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聞錄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裡範家莊。
二十六日,狼狽近都門,盡戮吳氏家屬三十四口,屍諸王于二條胡同。
二十七日,宵遁。
二十九日,餘黨焚宮殿及各城門樓,出阜城門西奔。
五月初一日,京城為大行發喪,設位都城隍廟,諸商乃合資為吳氏發喪,遺屍悉以厚榇殓之。
是日,辇下喧傳,三桂從賊中奪太子以入,入即太子嗣立,延頸以待。
而三桂兵至榆河,睿王檄其追賊;請入都,不許。
乃于道中命人求陳沅,而自從蘆溝橋逐賊而西。
初二日,過琉璃河,追及慶都,又敗之。
又及于正定,自成暫駐玉皇閣,方具食,聞三桂追至,不食而走,逐北至固關班帥。
是月初七日,國朝敕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移兵部咨:為查取應叙官員事。
準貴部咨前事内開:凡副将以下、守備以上,前關門對疊有功,各據實詳開送部,以憑覆叙等因,準此。
勘得本年四月内,逆闖馬步數十萬長驅窺關,本藩忠義激昂,誓不與賊俱生,父母身家舉置度外,不待言矣。
仍多方鼓舞聯絡,幸遼鎮文武官兵同心僇力,倡之于前;而關門各将士并能協和鼓勵,應之于後。
四月二十一、二兩日,戰者守者,均矢肝腦塗地之心,用能摧堅破壘,淨掃妖氛。
此一役也,立肇造大定之基,揆厥勳勞,原非淺鮮。
今貴部移咨覆叙,本藩轉行确察,據各鎮協冊報前來,謹備冊咨送。
内如總兵何進忠,捐軀突陣,立功彪炳,應與格外酬異。
此外如副将楊坤、遊擊郭雲龍、參将孫文煥,效力最多,并應優異叙升。
又如監紀同知童逵行、陳全國,摧鋒借箸,以文吏而兼武弁之勞,其功更難泯滅。
業經揭送内院轉送吏部,拟與優加京銜在案。
茲特再為拈出,用邀破格升賞之聖恩。
又查遊擊魯澄、副将陳時登、夏登仕、胡亮,保關禦寇,宣力并着;而登仕、胡亮當關門撫道投賊求生之時,獨能同仇戰守,忠義可嘉。
且四弁智勇兼資,俱屬有用之材,今均置空閑之地,更覺可惜。
天造草昧,需人孔亟,查缺優補,亦以酬前勵後之道也。
統祈貴部立為優酬,擢用施行。
又咨:為叙功事。
準貴部咨開雲雲等因,準此。
照得我國家應天順人,定鼎燕京,不期月間,率士來王,已成車書一統之治。
揆厥始基,實肇造于關門之一戰;而慶都之追剿,觸暑星馳,摧鋒陷陣,亦不可泯之勞勚。
本藩謬荷天恩,已叨王爵矣。
顧一時同心僇力共成其功者,查遼鎮文武将吏諸生千有餘員,其間有同謀歸命者、有遠請王師者、有當先迎駕者、有陷陣先登者、有效死守堞者,又有以一人而兼數勞者;雖功有大小、秩有崇卑,其歸命投誠以宣力于朝廷、策勳于開創則一也。
計功行賞,均宜叨沐榮褒,第念寵襲殊恩,不敢多冒。
前本藩就文武将吏中叙其功績尤著者,造冊先咨貴部,用邀不次之賞。
其稍遜于此者,正在另冊咨請。
皆本藩特疏奏明,奉有速與酌議之谕旨,前咨内預行拈出在案。
今複準貴部移咨,欲本藩分别同謀、先迎與戰守各款項,具紉其難、其慎,不僭、不濫之至意。
查當日同謀歸命、又兼督戰守者,則同知童逵行也,前冊另款開列矣。
又遠請王師兼任戰守者,則副将楊坤、郭雲龍、孫文煥也,前冊亦另款開列矣。
此外冊開之總兵、副将、參、遊、都、守等二百四十八員,同知參謀三員,則皆順天歸命先登血戰應居首功者也。
至雲某年月日、某地戰守,此在攝政王目擊,亦貴部之所心悉,本藩不敢贅陳瑣屑。
若夫各官之職銜,文武大小,本藩一照各官曆題實銜,分别開列;間有部冊不符者,亦系本藩劄加。
蓋當日明祚斬絕,本藩總統兩鎮,值人心皇皇靡定之秋,其與本藩同肝膽而歸順清朝,舍性命而捍禦逆闖;倘非動以望外之功名,萬不能有濟。
今追溯成功之機,全賴此着。
本藩又不得不申說明白,仰邀同仁之視也。
總之,關們、慶都之役,人人用命,戰系實戰,功系實功。
既為開國首功,又與尋常戰守之功大有分别,破格升襲,賞一勸百,關系重大,貴部必能見及于此矣。
除續叙有功各官應加流銜者冊叙送外,今再備造文武清冊二本,拟合咨覆。
為此,合咨貴部,請照事理宜賜題覆,應與優升世襲撰給敕書者,與世襲敕書文職應超等擢用者,即與轉咨吏部超等擢用施行。
二十六日,狼狽近都門,盡戮吳氏家屬三十四口,屍諸王于二條胡同。
二十七日,宵遁。
二十九日,餘黨焚宮殿及各城門樓,出阜城門西奔。
五月初一日,京城為大行發喪,設位都城隍廟,諸商乃合資為吳氏發喪,遺屍悉以厚榇殓之。
是日,辇下喧傳,三桂從賊中奪太子以入,入即太子嗣立,延頸以待。
而三桂兵至榆河,睿王檄其追賊;請入都,不許。
乃于道中命人求陳沅,而自從蘆溝橋逐賊而西。
初二日,過琉璃河,追及慶都,又敗之。
又及于正定,自成暫駐玉皇閣,方具食,聞三桂追至,不食而走,逐北至固關班帥。
是月初七日,國朝敕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移兵部咨:為查取應叙官員事。
準貴部咨前事内開:凡副将以下、守備以上,前關門對疊有功,各據實詳開送部,以憑覆叙等因,準此。
勘得本年四月内,逆闖馬步數十萬長驅窺關,本藩忠義激昂,誓不與賊俱生,父母身家舉置度外,不待言矣。
仍多方鼓舞聯絡,幸遼鎮文武官兵同心僇力,倡之于前;而關門各将士并能協和鼓勵,應之于後。
四月二十一、二兩日,戰者守者,均矢肝腦塗地之心,用能摧堅破壘,淨掃妖氛。
此一役也,立肇造大定之基,揆厥勳勞,原非淺鮮。
今貴部移咨覆叙,本藩轉行确察,據各鎮協冊報前來,謹備冊咨送。
内如總兵何進忠,捐軀突陣,立功彪炳,應與格外酬異。
此外如副将楊坤、遊擊郭雲龍、參将孫文煥,效力最多,并應優異叙升。
又如監紀同知童逵行、陳全國,摧鋒借箸,以文吏而兼武弁之勞,其功更難泯滅。
業經揭送内院轉送吏部,拟與優加京銜在案。
茲特再為拈出,用邀破格升賞之聖恩。
又查遊擊魯澄、副将陳時登、夏登仕、胡亮,保關禦寇,宣力并着;而登仕、胡亮當關門撫道投賊求生之時,獨能同仇戰守,忠義可嘉。
且四弁智勇兼資,俱屬有用之材,今均置空閑之地,更覺可惜。
天造草昧,需人孔亟,查缺優補,亦以酬前勵後之道也。
統祈貴部立為優酬,擢用施行。
又咨:為叙功事。
準貴部咨開雲雲等因,準此。
照得我國家應天順人,定鼎燕京,不期月間,率士來王,已成車書一統之治。
揆厥始基,實肇造于關門之一戰;而慶都之追剿,觸暑星馳,摧鋒陷陣,亦不可泯之勞勚。
本藩謬荷天恩,已叨王爵矣。
顧一時同心僇力共成其功者,查遼鎮文武将吏諸生千有餘員,其間有同謀歸命者、有遠請王師者、有當先迎駕者、有陷陣先登者、有效死守堞者,又有以一人而兼數勞者;雖功有大小、秩有崇卑,其歸命投誠以宣力于朝廷、策勳于開創則一也。
計功行賞,均宜叨沐榮褒,第念寵襲殊恩,不敢多冒。
前本藩就文武将吏中叙其功績尤著者,造冊先咨貴部,用邀不次之賞。
其稍遜于此者,正在另冊咨請。
皆本藩特疏奏明,奉有速與酌議之谕旨,前咨内預行拈出在案。
今複準貴部移咨,欲本藩分别同謀、先迎與戰守各款項,具紉其難、其慎,不僭、不濫之至意。
查當日同謀歸命、又兼督戰守者,則同知童逵行也,前冊另款開列矣。
又遠請王師兼任戰守者,則副将楊坤、郭雲龍、孫文煥也,前冊亦另款開列矣。
此外冊開之總兵、副将、參、遊、都、守等二百四十八員,同知參謀三員,則皆順天歸命先登血戰應居首功者也。
至雲某年月日、某地戰守,此在攝政王目擊,亦貴部之所心悉,本藩不敢贅陳瑣屑。
若夫各官之職銜,文武大小,本藩一照各官曆題實銜,分别開列;間有部冊不符者,亦系本藩劄加。
蓋當日明祚斬絕,本藩總統兩鎮,值人心皇皇靡定之秋,其與本藩同肝膽而歸順清朝,舍性命而捍禦逆闖;倘非動以望外之功名,萬不能有濟。
今追溯成功之機,全賴此着。
本藩又不得不申說明白,仰邀同仁之視也。
總之,關們、慶都之役,人人用命,戰系實戰,功系實功。
既為開國首功,又與尋常戰守之功大有分别,破格升襲,賞一勸百,關系重大,貴部必能見及于此矣。
除續叙有功各官應加流銜者冊叙送外,今再備造文武清冊二本,拟合咨覆。
為此,合咨貴部,請照事理宜賜題覆,應與優升世襲撰給敕書者,與世襲敕書文職應超等擢用者,即與轉咨吏部超等擢用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