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封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月,勳昭區宇。
緻君於堯舜之先,濟俗於胥庭之上。
郁為良輔,其在太尉英國公乎。
公諱,字懋功,本性徐氏,高平之著族焉。
後寓濟陰,又居東郡,今為衛南人也。
偃王以高義遣邦,導源於楚服;太尉以洪勳啟胙,得姓於皇家。
曾祖鵲,役魏濮陽郡守;祖康,齊谯郡太守,皇朝贈濟州刺史;家聲有裕,馮氏之累葉分符;門慶無疆,何族之聯芳授冊。
顯考蓋,皇朝散騎常侍,封濟陰郡王,固辭王爵,徙封舒團公,贈潭州都督,谧曰節。
其道可貴,鄉無亢禮之賓;其教有方,庭洽聞詩之訓。
初啟長沙之胙,旋頒曲阜之封。
式亮鳴謙,載光延賞。
公即節公之元子也。
惟嶽降靈,自天縱哲。
數尋擢穎,識者知其偉材;五尺成童,通賢咨其國器。
引旗為戲,早萌戡亂之心;學劍且成,夙韫濟時之略。
屬炎精告否,大浸方稽。
年甫十七,情圖九萬。
授手為念,擁膝長懷。
志欲清於天下,聲已馳於海内。
乃與同郡翟讓,單雄信等籌咨權略,董率英豪。
指麾而百郡傾心,叱咤而萬夫翹首。
未逾期月,盡有強齊之地。
及李密歸於翟讓,公乃推為盟主。
隋越王稱制東都,假密太尉,以公為右武候大将軍,封東海郡公。
炀帝南征不複,蛇豕之毒方流;化及北上長驅,犬羊之徒自擾。
公乃缟六師而抗憤,先固黎陽;料百勝以推鋒,義高即墨。
以順圖逆,所向無前。
我大唐繼天理物,撥亂反正。
革夏而三風已變,宅秦而五星遽聚。
李密為毛充所困,擁衆歸朝。
公知天命有在,猶全事君之節。
通啟於密,俟去就之命。
高祖聞而嘉之曰:此真忠義之士。
乃授黎州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尋改封於曹,賜姓李氏。
太宗龍川韫睿,豹略窮微,躬勞丹浦之師,親繳青丘之憝。
公參陪九伐,戡翦八荒,屠建德於河陰,武周於汾ㄛ。
而王充跋扈,且昧讴歌,苟安助桀之徒,偷據遷殷之野。
公載扈麾旆,克清洛。
爰洎凱旋,策勳疇帥。
太宗為上将而公膺下将焉。
獻捷之辰,特贲金甲,夷夏縱觀,莫不榮之。
加食邑五千戶,轉左監門衛大将軍、齊州總管。
逆賊劉黑闼、徐員朗、輔公┙之平也,鹹有大功焉。
太宗踐柞,授并州大都督,别食封九百戶。
尋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破颉利牙於漠北,虜獲廿餘萬。
皇上之居藩邸,遙攝并州,改授公左光祿大夫、并州長史。
六年初,議封建,徙封英國公,冊拜蕲州刺史。
時并不就國,複以本官遙領太子左衛率,徵拜兵部尚書,參謀國政。
上膺九星之耀,下層六坐之重。
持議以平,獻善伊直。
十七年加特進、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
太宗問罪東夷,以公為遼東道大總管。
屬延ヌ人寇,乃統蕃兵擊之,遂清大漠。
師旋,加領太常卿。
廿三年,以公事降授疊州都督。
宮車晚駕,遺诏迫複本官。
皇上纂圖,以特進檢校洛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知政事。
俄遷尚書左仆射。
聿階元佐,是居端右。
異伯仁三日之謠,同景倩四辭之切。
永徽元年,又表固讓。
帝重違雅志,以開府參國政焉。
四年,冊拜司空。
公勳業兼懋,聲實具舉。
登太階而平五土,升揆路而高百辟。
公材公望,朝野式瞻。
先朝嘗圖公像於淩煙閣,至是,皇上又命寫形焉。
神筆序之曰: 朕聞珠潛漢沼,仍輝交夜之光;玉蘊荊峰,終耀連城之價。
是以吳起佐魏,顯德舟中;樂毅歸燕,論功濟上。
用今方古,異代同規。
但公勇志潛通,石梁飲羽。
忠誠幽感,疏勒飛泉。
窮五帳之微,體金壇之要。
或以臨機制變,義在忘軀。
推毂受脈,情期竭命。
揚旌紫塞,非勞結燧之謀;振旅朱鸢,何假沉沙之術。
殘雲斷蓋,碎幾陣於龍庭;落月虧輪,摧數城於玄菟。
加以人陪帷幄,出總戎麾。
道駕八元,榮高三傑。
朕以绮執之歲,先朝持以委公。
故知則哲之明,所寄斯重。
自平台肇建,望苑初開,備引英奇,以光僚き。
而歲序推遷,凋亡互及,茂德舊臣,唯公而已。
用旌厥美,永飾丹青。
昔者西漢功臣,圖形於骐閣;東京列将,緒範於雲台。
語事可俦,校恩彌遠。
麟德之二載也,有事岱宗,特诏公為封禅大使,詳擇剛規,申明舊典。
式光絕代之禮,載洽施尊之慶。
憬彼韓*,長惡不悛。
奮而虐讠皮黎,尋戈而毒流支庶。
主上情期極溺,念轸推溝。
伐叛之規,伫成先志;總戎之重,乃卷台庭。
公尚想伏波,不辭於暮齒;載懷充國,莫逾於老臣,遂膺跪毂之儀,式隆分阃之寄。
虔奉聖,龔行天讨。
白羽既麾,玄夷底定。
蕩碛稔之逋寇,摅聖皇之宿憤。
偃伯韬戈,宇内胥悅。
振旅之日,乘輿親郊勞之,禮焉。
總章二年,加授太子太師。
臨軒策命,增别食封通前一千一百戶。
公載懷止足,累辭榮寵。
皇上深體二疏之誠,終俟一夔之力。
爰降優旨,一月三朝。
微展閑放,無虧變理。
惟公誕膺人傑,允迪師臣。
齊君五往而忘勞,晉臣一見而成服。
至如石陣沙城之變,三宮七舍之奇,匪因黃石之書,自得紫房之妙,斯乃公之餘事焉。
其有超倫絕迹,固不可得而略也。
方以事上,善必推君。
昭德塞違,有犯無隐。
先朝昔嘗閑宴,顧謂公曰:萬歲之後,屬卿以幼孤。
公涕雪緻詞,因噬指流血。
俄而沉醉,乃解禦服覆之。
又嘗目疾,親剪須以充藥劑。
因謂侍臣曰:非我私之,為社稷剖耳。
及上之嗣位,特流渥澤。
公嘗墜馬,乃降乘而撫之。
銮輿翟辂,三幸公宅。
儲後英藩,鹹陪天驷,此則忠於國而愛於君也。
事親之道,候色無違;就養之方,因心罔匮。
及風樹不靜,再從權奪。
外迫敦喻,内殷創巨。
茹荼嬰蓼,則朝序延悲;{苔木}貌樂形,而家臣不識。
此則孝於家而顯於親也。
姊以貞順守節,爰開石之封;弟以廉直效官,亟绾銅符之任。
友悌之至,貫于幽明。
此則睦於天倫也。
惟子及孫,是稱繁衍。
千金勖垂堂之誡,萬石禀趨裡之恭,組充庭,人莫知貴;芝蘭溢庑,時無間言。
此則嚴於庭訓也。
單雄信者,公之故人。
委質王充,竟罹逆黨。
請免官爵,以贖其辜。
國有常刑,止宥妻子。
逮将就戮,對之号恸。
因抽刀割股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
天下聞之,莫不掩泣。
是後收其孤嗣,愛同己子。
事轶指*,恩逾分宅。
此則義於交也。
束發登朝,便階七命。
升簪揆務,愈慎四知。
秩俸之資,鹹散於婕屬;恩賞之澤,必陣於廊庑。
是以寝丘之田,絕膏腴之利;文終之第,隔輪奂之美。
邁公儀之拔葵,甘次卿之脫栗。
此則廉於财也。
再戰而傾十角,一舉而滅三韓。
諒禀神谟,寄英勇。
是以東夷北狄,畏威懷惠。
匈奴昔嘗遣使,求識於公。
類彼王商,竟贻真相之目;均夫李廣,憚其飛将之名。
此則或於邊也。
景茲七德,獨秀千齡,故能業濟勤王,功宣輔帝。
夤奉三聖,鹹穆良哉之重;式暢九功,允光則哲之化。
道冠惟師,望優元老。
可謂令德具美,善始令終音欤。
從幸九成,移疾沉痼。
及旋京第,即居路寝。
東首而卧,然待終。
主上憂形於色,恩過於常。
日昃忘餐,甚於置郵之問;夜分辍寝,深乎窺壁之勞。
以公嘗誡滿盈,子弟多述職於外。
至是,驿召鹹令侍疾。
伏枕彌留,乘箕不駐,以總章二年十二月三日薨,春秋七十有六。
天子撫床沫泣,士龠纏悲,哭於别次,哀聲外澈。
文武存列,不勝感欷。
特诏辍朝七日,撤樂亦如之。
中宮悼切宗臣,事均於吳漢;副後痛殷良傅,情深於杜夷。
藩技委奠而含凄,列辟望廬而揮涕。
華夷轸恨,愚智同傷,豈止舍襲、辍耕罷肆而已。
有诏冊贈太尉、使持節、大都督、揚和滁宣歙常潤七州諸軍事、揚州刺史;給班劍卅人,加羽葆鼓吹;賜布帛二千五百段,米粟副焉;兇事所須,務從優厚,并賜東園秘器;仍今司禮大常伯、驸馬都尉楊思敬,司稼少卿李行诠監護。
粵以三年歲次庚午二月甲辰朔六日己酉陪葬於昭陵。
儀仗送至墓所往還。
有司考行,谥曰貞武公。
其墳象烏德山及鐵山,以旌平延ヌ、句麗之功也。
遺命薄葬,優诏許焉。
皇上親制碑文,以光粹烈。
尚以畢陌之前,雖贲盧山之象;趙樓之下,未紀滕城之銘。
爰诏史臣,載揚勳烈。
其頌曰: 虞夏膺,商周革命,稷契匡風,伊姜輔聖。
於昭鳳曆,登三有慶,顯允龍光,鹹一無競。
曾芒演粹,氣騰英,電眸異表,雲角殊祯。
滔滔遠度,凜凜高情,雄襟寥廓,沉從橫。
斧藻天經,發揮地紀,飾羽文箭,彤贲梓。
道藹八區,言應千裡,粵人之傑,惟物之軌。
運锺毀冕,年方弱冠,逐鹿知歸,從龍式贊。
抱樂辭夏,收圖佐漢,授钺申威,橫戈靜亂。
功昭草昧,業峻經綸,北清柳室,東掃扶津。
四瀛滌,六漠銷塵,總戎之律,執國之鈞。
西次徂輝,南箕托,方憲膠序,俄捐館舍。
桃徑無春,松扃有夜,庭範,鹿︶寝駕。
紫宸流悼,青宮締悲,國怆元老,朝虛帝師。
三河诏葬,四兆貞期,盧山贲象,畢陌聯逵。
哀笳嘹唳,容逶遲,盛德不朽,洪勳在茲。
(西安昭陵博物館藏石) №總章011 【蓋】 大唐故亡宮八品墓志 【志文】 大唐故亡宮八品墓志銘并序君芳芝薄照,□采藍田。
早契幽閑,克彰柔慎。
爰膺入選,載侍後庭。
織有□,肅恭無怠。
豈謂長生之藥,無驗金丹;燃玉釜。
以總章三年三月□日遘疾而終,窆於城西,禮也。
恐高天倚杵,巨海生桑,勒此沉銘,以照芳烈。
乃為銘曰:舟遷夜壑,草危晨露,一歎小年,空悲大墓。
清榛露結,白楊風度,蘭菊傳芳,永流缣素。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總章012 【蓋】 失。
【志文】 大唐故越州會稽縣令孟君墓志君諱樞,字玄機,琅邪平昌人也。
若夫赤□呈瑞,騰茂實於千齡;丹烏表祥,飛英聲於萬古。
是以長源浩汗,□江海俱深,崇基□崴,共嵩華比峻。
璋於焉間出,髦*所以挺生。
曜後光前,君得之矣。
曾祖□,魏衛尉卿、懷州刺史,即司空威之弟,仆射季之兄;祖仲康,齊金紫光祿大夫、漁陽郡太守;考公行,隋鹹陽縣令、營東都太監丞、朝請大夫、将作少監。
或燮理陰陽,棟梁社稷;或剖符千裡,闡化一同。
各擅美於當時,遂流芳於茲日。
君誕英靈之胤,禀淳粹之精,若美玉出於昆山,似明珠生於漢水。
年甫弱冠,壯志淩雲,六藝兼修,七武該備。
隋大業九年,東都破賊,勳授景義尉、大唐苑丘縣丞、虞候率府錄事、汾洲司士、高安、石邑、金鄉、會稽四縣令。
君宣風布政,寬猛不虧,求瘼除邪,探心照忒。
兇猾之黨,曆以嚴霜;柔順之徒,潤以膏雨。
曆官之處,每獲褒升;考校之司,恒居善宜。
既而滄波易往,白駒難駐,未窮攝養之歡,奄遘彌留之疾,乾封二年十二月廿日終於官舍,春秋七十有六。
以總章三年歲次戊辰四月乙卯朔十八日壬申,歸葬於洛陽縣清風鄉月城裡。
夫人博陵崔氏,濯質華宗,言歸高族,德均萊婦,成之功;道邁鴻妻,葉蘋蘩之饋。
華促*,忽墜驚風;嚴霜夜零,溘随朝露。
生有異室之和,死遵同穴之禮。
君情敦孝悌,志廉平,造次莫移,歲寒彌笃。
交不苟合,每循道而擇人;信必由忠,豈違方以衍正。
加以牆宇崇峻,風儀倜傥,聞之者欣慕傾心,見之者憚然增敬。
可謂曠代通人,邦家令德者也。
一旦殲良,百身靡贖,聽鄰笛以興嗟,睹遺琴而扌文淚。
清徽已謝,素範猶存,恐陵谷之遷徙,乃刊石於泉門。
銘曰: 遐觀舊史,逖聽前英,各陳芳烈,俱嗣嘉聲。
猗*君子,卯歲馳名,七德鹹備,六義俱成。
束發登朝,風儀秀上,似鋼百钅東,如松千丈。
違離舊邑,沉淪他壤,川逝空悲,山頹何仰?魂思墳隴,言遵歸路,古木糾紛,荒阡交互。
迎喪出郭,拊膺相顧,不見徽音,唯聞雅度。
安厝定兆,蔔筮雲吉,寂寂空山,冥冥泉室。
白楊隐霧,青松蔽日,浮生幾何?百年長畢。
(錄自《洛陽出土曆代墓志輯繩》)
緻君於堯舜之先,濟俗於胥庭之上。
郁為良輔,其在太尉英國公乎。
公諱,字懋功,本性徐氏,高平之著族焉。
後寓濟陰,又居東郡,今為衛南人也。
偃王以高義遣邦,導源於楚服;太尉以洪勳啟胙,得姓於皇家。
曾祖鵲,役魏濮陽郡守;祖康,齊谯郡太守,皇朝贈濟州刺史;家聲有裕,馮氏之累葉分符;門慶無疆,何族之聯芳授冊。
顯考蓋,皇朝散騎常侍,封濟陰郡王,固辭王爵,徙封舒團公,贈潭州都督,谧曰節。
其道可貴,鄉無亢禮之賓;其教有方,庭洽聞詩之訓。
初啟長沙之胙,旋頒曲阜之封。
式亮鳴謙,載光延賞。
公即節公之元子也。
惟嶽降靈,自天縱哲。
數尋擢穎,識者知其偉材;五尺成童,通賢咨其國器。
引旗為戲,早萌戡亂之心;學劍且成,夙韫濟時之略。
屬炎精告否,大浸方稽。
年甫十七,情圖九萬。
授手為念,擁膝長懷。
志欲清於天下,聲已馳於海内。
乃與同郡翟讓,單雄信等籌咨權略,董率英豪。
指麾而百郡傾心,叱咤而萬夫翹首。
未逾期月,盡有強齊之地。
及李密歸於翟讓,公乃推為盟主。
隋越王稱制東都,假密太尉,以公為右武候大将軍,封東海郡公。
炀帝南征不複,蛇豕之毒方流;化及北上長驅,犬羊之徒自擾。
公乃缟六師而抗憤,先固黎陽;料百勝以推鋒,義高即墨。
以順圖逆,所向無前。
我大唐繼天理物,撥亂反正。
革夏而三風已變,宅秦而五星遽聚。
李密為毛充所困,擁衆歸朝。
公知天命有在,猶全事君之節。
通啟於密,俟去就之命。
高祖聞而嘉之曰:此真忠義之士。
乃授黎州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尋改封於曹,賜姓李氏。
太宗龍川韫睿,豹略窮微,躬勞丹浦之師,親繳青丘之憝。
公參陪九伐,戡翦八荒,屠建德於河陰,武周於汾ㄛ。
而王充跋扈,且昧讴歌,苟安助桀之徒,偷據遷殷之野。
公載扈麾旆,克清洛。
爰洎凱旋,策勳疇帥。
太宗為上将而公膺下将焉。
獻捷之辰,特贲金甲,夷夏縱觀,莫不榮之。
加食邑五千戶,轉左監門衛大将軍、齊州總管。
逆賊劉黑闼、徐員朗、輔公┙之平也,鹹有大功焉。
太宗踐柞,授并州大都督,别食封九百戶。
尋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破颉利牙於漠北,虜獲廿餘萬。
皇上之居藩邸,遙攝并州,改授公左光祿大夫、并州長史。
六年初,議封建,徙封英國公,冊拜蕲州刺史。
時并不就國,複以本官遙領太子左衛率,徵拜兵部尚書,參謀國政。
上膺九星之耀,下層六坐之重。
持議以平,獻善伊直。
十七年加特進、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
太宗問罪東夷,以公為遼東道大總管。
屬延ヌ人寇,乃統蕃兵擊之,遂清大漠。
師旋,加領太常卿。
廿三年,以公事降授疊州都督。
宮車晚駕,遺诏迫複本官。
皇上纂圖,以特進檢校洛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知政事。
俄遷尚書左仆射。
聿階元佐,是居端右。
異伯仁三日之謠,同景倩四辭之切。
永徽元年,又表固讓。
帝重違雅志,以開府參國政焉。
四年,冊拜司空。
公勳業兼懋,聲實具舉。
登太階而平五土,升揆路而高百辟。
公材公望,朝野式瞻。
先朝嘗圖公像於淩煙閣,至是,皇上又命寫形焉。
神筆序之曰: 朕聞珠潛漢沼,仍輝交夜之光;玉蘊荊峰,終耀連城之價。
是以吳起佐魏,顯德舟中;樂毅歸燕,論功濟上。
用今方古,異代同規。
但公勇志潛通,石梁飲羽。
忠誠幽感,疏勒飛泉。
窮五帳之微,體金壇之要。
或以臨機制變,義在忘軀。
推毂受脈,情期竭命。
揚旌紫塞,非勞結燧之謀;振旅朱鸢,何假沉沙之術。
殘雲斷蓋,碎幾陣於龍庭;落月虧輪,摧數城於玄菟。
加以人陪帷幄,出總戎麾。
道駕八元,榮高三傑。
朕以绮執之歲,先朝持以委公。
故知則哲之明,所寄斯重。
自平台肇建,望苑初開,備引英奇,以光僚き。
而歲序推遷,凋亡互及,茂德舊臣,唯公而已。
用旌厥美,永飾丹青。
昔者西漢功臣,圖形於骐閣;東京列将,緒範於雲台。
語事可俦,校恩彌遠。
麟德之二載也,有事岱宗,特诏公為封禅大使,詳擇剛規,申明舊典。
式光絕代之禮,載洽施尊之慶。
憬彼韓*,長惡不悛。
奮而虐讠皮黎,尋戈而毒流支庶。
主上情期極溺,念轸推溝。
伐叛之規,伫成先志;總戎之重,乃卷台庭。
公尚想伏波,不辭於暮齒;載懷充國,莫逾於老臣,遂膺跪毂之儀,式隆分阃之寄。
虔奉聖,龔行天讨。
白羽既麾,玄夷底定。
蕩碛稔之逋寇,摅聖皇之宿憤。
偃伯韬戈,宇内胥悅。
振旅之日,乘輿親郊勞之,禮焉。
總章二年,加授太子太師。
臨軒策命,增别食封通前一千一百戶。
公載懷止足,累辭榮寵。
皇上深體二疏之誠,終俟一夔之力。
爰降優旨,一月三朝。
微展閑放,無虧變理。
惟公誕膺人傑,允迪師臣。
齊君五往而忘勞,晉臣一見而成服。
至如石陣沙城之變,三宮七舍之奇,匪因黃石之書,自得紫房之妙,斯乃公之餘事焉。
其有超倫絕迹,固不可得而略也。
方以事上,善必推君。
昭德塞違,有犯無隐。
先朝昔嘗閑宴,顧謂公曰:萬歲之後,屬卿以幼孤。
公涕雪緻詞,因噬指流血。
俄而沉醉,乃解禦服覆之。
又嘗目疾,親剪須以充藥劑。
因謂侍臣曰:非我私之,為社稷剖耳。
及上之嗣位,特流渥澤。
公嘗墜馬,乃降乘而撫之。
銮輿翟辂,三幸公宅。
儲後英藩,鹹陪天驷,此則忠於國而愛於君也。
事親之道,候色無違;就養之方,因心罔匮。
及風樹不靜,再從權奪。
外迫敦喻,内殷創巨。
茹荼嬰蓼,則朝序延悲;{苔木}貌樂形,而家臣不識。
此則孝於家而顯於親也。
姊以貞順守節,爰開石之封;弟以廉直效官,亟绾銅符之任。
友悌之至,貫于幽明。
此則睦於天倫也。
惟子及孫,是稱繁衍。
千金勖垂堂之誡,萬石禀趨裡之恭,組充庭,人莫知貴;芝蘭溢庑,時無間言。
此則嚴於庭訓也。
單雄信者,公之故人。
委質王充,竟罹逆黨。
請免官爵,以贖其辜。
國有常刑,止宥妻子。
逮将就戮,對之号恸。
因抽刀割股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
天下聞之,莫不掩泣。
是後收其孤嗣,愛同己子。
事轶指*,恩逾分宅。
此則義於交也。
束發登朝,便階七命。
升簪揆務,愈慎四知。
秩俸之資,鹹散於婕屬;恩賞之澤,必陣於廊庑。
是以寝丘之田,絕膏腴之利;文終之第,隔輪奂之美。
邁公儀之拔葵,甘次卿之脫栗。
此則廉於财也。
再戰而傾十角,一舉而滅三韓。
諒禀神谟,寄英勇。
是以東夷北狄,畏威懷惠。
匈奴昔嘗遣使,求識於公。
類彼王商,竟贻真相之目;均夫李廣,憚其飛将之名。
此則或於邊也。
景茲七德,獨秀千齡,故能業濟勤王,功宣輔帝。
夤奉三聖,鹹穆良哉之重;式暢九功,允光則哲之化。
道冠惟師,望優元老。
可謂令德具美,善始令終音欤。
從幸九成,移疾沉痼。
及旋京第,即居路寝。
東首而卧,然待終。
主上憂形於色,恩過於常。
日昃忘餐,甚於置郵之問;夜分辍寝,深乎窺壁之勞。
以公嘗誡滿盈,子弟多述職於外。
至是,驿召鹹令侍疾。
伏枕彌留,乘箕不駐,以總章二年十二月三日薨,春秋七十有六。
天子撫床沫泣,士龠纏悲,哭於别次,哀聲外澈。
文武存列,不勝感欷。
特诏辍朝七日,撤樂亦如之。
中宮悼切宗臣,事均於吳漢;副後痛殷良傅,情深於杜夷。
藩技委奠而含凄,列辟望廬而揮涕。
華夷轸恨,愚智同傷,豈止舍襲、辍耕罷肆而已。
有诏冊贈太尉、使持節、大都督、揚和滁宣歙常潤七州諸軍事、揚州刺史;給班劍卅人,加羽葆鼓吹;賜布帛二千五百段,米粟副焉;兇事所須,務從優厚,并賜東園秘器;仍今司禮大常伯、驸馬都尉楊思敬,司稼少卿李行诠監護。
粵以三年歲次庚午二月甲辰朔六日己酉陪葬於昭陵。
儀仗送至墓所往還。
有司考行,谥曰貞武公。
其墳象烏德山及鐵山,以旌平延ヌ、句麗之功也。
遺命薄葬,優诏許焉。
皇上親制碑文,以光粹烈。
尚以畢陌之前,雖贲盧山之象;趙樓之下,未紀滕城之銘。
爰诏史臣,載揚勳烈。
其頌曰: 虞夏膺,商周革命,稷契匡風,伊姜輔聖。
於昭鳳曆,登三有慶,顯允龍光,鹹一無競。
曾芒演粹,氣騰英,電眸異表,雲角殊祯。
滔滔遠度,凜凜高情,雄襟寥廓,沉從橫。
斧藻天經,發揮地紀,飾羽文箭,彤贲梓。
道藹八區,言應千裡,粵人之傑,惟物之軌。
運锺毀冕,年方弱冠,逐鹿知歸,從龍式贊。
抱樂辭夏,收圖佐漢,授钺申威,橫戈靜亂。
功昭草昧,業峻經綸,北清柳室,東掃扶津。
四瀛滌,六漠銷塵,總戎之律,執國之鈞。
西次徂輝,南箕托,方憲膠序,俄捐館舍。
桃徑無春,松扃有夜,庭範,鹿︶寝駕。
紫宸流悼,青宮締悲,國怆元老,朝虛帝師。
三河诏葬,四兆貞期,盧山贲象,畢陌聯逵。
哀笳嘹唳,容逶遲,盛德不朽,洪勳在茲。
(西安昭陵博物館藏石) №總章011 【蓋】 大唐故亡宮八品墓志 【志文】 大唐故亡宮八品墓志銘并序君芳芝薄照,□采藍田。
早契幽閑,克彰柔慎。
爰膺入選,載侍後庭。
織有□,肅恭無怠。
豈謂長生之藥,無驗金丹;燃玉釜。
以總章三年三月□日遘疾而終,窆於城西,禮也。
恐高天倚杵,巨海生桑,勒此沉銘,以照芳烈。
乃為銘曰:舟遷夜壑,草危晨露,一歎小年,空悲大墓。
清榛露結,白楊風度,蘭菊傳芳,永流缣素。
(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彙編》陝西卷第三冊) №總章012 【蓋】 失。
【志文】 大唐故越州會稽縣令孟君墓志君諱樞,字玄機,琅邪平昌人也。
若夫赤□呈瑞,騰茂實於千齡;丹烏表祥,飛英聲於萬古。
是以長源浩汗,□江海俱深,崇基□崴,共嵩華比峻。
璋於焉間出,髦*所以挺生。
曜後光前,君得之矣。
曾祖□,魏衛尉卿、懷州刺史,即司空威之弟,仆射季之兄;祖仲康,齊金紫光祿大夫、漁陽郡太守;考公行,隋鹹陽縣令、營東都太監丞、朝請大夫、将作少監。
或燮理陰陽,棟梁社稷;或剖符千裡,闡化一同。
各擅美於當時,遂流芳於茲日。
君誕英靈之胤,禀淳粹之精,若美玉出於昆山,似明珠生於漢水。
年甫弱冠,壯志淩雲,六藝兼修,七武該備。
隋大業九年,東都破賊,勳授景義尉、大唐苑丘縣丞、虞候率府錄事、汾洲司士、高安、石邑、金鄉、會稽四縣令。
君宣風布政,寬猛不虧,求瘼除邪,探心照忒。
兇猾之黨,曆以嚴霜;柔順之徒,潤以膏雨。
曆官之處,每獲褒升;考校之司,恒居善宜。
既而滄波易往,白駒難駐,未窮攝養之歡,奄遘彌留之疾,乾封二年十二月廿日終於官舍,春秋七十有六。
以總章三年歲次戊辰四月乙卯朔十八日壬申,歸葬於洛陽縣清風鄉月城裡。
夫人博陵崔氏,濯質華宗,言歸高族,德均萊婦,成之功;道邁鴻妻,葉蘋蘩之饋。
華促*,忽墜驚風;嚴霜夜零,溘随朝露。
生有異室之和,死遵同穴之禮。
君情敦孝悌,志廉平,造次莫移,歲寒彌笃。
交不苟合,每循道而擇人;信必由忠,豈違方以衍正。
加以牆宇崇峻,風儀倜傥,聞之者欣慕傾心,見之者憚然增敬。
可謂曠代通人,邦家令德者也。
一旦殲良,百身靡贖,聽鄰笛以興嗟,睹遺琴而扌文淚。
清徽已謝,素範猶存,恐陵谷之遷徙,乃刊石於泉門。
銘曰: 遐觀舊史,逖聽前英,各陳芳烈,俱嗣嘉聲。
猗*君子,卯歲馳名,七德鹹備,六義俱成。
束發登朝,風儀秀上,似鋼百钅東,如松千丈。
違離舊邑,沉淪他壤,川逝空悲,山頹何仰?魂思墳隴,言遵歸路,古木糾紛,荒阡交互。
迎喪出郭,拊膺相顧,不見徽音,唯聞雅度。
安厝定兆,蔔筮雲吉,寂寂空山,冥冥泉室。
白楊隐霧,青松蔽日,浮生幾何?百年長畢。
(錄自《洛陽出土曆代墓志輯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