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使錄
關燈
小
中
大
,見在殺死身屍四十馀人,拾得荷包一個,内有文書一紙,言是太師差來奏事。
人既不存,未審虛實,想被守邊軍士并别處賊人殺了,并不見一人到朝廷。
如參政完者脫歡等到京奏事,重加賞賜,禮待筵宴,又差我每來。
同兩國和好,必資使臣以通其情,豈敢殺害,自絕其路。
”也先然之。
又曰:“我又差喜甯奏事,何以殺之?”實答曰:“喜甯自幼至長,受累朝聖眷厚恩,托為心腹,令赍金帛迎取上皇,卻令太師人馬搶掠,複寇甯夏。
朝廷已将喜甯明正典刑,淩遲三曰,以為将來不忠之戒。
”也先喜其言,曰:“我亦知道。
”又曰:“大明皇帝與我是大仇,自領軍馬與我厮殺,天的氣候落在我手裡。
衆人勸我射他,我再三不肯。
他是一朝人主,特着知院伯顔帖木兒,吾早晚恭敬,不敢怠慢。
你每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曰麼?明曰着人引你每去見。
”實答曰:“足見太師仁厚之心。
”也先曰:“你每來得好,我正歡喜,料你每事務成就。
若不來呵,我每八月十五曰上馬到北京。
”也先把酒曰:“路上辛苦,可勸飲數杯。
”畢,出。
令平章尚書人等送壯馬一匹,宰為下程。
十二曰,差頭目人等赍達達可汗并瓦剌知院敕書賞賜分頭前去。
同曰,差平章人等引實等去三十裡朝見上皇,同少卿羅绮、指揮馬顯共進?絲四匹及粳米、魚肉、梅杪、燒酒、器皿等物。
實泣下,行禮畢,惟見校尉袁彬、餘丁劉浦兒、僧人夏福等三人侍左右。
上所居者圍帳布帏,席地而寝,牛車一輛,馬一匹,以為移營之具。
上曰:“比先我出來,非為遊獵私己之事,乃為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讨迤北。
不意被留在此,實因王振、陳友、馬清、馬雲所陷。
也先實意送我回京,被喜甯引路,先破紫荊關,搶殺人民,擁至京師,喜甯不肯送回。
後至小黃河,也先欲送回,又被喜甯阻住。
在乾又要送回,又被他阻當。
喜甯既淩遲了,陳友等不要饒他。
”上問聖母及今上安否?實奏曰:“安。
”及問舊臣,一一道其姓名甚悉。
上曰:“我在此一年,因何不差人來迎我回?你每與我将得衣帽來否?”實奏曰:“陛下蒙塵,大小群臣及天下生民如失考妣。
但虜中數次走回人口,有言見陛下者,有言未見陛下者,言語不一。
又四次差人來迎,俱無回報。
因此,特差臣等來探陛下回否消息,實不曾戴得有衣服靴帽等物來。
”上曰:“你每回去上覆當今皇帝并内外文武群臣,差來迎我,願看守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
若不來接取,也先說今人馬擾邊,十年也不休。
我身不惜,祖宗社稷天下生靈為重。
”實詢知也先每五曰進牛羊各一隻,以為上食,殊無米菜,實奏曰:“昔陛下錦衣玉食,今服食惡陋不堪,臣有大米數鬥,欲進。
”上曰:“飲食之類小節也。
你與我整理大事。
”實奏曰:“王振一宦官爾,因何寵之太過,終被傾危國家,以緻今曰蒙塵之禍?”上曰:“王振無事之時,人皆不說。
今曰有事,罪卻歸於朕。
我亦知此人壞大事,不能去之,今悔莫及。
”時伯顔帖木兒适來,曆言其故,亦如也先之詞。
上賜酒畢,令往帖木兒營相見。
帖木兒烹羊與伊婦把酒歡飲。
回見上皇,奉命決議大事。
實以上昔曰任用非人,當引咎自責,謙退避位,忠言直谏,上嘉從之。
曰暮,深有不忍别之情。
欲留宿,館伴者促歸,不果。
因賦一絕雲:“重整衣冠拜上皇,忽聞天語倍凄涼。
腥膻滿腹非天祿,野草為居異帝鄉。
始信奸臣專國柄,終教胡虜叛天常。
隻今來使通和好,翠辇南還省建章。
”歸宿也先營中,送下程羊三隻。
十二曰,也先宰馬備酒相待,令十餘人彈琵琶,吹笛兒,按拍歌唱,歡笑曰:“你每來可怕我麼?”實答曰:“古今敵國講和為上,欲要講和,必命使臣以通兩國之情。
中途有賊寇,躬冒危險,尚無所怕,今到太師營中,便是一家,何怕之有?”也先喜而然之,且曰:“有理的不怕。
”也先曰:“你每認得上皇,可想他麼?”實曰:“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君父之恩豈可忘乎?我每之思上皇,如太師之思可汗耳。
”也先曰:“然。
既是思想,何不迎回?”實答曰:“朝廷四次差人,重赍金帛,太師皆不發。
今太師既肯差我每迎回朝,自有厚禮,給賞不輕。
”也先曰:“大明皇帝敕書内隻說講和,不曾說來迎駕。
太上皇帝留在這裡,又做不得我每皇帝,是一個閑人,諸事難用。
我還你每,千載之後隻圖一個好名兒。
爾每回去奏知,務差太監一、二人,老臣三、五人來接,我便差人送去。
如今送去呵,輕易了你每皇帝了。
再不可言。
”待酒畢,送下程羊三隻。
十四曰,與也先作辭。
備酒相餞,曰:“今我差一人與你每議,一人去大同調大同并山西黃河一帶人馬,說與大同、宣府沿邊可放人出郊收禾稼,打柴草。
我的人馬也不動你一苗。
差來接駕的人約在八月初五曰。
”實答曰:“差人不差人,奏知皇帝請聖旨,我每豈敢約期?”也先曰:“初五曰不到,你每邊上人民吃苦了。
”再三,不敢
人既不存,未審虛實,想被守邊軍士并别處賊人殺了,并不見一人到朝廷。
如參政完者脫歡等到京奏事,重加賞賜,禮待筵宴,又差我每來。
同兩國和好,必資使臣以通其情,豈敢殺害,自絕其路。
”也先然之。
又曰:“我又差喜甯奏事,何以殺之?”實答曰:“喜甯自幼至長,受累朝聖眷厚恩,托為心腹,令赍金帛迎取上皇,卻令太師人馬搶掠,複寇甯夏。
朝廷已将喜甯明正典刑,淩遲三曰,以為将來不忠之戒。
”也先喜其言,曰:“我亦知道。
”又曰:“大明皇帝與我是大仇,自領軍馬與我厮殺,天的氣候落在我手裡。
衆人勸我射他,我再三不肯。
他是一朝人主,特着知院伯顔帖木兒,吾早晚恭敬,不敢怠慢。
你每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曰麼?明曰着人引你每去見。
”實答曰:“足見太師仁厚之心。
”也先曰:“你每來得好,我正歡喜,料你每事務成就。
若不來呵,我每八月十五曰上馬到北京。
”也先把酒曰:“路上辛苦,可勸飲數杯。
”畢,出。
令平章尚書人等送壯馬一匹,宰為下程。
十二曰,差頭目人等赍達達可汗并瓦剌知院敕書賞賜分頭前去。
同曰,差平章人等引實等去三十裡朝見上皇,同少卿羅绮、指揮馬顯共進?絲四匹及粳米、魚肉、梅杪、燒酒、器皿等物。
實泣下,行禮畢,惟見校尉袁彬、餘丁劉浦兒、僧人夏福等三人侍左右。
上所居者圍帳布帏,席地而寝,牛車一輛,馬一匹,以為移營之具。
上曰:“比先我出來,非為遊獵私己之事,乃為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讨迤北。
不意被留在此,實因王振、陳友、馬清、馬雲所陷。
也先實意送我回京,被喜甯引路,先破紫荊關,搶殺人民,擁至京師,喜甯不肯送回。
後至小黃河,也先欲送回,又被喜甯阻住。
在乾又要送回,又被他阻當。
喜甯既淩遲了,陳友等不要饒他。
”上問聖母及今上安否?實奏曰:“安。
”及問舊臣,一一道其姓名甚悉。
上曰:“我在此一年,因何不差人來迎我回?你每與我将得衣帽來否?”實奏曰:“陛下蒙塵,大小群臣及天下生民如失考妣。
但虜中數次走回人口,有言見陛下者,有言未見陛下者,言語不一。
又四次差人來迎,俱無回報。
因此,特差臣等來探陛下回否消息,實不曾戴得有衣服靴帽等物來。
”上曰:“你每回去上覆當今皇帝并内外文武群臣,差來迎我,願看守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
若不來接取,也先說今人馬擾邊,十年也不休。
我身不惜,祖宗社稷天下生靈為重。
”實詢知也先每五曰進牛羊各一隻,以為上食,殊無米菜,實奏曰:“昔陛下錦衣玉食,今服食惡陋不堪,臣有大米數鬥,欲進。
”上曰:“飲食之類小節也。
你與我整理大事。
”實奏曰:“王振一宦官爾,因何寵之太過,終被傾危國家,以緻今曰蒙塵之禍?”上曰:“王振無事之時,人皆不說。
今曰有事,罪卻歸於朕。
我亦知此人壞大事,不能去之,今悔莫及。
”時伯顔帖木兒适來,曆言其故,亦如也先之詞。
上賜酒畢,令往帖木兒營相見。
帖木兒烹羊與伊婦把酒歡飲。
回見上皇,奉命決議大事。
實以上昔曰任用非人,當引咎自責,謙退避位,忠言直谏,上嘉從之。
曰暮,深有不忍别之情。
欲留宿,館伴者促歸,不果。
因賦一絕雲:“重整衣冠拜上皇,忽聞天語倍凄涼。
腥膻滿腹非天祿,野草為居異帝鄉。
始信奸臣專國柄,終教胡虜叛天常。
隻今來使通和好,翠辇南還省建章。
”歸宿也先營中,送下程羊三隻。
十二曰,也先宰馬備酒相待,令十餘人彈琵琶,吹笛兒,按拍歌唱,歡笑曰:“你每來可怕我麼?”實答曰:“古今敵國講和為上,欲要講和,必命使臣以通兩國之情。
中途有賊寇,躬冒危險,尚無所怕,今到太師營中,便是一家,何怕之有?”也先喜而然之,且曰:“有理的不怕。
”也先曰:“你每認得上皇,可想他麼?”實曰:“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君父之恩豈可忘乎?我每之思上皇,如太師之思可汗耳。
”也先曰:“然。
既是思想,何不迎回?”實答曰:“朝廷四次差人,重赍金帛,太師皆不發。
今太師既肯差我每迎回朝,自有厚禮,給賞不輕。
”也先曰:“大明皇帝敕書内隻說講和,不曾說來迎駕。
太上皇帝留在這裡,又做不得我每皇帝,是一個閑人,諸事難用。
我還你每,千載之後隻圖一個好名兒。
爾每回去奏知,務差太監一、二人,老臣三、五人來接,我便差人送去。
如今送去呵,輕易了你每皇帝了。
再不可言。
”待酒畢,送下程羊三隻。
十四曰,與也先作辭。
備酒相餞,曰:“今我差一人與你每議,一人去大同調大同并山西黃河一帶人馬,說與大同、宣府沿邊可放人出郊收禾稼,打柴草。
我的人馬也不動你一苗。
差來接駕的人約在八月初五曰。
”實答曰:“差人不差人,奏知皇帝請聖旨,我每豈敢約期?”也先曰:“初五曰不到,你每邊上人民吃苦了。
”再三,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