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逮捕與審判

關燈
向對那類詩避而不觀,因為那些隱喻、史實,都需要單獨解釋,讀來甚感吃力,作者自己賣弄學問,為讀者加重負擔,殊為無謂。

    其實這樣炫耀也並不困難,因為數百年來,蘇詩的評注家一直忙著在歷史和唐詩裏發掘蘇詩用典的出處。

     對蘇東坡的指控,有的十分牽強。

    最有趣的指控中,有一條是寫兩株老柏的七律。

    詩裏說柏樹"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這兩句詩認為是對皇帝大不敬,因為龍是皇帝的象徵,而今皇帝正在位,作者應當說有龍在天,不應當說在九泉地下。

    另外還有一首牡丹詩,在詩內作者歎造物之巧,能創造出牡丹種類如此之繁多。

    禦史解釋此詩為諷刺新當政者能制定如此多之種種捐稅。

    《菊賦》的序言裏曾提到吃妃菊的苦種籽,禦史認為作者是在直接諷刺全境百姓的貧窮,尤其是指朝廷對官吏薪俸的微薄。

    "生而盲者不識日"是諷刺科舉考生的淺陋無知,諷刺考生不通儒學,隻知道王安石在《三經新義》裏對經書的注釋。

     蘇東坡在對方大部分指控上,都坦白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自然有憤怒之感、失望之聲,足以表明自己對當道的苛酷批評,罪有應得。

     在給朋友駙馬王詵的若幹首詩裏,有一行詩是坐聽"鞭答不呻呼。

    "又說,"救荒無術歸亡通"。

    他也提到"虎難摩",是為政貪婪的象徵。

    在給朋友李常的詩裏,他確是說在密州"灑涕循城拾棄孩。

    "那些男屍、女屍、嬰屍都餓死于路也,當時確是"為郡鮮歡"。

    關於他給朋友孫覺的詩裏,有一行說二人相約不談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約定,誰談政治,罰酒一杯。

    在給曾鞏的一首詩裏(曾鞏官位不高,但是一代古文大家人他說厭惡那些"股耳如惆蟬"的小政客。

    在他給張方平的詩裏,他把朝廷比為"荒林惆蟄亂"和"廢沼蛙蟈淫",又說自己"遂欲掩兩耳"。

    在給範鎮的詩裏,他直言"小人",我們也知道在給周郎的詩裏,他把當權者暗比做"夜果"。

    在寫杭州觀潮時,他說東海若知君王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在他一個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了兩首詩給他,把那詩仔細看一下,也頗有趣。

    並且可以瞭解官吏的憤怒,也可略知蘇詩字裏行間的含義。

    若按字面譯成英文而不加注釋,便毫無意義可言。

    其中一首說: 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 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向方知冀北空, 獨鶴不須驚夜旦,群鳥未可辨雌雄。

     蘇東坡承認他很佩服這位朋友,所以用孔子的不怨不容這種說法把他比孔子。

    第二行指東漢大經學家派弟子東行的典故。

    第三行指西漢蕭何以智勇在朝收平淮南王之亂於無形。

    第六行指良馬出於冀北,又進而指韓愈馬說中的伯樂過冀北之野,而冀北駿馬遂空一事,亦指滿朝已無真才賢士。

    第五行指鶴立雞群,亦即賢人與小人之比,隱含之義即在朝之庸庸碌碌者,皆雞鴨之輩,於是午夜長鳴非鶴莫屬。

    最後一行更易令人緻怒,因為詩經上有兩廳俱曰予聖,誰識鳥之雌雄?"等於說朝廷上隻有一群烏鴉,好壞難辨。

     他給那位朋友的第二首諷刺詩如下: 仁義大捷徑,詩書一旅亭。

     相誇緩若若,猶誦麥青青。

     腐鼠何勞嚇,高鴻本自冥。

     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

     這首詩的前三行指的是虛偽的讀書人侈談仁義,實則以此為求取功名富貴的階梯,並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

    "麥青青"一典,按蘇東坡的意思,是由莊子論追求利祿官爵的人而來,那些人一生迷戀官爵,埋葬時口中含有珍珠,但是他們的墳墓早晚會夷為青青的麥田。

    第四行包含另一個莊子上的典故。

    楚王願以高位請莊子去做官,莊子謝絕,並且告訴國王的使者一個故事:有一個專吃腐肉的烏鴉,找到了一個腐敗的老鼠,正在一棵樹上大享其美味,這時一隻仙鶴趕巧從旁飛過,烏鴉以為仙鶴來搶它的美味,就發出尖叫的聲音想把仙鶴嚇走,但是仙鶴高飛到白雲中去了。

    這個故事的含義,就是蘇東坡對小人的爭權爭位不屑一顧。

     我有一種想法,我覺得蘇東坡會以為因寫詩而被捕、受審為有趣,他一定以在法庭上講解文學上的典故為樂事。

     當時大家深信蘇東坡對朝廷至為不敬,他曾把當政者比為嗚蛙,比為嗚蟬,比為夜嫋,比為吃腐鼠的烏鴉,比為禽場中的雞鴨。

    最使人不能忍受的是罵他們為"沐猴而冠",不是人而裝人。

    總之,蘇東坡是看不起舒稟、李定那等人,那麼舒稟、李定為什麼要對蘇東坡有好感呢? 審問終結,大概是十月初,證據呈給皇帝。

    牽連的人很多,尤其是駙馬王詵,在審問時牽扯到他,因為他曾和蘇東坡交換過各種禮物贈品。

    皇帝下令凡與蘇東坡交換過詩文的人,都得把手中的詩文呈上備查。

     仁宗的皇後,她一向支持蘇東坡,這時染病而死。

    她死前曾對皇帝說:"我記得蘇東坡弟兄二人中進士時,先帝很高興,曾對家人說,他那天為子孫物色到兩個宰相之才。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