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競傳

關燈
王競,字無競,彰德人。機警聰敏,勤奮好學,十七歲就借助于父祖的功績補官。宋宣和年間,王競在太學兩次考試合格,被任屯留主簿。進入當朝後,授職大甯縣令,曆任寶勝鹽官,又轉為河内縣令。這一年地方發生了饑荒,盜賊四起,王競想方設法懸賞抓拿賊人,不出數月就全部抓獲。夏秋季節之交,沁水泛濫,王競征發百姓修築堤壩。土豪劣紳和狡猾的官吏趁機作惡,搜刮民财。王競核實情況後,把要征收的費用幾乎削減了一半。全縣百姓編了諺語說“:西山至河岸,縣官兩人半。”因為前任韓希甫與王競相繼治理河内縣,都很有才幹,而绛州正平縣令張元也有些業績,但比起兩人則趕不上,所以諺語這樣說。

    天眷元年(1138),王競轉任固安縣令。皇統初年(1141),參政韓窻向朝廷舉薦王競,于是便召他暫任翰林文字之職,并兼任太常博士。皇上下诏書,命令做金源郡王完顔婁室墓碑的碑文,王競完全按實際情況來記述,又請國史校對,因而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碑文作為範例。天眷二年,在館閣的考試中,王競的文章位居魁首,于是他被正式授職。

    後來,王競升遷為尚書禮部員外郎。當時海陵王執掌國政,處理政事都由他一人做主。他想讓百官在處置朝政時都避開朝堂。王競說,作為臣子沒有避諱朝政公事的。于是,海陵王才終止了這種做法。蕭仲恭由于作為太傅統領三省的功績而加封親王,他想援引遼國的舊制,使親王使用紫羅傘。事情下傳到禮部,王競和郎中翟永固明白地說這不對,最終沒讓事情通過。海陵王因此很看重王競。天德初年(1149),王競轉任翰林待制,遷升翰林直學士後,改做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翰林侍講學士,改任太常卿,與其他人一起修訂國史。再被提拔為禮部尚書,仍然參與編修國史。

    大定二年(1162)春天,王競跟随太傅張浩進京朝拜,皇上下诏書重又封他為禮部尚書。這年,王競奉旨搬遷睿宗的陵墓,所行禮儀不符合典禮制度,結果他被削去兩級官職。皇帝又下诏令他創制五龍車,讓他兼任翰林學士承旨、編修國史。大定四年(1164),王競死于任上。

    王競學識淵博,能做文章,善于草書、隸書,擅長寫大字,兩京宮殿上的榜文題字都是王競所寫。士大夫推舉他為書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