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安東夷記

關燈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膺天眷命,奄有萬方,以西北密迩胡戎,乃設陝西行都司于甘州,山西行都司于大同,萬全都司于宣府。

    又于喜峰口外古惠州地設大甯都司,遼東遼陽設遼東都司,陝西、甯夏即趙元昊所居地設甯夏左等五衛。

    而遼之廣甯尤北虜要沖,複設廣甯等五衛,與各都司并甯夏鹹号重鎮焉。

    時則封肅王于甘州,慶王于甯夏,代王于大同,谷王于宣府,甯王于大甯,遼王于廣甯,以藩屏王室,捍禦胡虜,凡有不庭,即命諸王讨之,所以三十餘年胡虜不敢南牧。

     迨我太宗文皇帝遷都北平,始徙大甯都司于保定府,而其所屬營州等一十餘衛、所亦省入順天、永平二府地方。

    時谷府未之國,即改湖廣之長沙,遷甯府于江西之南昌,遷遼府于湖廣之荊州。

    乃以大甯之地自古北口至山海關立朵顔衛,自廣甯前屯衛至廣甯迤東白雲山立泰甯衛,自白雲山迤東至開原立福餘衛。

    處虜之附近者既,又以開原東北至松花江、海西一帶金之野人女直分為二百七十餘衛、所,皆錫印置官,官雖多寡不一,皆選其酋長及族目授以指揮、千百戶,(「皆選其酋長及族目授以指揮千百戶」,「目」原作「自」,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間亦以野人之向正者為都指揮、都督統之,為我藩屏。

    而松花江東北一月之程所謂黑龍江之地,則又立奴兒幹都司。

    時遣使往招諸夷,有願降中國者,于開原設安樂州,遼陽設自在州居之,皆量授以官,任其耕獵,歲給俸如其官。

    當時各衛夷人每入貢,賷賜殊厚,以故凡迤北征讨,皆聽調遣,無敢違越。

    永樂末,(「永樂末」,「末」原作「初」,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招降之舉漸弛,而建州女直先處開原者叛入毛憐,自相攻殺。

    宣德間,朝廷複遣使招降之,遼東守臣遂請以建州老營地畀居之。

    老營者,朝廷歲取人參、松子地也,名為東建州。

    初止一衛,後複增置左右二衛,而夷人不過數千,然亦歲遣使各百人入貢以為常。

    其地則遼東自山海關直抵開原,道路如一之字,南瀕大海,三面皆夷虜,至為難守。

    其性則建州女直谲詐過于海西,(「其性則建州女直谲詐過于海西」,原無「建」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過于朵顔等三衛,蓋海西、建州馬步能戰,而朵顔三衛止長于騎射故也。

    自北虜也先猖獗,三種之胡遂皆歸之。

     正統十四年,也先犯京師,脫脫蔔花王犯遼東,阿樂出犯陝西,各邊俱失利,而遼東被殺虜尤甚。

    (「而遼東被殺尤甚」,「殺」原作「東」,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以故朵顔三衛并海西、建州夷人處處蜂起,遼東為之弗靖者數年。

    至景泰後始克甯谧,而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亂,(「而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亂」,「率」原作「卒」,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朝廷所賜玺書盡為也先所取,其子孫以無授官玺書可征,不複承襲,惟歲遣使入貢,第名曰舍人。

    以是在道不得乘傳置,錫宴不得預上席,賞赍視昔又薄,皆忿怨思亂,遼東人鹹知之,而時未有以處之也。

    積至成化二年,建州都督董山等枭雄桀黠,乘是以動海西之夷擁衆入寇。

    守臣以聞,朝廷命太監黃順、總兵官武靖伯趙輔、左都禦史李秉往讨之。

    輔等既降董山,則逮赴京師,而山仍桀鷔,北行至廣甯,輔等以為山若複歸,贻患必大,奏朝廷遂誅山而安置其黨于兩廣、福建,且複進攻之。

    時雖克捷,而所失亦不少矣,然邊境亦賴以甯。

    至成化中,元之遺孽滿都魯僭稱可汗,虜酋癿加斯蘭為太師,節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