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巢雜識·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朱批谕旨
太祖高皇帝以遺甲一十三副,仗順興師,肇開鴻業,臨禦之日,大抵秉旄執钺居多。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視帝堯起自唐封,尚先五載。
國家舊制,始置内三院,後乃改置内閣,以出納綸音。
自增用奏折以後,皆親禦丹毫,在廷之臣,一辭莫贊,即朱批谕旨是也。
其題本由内閣票拟者,遇事涉兩歧,辄恭繕雙簽以請。
至訓诰特頒,則指授内直諸臣于禁廷具草,有纖微未達聖意者,必禦筆塗乙添注。
鑒定之後,降付内閣,宣布中外而已。
○建立都城 我國家發祥長白,實肇基于俄朵裡城。
後肇祖原皇帝始遷赫圖阿拉,是為興京。
太宗文皇帝斟定遼東,實作周邑。
暨世祖章皇帝定鼎順天,遂以奉天為盛京,兩都并建。
○蒙古歸附 蒙古諸部,系元之部族,自明以來,攻伐之事未嘗絕。
迨我朝隆興,東土惟察哈爾林丹汗恃其頑梗,卒就滅亡。
其餘,則天命四年,科爾沁首先内附,郭爾多斯、杜爾伯忒、劄賴特随之。
天聰元年,敖漢、奈曼來歸。
二年,巴林、劄魯特來歸。
三年,圭默特來歸。
六年,阿祿科爾沁、歸化城土默特來歸。
七年,四子部落、吳喇忒、翁牛特、喀喇沁來歸。
八年,嵩齊忒、烏朱穆秦、克西克騰、毛明安來歸。
九年,阿霸垓、蘇尼特、鄂爾多斯來歸。
崇德初,阿霸哈納爾亦來歸。
○平定三藩 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均以故明将佐,于太宗時率衆來歸,随八旗征讨,多立戰功。
有德封定南王,可喜封平南王,仲明封靖南王。
吳三桂,本明總兵,世祖驅除流寇,定鼎燕京,亦以效命執殳,得邀封平西王。
後有德死殉孤城,至今廟食,仲明分藩于福建;可喜分藩于廣東;三桂分藩于雲南。
仲明殁,以其孫精忠嗣封。
可喜年老乞閑,以其子之信攝軍事。
三桂獨稱宿将,列重鎮于西南,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稱戈抗命,進薄衡湘,與官軍相拒于常德。
之信、精忠亦乘機蠢動。
聖祖仁皇帝特簡八旗勁旅,指授方略,剿撫并用。
三桂勢蹙憂怖,旋經病殁,孽孫世,遊魂釜底。
既而之信、精忠窮迫歸正,均正刑章。
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世惶懼自戕,三逆并滅。
二十一年,以大學士等為正、副總裁官,纂修《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
三逆恃恩驕恣,日形跋扈,康熙十二年,因其自乞移藩,诏允所請,逆謀即發。
是年十一月,三桂舉兵反,直窺湖廣。
乃遣馳赴荊州,進據常德,以遏賊勢。
三桂既死,逆孫世尚踞滇中拒命。
而耿精忠自請入朝,旋訊得其通賊反覆,決磔于市。
尚之信雖嘗歸正,而心懷兩端,鞫實賜死,廣東平。
二十年十月,大兵攻圍雲南省城,世自殺,其屬悉以衆降,乃戮世首,獻于京師,雲南平。
○平耿精忠 康熙十三年四月,耿精忠據福建反。
上命惠獻貝子富喇塔為甯海将軍,同大将軍康親王傑書統兵讨之。
是年至台州,破賊于黃瑞山,又連破之紫雲山、九裡寺山。
十四年,敗其衆于黃土嶺,賊将曾養性乘夜遁去,遂複黃岩縣,進取溫州,浙東底定。
其事具載《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及《八旗通志》中。
○平準噶爾 準噶爾部落,系出元阿魯台,譯語轉音,故稱“尼魯特”。
天命時,嘗遣使入貢。
世祖錫以封爵,俾自領其衆。
迨噶爾丹侵擾喀爾喀諸部,聖祖親讨平之,北邊以甯。
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先與噶爾丹構釁,跳而西遁,跧伏伊犁,後生息漸蕃,稍為邊患。
我聖祖、世宗屢申撻伐,折其逆萌。
澤旺阿拉布坦之子噶爾丹策,始戢鋒受命,高宗純皇帝示以綏柔,許通貢市、用廣覆載之仁。
後達瓦齊戕噶爾丹策之子喇嘛達爾劄,擁衆自立,部曲不附,紛紛内向款關,準噶爾遂大亂。
乾隆三十七年,大學士傅恒等所撰《方略》,前編五十四卷,所紀自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乙未,至乾隆十七年九月壬申,即祥述其緣起也。
嗣杜爾伯特台吉策淩烏巴什、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等先後來歸,籲請天讨。
特诏六師,兩道出讨。
兵不血刃,五月而定伊犁,浮達瓦齊于圖爾滿。
既而,阿睦爾撤納豺狼反噬,波羅尼都、霍集占同惡相濟,俱即時授首,拓地二萬餘裡。
是書正編八十五卷,所紀自乾隆十八年十一月甲戎,至二十五年三月戊申,即備錄其始未也。
至續編三十三卷,則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戌以後,至三十年八月乙亥,凡一切列戍開屯、設官定賦、規畫久遠之制,與讨定烏什及絕域諸蕃,占風納赆者,鹹載焉。
○平定台灣 台灣,自古不入版圖。
聖祖仁皇帝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爽,而郡縣其地,設官置戍,屹為海上金城。
康熙辛醜,朱一貴倡亂南澳,總兵藍廷珍與水師提督施世骠合兵進讨,七日而恢複台灣,旋擒一貴。
其後針猬、斧螳,偶或竊發,旋亦撲滅。
○制定刑律 順治初,诏刑部尚書吳達海等,詳考明律,參以國制,勒為成書,頒布中外。
康熙九年,大學士管刑部尚書事對喀納複奉诏校正。
雍正元年,大學士朱轼、尚書查郎阿等奉诏續成。
乾隆初,又因尚書傅鼐之請,诏廷臣逐條考正。
○漢人官副都統 漢人未有官副都統者。
康熙時,陳昂從靖海侯施琅征台灣,搜捕餘黨,出入東西洋五年,叙功授職,官至廣東副都統,蓋特典也。
○陳潢 錢塘人陳潢,字天一,為河督勒輔幕客,多所經畫。
康熙甲子,輔以聞,特賜參贊河務按察司佥事銜。
○一平金川 金川土司在四川徼外,本吐蕃遺種,《明史》所謂金川寺者是也。
國朝康熙中,其土舍色勒奔初慕化歸誠,奉職維謹。
雍正中,頒給印信号紙,俾世守故疆。
其子郎卡襲職,漸肆鸱張,搏噬族類,守姓請加讨,以甯九姓。
上以荒憬,不足勞師,惟敕慎固邊圉,以防其變。
而沙羅奔仍肆兇殘,不思悔過。
乃于乾隆十三年冬,特簡大學士傅恒為經略,率師進讨。
始窮蹙乞降,上許以自新,特诏班師。
自礻馬牙以迄飲至,往返一二萬裡,為期不及兩年。
蓋終沙羅奔之身,卷伏荒徼,莫敢煽動。
大學士來保等恭撰《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恭錄《禦制詩文》一卷,又附載諸臣紀功詩文五卷。
○再平金川 金川自郎卡歸,不敢複逞兇鋒。
其子索諾木與其頭人丹巴沃雜爾,煽惑小金川酋僧格桑,鲸吞九姓,無故稱戈,谕之不從,彌滋狂悖。
高宗純皇帝天斷獨行,再舉六師,重申九伐。
僧格桑專車之骨,先獻旌門,既而轉戰深入,索諾木亦窮蹙就俘。
乾隆四十六年,大學士阿桂撰進《平定兩金川方略》紀其事,自二十年六月癸亥起,至四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止。
○平定回疆 回人祖國稱“默那”,其種類居天山之南北。
後準噶爾據有山北,乃悉避于山南,今自哈密、吐魯番以外,西暨和阗、葉爾羌,皆所居也。
迨諸回部并隸版圖,中國回人“數與往來,奸黠之徒”詭稱傳法于祖國,别立新教,與舊教構争,互相雠殺,遂至嘯聚稱戈。
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循化廳逆回蘇四十三等突陷河州,又犯蘭州。
會援師四集,乃退據城南十裡龍尾山,扼險死守。
官軍百道俱進,蹙之于華林寺,無一人漏網者。
蘇四十三等既誅,馬明心餘孽猶多。
敕陝甘總督李侍堯密為經理。
侍堯籌畫未周,緻逆回田五噓馬明心已燼之焰,詭稱官軍将盡剿新教,轉相煽惑,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十五日,猝起變于小山。
迨田吾為提督剛塔所敗,勢窮自戕,餘黨張文慶、馬四娃等複乘機嘯聚,與剛塔相拒于馬家堡,翻山宵遁,蔓延四出,肆其猖獗。
上赫然天斷,特命兵部尚書福康安為陝甘總督,統兵進讨,複诏大學士阿桂督師策應。
逆回群聚于通渭之石峰堡,号稱天險,阿桂等列圍蹙之,斷其水道,衆遂宵潰。
是歲七月五日,焚巢掃穴,西陲大定。
○民情上達 天命五年六月,樹二木于門外,有欲訟者,書而懸之木,覽其<真真>末而按問焉。
由是民情巨細得上達。
○開科之始 天聰八年,禮部考取通滿洲、蒙古、漢書文義者為舉人,十六人各賜衣一襲,免四丁,宴于禮部。
此我朝開科之始。
○設立八旗 我朝初設黃、紅、藍、白四旗。
天命乙卯,添設四旗,參用其色鑲之,共八旗。
○傳國玉玺 曆代傳國玉玺,相傳為元順帝攜逃沙漠,後遂遺失。
越二百餘年,牧羊者見羊三日不食,以蹄跪地,掘獲此玺。
後歸察哈爾林丹汗。
天聰八年,貝勒多爾衮獲之于額哲母所。
其文漢篆“制诰之寶”四字。
○定曆法 順治元年,修政曆法,湯若望進所制渾天星球、地平日晷、窺遠鏡各一具,請所有應用諸曆,永依西洋新法推算。
言:“敬授民時,全以節氣交宮,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為重。
節氣之時日不真,則太陽出入、晝夜刻分俱謬。
曆稽大統、回回舊曆,所用節氣上泥一方,即以北直論,春分、秋分前後,俱差一二日。
新法之推太陽出入地平環,則有此晝而彼夜,此入而彼出之理,非若舊法以一處而概諸方,故種種差訛”等語。
由是以新法所有諸法,節氣及太陽出入、晝夜時刻,照道重遠近推算。
共增數頁,加于篇首。
○限制内監 順治元年,給事中郝傑疏言:“自古刑餘宦寺,特供灑掃,從不敢與朝臣齒。
明末寵任廠衛,後遂贻杜勳、閻思、印邊、永清等開門迎賊之禍。
我朝痛絕中官廠衛,錢糧悉歸有司,遠近無不歌頌。
今頒诏大典,賜宴廷臣,突有内監數輩,先行拜舞。
乞敕部,嗣後朝賀,内監不得入班行禮。
尤有請者,先朝原有牙牌舊制,應仍照品級懸帶,至雜流赀官,不得濫越詞林、科、道、侍從之前”。
得旨:“内監毋許混入朝班,牙牌事宜,下所司議。
” ○棄置道符 順治四年,江西撫李翔鳳進正一真人張應景符四十幅。
得旨:“為治之道,惟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朝廷一用,天下必至效尤。
其置之。
” ○轸念寒 康熙三十九年,論大學士等:“觀翰林官及庶吉士有極貧者,衣服乘騎,皆不能備。
将此等查出,宜何施恩,有益供職?其丁憂告假回籍之庶吉士,有無力至京者,着該督撫酌資助,令其來京。
又翰林官員,專司文翰,各省學道員缺,應與郎中并差”。
經大學士等議,自讀、講以下,開列職名,請旨點派各省學道,及擇其貧者,月給銀三兩。
我朝轸念寒之恩,浃及骨髓矣。
○聖祖論算法 聖祖谕巡撫趙宏燮曰:“丈量田地,不可不知。
天下隐匿田地不少,但不可搜剔耳。
夫算法之禮,皆出自《易經》,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國算法,彼稱為“阿爾朱巴爾”,阿爾朱巴爾者,傳自東方之謂也。
凡推算九九之奇數,不能盡悉,十二、二十四之偶數,方能盡之。
此皆體象十二時,二十四氣也。
” ○聖祖論為政從寬 聖祖谕曰:“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
朱子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始為真清。
’”又谕督撫大吏:“辦事當于大者體察,不可刻意苛求,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
治天下之道,以寬為本,若吹毛求疵,天下人安得全無過失?趙申喬撫浙時,民多怨之,後撫湖南,大小官員無不被參,豈有一省之内,無一好官耶?”聖訓煌煌,立萬世人臣之極,敬謹筆記。
○李绂被參 康熙六十年會試,副都禦史李绂充副考官,揭曉後,下第舉子擁至宅門,喧哄而散。
被禦史參劾革職,發永定河效力。
○聖祖論社倉 社倉、水利,愛養良法,行之難得其人,即有人,尚難期效。
我朝李文貞、張清恪均常行之于直隸地方多年,迄無成效。
康熙六十年,總憲朱文端奉差赈濟山右,又奏請于晉省建立社倉,再興水利。
奉谕曰:“凡建社倉,必擇地方殷實之人董司其事。
此人既非官吏,無役無權,所借之米,何人催納?豐年不還,亦無如何,若遇歉收,更誰還耶?其初,将衆人之米谷扣出收貯,無人看守,及缺空之時,必令司事者償賠,是空将衆人之米棄于無用,而司事者無故為人破産矣。
此法始于朱子,僅可行于小邑、鄉村,若奏為定例,屬于官吏施行,于民無益”。
訓旨周詳,切中事宜,敬記之。
○教職 各省教職,俱以舉人、恩、拔、副、歲貢生補用。
其捐納人員,教谕改以縣丞,訓導改以主簿,用雍正元年例。
○部院司官 凡部院衙門,俱設司官,專管定稿、說堂,筆帖式專管翻譯,廳官專管收發文書。
翰林院錢糧出入、升遷、議叙,俱出自筆帖、典簿之手。
雍正初,敕下掌院學士,擇俸淺編、檢内才守優長者滿、漢各二員,充作司官,專主定稿、說堂。
其所委充之員,果辦事公敏,仍令掌院據實具奏。
○病殁勘合 在京大小臣工病殁,兵部照生前品級,填給勘合。
此順治十三年例。
○京堂翰林并列 康熙三十八年,京堂懸缺者多,翰林壅滞,吏部始遵谕,将現出京堂缺及翰林官職名一并開列。
○允進冊頁 康熙三十九年十月,皇太後六旬聖壽,上恭進佛像、禦制《萬壽無疆賦》圍屏等物,外令膳房數米一萬粒,作“萬國玉粒飯”進獻。
以天下養,孝之至也。
四十二年三月,恭逢上五十萬壽,群臣請行慶典,谕有以詩文獻者留覽。
由是諸臣恭進慶祝萬壽屏,複以屏文繕寫冊頁進呈,旨留冊頁,卻屏。
此俯允呈進冊頁之始。
○蠲免錢糧 康熙四十四年,查自元年以來,所免錢糧共九千萬有奇。
我朝轸恤恩澤,實亘古所未有。
○翰林京堂同補侍郎 康熙初,六部侍郎開缺,由翰林出身者,以十五員而升兩缺;由京堂出身者,以五員而得八缺。
經都禦史蔡升元條奏,始通行開列請旨。
○諷士大夫 康熙中,徐健庵兄弟顯貴,聲名赫奕,與高江村姻親,情好最密。
都中有“去了餘秦桧來了徐嚴嵩,乾學似龐涓,是他大長兄”之謠。
又有“五方寶物歸東海,萬國金珠貢澹人”之對。
為言官指劾。
士大夫得不寶此榮名耶? ○聖祖論鄂羅斯之遠 康熙三十二年,鄂羅斯察漢汗遣使進貢,上弛谕免之。
曰:“鄂羅斯人材頗健,從古未通中國,距京師甚遠。
自嘉峪關行十一二日至哈密,自哈密行十二三日至吐魯番,吐魯番有五種部落,過吐魯番,即鄂羅斯之境。
聞其國有二萬餘裡,漢張骞出使西域,或即彼處。
史載霍去病曾出塞五千裡,想或有之,今塞外尚有碑記可考。
至外藩朝貢,雖屬盛事,恐傳至後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
總之,中國安甯,則外釁不起,故當以培養元氣為根本要務耳”。
○理學名臣 康熙初,聖教涵淳,人才蔚起,一時如張文端、魏敏果、熊文端、湯文正、張清恪、李文貞,皆崇尚理學,踐履笃實。
然矜謹自持中,尚多罅隙。
如魏敏果、熊文端、湯文正、李文貞輩,皆在聖人品題之中。
故三十三年,考試翰詹于豐澤園,命題“理學真僞論”,所以正人心、學術者,至為深切。
○聖祖論理學 上嘗問張玉書:“理學之名,始于宋否”?奏曰:“道理俱在人心,宋儒講辨加詳耳”。
上曰:“日用、常行,無非此理,自有理學名目,彼此辨診。
朕見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終日講理學,而所行全與其言背謬,豈可謂之理學?若口雖不講,而行事吻合,此即真理學也”。
聖訓精微,直揭千古道統之本原,敬謹記之。
○查嗣庭案 雍正四年,閣學查嗣庭典試江西,所出題目,露譏刺時事之意,并于行李中查出日記本,語皆怨诽、捏造。
如以翰林改授科道為可恥,以裁汰冗員為當厄,以欽賜進士為濫舉,以多選庶常為蔓草等語。
經革職交三法司審拟,依照大逆淩遲。
旋以病斃,戮枭。
上以嗣庭玷辱科名,停浙江人鄉、會試,設觀風整俗使。
可信人之居心,一涉澆薄、乖張,必遭天譴。
戰悸記之以自警。
是科江西副考官俞鴻圖與查嗣庭收受舉人牌坊、銀兩。
嗣庭另案服罪,鴻圖降編修,後任河南學政,以營私納賄,服大辟。
○謝濟世陸生楠被參 雍正間,禦史謝濟世以參劾豫撫田文鏡不實革職,發阿爾太軍前效力。
經順承郡王錫保參其注釋《大學》,毀謗程、朱,命留軍前充當苦差。
同時陸生楠由舉人改補主事,因引見時傲慢不恭,辭色露抗逆之狀,革職,發軍前效力。
著《通鑒診》十七篇,抗憤不平之語居多,亦經順承郡王上聞,命在軍前正法。
借托古人之事,冀以洩一己不平之怨望,肆無忌憚,罪由自取。
筆之以為小有才者戒。
○編纂曆、算之書 康熙五十二年,诏纂律呂、算法等書。
五十三年《律呂正義》成,诏著律呂、曆法、算法三書,著共為一部,名曰《律曆淵源》。
六十一年,《數理精蘊》、《曆象考成》告成。
乾隆六年,命廷臣續纂《律呂正義後編》。
○制定樂章 凡壇、廟、殿廷新舊所定樂章,并按《朱子六經圖》及明鄭世子載育《樂書》之式,考訂宮商字譜,備載于篇,而一代之樂,萬世昭垂矣! ○親丁名糧 我朝體恤臣工,文武均屬一體。
文員則額給養廉,武職則有親丁名糧。
自康熙四十二年部議,由提鎮以及千總,核定數目,後複于雍正六年奉旨,令武員去任時,将名糧停扣募補,即留與接任之員。
是以武職親丁,雖年年造冊,隻系虛名開載,實無其人。
至乾隆八年,降旨改為養廉,始不複造報虛名冊籍矣。
○設立邊門 山海關外迤東一帶,共設七邊門,邊門外系各蒙古部落。
七邊之東南,直接鳳皇城,為六邊,乃奉天,甯古塔分界,向令總理大臣輪流查閱。
又熊嶽所屬旅順海口,設有水師營官兵,為奉天南面保障。
○北嶽恒山 北嶽恒山,在今大同府渾源州二十裡,接直隸真定府界。
按:恒山自班固《漢志》載于上曲陽,郦道元《水經注》以下鹹宗之。
今曲陽縣治距山百四十裡,不若渾源州之近。
我朝祭法,初在曲陽縣,順治十七年厘正祀典,移于渾源州。
○社學 州縣設學,多在城市,鄉民子弟,住居遠,不能到學。
令州縣、大鄉、钜堡各置社學一區,擇生員學優行端者,充補社師。
此順治九年例。
雍正元年,原任禮侍蔣廷錫奏請複設。
○祀典方向 康熙二十四年,太常寺卿徐元琪疏陳現行祀典,北郊既改南向,而三祖配位,仍首東次西,同于南郊,請酌改所向。
○壽七十以上者 康熙二十七年奏報,壽自七十歲至百歲以上者,統三十七萬有奇。
○湖南布政使司 康熙三年,始析置湖南布政使司。
○《曆代年表》 康熙四十六年,聖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曆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诏工侍周清源重修。
未蒇事而清源沒,複诏内閣學士王之樞踵修,而以清源子嘉植佐之,乃相續成編。
○地理書 我朝百餘年來,論地理者,惟閻若璩明于沿革,儲大文詳于險易。
顧祖禹《方輿紀要》雖極該洽,往往以兩軍相遇之地,即指為兵家所必争,不及二公之精核也。
○曆算名家 益都薛鳳祚,字儀甫,其算術受于西洋穆尼閣,以天文名家,國初言曆法者,推為獨絕。
梅文鼎,所謂青州之學也。
梅文鼎字定九,宣城人,笃志嗜古,尤精曆算。
康熙四十一年,大學士李光地嘗以其《曆學疑問》進呈,會上南巡于德州,召見,禦書“積學參微”四字賜之,以年老遣歸。
嗣诏修樂律、曆算書,下江南總督,征其孫谷成入侍。
及《律呂正義》書成,複驿緻,命校勘。
後年九十,終于家。
特命織造曹頫經紀其喪。
弟文鼐,亦精曆算之學。
○張勇 靖逆将軍張勇,字飛熊,上元人,積功官甘肅提督,封靖逆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師,谥襄壯。
初任甘肅總兵時,即内值肅州回民作亂,外值昂漢夷人窺邊,日事攻讨。
中間奉調南征,旋回甘肅,複值王輔臣之亂,往來征剿無甯晷。
其殁也,猶以防禦麥力幹之故,力疾出師,卒于軍營。
計始終行間四十餘年。
王進寶、趙良棟等,皆由其偏裨起為名将。
自康熙十三年以後,箭創病足,以肩輿督師者十年。
屢乞解職,皆奉優诏慰留,蓋兩朝受知之深,無逾勇者。
○平定紅苗 康熙四十二年,辰州紅苗作亂。
诏吏部尚書席爾達,督荊州駐防兵及廣西、貴州、湖南三省漢、土官兵剿平之。
時湖廣提督俞益谟從征,攻奪小天星寨,以臨天星寨,而紅苗乞降。
俞字嘉言,号澹庵,甯夏人。
○趙恒夫詩 休甯趙恒夫,以順治辛卯舉人,官至給事中。
康熙戊辰罷職,閑居宣武門西之寄園。
金壇于漢翔贻詩四首,複疊其韻,得詩千首,命曰《疊韻千律》,又續得五百首,命曰《千疊餘波》。
○張聖诰續修縣志 張聖诰,字紫書,廣甯人,官登封縣知縣。
初,順治五年,聖诰之叔朝瑞知登封縣,創修縣志。
康熙十八年,聖诰族兄埙亦知是縣,又續增之。
康熙三十一年,聖诰又知是縣,複因舊本重修。
其事頗異。
○傅立元 傅立元嘗言:“讀書之人,屏伏田裡,不敢為畸邪之行,不敢為詭激之論,不敢著非聖之書,謹身立行,以為齊民先,是即所以報君父。
”傅名米石,钜野人,康熙癸巳舉人。
○兩汪灏 康熙時,有兩汪灏。
一字文漪,臨清人,乙醜進士,官至貴州巡撫;一字紫滄,癸未進士,官編修。
詩文傳寫,往往混淆,惟以字為識别。
○孫緻彌 孫緻彌,字恺似,嘉定人,康熙中被薦,以太學生賜二品服,出使朝鮮采詩。
戊辰成進士,改庶吉士,官至侍讀學士。
○徐基 華亭徐基,字崇顼,由貢生官訓導。
所著詩、賦、文及填詞、回文詩,皆集前、後《赤壁賦》,洋洋灑灑數千言,伸之縮之,不出四百餘字外。
卷首有陳文簡公序,集《聖教序》中字,亦如自己出。
○範武功 陳文簡公輯《格緻鏡原》,相傳為館賓範武功所纂。
範名贊,婁縣人,長堪輿學。
○顔元 顔元,字渾然,号習齊,博野人。
明末,其父戍遼東,殁于關外,元貧無立錐,百計拮據,覓其歸葬,故世人以孝子稱之。
其學主勵實行,濟實用,大抵源出姚江,而加以刻苦,亦介然自成一家。
○《解惑十則》 桂林陳文恭公作“解惑十則”雲:“言學,則止知有人,不知有己;言仕,則止知有己,不知有人;居官,則止知有上官,不知有百姓;論事,則止見己之是,不見己之非,止見人之非,不見人之是;涉世,則不求己之可以取信,惟欲人之見信,動辄緻疑于人,不喜人緻疑于己;處境,則常以己為不足,不以己為有餘;值患難,則覺人之有負于己,不覺己之有負于人;值富貴,則恐人有所幹求于己,不思己有所利濟于人;親友交際,則止覺人之缺情于己,不覺己缺情于人;僚屬共事,則樂人順從于己,不樂己順從于人。
此十惑也。
” ○兩孫文定公 山東益都孫文定公,諱廷铨,順治時曆官内秘書院大學士、吏部尚書。
今人但知西孫文定公諱嘉淦者,東孫文定公,人鮮知之。
○孫文定公嘉言 興縣孫文定公雲:“愛國忠君,存儲心,不必宣諸口;利人濟物,為其事,不必居其功。
” ○姚西溪自勉聯 姚西溪任巡撫時,榜一聯雲:“行可以告天之事,充無欲害人之心。
” ○蘆溝橋 蘆溝橋,金世宗二十九年作。
○追封忠臣 宋神宗元豐六年,封屈平為忠潔侯,馬援為忠顯王。
○始設巡按 唐李峤請每十州分置禦史巡按,疏雲:“禦史之職,故不可得閑,自非分州統理,無由濟其繁務。
請大小相兼,每州置禦史巡按一人,以周年為限,使其親至屬縣,或入闾裡,督察奸訛,觀采風俗,然後可以求其實效,課其成功。
若此法果行,必大裨政。
”雲雲。
巡按之設,始于此疏。
○《左傳》 有人言《左傳》非姓左人作,因傳在經左,故名“左傳”。
昔之論左丘明者,均無确據,此亦或備一說耶? ○《朱子格言》 《朱子格言》“黎明即起”一篇,為前明朱用純作,今《大全》中尚載此文。
又有“居家要言”一則,皆其後人增入者,當為删去。
○“辭” 《晉語》有“秦客辭于朝”,“辭”即隐語也。
已開戰國“滑稽”,漢世“射覆”之漸。
○天人之神 陳定齊雲:“天之神在日,人之神在目。
故日之神夜沉于海,人之神夜栖于腎”。
○增取附學 明正統時,知縣楊瓒卓異至京,言民間子弟可造者衆,請增廣生員,毋限額。
禮部采瓒言,考取附學。
天下學校之有附學生,自瓒始。
○掣簽選官 明時選官,用拈龜法,至萬曆間,變為掣簽。
二十九年,文選員外郎倪斯蕙條“铨政十八事”,其一曰“議掣簽”,尚書李戴拟行,報可。
孫否揚踵而行之,至今不廢。
○彰儀門官房 正統時,戶部尚書王佑請增稅課,置彰儀門官房,收商稅課鈔。
○魚鱗冊 洪武二十年,令國子生武淳等,分行州縣随糧定區,區設糧長四人,度量田畝方圓,次以字号,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編類為冊。
狀如魚鱗,号曰“魚鱗冊”。
○始設鈔關 宣德五年,戶部尚書郭資言,鈔法不行,由商賈居貨不稅,請行納鈔法。
于是置郭縣、濟甯、徐州、淮安、揚州、上新河、浒墅、九江、金沙洲、臨清、北新諸鈔關,量舟大小、修廣而差其額,謂之“船料”,不稅其貨。
惟臨清、北新則兼收稅課。
此各處鈔關所自始。
以其納鈔,故曰“鈔關”。
○大學士座 宣德七年,以故鴻胪寺為翰林院。
落成,諸殿閣學士皆至。
時錢錫禮掌院事,不設楊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視帝堯起自唐封,尚先五載。
國家舊制,始置内三院,後乃改置内閣,以出納綸音。
自增用奏折以後,皆親禦丹毫,在廷之臣,一辭莫贊,即朱批谕旨是也。
其題本由内閣票拟者,遇事涉兩歧,辄恭繕雙簽以請。
至訓诰特頒,則指授内直諸臣于禁廷具草,有纖微未達聖意者,必禦筆塗乙添注。
鑒定之後,降付内閣,宣布中外而已。
○建立都城 我國家發祥長白,實肇基于俄朵裡城。
後肇祖原皇帝始遷赫圖阿拉,是為興京。
太宗文皇帝斟定遼東,實作周邑。
暨世祖章皇帝定鼎順天,遂以奉天為盛京,兩都并建。
○蒙古歸附 蒙古諸部,系元之部族,自明以來,攻伐之事未嘗絕。
迨我朝隆興,東土惟察哈爾林丹汗恃其頑梗,卒就滅亡。
其餘,則天命四年,科爾沁首先内附,郭爾多斯、杜爾伯忒、劄賴特随之。
天聰元年,敖漢、奈曼來歸。
二年,巴林、劄魯特來歸。
三年,圭默特來歸。
六年,阿祿科爾沁、歸化城土默特來歸。
七年,四子部落、吳喇忒、翁牛特、喀喇沁來歸。
八年,嵩齊忒、烏朱穆秦、克西克騰、毛明安來歸。
九年,阿霸垓、蘇尼特、鄂爾多斯來歸。
崇德初,阿霸哈納爾亦來歸。
○平定三藩 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均以故明将佐,于太宗時率衆來歸,随八旗征讨,多立戰功。
有德封定南王,可喜封平南王,仲明封靖南王。
吳三桂,本明總兵,世祖驅除流寇,定鼎燕京,亦以效命執殳,得邀封平西王。
後有德死殉孤城,至今廟食,仲明分藩于福建;可喜分藩于廣東;三桂分藩于雲南。
仲明殁,以其孫精忠嗣封。
可喜年老乞閑,以其子之信攝軍事。
三桂獨稱宿将,列重鎮于西南,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稱戈抗命,進薄衡湘,與官軍相拒于常德。
之信、精忠亦乘機蠢動。
聖祖仁皇帝特簡八旗勁旅,指授方略,剿撫并用。
三桂勢蹙憂怖,旋經病殁,孽孫世,遊魂釜底。
既而之信、精忠窮迫歸正,均正刑章。
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世惶懼自戕,三逆并滅。
二十一年,以大學士等為正、副總裁官,纂修《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
三逆恃恩驕恣,日形跋扈,康熙十二年,因其自乞移藩,诏允所請,逆謀即發。
是年十一月,三桂舉兵反,直窺湖廣。
乃遣馳赴荊州,進據常德,以遏賊勢。
三桂既死,逆孫世尚踞滇中拒命。
而耿精忠自請入朝,旋訊得其通賊反覆,決磔于市。
尚之信雖嘗歸正,而心懷兩端,鞫實賜死,廣東平。
二十年十月,大兵攻圍雲南省城,世自殺,其屬悉以衆降,乃戮世首,獻于京師,雲南平。
○平耿精忠 康熙十三年四月,耿精忠據福建反。
上命惠獻貝子富喇塔為甯海将軍,同大将軍康親王傑書統兵讨之。
是年至台州,破賊于黃瑞山,又連破之紫雲山、九裡寺山。
十四年,敗其衆于黃土嶺,賊将曾養性乘夜遁去,遂複黃岩縣,進取溫州,浙東底定。
其事具載《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及《八旗通志》中。
○平準噶爾 準噶爾部落,系出元阿魯台,譯語轉音,故稱“尼魯特”。
天命時,嘗遣使入貢。
世祖錫以封爵,俾自領其衆。
迨噶爾丹侵擾喀爾喀諸部,聖祖親讨平之,北邊以甯。
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先與噶爾丹構釁,跳而西遁,跧伏伊犁,後生息漸蕃,稍為邊患。
我聖祖、世宗屢申撻伐,折其逆萌。
澤旺阿拉布坦之子噶爾丹策,始戢鋒受命,高宗純皇帝示以綏柔,許通貢市、用廣覆載之仁。
後達瓦齊戕噶爾丹策之子喇嘛達爾劄,擁衆自立,部曲不附,紛紛内向款關,準噶爾遂大亂。
乾隆三十七年,大學士傅恒等所撰《方略》,前編五十四卷,所紀自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乙未,至乾隆十七年九月壬申,即祥述其緣起也。
嗣杜爾伯特台吉策淩烏巴什、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等先後來歸,籲請天讨。
特诏六師,兩道出讨。
兵不血刃,五月而定伊犁,浮達瓦齊于圖爾滿。
既而,阿睦爾撤納豺狼反噬,波羅尼都、霍集占同惡相濟,俱即時授首,拓地二萬餘裡。
是書正編八十五卷,所紀自乾隆十八年十一月甲戎,至二十五年三月戊申,即備錄其始未也。
至續編三十三卷,則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戌以後,至三十年八月乙亥,凡一切列戍開屯、設官定賦、規畫久遠之制,與讨定烏什及絕域諸蕃,占風納赆者,鹹載焉。
○平定台灣 台灣,自古不入版圖。
聖祖仁皇帝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爽,而郡縣其地,設官置戍,屹為海上金城。
康熙辛醜,朱一貴倡亂南澳,總兵藍廷珍與水師提督施世骠合兵進讨,七日而恢複台灣,旋擒一貴。
其後針猬、斧螳,偶或竊發,旋亦撲滅。
○制定刑律 順治初,诏刑部尚書吳達海等,詳考明律,參以國制,勒為成書,頒布中外。
康熙九年,大學士管刑部尚書事對喀納複奉诏校正。
雍正元年,大學士朱轼、尚書查郎阿等奉诏續成。
乾隆初,又因尚書傅鼐之請,诏廷臣逐條考正。
○漢人官副都統 漢人未有官副都統者。
康熙時,陳昂從靖海侯施琅征台灣,搜捕餘黨,出入東西洋五年,叙功授職,官至廣東副都統,蓋特典也。
○陳潢 錢塘人陳潢,字天一,為河督勒輔幕客,多所經畫。
康熙甲子,輔以聞,特賜參贊河務按察司佥事銜。
○一平金川 金川土司在四川徼外,本吐蕃遺種,《明史》所謂金川寺者是也。
國朝康熙中,其土舍色勒奔初慕化歸誠,奉職維謹。
雍正中,頒給印信号紙,俾世守故疆。
其子郎卡襲職,漸肆鸱張,搏噬族類,守姓請加讨,以甯九姓。
上以荒憬,不足勞師,惟敕慎固邊圉,以防其變。
而沙羅奔仍肆兇殘,不思悔過。
乃于乾隆十三年冬,特簡大學士傅恒為經略,率師進讨。
始窮蹙乞降,上許以自新,特诏班師。
自礻馬牙以迄飲至,往返一二萬裡,為期不及兩年。
蓋終沙羅奔之身,卷伏荒徼,莫敢煽動。
大學士來保等恭撰《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恭錄《禦制詩文》一卷,又附載諸臣紀功詩文五卷。
○再平金川 金川自郎卡歸,不敢複逞兇鋒。
其子索諾木與其頭人丹巴沃雜爾,煽惑小金川酋僧格桑,鲸吞九姓,無故稱戈,谕之不從,彌滋狂悖。
高宗純皇帝天斷獨行,再舉六師,重申九伐。
僧格桑專車之骨,先獻旌門,既而轉戰深入,索諾木亦窮蹙就俘。
乾隆四十六年,大學士阿桂撰進《平定兩金川方略》紀其事,自二十年六月癸亥起,至四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止。
○平定回疆 回人祖國稱“默那”,其種類居天山之南北。
後準噶爾據有山北,乃悉避于山南,今自哈密、吐魯番以外,西暨和阗、葉爾羌,皆所居也。
迨諸回部并隸版圖,中國回人“數與往來,奸黠之徒”詭稱傳法于祖國,别立新教,與舊教構争,互相雠殺,遂至嘯聚稱戈。
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循化廳逆回蘇四十三等突陷河州,又犯蘭州。
會援師四集,乃退據城南十裡龍尾山,扼險死守。
官軍百道俱進,蹙之于華林寺,無一人漏網者。
蘇四十三等既誅,馬明心餘孽猶多。
敕陝甘總督李侍堯密為經理。
侍堯籌畫未周,緻逆回田五噓馬明心已燼之焰,詭稱官軍将盡剿新教,轉相煽惑,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十五日,猝起變于小山。
迨田吾為提督剛塔所敗,勢窮自戕,餘黨張文慶、馬四娃等複乘機嘯聚,與剛塔相拒于馬家堡,翻山宵遁,蔓延四出,肆其猖獗。
上赫然天斷,特命兵部尚書福康安為陝甘總督,統兵進讨,複诏大學士阿桂督師策應。
逆回群聚于通渭之石峰堡,号稱天險,阿桂等列圍蹙之,斷其水道,衆遂宵潰。
是歲七月五日,焚巢掃穴,西陲大定。
○民情上達 天命五年六月,樹二木于門外,有欲訟者,書而懸之木,覽其<真真>末而按問焉。
由是民情巨細得上達。
○開科之始 天聰八年,禮部考取通滿洲、蒙古、漢書文義者為舉人,十六人各賜衣一襲,免四丁,宴于禮部。
此我朝開科之始。
○設立八旗 我朝初設黃、紅、藍、白四旗。
天命乙卯,添設四旗,參用其色鑲之,共八旗。
○傳國玉玺 曆代傳國玉玺,相傳為元順帝攜逃沙漠,後遂遺失。
越二百餘年,牧羊者見羊三日不食,以蹄跪地,掘獲此玺。
後歸察哈爾林丹汗。
天聰八年,貝勒多爾衮獲之于額哲母所。
其文漢篆“制诰之寶”四字。
○定曆法 順治元年,修政曆法,湯若望進所制渾天星球、地平日晷、窺遠鏡各一具,請所有應用諸曆,永依西洋新法推算。
言:“敬授民時,全以節氣交宮,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為重。
節氣之時日不真,則太陽出入、晝夜刻分俱謬。
曆稽大統、回回舊曆,所用節氣上泥一方,即以北直論,春分、秋分前後,俱差一二日。
新法之推太陽出入地平環,則有此晝而彼夜,此入而彼出之理,非若舊法以一處而概諸方,故種種差訛”等語。
由是以新法所有諸法,節氣及太陽出入、晝夜時刻,照道重遠近推算。
共增數頁,加于篇首。
○限制内監 順治元年,給事中郝傑疏言:“自古刑餘宦寺,特供灑掃,從不敢與朝臣齒。
明末寵任廠衛,後遂贻杜勳、閻思、印邊、永清等開門迎賊之禍。
我朝痛絕中官廠衛,錢糧悉歸有司,遠近無不歌頌。
今頒诏大典,賜宴廷臣,突有内監數輩,先行拜舞。
乞敕部,嗣後朝賀,内監不得入班行禮。
尤有請者,先朝原有牙牌舊制,應仍照品級懸帶,至雜流赀官,不得濫越詞林、科、道、侍從之前”。
得旨:“内監毋許混入朝班,牙牌事宜,下所司議。
” ○棄置道符 順治四年,江西撫李翔鳳進正一真人張應景符四十幅。
得旨:“為治之道,惟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朝廷一用,天下必至效尤。
其置之。
” ○轸念寒 康熙三十九年,論大學士等:“觀翰林官及庶吉士有極貧者,衣服乘騎,皆不能備。
将此等查出,宜何施恩,有益供職?其丁憂告假回籍之庶吉士,有無力至京者,着該督撫酌資助,令其來京。
又翰林官員,專司文翰,各省學道員缺,應與郎中并差”。
經大學士等議,自讀、講以下,開列職名,請旨點派各省學道,及擇其貧者,月給銀三兩。
我朝轸念寒之恩,浃及骨髓矣。
○聖祖論算法 聖祖谕巡撫趙宏燮曰:“丈量田地,不可不知。
天下隐匿田地不少,但不可搜剔耳。
夫算法之禮,皆出自《易經》,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國算法,彼稱為“阿爾朱巴爾”,阿爾朱巴爾者,傳自東方之謂也。
凡推算九九之奇數,不能盡悉,十二、二十四之偶數,方能盡之。
此皆體象十二時,二十四氣也。
” ○聖祖論為政從寬 聖祖谕曰:“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
朱子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始為真清。
’”又谕督撫大吏:“辦事當于大者體察,不可刻意苛求,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
治天下之道,以寬為本,若吹毛求疵,天下人安得全無過失?趙申喬撫浙時,民多怨之,後撫湖南,大小官員無不被參,豈有一省之内,無一好官耶?”聖訓煌煌,立萬世人臣之極,敬謹筆記。
○李绂被參 康熙六十年會試,副都禦史李绂充副考官,揭曉後,下第舉子擁至宅門,喧哄而散。
被禦史參劾革職,發永定河效力。
○聖祖論社倉 社倉、水利,愛養良法,行之難得其人,即有人,尚難期效。
我朝李文貞、張清恪均常行之于直隸地方多年,迄無成效。
康熙六十年,總憲朱文端奉差赈濟山右,又奏請于晉省建立社倉,再興水利。
奉谕曰:“凡建社倉,必擇地方殷實之人董司其事。
此人既非官吏,無役無權,所借之米,何人催納?豐年不還,亦無如何,若遇歉收,更誰還耶?其初,将衆人之米谷扣出收貯,無人看守,及缺空之時,必令司事者償賠,是空将衆人之米棄于無用,而司事者無故為人破産矣。
此法始于朱子,僅可行于小邑、鄉村,若奏為定例,屬于官吏施行,于民無益”。
訓旨周詳,切中事宜,敬記之。
○教職 各省教職,俱以舉人、恩、拔、副、歲貢生補用。
其捐納人員,教谕改以縣丞,訓導改以主簿,用雍正元年例。
○部院司官 凡部院衙門,俱設司官,專管定稿、說堂,筆帖式專管翻譯,廳官專管收發文書。
翰林院錢糧出入、升遷、議叙,俱出自筆帖、典簿之手。
雍正初,敕下掌院學士,擇俸淺編、檢内才守優長者滿、漢各二員,充作司官,專主定稿、說堂。
其所委充之員,果辦事公敏,仍令掌院據實具奏。
○病殁勘合 在京大小臣工病殁,兵部照生前品級,填給勘合。
此順治十三年例。
○京堂翰林并列 康熙三十八年,京堂懸缺者多,翰林壅滞,吏部始遵谕,将現出京堂缺及翰林官職名一并開列。
○允進冊頁 康熙三十九年十月,皇太後六旬聖壽,上恭進佛像、禦制《萬壽無疆賦》圍屏等物,外令膳房數米一萬粒,作“萬國玉粒飯”進獻。
以天下養,孝之至也。
四十二年三月,恭逢上五十萬壽,群臣請行慶典,谕有以詩文獻者留覽。
由是諸臣恭進慶祝萬壽屏,複以屏文繕寫冊頁進呈,旨留冊頁,卻屏。
此俯允呈進冊頁之始。
○蠲免錢糧 康熙四十四年,查自元年以來,所免錢糧共九千萬有奇。
我朝轸恤恩澤,實亘古所未有。
○翰林京堂同補侍郎 康熙初,六部侍郎開缺,由翰林出身者,以十五員而升兩缺;由京堂出身者,以五員而得八缺。
經都禦史蔡升元條奏,始通行開列請旨。
○諷士大夫 康熙中,徐健庵兄弟顯貴,聲名赫奕,與高江村姻親,情好最密。
都中有“去了餘秦桧來了徐嚴嵩,乾學似龐涓,是他大長兄”之謠。
又有“五方寶物歸東海,萬國金珠貢澹人”之對。
為言官指劾。
士大夫得不寶此榮名耶? ○聖祖論鄂羅斯之遠 康熙三十二年,鄂羅斯察漢汗遣使進貢,上弛谕免之。
曰:“鄂羅斯人材頗健,從古未通中國,距京師甚遠。
自嘉峪關行十一二日至哈密,自哈密行十二三日至吐魯番,吐魯番有五種部落,過吐魯番,即鄂羅斯之境。
聞其國有二萬餘裡,漢張骞出使西域,或即彼處。
史載霍去病曾出塞五千裡,想或有之,今塞外尚有碑記可考。
至外藩朝貢,雖屬盛事,恐傳至後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
總之,中國安甯,則外釁不起,故當以培養元氣為根本要務耳”。
○理學名臣 康熙初,聖教涵淳,人才蔚起,一時如張文端、魏敏果、熊文端、湯文正、張清恪、李文貞,皆崇尚理學,踐履笃實。
然矜謹自持中,尚多罅隙。
如魏敏果、熊文端、湯文正、李文貞輩,皆在聖人品題之中。
故三十三年,考試翰詹于豐澤園,命題“理學真僞論”,所以正人心、學術者,至為深切。
○聖祖論理學 上嘗問張玉書:“理學之名,始于宋否”?奏曰:“道理俱在人心,宋儒講辨加詳耳”。
上曰:“日用、常行,無非此理,自有理學名目,彼此辨診。
朕見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終日講理學,而所行全與其言背謬,豈可謂之理學?若口雖不講,而行事吻合,此即真理學也”。
聖訓精微,直揭千古道統之本原,敬謹記之。
○查嗣庭案 雍正四年,閣學查嗣庭典試江西,所出題目,露譏刺時事之意,并于行李中查出日記本,語皆怨诽、捏造。
如以翰林改授科道為可恥,以裁汰冗員為當厄,以欽賜進士為濫舉,以多選庶常為蔓草等語。
經革職交三法司審拟,依照大逆淩遲。
旋以病斃,戮枭。
上以嗣庭玷辱科名,停浙江人鄉、會試,設觀風整俗使。
可信人之居心,一涉澆薄、乖張,必遭天譴。
戰悸記之以自警。
是科江西副考官俞鴻圖與查嗣庭收受舉人牌坊、銀兩。
嗣庭另案服罪,鴻圖降編修,後任河南學政,以營私納賄,服大辟。
○謝濟世陸生楠被參 雍正間,禦史謝濟世以參劾豫撫田文鏡不實革職,發阿爾太軍前效力。
經順承郡王錫保參其注釋《大學》,毀謗程、朱,命留軍前充當苦差。
同時陸生楠由舉人改補主事,因引見時傲慢不恭,辭色露抗逆之狀,革職,發軍前效力。
著《通鑒診》十七篇,抗憤不平之語居多,亦經順承郡王上聞,命在軍前正法。
借托古人之事,冀以洩一己不平之怨望,肆無忌憚,罪由自取。
筆之以為小有才者戒。
○編纂曆、算之書 康熙五十二年,诏纂律呂、算法等書。
五十三年《律呂正義》成,诏著律呂、曆法、算法三書,著共為一部,名曰《律曆淵源》。
六十一年,《數理精蘊》、《曆象考成》告成。
乾隆六年,命廷臣續纂《律呂正義後編》。
○制定樂章 凡壇、廟、殿廷新舊所定樂章,并按《朱子六經圖》及明鄭世子載育《樂書》之式,考訂宮商字譜,備載于篇,而一代之樂,萬世昭垂矣! ○親丁名糧 我朝體恤臣工,文武均屬一體。
文員則額給養廉,武職則有親丁名糧。
自康熙四十二年部議,由提鎮以及千總,核定數目,後複于雍正六年奉旨,令武員去任時,将名糧停扣募補,即留與接任之員。
是以武職親丁,雖年年造冊,隻系虛名開載,實無其人。
至乾隆八年,降旨改為養廉,始不複造報虛名冊籍矣。
○設立邊門 山海關外迤東一帶,共設七邊門,邊門外系各蒙古部落。
七邊之東南,直接鳳皇城,為六邊,乃奉天,甯古塔分界,向令總理大臣輪流查閱。
又熊嶽所屬旅順海口,設有水師營官兵,為奉天南面保障。
○北嶽恒山 北嶽恒山,在今大同府渾源州二十裡,接直隸真定府界。
按:恒山自班固《漢志》載于上曲陽,郦道元《水經注》以下鹹宗之。
今曲陽縣治距山百四十裡,不若渾源州之近。
我朝祭法,初在曲陽縣,順治十七年厘正祀典,移于渾源州。
○社學 州縣設學,多在城市,鄉民子弟,住居遠,不能到學。
令州縣、大鄉、钜堡各置社學一區,擇生員學優行端者,充補社師。
此順治九年例。
雍正元年,原任禮侍蔣廷錫奏請複設。
○祀典方向 康熙二十四年,太常寺卿徐元琪疏陳現行祀典,北郊既改南向,而三祖配位,仍首東次西,同于南郊,請酌改所向。
○壽七十以上者 康熙二十七年奏報,壽自七十歲至百歲以上者,統三十七萬有奇。
○湖南布政使司 康熙三年,始析置湖南布政使司。
○《曆代年表》 康熙四十六年,聖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曆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诏工侍周清源重修。
未蒇事而清源沒,複诏内閣學士王之樞踵修,而以清源子嘉植佐之,乃相續成編。
○地理書 我朝百餘年來,論地理者,惟閻若璩明于沿革,儲大文詳于險易。
顧祖禹《方輿紀要》雖極該洽,往往以兩軍相遇之地,即指為兵家所必争,不及二公之精核也。
○曆算名家 益都薛鳳祚,字儀甫,其算術受于西洋穆尼閣,以天文名家,國初言曆法者,推為獨絕。
梅文鼎,所謂青州之學也。
梅文鼎字定九,宣城人,笃志嗜古,尤精曆算。
康熙四十一年,大學士李光地嘗以其《曆學疑問》進呈,會上南巡于德州,召見,禦書“積學參微”四字賜之,以年老遣歸。
嗣诏修樂律、曆算書,下江南總督,征其孫谷成入侍。
及《律呂正義》書成,複驿緻,命校勘。
後年九十,終于家。
特命織造曹頫經紀其喪。
弟文鼐,亦精曆算之學。
○張勇 靖逆将軍張勇,字飛熊,上元人,積功官甘肅提督,封靖逆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師,谥襄壯。
初任甘肅總兵時,即内值肅州回民作亂,外值昂漢夷人窺邊,日事攻讨。
中間奉調南征,旋回甘肅,複值王輔臣之亂,往來征剿無甯晷。
其殁也,猶以防禦麥力幹之故,力疾出師,卒于軍營。
計始終行間四十餘年。
王進寶、趙良棟等,皆由其偏裨起為名将。
自康熙十三年以後,箭創病足,以肩輿督師者十年。
屢乞解職,皆奉優诏慰留,蓋兩朝受知之深,無逾勇者。
○平定紅苗 康熙四十二年,辰州紅苗作亂。
诏吏部尚書席爾達,督荊州駐防兵及廣西、貴州、湖南三省漢、土官兵剿平之。
時湖廣提督俞益谟從征,攻奪小天星寨,以臨天星寨,而紅苗乞降。
俞字嘉言,号澹庵,甯夏人。
○趙恒夫詩 休甯趙恒夫,以順治辛卯舉人,官至給事中。
康熙戊辰罷職,閑居宣武門西之寄園。
金壇于漢翔贻詩四首,複疊其韻,得詩千首,命曰《疊韻千律》,又續得五百首,命曰《千疊餘波》。
○張聖诰續修縣志 張聖诰,字紫書,廣甯人,官登封縣知縣。
初,順治五年,聖诰之叔朝瑞知登封縣,創修縣志。
康熙十八年,聖诰族兄埙亦知是縣,又續增之。
康熙三十一年,聖诰又知是縣,複因舊本重修。
其事頗異。
○傅立元 傅立元嘗言:“讀書之人,屏伏田裡,不敢為畸邪之行,不敢為詭激之論,不敢著非聖之書,謹身立行,以為齊民先,是即所以報君父。
”傅名米石,钜野人,康熙癸巳舉人。
○兩汪灏 康熙時,有兩汪灏。
一字文漪,臨清人,乙醜進士,官至貴州巡撫;一字紫滄,癸未進士,官編修。
詩文傳寫,往往混淆,惟以字為識别。
○孫緻彌 孫緻彌,字恺似,嘉定人,康熙中被薦,以太學生賜二品服,出使朝鮮采詩。
戊辰成進士,改庶吉士,官至侍讀學士。
○徐基 華亭徐基,字崇顼,由貢生官訓導。
所著詩、賦、文及填詞、回文詩,皆集前、後《赤壁賦》,洋洋灑灑數千言,伸之縮之,不出四百餘字外。
卷首有陳文簡公序,集《聖教序》中字,亦如自己出。
○範武功 陳文簡公輯《格緻鏡原》,相傳為館賓範武功所纂。
範名贊,婁縣人,長堪輿學。
○顔元 顔元,字渾然,号習齊,博野人。
明末,其父戍遼東,殁于關外,元貧無立錐,百計拮據,覓其歸葬,故世人以孝子稱之。
其學主勵實行,濟實用,大抵源出姚江,而加以刻苦,亦介然自成一家。
○《解惑十則》 桂林陳文恭公作“解惑十則”雲:“言學,則止知有人,不知有己;言仕,則止知有己,不知有人;居官,則止知有上官,不知有百姓;論事,則止見己之是,不見己之非,止見人之非,不見人之是;涉世,則不求己之可以取信,惟欲人之見信,動辄緻疑于人,不喜人緻疑于己;處境,則常以己為不足,不以己為有餘;值患難,則覺人之有負于己,不覺己之有負于人;值富貴,則恐人有所幹求于己,不思己有所利濟于人;親友交際,則止覺人之缺情于己,不覺己缺情于人;僚屬共事,則樂人順從于己,不樂己順從于人。
此十惑也。
” ○兩孫文定公 山東益都孫文定公,諱廷铨,順治時曆官内秘書院大學士、吏部尚書。
今人但知西孫文定公諱嘉淦者,東孫文定公,人鮮知之。
○孫文定公嘉言 興縣孫文定公雲:“愛國忠君,存儲心,不必宣諸口;利人濟物,為其事,不必居其功。
” ○姚西溪自勉聯 姚西溪任巡撫時,榜一聯雲:“行可以告天之事,充無欲害人之心。
” ○蘆溝橋 蘆溝橋,金世宗二十九年作。
○追封忠臣 宋神宗元豐六年,封屈平為忠潔侯,馬援為忠顯王。
○始設巡按 唐李峤請每十州分置禦史巡按,疏雲:“禦史之職,故不可得閑,自非分州統理,無由濟其繁務。
請大小相兼,每州置禦史巡按一人,以周年為限,使其親至屬縣,或入闾裡,督察奸訛,觀采風俗,然後可以求其實效,課其成功。
若此法果行,必大裨政。
”雲雲。
巡按之設,始于此疏。
○《左傳》 有人言《左傳》非姓左人作,因傳在經左,故名“左傳”。
昔之論左丘明者,均無确據,此亦或備一說耶? ○《朱子格言》 《朱子格言》“黎明即起”一篇,為前明朱用純作,今《大全》中尚載此文。
又有“居家要言”一則,皆其後人增入者,當為删去。
○“辭” 《晉語》有“秦客辭于朝”,“辭”即隐語也。
已開戰國“滑稽”,漢世“射覆”之漸。
○天人之神 陳定齊雲:“天之神在日,人之神在目。
故日之神夜沉于海,人之神夜栖于腎”。
○增取附學 明正統時,知縣楊瓒卓異至京,言民間子弟可造者衆,請增廣生員,毋限額。
禮部采瓒言,考取附學。
天下學校之有附學生,自瓒始。
○掣簽選官 明時選官,用拈龜法,至萬曆間,變為掣簽。
二十九年,文選員外郎倪斯蕙條“铨政十八事”,其一曰“議掣簽”,尚書李戴拟行,報可。
孫否揚踵而行之,至今不廢。
○彰儀門官房 正統時,戶部尚書王佑請增稅課,置彰儀門官房,收商稅課鈔。
○魚鱗冊 洪武二十年,令國子生武淳等,分行州縣随糧定區,區設糧長四人,度量田畝方圓,次以字号,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編類為冊。
狀如魚鱗,号曰“魚鱗冊”。
○始設鈔關 宣德五年,戶部尚書郭資言,鈔法不行,由商賈居貨不稅,請行納鈔法。
于是置郭縣、濟甯、徐州、淮安、揚州、上新河、浒墅、九江、金沙洲、臨清、北新諸鈔關,量舟大小、修廣而差其額,謂之“船料”,不稅其貨。
惟臨清、北新則兼收稅課。
此各處鈔關所自始。
以其納鈔,故曰“鈔關”。
○大學士座 宣德七年,以故鴻胪寺為翰林院。
落成,諸殿閣學士皆至。
時錢錫禮掌院事,不設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