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散安貞傳

關燈
提控沒烈奪下北門進城,其他軍隊攻取賊軍的水寨,各軍繼續前進,殺死賊兵五千多人。

    劉二祖被打傷,并被抓獲,一起被抓的還有僞參謀官崔天..、楊安兒的僞太師李思溫。

    其餘衆人保守大小峻角子山,我軍前後追擊,殺死并俘虜的賊兵數以萬計,并且斬殺了劉二祖。

    皇上下诏對沒烈等人給予不同的提升獎賞。

    皇上诏令尚書省說:“山東東、西路的賊黨若還有煽動聚衆鬧事的,诏書到日,一并免去他們的罪過,命令他們各自恢複舊業。

    各處官司盡心招撫他們,優厚地加以撫恤,不要讓他們流離失所。

    ”十月,安貞升遷為樞密副使,行院在徐州。

     貞..四年(1216)二月,楊安兒的殘餘黨徒再次騷擾山東。

    皇上诏令仆散安貞與蒙古綱、完顔弼拿着剛下達的诏書招安楊安兒。

    五月,仆散安貞發兵讨伐郝定,連戰連勝,敵軍被殺死九萬人,投降了三萬多人,僅有郝定一人幸免。

    安貞繳獲很多僞金銀牌及器械,前來歸順的有近萬人,安貞把他們都安撫好,恢複其職業。

    自從楊安兒、劉二祖戰敗後,河北殘破,戰争不斷發生。

    賊黨常常反複勾結,進行盜竊搶掠的人,都穿紅色襖以便相互識别,别号“紅襖賊”。

    官軍雖然攻讨過,卻不能把他們消滅。

    大概都是李全、國用安、時青一類人。

     興定元年(1217)十月,皇帝诏令仆散安貞道“:防守黃河的士卒大多是老幼疲弱、不能勝任兵役的人,命令他們快速更換。

    ”興定二年(1218)十二月,開封治中呂子羽等人帶國書到宋國議和,宋人不接受。

    皇上任仆散安貞為左元帥,行使參知政事的職權,執管尚書省元帥府;唐、息、壽、泗各路元帥府分路帶領三萬軍兵,由安貞統率,定好日期,下诏攻伐宋國。

    安貞到了安豐,宋兵七千人抵抗,權都事完顔胡魯剌奮力沖殺,擊敗宋兵,追擊到淝水,宋兵戰死二千多人。

    安貞趕到大江,随之回軍。

     興定三年(1129)閏四月,安貞從軍中來,入朝在仁安殿進見皇上。

    完顔胡魯剌進升一級官職。

    很久以後,安貞進見皇上,禀奏道:“淝水一戰的勝利,完顔胡魯剌的功勞為第一,臣用兵的事情都同此人商議,他的功勞大但得到的賞賜少,乞請陛下增加封賞以勉勵後來人。

    ”尚書省奏道“:凡行省、行院、帥府、參議、左右司、經曆官都事以下都提升一級官職,之所以斷絕請求這條路,是因為要堵住奸辛之門。

    安貞的請求不能聽從。

    ”于是皇上沒有答應安貞。

     興定五年(1131),皇上再次攻伐宋國。

    二月,安貞從息州出發,在七裡鎮駐軍,宋兵占據淨居山,安貞派兵擊敗了宋兵。

    宋兵保守山中寺院。

    安貞放火焚燒山寺,并乘勝追擊到洪門山。

    宋兵正挖濠溝、修栅欄,安貞的軍隊急速出擊,奪取了宋兵的栅欄。

    宋國黃統制集中五千軍兵護守黃土關,黃土關極為險峻,一向有戰備,宋兵堅守關隘,并不出戰。

    安貞派輕裝兵士分别為左右軍悄悄登上黃土關,另外派三千軍兵直逼關門。

    第二天,左右軍在山頂會合,俯瞰關内。

    宋軍守關的人望見,驚駭得站立不住。

    中間部隊急速進攻,宋兵潰敗,于是奪取黃土關。

    随後進入梅林關,攻下麻城縣,抵達大江,趕到黃州并攻克下來。

    又進軍攻克蕲州,前後殺死的宋兵不可勝數。

    安貞擒獲宋國皇室宗親男女七十多人,獻給朝廷,班師回來。

    安貞每次抓住宋國壯士,就釋放而并不殺掉,放了大約數萬人,使用他這條政策的人,就算有功。

    宣宗對宰相大臣說:“阿海的謀略固然好,這些人哪會不想歸附?南京離宋國國境極近,這些人既然不能殺盡,該安排在哪裡呢?朕想把他們驅趕到邊境,送他們回去,怎麼樣?”宰相大臣不做回答。

     六月一日,尚書省禀奏安貞謀反。

    宣宗對平章政事英王守純說“:朕觀察這份奏書,都是虛飾之詞,不合實際,責令他們重新審察。

    ”二十五日,安貞連同他的兩個兒子一起被殺,因為他的祖父忠義,父親揆立有大功,才免除他的兄弟連坐。

     當初,安貞攻下蕲州,捕獲宋國宗室,不殺掉而進獻給朝廷,于是成為罪過。

    安貞擔心讒言,因而賄賂近侍局,于是這事被拿來當作誣陷他的證據,安貞率軍征伐,曾經說:“三代為将,是道家所忌諱的。

    ”從忠義、揆到安貞,共三代人是大将。

     當初,安貞攻下蕲州,收繳的金銀絲帛,分給了将士。

    南京都轉運使行六部事李特立、金安軍節度副使纥石烈蒲剌都、大名路總管判官銀術可因此而欺瞞、隐藏金帛。

    事情被發覺後,李特立被處死,纥石烈蒲剌都、銀術可被杖罰一百并革除官名。

    皇上下诏審察他們的罪狀,李特立被革去三個官職,下降三級,蒲剌都、銀術可被革去兩個官職、下降兩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