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元傳

關燈
攸之、陳顯達、蕭順之等人先後多次企圖攻取彭城,以連接青、兖。

    隻是由于彭城已經鞏固,張永等人都被摧垮。

    現在計議,那裡的戍兵,多是胡人,臣先前鎮守徐州的時候,胡人子都将呼延籠達由于犯了罪,就發動叛亂,糾集胡人,一時間人情蠢蠢欲動。

    幸賴朝廷威靈遠布,罪人得以誅戮。

    又有團城子都将胡人王敕鉞負罪南叛,常懷奸邪之圖,狡猾地引誘同黨。

    依我愚誠的看法,應當以彭城的胡人軍隊換取南豫州遷徙來的兵卒,讓其轉到彭城戍守;又以中州的鮮卑人增補充實兵員人數。

    這樣做最為适宜。

    ”皇帝下诏說:“你所陳述的事,非常符合時宜。

    ” 這一年,尉元因為年老頻頻上表請求告老退休。

    八月,皇帝下诏說:“尉元年邁位尊,見識深遠,屢次上表告退。

    我因為尉元公秉持道德,清廉謙虛,胸懷公正隐忍,仁慈雅愛之心深廣,計謀高深可以依仗,方才委付以治民之政,任用他安撫百姓,他多次上書告退,還是違背他的宿願。

    但他謙虛的光輝愈加堅固,再三請求情意深切,倘若不屈從其崇高的願望,又何以成全他的美德呢。

    我已經準許他辭官退休,主管者可以下表到州裡,按照禮制滿足他的心願。

    ”尉元于是來到朝廷辭謝,高祖在殿庭接見他,命在殿前設宴慰勞他,賜給他玄冠素服。

    皇帝又下诏說:“大道者凝虛,至德者謙讓,所以後王效法幽深的義理用來統禦天下,聖人崇尚謙虛的光輝而降下美德。

    所以天子尊養年老緻仕的人,像對父親一樣對待三老,像對兄長一樣對待五更,用以明孝悌于萬國,垂教化于天下。

    若非道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誰能處于三老五更的地位?所以五帝崇尚德望,三王求讨诤言,如若求得一人,相同于古之賢哲,衰亂時代的群老,有誰能夠勝任?德才與聖哲相近的人就難以推舉,靠近中等的人才就容易挑選。

    朕雖見識虛寡,德行也不及先哲,五更三老的選拔,尚可以挑選到這樣的人。

    前任司徒、山陽郡開國公尉元,前任大鴻胪卿、新泰伯遊明根都是功臣元老,明智公正忠誠樸素,年輕時顯露英風,老年時鋪展雅迹,官位顯赫于台省,告老歸終于私第。

    可算得是善始善終,真乃曠世之賢人。

    尉元八十歲,應處于三老之重;遊明根以七十之齡,可充任五更之選。

    ”于是皇帝養三老五更于明堂,國老庶老于階下。

    高祖對三老再拜,親自袒衣、切割牲肉,執爵進酒,進送食物;對五更行直身肅拜之禮,賜給國老、庶老不等的衣服。

    接着尉元進言說:“自從天地初開,五行施則,人之所崇尚的,莫重于孝順。

    然而五孝六順,是天下之所先,望陛下重視此道,用以教化四方。

    臣已經衰老,不能走動很遠,但耳聞心想所及之事,不敢不竭盡我一片誠心。

    ”高祖說道:“孝順之道,是天地之根本,現在三老對我所說的話,我當銘記在心裡。

    ”遊明根進言說:“至孝可以通達神靈,至順能夠感動幽冥,所以《孝經》裡說: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這樣則孝順之道,無所不通。

    望陛下記取此道,用以幫助黎民百姓。

    臣年老志朽,見識昏昧,存于心中的思慮,不敢不盡言。

    ”高祖說道:“五更幫助三老說明重要的規範,鋪展盛德之音,朕應當克制自己遵循禮教,以便來日授之于民。

    ”典禮完畢,就賜予他們步挽一乘。

    皇帝下诏說:“尊尚三老五更,古今聖主都是一樣;欽佩年高者尊敬有德者,明哲之人都共同遵循。

    朕雖然不崇尚玄風,見識并不睿智,但要秉承先哲的教誨,遵循禮法的意旨。

    所以以德推崇三老,以善敬立五更,使三老如父得以昭彰,五更如兄得以顯露。

    前任司徒公尉元、前任鴻胪卿遊明根都以其謙沖之德告退,以其美好氣量歸老,所以尊司徒公為三老,事鴻胪卿為五更。

    雖然三老五更不是官職,耄耋之年沒有俸祿,但其實際地位已經極為尊貴,應當給以特殊的供養。

    三老可給予上公的俸祿,五更可給予元卿的俸祿,供食之待遇,也與其例相同。

    ” 太和十七年(493)七月,尉元病重,高祖親自前往探視。

    八月,尉元去世,終年八十一歲。

    高祖下诏說:“尉元一生高風亮節,為人寬和淳厚,仁愛之風顯著,内懷超群的武略,外有和美的儀容。

    從少到老,功勳備至,曆奉五朝,美譽四方,在南炫耀着河淮之功,在北光照着燕然的德業,魯宋緬懷他的仁愛,中台記載他的道德。

    真可謂立身備于本末,行道著于始終,功勳書于玉牒,恩惠結于民心的人啊。

    于是五福久集于身,辭官歸老。

    謙讓之德已經昭彰,遠近之人流傳歌詠,卒于三老之位,是我四方之典範。

    原說他能更加長壽,能長久輔佐王業。

    誰料天不遺老,阖然長逝。

    朕懷念他的功勳思念他的美德,心中無限悲痛傷感。

    但由于戎事纏身,恨不能對他極盡禮節。

    可賜予布帛絲織物二千匹、棺木與葬器、朝衣一套,并替他營造墳茔墓地。

    ”朝廷給尉元定谥号為景桓公。

    用特殊的禮儀厚葬尉元,賜給羽葆鼓吹、假黃钺、班劍四十人,賜帛一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