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稱攝政叔父王。
夫叔父、為皇上叔父。
惟皇上得而稱之。
若臣庶皆呼。
則尊卑無異矣。
臣以為當于叔父上、加一皇字。
庶上下辨而體統尊。
此名義宜定者也。
疏上。
下禮部詳開儀注以聞 ○丁酉。
命阿霸垓部落塞爾哲爾台吉襲其父卓禮克圖郡王爵。
仍賜銀盆衣緞等物 ○以故一等甲喇章京巴爾都禅巴圖魯兄多諾、二等甲喇章京葉素特納睦子班丹、牛錄章京兼半個前程圖顔圖子圖拜、牛錄章京薩錫布伯父子鼐穆布、各襲職 ○以軍功加牛錄章京覺羅雅布海半個前程。
○升三等甲喇章京額參侯痕巴圖魯為二事甲喇章京。
以其從征山東及攻克玉田功也 ○以工部郎中李迎晙、久着勤勞。
加太仆寺少卿、仍管郎中事 ○以刑部左侍郎郝晉、仍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保定等府、提督紫荊等關兼理海防軍務 ○免山東平度州、莒州、壽光、蒲台、昌邑、範縣、元年分荒殘額賦 ○給故明晉王朱審烜家口月糧 ○戊戌。
叙迎順各官功。
授恭順侯弟吳惟華、為恭順侯。
錦衣衛提督東司房太子太傅左都督駱養性、為太子太師。
海運副将都督同知海時行、為右都督。
錦衣衛指揮同知吳惟蕃、為指揮使。
錦衣衛指揮佥事吳惟莊、為指揮同知。
禦史趙開心、于應升京堂職銜加一級 ○命滿洲子弟就學。
分為四處。
每處用伴讀十人、勤加教習。
十日一次、赴監考課。
遇春秋演射。
五日一次、就本處習練。
俾文武兼資。
以儲實用。
從國子監祭酒薛所蘊請也 ○故明文華殿中書舍人張朝聘、助木千株、修建宮殿。
自請議叙。
得上□日、用人惟以才德。
豈有因捐助授官之理。
此項木原從何來。
着經管官察明、酌量給價 ○己亥。
升兵科都給事中戴明說、為太常寺少卿。
光祿寺少卿王志舉、為太仆寺少卿。
浙江道禦史趙繼鼎、為大理寺寺丞 ○以故明太仆寺少卿王萬象、為通政使司右參議。
江西道禦史毛九華、為河南道監察禦史。
貴州道禦史智铤、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巡冀甯道 ○開陝西鼓鑄。
從總督孟喬芳請也。
○宣府巡撫馮聖兆疏言、柴溝堡、己賜察哈爾國公主。
其府第、擇用廪生閻允第等居宅。
但無他宅償允第等。
議令入監。
得上□日、應償房屋、當聽戶部撥給。
若令入監、殊非政體 ○直隸巡按衛周允疏言、畿南荒旱。
小民饑馑。
啖泥食草。
面無人形。
而有司皇皇錢糧是問。
新舊兼徵。
解存并亟。
民方以蠲赈望之上。
上乃以輸納責之下。
夫夏田無望、秋成何期。
禾麥無收、租賦何出。
欲醫瘡而乏術。
欲果腹而無資。
民間疾苦。
莫甚于斯。
敢籲聖明。
大沛汪□□山戊不□濊。
或蠲或赈。
留此孑遺。
是即發政施仁之首務也。
下戶部議。
○刑科給事中孫襄奏言、犯人家口入官。
婦女至于給配。
漸恐廉恥道喪、節義風微。
臣以為惟叛逆強盜、應盡誅沒。
外此均宜及身而止。
至修律屢奉綸音。
諸臣或以開創之始、未免過于鄭重。
而不知此非可以創為者。
但取清律明律、訂其同異。
删其冗繁。
即足以憲百王而垂後世。
似無事過為紛更。
疏入。
得上□日、家口入官原處重罪豈得濫及着确議條例具奏。
修律但宜參酌同異。
删除繁冗。
不必過為紛更。
所奏是。
刑部知道。
○庚子。
遣福建道試禦史姜金允巡按江北。
湖廣道禦史高去奢、提督江北學政。
廣西道禦史李發元、巡視兩淮鹽課。
貴州道禦史劉明偀、巡漕。
時陝西道禦史趙開心亦在應差之列。
以其直聲久着、令别候優擢。
○以原任副将程時登、為山西老營堡副将 ○免山東章邱、濟陽二縣、京班匠價。
并令各省俱除匠籍為民 ○壬寅。
廷試貢生李思問等二百二十七名 ○癸卯。
升刑部郎中胡廷佐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守冀北道。
刑部郎中夏揚名、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密雲兵備道。
戶部郎中石鎮國、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永平兵備道 ○甲辰。
禮部議定攝政王稱号及儀注。
凡文移、皆書皇叔父攝政王。
一切大禮。
如圍獵、出師、操驗兵馬、諸王、貝勒、貝子、公等聚集之所、禮部具啟、傳示聚集等候。
其各官、則視王所往、列班跪送。
候王回、令諸王退則退。
貝勒以下、送及王府門方退。
其集候各官、跪迎如前。
遇元旦、及慶賀禮。
滿漢文武諸臣、朝賀皇上畢。
即往賀皇叔父王。
若諸王侍坐于皇叔父王前親王及饒餘郡王、不叩頭而坐。
承澤郡王、衍禧郡王以下。
叩頭坐皇叔父王若饋财畜食物于禮親王、則令人受不叩頭若饋諸親王、及饒餘郡王财畜、俱立受。
俟後入見時令人啟知。
謝與不謝、一聽皇叔父王命。
傥有事差遣、及赍賞之人遇諸王于道。
過諸王門。
俱不下馬。
若赍食于諸親王、及饒餘郡王俱立受。
不叩頭。
承澤郡王、衍禧郡王以下、跪受叩頭。
若升賞官員于皇上前謝恩。
于皇叔父王前不謝。
其自外入、自内出各官朝皇上畢。
即往見皇叔父王。
若賜茶飯、饒餘郡王以上、不叩頭。
承澤郡王、衍禧郡王以下、照常叩頭。
皇叔父王于午門内從便下轎諸親王、郡王、于午門外下轎。
○戶部議覆河東巡鹽禦史劉今尹疏言、河東鹽額課銀一十二萬四千九百餘兩。
故明給宣大山西三鎮宗祿軍饷。
今應解京庫。
其
夫叔父、為皇上叔父。
惟皇上得而稱之。
若臣庶皆呼。
則尊卑無異矣。
臣以為當于叔父上、加一皇字。
庶上下辨而體統尊。
此名義宜定者也。
疏上。
下禮部詳開儀注以聞 ○丁酉。
命阿霸垓部落塞爾哲爾台吉襲其父卓禮克圖郡王爵。
仍賜銀盆衣緞等物 ○以故一等甲喇章京巴爾都禅巴圖魯兄多諾、二等甲喇章京葉素特納睦子班丹、牛錄章京兼半個前程圖顔圖子圖拜、牛錄章京薩錫布伯父子鼐穆布、各襲職 ○以軍功加牛錄章京覺羅雅布海半個前程。
○升三等甲喇章京額參侯痕巴圖魯為二事甲喇章京。
以其從征山東及攻克玉田功也 ○以工部郎中李迎晙、久着勤勞。
加太仆寺少卿、仍管郎中事 ○以刑部左侍郎郝晉、仍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保定等府、提督紫荊等關兼理海防軍務 ○免山東平度州、莒州、壽光、蒲台、昌邑、範縣、元年分荒殘額賦 ○給故明晉王朱審烜家口月糧 ○戊戌。
叙迎順各官功。
授恭順侯弟吳惟華、為恭順侯。
錦衣衛提督東司房太子太傅左都督駱養性、為太子太師。
海運副将都督同知海時行、為右都督。
錦衣衛指揮同知吳惟蕃、為指揮使。
錦衣衛指揮佥事吳惟莊、為指揮同知。
禦史趙開心、于應升京堂職銜加一級 ○命滿洲子弟就學。
分為四處。
每處用伴讀十人、勤加教習。
十日一次、赴監考課。
遇春秋演射。
五日一次、就本處習練。
俾文武兼資。
以儲實用。
從國子監祭酒薛所蘊請也 ○故明文華殿中書舍人張朝聘、助木千株、修建宮殿。
自請議叙。
得上□日、用人惟以才德。
豈有因捐助授官之理。
此項木原從何來。
着經管官察明、酌量給價 ○己亥。
升兵科都給事中戴明說、為太常寺少卿。
光祿寺少卿王志舉、為太仆寺少卿。
浙江道禦史趙繼鼎、為大理寺寺丞 ○以故明太仆寺少卿王萬象、為通政使司右參議。
江西道禦史毛九華、為河南道監察禦史。
貴州道禦史智铤、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巡冀甯道 ○開陝西鼓鑄。
從總督孟喬芳請也。
○宣府巡撫馮聖兆疏言、柴溝堡、己賜察哈爾國公主。
其府第、擇用廪生閻允第等居宅。
但無他宅償允第等。
議令入監。
得上□日、應償房屋、當聽戶部撥給。
若令入監、殊非政體 ○直隸巡按衛周允疏言、畿南荒旱。
小民饑馑。
啖泥食草。
面無人形。
而有司皇皇錢糧是問。
新舊兼徵。
解存并亟。
民方以蠲赈望之上。
上乃以輸納責之下。
夫夏田無望、秋成何期。
禾麥無收、租賦何出。
欲醫瘡而乏術。
欲果腹而無資。
民間疾苦。
莫甚于斯。
敢籲聖明。
大沛汪□□山戊不□濊。
或蠲或赈。
留此孑遺。
是即發政施仁之首務也。
下戶部議。
○刑科給事中孫襄奏言、犯人家口入官。
婦女至于給配。
漸恐廉恥道喪、節義風微。
臣以為惟叛逆強盜、應盡誅沒。
外此均宜及身而止。
至修律屢奉綸音。
諸臣或以開創之始、未免過于鄭重。
而不知此非可以創為者。
但取清律明律、訂其同異。
删其冗繁。
即足以憲百王而垂後世。
似無事過為紛更。
疏入。
得上□日、家口入官原處重罪豈得濫及着确議條例具奏。
修律但宜參酌同異。
删除繁冗。
不必過為紛更。
所奏是。
刑部知道。
○庚子。
遣福建道試禦史姜金允巡按江北。
湖廣道禦史高去奢、提督江北學政。
廣西道禦史李發元、巡視兩淮鹽課。
貴州道禦史劉明偀、巡漕。
時陝西道禦史趙開心亦在應差之列。
以其直聲久着、令别候優擢。
○以原任副将程時登、為山西老營堡副将 ○免山東章邱、濟陽二縣、京班匠價。
并令各省俱除匠籍為民 ○壬寅。
廷試貢生李思問等二百二十七名 ○癸卯。
升刑部郎中胡廷佐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守冀北道。
刑部郎中夏揚名、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密雲兵備道。
戶部郎中石鎮國、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永平兵備道 ○甲辰。
禮部議定攝政王稱号及儀注。
凡文移、皆書皇叔父攝政王。
一切大禮。
如圍獵、出師、操驗兵馬、諸王、貝勒、貝子、公等聚集之所、禮部具啟、傳示聚集等候。
其各官、則視王所往、列班跪送。
候王回、令諸王退則退。
貝勒以下、送及王府門方退。
其集候各官、跪迎如前。
遇元旦、及慶賀禮。
滿漢文武諸臣、朝賀皇上畢。
即往賀皇叔父王。
若諸王侍坐于皇叔父王前親王及饒餘郡王、不叩頭而坐。
承澤郡王、衍禧郡王以下。
叩頭坐皇叔父王若饋财畜食物于禮親王、則令人受不叩頭若饋諸親王、及饒餘郡王财畜、俱立受。
俟後入見時令人啟知。
謝與不謝、一聽皇叔父王命。
傥有事差遣、及赍賞之人遇諸王于道。
過諸王門。
俱不下馬。
若赍食于諸親王、及饒餘郡王俱立受。
不叩頭。
承澤郡王、衍禧郡王以下、跪受叩頭。
若升賞官員于皇上前謝恩。
于皇叔父王前不謝。
其自外入、自内出各官朝皇上畢。
即往見皇叔父王。
若賜茶飯、饒餘郡王以上、不叩頭。
承澤郡王、衍禧郡王以下、照常叩頭。
皇叔父王于午門内從便下轎諸親王、郡王、于午門外下轎。
○戶部議覆河東巡鹽禦史劉今尹疏言、河東鹽額課銀一十二萬四千九百餘兩。
故明給宣大山西三鎮宗祿軍饷。
今應解京庫。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