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傳
關燈
小
中
大
錦為援。
十三年,精忠遂反。
錦仍稱永曆年号,以永華輔長子克■〈臧上土下〉居守,與諸将馮錫範等督諸軍渡海而西;入思明,取同安。
錦以族人省英知思明;省英,芝莞子也。
集舟航,整部伍,方引軍複出,而精忠與争泉州。
泉州兵内亂,精忠所遣守将潰圍走,迎錦師入;複攻下漳州。
精忠遣兵圍潮州,潮州總兵劉進忠降于錦。
錦遣其将趙得勝入潮州,擊破精忠兵。
錦更定軍制,以錫範及參軍陳繩武贊畫諸政,諸将劉國軒、薛進思、何佑、許輝、施福、艾祯祥分領各軍;省英為宣慰使,督各郡錢糧。
令人月輸銀五分,曰「毛丁」;船計丈尺輸稅,曰「梁頭」。
鹽司分筦鹽場;鹽石值二錢,征饷四錢。
饷司科雜稅給軍。
複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并至。
思明井裡煙火,幾如承平時。
十四年,精忠使賀年,錦亦報禮;自是複相結。
永春民呂花保所居村曰馬跳,不應征索;使進思圍之,三月不下,誘花降而殺之。
續順公沈瑞屯饒平,進忠攻之,何佑擊破援兵,遂執瑞及其孥歸于台灣。
海澄公黃梧卒,子芳度保漳州。
錦自海澄移軍萬松關,佑亦自潮州攻平和,降守将賴升。
芳度孤守漳州,圍合,總兵吳淑以城降,芳度死之,其孥皆殉。
十五年,康親王傑書下福建,精忠降,克泉州;國軒複圍之,兩月不下。
李光地迎師自間道赴援,總兵林賢、黃鎬、林子威以舟師會。
國軒退次長泰,堕同安;稍進,屯漳州溪西。
師進擊國軒,國軒敗,棄長泰走。
錦将許輝以二萬人攻福州,壁烏龍江;康親王遣副都統喇哈達等渡江奮擊,破其壘,逐北四十裡。
興、泉、汀、漳諸郡盡複,惟海澄未下。
十六年,師克海澄;錦複破之,遂圍泉州。
錦下教叙國軒、淑、佑等功。
副都統穆赫林等克泰甯、建甯、甯化、長汀、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凡十縣,喇哈達等解泉州圍;錦撤兵還思明。
十七年,康親王遣知府張仲舉招錦,不納。
國軒自長泰退據三■〈氵義〉河、玉州、水頭、鎮門諸寨,屢遣兵攻石瑪、江東橋,又遣其将林耀、林英犯泉州;提督段應舉擊破之,獲耀、吳淑。
又自石瑪登陸,海澄公黃芳世、都統孟安擊破之,沉其舟。
上令複徙濱海民,如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守邊。
穆赫林、黃芳世會師灣腰樹,攻國軒,師敗績。
國軒陷平和、漳平,遂複破海澄;段應舉、穆赫林及總兵黃藍死之。
藍,梧族,芳度所遣詣京師奏事者也。
國軒進圍泉州,诏趣諸軍合擊。
将軍喇哈達、賴塔、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提督楊捷分道并進,賢、鎬、子威以舟師會克平和、漳平、惠安,複解泉州圍。
啟聖與賴塔等逐國軒至長泰,及于蜈蚣山,大破之,斬四千餘級;進克同安,斬錦将林欽。
賴塔又破錦兵萬松關。
啟聖、捷及副都統吉勒塔布等與國軒戰于江東橋、于潮溝,國軒屢敗。
副都統瑚圖又擊吳淑于石街,盡焚其舟。
錦斂兵退保思明,诏厚集舟師規取金、廈。
十九年,興祚出同安,與啟聖、捷會師,自陸路向廈門。
提督萬正色以水師攻海壇,分兵為大隊前進,自統巨艦繼,又以輕舟繞出左右發炮,毀錦師船十六、兵三千,餘入水死,錦将朱天貴引退。
正色督兵追擊,斬錦将吳丙、林勳;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諸澳皆下,天貴出降。
副都統沃申擊破錦将林英、張志,水陸并進趨玉洲;國軒走還思明,錦将蘇堪以海澄降。
啟聖分遣總兵趙得壽、黃六來從賴塔擊破陳洲、馬洲、灣腰山、觀音山、黃旗諸寨;興祚複與喇哈達等逐錦兵至浔尾,遂克廈門、金門。
錦還台灣。
二十年,錦卒。
子克■〈臧上土下〉自錦出師時為居守,永華請于錦,号監國。
年未冠,明察能治事;顧乳媪子,錫範等意不屬,先構罷永華兵,永華郁郁死。
及錦卒,遂共缢殺克,奉錦次子克塽嗣為延平王。
克塽幼弱,事皆決于錫範。
行人傅為霖謀合諸将從中起,事洩,錫範執而殺之,并及續順公沈瑞。
诏甩施琅為水師提督,與啟聖規取台灣。
二十二年,國軒投書啟聖,複請稱臣入貢視琉球。
上趣琅進兵。
時國軒以二萬人守澎湖。
六月,琅師乘南風發銅山,入八罩嶼,攻澎湖,擊沉錦師船二百,斬将吏三百七十有奇,兵萬餘;國軒以小舟自吼門走台灣。
七月,克塽使請降。
琅疏聞,上降敕宣撫,克塽上降表。
琅遣侍衛吳啟爵持榜入台灣,谕軍民薙發。
八月,琅督兵至鹿耳門,水淺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驟長高丈餘,群舟平入台灣,人鹹驚謂無異成功初至時也。
克塽及國軒、錫範率諸将吏出降,詣京師,上授克塽公爵,隸漢軍正紅旗;國軒、錫範皆伯爵。
諸明宗人依鄭氏者,甯靖王術桂自殺,魯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
上以國軒為天津總兵,召對慰勉;眷屬至,賜第京師。
克塽請為成功子聰、錦子克塽等叙官,上特許之。
光緒初,德宗允船政大臣沈葆桢疏請,為成功立祠台灣。
十三年,精忠遂反。
錦仍稱永曆年号,以永華輔長子克■〈臧上土下〉居守,與諸将馮錫範等督諸軍渡海而西;入思明,取同安。
錦以族人省英知思明;省英,芝莞子也。
集舟航,整部伍,方引軍複出,而精忠與争泉州。
泉州兵内亂,精忠所遣守将潰圍走,迎錦師入;複攻下漳州。
精忠遣兵圍潮州,潮州總兵劉進忠降于錦。
錦遣其将趙得勝入潮州,擊破精忠兵。
錦更定軍制,以錫範及參軍陳繩武贊畫諸政,諸将劉國軒、薛進思、何佑、許輝、施福、艾祯祥分領各軍;省英為宣慰使,督各郡錢糧。
令人月輸銀五分,曰「毛丁」;船計丈尺輸稅,曰「梁頭」。
鹽司分筦鹽場;鹽石值二錢,征饷四錢。
饷司科雜稅給軍。
複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并至。
思明井裡煙火,幾如承平時。
十四年,精忠使賀年,錦亦報禮;自是複相結。
永春民呂花保所居村曰馬跳,不應征索;使進思圍之,三月不下,誘花降而殺之。
續順公沈瑞屯饒平,進忠攻之,何佑擊破援兵,遂執瑞及其孥歸于台灣。
海澄公黃梧卒,子芳度保漳州。
錦自海澄移軍萬松關,佑亦自潮州攻平和,降守将賴升。
芳度孤守漳州,圍合,總兵吳淑以城降,芳度死之,其孥皆殉。
十五年,康親王傑書下福建,精忠降,克泉州;國軒複圍之,兩月不下。
李光地迎師自間道赴援,總兵林賢、黃鎬、林子威以舟師會。
國軒退次長泰,堕同安;稍進,屯漳州溪西。
師進擊國軒,國軒敗,棄長泰走。
錦将許輝以二萬人攻福州,壁烏龍江;康親王遣副都統喇哈達等渡江奮擊,破其壘,逐北四十裡。
興、泉、汀、漳諸郡盡複,惟海澄未下。
十六年,師克海澄;錦複破之,遂圍泉州。
錦下教叙國軒、淑、佑等功。
副都統穆赫林等克泰甯、建甯、甯化、長汀、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凡十縣,喇哈達等解泉州圍;錦撤兵還思明。
十七年,康親王遣知府張仲舉招錦,不納。
國軒自長泰退據三■〈氵義〉河、玉州、水頭、鎮門諸寨,屢遣兵攻石瑪、江東橋,又遣其将林耀、林英犯泉州;提督段應舉擊破之,獲耀、吳淑。
又自石瑪登陸,海澄公黃芳世、都統孟安擊破之,沉其舟。
上令複徙濱海民,如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守邊。
穆赫林、黃芳世會師灣腰樹,攻國軒,師敗績。
國軒陷平和、漳平,遂複破海澄;段應舉、穆赫林及總兵黃藍死之。
藍,梧族,芳度所遣詣京師奏事者也。
國軒進圍泉州,诏趣諸軍合擊。
将軍喇哈達、賴塔、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提督楊捷分道并進,賢、鎬、子威以舟師會克平和、漳平、惠安,複解泉州圍。
啟聖與賴塔等逐國軒至長泰,及于蜈蚣山,大破之,斬四千餘級;進克同安,斬錦将林欽。
賴塔又破錦兵萬松關。
啟聖、捷及副都統吉勒塔布等與國軒戰于江東橋、于潮溝,國軒屢敗。
副都統瑚圖又擊吳淑于石街,盡焚其舟。
錦斂兵退保思明,诏厚集舟師規取金、廈。
十九年,興祚出同安,與啟聖、捷會師,自陸路向廈門。
提督萬正色以水師攻海壇,分兵為大隊前進,自統巨艦繼,又以輕舟繞出左右發炮,毀錦師船十六、兵三千,餘入水死,錦将朱天貴引退。
正色督兵追擊,斬錦将吳丙、林勳;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諸澳皆下,天貴出降。
副都統沃申擊破錦将林英、張志,水陸并進趨玉洲;國軒走還思明,錦将蘇堪以海澄降。
啟聖分遣總兵趙得壽、黃六來從賴塔擊破陳洲、馬洲、灣腰山、觀音山、黃旗諸寨;興祚複與喇哈達等逐錦兵至浔尾,遂克廈門、金門。
錦還台灣。
二十年,錦卒。
子克■〈臧上土下〉自錦出師時為居守,永華請于錦,号監國。
年未冠,明察能治事;顧乳媪子,錫範等意不屬,先構罷永華兵,永華郁郁死。
及錦卒,遂共缢殺克,奉錦次子克塽嗣為延平王。
克塽幼弱,事皆決于錫範。
行人傅為霖謀合諸将從中起,事洩,錫範執而殺之,并及續順公沈瑞。
诏甩施琅為水師提督,與啟聖規取台灣。
二十二年,國軒投書啟聖,複請稱臣入貢視琉球。
上趣琅進兵。
時國軒以二萬人守澎湖。
六月,琅師乘南風發銅山,入八罩嶼,攻澎湖,擊沉錦師船二百,斬将吏三百七十有奇,兵萬餘;國軒以小舟自吼門走台灣。
七月,克塽使請降。
琅疏聞,上降敕宣撫,克塽上降表。
琅遣侍衛吳啟爵持榜入台灣,谕軍民薙發。
八月,琅督兵至鹿耳門,水淺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驟長高丈餘,群舟平入台灣,人鹹驚謂無異成功初至時也。
克塽及國軒、錫範率諸将吏出降,詣京師,上授克塽公爵,隸漢軍正紅旗;國軒、錫範皆伯爵。
諸明宗人依鄭氏者,甯靖王術桂自殺,魯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
上以國軒為天津總兵,召對慰勉;眷屬至,賜第京師。
克塽請為成功子聰、錦子克塽等叙官,上特許之。
光緒初,德宗允船政大臣沈葆桢疏請,為成功立祠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