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國變記

關燈
察哈爾防俄,至于昌平,入谒,太後對之泣。

    貫市李氏者,富商也。

    以保标為業,北道行旅,均藉之。

    從取千金,帝及太後乃易騾轎而行。

    太後倉皇出走,驚悸殊甚,得春煊,心稍安。

    春煊勤扈從,一夕宿破廟,春煊缳刀立廟門外徹夜。

    太後夢中忽驚呼,春煊則朗應曰:“臣春煊在此保駕。

    ”春煊于危難之中,竭誠扈從以達西安,太後深感之,泣謂春煊:“若得複國,必無敢忘德也。

    ”次曰行至坌道,延慶州知州秦奎良進食,從者不能遍,奎良懼,太後慰遣之。

    太後易秦奎良轎行,暮至懷來,縣令吳永供張甚備,左右皆有饋遺。

    塞外已嚴寒,而太後方禦葛衣,永進衣裘,太後大喜,立擢永通永道。

    王文韶與其子追駕出西直門,及于懷來,乃入見。

    太後垂涕勞之。

    趙舒翹亦至。

    帝及後至沙城,乃易轎行。

    車駕至太原,總兵何金龜率兵迎駕,駐于太原。

     時聯軍入都,各國劃界,分屯軍隊,美、曰兩國兵,均嚴守紀律,不擾居民。

    德軍憤使臣之被害,其出師時,德皇誓于軍,謂破都城時,當以入野蠻國之法待之,故德軍淫掠殊甚。

    其他國軍隊,亦略同焉。

    聯軍莢患北京,分兵追駕,至保定而還。

    太後聞洋兵将追至,甚皇懼。

    江蘇巡撫鹿傳霖以勤王兵至,及于太原。

    入谒,言太原不可居,西安險固,僻在西陲,洋兵不易至,乃定入陝之策。

    至于西安,陝西布政司端方署巡撫,迎駕。

    設行在==于撫署,授岑春煊陝西巡撫。

    榮祿至于行在,命長樞垣。

    載漪、剛毅輩,不敢言國事矣。

    聯軍舉德大将瓦德西為統帥,入居儀鸾殿,整隊入宮。

    見穆宗瑜妃,猶緻敬禮。

    殿宇器物,戒勿毀掠。

    逮回銮時,尚無恙也。

    城内外民居,則恣意搜括。

    廟觀曾設拳匪壇者,則焚之。

    拳匪亂時,積屍于道,聯軍則驅華人負屍出城。

    有達官貴族,被驅遣負屍,不順則鞭之。

    其掠人筐箧,則奪大車載之行。

    牲口不足,則執華人于道,以代騾馬。

    陳璧方官禦史,亦被執,使負纖焉。

    侍郎李昭炜所居,有小童擲石傷洋兵。

    則入執昭炜至營,痛撻之,複驅出,暈堕于玉河橋下。

    于式枚方居賢良寺,趨救始獲蘇。

    聯軍以非李鴻章來不能言和,乃命鴻章與奕同為議和全權大臣,至于京師。

    奕一以讓鴻章,不敢置一詞。

    聯軍索罪魁,載漪、載勳、載瀾、剛毅、趙舒翹等數十人。

    鴻章屢與辯護。

    瓦德西曰:“吾等所列罪魁,皆其從者,為全中國體面,其首罪名,尚未提出也。

    此而不允,則吾将索其為首者。

    ”其意蓋指太後也。

    鴻章亟以電告,乃允以載勳等賜死,而特原載漪,配新疆,并黜溥俊大阿哥,使出宮焉。

    鴻章與各國磋議,已曆數月,心力交瘁。

    行在==,屢傳電谕,授意辯駁。

    鴻章謂樞臣不明敵情,徒亂意,閱竟旋毀之,幕僚不及見也。

    鄂督張之洞亦疊電幹議,鴻章笑曰:“張某作官數十年,猶書生也。

    ”之洞深恨之。

    各國持之堅,久未定議。

    而鴻章積勞病深,卒不起,瀕危,猶口授計劃,秩然不紊。

    各國聞鴻章逝,皆感怆,乃悉如鴻章議,卒簽約,而鴻章不及見矣。

    先逝一曰,口授于式枚草遺疏,保今總統袁公繼直督任。

    謂環顧宇内,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

    并力請回銮,保外人無他。

    電達行在,太後及帝哭失聲,辍朝,立授袁公直督。

     既定約,交還北京,太後尚未敢還都。

    王公大臣既漸趨行在,其留京者合詞請回銮,疆臣複連名力請,乃下诏還都。

    命都禦史張百熙為跸路大臣,先馳還。

    逮跸路成,車駕發于西安。

    改岑春煊山西巡撫,而以端方為陝西巡撫。

    至于保定,谒西陵,乃還京師。

    初太後藏金宮中,聞達三千餘萬,聯軍護存之。

    及還宮,金無恙,太後則大喜。

    自經巨變後,群臣争言新政,乃開經濟特科,诏天下辦學。

    命張百熙為學務大臣,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以瞿鴻機為尚書,新政漸繁興焉。

    當在行在時,下罪己诏,榮祿幕客樊增祥筆也。

    太後每見臣工,恒泣涕引咎。

    臣下請行新政,多所采納。

    及還都,中外漸安輯,漸益奢恣,大修頤和園,窮極奢麗,曰費四萬金,歌舞無休曰,已忘喪亂矣。

    惟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各國公使夫人,得不時入宮歡會,間與内政。

    曰本内田公使夫人解華語,尤濃洽。

    内監李蓮英最用事,與白雲觀高道士拜盟。

    而華俄銀行理事璞科第交高道士厚,因緣結于蓮英,多所密議,外交尤有力焉。

    帝既久失愛于太後,當逃亂及在西安時,尚時詢帝意。

    回銮後,乃漸惡如前。

    公使夫人入宮,有欲見帝者,召帝至,但侍立不得發一言。

    帝不得問朝政,例折則自批之,蓋借庸暗以圖自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