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外篇
關燈
小
中
大
教學,于王者之務莫先焉。
成周遺冊足征也。
二代以降,漢、唐、宋為達治體,而漢未遑庠序之事,元朔始興太學。
唐仍魏制,始郡縣有學。
然唐郡縣,未聞有專官于學者。
宋慶曆間,始立學命官。
時宋已四世矣。
我聖祖太學之立,在未正位前。
正位之二年,即诏天下府州縣,遍葺黉舍,無遐僻,官為師,定以員,有長教焉,有分教焉。
蓋欲挽二代以降之滔流,而楫之以溯古之帝王之所為治。
文治之盛,不俟積久而後明也。
學官之任,于今其不既重矣乎。
今之士者,奈何舉卑學官,仕而任學官,辄惘然不滿望,是皆不知所重者。
或曰:“有以也。
”祖宗時,學官之選,加于諸執事一等,人皆以師道自持,節使嶽牧,莫不接之以禮。
而今多不然矣。
噫!當事者,不知學官之任為重;任學官者,其有能盡其職,以無負其任之重者乎?噫!盡其職,無負其任之重,非大君子不能,而師儒之職,固君子之所樂為也。
今之時與祖宗時異,君子居其任,顧身所以自重者,何如期可矣。
書院之制,肇自宋初。
方郡縣學未立時,碩士名儒,往往于此焉出。
今學校遍天下,文教熙洽,而書院亦所不廢。
蓋家塾、黨庠、術序,皆所以為成德達材之地,揆諸古法,近民之教,不厭數也。
途今之仕者非一,而其正者曰“科”、曰“貢”。
科舉、歲貢皆出自學校正途也。
正途而仕者,又有難易遲速,不同焉。
稱薦鄉書,奏捷禮闱,登名進士藉,即受美職,公卿大夫可階陟也。
在學校,視食廪為資需次。
而貢常例,府歲一人,州三年二人,縣二年一人,所司上之禮部,送内府試,就校官者,則重試;不者,送監肄業,送各衙門曆事,送吏部附選。
假歸俟取,率十餘年始沾一命,與州縣佐而止耳。
科、貢之途,相去如此。
嗟夫!暗暗啾啾,士遊黉舍中,孰不以得隽科舉為志。
志不能皆遂,于是乎,歲貢雖富學識,不能不循常例。
以常例,猶正途也。
仕有難易遲速之不同,人才固有等第乎。
而有富學識而難且遲者,不有命乎。
宋開寶初,诏西川、山南、荊湖等道,所薦舉人,并給往來公券,令樞密院定例施行。
蓋自初起程,以至還鄉,費皆給于公家。
及後法廢,遠方寒士,預鄉薦,欲試禮部,假丐不可得,則甯寄舉不試。
宋初,遠郡小官緻罷,多芒屢策杖以行。
不幸丁憂解官,或離任不能歸。
鹹平中,诏川、廣、福建路,官丁憂不得離任,蓋恤小官意,然非禮制所宜。
我朝統馭四海,川廣通舟之地,官必南人。
雲貴地方,陸路艱險,小官選授,法許給驿,任者不憚跋涉。
舉人新中,赴禮部試者,俱得以公據給驿,法均厚矣。
舊舉人,雲南又獨以遠驿,給腳力,佗處雖不然,而鄉貢黜于禮部,亦有進用階。
非如宋,不中複回,有重解苦也。
禮部會試天下,國初,惟南方士子中式居多,而南方惟江西吉安為盛。
北人曾不十之一。
洪武三十年,被黜落者,鹹以為言。
上乃命翰林儒臣,複擇下第舉人文卷,得六十一人,而廷試之。
擢韓克忠為第一,仍賜克忠等進士出身有差。
克忠等則皆北人也。
明年,再試寄監下第舉人,中式者四百一十五人,次其等第,除教授、教谕、訓導;不中者八十七人,為州吏目。
洪武取士之科,蓋止于此。
洪熙元年,定南、北、中三卷,以取士。
自是人才之用,始不偏矣。
國朝進士,惟永樂甲申科多至四百七十三人。
太宗命近臣,拔其尤異者二十八人,賜名庶吉士,俾入文淵閣讀書。
周文襄公忱,以不遇列自陳,诏特許之。
諸人日遊中秘,食于大官,月給膏燭費,上間燕之。
頃駕親臨問,時舉僻書疑事,以驗其學,激厲而期待之甚至。
故庶吉士之選,至今論者,亦惟是科為多得人。
今考求之,其名業自王文端、王文安、李忠愍、暨文襄四公外,羅侍郎、陳祭酒、李布政,人知其賢者,餘亦不盡知也。
" 曾狀元棨,在翰林時,有邑人入奸黨事,當累及。
太宗特原之,謂曰“朕惜爾才也”。
曾所居,近西長安門,家不戒火,延及禁垣,上為置不問。
其受知如此。
劉子欽當時極有才名,以刑部主事,坐累谪廣西南丹,終太宗世,始起為教官,不克振,竟緻仕去。
景泰甲戌,始卒,壽八十有七。
若有位而壽,以大行于世,如王、周者,一科可數得耶。
李忠愍之大節,固有科目以來人物也。
張宗琏者,為常州同知,德政最多,卒之日,民老壯奔走哭于庭,皆哀具儀,奠祭累日,柩行,白衣冠而送,至數千人。
後數年,民不能忘,作廟江陰之北君山,至今歲時祀焉。
夫進士得人,如張亦足以不朽矣。
壽考祿秩,系乎天,君子論人,豈其壽考祿秩為豐歉哉?客有與春商及近來科目士者,因舉是科,吾所知者告之,餘請例推。
宋太宗朝,呂蒙正之弟蒙亨,舉進士。
禮部高等薦名,既廷試,與李昉之子宗谔,并以父兄在中書罷之。
仁宗朝,韓億為參知政事,子維以進士奏名禮部,不肯試大廷,受蔭入官。
唐介參政,子義問鎖廳試,部用舉者,召試秘閣,介引嫌罷之。
洪容齋雲,舊制嚴于宰執子弟如此,與夫秦桧柄國,而子熹、孫埙,皆于省殿試,冠多士者異矣。
春按,宋徽宗朝,蔡君谟子某登第,在前列,蔡京引為同族,嫌而抑,置于後,桧無足論已。
我朝,公卿子弟高第,不以為嫌。
景泰間,都禦史王文子,鄉試弗第,至自訟焉。
春目所及見者,孝宗己未科,武宗辛未科,閣老皆有子入廷試,其父引嫌,不預讀卷,其子并得及第也。
自兵民分置之後,官已文武異秩。
漢官階秩,品則武高,權則文重。
魏晉而下襲焉。
若都尉、左右校尉,以騎步名,有秩之文,而亦類之武者。
沿及今日,若指揮、副指揮,以兵馬司名,有秩之武,而實用于文者。
漢長安四尉,城東西南左部,西北右部,主追捕盜賊,伺察奸邪,魏晉而下襲焉。
武其冠,而文其服,唐用隋制。
雖視漢小異,然猶選于吏部,為品官,至五代而始廢,宋之有尉,增置于開封、祥符兩赤縣者,則今之兵馬指揮司是也。
宋初,并用選人,後改差武臣。
元祐中,蘇轍以為言,複仍其舊,我朝,改勝國萬戶為指揮使,次之為同知,為佥事,皆武臣之秩,而選于吏部者,惟在京兵馬指揮使司,司設都指揮、副都指揮、知事。
後改兵馬指揮司,分五城,設指揮、副指揮,革知事,增吏目。
職專京師巡警等事,所屬地方,盜賊争競,風火街渠,凡各衙門,事須撿覆,無一不在其所當理。
前代尉之設,自京及外,皆有之,而我朝兵馬指揮、副指揮,則獨設於京師。
縣不免制於府,而此官則獨為一司。
尉不免雜武臣,而此司一選于吏部,皆學校科貢之英。
然則,今日此司此官之設,有武之品,有文之權,固非前代之尉之比,而亦非今日指揮使、同知、佥事之所能恩也。
春惟古今官資,有秩之文,而亦類之武者;有秩之武,而實用于文者。
若今日之制,不别白而言之,後将何考焉。
故因曹君之蕲,而為言之如此。
武職,在國初,非有攻城略地之功,雖千百戶不輕畀;非從征而犯事者,至子孫亦多不世襲也。
故指揮以下,及鎮、撫、千、百戶之亡故者,官為造墳安葬,緻祭有差,
成周遺冊足征也。
二代以降,漢、唐、宋為達治體,而漢未遑庠序之事,元朔始興太學。
唐仍魏制,始郡縣有學。
然唐郡縣,未聞有專官于學者。
宋慶曆間,始立學命官。
時宋已四世矣。
我聖祖太學之立,在未正位前。
正位之二年,即诏天下府州縣,遍葺黉舍,無遐僻,官為師,定以員,有長教焉,有分教焉。
蓋欲挽二代以降之滔流,而楫之以溯古之帝王之所為治。
文治之盛,不俟積久而後明也。
學官之任,于今其不既重矣乎。
今之士者,奈何舉卑學官,仕而任學官,辄惘然不滿望,是皆不知所重者。
或曰:“有以也。
”祖宗時,學官之選,加于諸執事一等,人皆以師道自持,節使嶽牧,莫不接之以禮。
而今多不然矣。
噫!當事者,不知學官之任為重;任學官者,其有能盡其職,以無負其任之重者乎?噫!盡其職,無負其任之重,非大君子不能,而師儒之職,固君子之所樂為也。
今之時與祖宗時異,君子居其任,顧身所以自重者,何如期可矣。
書院之制,肇自宋初。
方郡縣學未立時,碩士名儒,往往于此焉出。
今學校遍天下,文教熙洽,而書院亦所不廢。
蓋家塾、黨庠、術序,皆所以為成德達材之地,揆諸古法,近民之教,不厭數也。
途今之仕者非一,而其正者曰“科”、曰“貢”。
科舉、歲貢皆出自學校正途也。
正途而仕者,又有難易遲速,不同焉。
稱薦鄉書,奏捷禮闱,登名進士藉,即受美職,公卿大夫可階陟也。
在學校,視食廪為資需次。
而貢常例,府歲一人,州三年二人,縣二年一人,所司上之禮部,送内府試,就校官者,則重試;不者,送監肄業,送各衙門曆事,送吏部附選。
假歸俟取,率十餘年始沾一命,與州縣佐而止耳。
科、貢之途,相去如此。
嗟夫!暗暗啾啾,士遊黉舍中,孰不以得隽科舉為志。
志不能皆遂,于是乎,歲貢雖富學識,不能不循常例。
以常例,猶正途也。
仕有難易遲速之不同,人才固有等第乎。
而有富學識而難且遲者,不有命乎。
宋開寶初,诏西川、山南、荊湖等道,所薦舉人,并給往來公券,令樞密院定例施行。
蓋自初起程,以至還鄉,費皆給于公家。
及後法廢,遠方寒士,預鄉薦,欲試禮部,假丐不可得,則甯寄舉不試。
宋初,遠郡小官緻罷,多芒屢策杖以行。
不幸丁憂解官,或離任不能歸。
鹹平中,诏川、廣、福建路,官丁憂不得離任,蓋恤小官意,然非禮制所宜。
我朝統馭四海,川廣通舟之地,官必南人。
雲貴地方,陸路艱險,小官選授,法許給驿,任者不憚跋涉。
舉人新中,赴禮部試者,俱得以公據給驿,法均厚矣。
舊舉人,雲南又獨以遠驿,給腳力,佗處雖不然,而鄉貢黜于禮部,亦有進用階。
非如宋,不中複回,有重解苦也。
禮部會試天下,國初,惟南方士子中式居多,而南方惟江西吉安為盛。
北人曾不十之一。
洪武三十年,被黜落者,鹹以為言。
上乃命翰林儒臣,複擇下第舉人文卷,得六十一人,而廷試之。
擢韓克忠為第一,仍賜克忠等進士出身有差。
克忠等則皆北人也。
明年,再試寄監下第舉人,中式者四百一十五人,次其等第,除教授、教谕、訓導;不中者八十七人,為州吏目。
洪武取士之科,蓋止于此。
洪熙元年,定南、北、中三卷,以取士。
自是人才之用,始不偏矣。
國朝進士,惟永樂甲申科多至四百七十三人。
太宗命近臣,拔其尤異者二十八人,賜名庶吉士,俾入文淵閣讀書。
周文襄公忱,以不遇列自陳,诏特許之。
諸人日遊中秘,食于大官,月給膏燭費,上間燕之。
頃駕親臨問,時舉僻書疑事,以驗其學,激厲而期待之甚至。
故庶吉士之選,至今論者,亦惟是科為多得人。
今考求之,其名業自王文端、王文安、李忠愍、暨文襄四公外,羅侍郎、陳祭酒、李布政,人知其賢者,餘亦不盡知也。
" 曾狀元棨,在翰林時,有邑人入奸黨事,當累及。
太宗特原之,謂曰“朕惜爾才也”。
曾所居,近西長安門,家不戒火,延及禁垣,上為置不問。
其受知如此。
劉子欽當時極有才名,以刑部主事,坐累谪廣西南丹,終太宗世,始起為教官,不克振,竟緻仕去。
景泰甲戌,始卒,壽八十有七。
若有位而壽,以大行于世,如王、周者,一科可數得耶。
李忠愍之大節,固有科目以來人物也。
張宗琏者,為常州同知,德政最多,卒之日,民老壯奔走哭于庭,皆哀具儀,奠祭累日,柩行,白衣冠而送,至數千人。
後數年,民不能忘,作廟江陰之北君山,至今歲時祀焉。
夫進士得人,如張亦足以不朽矣。
壽考祿秩,系乎天,君子論人,豈其壽考祿秩為豐歉哉?客有與春商及近來科目士者,因舉是科,吾所知者告之,餘請例推。
宋太宗朝,呂蒙正之弟蒙亨,舉進士。
禮部高等薦名,既廷試,與李昉之子宗谔,并以父兄在中書罷之。
仁宗朝,韓億為參知政事,子維以進士奏名禮部,不肯試大廷,受蔭入官。
唐介參政,子義問鎖廳試,部用舉者,召試秘閣,介引嫌罷之。
洪容齋雲,舊制嚴于宰執子弟如此,與夫秦桧柄國,而子熹、孫埙,皆于省殿試,冠多士者異矣。
春按,宋徽宗朝,蔡君谟子某登第,在前列,蔡京引為同族,嫌而抑,置于後,桧無足論已。
我朝,公卿子弟高第,不以為嫌。
景泰間,都禦史王文子,鄉試弗第,至自訟焉。
春目所及見者,孝宗己未科,武宗辛未科,閣老皆有子入廷試,其父引嫌,不預讀卷,其子并得及第也。
自兵民分置之後,官已文武異秩。
漢官階秩,品則武高,權則文重。
魏晉而下襲焉。
若都尉、左右校尉,以騎步名,有秩之文,而亦類之武者。
沿及今日,若指揮、副指揮,以兵馬司名,有秩之武,而實用于文者。
漢長安四尉,城東西南左部,西北右部,主追捕盜賊,伺察奸邪,魏晉而下襲焉。
武其冠,而文其服,唐用隋制。
雖視漢小異,然猶選于吏部,為品官,至五代而始廢,宋之有尉,增置于開封、祥符兩赤縣者,則今之兵馬指揮司是也。
宋初,并用選人,後改差武臣。
元祐中,蘇轍以為言,複仍其舊,我朝,改勝國萬戶為指揮使,次之為同知,為佥事,皆武臣之秩,而選于吏部者,惟在京兵馬指揮使司,司設都指揮、副都指揮、知事。
後改兵馬指揮司,分五城,設指揮、副指揮,革知事,增吏目。
職專京師巡警等事,所屬地方,盜賊争競,風火街渠,凡各衙門,事須撿覆,無一不在其所當理。
前代尉之設,自京及外,皆有之,而我朝兵馬指揮、副指揮,則獨設於京師。
縣不免制於府,而此官則獨為一司。
尉不免雜武臣,而此司一選于吏部,皆學校科貢之英。
然則,今日此司此官之設,有武之品,有文之權,固非前代之尉之比,而亦非今日指揮使、同知、佥事之所能恩也。
春惟古今官資,有秩之文,而亦類之武者;有秩之武,而實用于文者。
若今日之制,不别白而言之,後将何考焉。
故因曹君之蕲,而為言之如此。
武職,在國初,非有攻城略地之功,雖千百戶不輕畀;非從征而犯事者,至子孫亦多不世襲也。
故指揮以下,及鎮、撫、千、百戶之亡故者,官為造墳安葬,緻祭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