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二年。
乙酉六月。
壬子朔。
以故明洮岷副将趙之璧為甯夏花馬池副将。
将材孫應舉、為遊擊管甯夏平羅副将事。
○癸醜。
吏部右侍郎熊文舉、以南京已定條奏四事。
一、請蠲南直等處加派錢糧。
一、請将南京投順各官分别酌用。
一、請差官徵聘山林高蹈名賢。
一王師入京之始。
最先歸順任事勤勞各官宜加優異或用之南方、分符建節。
以揚盛化。
得上□日、大兵初入京。
諸臣投誠歸順、任事勤勞者。
應分别優異、以示獎勸。
餘候恩诏行。
○免直隸興濟縣元年分荒殘額賦。
○百戶安啟懋、讦奏原任天津總督駱養性、貪婪通賊五事。
辭連刑部侍郎黨崇雅。
下法司訊。
不實。
拟斬得上□日、安啟懋免死、革職 ○甲寅。
雷震大同弘賜堡東門城樓 ○以正紅旗滿洲覺羅喀喇、為護軍參領。
○增設三關守關章京。
以尼堪守古北口碩塞守張家口。
石漢守喜峰口 ○山東巡撫方大猷、坐擅逐縣官當削職。
因有微勞。
令以監司用 ○免近畿三百裡内已圈地土、二年分額賦三分之二 ○恤守懷慶、援濟源陣亡将士。
予副将常鼎祭二壇全葬。
蔭一子銮儀衛指揮佥事、世襲參将陳國才祭一壇。
蔭一子銮儀衛百戶世襲守備五員、銀各一百兩。
千總七員銀各八十兩。
把總八員銀各六十兩。
兵丁一千七百五十五名、銀各三十兩。
○乙卯。
升登萊道參政丁文盛、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山東。
督理營田軍務 ○升山海道佥事楊雲鶴、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分巡登萊道。
密雲道佥事夏揚名為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兼佥事、臨鞏兵備道 ○降補山東巡撫方大猷、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密雲兵備道 ○丙辰。
以江南奏捷。
遣侍衛尼雅達、費揚古等、赍敕往谕和碩豫親王多铎等。
敕曰覽王等奏捷。
朕心不勝喜悅。
前者擊敗流賊。
着有茂功未幾、平河南、取揚州破揚子江水陸諸營。
直抵金陵。
江南遂定此皆王與諸臣同心報國所緻。
深可嘉尚。
至各郡邑投誠官員、或為福王所授。
或為王等所委。
俱開明履曆。
分别。
注冊各處文武軍民、盡令薙發。
傥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其郡邑有未下者或宜移檄招撫。
或宜統兵征巢□刀。
地方一切事宜酌議速奏。
○丁巳。
戶部奏言、故明加派三饷、及召買等項。
已奉恩诏除免。
但三饷之内、原非盡派之民間。
有出于裁扣驿站賓興及官吏柴馬、衙役工食者。
宜量留派徵。
得上□日、仍照舊徵收 ○禮部奏言、本朝舊例。
是月不伐樹不焚骼。
不上墳。
查故明時無此例得上□日着照例傳谕旗下各官。
其漢官不必傳谕 ○戊午。
以将材臧延齡為遊擊管狹西固原鎮東協副将事。
○巡漕禦史劉明偀奏言、兵民急需莫如漕運。
江南舊額四百萬石。
今或因災變蠲免。
則額數宜清。
運法原用軍旗。
今運戶改為編氓。
則運法宜定。
修船每歲一舉。
迩來逃毀殆盡。
則修造宜急。
運道旱淺溢沖。
則撈沙築堤宜豫。
疏入下所司詳議。
○己未。
以南京平定。
上禦殿。
攝政王多爾衮、率諸王、貝勒、貝子、公、及文武群臣、上表。
行慶賀禮是日、遣戶部尚書英俄爾岱、告祭圜丘。
禮部尚書郎球、告祭方澤。
吏部尚書鞏阿岱告祭太廟内大臣何洛會、告祭社稷圜丘祝文曰。
臣仰承天命。
遣定國大将軍豫親王多铎等、統兵征剿。
蕩平流寇。
底定三秦。
黃河以南、望風響應。
兩淮官民、誠心歸順。
惟揚州逆命未服。
旋被攻克。
江東将士鳥驚魚潰。
投降者二十三萬。
餘皆奔竄。
自是造船渡江。
大兵直抵金陵。
福王朱由松遁走。
官民踴躍出迎。
俄頃之間、南方遂定。
此皆上天默佑之所緻也。
敬行慶禮祭告。
伏惟歆飨餘文同 ○攝政王多爾衮、谒先師孔子廟、行禮。
賜師生胥隸銀、計二千二百餘兩。
○庚申。
遣河南道監察禦史毛九華巡按應天。
廣東道試監察禦史趙宏文、巡按蘇松。
浙江道監察禦史陳昌言、提督南直學政。
○辛酉。
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多铎等、奏擒故明福王朱由松捷音。
言南京既克。
福王潛遁太平。
遂遣多羅貝勒尼堪護軍統領圖賴固山額真阿山同固山貝子吞齊和托、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阿爾津、敦拜、署護軍統領杜爾德、梅勒章京伊爾德、阿哈尼堪、前鋒統領努山等、率官兵追之福王複走蕪湖我兵趨擊。
福王登舟欲渡江。
圖賴遂據江口。
截其去路僞靖國公黃得功逆戰擊敗之敵兵皆堕水。
盡奪其舟。
得功中流矢死僞總兵田
乙酉六月。
壬子朔。
以故明洮岷副将趙之璧為甯夏花馬池副将。
将材孫應舉、為遊擊管甯夏平羅副将事。
○癸醜。
吏部右侍郎熊文舉、以南京已定條奏四事。
一、請蠲南直等處加派錢糧。
一、請将南京投順各官分别酌用。
一、請差官徵聘山林高蹈名賢。
一王師入京之始。
最先歸順任事勤勞各官宜加優異或用之南方、分符建節。
以揚盛化。
得上□日、大兵初入京。
諸臣投誠歸順、任事勤勞者。
應分别優異、以示獎勸。
餘候恩诏行。
○免直隸興濟縣元年分荒殘額賦。
○百戶安啟懋、讦奏原任天津總督駱養性、貪婪通賊五事。
辭連刑部侍郎黨崇雅。
下法司訊。
不實。
拟斬得上□日、安啟懋免死、革職 ○甲寅。
雷震大同弘賜堡東門城樓 ○以正紅旗滿洲覺羅喀喇、為護軍參領。
○增設三關守關章京。
以尼堪守古北口碩塞守張家口。
石漢守喜峰口 ○山東巡撫方大猷、坐擅逐縣官當削職。
因有微勞。
令以監司用 ○免近畿三百裡内已圈地土、二年分額賦三分之二 ○恤守懷慶、援濟源陣亡将士。
予副将常鼎祭二壇全葬。
蔭一子銮儀衛指揮佥事、世襲參将陳國才祭一壇。
蔭一子銮儀衛百戶世襲守備五員、銀各一百兩。
千總七員銀各八十兩。
把總八員銀各六十兩。
兵丁一千七百五十五名、銀各三十兩。
○乙卯。
升登萊道參政丁文盛、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山東。
督理營田軍務 ○升山海道佥事楊雲鶴、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分巡登萊道。
密雲道佥事夏揚名為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兼佥事、臨鞏兵備道 ○降補山東巡撫方大猷、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密雲兵備道 ○丙辰。
以江南奏捷。
遣侍衛尼雅達、費揚古等、赍敕往谕和碩豫親王多铎等。
敕曰覽王等奏捷。
朕心不勝喜悅。
前者擊敗流賊。
着有茂功未幾、平河南、取揚州破揚子江水陸諸營。
直抵金陵。
江南遂定此皆王與諸臣同心報國所緻。
深可嘉尚。
至各郡邑投誠官員、或為福王所授。
或為王等所委。
俱開明履曆。
分别。
注冊各處文武軍民、盡令薙發。
傥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其郡邑有未下者或宜移檄招撫。
或宜統兵征巢□刀。
地方一切事宜酌議速奏。
○丁巳。
戶部奏言、故明加派三饷、及召買等項。
已奉恩诏除免。
但三饷之内、原非盡派之民間。
有出于裁扣驿站賓興及官吏柴馬、衙役工食者。
宜量留派徵。
得上□日、仍照舊徵收 ○禮部奏言、本朝舊例。
是月不伐樹不焚骼。
不上墳。
查故明時無此例得上□日着照例傳谕旗下各官。
其漢官不必傳谕 ○戊午。
以将材臧延齡為遊擊管狹西固原鎮東協副将事。
○巡漕禦史劉明偀奏言、兵民急需莫如漕運。
江南舊額四百萬石。
今或因災變蠲免。
則額數宜清。
運法原用軍旗。
今運戶改為編氓。
則運法宜定。
修船每歲一舉。
迩來逃毀殆盡。
則修造宜急。
運道旱淺溢沖。
則撈沙築堤宜豫。
疏入下所司詳議。
○己未。
以南京平定。
上禦殿。
攝政王多爾衮、率諸王、貝勒、貝子、公、及文武群臣、上表。
行慶賀禮是日、遣戶部尚書英俄爾岱、告祭圜丘。
禮部尚書郎球、告祭方澤。
吏部尚書鞏阿岱告祭太廟内大臣何洛會、告祭社稷圜丘祝文曰。
臣仰承天命。
遣定國大将軍豫親王多铎等、統兵征剿。
蕩平流寇。
底定三秦。
黃河以南、望風響應。
兩淮官民、誠心歸順。
惟揚州逆命未服。
旋被攻克。
江東将士鳥驚魚潰。
投降者二十三萬。
餘皆奔竄。
自是造船渡江。
大兵直抵金陵。
福王朱由松遁走。
官民踴躍出迎。
俄頃之間、南方遂定。
此皆上天默佑之所緻也。
敬行慶禮祭告。
伏惟歆飨餘文同 ○攝政王多爾衮、谒先師孔子廟、行禮。
賜師生胥隸銀、計二千二百餘兩。
○庚申。
遣河南道監察禦史毛九華巡按應天。
廣東道試監察禦史趙宏文、巡按蘇松。
浙江道監察禦史陳昌言、提督南直學政。
○辛酉。
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多铎等、奏擒故明福王朱由松捷音。
言南京既克。
福王潛遁太平。
遂遣多羅貝勒尼堪護軍統領圖賴固山額真阿山同固山貝子吞齊和托、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阿爾津、敦拜、署護軍統領杜爾德、梅勒章京伊爾德、阿哈尼堪、前鋒統領努山等、率官兵追之福王複走蕪湖我兵趨擊。
福王登舟欲渡江。
圖賴遂據江口。
截其去路僞靖國公黃得功逆戰擊敗之敵兵皆堕水。
盡奪其舟。
得功中流矢死僞總兵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