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
關燈
小
中
大
登座、朝鮮都元帥姜宏立及副元師等、匍匐谒見。
上優以賓禮。
數賜宴、厚遇之。
士卒悉留豢養焉四大貝勒既殲董鄂路明兵四萬人、我軍駐三日籍其俘獲人馬辎重铠仗而還。
是役也、明以傾國之兵、雲集遼渖、又招合朝鮮葉赫分路來侵、五日之間、悉被我軍誅滅宿将猛士、暴骸骨於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餘萬、舉國震動。
我軍迅速出師、臨機決策、将士争先、天心佑助、以少擊衆、莫不摧堅挫銳、立奏膚功、策勳按籍、我士卒僅損二百人、自古克敵制勝、未有若斯之神者也 ○時明經略楊鎬駐渖陽、聞三路兵敗、大驚。
急檄總兵李如柏、副将賀世賢等回兵。
如柏等自虎攔遁歸、我哨兵二十人見之、立山上鳴螺作招集大兵狀。
系帽於弓弰揮之、呼噪而入、殺四十人、獲馬五十匹。
明兵奪徑路而遁、相蹂踐死者、複千餘人 ○庚寅。
大軍還至都城上顧衆貝勒大臣笑曰明以二十萬衆、号四十七萬分列四路、并力來戰、今我不踰時破之、遂獲全勝、各國聞之、若謂我分兵拒敵、則稱我兵衆、若謂我往來剿殺、則服我兵強、傳聞四方、靡不懾我軍威者矣 ○甲辰。
上遣朝鮮降帥姜宏立部曲張應京、及官屬三、通事一還國。
又使使臣二、與俱。
書仇明七大恨事。
更書其後曰、昔者金元之主、曾服三四與國、歸於一統然亦未得享國長久多曆年代此吾所素知者。
今日之事我非樂有此舉也、因淩逼已甚遂爾至此若向來有意與明結怨、天必鑒之矣、天何以獨眷我乎。
豈明之仰膺天眷、不我若耶。
天無私、福善禍淫、故佑我而厭明耳。
爾朝鮮以兵助明、吾知非爾意也。
迫於其勢、有不得已、且明曾救爾倭難、故報其恩而來耳。
昔金大定時爾朝鮮之臣有趙惟忠者、以四十城叛附、大定帝曰、朕征宋徽欽二帝時、爾朝鮮王不助宋、亦不助朕、乃持公之國也、遂不納由此以論爾原與我國無卻、今擒爾統兵官屬十人、以念王之故、特留之今何以竟其事耶。
王其圖之。
夫普天之下、不一其國豈有令大國獨存、小國盡亡者乎。
明大國也、意必奉若天道、乃變亂天紀、恣加橫逆、虐苦與國、王豈不知之。
我聞明主之意、欲令其諸子、主我滿洲、及爾朝鮮、辱我二國實甚。
今王之意、将謂我二國素無怨釁、遂與我合謀以仇明耶。
抑既已助明、不相背負耶。
其詳告我 ○天命四年四月 夏四月。
甲寅朔 ○丙辰上谕諸臣曰、今戰馬羸瘠、須牧以青草、俾之壯。
宜於近邊之界屯田、築城界凡、設兵守禦、以衛農人。
於是上西行、示築城基址、擇曠土以牧馬焉 ○壬戌。
選兵千騎略鐵嶺、俘獲千人○天命四年五月五月。
癸未朔 ○庚戌朝鮮遣使者一人、從十三人、随我國使臣齎書至其辭曰、朝鮮國平安道觀察使樸化、頓首緻書滿洲國主、吾二國接壤而居、明與我二國、曆二百餘載、毫無怨惡。
今貴國與明為仇、因而征戰、生民塗炭、不特鄰邦即四方皆動幹戈矣亦非貴國之善事也。
明與我國、猶如父子。
父之言、子敢違乎。
蓋大義所在、不可拒也。
事屬既往、今勿複言。
張應京、偕四人來、方悉此事原委。
然鄰國亦自有交道也。
來書雲、我若向來有意與明結怨天即鑒之。
推此心也、誠保世滋大、受天之佑者。
自此以往、克協大道、同歸於善、當亦明所深願、其溫綸不久即下、吾二國各守疆圉、複修前好、豈不美哉 ○天命四年六月 六月。
壬子朔 ○丙辰。
上谕侍臣曰、為國之道、以教化為本。
移風易俗、實為要務。
誠亂者輯之、強者馴之、相觀而善、奸慝何自而逞。
故殘暴者當使之淳厚強梁者當使之和順、乃可幾仁讓之風焉。
舍此不務、何以克臻上理耶 ○己未。
上命大臣穆哈連、率兵至東海虎爾哈部、将所遺居民千戶、丁壯二千、以還。
上出城撫之。
椎牛、列筵二百、宴勞之。
其率領來附之人、上等、給男婦十、馬牛各十、衣五襲。
次等、給男婦五、馬牛各五、衣三襲。
其田廬器物具備焉 ○辛酉。
上率兵四萬、取明開原城、軍行三日、天大雨、河漲上谕貝勒諸臣曰、将回兵耶抑進兵耶。
道濘、渡口水溢倘難濟。
兵行非便、若留一二日待水涸土燥、恐逃者洩語、俾明知我取開原也宜進兵渖陽疑之。
遂遣兵百人、向渖陽殺三十餘人、擒二十人而還。
使人偵視開原道、及河水可濟與否、而開原無雨、道不濘。
使者馳告、上遂率大軍進。
丁卯。
平旦、薄開原城。
明總兵馬林、副将于化龍、權道事推官鄭之範、參将高貞、遊擊于守志、守備何懋官等、嬰城守城上列少兵、餘皆陳四門外。
我軍設楯梯進攻、而以偏師掩擊東門外所陳兵敗之。
明兵争入城、填擁於門、我兵奪門搏戰而攻城之兵雲梯未布即踰城入、城上兵四面皆潰城外三門兵、見城破、大驚奔竄、我兵據門堵禦、壕不得渡、盡殲之。
鄭之範先遁得脫。
馬林于化龍高貞、于守志、何懋官皆殁上登開原城、坐南樓、偵者以鐵嶺衛有兵三千來援、馳告。
諸貝勒率兵迎戰、明兵望見即奔。
我兵二十人追及之、斬四十餘人而還上駐軍開原三日、籍所俘獲舉之不盡。
有阿布圖者、蒙古人也、先投明、授官守備、居開原城城破因覓妻子、率二百餘人降。
即以妻子家産盡給之。
於是論貝勒大臣及将士等功、賞赉有差、乃班師上谕貝勒諸臣曰、吾等勿回都城、築城界凡、治屋廬以居、牧馬邊境、勿渡渾河、何如。
貝勒諸臣議曰不如還都、近水草、息馬濃陰之下浴之飼之、馬乃速壯且使士卒歸家、繕治兵仗便。
上曰、此非爾所知也。
今六月盛夏、行兵已二十日矣。
若還都二三日乃至軍士由都至各路屯寨、又須三四日、炎蒸之時、複經遠涉馬何由壯耶。
吾居界凡、牧馬於此、至八月又可興師矣。
遂駐跸界凡、令軍士盡牧馬於邊上建宮室於界凡城内及諸貝勒大臣兵民房舍皆成。
迎皇後、并諸貝勒福金至。
大宴。
行慶賀禮 ○天命四年七月 秋七月。
壬午朔○明原任開原城千總王一屏、戴集賓、金玉和、白奇策等、守堡戴一位等、因覓妻子、率二十餘人降。
上曰、彼知天意佑我、又聞吾國愛養人民、故相繼來歸耳。
於是賜先降守備阿布圖、人百、牛馬羊各百、駝五、白金以兩計者百、币二十、布二百。
其千總六人、各賜人五十、牛馬羊各五十、駝二、白金以兩計者五十、币
上優以賓禮。
數賜宴、厚遇之。
士卒悉留豢養焉四大貝勒既殲董鄂路明兵四萬人、我軍駐三日籍其俘獲人馬辎重铠仗而還。
是役也、明以傾國之兵、雲集遼渖、又招合朝鮮葉赫分路來侵、五日之間、悉被我軍誅滅宿将猛士、暴骸骨於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餘萬、舉國震動。
我軍迅速出師、臨機決策、将士争先、天心佑助、以少擊衆、莫不摧堅挫銳、立奏膚功、策勳按籍、我士卒僅損二百人、自古克敵制勝、未有若斯之神者也 ○時明經略楊鎬駐渖陽、聞三路兵敗、大驚。
急檄總兵李如柏、副将賀世賢等回兵。
如柏等自虎攔遁歸、我哨兵二十人見之、立山上鳴螺作招集大兵狀。
系帽於弓弰揮之、呼噪而入、殺四十人、獲馬五十匹。
明兵奪徑路而遁、相蹂踐死者、複千餘人 ○庚寅。
大軍還至都城上顧衆貝勒大臣笑曰明以二十萬衆、号四十七萬分列四路、并力來戰、今我不踰時破之、遂獲全勝、各國聞之、若謂我分兵拒敵、則稱我兵衆、若謂我往來剿殺、則服我兵強、傳聞四方、靡不懾我軍威者矣 ○甲辰。
上遣朝鮮降帥姜宏立部曲張應京、及官屬三、通事一還國。
又使使臣二、與俱。
書仇明七大恨事。
更書其後曰、昔者金元之主、曾服三四與國、歸於一統然亦未得享國長久多曆年代此吾所素知者。
今日之事我非樂有此舉也、因淩逼已甚遂爾至此若向來有意與明結怨、天必鑒之矣、天何以獨眷我乎。
豈明之仰膺天眷、不我若耶。
天無私、福善禍淫、故佑我而厭明耳。
爾朝鮮以兵助明、吾知非爾意也。
迫於其勢、有不得已、且明曾救爾倭難、故報其恩而來耳。
昔金大定時爾朝鮮之臣有趙惟忠者、以四十城叛附、大定帝曰、朕征宋徽欽二帝時、爾朝鮮王不助宋、亦不助朕、乃持公之國也、遂不納由此以論爾原與我國無卻、今擒爾統兵官屬十人、以念王之故、特留之今何以竟其事耶。
王其圖之。
夫普天之下、不一其國豈有令大國獨存、小國盡亡者乎。
明大國也、意必奉若天道、乃變亂天紀、恣加橫逆、虐苦與國、王豈不知之。
我聞明主之意、欲令其諸子、主我滿洲、及爾朝鮮、辱我二國實甚。
今王之意、将謂我二國素無怨釁、遂與我合謀以仇明耶。
抑既已助明、不相背負耶。
其詳告我 ○天命四年四月 夏四月。
甲寅朔 ○丙辰上谕諸臣曰、今戰馬羸瘠、須牧以青草、俾之壯。
宜於近邊之界屯田、築城界凡、設兵守禦、以衛農人。
於是上西行、示築城基址、擇曠土以牧馬焉 ○壬戌。
選兵千騎略鐵嶺、俘獲千人○天命四年五月五月。
癸未朔 ○庚戌朝鮮遣使者一人、從十三人、随我國使臣齎書至其辭曰、朝鮮國平安道觀察使樸化、頓首緻書滿洲國主、吾二國接壤而居、明與我二國、曆二百餘載、毫無怨惡。
今貴國與明為仇、因而征戰、生民塗炭、不特鄰邦即四方皆動幹戈矣亦非貴國之善事也。
明與我國、猶如父子。
父之言、子敢違乎。
蓋大義所在、不可拒也。
事屬既往、今勿複言。
張應京、偕四人來、方悉此事原委。
然鄰國亦自有交道也。
來書雲、我若向來有意與明結怨天即鑒之。
推此心也、誠保世滋大、受天之佑者。
自此以往、克協大道、同歸於善、當亦明所深願、其溫綸不久即下、吾二國各守疆圉、複修前好、豈不美哉 ○天命四年六月 六月。
壬子朔 ○丙辰。
上谕侍臣曰、為國之道、以教化為本。
移風易俗、實為要務。
誠亂者輯之、強者馴之、相觀而善、奸慝何自而逞。
故殘暴者當使之淳厚強梁者當使之和順、乃可幾仁讓之風焉。
舍此不務、何以克臻上理耶 ○己未。
上命大臣穆哈連、率兵至東海虎爾哈部、将所遺居民千戶、丁壯二千、以還。
上出城撫之。
椎牛、列筵二百、宴勞之。
其率領來附之人、上等、給男婦十、馬牛各十、衣五襲。
次等、給男婦五、馬牛各五、衣三襲。
其田廬器物具備焉 ○辛酉。
上率兵四萬、取明開原城、軍行三日、天大雨、河漲上谕貝勒諸臣曰、将回兵耶抑進兵耶。
道濘、渡口水溢倘難濟。
兵行非便、若留一二日待水涸土燥、恐逃者洩語、俾明知我取開原也宜進兵渖陽疑之。
遂遣兵百人、向渖陽殺三十餘人、擒二十人而還。
使人偵視開原道、及河水可濟與否、而開原無雨、道不濘。
使者馳告、上遂率大軍進。
丁卯。
平旦、薄開原城。
明總兵馬林、副将于化龍、權道事推官鄭之範、參将高貞、遊擊于守志、守備何懋官等、嬰城守城上列少兵、餘皆陳四門外。
我軍設楯梯進攻、而以偏師掩擊東門外所陳兵敗之。
明兵争入城、填擁於門、我兵奪門搏戰而攻城之兵雲梯未布即踰城入、城上兵四面皆潰城外三門兵、見城破、大驚奔竄、我兵據門堵禦、壕不得渡、盡殲之。
鄭之範先遁得脫。
馬林于化龍高貞、于守志、何懋官皆殁上登開原城、坐南樓、偵者以鐵嶺衛有兵三千來援、馳告。
諸貝勒率兵迎戰、明兵望見即奔。
我兵二十人追及之、斬四十餘人而還上駐軍開原三日、籍所俘獲舉之不盡。
有阿布圖者、蒙古人也、先投明、授官守備、居開原城城破因覓妻子、率二百餘人降。
即以妻子家産盡給之。
於是論貝勒大臣及将士等功、賞赉有差、乃班師上谕貝勒諸臣曰、吾等勿回都城、築城界凡、治屋廬以居、牧馬邊境、勿渡渾河、何如。
貝勒諸臣議曰不如還都、近水草、息馬濃陰之下浴之飼之、馬乃速壯且使士卒歸家、繕治兵仗便。
上曰、此非爾所知也。
今六月盛夏、行兵已二十日矣。
若還都二三日乃至軍士由都至各路屯寨、又須三四日、炎蒸之時、複經遠涉馬何由壯耶。
吾居界凡、牧馬於此、至八月又可興師矣。
遂駐跸界凡、令軍士盡牧馬於邊上建宮室於界凡城内及諸貝勒大臣兵民房舍皆成。
迎皇後、并諸貝勒福金至。
大宴。
行慶賀禮 ○天命四年七月 秋七月。
壬午朔○明原任開原城千總王一屏、戴集賓、金玉和、白奇策等、守堡戴一位等、因覓妻子、率二十餘人降。
上曰、彼知天意佑我、又聞吾國愛養人民、故相繼來歸耳。
於是賜先降守備阿布圖、人百、牛馬羊各百、駝五、白金以兩計者百、币二十、布二百。
其千總六人、各賜人五十、牛馬羊各五十、駝二、白金以兩計者五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