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子見識?”度必有書,索之。
嵩佯目左右,既而答以“無有”。
野利不敢匿,乃封其信上元昊。
數日,元昊召野利與嵩俱西北行數百裡,至一大城曰“興州”,先詣一官寺曰“樞密院”,次曰“中書”,有數胡人雜坐,野利與焉。
召嵩廷诘世衡書,問所在,嵩堅執前對。
稍稍去巾栉,加執縛,至于捶楚極苦,嵩終不易其言。
又數日,召入一官寺,廳事廣楹,皆垂斑竹箔,綠衣小豎立其左右,嵩意元昊宮室也。
少頃,箔中有人出,又以前問責之曰:“若速言,死矣!”嵩對如前,乃命曳出誅之。
嵩大号,且言曰:“始将軍遣嵩密遺野利王書,戒不得妄洩。
今不幸空死,不了将軍事。
吾負将軍!吾負将軍!”箔中急使人追問之,嵩具以對。
乃褫衲衣,取書以進。
書入移刻,始命嵩就館,優待以禮。
元昊于是疑野利,陰遣愛将教練使李文貴,以旺榮旨報世衡。
且言不達所遺書意,或許通和,預賜一言。
世衡疑是元昊使,未即見,命屬官日即館舍勞問,問及興州左右則詳,至野利所部多不悉。
适擒生虜數人,因令隙中視之,生虜能言其姓名,果元昊使。
世衡乃延見使者,并以白龐籍,籍曰:“此詐也。
”乃留文貴不遣。
世衡又嘗以非罪怒一蕃落,将杖其背,僚屬為之請,莫能得。
其人被杖已,即奔元昊。
元昊甚親信之,得出入樞密院,歲馀盡得其機事以歸。
衆乃知世衡用其為間也。
(《宋史·種世衡傳》及《夢溪筆談》、《東軒筆錄》、《涑水記聞》、《五朝名臣言行錄》) 據宋承平寨,文思使周美以兵出芙蓉谷,破之。
元昊據承平,諸将會兵議攻讨。
洛苑副使種世衡請赍三日糧,直搗賊穴。
周美曰:“彼知吾來,必設伏待我。
不如間道,掩其不意。
”世衡不聽,美獨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敵。
而世衡等果無功。
(《長編》一百三十五) 略宋土塠寨,知保安軍周美迎擊于野家店,追北至拓跋谷,大敗其衆。
軍還,築栅于蔥梅(《長編》作帕美)官道谷,以扼敵路。
美複率衆由廳子部西濟大理河,屠劄萬多移(《長編》作嘉勒千多葉)二百帳,焚其積聚而去。
(《宋史·周美傳》)遣兵援黑神堡,複犯延州。
元昊築黑神諸堡,扼延州要路。
東路都巡檢馬懷德平蕩之。
元昊遣兵四萬蹑其後,複入延州界,趨仆射谷。
懷德分兵數千,據谷旁高原以待。
夏兵恐失地利,揮衆搏戰,懷德力拒,不得進。
(《宋史·馬懷德傳》) 夏五月,宥州侍中默香(一作密香)叛附于宋。
默香素掌宥州兵馬,龐籍使嵬泥(一作圭年)族軍主阿克(一作阿克阿)入西偵伺,默香告以國主請兵契丹,使為備。
旋與其屬堪嵬(一作堪威)、布遇乞(一作布達約噶)遣人赍告敕請内附,求封爵。
宋帝授順德軍節度,封順德郡王,賜姓名“白守忠”。
堪嵬,會州防禦使;布遇乞叙州防禦使,各賜襲衣、金帶。
默香等仍居宥州如故。
(《長編》一百三十六。
按是月,西界團練使納斡亦降宋,除右班殿直。
) 谟甯令野利仁榮卒。
仁榮,野利後疏族,多學識,谙典故。
元昊建号之初,顯庸創制,動靜咨之,嘗論興、靈立國大勢,言:“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制。
議者鹹謂化民成俗,道在用夏變夷,說殆非也。
昔商鞅峻法而國霸;趙武胡服而兵強。
國家表裡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為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
惟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以刑賞,則民樂戰征,習尚剛勁,可以制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言義可敵哉?”及卒,元昊三臨其喪,恸曰:“何奪我股肱之速也!”命厚葬之,贈富平侯。
(《西夏書事》) 宋帥範恪會諸道兵,攻夏十二盤及咄當迷子寨,陷之。
當戰急,時恪中流矢,督戰愈力,視炮石中有火爨者,恪取号于衆曰:“賊矢石盡,用竈下甓矣。
”于是士卒争奮,果先得城。
恪有弓勝一石七鬥,其箭镞如铧,名曰“铧弓”。
又于羽間識其官稱姓氏,凡所發必中,至一箭貫二人。
(《宋史·範恪傳》) 宋城大順城。
争之不得。
宋慶州西北馬鋪寨,當後橋川口,在夏人腹中。
範仲淹欲城之,度夏人必争,密遣子純祐與蕃将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随之。
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遠,始号令之,版築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順城是也。
夏人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而過河。
已而河外果有伏。
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
(《宋史·範仲淹傳》。
按《傳》雲:“大順既城,白豹、金湯,夏人皆不敢犯。
”考仲淹奏議雲:“臣竊觀延安之西,慶州之東,有夏界百馀裡侵入漢地,中間金湯、白豹、後橋三寨,阻絕延、慶二州經過道路,使兵勢不接,策應迂
嵩佯目左右,既而答以“無有”。
野利不敢匿,乃封其信上元昊。
數日,元昊召野利與嵩俱西北行數百裡,至一大城曰“興州”,先詣一官寺曰“樞密院”,次曰“中書”,有數胡人雜坐,野利與焉。
召嵩廷诘世衡書,問所在,嵩堅執前對。
稍稍去巾栉,加執縛,至于捶楚極苦,嵩終不易其言。
又數日,召入一官寺,廳事廣楹,皆垂斑竹箔,綠衣小豎立其左右,嵩意元昊宮室也。
少頃,箔中有人出,又以前問責之曰:“若速言,死矣!”嵩對如前,乃命曳出誅之。
嵩大号,且言曰:“始将軍遣嵩密遺野利王書,戒不得妄洩。
今不幸空死,不了将軍事。
吾負将軍!吾負将軍!”箔中急使人追問之,嵩具以對。
乃褫衲衣,取書以進。
書入移刻,始命嵩就館,優待以禮。
元昊于是疑野利,陰遣愛将教練使李文貴,以旺榮旨報世衡。
且言不達所遺書意,或許通和,預賜一言。
世衡疑是元昊使,未即見,命屬官日即館舍勞問,問及興州左右則詳,至野利所部多不悉。
适擒生虜數人,因令隙中視之,生虜能言其姓名,果元昊使。
世衡乃延見使者,并以白龐籍,籍曰:“此詐也。
”乃留文貴不遣。
世衡又嘗以非罪怒一蕃落,将杖其背,僚屬為之請,莫能得。
其人被杖已,即奔元昊。
元昊甚親信之,得出入樞密院,歲馀盡得其機事以歸。
衆乃知世衡用其為間也。
(《宋史·種世衡傳》及《夢溪筆談》、《東軒筆錄》、《涑水記聞》、《五朝名臣言行錄》) 據宋承平寨,文思使周美以兵出芙蓉谷,破之。
元昊據承平,諸将會兵議攻讨。
洛苑副使種世衡請赍三日糧,直搗賊穴。
周美曰:“彼知吾來,必設伏待我。
不如間道,掩其不意。
”世衡不聽,美獨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敵。
而世衡等果無功。
(《長編》一百三十五) 略宋土塠寨,知保安軍周美迎擊于野家店,追北至拓跋谷,大敗其衆。
軍還,築栅于蔥梅(《長編》作帕美)官道谷,以扼敵路。
美複率衆由廳子部西濟大理河,屠劄萬多移(《長編》作嘉勒千多葉)二百帳,焚其積聚而去。
(《宋史·周美傳》)遣兵援黑神堡,複犯延州。
元昊築黑神諸堡,扼延州要路。
東路都巡檢馬懷德平蕩之。
元昊遣兵四萬蹑其後,複入延州界,趨仆射谷。
懷德分兵數千,據谷旁高原以待。
夏兵恐失地利,揮衆搏戰,懷德力拒,不得進。
(《宋史·馬懷德傳》) 夏五月,宥州侍中默香(一作密香)叛附于宋。
默香素掌宥州兵馬,龐籍使嵬泥(一作圭年)族軍主阿克(一作阿克阿)入西偵伺,默香告以國主請兵契丹,使為備。
旋與其屬堪嵬(一作堪威)、布遇乞(一作布達約噶)遣人赍告敕請内附,求封爵。
宋帝授順德軍節度,封順德郡王,賜姓名“白守忠”。
堪嵬,會州防禦使;布遇乞叙州防禦使,各賜襲衣、金帶。
默香等仍居宥州如故。
(《長編》一百三十六。
按是月,西界團練使納斡亦降宋,除右班殿直。
) 谟甯令野利仁榮卒。
仁榮,野利後疏族,多學識,谙典故。
元昊建号之初,顯庸創制,動靜咨之,嘗論興、靈立國大勢,言:“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制。
議者鹹謂化民成俗,道在用夏變夷,說殆非也。
昔商鞅峻法而國霸;趙武胡服而兵強。
國家表裡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為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
惟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以刑賞,則民樂戰征,習尚剛勁,可以制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言義可敵哉?”及卒,元昊三臨其喪,恸曰:“何奪我股肱之速也!”命厚葬之,贈富平侯。
(《西夏書事》) 宋帥範恪會諸道兵,攻夏十二盤及咄當迷子寨,陷之。
當戰急,時恪中流矢,督戰愈力,視炮石中有火爨者,恪取号于衆曰:“賊矢石盡,用竈下甓矣。
”于是士卒争奮,果先得城。
恪有弓勝一石七鬥,其箭镞如铧,名曰“铧弓”。
又于羽間識其官稱姓氏,凡所發必中,至一箭貫二人。
(《宋史·範恪傳》) 宋城大順城。
争之不得。
宋慶州西北馬鋪寨,當後橋川口,在夏人腹中。
範仲淹欲城之,度夏人必争,密遣子純祐與蕃将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随之。
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遠,始号令之,版築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順城是也。
夏人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而過河。
已而河外果有伏。
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
(《宋史·範仲淹傳》。
按《傳》雲:“大順既城,白豹、金湯,夏人皆不敢犯。
”考仲淹奏議雲:“臣竊觀延安之西,慶州之東,有夏界百馀裡侵入漢地,中間金湯、白豹、後橋三寨,阻絕延、慶二州經過道路,使兵勢不接,策應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