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建都
自五代以來,北虜侵我疆土,索我金帛,以宋太祖、太宗之繼興,終不能制。
下至靖康之變,尤不忍言,蓋由所都非形勢之地也。
胡元據有中國垂九十載,無複天理之可言。
天生我太祖掃除之。
推戴之初,即欲宅形勢,以臨中夏、禦夷狄,故嘗幸汴、幸洛,将幸關陝而還。
斯時中原之地,久為胡馬所踐,繼以寇盜,民不聊生,六騑所過,率皆空城。
於是定鼎江南,以資兵食,而都北之志未嘗一日忘也。
且以燕城為元舊都,形勢可以制虜,因以封我太宗焉。
及上登極,即廣舊邸為皇城,頻年駐跸。
當時群臣不知睿意所向,屢請南還,因出令曰:“敢有複請者,論以妖言。
”于是,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等皆遭重罰。
自此基命始定,遂成萬世之業。
雖殽、函之固莫能及矣。
永樂壬辰之後,大駕頻征沙漠,搜剿遺孽,屢抵巢穴而歸。
是則都燕之志,太祖實啟之,太宗克成之也。
○封建 漢高祖既為天子,大封同姓,枝大於幹,馴緻七國之變。
然中興之業,卒賴後系。
唐之興也,子弟皆有封爵,建宅以居京師,惟食其祿而已,國家緩急無所系焉。
降而至宋,宗室之封,必自遙授小官,漸進侯王,除拜之煩,蓋無虛日。
其邸第散處兩京,故有南西内外班之分。
曆年既久,僅同民庶。
後遭金虜之患,無一人操尺寸兵以起者,此皆由封建不得其制也。
我太祖受命之初,首立藩輔,諸子自勝衣已上,皆冊立為真王,其國皆處要沖之地。
制度儀從,不侈不儉,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
上無所專,下無所擾,聖子神孫,将遍天下。
真萬世之良規也。
○宣廟平漢存趙 宣德初,漢庶人高煦反。
報至,言其甲兵甚精銳。
上召楊文敏公等議,榮建親征之策。
上難之。
榮曰:“陛下骨肉之患,非親行不可。
”上從之。
夜拜陽武侯薛祿為大将軍。
軍行,大駕遂繼發。
六軍追至,在途雨下如注。
七日抵城下。
高煦方殺人祭纛,聞駕至,倉卒不能出城;若稍緩,則其勢猖獗難制矣。
兵不血刃,罪人已得。
稱請屠城,榮為救免,止坐其同謀者。
方奏凱,有告趙王謀反者,言其與高煦相連。
上複召諸大臣議,皆請乘破竹之勢以取之。
獨楊文貞公士奇進曰:“陛下臨禦未久,即平漢,又去趙,不一年而剪先帝之二手足,豈列聖在天之意乎?況趙反形未露。
”上曰:“奈何?”士奇曰:“當遣廷臣素與趙厚者一人往谕之,使其以意自陳,願進三護衛軍,則去其羽翼,雖欲反,不可得矣。
”上可之。
遂遣驸馬都尉井行,所尚主乃趙王同母故也。
井既至,以禍福譬曉之。
趙果從其計,以護衛來歸。
自此潛消其不軌之心,而諸藩相繼辍護衛矣。
朝廷免用兵之費,趙亦能保其國。
後上開文淵閣,特設宴召三四老臣,先以觞觞士奇,曰:“此賞卿存趙之功。
”終宴甚歡,皆厚賜而歸。
此實宣廟之用言,二臣之善謀也。
○胡皇後 宣宗胡皇後無子,宮中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遂得冊為皇後,而廢胡為仙姑。
時仁宗張後為皇太後,愛胡之賢,且憫其無辜,不使别居,令人自所處清甯宮,進膳如常儀。
每朝會宴享,必命胡坐孫之上,婦姑之間,恩禮甚笃。
孫常怏怏。
英宗立,尊張太後為太皇太後、孫為太後。
胡每事謙讓,不敢居孫之右。
正統七年,太皇太後崩,凡六宮有位号者皆得祭奠,胡不敢與太後之列,惟與諸嫔妃同事。
孫太後知而有見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
太後命閣下諸臣議治喪之儀,時楊士奇卧病於家,諸臣往問,士奇曰:“當以後禮殓,葬景陵。
”問者曰:“此非内中所欲。
”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後世罵名。
”諸臣因議以嫔禦禮葬。
天順六年,孫太後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孫所出,惟皇後錢氏知其詳,亦不言。
八年,英宗大漸,後泣訴曰:“皇上非孫太後所生,實宮人之子,死于非命,久無稱号。
胡皇後賢而無罪,廢為仙姑。
其死也,人畏孫太後,殓葬皆不如禮。
胡後位未複,惟皇上念之。
”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
錢後素性孝謹,絕無妒忌。
英宗北狩,每夜哀籲拜天,倦則卧地,因損一肢;哭泣太多,複損一目。
傾宮中之所有,佐迎駕之費。
英宗在南城下自得,後每
下至靖康之變,尤不忍言,蓋由所都非形勢之地也。
胡元據有中國垂九十載,無複天理之可言。
天生我太祖掃除之。
推戴之初,即欲宅形勢,以臨中夏、禦夷狄,故嘗幸汴、幸洛,将幸關陝而還。
斯時中原之地,久為胡馬所踐,繼以寇盜,民不聊生,六騑所過,率皆空城。
於是定鼎江南,以資兵食,而都北之志未嘗一日忘也。
且以燕城為元舊都,形勢可以制虜,因以封我太宗焉。
及上登極,即廣舊邸為皇城,頻年駐跸。
當時群臣不知睿意所向,屢請南還,因出令曰:“敢有複請者,論以妖言。
”于是,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等皆遭重罰。
自此基命始定,遂成萬世之業。
雖殽、函之固莫能及矣。
永樂壬辰之後,大駕頻征沙漠,搜剿遺孽,屢抵巢穴而歸。
是則都燕之志,太祖實啟之,太宗克成之也。
○封建 漢高祖既為天子,大封同姓,枝大於幹,馴緻七國之變。
然中興之業,卒賴後系。
唐之興也,子弟皆有封爵,建宅以居京師,惟食其祿而已,國家緩急無所系焉。
降而至宋,宗室之封,必自遙授小官,漸進侯王,除拜之煩,蓋無虛日。
其邸第散處兩京,故有南西内外班之分。
曆年既久,僅同民庶。
後遭金虜之患,無一人操尺寸兵以起者,此皆由封建不得其制也。
我太祖受命之初,首立藩輔,諸子自勝衣已上,皆冊立為真王,其國皆處要沖之地。
制度儀從,不侈不儉,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
上無所專,下無所擾,聖子神孫,将遍天下。
真萬世之良規也。
○宣廟平漢存趙 宣德初,漢庶人高煦反。
報至,言其甲兵甚精銳。
上召楊文敏公等議,榮建親征之策。
上難之。
榮曰:“陛下骨肉之患,非親行不可。
”上從之。
夜拜陽武侯薛祿為大将軍。
軍行,大駕遂繼發。
六軍追至,在途雨下如注。
七日抵城下。
高煦方殺人祭纛,聞駕至,倉卒不能出城;若稍緩,則其勢猖獗難制矣。
兵不血刃,罪人已得。
稱請屠城,榮為救免,止坐其同謀者。
方奏凱,有告趙王謀反者,言其與高煦相連。
上複召諸大臣議,皆請乘破竹之勢以取之。
獨楊文貞公士奇進曰:“陛下臨禦未久,即平漢,又去趙,不一年而剪先帝之二手足,豈列聖在天之意乎?況趙反形未露。
”上曰:“奈何?”士奇曰:“當遣廷臣素與趙厚者一人往谕之,使其以意自陳,願進三護衛軍,則去其羽翼,雖欲反,不可得矣。
”上可之。
遂遣驸馬都尉井行,所尚主乃趙王同母故也。
井既至,以禍福譬曉之。
趙果從其計,以護衛來歸。
自此潛消其不軌之心,而諸藩相繼辍護衛矣。
朝廷免用兵之費,趙亦能保其國。
後上開文淵閣,特設宴召三四老臣,先以觞觞士奇,曰:“此賞卿存趙之功。
”終宴甚歡,皆厚賜而歸。
此實宣廟之用言,二臣之善謀也。
○胡皇後 宣宗胡皇後無子,宮中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遂得冊為皇後,而廢胡為仙姑。
時仁宗張後為皇太後,愛胡之賢,且憫其無辜,不使别居,令人自所處清甯宮,進膳如常儀。
每朝會宴享,必命胡坐孫之上,婦姑之間,恩禮甚笃。
孫常怏怏。
英宗立,尊張太後為太皇太後、孫為太後。
胡每事謙讓,不敢居孫之右。
正統七年,太皇太後崩,凡六宮有位号者皆得祭奠,胡不敢與太後之列,惟與諸嫔妃同事。
孫太後知而有見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
太後命閣下諸臣議治喪之儀,時楊士奇卧病於家,諸臣往問,士奇曰:“當以後禮殓,葬景陵。
”問者曰:“此非内中所欲。
”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後世罵名。
”諸臣因議以嫔禦禮葬。
天順六年,孫太後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孫所出,惟皇後錢氏知其詳,亦不言。
八年,英宗大漸,後泣訴曰:“皇上非孫太後所生,實宮人之子,死于非命,久無稱号。
胡皇後賢而無罪,廢為仙姑。
其死也,人畏孫太後,殓葬皆不如禮。
胡後位未複,惟皇上念之。
”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
錢後素性孝謹,絕無妒忌。
英宗北狩,每夜哀籲拜天,倦則卧地,因損一肢;哭泣太多,複損一目。
傾宮中之所有,佐迎駕之費。
英宗在南城下自得,後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