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拾遺卷十四

關燈
峯石時噓雲霧類匡廬香爐峰故名 鹗案北遼宣宗耶律淳塟燕西香山永安陵香山之名已見遼史 孫國敉燕都遊覧志曰玉泉山有巨穴泉歕而上淙淙有聲或名之噴雪泉長安客話曰盧師山以神僧得名師來居此山能馴二龍子山有潭覆以巨石其下深不可測二龍潛焉嵗旱禱雨辄應 明一統志曰覺山在府西三十裡懸崖之上與盧師平坡鼎峙西有三泉曰清泠曰清防曰洊至 燕都遊覽志曰覺山漢左馮翊韓延夀墓在焉五華雙泉翠微仰山諸峰環之如屏 明一統志曰菩薩崖在府西北一百二十裡山畔有三石像 長安客話曰仰山峯巒拱秀中頂如蓮花心有五峯曰獨秀翠微案葢妙髙紫微中多禅刹更在西山外四十餘裡人迹罕到 昌平縣 軍都山【補】濕榆河【補】九聖寺【補】 太平寰宇記曰軍都山又名居庸山在縣西北十裡後漢書曰尚書盧植隠居上谷軍都山立黉教授學者自遠而至 輿地廣記曰縣北十五裡有軍都陉西北三十五裡有欵納門即居庸故闗亦謂之軍都闗 崔學履昌平州志曰濕榆河在州治東南五十裡源出軍都山南流又折而東以入于潞河 又曰九聖寺在州治東遼幹統五年建 良鄉縣 鹽溝河【補】樂毅墓【補】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良鄉縣乃唐莊宗時趙徳鈞所鎮也幽州嵗苦契丹侵抄轉饷乃于鹽溝置良鄉縣 鹗案鹽溝通鑒作閻溝 皇甫鑒域冡記曰燕廣城君樂毅墓在縣南三裡 牛象坤良鄉縣志曰鹽溝河發源自宛平縣龍門闗東南流經縣境陶村裡入桑幹河 潞縣 平谷縣故城安樂縣故城【補】潞水 通潞亭【補】 通典曰漢平谷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安樂縣故城在西北 太平寰宇記曰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鮑丘水北自檀州密雲縣界流入水經雲鮑邱水東厯夏溓澤後魏諸州地記雲潞縣城西三十裡有潞河源出此山南流謂此水也 水經注曰髙梁水東至潞縣注于鮑邱之水又南迳潞縣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 安次縣 石梁城 常道城 桃水【補】定覺寺【補】劉琨墓【補】韓澤墓【補】留犢村【補】 方輿紀要曰石梁城在舊州頭東南五十裡或雲南北朝時所置戍守城也其地又有崧州城相傳遼實哷王所置 又曰常道城在舊州頭西五裡三國魏燕王宇之子璜封常道鄉公甘露五年司馬昭迎立之北魏主宏封宇文英為常道鄉公皆此城也 張文舉東安縣志曰桃水道首受涞水分東至安次入河見漢志 又曰定覺寺在縣西北七十裡常道鄉唐垂拱三年賜額五代燬于兵遼天慶間承直郎張銑重建 明一統志曰劉琨墓在東安縣東二十裡東安縣志曰遼中丞韓澤墓在縣西北五十裡幹 統八年塟 曹學佺名勝志曰留犢村在縣西北六十裡魏钜鹿時苖為夀春令及歸留犢而行回經于此因以名裡 鹗案元初克燕改縣為東安州明初降為東安縣 永清縣 方輿紀要曰永清縣石晉時沒于契丹周世宗複取之宋初為霸州治景祐二年并入文安縣金複置鹗案永清自周世宗複取後已入南朝版圖宋史政和三年賜霸州郡名永清似不當存遼史地理志武清縣 雍奴 廣濟寺【補】直沽【補】 順天府志曰三角澱南武清縣南圍二百裡古之雍奴也自範甕口王家陀河劉道口魚兒裡諸水所聚防大沽港 水經注曰南極虖池西至泉州雍奴東極于海謂之雍奴薮其澤野有九十九澱 徐昌祚燕山叢錄曰武清三角澱雲是舊城隂晦之夕漁人多見城堞市裡人物填集 寳坻縣志曰廣濟寺有遼碑二一銀青榮祿大夫檢校司徒宋璋佛殿記太平五年立一重熈五年立 查為仁盤山記遊集曰寳坻古廣濟寺殿有透靈碑相傳可以隔望此言雖不足證然光澤如鏡亦異事也碑側記皇朝建号太平十有一載仲夏之月商稅麴鐵都監提防造船韓紹孚時建供奉班隻前鹽使監造海行舟船劉可度重熈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受勅碑正面題檢校司徒使持節儒州諸軍事儒州刺史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廣平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宋璋撰文縣志載寺有遼碑二此碑記重熈五年受勅當即是第二碑前一碑太平五年立者已失 武清縣志曰大河以北之水多從直沽入海此即古者九河入海之處鹗案寳坻本遼武清縣新倉地金大定中置縣 香河縣 海運故道【補】 長安客話曰香河縣境南有大龍灣小龍灣二水夏秋始合流經寳坻縣入七裡海相傳遼時海運故道玉河縣 劉仁恭于大安山創宮觀師煉丹羽化之術于方士王若讷因割薊縣分置以供給之 宋祁唐書曰劉仁恭從方士王若讷學長年築館大安山掠子女充之又招浮屠與講法以堇土為錢斂真錢穴山蔵之殺匠滅口禁南方茶自撷山為茶号山曰大恩以邀利 漷隂縣 獨秀園亭【補】 張祥漷縣志曰獨秀園亭在縣北二裡遼司徒郭世珍建 宋王曾上契丹事 督亢亭 劉李河 憫忠寺太平寰宇記曰督亢陂在範陽縣東南十裡劉向别錄督亢燕膏腴之地孫暢之述畫雲燕太子丹使荊轲赍督亢地圖入秦謀殺秦王尋為秦滅也郡國志引徐野曰方城縣有督亢亭 範成大石湖集曰琉璃河又名劉李河在涿州北三十裡水極清泚茂林環之尤多鴛鴦千百成羣此河大中祥符間路振乗轺錄亦謂琉璃河唯嘉祐中宋敏求入蕃錄乃謂之六裡河 文惟簡北使事實曰燕山京城東壁有大寺一區名憫忠廊下有石刻雲唐太宗征遼東髙麗回念忠臣孝子沒于王事者所以建此寺而薦福也東西有兩甎塔髙可十丈雲是安祿山史思明所建 順州歸化軍中節度 溫榆河 黍谷山 牛闌山【補】齊長城 駮【補】 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曰石晉十六州考雲順州順義郡在範陽郡城唐天寳初置治賔義縣九域志化外順州領賔義一縣唐志突厥州順州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于幽靈之境後僑治幽州城中胡三省資治通鑒注引沈括曰幽州東北三十裡有望京館東行少北十餘裡出古長城又二十裡至中頓又逾孫侯河行二十裡至順州土厚冝稼 顧炎武昌平山水記曰溫餘河即昌平之榆河下流為沙河入順義西南界下至通州入潞河順義謂之西河金人名縣曰溫陽以此遼史作溫榆河本水經注之濕餘河以字相似而譌也 朱彛尊日下舊聞曰後漢書王霸為上谷太守陳委輸可從溫水漕以省陸輸之勞事皆施行章懐太子注引水經注本作溫餘水遼史順州有溫榆河金更懐柔縣為溫陽豈盡無據又昌平多溫泉有流入雙塔河者溫餘之名竊疑因此水經注既無善本今人習見坊刻遂指溫字為濕字之譌正恐類昔人所雲以不悖為悖也 楊霆順義縣志曰溫榆河在縣治西南三十裡起于口北由沙河下逹于漕河中有三渡俗名葦溝河 明一統志曰黍谷山在懐柔縣東四十裡跨密雲界亦名燕谷山 文昌雜錄曰餘奉使北遼過順州有黍谷坊接伴副使王仲淵指以謂副使文供備雲觀此可知其寒也劉向别傳曰燕地谷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吹律召溫氣至五谷生至今名黍谷北遼士子多燕人故亦頗知學問也 塞北小鈔曰牛闌山在順義縣北二十裡相傳山有中峰洞洞内金牛時常出現山不甚髙逺望之僅蜿蜒一邱耳 鹗案牛闌山見王沂公上契丹事 昌平山水記曰順義縣西南二十裡有天柱村三十裡有葦溝村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