永曆王太後馬太後王後(吉王妃、松滋王妃)宮嫔某氏魯監國張前妃(宮嫔周氏)張元妃(義陽王妃等、朱氏)
弘光鄒太後黃後、李後(童氏)
隆武毛太後曾後
永曆王太後馬太後王後(吉王妃、松滋王妃)宮嫔某氏
魯監國張前妃(宮嫔周氏)張元妃(義陽王妃等、朱氏)
弘光鄒太後,京師人;福恭王之次妃、弘光帝之生母也。
崇祯辛巳(一六四一),闖賊陷河南,恭王遇害;太後與上走懷慶。
甲申(一六四四)二月壬戌(初三月)夜,懷慶陷;太後出東門與上相失,轉徙兵間。
五月,南都立;谕參将王之綱迎之河南郭家寨。
秋七月,遙上尊号曰「恪貞仁壽皇太後」。
八月戊辰(十三日),至南京,修西宮之西園第一所為太後宮。
封太後弟存義大興伯。
又谕工部括萬金充賞。
明年,南都陷,馬士英以黔兵四百人奉太後渡江将入浙;徑廣德,知州趙景和曰:『彼不奉君而奉母後,詐也』!拒不納。
士英攻破之,迂道至安吉。
知州黃翼聖肅迎道左,巡撫張秉貞檄問真僞;翼聖曰:『閣部既真,恐太後亦非僞』!秉貞備法駕,以總兵府為行宮,潞王及群臣往朝。
太後服赭,一紫衣宮女侍;傳命用在籍諸臣。
尋劉宗周、熊汝霖入見,面糾士英;黃道周亦疏請誅之。
太後覽表,欷歔無一語。
尋走紹興。
潞王降,挾太後與俱;渡淮水,躍入水中死(或曰入浙者,僞也。
上之被拘江甯縣也,太後與妃金氏同居一室。
被驅以北;渡淮,乘間投水死)。
黃後、李後,不詳何處人。
弘光帝之為郡王也,娶黃妃,早卒。
為世子,娶李妃,洛陽之變死焉。
童氏者,河南人;襲封後,納為妃。
與鄒太後逃之尉氏,将依其族人童尚宣不得,展轉逆旅間。
無何,上亦至,就邸中相依,生一子。
及上南下,氏與太後散去不相顧。
上即位,追谥黃妃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後」,李妃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後」;遣官赍诏迎太後,顧不及童氏。
巡按禦史陳潛夫奏妃故在,庶吉士吳爾埙亦附疏白之;弗召。
氏乃詣巡撫越其傑自陳;其傑商之劉良佐,具儀從送至南京。
上大怒,不見,诃為妖婦;下錦衣衛獄。
氏在獄,自書入宮月日、相離情事甚悉。
都督馮可宗以聞,上擲不視;命嚴刑拷之。
可宗辭,改命屈尚忠竟其獄。
氏徒跣呼号,宛轉不三日死。
上遷怒于潛夫、爾埙,并逮治。
時又有北來太子之獄;良佐疏言:『上為群臣所欺,将使天倫絕滅』!谕曰:『朕元妃黃氏、繼妃李氏,追封皇後,诏示海内。
卿為大臣,豈不聞知!童氏不知何處妖婦;宮闱風化所關,豈容闌入』!更封黃後戚九鼎為雒中伯以示意,究亦莫識怒氏之由也。
隆武嫡母毛氏,即位後追尊曰皇後;所生母則不可聞。
汀州之變,百姓收帝、後及群屍于羅漢嶺,勒碑曰「隆武母後光華太姬諱英忠烈徐娘娘之墓」;或上生母欤?蓋上好執古義,無冊尊所生事;故紀載莫得而傳也。
曾後,南陽人;諸生曾文彥女。
崇祯五年(一六三二),隆武帝襲位,年已三十有一;後年十九,選入宮。
頗知書禮,任内政;上甚昵之。
九年(一六三六)秋,京師戒嚴;上以擅發護軍勤王得罪,廢庶人,安置鳳陽高牆。
病瀕死,後恐醫藥有詐,不與飲;入夜,默禱于天,剜股肉進之。
上愈後始聞,遂更相憐愛。
南都立,以赦,命徙廣西之平樂。
乙酉(一六四五)夏,抵浙而南都覆;後勸上為自立計。
即位,冊為後;封文彥吉水伯。
命婦入朝太和殿,佥有所赉。
上性儉,宮中屏去金玉、錦繡,帏幕、衾褥率以大布為之;不列嫔禦,僅執事二十餘輩而已。
後既素能理事,至是頗與外政。
凡批閱章奏,多所參駁;每臨朝,則垂簾座後以共聽斷。
總憲張肯堂疏言:『垂簾非聖世所宜』。
後大恚,肯堂以是見疏。
說者謂上有英察之譽而溺于内愛,有以知其不能成功也。
是冬十二月,上親戎,由水道進;後從幸。
密言鄭氏不可倚,請依何騰蛟;芝龍阻之不果,移駐延平。
丙戌(一六四六)夏六月,後生元子。
八月,我大清兵渡仙霞嶺;丁酉(二十四日),上出奔,命後先發,宮眷皆騎從。
庚子(二十七日),抵汀州。
辛醜(二十八日)黎明,福清伯周之藩朝行在,聞上與後角口聲;之藩歎曰:『此何時,而角口乎!敵兵至,且奈何』!俄十餘騎突入行宮,并就執;行至九龍潭,後赴水死(或曰:與上被害汀州之府大堂)。
永曆帝立,遙上号曰「思文皇後」;已加谥曰「孝毅襄皇後」。
永曆王太後,湖廣人;桂端王繼妃、永曆帝之嫡母也。
性慈惠,通大體。
上嗣桂王封,進太妃。
丙戌(一六四六)秋九月、粵東聞汀州之變,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等議奉上監國;太妃曰:『兒非治世才,何苦以一朝虛号,塗炭生民!南中、閩中可鑒也』。
又告諸大臣曰:『諸臣何患無君,願更擇可者』!群臣固請,乃許之。
十一月,聞贛州之變,上倉卒幸梧州。
太妃呼省臣
崇祯辛巳(一六四一),闖賊陷河南,恭王遇害;太後與上走懷慶。
甲申(一六四四)二月壬戌(初三月)夜,懷慶陷;太後出東門與上相失,轉徙兵間。
五月,南都立;谕參将王之綱迎之河南郭家寨。
秋七月,遙上尊号曰「恪貞仁壽皇太後」。
八月戊辰(十三日),至南京,修西宮之西園第一所為太後宮。
封太後弟存義大興伯。
又谕工部括萬金充賞。
明年,南都陷,馬士英以黔兵四百人奉太後渡江将入浙;徑廣德,知州趙景和曰:『彼不奉君而奉母後,詐也』!拒不納。
士英攻破之,迂道至安吉。
知州黃翼聖肅迎道左,巡撫張秉貞檄問真僞;翼聖曰:『閣部既真,恐太後亦非僞』!秉貞備法駕,以總兵府為行宮,潞王及群臣往朝。
太後服赭,一紫衣宮女侍;傳命用在籍諸臣。
尋劉宗周、熊汝霖入見,面糾士英;黃道周亦疏請誅之。
太後覽表,欷歔無一語。
尋走紹興。
潞王降,挾太後與俱;渡淮水,躍入水中死(或曰入浙者,僞也。
上之被拘江甯縣也,太後與妃金氏同居一室。
被驅以北;渡淮,乘間投水死)。
黃後、李後,不詳何處人。
弘光帝之為郡王也,娶黃妃,早卒。
為世子,娶李妃,洛陽之變死焉。
童氏者,河南人;襲封後,納為妃。
與鄒太後逃之尉氏,将依其族人童尚宣不得,展轉逆旅間。
無何,上亦至,就邸中相依,生一子。
及上南下,氏與太後散去不相顧。
上即位,追谥黃妃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後」,李妃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後」;遣官赍诏迎太後,顧不及童氏。
巡按禦史陳潛夫奏妃故在,庶吉士吳爾埙亦附疏白之;弗召。
氏乃詣巡撫越其傑自陳;其傑商之劉良佐,具儀從送至南京。
上大怒,不見,诃為妖婦;下錦衣衛獄。
氏在獄,自書入宮月日、相離情事甚悉。
都督馮可宗以聞,上擲不視;命嚴刑拷之。
可宗辭,改命屈尚忠竟其獄。
氏徒跣呼号,宛轉不三日死。
上遷怒于潛夫、爾埙,并逮治。
時又有北來太子之獄;良佐疏言:『上為群臣所欺,将使天倫絕滅』!谕曰:『朕元妃黃氏、繼妃李氏,追封皇後,诏示海内。
卿為大臣,豈不聞知!童氏不知何處妖婦;宮闱風化所關,豈容闌入』!更封黃後戚九鼎為雒中伯以示意,究亦莫識怒氏之由也。
隆武嫡母毛氏,即位後追尊曰皇後;所生母則不可聞。
汀州之變,百姓收帝、後及群屍于羅漢嶺,勒碑曰「隆武母後光華太姬諱英忠烈徐娘娘之墓」;或上生母欤?蓋上好執古義,無冊尊所生事;故紀載莫得而傳也。
曾後,南陽人;諸生曾文彥女。
崇祯五年(一六三二),隆武帝襲位,年已三十有一;後年十九,選入宮。
頗知書禮,任内政;上甚昵之。
九年(一六三六)秋,京師戒嚴;上以擅發護軍勤王得罪,廢庶人,安置鳳陽高牆。
病瀕死,後恐醫藥有詐,不與飲;入夜,默禱于天,剜股肉進之。
上愈後始聞,遂更相憐愛。
南都立,以赦,命徙廣西之平樂。
乙酉(一六四五)夏,抵浙而南都覆;後勸上為自立計。
即位,冊為後;封文彥吉水伯。
命婦入朝太和殿,佥有所赉。
上性儉,宮中屏去金玉、錦繡,帏幕、衾褥率以大布為之;不列嫔禦,僅執事二十餘輩而已。
後既素能理事,至是頗與外政。
凡批閱章奏,多所參駁;每臨朝,則垂簾座後以共聽斷。
總憲張肯堂疏言:『垂簾非聖世所宜』。
後大恚,肯堂以是見疏。
說者謂上有英察之譽而溺于内愛,有以知其不能成功也。
是冬十二月,上親戎,由水道進;後從幸。
密言鄭氏不可倚,請依何騰蛟;芝龍阻之不果,移駐延平。
丙戌(一六四六)夏六月,後生元子。
八月,我大清兵渡仙霞嶺;丁酉(二十四日),上出奔,命後先發,宮眷皆騎從。
庚子(二十七日),抵汀州。
辛醜(二十八日)黎明,福清伯周之藩朝行在,聞上與後角口聲;之藩歎曰:『此何時,而角口乎!敵兵至,且奈何』!俄十餘騎突入行宮,并就執;行至九龍潭,後赴水死(或曰:與上被害汀州之府大堂)。
永曆帝立,遙上号曰「思文皇後」;已加谥曰「孝毅襄皇後」。
永曆王太後,湖廣人;桂端王繼妃、永曆帝之嫡母也。
性慈惠,通大體。
上嗣桂王封,進太妃。
丙戌(一六四六)秋九月、粵東聞汀州之變,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等議奉上監國;太妃曰:『兒非治世才,何苦以一朝虛号,塗炭生民!南中、閩中可鑒也』。
又告諸大臣曰:『諸臣何患無君,願更擇可者』!群臣固請,乃許之。
十一月,聞贛州之變,上倉卒幸梧州。
太妃呼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