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礯傳
關燈
小
中
大
高絗,字穆仲,遼陽渤海人。他聰穎好學,從小就能做曲,同宿舍的人想試試他的才能,讓他一天做十個曲子來戲弄他,高絗欣然提筆,不到晚上就做完了,且文雅順暢。高絗二十六歲時登進士第,但他乞求回鄉生活,二年後他調任誋陰丞,後召進京城任尚書省令史,授予右司都事。高絗母親去世時,他辭官服孝,孝期滿後出任吏部員外郎,攝左司員外郎。
王彥潛、常大榮、李慶之都在吏部官職人選中,吏部考慮王彥潛、常大榮都是進士第一名,位次應當在李慶之之上。王彥潛任..州防禦判官,常大榮任臨海軍節度判官,李慶之任渖州觀察判官。左司郎中賈昌祚心藏私念,想派李慶之到..州,他欺詐說:“..州雖是佳郡,但防禦判官卻在節鎮之下。”于是改授王彥潛為臨海軍節度判官、常大榮為渖州觀察判官,李慶之為..州防禦判官。李慶之開始選拔時,昌祚任李慶之為會試诠讀官,而李慶之弟弟李慶雲任尚書省令史,多與權貴結交,海陵王很讨厭他,曾經對左右司說“:昌祚一定同李慶之關系好。”大奉國臣是遼陽人,永甯太後同族的人,先任東京警巡院使,因為貪贓而被免職,他想依靠太後求見,海陵王皇帝沒有答應。高絗與大奉國臣有鄉情,準備授予他貴德縣令。海陵皇帝大怒,于是昌祚、高絗、吏部侍郎馮仲等,不同程度地被杖打,李慶雲被打一百五十下,免去職務離朝。不久,馮仲、昌祚、李慶雲都死了,高絗降為清水縣主簿,兵部員外郎攝吏部主事楊邦基降為宜君縣主簿,吏部主事宋仝降為誋陰縣主簿,尚書省知除楊伯傑降為闾陽縣主簿。
二年後,高絗為大理司直,升戶部員外郎、同知中都都轉運使、太常少卿、吏部郎中。大定初年,轉為左司郎中。金世宗皇帝孜孜求谏,群臣順承旨意,沒有什麼改正,金世宗皇帝說:“朕剛即位,政事大多不熟悉,實在依賴将相大臣們同心輔助。老百姓況且上奏章指出政事不足,于政事有所補正。僅僅審理案件,處理日常公文,何人不能勝任?就如唐堯、虞舜之聖明,猶言‘征集考察衆人的意見,不固執己見,擇善而從’。海陵王獨斷專行,遇事不與大臣們商議,因此自取滅亡。希望卿等體察朕的心意。”皇帝讓高絗傳诏台省百司說:“凡上書說政事,假如被有司阻止,允許他上奏讓我知道所說政事。”
高絗升為吏部尚書。每季都選拔人才到吏部,吏部借故檢閱舊名冊,這叫檢契約,有的人被滞留到下一季還不能到任。高絗了解吏部的這種弊病,年終選拔官吏治理。
大定五年(1165),高絗為賀宋朝生日使,中途得病罷職。大定七年(1167),高絗死去。
王彥潛、常大榮、李慶之都在吏部官職人選中,吏部考慮王彥潛、常大榮都是進士第一名,位次應當在李慶之之上。王彥潛任..州防禦判官,常大榮任臨海軍節度判官,李慶之任渖州觀察判官。左司郎中賈昌祚心藏私念,想派李慶之到..州,他欺詐說:“..州雖是佳郡,但防禦判官卻在節鎮之下。”于是改授王彥潛為臨海軍節度判官、常大榮為渖州觀察判官,李慶之為..州防禦判官。李慶之開始選拔時,昌祚任李慶之為會試诠讀官,而李慶之弟弟李慶雲任尚書省令史,多與權貴結交,海陵王很讨厭他,曾經對左右司說“:昌祚一定同李慶之關系好。”大奉國臣是遼陽人,永甯太後同族的人,先任東京警巡院使,因為貪贓而被免職,他想依靠太後求見,海陵王皇帝沒有答應。高絗與大奉國臣有鄉情,準備授予他貴德縣令。海陵皇帝大怒,于是昌祚、高絗、吏部侍郎馮仲等,不同程度地被杖打,李慶雲被打一百五十下,免去職務離朝。不久,馮仲、昌祚、李慶雲都死了,高絗降為清水縣主簿,兵部員外郎攝吏部主事楊邦基降為宜君縣主簿,吏部主事宋仝降為誋陰縣主簿,尚書省知除楊伯傑降為闾陽縣主簿。
二年後,高絗為大理司直,升戶部員外郎、同知中都都轉運使、太常少卿、吏部郎中。大定初年,轉為左司郎中。金世宗皇帝孜孜求谏,群臣順承旨意,沒有什麼改正,金世宗皇帝說:“朕剛即位,政事大多不熟悉,實在依賴将相大臣們同心輔助。老百姓況且上奏章指出政事不足,于政事有所補正。僅僅審理案件,處理日常公文,何人不能勝任?就如唐堯、虞舜之聖明,猶言‘征集考察衆人的意見,不固執己見,擇善而從’。海陵王獨斷專行,遇事不與大臣們商議,因此自取滅亡。希望卿等體察朕的心意。”皇帝讓高絗傳诏台省百司說:“凡上書說政事,假如被有司阻止,允許他上奏讓我知道所說政事。”
高絗升為吏部尚書。每季都選拔人才到吏部,吏部借故檢閱舊名冊,這叫檢契約,有的人被滞留到下一季還不能到任。高絗了解吏部的這種弊病,年終選拔官吏治理。
大定五年(1165),高絗為賀宋朝生日使,中途得病罷職。大定七年(1167),高絗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