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王府莊
關燈
小
中
大
魯迅自己說過,小時候有一個時期寄食于親戚家,被人說作乞食。這便是癸巳秋後至甲午夏天的事情,親戚家即是魯老太太的母家,那時外祖父早已去世,隻是外婆和兩房舅舅而已。外祖父晴軒公,名希曾,是前清舉人,在戶部做過主事,不久告假回家,不再出去,他于甲申年去世,到那時正是十年了。偶然翻閱範嘯風的《癸俄尺牍》稿本,中間夾着一張紙,上寫答周介孚并賀其子入泮,下署魯希曾名,乃是範君筆迹,代拟的一篇四六信稿,看來實在并不高明。可惜上邊沒有年月,依照别的尺牍看來,可能是光緒五六年(己卯庚辰)的事。信中有雲,“弟自違粉署,遂隐稽山,蝸居不啻三遷,蠖屈已将廿載,所幸男婚女嫁,願了向平,侄侍孫嬉,情娛垂晚。”又雲,“弟有三嬌,從此無白衣之客,君惟一愛,居然繼黃卷之兒。”這裡自述倒還實在,他有兩個兒子,長字怡堂,次字寄湘,都是秀才,還有一個小孩們叫作“二舅舅”的,即是所說的侄兒,其名号卻是忘記了。孫是怡堂的兒子,名佩紳,二舅舅的兒子名為佩紫,都比魯迅要大三四歲。晴軒公的三個女兒,長适嘯唫鄉阮家,次适廣甯橋郦家,三适東昌坊口周家,阮士升與郦拜卿都是秀才,這次伯宜公也進了學,所以信裡那麼的說,顯出讀書人看重科名的口氣,在現今看來覺得很有點可笑了。
魯家的舊宅是在靠近海邊,去鎮塘殿不遠的安橋頭,規模狹小,連舊時那麼重視的“文魁”匾額都沒有地方挂,因此暫時移居在外邊,寫這信時是住在王府莊,與範嘯風恰好是鄰居。那地方口頭叫作王浦莊,到底不知道那三個字是怎麼寫法,範嘯風在《皇甫莊陳山廟社供田記》中說:“予鄉皇甫莊在會稽縣東三十裡,或曰宋時為趙王府第,因以成莊,或曰是村權輿姓皇甫者居之,故曰皇甫莊。”在那村裡範沈二姓居多,寄湘的外家姓沈,大抵因為這個關系,所以一時住在那裡,魯迅寄食的時候正是魯宅在王府莊的最後的一年。
魯家的舊宅是在靠近海邊,去鎮塘殿不遠的安橋頭,規模狹小,連舊時那麼重視的“文魁”匾額都沒有地方挂,因此暫時移居在外邊,寫這信時是住在王府莊,與範嘯風恰好是鄰居。那地方口頭叫作王浦莊,到底不知道那三個字是怎麼寫法,範嘯風在《皇甫莊陳山廟社供田記》中說:“予鄉皇甫莊在會稽縣東三十裡,或曰宋時為趙王府第,因以成莊,或曰是村權輿姓皇甫者居之,故曰皇甫莊。”在那村裡範沈二姓居多,寄湘的外家姓沈,大抵因為這個關系,所以一時住在那裡,魯迅寄食的時候正是魯宅在王府莊的最後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