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成

關燈
惠穆馳芳。

    蓬首茕居,志潔貞孀,溫容玉映,節峻松篁。

    處家以儉,訓子周良,煥耀赫奕,代為輝光。

    桂苑忽凋,蘭叢敗霜,故不可問,悠悠彼蒼。

    於先茔,新創玄堂,紀之於石,永矣無疆。

     (錄自《考古與文物》一九九零年第四期) №開成013 【蓋】 失。

     【志文】 唐故汝州襄郏等城群牧使朝議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上柱國賜绯魚袋琅耶郡王公墓志銘并序 蓋黃撰公姓王氏,諱志用,字志用,其先琅耶人也;比因從職,至於上京。

    曾祖諱仙,字彥之;轅門老效,舉有嘉聲,大名末彰,俄爾而殒。

    王父諱羔,字從一;素懷道藝,養志衡第,取樂於時,代稱達士。

    父諱俊,字朋方,試太常寺大祝。

     公幼性沖邈,異於同侪。

    洎德宗皇帝握圖,順宗皇帝儲位。

    诏選穎達聰悟為侍衛者。

    公獨屆於殿庭焉。

    頗有異能,時輩感服。

    至於德宗皇帝升遐,順宗皇帝登極,俯顧左右,擇其勤勞。

    上惬聖心,獨應人望,才衣綠服,朱绂又加。

    怛赫王庭,肅清内外。

    天降大禍,皇帝又崩。

    洎憲宗皇帝登極,公已先朝舊臣,還居散位。

     特蒙右軍中尉,梁公早年見知,一拔從事。

    軍威肅睦,靡不鹹賴,素為毗倚。

    後淮西悖逆,皇帝興師。

    诏擢梁公監統天兵,掃清氛。

    遂果克獲,凱歌而旋。

    公以為手足肺腸,潛機密運,謀而若神,紀綱實賴。

    奏錫章服,表於勳焉。

    既勞曆數年,名譽時邁。

    □其利器,至於休期。

    洎穆宗皇帝登極,诏選以祗應四方之諸侯者。

    □内侍奏遷為内養,至難之處,靡不盡到。

    勤劬歲久,竭節王家。

    銜恩指麾,罔不事集。

    皇帝憂勤,特诏除於群牧使。

    撫茲五載,龍駒一變,圉子怡然,天馬孕姿,飛黃襲慶,每歲閱於天廄,聞而上陳。

    天顔顧瞻,驷*躞蹀。

    墳玉而舞,鳴於生風。

    皇帝複睹能公,察其節效,寵以朱服,再領舊務,式表思勤。

    公瘼瘠素無,曆職方盛,始於三秋。

    享年五十有一,時開成二年十一月三日,奄然薨於本郡使之官舍。

    诏令卻赴上京永興裡之私第。

    大殓已訖,痛忉何言。

    夫人蓋氏,□逾冰潔,操挺松孤。

    号恸而幽鳥悲鳴,哀結而寒雲動色。

    理家和協,方同魚水之遊;昧輯宗□,早播母儀之範。

    長子公谏,身居散位,仕未階遷,痛失蔭而心骨已摧。

    仰号天而精魂喪絕。

    次公讓,年未成童,志窮藝學,毀瘠若喪,方謝老成。

    黃忝沐姻親,恩逾山嶽,毫厘未苔,大禍忽锺,天鑒孔明,實彰餘志。

     嗚呼!日月逝矣,時不可留。

    以開成三年正月二十六日葬於萬年縣青龍原,禮也。

     時乃寒氣微斂,晴光晝昏。

    昊穹而陟岵無期,仰精誠而貫於厚地。

    銘曰: 寒玉潔,古松貞,負直氣,佐王庭,何以比,公之清。

    瑤草忽死,芳香頃歇,寶鏡破圓,寵劍摧折。

    何以比兮?公之影絕。

    茔阙已新封,壟柏方初植,哀兮将苦兮,大夜無終極。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二冊) №開成014 【蓋】 失。

     【志文】 故幽州盧龍節度都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使持節檀州諸軍事檀州刺史兼殿中侍禦史充威武軍團練等使汝南周府君墓志銘  次舅氏掖述并書有唐故汝南周府君諱元長,字,其先武王之裔,後别封汝川,因以稱望,源分派遠,代有其人。

    洎曾祖钊,皇金紫光祿大夫、大同軍使、平州刺史、兼禦史中丞、盧龍節度留後。

    祖贽,皇銀青光祿大夫、秘書少監、邢二州刺史。

    考平,皇給事郎、幽府參軍、薊州錄事參軍使。

    君先府君之長子。

    外族隴西李氏,即餘之甥也。

    植性明敏,禀氣惠和,識智才辯,天假神授,屬文遊藝,不師於人,發言立詞,唯孝與義,居先君喪,絕漿七日,幾不勝哀。

    故能事親竭力,勞苦無愠,以奉甘膳;撫育弟妹,和顔怡情,視之恐傷。

    貞元末,旅於漁陽,太守異席待之,一言自合,以甘旨是乏,所資及親,遂投筆就職,受團練衙官。

    骥不稱力,順流同塵。

    元和初,侍中彭城公嗣位,辟為衙前虞候。

    名雄候掩,勤勵克修。

    旋改瀛州衙門職。

    侍中入觐,因劃瀛莫,置觀察廉使。

    盧公以君才實見知,署為衙将,兼永甯軍副。

    名因望高,謙慮心下,兢兢素行,議絕猜嫌。

    長慶初,瀛莫既複,節制朱公改授盧龍節度押衙。

    未幾,丁太夫人憂,茹酸泣血,毀及終制,改攝薊州司馬。

    秉司武之能,郡無狡吏。

    明年,卻複舊職,奉正議大夫、檢校太子中允、兼監察禦史,權知薊州軍州事。

    居守如真,邊俗歌謠,襁負歸業。

    寶曆歲,橫海阻命,太保武威王總戎,有诏伐叛。

    由是命君爪牙,委之心膂。

    或敷奏天阙,或将命鄰封。

    陳七縱之機權,結兩地之歡好。

    遂見鴻恩曲鑒,四境欽承,事合於宜,抗辭必直。

    滄海既定,獲兇帥四人以獻,對*天顔,備論邊事。

    上嘉之,賜錦彩、金器、衣服,诏所司轉殿中侍禦史。

    大和九載,右仆射史公受钺,特署兩節度部押衙。

    錄其勳勞,章表上請。

    恩除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使持節檀州諸軍事檀州刺史、兼殿中侍禦史、充威武軍團練等使,散官如故。

    仍改名雲長。

    嗚呼!立節推誠,始終無替,禦下能恕,持盈益謙,所謂斯仁,冀延百福,天乎不惠,遽遴鞫兇,以開成二年十月廿日遇疾,終於幽都歸比裡之私第,享年六十四。

    即以三年歲在戊午四月十三日庚子蔔葬於薊城東北七裡龍道之古原。

    仲弟應長,躬主喪事,禮備饬終。

    夫人徐氏,有女四人。

    長女适彭城劉師穆,次女适範陽盧霄翅,一女落發披缁,小女才挂喪服。

    此則鄧攸之恨,永閉窮泉。

    外生男姜氏,曰景異,感如存之念,報分食之恩,衣纟襄以嗣之。

    哀亦甚矣。

    餘君之舅氏,情愛則殊,痛廣廈遽折於棟梁,逝水忽沉於昆玉,收繼血之淚,書不朽之文。

    言非飾詞,事紀實錄。

    銘曰: 嶽渎之靈,人倫之英。

    膺時而生,禀天而明。

    玉潤其美,松茂其貞。

    孝以事親,忠以奉君。

    順色敬養,策名樹勳。

    莅職從政,在邦必聞。

    大夢奄然,魂歸逝川。

    劍飛空匣,琴絕幽弦。

    徽酞可紀,惠愛昭宣。

    友弟孝思,蔔宅從宜。

    手足既墜,肝心若遺。

    哀榮已矣,形影長辭。

    承家無子,殁有餘悲。

    空垂盛烈,昔代箴規。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北京卷第二冊) №開成015 【蓋】 大唐故楊府君墓志銘 【志文】 大唐故興元府參軍弘農楊府君墓志銘并序 鄉貢進士田舜夫撰公諱行立,字知道,其先弘農人也。

    越國茂族,關西儒學,或默而識黃絹之旨,或敏而對楊梅之诮。

    奕葉軒冕,世有其賢。

    曾祖子華,皇德州安陵縣丞、贈禮部員外郎、同州刺史。

    祖寓,皇申州锺山縣令、贈秘書少監、左散騎常侍、戶部尚書右仆射。

    河嶽降粹,嗣生元臣,扶持聖唐,底定區宇,累授泾原、河陽、汴州節度使,贈司徒。

    高門華毂,勳烈。

    公則司徒之幼子也。

    靈鳳出丹山之穴,骊龍生渥窪之池。

    天資惠和,神假聰秀。

    七歲通孝經、論語,十歲明詩、禮。

     嘗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可以終身之矣。

    年十五,敕授興元府參軍,司徒公以幼稚之愛,奏請随從。

    優诏許焉。

    大和六年,司徒公罷節浚郊,尋醫洛下。

    公乃彩衣弄鳥,奉養無違。

    及司徒公薨世,則居喪毀瘠,水漿不入。

    一門望其成器,九族保其承家。

    厥疾彌留,奄忽玄夜。

    開成元年五月三日,終於東都恭安裡之私第,春秋廿一。

    嗚呼!生於慶門,何福也。

    死於弱齡,何咎也。

    實天道之難問也。

    開成三年七月廿七日,葬於伊阙縣尚官鄉先茔之原,禮也。

    丹楚挽,哀榮備焉。

    恐虞陵谷,請志泉石。

    其銘曰: 關西慶門,冠蓋輝映。

    嗟嗟參軍,降年不永。

    歲時葉吉,□先茔。

    刻石泉戶,其彰令名。

     鄉貢進士唐缜書(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洛陽卷第十三冊) №開成016 【蓋】 失。

     【志文】 唐故左内率府兵曹參軍顔府君墓志銘并序 鄉貢進土吳繇撰公諱元貞,字玢玉,琅耶人也。

    懿哉聖賢之後,代有所稱,爰自兖公,至北齊黃門侍郎,盛列清風,輝煥史策。

    公則黃門五世孫也。

    夙蘊大志,負宏略,沉沉然有古人之風,意廓如也。

    承平之中,仕不謬入,以令望所推,一命於内率,雖居下位,而美名長稱於上。

    列秩滿東還,以天寶之初,去世於任城私第,權厝於第之南陌。

    夫人廣平程氏,贈廣平太君。

    有子二人:長曰還期,早亡;次曰仙期,自弱冠從舉京師,為宗叔魯公所留,旋遇羯胡逆亂,盜擾中原,荏苒歲時,未遂營舉。

    元和七載,終於河陽,以十三年四月廿三日改蔔茔所,遂葬於河南府河陽縣安樂鄉。

    地名洪保,崗号龍子,氵貝梁之東,滾水之西。

    今次孫楷長懷罔極之心,每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