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實錄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卿與吏部實心任事,天下可治』。
乃退。
甯武總兵孫顯祖言:『聞喜稷山賊二十餘萬,日剿日益;官兵不過二千,奔逐不支。
乞再發京營,或調邊騎五、六千協剿』。
命下兵部委總督專制;以兵、饷并乏,事竟不行。
二月乙巳朔,召廷臣于平台。
辛亥,夜,定邊營降丁大噪。
時關饷五旬,各求給散;守備張天禮同遊擊馬科□谕,乃安。
降丁仍逃二百餘人,皆副總兵曹文诏所收山西降盜也。
壬子,總兵賀虎臣、杜文煥等合軍圍保安,神一魁勾河套千餘騎突圍出,諸軍怯走。
一魁糾衆數萬劫甯夏,都指揮王英兵潰,各道将兵棄城南奔。
戊午,神一魁至慶陽,破東關;遊擊伍維藩等擊斬五百餘人。
庚申,戶部告急請帑;不許。
壬戌,四川建昌猡蠻千餘人作亂。
丙寅,福建流寇數千自長汀賴坑突犯瑞金縣,教谕王魁春署邑事谕民兵禦卻之,寇走福建古城。
流盜萬餘圍慶陽府城,前鋒抵甯州,甯州告急。
時慶陽獨推官馬一荀已罷職,楊鶴在邠、幹不即援。
宜君盜趙和尚等南窺泾陽、三原、韓城、澄城,各盜分犯,不可計。
己巳,官兵退韓城盜于葭州,斬首四百六級。
壬申,神一魁陷合水縣。
三月丁醜,張應昌等擊神一魁,敗之,慶陽圍解。
時議招一魁,散餘黨千人。
壬午,京師大風霾。
吏部尚書王永光罷,以左都禦史闵洪學為吏部尚書。
癸未,賊首孫繼業、茹成名等六十餘人來降,還合水知縣蔣應昌并保安縣印。
楊鶴受之,令固原知州國日強于城樓上奉禦座,賊跪拜,呼萬歲;因宣聖谕,同往關将軍廟,令設誓;谕各解散歸伍,否則歸農。
自此群盜視總督如兒戲,其衆數萬人皆瓣發;楊鶴遂給票,令各還鄉。
其豪千餘人以參将吳弘器領之,駐甯塞河套;恃賊前約出助,神一魁絕之,而宜君、雒川盜又蜂起矣。
己醜,賜進士陳于泰等三百人及第、出身有差。
庚寅,東川盜攻嵩明。
甲午,大盜劉五、可天飛據鐵甬城,混天飛、獨行狼等聚蘆保嶺,衆各萬餘,苦饑;于是鐵甬城盜犯平涼、固原,蘆保嶺盜犯耀州、泾陽、三原,混天猴薄甯州,分犯環縣。
賊陷武安,監正吳三才遁。
己亥,賊詐稱官兵襲華亭縣,知縣徐兆麒遁;越二日,去之。
時曹文诏、王性善以賊圍莊浪,剿之;故得乘虛入犯也。
是春,遵化兵五百餘人從畿南雄縣大掠而南;自臨清、濟甯入泰安,又折而東北至章丘、東關。
聞省城有兵,乃從丁河口入海。
撫按餘大成、高捷俱報「海中必當溺死」,時皆笑之。
曹文诏擊賊于栗園、菜溝,大敗之。
夏四月丁未,大敗賊于隴安。
先是,大盜王老虎等攻圍莊浪,曹文诏、楊嘉谟遣固原都司靳桂香、遊擊曹變蛟、守備李登榜等擊之。
至是,追及于張麻村,敗賊,追奔二十餘裡;會甘肅副總兵李鴻嗣、參将莫與京等随固原副總兵王性善亦至,又敗之。
賊走長甯驿,且掠且行,将回向寶雞;曹變蛟等邀擊于隴安,斬獲甚衆;賊衆尚四、五千,從靜甯州、萬馬關、石門、朱家店四掠,走雒水城。
賊工騎射,依山負險,窮追甚難;而平涼、隴州、華亭、武安、莊浪、靜甯等難民計數萬出掠,巡撫吳甡再請赈之,已無及矣。
庚戌,遣大臣祭郊壇禳旱,谕臣工修省。
谕兵部:申禁硝黃、鋼鐵、軍器出境下海;亡論多寡,俱枭示。
總兵王承恩等擊清澗賊,敗之。
己未,賊渠神一魁降于楊鶴;鶴責數其罪,俱伏謝。
一魁破甯塞、新安、保安、合水、圍靖、慶陽,有騎五千可充戰;鶴侈其事,乞賜萬金赈濟,又止巡撫練國事北征。
國事至中部,報宜、雒盜先後斬五百二十餘級,盜求撫,從之。
其脅從者多綏德、清澗、米脂饑民,各給印票回籍;其頭目随營,委都司穆處置。
時言官論鶴玩寇,鶴疏引咎;且言『臣子嗣昌以汝州道去冬調霸州,未半月,複調關門。
今薦人辄曰邊才;一日未曆邊陲,何知其堪否!臣已誤矣,臣子嘗容再誤』! 辛酉,上念旱,釋前工部尚書張鳳翔、左副都禦史易應昌、禦史李長春、給事中杜齊芳、都督李如桢。
改巡檢司印為「簡」——以犯禦諱也。
曹文诏、馬科、曹變蛟、王世虎等克河曲,斬一千五百餘級,兵械騾馬以數千計。
兵部尚書梁廷棟免。
乙醜,臨洮副總兵蔣一陽遇長甯逃盜于清水縣,戰敗;失亡數百人,把總徐承斌死之,都司李宮用見執。
曹文诏、楊嘉谟自隴州邀盜,徑抵麻鎮鎮,又遺谕帖以間之;盜相疑,殺渠帥紅軍友。
丁卯,洪承疇令守備賀人龍勞降者酒;降者入謝,伏兵斬三百二十人。
是月,降盜不粘泥擁衆脅糧賞,複攻米脂、葭州,守卒卻之。
巡撫張福臻調王承恩同孤山堡副總兵侯拱極、都司艾萬年等共人三千,令樊一蘅監之;至葭州王家莊,洪承疇、張應昌亦至,賊分兩營以待。
辛未、壬申連戰,賊始遁,擒渠帥李成林、劉民悅。
官兵集于西川雙湖峪,其間窯寨六十有
乃退。
甯武總兵孫顯祖言:『聞喜稷山賊二十餘萬,日剿日益;官兵不過二千,奔逐不支。
乞再發京營,或調邊騎五、六千協剿』。
命下兵部委總督專制;以兵、饷并乏,事竟不行。
二月乙巳朔,召廷臣于平台。
辛亥,夜,定邊營降丁大噪。
時關饷五旬,各求給散;守備張天禮同遊擊馬科□谕,乃安。
降丁仍逃二百餘人,皆副總兵曹文诏所收山西降盜也。
壬子,總兵賀虎臣、杜文煥等合軍圍保安,神一魁勾河套千餘騎突圍出,諸軍怯走。
一魁糾衆數萬劫甯夏,都指揮王英兵潰,各道将兵棄城南奔。
戊午,神一魁至慶陽,破東關;遊擊伍維藩等擊斬五百餘人。
庚申,戶部告急請帑;不許。
壬戌,四川建昌猡蠻千餘人作亂。
丙寅,福建流寇數千自長汀賴坑突犯瑞金縣,教谕王魁春署邑事谕民兵禦卻之,寇走福建古城。
流盜萬餘圍慶陽府城,前鋒抵甯州,甯州告急。
時慶陽獨推官馬一荀已罷職,楊鶴在邠、幹不即援。
宜君盜趙和尚等南窺泾陽、三原、韓城、澄城,各盜分犯,不可計。
己巳,官兵退韓城盜于葭州,斬首四百六級。
壬申,神一魁陷合水縣。
三月丁醜,張應昌等擊神一魁,敗之,慶陽圍解。
時議招一魁,散餘黨千人。
壬午,京師大風霾。
吏部尚書王永光罷,以左都禦史闵洪學為吏部尚書。
癸未,賊首孫繼業、茹成名等六十餘人來降,還合水知縣蔣應昌并保安縣印。
楊鶴受之,令固原知州國日強于城樓上奉禦座,賊跪拜,呼萬歲;因宣聖谕,同往關将軍廟,令設誓;谕各解散歸伍,否則歸農。
自此群盜視總督如兒戲,其衆數萬人皆瓣發;楊鶴遂給票,令各還鄉。
其豪千餘人以參将吳弘器領之,駐甯塞河套;恃賊前約出助,神一魁絕之,而宜君、雒川盜又蜂起矣。
己醜,賜進士陳于泰等三百人及第、出身有差。
庚寅,東川盜攻嵩明。
甲午,大盜劉五、可天飛據鐵甬城,混天飛、獨行狼等聚蘆保嶺,衆各萬餘,苦饑;于是鐵甬城盜犯平涼、固原,蘆保嶺盜犯耀州、泾陽、三原,混天猴薄甯州,分犯環縣。
賊陷武安,監正吳三才遁。
己亥,賊詐稱官兵襲華亭縣,知縣徐兆麒遁;越二日,去之。
時曹文诏、王性善以賊圍莊浪,剿之;故得乘虛入犯也。
是春,遵化兵五百餘人從畿南雄縣大掠而南;自臨清、濟甯入泰安,又折而東北至章丘、東關。
聞省城有兵,乃從丁河口入海。
撫按餘大成、高捷俱報「海中必當溺死」,時皆笑之。
曹文诏擊賊于栗園、菜溝,大敗之。
夏四月丁未,大敗賊于隴安。
先是,大盜王老虎等攻圍莊浪,曹文诏、楊嘉谟遣固原都司靳桂香、遊擊曹變蛟、守備李登榜等擊之。
至是,追及于張麻村,敗賊,追奔二十餘裡;會甘肅副總兵李鴻嗣、參将莫與京等随固原副總兵王性善亦至,又敗之。
賊走長甯驿,且掠且行,将回向寶雞;曹變蛟等邀擊于隴安,斬獲甚衆;賊衆尚四、五千,從靜甯州、萬馬關、石門、朱家店四掠,走雒水城。
賊工騎射,依山負險,窮追甚難;而平涼、隴州、華亭、武安、莊浪、靜甯等難民計數萬出掠,巡撫吳甡再請赈之,已無及矣。
庚戌,遣大臣祭郊壇禳旱,谕臣工修省。
谕兵部:申禁硝黃、鋼鐵、軍器出境下海;亡論多寡,俱枭示。
總兵王承恩等擊清澗賊,敗之。
己未,賊渠神一魁降于楊鶴;鶴責數其罪,俱伏謝。
一魁破甯塞、新安、保安、合水、圍靖、慶陽,有騎五千可充戰;鶴侈其事,乞賜萬金赈濟,又止巡撫練國事北征。
國事至中部,報宜、雒盜先後斬五百二十餘級,盜求撫,從之。
其脅從者多綏德、清澗、米脂饑民,各給印票回籍;其頭目随營,委都司穆處置。
時言官論鶴玩寇,鶴疏引咎;且言『臣子嗣昌以汝州道去冬調霸州,未半月,複調關門。
今薦人辄曰邊才;一日未曆邊陲,何知其堪否!臣已誤矣,臣子嘗容再誤』! 辛酉,上念旱,釋前工部尚書張鳳翔、左副都禦史易應昌、禦史李長春、給事中杜齊芳、都督李如桢。
改巡檢司印為「簡」——以犯禦諱也。
曹文诏、馬科、曹變蛟、王世虎等克河曲,斬一千五百餘級,兵械騾馬以數千計。
兵部尚書梁廷棟免。
乙醜,臨洮副總兵蔣一陽遇長甯逃盜于清水縣,戰敗;失亡數百人,把總徐承斌死之,都司李宮用見執。
曹文诏、楊嘉谟自隴州邀盜,徑抵麻鎮鎮,又遺谕帖以間之;盜相疑,殺渠帥紅軍友。
丁卯,洪承疇令守備賀人龍勞降者酒;降者入謝,伏兵斬三百二十人。
是月,降盜不粘泥擁衆脅糧賞,複攻米脂、葭州,守卒卻之。
巡撫張福臻調王承恩同孤山堡副總兵侯拱極、都司艾萬年等共人三千,令樊一蘅監之;至葭州王家莊,洪承疇、張應昌亦至,賊分兩營以待。
辛未、壬申連戰,賊始遁,擒渠帥李成林、劉民悅。
官兵集于西川雙湖峪,其間窯寨六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