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下)
關燈
小
中
大
行。
社稷則禮文內,無移、還安慰安之文,別無設祭之事,隻令提調及曹堂上陪行,還安于舊所宜當。
大臣之意如此,敢稟。
」傳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李遊擊、鄭都司。
○慶尙右兵使金應瑞狀啓: 臣招降倭,撫恤之意,欲試禦敵之用,而或以爲養虎貽患,常欲殺之,降倭等陰知此機,自知必死。
臣每以不然開諭,及至今日,以死爲戰,無一名叛者,其誠可見,道內有識之輩,亦視之以養虎,到處輒以叱罵,降倭之疑惑,甚於前日。
臣亦無接待之物,賊發以後,見其忘身力戰,一未慰悅,常爲悶慮之際,丹城之賊,拒戰勝捷之時,其類之死傷,多至六名,益無生意。
陜川境,前別坐權瀁、幼學曹應仁等,盛備酒肉,親自慰奬,出給衣絮,以觀其心,降倭等釋疑來言曰:「前日,人皆待以讎,寧欲早死,今者高士之許待至此,其餘小人之說,不足恤也。
自此樂心進戰。
」降倭解惑,專爲此人一宴論說。
前參軍樸光先,聞降倭力戰,給其所騎能走馬。
此儒等,雖無望賞之心,爲國之心,極爲可嘉。
朝廷褒賞事。
啓下備邊司,回啓曰:「金應瑞陣中倭等,前後力戰,斬級甚多,至於死傷而不悔,不可薄待。
但其向義之心,隻以我國之人,所見不遠,每以降倭不可用,使之疑懼,不能自盡其力,誠爲不當。
權瀁、曹應仁所施雖薄,而惠同投醪,足感其心。
至於樸光先,不惜其馬,寧爲徒步,而欲勸其力戰之誠,其爲國之誠,實爲可嘉。
樸光先爲先復職,令該司,相考擧行何如?」啓依允。
10月16日 ○癸酉,承文院啓曰:「近來本院參下官,在外不仕者甚多。
退臥鄕曲,無意上來,不但大小公事,句管無人,新進士習,至於此極,不勝寒心。
令所在爲官,催督上送,而命下之後,猶不肯起來者,請依逃去之律施行。
院中不勤供仕者,降坐,故事。
自今如前退在之人,隨其輕重,量降其次,以塞偃然不仕隨例陞遷之路,且示懲勸之意。
」傳曰:「依啓。
」 ○備邊司啓曰:「楊根私奴林環壽,自變初,從高彥伯討賊,勇冠諸人。
每戰斬級,職至訓鍊院正,今於星州之戰,不幸逢丸緻死,至爲矜惜。
其妻泣訴,欲仍受其料。
參以力戰之功,不可泛視他人。
特從其願,助爲營葬之具宜當。
敢啓。
」傳曰:「依啓。
」 ○經理接伴使李德馨啓曰:「經理使旗皷,傳言曰:『今見諸將所報,南方一路,積屍相望,南原尤甚,極爲慘惻。
可啓知國王,差官收拾埋置』雲,臣等答稱:『柳議政成龍〈成龍,嶺南人也。
天性穎悟,小學於退溪先生之門,以文詞鳴於世。
己醜變起,以議政,不能救崔求慶之死,一時頗短之。
及其庚寅通信日本之時,建議遣使,以辱朝廷,而猶且不厭於心,又與賊講和,以誤國事,可勝痛哉!先是乞暇歸寧于安東地,到其家,纔省其母,卽會一鄕士子,飮于十裡許小亭。
裵龍吉,乃三益之子,慷慨之士也。
亦在其中,執爵進前曰:」先生今與士子共會暢敍,亦一美事,誠可樂也。
然先生委質於君,不能來省,首尾五六年矣。
而先生之留于此,亦不過數箇日,而日與人酣遊於此,則抑恐侍親之時少,而會士之多,有乖於孝理也。
成龍甚慙之,滿座亦愀然卽罷。
前正趙穆,亦退溪弟子,而學行高於門下。
嘗寄書于成龍曰:「先生平生所學,隻此主和誤國四字而已乎?我不料子讀聖賢書而至此極也。
」成龍深銜之。
大節如此,文章小技,何足取乎?〉往安城等處,目見橫屍遍野,亦令遺民、僧人等,埋置矣。
此意,當卽啓知擧行雲雲。
』敢啓。
「傳曰:」知道。
此則左相當爲之事也。
「 ○以李準爲漢城府左尹,樸弘老爲成均館大司成,張晩爲世子侍講院司書。
10月17日 ○甲戌,義禁府啓曰:「以趙儆、趙誼、尹湛公事,傳曰:『卿爲都監提調,此人等罪狀如何,問于領相』事傳敎矣。
問于柳成龍則曰:『趙儆率軍出去逗遛之事,臣亦未能詳知。
今以趙儆自己招辭觀之,則初十日拜辭,而十四日間,猶在水原,物論之疑其逗遛,亦有其由,但旣受都元帥權慄節制,而聽其分付,則其行遲速,似不由己。
趙誼、尹湛等,平日專務肥己事,前次別無所聞,至於抄軍還送之際,受賂等事,乃是下去後所爲,未得聞知矣。
』」傳曰:「知道。
都元帥節制,果如彼乎?下書問之。
」 ○正言李爾瞻〈天資英雅,性又慷慨,有諫諍風。
司諫李尙信,和柔少剛。
正言趙濈。
〉來啓曰:「兇賊少退,宗社重還,一國臣民之悲感,寧有極乎?自上出郊親逆,禮所當然,伏聞該曹公事,列聖神位,冒夜入來,而焚香之禮,在於翌日。
揆諸情禮,極爲未安。
古者軍行,載主以行。
今日之事,何以異此?不可以儀仗之草草,而爲此苟簡之擧。
請於郊行親迎,俾無未盡之事。
且社稷還安,國之大事,而奉安之後,別無設祭之典,又無自上焚香之禮,亦爲未安。
禮文內,雖無此節目,而當變禮,豈無參酌得中之事乎?請亟令該曹,更議馳行。
接待天將,事體極重,往來迎餞之節,政院所當預爲稟定,而頃日麻提督南下時,自上親餞江上,禮亦宜之,政院專不緻察,使聖上優待天將之盛意,因事勢匆遽,終不得及行,其不職甚矣。
請色承旨及都承旨,竝命推考。
」答曰:「令該曹,議大臣處之。
推考,依啓。
」 10月18日 ○乙亥,上幸興仁門外,親逆廟社主,至于權設所,仍行焚香禮。
○傳于尹覃茂曰:「晩牌承旨詣經理衙門,告以頃因賊變甚迫,時勢益急,廟社不得已小避矣,今已奉還,故寡人出迎於門外。
此皆大人之賜,感戴罔極。
此意措辭告之,且緻謝似當。
議處。
」 10月19日 ○丙子,傳曰:「世子見經理時,何人隨入乎?言語之間,所關非輕。
若失對則亦不可,極擇可人隨入,然後庶乎其可矣。
設令可人隨入,未知經理問某事,而又不可顧而問之,以此極以爲慮。
政院議啓。
」政院回啓曰:「東宮與經理相見時,貳師李德馨及宮僚一員隨入事,議定雲。
初見緻辭則侍講院官方,與李德馨,講定于師柳成龍,而經理所問之事,則當隨問卽對,不可顧左右問之,聖慮所及,至爲允當。
臣等之意,則文官、通事,極擇諳練之人,使之隨時善對似當。
此意令侍講院,詳議于師,處之何如?」傳曰:「依啓。
宮僚誰人當入,譯官誰人當入乎?皆書名以啓,使予知之。
」 ○司憲府啓曰:「宗廟修造,是莫重之事,而繕工監正及參下官,皆以在外之人充差。
從仕者隻監役二員,分掌經理衙門,未遑兼察。
宗廟修造及祭器等物,日氣未凍前,所當畢役,而今無監董之員,雖欲完事,其可得乎?請以在京入員塡差。
且本監提調一員,禮曹堂上一員,逐日常仕,各別檢擧,以趁冬至臘享,使之行祭。
」答曰:「依啓。
」〈修造宗廟,果是重緊矣。
然爲法官者,所當糾劾緩慢而已,至於請差繕工監官員,則豈其任乎?特其本監提調之職也。
而朝廷得失淸論是非,曾莫聞論一事劾一人以肅綱紀,而乃敢區區於不當論之事,其可謂有臺諫風采乎?〉○正言李爾瞻〈司諫李尙信、正言趙濈。
〉來啓曰:「今日兇賊之充斥,專由於軍律之解弛。
事變以後,犯罪者,皆服常刑,則人知必死,各守地方,豈至於望風先潰哉?伏見全羅監司黃愼狀啓,道內守令,莫不逃竄,使大湖千裡,盡被屠戮,豈不痛惋?其中萬頃縣監趙應瑞、臨陂縣令李山輝,南原失守之後,最先棄官;高敝縣監文希凱,南原未陷之前,棄官還家,今不知所在;龍安縣監丁至,往他道避亂,今不知去處,極爲駭愕。
請竝命拿鞫,依律定罪。
體察、元帥,任重專閫,巡察、兵、水使,受一道專制之命,管下犯罪者,隨其輕重而自斷,然後體貌尊重,軍政嚴肅,庶無後機誤事之患。
今則罪犯軍律,輒皆稟斷於朝廷,殊無國家委遣之意,極爲未便。
今後臨陣失律,先斷後聞之意,請下諭於各道體察、元帥、巡察、兵、水使。
奉常寺主簿蘇徯時,掌西籍田、屯田,侵虐募民,多有泛濫之事。
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守令拿鞫定罪事,徐當發落。
」 10月20日 ○丁醜,接見楊經理。
上與經理相揖訖,上曰:「近日天氣向寒,館宇涼薄,不審大人氣體何如?」經理曰:「賴國王賜,平安矣。
」上曰:「大人前患手指,今則何如?」經理曰:「似得差歇,而尙未全瘳矣。
」仍揖讓就座。
上曰:「頃者賊逼畿輔,都城幾不守,人民散亡,無以爲計,不得已奉宗社,遷于外,姑避寇虐矣,今則天兵大至,兇鋒少退,故奉還宗社,再安京城。
此莫非皇靈之遠暢,又實由大人威德之緻,不勝感激皇恩,仰拜大人之賜也。
」經理曰:「此都由國王之洪福,何功可與於俺哉?感激皇恩之言,正是正是。
微皇上,則安得保有今日哉?國王之言,誠善誠善。
」上曰:「兇賊少卻,廟社重還,實是大人之功,無以爲謝。
請作拜以謝。
」經理曰:「惡,是何言也?俺何功哉?不敢當此禮。
」上強請,不從。
上曰:「統制使李舜臣捕捉些少賊,是乃渠職分內事也。
非有大功伐,大人賞以銀段,褒以美之,寡人未安于中。
」經理曰:「李舜臣,好漢子也。
收拾戰船於散亡之餘,能立大功於摧敗之後,極可嘉奬,故略施銀段,以示俺嘉悅之意耳。
」上曰:「在大人則然矣,於寡人,實有所未安也。
」上曰:「麻提督大人南下之後,小邦之報不來,未知於大人處,有報來歟?今駐何地耶?天朝大人,如此寒冱,暴露于外,寡人恒切悶慮之懷。
」經理曰:「日昨聞得往南原,方圖谷城之賊雲雲,而未得的報矣。
」上曰:「世子光海君,所當卽令來拜於大人,而前病未蘇,尙爾未果,不勝惶恐之至。
」經理曰:「等待平復後,相見無妨,不須慮也。
」上仍告辭,遂相揖而出。
○備邊司啓曰:「崔挺立事,伏承下敎,不勝惶恐之至。
軍律不嚴,國事至此,臣等豈敢容護一挺立而如此啓達乎?皇朝之初,徐達押送一犯律之將於京師,高皇帝聖旨雲:『當在軍中卽誅之,以立將軍之威,旣在京師,則當以有之法裁之。
』今挺立顯犯軍律,若依前日逃軍李自容之例,令訓鍊都監,於軍中處斷則已,若在王獄,卽有推鞫得情按律科斷之法,似難更改,以貽後弊。
此臣等愚意,故如此啓達矣。
」傳曰:「知道。
」 ○持平南以恭,自嶺南還啓曰:「臣自京畿,歷湖、嶺,出入三十餘郡縣。
土地之殘敗、人民之死傷,已無足言,而惟是人心之渙散,最爲今日之大憂。
收拾之策,不可不汲汲措處。
試以道路所聞見陳之。
經亂之民,擧失恒産,結草依生,拾穗爲命,少有官門之冷,便作流移之計。
屬玆軍興,凡百取辦,其勢必賴於民,而民心之無係也如是,誠可痛悶。
賊退之後,勞來未半,而諸將則不問老弱,隻急於徵發,守令則無論孤寡,唯事於督斂,以此景象,欲其蘇息,不幾於擧杖呪狗者乎?今日之弊,在於將多軍少,而爲將者,亦未必其人。
怯於當敵,勇於侵民,欲來者阻,方集者散,此已病矣,而加以列邑空虛,死亡相半,平居百室之村,什罕一二之存,或竝與其坊面,而蕩盡無餘而然。
其設官仍舊,體面猶在,一縣有一縣之事,一州有一州之事,供役催科,小無減省,奄奄就盡之命,必知其不待須臾,而嗷嗷之狀,誠不忍於一息之頃。
若不爲闊狹之裁,以小紓焚溺之急,則異日雖欲救之,已無及矣。
今宜擇可將之將,凡民應隷軍伍者,勿論彼此,一皆聽屬於手下,仍減老弱,鈍且無用者,悉令納米,以補軍餉,則務精繼糧,幷可收效,而勤民祛弊,莫此爲便雲。
且令該道觀察使,覈審尤甚蕩敗之官,急爲合幷之擧,以期民生蘇息之路。
此皆孑遺日夜之望矣。
死亡人田地,自官收取之令,雖出於不得已,而奉行者不能善處,至有願得掩葬之資,而亦不肯許。
似當量給其親戚,以厚掩骸之義。
且嶺南士子,聞天兵將下,欲爲聚粟之計,俾達於朝廷,各邑之中,擇定鄕望之人,聽令於分戶曹,或本道都事處,隨其起耕結蔔,限納新穀多少,一如舊時田稅直納之例,則得米爲多,而庶無滲漏之弊雲,此在朝廷處置耳。
」答曰:「知道。
」仍傳曰:「此啓辭,下備邊司。
」 ○崔天健以備邊司言啓曰:「有靑坡居故正郞康景禧妻姪金應礪,被擄賊中回還雲,本司招緻,問其賊中事情,其供招,書啓矣。
金應礪,年十九歲,居住靑坡。
壬辰年五月,被擄於龍山,從倭賊往開城,屬間資軍,慶尙道西生浦下去,本年七月,入日本,仍爲其軍裨將通引,眼前使喚。
詮聞關白謂中朝遣封使以微官,我國亦不送重臣,因此發怒,去丙申年十月,發二十萬兵,今年正月十三日到釜山,應礪其時,亦隨出來。
今八月動兵時,隨簡資,來到鎭川,因其分付,率我國被擄人追來雲,仍爲落後逃還。
日本之人,上自將官,下至戰士,皆以越海征戰爲怨,唯以速戰決死生,還歸本土爲計,大槪畏我國弓箭。
淸正攻圍南原時,中箭之事,倭中亦爲說道,而亦未的知。
前年八月分地震時,路陷室堆,倭人多死,都城亦爲毀圮,關白赤身出城,經月不止。
仍爲毛雨、灰雨各三日,灰雨時,人不得開眼去。
今年連爲豊熟。
我國被擄之人,壯爲軍兵,今此出來,在我國之人,三分之一。
欲爲出來,畏被我國誅戮而未果。
若有不殺之令,則皆當逃還矣。
今此出來之兵,雖雲十萬,其實不敷,皆甚畏弓箭,而我國之人,先自畏怯,不爲交鋒而潰散,故不能勝矣。
用劍,雖其長技,不能騎馬,故必下馬後擊刺。
初意欲犯京城,聞京中空虛,日氣尙寒,玆以捲還,且聞大島主,自去年叛逆,秀吉將用兵討之,故出來之軍,當爲撤歸雲雲矣。
」傳曰:「知道。
」 10月21日 ○戊寅,上禦別殿,接見楊經理,回謝禮也。
上曰:「大人枉臨陋地,請拜以謝。
」經理曰:「不敢當,請作揖。
」上從之,仍就座。
經理曰:「光海君平安否?上曰:」前患病恙,尙未全蘇,故未及進見於大人,不勝未安之至。
「上顧謂都承旨尹覃茂曰:」大人每問及,極爲未安。
不可不從速往見。
「經理曰:」病若未蘇,則從他痊可,相會不妨。
「上下座,行茶禮訖,經理仍告辭,作揖而出,上送至中門外。
上將入內閤,又顧謂尹覃茂曰:」經理大人每問世子之病,其意不無以不往見爲歉。
世子病若可堪行禮,則力疾往見,可也。
彼亦見其有病,必爲感激矣。
予旣對以從速進見,而當初推擇之日,亦在明日,若於明日進見,則機會亦便。
此等曲折,令侍講院,速議處之。
「 ○社稷署啓曰:「社稷神室,僻在山谷無人之地,經亂之後,攔墻盡撤,四無隣比,若不嚴飭守直,則意外之患,難保其必無。
昇平時,軍人之多,至於十六,猶患不足,況今二名之軍,安望其無事乎?自前啓請加定,而該曹例爲防啓。
豈可諉以無軍,而使社稷至重之地,若此其虛疎哉?當此乏軍之際,雖未能如前定送,而令該曹,量宜加定。
且自神位奉還之後,唐人攔入墻內,斫伐松木,或突入神室,每欲打破開見。
若此不已,恐有意外之患。
請令該司,差定通事,使之開諭何如?」傳曰:「依啓。
」 ○世子侍講院啓曰:「文官通事,不可不擇事,上敎允當。
許筬、韓浚謙二人,應對則非不能,若求其了解漢語之人,則文官中無能通者。
都承旨尹覃茂,在儕輩中粗解雲,而以都承旨,長在上前,又爲陪侍東宮,事體有妨。
然不得已取頗通漢語者,則尹覃茂當爲之。
敢稟。
且明日,非徒日寒,相見禮節,必須接伴使,先期講定於衙門,不無往復參商之事。
明日太爲亟迫,六日前,可改擇行之,似當。
且東宮冠服,前則以紗帽、黑袍,見陳遊擊矣,今此經理相見,其事極重。
大臣之意,或以爲翼善冠,非七梁、五梁冠之比,東宮雖未誓於天朝,不可更以臣子之服,見於天朝之官,且司天使、劉總兵相見時,皆用翼善冠,獨於陳遊擊相見時,有紗帽之議,遂以紗帽行禮,似爲未安雲。
依前日劉總兵,司天使時禮,用翼善冠、黑袍、犀帶,似當。
幷令禮官,更爲詳定何如?」傳曰:「依啓。
都承旨可矣。
」 ○正言李爾瞻、司諫李尙信、正言趙濈來啓曰:「伏見邢軍門題本,〈其大略以爲我國相通於倭賊,以絶天兵等語也。
〉其捏造無形,詆毀我國之事,無所不至,極爲痛悶。
所當亟具事情,奏聞皇朝,暴白明辨之不暇,而淹延遷就,今至十五日之久,文書尙未成就,使國家莫重之事,稽緩至此,駭愕莫甚。
請色承旨、備邊司有司堂上、承文院次知提調及製述官,幷命推考。
」答曰:「依啓。
」 ○掌令李諴〈大司憲李憲國、執義閔夢龍、持平成以文。
〉來啓曰:「中殿行次麻田郡,過涉津渡時,船隻數少,則一行下人,當以淺灘渡涉,使無競渡紛擾之弊,而不念預先措置之計,以緻內殿犯夜渡津,極爲未安。
請京畿監司推考,差使員罷職。
陪行兵曹堂上、郞廳,亦不檢擧,竝命推考。
事變之後,對壘臨陣,不戰逃避者,皆將官,而無一人被誅,軍政何由警肅?物情莫不駭憤。
哨官崔挺立,領軍逃脫罪狀,昭不可掩,至今滯囚於王獄,雖爲鞫問,一向固諱而已。
如此者流,不可不爲先處斷,以警他將也。
請崔挺立速爲處決。
軍器寺僉正申尙節,爲人麤鄙淫縱,不合武庫重地。
請命罷職。
頃日東宮行次新溪時,因氣候不平,令醫入診,醫官等退在私家,趁未入診,極爲駭愕。
陪行醫官等,請命拿鞫。
」答曰:「依啓。
醫官,隻推考。
」 ○備忘記曰: 軍律之罪,非如他罪。
況哨官乎?不可尋常處之。
崔挺立行刑之時,令訓鍊都監,結陣于慕華館,斬于軍前,徇示諸軍。
且經理每惡我國之無紀律,明日早牌,令接伴使,以予告之曰:「哨官崔挺立,赴防于全羅道,逃躱,今依軍法,處決警衆,敢告其由,待經理發落後,決處事,言于訓鍊都監、兵曹、經理接伴使。
○十月十二日成貼,全羅道觀察使黃愼狀啓: 長水縣監康復誠牒呈內,南原之賊,欲爲勦捕,率其軍人,初五日進去,同日夜半,賊已撤去,欲爲隱伏於鄕校後峯,與天兵,合勢追逐,而天兵生擒一,斬二級,所率軍李凡年,斬一級,倭頭、倭衣、小劍,竝爲輸送。
又倭賊四五百名,過去谷城,我國之人,分邊呼唱,無數亂射,一名則奴春乞先射,訓鍊主簿鄭鶴次中顚仆。
我國被擄之人,十三名率來,各願歸家,竝爲放送。
倭頭二級割耳,倭衣二件,竝爲上送事。
啓下備邊司。
軍功廳回啓曰:「黃愼狀啓,軍功人,依事目磨鍊後,令該曹照例施行何如?」啓依允。
○十月十七日成貼,提督接伴使張雲翼狀啓: 提督十五日到全州事,已爲狀啓。
十六日不留全州,到任實止宿,到南原府十五裡地,李副摠、中軍解副摠等諸將官,已爲先至。
良久,相議分付曰:「人馬糧絶,已三日,求禮地形險窄,不便用馬兵,不得已撤去雲」,仍回鰲樹舊基止宿,令臣達夜前往全州,催糧支放。
昨日提督家丁等往求禮,與倭賊相戰,斬四級,奪馬二匹,唐兵一名,中丸而死。
今日提督,以首級二顆,給李副摠如梅,則副摠辭謝,良久乃受之。
大槪天將等,以谷城賊退爲功,且聞求禮,賊多地險,不欲交鋒,故在全州時,艱備米豆若幹石,請放一日糧,則提督不許,使之留作回糧,畢竟執而爲言,回軍上去,不勝痛惋。
全州、南原一帶,積屍山委,公私廬舍,無一遺存,所見極慘。
但禾穀滿野,無人收獲,無主田畓,則監司黃愼,時方定將刈取,欲爲軍糧,而南原、任實,賊退已久,守宰不知去處,以此人民不卽還集,極爲可慮。
天將之行,遲速無常,入京日期,則到近京地面,更爲馳啓事。
啓下備邊司。
10月22日 ○己卯,政院啓曰:「崔挺立罪犯輕重,臣等雖不敢與知,而但拿緻王獄,已經訊問,而以一向固諱,遽卽處決,則旣非臨陣行法之事,又乖按獄訊囚之體,進退無所據,而後日之弊,亦不可勝言。
近來紀律廢弛,將士之偸靡,日以益甚,隨其情犯,無所饒貸,固爲今日之急務,然必輕重不爽,處置得宜,然後服罪者無所辭,而人心有所警懼。
若不問事之當否,徒爲立威之計,則恐非刑一勵百之意。
臣等職在覆逆,不敢隱默。
請更問于大臣,商議處之,似爲宜當。
惶恐敢啓。
」傳曰:「崔挺立之罪,在於其罪之疑不疑,罪若可誅則誅之。
且以臺諫所啓而允下,不可已也。
」 ○斬哨官崔挺立于慕華館前。
○上幸安遊擊〈名本立,領兵三千。
〉下處,行接見禮。
上曰:「天朝再發兵糧,終始拯濟,皇恩罔極,大人亦以小邦之故,天寒遠路,勞苦萬狀,而地方殘破,陪臣怠慢,支供諸事,必不稱情,惶恐惶恐。
」遊擊曰:「受命應援,乃臣子職分內事也,何有勞苦?一路凡事,旣無怠誤,俺亦無擾害之弊矣。
」上請就座,遊擊從之。
遊擊使家丁,先進茶,上下座行禮。
仍謝茶後請茶,遊擊從之,禮則如前。
上問曰:「此大人,何地人耶?」都承旨尹覃茂對:「聞係是廣寧人,而領大同兵馬雲雲矣。
」上又謂尹覃茂曰:「聞皇勑出來雲,若然則何無先報耶?此必以邢軍門題本之意,有戒飭之事。
百官呈文辨誣,何至今不爲耶?」尹覃茂對曰:「文書未及成就矣。
」上請行酒,遂下座執爵,作揖而後就座,遊擊亦如之。
上曰:「天氣寒了,微誠亦在,此酒雖薄,請盡量。
」遊擊曰:「旣以高情,委爲枉顧,又如是鄭重,無以爲謝。
感極感極。
」上曰:「不敢。
」上問曰:「此大人,自遼陽來耶?」李忠元進曰:「然矣。
」上曰:「若然,可問軍門安否也。
」仍問曰:「軍門大人,駐箚何地方,而起居何如?」遊擊曰:「方在遼東,亦無恙,而開月初三日,當起身,來駐江上矣。
」上又問曰:「劉提督大人,亦出來雲,未知今到何處,抑未知幾時該到此耶。
」遊擊曰:「以時計之,已離北京,今當過關矣,第未知到此之期,在何時也。
」上請以陪臣行酒,遊擊從之。
慶林君金命元入,行酒訖,遊擊曰:「請止。
」上曰:「禮未成,然則請於座上行之。
」遊擊從之。
遊擊曰:「此時南原,賊方屯住否?釜山之賊,其數幾何?」上曰:「邊報則來,而未詳幾許。
釜山,本窟也,衆賊屯據,南原,已爲撤退矣。
」上曰:「行長築寨於谷城,收儲糧草,以爲久住之計雲矣。
今見書狀,雖未詳其間曲折,而何無端撤去耶?」尹覃茂曰:「臣等亦未曉其意也。
」遊擊曰:「天朝大發兵餉,以期勦滅此賊,而但道裡隔遠,不能及時搬運。
願發中外軍民,渴力措備,趁期輸緻焉。
今見國王高明,群臣忠藎,更須同心戮力,盡發州縣,接濟軍馬。
大事一誤,後悔何及?今則楊都爺號令嚴明,更申禁約,天朝兵馬,不如曩時之擾害矣。
」上曰:「小邦積衰之餘,不能自振,再被兇禍,蕩敗已極,緻煩皇朝調兵輸餉,萬裡來援屬國,感戴皇上洪恩,無以爲喩。
且小邦,宗社存亡所係,敢不盡力?玆以分遣陪臣於各道,多般措置,而第小邦糧餉,原數不敷,隻靠兩湖,而今經賊變,蕩盡無餘,公私赤立,物力已竭,恐未能及時措辦,以此晝夜焦慮矣。
」遊擊曰:「憂慮豈間於彼此哉?楊爺亦焦思矣。
若過今三朔,天氣漸和,氷釋地融,又到彼賊發動之時,則事尤難矣。
更願大小竭其力,大王亦盡心。
來此將官等,皆欲早完而歸耳。
」且曰:「酒已足,請辭。
」上曰:「禮未成情未足,請勿辭。
更進數盃,以做從容。
」遊擊從之。
上顧謂承旨曰:「大兵陸續出來,糧餉何以接濟耶?思之至此,不勝憫慮之至。
雖南下,豈能了事於一二日之內哉?小不下數十日字也,其間糧餉,從何辦繼耶?」酒三行,遊擊固辭,上曰:「禮雖未成,累辭至此,惶恐不敢違命。
」遊擊曰:「多謝。
」上呈禮單曰:「土産微物,敢表誠。
」遊擊曰:「此何時耶?楊老爺體悉,俺何敢受哉?曾於路上,受禮遺,迨感迨感。
隻領單子,亦猶受之也。
」上曰:「初見大人,禮當如是,古人相見,亦有贄禮。
況此土産薄物?願勿卻。
」再三請,固辭不受。
上曰:「累違尊命,不敢強請。
」仍作兩拜而出。
上禦別殿,接見安遊擊回禮也。
上曰:「大人來臨陋地,請作謝拜。
」遊擊曰:「不敢。
」上曰:「然則請揖。
」遊擊從之,遂揖而就座。
遊擊曰:「俺禮當先來拜,而賢王先枉,未安未安。
」上曰:「不敢。
大人委臨陋地,寡人反爲未安。
」仍請行茶,遊擊曰:「饋茶,多謝。
」仍請辭還。
上呈禮單曰:委臨枉見,敢將微物,以表予誠。
遊擊曰:「何敢又當此禮哉?多謝厚情。
」上請拜,遊擊曰:「多謝。
拜則不敢,請揖。
」上從之,遂作揖而出。
○尹覃茂啓曰:「東宮初見經理,問答之間,事機至重,而經理之問,或及於意外之事,則當應口卽對,難容顧問於陪從,故聖慮所及,實非尋常。
而本院承下問,以極擇文官、通事爲啓,非以解華語爲重也,誠欲得諳練敏達之人,庶或有周旋之事也,而竟以庸劣微臣爲是任。
是無他,以臣粗解華語,而有是命也。
臣爲承文院參下官時,學習漢語,粗知四聲門戶,而至於行用之語,則最爲齟齬,是儕類所共知,故近不爲禦前差備者久矣。
臣性本魯鈍,雖尋常應對之際,亦不能先於人,何敢膺此莫重之任乎?況臣待罪本職,於經理接見時,每爲入侍,今又將命於東宮相見之日,則於經理所見如何?惶恐敢啓。
」傳曰:「非不能也,勿辭。
」 ○備邊司啓曰:「文愼言力戰之績,已爲表著。
且聞以多殺賊爲務,不以斬級得功爲心雲,其意亦甚可嘉。
加資奬勵,未爲不可,但此人已陞堂上,而前頭爲國緻力立功,必不止此。
今姑賞銀兩,使之還家,治裝上來,更待後效。
褒奬拔擢,亦似不晩,敢啓。
」傳曰:「依啓。
」 ○經理接伴使李德馨啓曰:「當日午時有撥報入來,說稱:『哨探天兵馬得,進入求禮南三十裡許,有倭賊數十人,竪白旗坐纛,朝鮮男婦二百餘人在鋪幕,收綿花、禾穀,堆積二百餘間,哨探軍兵,吶喊前進,倭賊向山跑走。
招諭朝鮮人,出來者六十餘人,其餘不肯回來。
奪得鳥銃等物,而又得免死帖,乃倭賊所爲也。
』且我國人乞勿侵於倭賊事及倭賊處通書一張,經理令旗鼓出示之。
其倭書,乃行長小將,下帖于其管下,而計關五件,寫說:『用心戰鬪;招諭人民;收獲田禾;堅守牛馬;擇地下營,勿爲散走被禽等事。
』而其下兩將著押,其免死帖,則書行長營下,仰役勿殺雲雲,而塡其名,如腰牌形。
我國人通書,則似是谷城、順天隣境居民等所爲,而末端書餘生人等白活,沒有書姓名。
李逢陽將經理分付,出說:『哨探差官,明日發去,爾國詳知光陽等處道路及賊情人,精擇前來。
且被擄人,爾國不饒而殺死,故不肯出來,今宜雜以鄕談,作招諭文字,約諸矢射于賊陣,則彼必動念出來。
此文,亦趁明日書呈雲矣。
」傳曰:「知道。
依啓。
」 ○崔天健以禮曹言,啓曰:「因侍講院啓辭,東宮、經理相見時服色事,更議于大臣,則用紗帽,臣子之服,似爲未安,當用翼善、黑袍、犀帶。
且儀註稱光海君名號未安,當以王世子書之,其拜帖則書朝鮮國王子某,似當雲。
敢稟。
」傳曰:「知道。
」 10月23日 ○庚辰,領議政柳成龍啓曰:「伏見昨日臺諫啓辭,陳奏使,當以時任大臣中無故者差遣雲。
此事至痛至急,陳奏辨誣,不可少遲。
時任大臣中,或有病,或出外,臣當去,而軍門題本中,雖不直擧臣名,意則似指臣前日出去京畿時事。
使臣無顔面,奉國書,以見中朝士大夫,且自己事,自己發明,亦恐難以動人聽。
頃日臣與金應南,議此事,應南以爲:『大臣中二人被斥,而吾獨無故,若大臣往京,則吾當進去。
』其時無時任大臣進去之議,故未及啓達,而下情如此。
臣以百官呈文時,不可無應南故啓之,而且請自爲下去南方,督運糧草者,其意亦慮此也。
此乃國家大事,處置不可不愼,而臣亦本以愚劣,近日心火煎熬,精神昏惘,凡事皆未得料,當此大事,惶恐不知所出,敢此來稟。
若臣之赴京,果如群下之意,涉於自明,進去爲難,則臣雖疲病,下去三道,檢督糧草,而使金應南,赴京辨誣,則事體甚宜。
臺諫之所謂無故,恐指此也。
不然則臣遞免本職,而使他人爲之,專去辨誣,亦恐宜當。
事不辭難,臣非敢以遠行爲憚,隻爲國事,且以衆論如此,故枚擧啓達,以稟聖裁。
」答曰:「豈可輕易遞之?赴京事,予亦未知何以則好矣。
自下商爲之。
」 ○備邊司啓曰:「經理則分付至急,而我國之事,非徒稽緩。
稷山以下,新經兵火,官吏渙散,不成模樣,至如擺撥傳報賊情,皆不得趁時傳達,極爲可慮。
不可不百分設法處之。
自南原至恩津,則使全羅監司,排布立撥,自恩津至稷山、自稷山至京城,令忠淸兵使李時言、京畿監司洪履祥,次知措置,一樣施行。
其立撥軍者,盡蠲雜役,分番遞休,使之專力於傳報之事,其中速傳者論賞,稽緩者治罪,別立科條,以施懲勸,則庶無遲滯之弊。
且以此意,先告經理宜當。
李舜臣所居處,則相距甚遠,今雖委遣體探人,旬日之內,必未及回報,極爲可慮。
令兵曹,別定武士中伶俐人,急速下去傳報,水兵已到江華,消息詳問,水兵進駐處所與協同戰守形止,急速回報爲當。
但全羅道賊兵,尙爲瀰漫雲,若此則陸路尙難得達,不得已從海道,乃可進達,此又可慮。
幷令接伴使,先告此意于經理,使知曲折何如?」傳曰:「依啓。
」 ○侍講院以貳師李德馨意,啓曰:「臣將東宮、經理相見儀註,與旗皷官李逢陽講定,則逢陽說稱:『天朝諸王之子及公、侯、伯,見堂於禮部,則禮節極嚴。
老爺來此,總理兵權,且國王旣爲之敵禮,則老爺於世子,乃父執也。
老爺之子爲某官,拜國王,則豈敢由正門而入,乃爲對坐乎?吾意則外門有都察院懸牌,牌門之內,不當乘轎。
自帳幕至牌門下轎,踰中門而由狹門而入,從小階而上,則老爺自應以禮優待。
且設座之時,南北爲賓主敵禮,世子不當以敵禮自處,坐於老爺左邊,爲傍坐宜當雲雲。
』臣以司天使、劉總兵時已行儀禮更講,則逢陽說稱:『老爺體面,與此等論雲。
』敢啓。
」傳曰:「似當從其言。
」 ○戶曹參判鄭光績馳啓曰:「兩湖列邑,新經兵燹,屠戮之慘,甚於壬辰。
餘糧雖或棲畝,而收獲搬移,接濟天兵,百計無策。
不得已預知師期,多般措處,然後行師之際,庶免缺糧之虞,故提督前駐稷山之日,臣與兵曹判書李恒福、接伴使張雲翼,同議稟帖,則提督別無回話。
而旣知一路糧豆俱缺,永無班師之意,逐日行軍,或至百有餘裡,各兵等受來京糧,已盡於到全州之日,而臣以本州所儲,支放之意告稟,則答曰:『今不須打糧,回軍時可以支給雲雲。
』而令臣及黃愼,留在全州,催儧兵糧雲,故自任實落後,還到全州,與黃愼,同議措置,而當此闆蕩之餘,辦出軍糧,有同無麪不托。
近日零星輳合,僅得五千兵一日之糧,前頭繼用之事,尤爲悶慮。
伏望朝廷商量處置。
」其稟帖曰: 伏以,老爺提師遠征,以躡窮寇,此誠小邦再造之機。
一國君臣感激策勵,鹹願忍死須臾,快覩奇捷,第有悶迫之情,不得不冒死更稟。
三軍之行,糧草當先,而酷被兵禍,繼餉無策。
小的纔到水原,已憂缺乏,及入忠淸境上,公私廬舍,莽爲焦土,屠戮之慘,及於鷄犬,而全羅則又甚焉。
公州以前,則受來京糧及些少餘穀,猶可支過,此後則雖一日之餉,決無措繼之路。
寡君爲此煎慮,於老爺出師之日,略已陳稟矣。
小邦對賊六年,殘破已極,竭力措辦之穀,一朝燒盡,更無餘力可支撐。
今方夙夜籌度,靡策不講,已分遣管糧陪臣,派往三道,而灰燼之餘,收拾不易,須費許多日字,庶或辦運。
今此大軍之行,遽出於未措之前,拮據匍匐,計無奈何。
小的明知小邦事勢如此,而若不預陳,則臨時乏絶,必悞大事,敢此申稟。
○訓鍊都監啓曰:「頃日城中人出去時,軍人父母、妻子等,皆爲散去外方,而軍人等,或有已曾南下者,或有隨大將赴戰者,皆不知其父母妻子之所在,日夜號泣,皆願受由尋見。
若一時給由,則隊伍虛疎,若抑而不遣,則不無私自渙散之弊。
故欲分五運,限十日給由,相遞往來,則軍情亦安,隊伍亦不至全然空疎。
敢稟。
」傳曰:「依啓。
」 ○吉雲節書啓: 大槪此賊之強,不下嬴秦,未有廉頗,難以拒守。
爲今之計,莫如各道之中,皆置兩巨鎭,糧、械等物,盡輸其間,而賊兵未動之前,戍邊將士之糧,計日持去,則他日緩急,必無資盜之弊矣,賊兵旣動之後,若不可當,捲入于鎭,死守不失,則兇鋒縱銳,必不置此而深入矣。
至於鍊兵之要,守城之規,在乎當事者之心得如何爾。
啓下備邊司。
10月24日 ○辛巳,上幸慕華館,迎皇勑。
上至慕華館,入幕次,傳于都承旨尹覃茂曰:「迎勑禮後,卽令禦前預差通事,告于差官,以先往館裏伺候之意,此蓋前例也。
」小頃傳告勑至,上出立道上,望龍亭,行四拜三叩頭畢,使人傳告曰:「寡人當先回館裏伺候雲雲。
」差官曰:「唯。
」上還到太平館,俄報勑至。
上出自幕次,立于庭之左,鞠躬祗迎,差官奉勑,置于堂中。
執事導上至拜位,行四拜訖,詣堂上,奉勑展于上前,上覽訖,降就位,復行四拜,執事奉勑出。
上展讀訖,顧謂承旨曰:「甚爲未安,甚爲未安。
遂入幕次,遣史官,請見差官,差官從之。
〈差官名時新,姓方,原任守備也,遼東人。
〉上與守備兩拜訖,上曰:」天朝再發兵糧以救,且聖諭丁寧,不勝感激惶恐之至。
「守備曰:」貴國之於皇朝,有同一家,故如是終始拯救之。
今此勑諭,乃申勑貴國,欲其振發也。
「上曰:」軍門大人起居何如,今在何處耶?「守備曰:」方住遼陽,近當起身前來,故使差官,方治義州館舍矣。
劉提督領率川、浙軍兵,想已過關,而陳禦史亦已辭朝耳。
「仍就座,上下座,行茶禮。
守備曰:」俺伯兄,前於壬辰,以李提督中軍出來,仲兄亦以將領隨來,今俺又得拜賢王,不勝幸甚。
曾於肅寧館裏會伯兄時,特俺以無所管事之故,未及拜矣。
伯兄中路患恙,委遣禦醫治療,至今未忘恩典,感激賢王之高明矣。
「上曰:」大人前者出來之日,未及相會,而今以皇恩,得接大人,多幸多幸。
尊伯大人,今在何地,做何官耶?小邦之人尙今未忘矣。
「守備曰:」俺來時,軍門授以一竿令旗,使之督戰,檢治不用命者,故俺當隨大兵南下,而不回去矣。
願給嚮導者,使得偕行。
「上曰:」當依分付。
「仍請行酒,守備從行。
上下座,行重杯禮後,復請以陪臣行酒,守備請免曰:」國王卽賜兩杯,亦已多謝,況俺量小者乎?「上顧謂尹覃茂曰:」此人奉勑而來,禮當與諸將異,可優待也。
再請何如?「覃茂對曰:」上敎允合。
「上曰:」大人來臨下國,下國陪臣,孰不欲進一爵哉?敢再請。
「守備曰:」然則敢不從命?「上令慶林君金命元,入行酒,守備曰:」前者狡賊懇請封貢,故皇朝信之撤兵矣,今則皇上震怒,邢軍門、楊都院、麻督府,鹹思奮勵,必欲滅此賊而後已。
糧餉非敢愛惜也,第以道裡夐絶,未能輸到。
貴國亦須盡力搬運,此賊勦滅,然後貴國奠安,皇朝亦無憂矣。
「上曰:」終始拯濟,皇恩罔極。
糧餉,小邦非敢不盡力也,南方盡爲蕩然,計無所出。
方極煎悶,竭力措辦矣。
「上謂承旨曰:」糧餉事,甚可悶也。
若不得及時措辦,則必有不測之變,數朔之內,猶有可措之路歟?如不得及措,則結末何以爲之耶?「右副承旨韓浚謙曰:」以今見之,不可謂之可及辦也。
「守備曰:」非曰貴國不用盡力。
天朝糧餉,無數出來,須及時移此糧也。
「上曰:」敢不盡力?小邦存亡所係也。
「守備曰:」旣醉以酒,又飽以羞,請已。
「上曰:」然則請於座上行酒。
「守備曰:」唯命。
願隻行數杯而罷。
「酒數巡,守備固辭,上呈禮單,守備曰:」此時大小將官,其數極多,支供之費,旣爲未安,何敢受此禮物哉?隻領單子,物不敢當。
俺若有之,當以某物,補貴國軍餉之萬一,何敢受此物哉?「上再請,守備曰:」隻領單子,是猶受之也。
不敢受。
「上曰:」凡禮,以三爲節,更請可也。
「譯官更以上意強之,守備固辭。
上遂相揖而出,守備送至門外,乘輿而後入。
○其勑諭曰: 朕念爾國,近在東藩,世效恭順。
曩年倭奴,殘破爾疆土,奔播義州,哀籲請援。
朕爲惻然,特遣文武重臣,帥師東征,不啻救焚拯溺。
爾時擧國,猶有固志,共助天討,復爾土地,還爾王子、陪臣已。
倭奴畏遁,俛首乞封,朕念爾生聚未復,姑從其請,無非爲寧爾也。
胡休息數年,不加訓鍊,自忘嘗膽臥薪,坐視土崩瓦解?狡倭再入,玩愒仍前,張皇奏牘諉救,天朝于是,復有東征之役。
勞兵轉餉,深歷險阻,爲爾防援,朕字小之仁,恤難之義,亦勤矣。
聞爾君臣,視王師如秦、越,略不關情,棄國都如敝屣,全無顧戀,糧餉匱而不助,器械藏而不出,人民散而不收,陪臣逃而不誅。
〈視王師以下,乃軍門題本之意也。
往來差官,小不如意,輒加不測之言,以報軍門,軍門不察事情,遽奏朝廷,緻有此,寧有如此痛愕之事哉?〉朕不難移救援之師,萬裡相助,爾乃忽守社稷之義,一籌不展,旣不能令,又不受命。
我經理在彼,宜奉國以從,而未聞一告戒臣民,恭承吾敎訓。
情枘鑿而不入,法齟齬而不行,則何以合久散之民,而使之一振積衰之勢,使之強?爾心大愚,亦可憐已。
其靜思之,幡然改圖,仗天使而整齊,乘天兵而協守。
儲爾築積,修爾器械,據爾險阻,揚爾幹戈,明布號令,爲力戰之圖,申嚴軍法,峻逃亡之戮,振忠皷義,冀保安全。
玆遣禦使一員,監軍督戰,仍賜寶劍一口于軍門,將士有不用命者,先斬後奏。
爾君臣,宜擧國努力,以翼王師,無得自絶于天,緻貽後悔。
欽哉!故諭。
○領議政柳成龍、行判中樞府事尹鬥壽啓曰:「臣等伏見皇勑,憂懼惶驚,不知所出。
此乃似是因邢軍門題本而有此也。
大抵我國之數年不能自振者,皆臣等之罪,而事至於此,萬死無惜矣。
且勑旨新下,而嚴切如此,自上今日或明日間,親接經理,陳其奉勑惶懼之情,使經理,知其怵惕未安之意似當。
敢稟。
」答曰:「經理何可每見,雖見何爲?」 ○遊擊將軍李化龍緻帖于上。
其辭曰: 昔晉文與趙諸臣,羈旅友邦間,嚴敬有文,楚子曰:「上下有禮,晉其興乎!」頃辱枉駕,得覩威顔,而二三陪臣,皆恭恪而膚敏。
此必有所以率馭之者,欽仰欽仰。
竊國家安危,循環之數,實宰之,卽聖人不能違時,惟盡人事,以修攘之已耳。
太王避狄,楚昭復國,皆躬罹覆亡之患者,萬世而下,爲美譚,未見議其遷與奔也。
今貴邦士風、民俗,久安熙皞,豈非令先王垂統之善,賢殿下制治有良規哉?生聚日煩,則肅殺之,固四時之序也,而收拾餘燼,幹旋氣化,使薄海內外,鹹知朝鮮有中興之令主,所得不亦多乎?不肖龍,非敢以諛辭瀆聽,因見殿下德盛而禮恭,深幸貴邦之有主。
卽遠征之士,亦將憑藉靈寵,以樹尺寸之功,謂天心所助者順也。
日勞遣臣枉問,寵渥已心佩之矣。
征夫日多,賢卿大夫無幾,雪天蚤顧,鄙衷實跼蹐不自安也。
伏乞免勞注問,尤見相體至意。
臨啓,不勝瞻仰祈頌之至。
10月25日 ○壬午,都承旨尹覃茂啓曰:「昨日祗奉皇勑,自上似當親詣經理衙門請見,以示感激怵惕之意何如?群情如此,敢啓。
」傳曰:「依啓。
」 ○王世子往見經理。
侍講院啓曰:「東宮見經理時,先投拜帖與禮單,則經理俱不許拿進,隻請入來。
經理下迎於闆臺,揖讓陞堂,請作揖,東宮辭不敢不拜,經理西立向東,東宮南立向北,再拜訖,東宮辭經理回拜以不敢當,經理不許,卽行再拜,遂就座。
經理南座北向,東宮東坐西向。
東宮以前日講定之語,措辭以緻謝,經理說稱:『貴恙全安否?』仍問:『讀書麿?』東宮答以:『前日則讀書,而亂後則隻溫習舊學而已。
』經理問:『讀何書?』答以讀《論語》。
經理又問:『倭賊,國之深讎,將何以爲之?』東宮答以:『倭賊不共戴天之深讎。
小邦人民專仰老爺,終始拯濟。
經理又問:『倭賊旣退之後,亦當振作自強,爲久遠之計。
倭賊仍留不去,則何以處置,旣退則何以處置?』東宮答以處置則在父王,而一則專仰老爺勝算矣。
』又問:『常時,不與國王講論軍國之事乎?』東宮答以:『問寢、視膳之外,不敢幹與軍國之事矣。
』經理又言:『國事,是家事,父子之間,必有朝夕商確之事。
願以敎我。
』東宮答以:『父王不敢忘此賊,專仰老爺勝算矣。
』仍告辭,經理送至正門外,禮貌極恭矣。
」 10月26日 ○癸未,指揮使胡汝和奉書于上曰:「往年練兵貴邦,爲貴邦捍暴客也。
禮優館穀,惠實筐篚,資斧克攘,行旅是藉。
未歸,蒙東道之隆恩;旣歸,辱曹丘之洪德。
殿下視東海鯫人,乃風馬牛不相及者,顧從而肉骨生死之隋蛇楊雀,故足以名報私耶?始焉,社稷丘墟,生靈塗炭;今焉,天兵雲集,鯨孽潛蹤,殿下之威靈振於殊俗,島奴之遊息無依秋風。
《黍離》之歌,將變爲太平擊壤之樂矣,寧不重爲故人鼓掌慶耶?夙誼在衷,分宜泥首。
崇嚴所莅,蒲茯未能,肅裁尺一,敬布腹心。
」 ○備忘記,傳于閔夢龍曰: 樸慶新藏匿糧、器事,雖未知其間曲折,因此事天朝嚴責切至,國家之事,無有大於此者。
此由慶新而緻之,極爲痛憤。
卿等所見如何,何以處之,問于備邊司。
10月27日 ○甲申,上幸銅雀江邊,迎慰麻提督。
提督日晩乃至,上迎入帳內,請拜,提督曰:「郊外也,請揖。
」上曰:「大人遠路纔回,不可不拜。
」提督曰:「不敢。
請揖。
」上從之。
提督曰:「屢承差人以問,多謝。
請拜。
」上曰:「不敢。
」仍請曰:「大人以小邦事,跋涉萬裡,觸冒風雪,勤苦歸來,作拜以謝。
」提督辭,遂揖就座。
上曰:「天寒遠路,氣體若何?」提督曰:「歸時似不平,而今則賴國王庇己,得平復矣。
」提督曰:「谷城之賊,儲糧築寨,爲久屯之計,賊探知李副總〈如梅。
〉往擊之機,宵遁向求禮,副總追躡,斬得二級。
朝鮮人輸運糧穀于求禮,令通事,誘出二百七十餘人,副總又追到求禮,賊又遁走。
厥後復屯于求禮,又令逐之,賊已退向晉州矣。
海南之賊又向南原,俺令逐之,亦遁向晉州,今聞之則方聚于南原等處矣。
」上曰:「南原、求禮之報,則小邦邊將亦馳報,而海南之賊撤歸之言,未之知矣。
今聞大人之言,此必是畏大人威,退遁矣,不知所謝。
」上曰:「皇恩罔極。
全羅、忠淸、京畿等一路,蕩敗已極,糧餉未辦,支供缺誤,天兵必多飢餒。
惶恐惶恐。
」提督曰:「下去時則賊兵纔退,糧何得以措及乎?人食乾糗,馬喫郊草,上來時則糧資足辦,人民稍稍還集,俺甚喜悅。
此意,當告楊都院。
全羅布政使黃愼,有幹能、心計,詳知賊情,甚好人也。
」上曰:「請茶。
」提督曰:「可於座上行之。
」上從之。
上曰:「海南之賊,上來之時,靡大人,民必魚肉矣。
賴大人,得保生全,不勝感激。
」提督曰:「俺若不下,則全州等處,再被焚掠,必矣。
但恨不能多殺賊。
」且曰:「請勿行酒。
」上曰:「大人遠路歸來,請以酒爲謝。
」提督從之。
上下座行酒,提督曰:「俺之軍兵,往在長城,故賊由淳昌而去。
俺兵追往淳昌,防勦斬獲十八級,賊由是不敢上犯,由南原遁走矣。
」酒一行,提督將辭去,上曰:「大人爲小邦勞悴,請加數杯以謝。
」提督曰:「然則當領一杯。
楊都爺來候門外,不可不快去。
請勿下座,於座上行之。
高情,已心領矣。
」又曰:「欲言者多,忙了未及盡布。
當詣拜以盡。
」行兩爵,提督遂告辭。
上呈禮單,提督稱多謝,相揖而罷。
○右承旨權憘,以病免。
以尹暾爲左承旨,崔天健爲右承旨,韓浚謙爲左副承旨,李鐵爲右副承旨,閔夢龍爲同副承旨,李覮爲司憲府執義,李光嶽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黃璹爲平山府使,趙濈爲兼世子侍講院司書。
二十五日政也。
○掌令李諴啓曰:「臣等思惟,全羅一道空虛,旣無軍民之可率者,又無將官之可恃者,領兵戰守,計將安出?前兵使吳應台,方繫王獄,新兵使樸名賢,病重未赴,雖有監司,白面書生,何能句管公務?本道之事,極爲憂悶。
聞湖南賊兵,其數不多,捕獲我國人民,假作倭形,前驅先導,焚掠諸處。
被擄之人逃還本土,道途之間,或十或五,逢人輒語曰:『賊兵甚少,如得將官,及時進擊,則被虜人丁,皆爲內應,可滅此賊雲。
』且言:『村落官舍,雖被焚蕩,禾穀則滿野茂實,汲汲收穫,糧餉在此,安集在此。
』其言甚有理而不虛。
國家尙無措畫之擧,徒委於天兵一枝,寧有恢復之理?今者都元帥權慄,再受命而南下,不向湖南要害之地,深入嶺南寺刹,有若無意於策應者然。
因此唐官日訴經理,至以爲挾娼喫酒,經理聞之以爲何如?元帥則已矣,朝廷其可謂有人乎?臣等不勝寒心。
速令權慄,移陣於光、羅等州,招集散軍,審察形勢,策應道內,且善辭於經理,加抄幾枝天兵,與權慄協力征討,毋失機會,庶幾收功萬一。
請令備邊司,從長議處,作急速行。
且樸名賢赴任,一日爲急。
除授兵使,日字已久,急速催赴,病若未差,不得赴任,速爲遞差事,竝令議處。
羅州,素稱浩大難治。
今雖蕩敗,名號猶存,固非人望者,決難堪任。
新牧使閔閱道,曾無可稱之才,徒以武藝,超陞堂上,雖小邑,猶不堪任,況此大州乎?本州,士人甚衆,公幹且繁,必以文武全才之人差遣,一以收拾,一以守禦,乃可蘇殘備賊。
請閔閱道遞差,其代極擇卽遣。
務安縣監丁弘祿,曾爲守令,以居官不謹,見罷未久,而旋授本縣,非但物情未便,蘇殘之責,決不能堪。
請命遞差。
」答曰:「依啓。
」 10月28日 ○乙酉,以尹暉爲兵曹正郞,金汝嵂爲豐川府使,鄭應聖爲羅州牧使,金??爲全州府尹,李德弼爲南原府使,李覮爲兼世子侍講院輔德,洪耆、尹起禎爲司憲府監察。
10月29日 ○丙戌,上幸麻提督下處,行接見禮。
上纔到下處,行相揖就座,茶禮未畢,傳告楊經理來到,上卽辭出。
道遇經理,拜與擧袖而過。
○司憲府啓曰:「承文院,專爲事大文書及漢、吏隷習,而經變之後,百隷懈怠,本院尤甚。
新進之初,徒知任便,不念艱危,或無端棄官,或擅自下鄕,或除授不來。
今日發軔,怠慢如此,他日登仕,盡悴何期?不可不隨現痛懲,以革弊習。
請承文院無故不仕者,令吏曹,依承傳擧行,他館中無故不仕者,亦令摘發,一體施行。
今日擧動,宗親所當每品隨駕,而隻二員來參。
宗簿寺專不檢察,緻令埋沒至此,請本寺當該官及應參而不進人員,竝推考。
五衛將李嗣禮以別雲劍,不爲挾輦,落後追到。
將士之任便,近來尤甚,至爲駭愕。
請推考治罪。
」答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麻提督。
〈回禮也。
〉上請拜,提督曰:「昨勞於郊外,朝又枉顧,且送下程,多謝。
請拜以謝。
」上辭以不敢。
提督仍請揖,上從之。
作揖訖,又請曰:「大人來臨陋止,拜以謝之。
」提督曰:「不敢。
」遂相揖就座。
提督曰:「朝承指敎,始審倭賊之於辛卯年,投書假道之說矣。
楊都爺亦言之耳。
都爺曰:『朝鮮二百年,恭順事大,人知禮義,俗尙詩書,萬無此理雲雲。
』俺等來此,盡知事情,幸勿疑慮,須安心。
」上曰:「大人與楊大人,則詳知小邦事情矣,天下之人,豈能盡知哉?終恐小邦之事,無以暴白於天下,以此冤痛悶迫之至。
」提督笑曰:「豈有不知之理?」上曰:「丁寧分付,多謝,不勝感激。
」提督曰:「俺兵馬,已分三營,各從三路而下,李芳春、李如梅、解生也。
」上曰:「兵機,貴秘密,請行茶後,辟人語之。
」提督卽辟左右之人,提督曰:「彼處事,不得詳知。
貴邦蔣希春,或松雲,入送倭營,必須詳探某賊將在某處,軍兵若幹,又新渡之賊若幹,屯據某地,有撤還之計耶,有永駐之意,然後可以擧事矣。
」上曰:「送則送矣,未知以何名送耶。
前則與之羈縻,故出入無礙,今則事與前異。
雖或入去,事勢如此,恐不能詳知賊情也。
且大兵南下之期,定在何間?小邦南方闆蕩,措置糧料,極爲悶迫,大人之所素知也。
以此小邦君臣日夜煎悶矣。
」提督曰:「前日淸正遺松雲、蔣希春書曰:『爾雖來,動兵不可已矣,不可不爲後日之計雲。
』以此答書,以往謝曰:『爾今則已搶全羅、忠淸道,不必如前搆禍,今可更結和好雲雲。
』則不無往來之好,便以此探見賊兵多少,其中事情可也。
師期難可預言。
俺言早則晩,言晩則早,須速措糧草可可。
南下之後,須聚本國軍馬,分屬俺營,以爲聲勢,或作先鋒矣。
凡此事,須秘密爲之,使松雲、蔣希春,不得預知師期,專爲和好而送,可矣。
」上曰:「當依大人分付入送,而此人等俱在外方,當急速招來,以聽大人調用。
且南方之兵,各守信地。
然則招西北兵來耶?」顧謂左副承旨韓浚謙曰:「此事極難,議于大臣。
」提督曰:「不須聽俺分用,自其在處下送,且須多得如此之人,連絡入探可也。
兵馬則預爲徵來,則糧餉難繼,先定道路遠近,然後臨期調來,合于俺三營,使合營,一試知部伍及將官面目,可也。
」上曰:「當依分付,三路必須預知,然後可備糧芻。
」提督曰:「第一,糧草措置事也;第二,松雲、蔣希春入送倭營,探試賊勢事也;第三,全羅道、求禮、谷城、光州、羅州等處,賊兵屯駐與否事也。
詳知賊勢,然後可以擧師矣。
」仍告辭,上起呈禮單曰:「此邊捕倭得送,故呈之。
〈倭槍一把、倭劍一口。
」〉提督辭以前已受之,今不敢再,上曰:「此非如他物,乃戰具也,請勿卻。
」提督曰:「姑留此。
當差人拿去。
」遂相揖而出。
10月30日 ○丁亥,王世子問安。
○掌令李諴〈大司憲李憲國,執義李覮,持平成以文。
〉來啓曰:「刑曹,獄訟之地,堂上疊相出使,空衙不坐,今幾數朔,滯獄、滯訟,不得斷決,極爲未便。
判書張雲翼,呈辭覲親;參判尹仁涵、參議禹俊民,亦皆出使,竣事回還之期,不可的指,請遞差,速出其代,俾無積滯之患。
鐵山郡守辛鳳、三登縣令黃大鵬,俱以愚劣之人,不堪字牧之任,兩邑之民偏受其弊,不得聊生,甚於他邑,見聞矜惻。
如此無良之輩,授此治民之任,何能蘇殘祛弊哉?請竝命罷職,其代以文官擇遣,以責蘇復。
」答曰:「不允。
」 ○上幸同知王?吉下處,行接見禮。
上至下處,同知出迎,揖讓而入。
上請拜,同知曰:「不勞。
」上曰:「初見大人,不可不拜。
」同知曰:「地窄且陋,不勞。
」上曰:「小邦再被兵禍,不能自振,天朝終始救濟,皇恩罔極。
且地方殘破,凡事怠慢,一路支供,必多違誤,加以館字荒涼,勞苦倍多,惶恐未安之至。
」同知曰:「名雖異國,義同一家,何計其他哉,館宇支供,何敢盡備?況當今日乎?此不須費心。
」上曰:「如是丁寧分付,不勝感激惶恐。
」同知曰:「俺於上年來此之時,國王頗不平,今則何如?」上曰:「如是記念,多謝。
賴大人德,今則平安矣。
」同知曰:「連年被兇賊所殘破,又有兵馬擾害,幸勿怒。
」上曰:天朝兵馬爲小邦來苦,而物力蕩竭,至於鹽菜,亦不能供給,旣極未安,何敢爲怒?擾害之事,賴楊老爺號令嚴明,絶無之矣。
「同知曰:」楊太史經理于此,兵馬大集,今年則討平醜類必矣。
今後國王,安享太平矣。
「上曰:」皇恩終始罔極,且感諸大人之德。
「同知曰:」此乃國王洪福碩德也。
「行茶禮訖,上曰:」大人自遼陽出來,邢軍門大人起居何如?「同知曰:」方在遼陽,平安。
「同知使家丁進茶,上謝茶。
同知曰:」不過四五日,一萬餘兵又當來到,而此處殘破,糧餉難繼,須令戶曹官,多調牛馬,速運義州積置天糧。
「上曰:」丁寧分付,多謝。
當依命。
「同知曰:」糧餉不繼,若失今數朔,還至氷解泥濘之期,無以用兵。
請速趁此會,急急措置。
「上曰:」小邦亦慮于此,多般措辦,而但小邦專靠兩湖,今皆被賊蕩然,無以措手足,悶慮悶慮。
然當竭心力。
「同知曰:」豈不然乎?南方焚蕩之處,雖不能爲,如有完全地方,君臣上下,積心努力爲之。
天朝不惜兵馬之勞,不較錢穀之費,如是盡力者,莫非爲朝鮮也。
更須積心努力,殲殺此賊,然後朝鮮享太平之樂,天朝釋東顧之憂,可不勉哉?「上曰:」此是誰家事,而不爲之盡其力哉?小邦宗社存亡,生民生死,國家安危之所係,敢不盡力?當依分付,更加檢勑。
此賊滅,然後國可存,敢不盡力?「仍請酒,同知曰:」眷厚至此,未安未安。
「上遂下座,行一爵後,還就座。
同知曰:」頃日賊迫稷山,國王必多驚。
今年必須殺盡此賊,然後當還復命。
若不得殺了此賊,俺等不得還朝矣。
「上曰:」賊逼畿甸,宗社幾亡,幸賴邢軍門、楊都院、麻鎭守諸大人威聲,兇賊畏遁,皇恩罔極。
「同知曰:」皇上不惜累萬之費,又發二十萬銀子,以爲犒賞之資,凡號令、施措,專委於軍門、經理,極其所當爲而爲之矣。
「上曰:」皇恩罔極罔極。
「行一爵訖,請以陪臣行酒,同知從之。
慶林君金命元行酒,上亦下座而立。
同知曰:」國王久立,多勞未安。
「禮畢,同知曰:」已領數盃,酒已足。
國王久勞,請止。
「上曰:」請勿辭。
禮未成矣。
「更請陪臣行酒,同知曰:」多拜上。
酒量少,請免。
「上曰:」非但禮未成,且不從容,於座上行酒。
「同知從之。
行二爵,同知又辭曰:」酒已醉矣。
「上呈禮單,同知曰:」盛情已領矣,白紙三束,有用處,隻受之。
「上曰:」此土産薄物也。
隻表微誠而已,今乃卻之,敢更請。
「上顧謂承旨曰:」禮單極爲略少,甚可慙也。
「同知固辭,上曰:」此大人,在中朝,素稱淸白者。
強請似難。
「左右皆曰:」然矣。
「上曰:」此大人,前日則甚爲驕抗,今見之則不然,頗極恭順矣。
「上將辭,請拜,同知曰:」不敢勞。
旣蒙盛錫,多謝。
「上曰:」今見大人所處,館宇荒涼,甚爲未安。
惶恐惶恐。
「同知曰:」大變之餘,何敢盡備?此亦足矣,幸勿慮。
「上遂相揖而出,同知曰:」民家陋甚,請於堂下乘轎。
「上曰:」大人前,何敢乘轎?「同知曰:」一國之主也。
幸勿失體貌。
「固請,不得已於堂下,遂乘轎而出。
○正言李爾瞻〈司諫李尙信、正言趙濈。
〉來啓曰:「近以下道芻糧催辦一事,自京差送之員,其數極多。
各道旣有監司、都事及其從事官,而又有査考、總督之號,各帶從事,此外亦有安集使,分戶曹、兵曹,將至二十員。
號令多門,動相掣肘,守令眩於取舍,民生困於支供,非但貽弊不貲,仍緻事未易就,極爲未穩。
請去其中不緊之官,以除一分之弊。
」答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王同知。
〈回禮也。
〉上出迎中門外,揖讓陞堂,同知曰:「請拜。
」上曰:「不敢當。
大人來臨陋地,請拜。
」同知曰:「上年於行宮,則不曾拜,請拜。
」上曰:「然則請交拜。
」同知曰:「唯命。
」遂行兩拜,同知請答拜,上從之。
又行兩拜,同知曰:「多謝,國王多拜盛賜。
」上又請拜,以謝大人光顧之厚眷,同知曰:「不敢當。
勿再勞。
」上遂作揖就座,請茶。
上將降座行茶,同知曰:「不敢勞。
」上曰:「恐勞大人。
然則座上行之。
」同知曰:「午者枉臨,多賜盛宴,醉未得趁時回謝,多罪。
且有幹事,請辭。
」上呈禮單曰:「大人榮臨弊居,敢以微物表情。
」同知曰:「朝來委見,旣受紙地,今又如是,多謝且感」,隻受單子。
上曰:「微此,無以表誠,今反卻之,不勝缺然。
」同知曰:「時若全盛,則國王之賜,何敢辭乎?將官多來于此,每每如此,則物將安出?請免。
」上曰:「不敢強請。
」仍請拜,同知曰:「不敢。
」遂作揖而出。
○午時至申時,日暈。
十一月 11月1日 ○朔戊子,上在貞陵洞行宮。
○司憲府啓曰:「鐵山郡守辛鳳、三登縣令黃大鵬等事前啓。
」上曰:「遞代有弊,姑徐爲之。
」 ○楊經理見臨海君,臨海君曰:「頃日騎馬不馴,馳出老爺前,頗失禮貌,至今惶恐。
」經理曰:「當此國亂之時,應武無方。
」又曰:「目今賊如此,何以設法?」臨海曰:「上有君父,下有東宮,且自被虜賊中之後,多有心??,精神昏暗,軍國重事,專不預知。
」 11月2日 ○己醜,司憲府前啓:「鐵山郡守辛鳳、三登縣令黃大鵬,請勿留難,竝命罷職。
豐川府使金汝律,爲人愚妄,大言無實,人知其不可辦事。
壬辰變初,自願捕賊,至授堂上重加,終不捕一賊,及其敗還平壤,備邊司欲招問事狀,則畏罪逃避,不爲來現,極爲駭愕。
爲縣監,旋卽見敗,來歷甚小,遽陞本職,物情亦極未便,自聞物議,急急陞辭,尤爲無狀。
請罷職。
大抵除拜守令,初不擇遣,旋緻被論,送迎之際,官府疲弊,不可不慮。
本府屢經非人,凋瘵已甚,文武中有計慮幹局之人,十分擇遣。
」上曰:「依啓,黃大鵬則當徐觀監司處置。
」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長水縣監嚴思敬,前爲唐津縣監時,罪犯贓汚,屢次拿鞫,今不可復擬臨民之官。
請命罷職不敍。
朝報,注書專爲謄書秘密,而近來怠慢日甚,凡係關秘密,全然脫漏,或日晡書送,不職甚矣。
請命推考。
湖南自被兵火,已經數月,而未聞有倡義聚兵,爲國家討賊者,誠可寒心。
近年以來,道內士人,專不收用,以緻人心之疑阻,士氣之推沮者多矣。
大湖千裡,固人材府庫,而當此國事之危急,顧無一箇忠義底人耶?頃因下書,諭以甄拔收攬之意,且令本道監司,隨材開錄,已爲啓下,而終歸於文具之末,極爲未便。
請依已定公事,本道人材,隨器錄用,道內守令,亦或塡差,以爲慰悅振澈之擧。
」上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寗都司〈國胤。
〉上曰:「大人爲小邦,驅馳遠地,多獲斬級,多賀。
請拜以謝。
」都司曰:「微勞何賀?不敢當。
」酒禮將罷,與禮單,都司辭,隻受紙與箭而罷。
「 11月3日 ○庚寅,海州幼學李質純等上疏,請內殿移駐本州,以慰雲霓之望,以備忘記傳曰: 爾等忠誠,至爲可嘉,但寒冱,難於移駐,宜知此意。
○夜三更、四更,巽方雷動。
○領議政柳成龍啓曰:「臣有悶迫啓達之事,而近日多事,未遑來啓。
臣之罪目,虛實間,旣登於邢軍門題本,則雖天朝,容而不問,其名猶在,乃是負罪之人。
天下所傳,其可家到而戶諭乎?今此皇勑所雲,陪臣逃而不誅,亦未知所指在於何人,臣惶駭隕越,欲死不得。
自古國家如此,則大臣當先受罪,無足怪也。
況如臣者,累年忝竊,誤事非一?不獨我國之人,知臣不堪重任,卽天朝人無不知之。
頃日百官呈文時,經理招兩司官員,責問按覈大臣幾何?又以朝報中趙閣老被論一款,指點示之於兩司,其意可知。
況皇勑旣下,當有警飭改紀之事,使天朝,知我國承命惕厲之意,乃今日應變之至務,而如臣者,頑然冥然,尙任其位,以大臣爲名,日與天朝將士相接,則必以爲帝勑如是嚴切,而該國君臣,恬不動心,屍素敗官者,竊據如故,國事無可爲之望,則其爲國家之憂,寧有紀極乎?臣晝思夜度,必須先黜臣身,改蔔他相,以示警懼之意,而先爲陳奏之擧,事體至當,國事幸甚。
伏乞聖明,深思長慮,勿視平日群臣例讓之辭,亟賜裁處。
惶恐敢啓。
」 ○右議政李元翼啓:「無狀小臣,受任僨事,久逭誅譴,而猶據重地,悶迫惶懼,不知所出。
玆者皇勑,多有警責下邦之事,蓋因各衙門題本而有此也。
題本中歷數陪臣以可痛可駭之事,而皇勑略雲:『止擧他事而幷論逃亡之罪。
』所謂逃亡,雖不能的知其所指,而似是題本所稱:『跳趨倭所,不知處雲雲等事也。
』臣之名,正在此罪之中。
皇勑旣如此,其處置曲折,雖可徐爲之所,而所宜先革職名,使之退休,使天朝,知我國奉勑惕厲之意也。
今臣仍冒職位,偃然行公,日與天朝將官相接,則事體如何,聞聽如何?竊恐他日之責,或及於朝廷。
乞命斥免臣職,改蔔他相。
」 11月4日 ○辛卯,上幸李副摠〈如梅。
〉所館,行接見禮。
○仍幸陳參政〈愚聞。
〉季遊擊〈金。
〉所館,行接見禮。
○司憲府啓曰:「都元帥權慄,旣受推轂之命,所當日夜思奮敵愾,而久對賊壘,無一策應之事。
曩者舟師之戰,雖有朝廷之命令,而爲元帥者,度力相時,當以難能抵敵之狀,馳啓朝廷,俾無後悔,而計不出此,率意妄作,嚴杖元均以督之,終使六年經營,艱辦舟師,一敗無餘,許多山柵,亦無一處保守,馴緻賊入湖南,軍民潰散。
南原旣陷,全羅擧道,盡沒於賊中,湖西各邑,亦被蹂躪,鋒刃所經,暴骨滿野,甚於壬辰之慘,迫至畿邑,都城幾不守,是亡國之元帥也。
其爲罪狀,雖依律而不足,而況抽身先避,自嶺南奔至京師,托以欲守江灘,偃然狀啓,是果元帥受閫之體乎?人心之憤鬱,至於此極,慄將何面目,復見天日,號令列校乎?且再受命而南下,不向要害之地,深入嶺南山谷寺刹,日夜沈醉,有若平時無憂者然,及聞物論洶洶,欲掩其罪,遨遊於湖南賊退之處,尙無措畫設施之事,閑往閑來,玩愒猶前,何望其奮力討賊,檢勑諸將乎?朝廷難於其代,知其不可,尙不遞易,求諸朝臣,優於權慄者,豈無其人乎?請權慄亟命拿鞫,依律定罪,其代,令備邊司,急速擇遣。
趙儆之爲人,性本不直,以訓鍊都監堂上,處事之際,多用巧計,軍情之不服久矣。
況今受命南下,托於權慄之傳令,無意追賊,其爲行計,亦甚詐矣。
當初領兵發行,不由直路,必由迂路,緩緩徐行,畏怯逗遛之狀,人莫不痛憤。
公論因此大發,拿鞫未久,遽命放釋,物情尤爲駭憤。
不誅大將之罪,徒治褊裨及守令,則是緦小功之察也。
其何以振肅律紀而申嚴軍令乎?請趙儆更命拿鞫,依律定罪。
」答曰:「都元帥事,所論過矣。
方與賊對,豈可如是?趙儆別無逗遛之情,隻固元帥節制。
況以不得一賊爲恨者,豈有逗遛之意乎?訓鍊都監堂上,人所共惡,未可輕以情外重罪加之。
○上禦別殿,接見陳參將、季遊擊。
○楊經理分付曰:「水兵將季金,欲面見李舜臣,相議行兵之事,而聞李舜臣向海南等處,陸路被賊攔截,未易上來雲。
急遣的當官員,使李舜臣,從水路,迎于中路面論」雲。
11月5日 ○壬辰,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頃因臺諫所啓,別選聽用武士,騷動之後,逃避不現者,依鎭中逃亡之律,摘發梟示,禁軍亦因騷動而逃避者,竝依右律施行事,去八月二十二日,已捧承傳,爲該曹者,所當急急施行,以肅軍政,而今至四朔之久,尙爾淹置,使係幹軍律之事,置之相忘,其循情蔑法之罪大矣。
請其時堂上,色郞廳,幷命罷職。
政院居出納之地,其不能檢勑之失亦大。
其時色承旨,請命推考,其承傳公事,亟令擧行,以嚴逃避之律。
頃日賊勢方急之時,各道徵兵,分定於江灘及諸處,而逃亡太半,日日所亡,多至二百九十九名,各陣逃亡之數,將至二千,極爲痛愕,該曹專不緻察,今旣數月,尙無處置。
請堂上、色郞廳,竝命推考。
事變之後,紀律不嚴,不待交鋒,道亡相繼,若不隨現重治,科以軍律,則後日緩急,何以禦敵?請其中尤甚逃亡領將及首倡逃走者,竝命斷以軍律,其餘逃軍,令該曹急速處置,其時外方各陣逃亡者,亦一體施行。
天將各衙門接伴使,皆有從事二員,別無句管之事,徒貽廚傳之弊。
當此多事之時,方患乏人,書記、任使,一從事足矣。
請令吏曹,各減一員。
」答曰:「依啓。
兵曹事,當察而發落。
」 ○掌令李諴啓曰:「權慄、趙儆,請勿留難,亟命依律事。
」 11月6日 ○癸巳,王世子嬪自遂安還都。
○司憲府連啓權慄、趙儆事,答曰:「督舟師,慮其或成,抵京師,實因召命,縱酒未必實然,奮身誠難爲計。
臨陣易將,古人所戒;以鼠易柚,俗人所譏。
鯨鯢授首,應在不日,姑爲策勵,協同天兵,期收大功,恐未爲不可。
取路水原,非是迂行,一日一舍,豈必逗遛?五十裡、百裡之趨,終必有蹶。
上將軍半至之兇,則趙儆未可深責。
逗遛之習,雖不可不警,而大將非罪陷戮,恐不足以振軍律,而所關於刑政非輕。
此兩將之事,勢難從之。
」 11月7日 ○甲午,備忘記,傳于右副承旨李鐵曰: 樸慶新罪名非輕,似難輕處。
察而議啓事,言于備邊司。
回啓曰:「樸慶新罪犯,臣等亦未知如何,隻以招辭觀之,則欺隱糧餉、軍器,似非其情,實係曖昧。
但不能守城,先以老弱移出之事,稟帖於天將,則不爲無形。
陳愚衷方在拿問經理,慶新,果難遽爲輕處,依法推鞫,得情處之,似爲宜當。
」傳曰:「欲拿送經理衙門。
」備邊司回啓曰:「經理之意,未可知,拿送衙門,使之治罪,於事體亦未安矣。
」傳曰:「此是稟罪之意,不可不使經理知之,而經理使予治之,則退而治之可也,不得已如是爲之。
明日早牌,令禁府,拿緻慶新于經理衙門,令接伴使,以予言告之曰:『此是前日全州府尹作罪者,敢告大人,請治其罪。
』」 ○上幸李副摠〈芳春。
〉所館,行接見禮。
○經理接伴使啓曰:「經理謂臣曰:『日字已近,朝鮮事事遲悞,敎我甚麿處置?李舜臣處,使問駐兵處所及行兵之事,而經月無回音,金應瑞使之急速招來,講議用兵、哨探、嚮導諸事,而至今不來,權慄處各項軍機,使之急速酌議來報,而限過累日,漠然不答。
尹承勳則近日頻報査糧形止,小解我悶,而金應南則下去之後,何一無文報耶?天朝則法度甚嚴,頃日海防道,亦被錦衣衛今去,前月十九日發自遼陽,趕二十四日,方入北京。
爾國則稍爲高官,自尊自專,亦不怕國王之令,國王召之而不來。
國王有法而不得行,則何事可成哉?兵家事機,急於風火,而事事遲悞,奈何奈何』雲,或發嗟嘆,或示怒色,辭氣甚厲,語多未安。
臣答稱:『老爺在此,晝夜焦心,幹得大事,而小邦不能體行,事事不濟,罪當萬死。
』仍欲叩謝,則經理說稱:『不能快斡事,而每稱不勝惶恐,不勝悶迫,其於大事何哉?我每夜睡不着,而亦無如之何矣。
作速遽置雲雲。
』觀今日辭色,稍異於前,深責我國遲緩悞事,縷縷無已。
」傳曰:「經理之言,未爲不當。
速示備邊司。
」 ○司憲府啓曰:「權慄、趙儆,亟命拿鞫,依律定罪。
礪山郡守金大畜,前爲渭原郡守時,妄殺胡人,緻有邊釁,幾生大事,物情至今未便。
況今本郡,新經賊變,當直路要衝,非有計慮鎭撫之人,則蘇復備禦之策,決難堪任。
請金大畜罷職,其代,文武門蔭中,曾有經戰緻效者,十分擇差。
淸風,在竹嶺之下,爲賊路要衝之地,措畫防守之事,極爲緊急,不可庸常蔭官,循例差遣。
新郡守盧大河,難堪其任,請命遞差,極擇其代,數日內催赴。
近來許多民瘼,不可盡言,其中刷馬之弊,日甚日極,孑遺殘氓之逃散,皆由於此,不勝寒心。
竊聞遂安、成川問安內官、別監等,命給太僕馬匹往還,而內官等不計聖上軫念除弊之意,纔出一日程,托稱馬病,督出列邑刷馬,任便騎行,旣疲太僕之馬,又困列邑之民,非除弊而適增之也,尤極未便。
請自今以後,給馬內官等,勿給刷馬事,下書于西路三道監司。
且問安內官,一人足矣。
請一行勿遣二人,以除一路一分之弊。
麻田居民,呈狀于本府曰:『本郡刷馬,不替於楊州,而至到京城,其爲受弊,比他邑尤極雲。
』刷馬相替,自來常規,今因蕩破,不善變通,緻有民怨,極爲未便。
請令京畿監司,善爲變通,勿令一邑,偏受其弊。
麻田郡守申鴻漸,於嬪宮行到本郡時,津渡舟楫等事,不善措置,許多人馬,趁未渡陟,使嬪宮,駐轎於江邊,移時露處,不設帳幕,無異尋常行次,見者莫不駭怪。
近來守令等不念事體,待上之禮,慢忽如此,不可不治罪。
請申鴻漸命罷其職。
」答曰:「權慄、趙儆,已議廟堂,予何能處之?令備邊司,議處可也。
餘依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唐將宴禮時,進上退床,差備門定送平安道軍士處。
賜給桂果,非禦前排設之果,中間私自假造恩賜之物,恣行姦濫,事甚駭愕。
都監、色郞廳推考,色吏囚禁治罪。
○備邊司啓曰:「平安、黃海、鹹鏡、江原、京畿五道徵兵事,已爲下書矣。
京畿則當爲扈衛之軍,不入於三營分配之類,其餘黃海道軍二千名、平安道二千名、江原、鹹鏡道軍二千名,當徵到京城,分配三營矣。
此三營,當出大將一員,分統二千名,隨天將南下,平安道二千名,本道兵使李慶濬領率,而文愼言、車殷輅、車殷軫等軍屬焉;黃海道二千名,金應瑞領率,而韓明璉等所率軍屬焉;鹹鏡、江原道軍二千名,無可領之將,當使高彥伯領之,而高敬民、高忠卿等將屬焉。
旣爲南下,則平安之軍,與李時言,合爲一營;黃海之軍,與鄭起龍,合爲一營;鹹鏡、江原之軍,與成允文,合爲一營,以聽天將調用。
此外權應銖、郭再祐、全羅兵使李光嶽,其所率多少,時未知之,各令招募成軍,爲諸陣後援,在都元帥節制。
此意,急速下諭於都元帥權慄、李時言、成允文、鄭起龍、李光嶽、權應銖、郭再祐等,使之整束所部軍兵,一齊待令。
事係軍機,不可漏洩,進兵之事,隻令將帥自知而處之,所整軍兵數,不分晝夜,秘密馳啓。
且大軍旣進,則繼糧之事,尤係緊急。
各營、各陣,各出有心計勤幹一人,稱爲糧料官,使其主將,自擧用之事,竝爲下諭何如?」傳曰:「李慶濬,非嘗倭,今次亦不能戰,委此大軍,可疑。
金應瑞,革職,廢爲卒伍,天朝皆知之,而使之領大軍,亦爲未穩。
更議以啓。
」回啓曰:「此乃大任,臣等亦反覆思度,而顯在武將中,可用者絶無,不得已如此分配矣。
下去之後,則南方諸將,與之合勢,李慶濬與李時言,同在一營,金應瑞與鄭起龍同在一營,高彥伯與成允文,同在一營,則長短相參,似可協力爲之。
但金應瑞事,非徒如上敎,且聞金睟之言,經理之意,欲留金應瑞於經理標下,如中軍使喚雲。
若此則應瑞,尤不可更爲營將。
欲以他人改差,而不小重任,所當愼擇。
如應瑞者,亦難多得,令兵曹判書李恒福,持此分軍定將等事,與李德馨等,先爲稟議於經理,可否相通,聽其分付爲之,則似爲無妨。
敢啓。
」傳曰:「李慶濬不合,以如權應銖、郭再佑,可矣。
且同在一營,則誰爲節制?亦危道。
又當定酷將於各營之後,斬退與逃者。
」 11月8日 ○乙未,上禦別殿,接見李副摠如梅、李副摠芳春。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皇勑至嚴至切,我國君臣,皆不得辭其罪,然一國之事,皆萃君上,君上當先受其罪。
予本以昏劣,病風喪心,年年辭退不得,此心如水必東,未嘗擧足忘懷。
心如風中之旌,身似羈旅之客,寧有如是而爲國事?曾萬古之所無。
況近日困於接待,唇腐膝弊,氣力已盡,精神都喪。
以一身,一日三接唐將,以一心,半夜酬酢萬務,自憐身非木石,何以能堪?然此則固不足恤,而奈國事喪敗何哉?卿等若早從予言,已許予退,則豈有今日之勑哉?宜大臣之自取也,所謂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君父有至嚴之命,而頑然不動,非人臣之道。
今差遣大臣,時哉時哉!宜亟奏辭位,斷然行之,言于承文院。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遂安以路傍之邑,今爲中殿留駐之所,本官糧儲已竭,內殿支供及扈衛諸臣所受之料,一皆取辦於沿海之邑。
目今唐糧、田稅收米太,各種輸運之役,民力已竭,將不可支。
侍衛大臣目見此弊,啓請移駐,其意有在。
請速爲移駐,以紓民力。
順和君??,久留新溪,刑杖酷濫,人心怨叛,逃散相繼,所聞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亟令上來,俾無流連作弊之患。
黃海監司柳永詢,巡行之際,濫率騶從,貽弊列邑,請命推考。
」答曰:「今難移駐,不可至罷,已令上來。
推考,依啓。
」 ○掌令李諴來啓曰:「順和君??,年幼不涉世故,今在海西,濫用刑杖,頗緻民怨。
莫如留在輦下,使自檢束,請亟命召還。
南方諸道蕩敗,隻有西路稍完,若有不幸之事,所賴者此道也,而黃海爲道,壤地旣小,人民不多,平時赴京使臣行次,一年常規外,如有因事別使之行,則不堪支役。
今者觀察使外,新設兵使,又設招討使,營門竝立於三處,號令多門,互相牽掣,至於物力殘薄,支供一事,尙難辦出。
況且設施之際,民不知從楚從齊,孑遺殘氓,勞苦百倍,怨讟朋興。
設官,所以安民,而偏小之地,至設三營,一切斲喪邦本,使不得存接,是何益於國家哉?爲今日之計,安民爲上策,莫如除一官,以祛萬民之弊也。
臣等竊聞招討使李廷馣,受任之後,不可無將校及任使之人,多聚武士,皆以官廩供給,日用雜物,分辦於列邑,其爲艱苦難備之狀,不可勝言。
責出守令,守令非所自備,又責於民間,生民安得不困苦而怨咨哉?請招討使、兵使中,令備邊司商議,減去一員,以紓民力。
」答曰:「順和君,已令上來矣。
招討使,當減下矣。
」 ○都承旨樸弘老〈右承旨崔天健、左副承旨韓浚謙、右副承旨李鐵、同副承旨閔夢龍。
〉等啓曰:「臣等伏覩備忘記下承文院之敎,聚首相顧,不勝驚惶悶迫之至。
皇勑之下,辭意峻切,此皆群臣無狀,不能奉承聖意。
雖有今日之事,以聖上恪謹事大之誠,其瞿然失措,不安於心者,臣等每念之,寧欲遄死而無知也。
第此辭位之擧,非但語意多未安,有非臣子所不忍聞者,求之事體,亦甚乖當。
蓋人主之位,異於匹夫,雖其遭世艱難,重被橫逆,而但當夙夜寅畏,奮勵不怠,以圖轉危爲安之機而已。
未聞一遇皇上警勑之旨,輒自辭避,有若自絶于天,重起天下之疑惑也。
況今大兵方集,調度策應,事機叵測,國勢杌隉,人心之危懼,日甚一日,其憂不但專在域中之賊。
正宜君臣上下,一意擔當,以濟顚沛。
不幸一二大臣,方遭誣捏,不安其位,日上封章,已駭瞻聆,而自上又有此等擧措,王言一出,孰不解體?臣等忝在近密,承命最先於人,不敢容默。
懇乞聖明,還收已下之敎,以安人心。
」傳曰:「知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糧餉措置則措置矣,兇賊至狡詐也。
詗知儲糧之意,輕兵掩襲,焚其積聚,則非但大事不成,今日措置之意,竟歸虛地,將若之何?言于備邊司。
回啓曰:「臣等近日所慮,亦在於此。
自古用兵,必先擇形勢可據之地,分重兵以守之,築城堡以保之,然後收聚糧穀,積置其中,軍兵亦依此爲歸,可戰則戰,可守則守,惟其所欲,無不可者。
寧有賊勢縱橫,無一遮障,而散置軍糧於無城之處,不守之地?其爲賊所資,不待智者而知也。
今措置糧餉之處,忠州、公州、安東則距賊稍遠矣,若全州、南原一路,則賊兵朝夕出沒,至於密陽、慶州、宜寧等處,尤甚迫近。
此處預儲軍糧,終必不爲我有,極爲寒心。
古者師行,糧必在後,所以備此患也。
今大軍未下,而先聚糧餉,雖出於事勢之不容已,而其憂深矣。
但今日之事,號令、分付,皆出於天將,我國惟以奔走應辦爲急,此等曲折,皆不暇深念,然三營進兵之路,旣蒙經理問議,其時令戶曹判書金睟,隨便竝陳此意,使出萬全。
」傳曰:「依啓。
」 ○以金時獻爲成均館大司成,尹敬立爲議政府舍人。
○經理接伴使啓曰:「當日早門,經理出示李大諫稟帖曰:『忠淸、全羅一路、無主禾穀,頹損滿野,而至今未收。
前日已令急速收取,而隻此一事,幹不得,甚爲可恨。
權慄等諸將所領軍兵,使之速爲收拾事,馬上差人,再爲行文。
冬深雪落,則將盡虛棄,亦甚可惜。
』火速差人督收雲。
樸慶新拿緻衙門外,而依傳敎之辭,令劉光漢入告,則經理分付曰:『樸慶新事,旣無朝廷推治旨意,我何敢處之?果若有罪,則在國王量處;若其情犯不重,則亦在國王饒放。
該送國王酌施雲雲。
』敢啓。
」傳曰:「禾穀事,言于備邊司,急急擧行。
如此之事,何不督令擧行,而緻有經理大人之嗔責?備邊司,可謂緩慢之甚者也。
樸慶新事,如是爲之,方爲得體。
經理之言甚好。
」 11月9日 ○丙申,領議政柳成龍、行判中樞府事尹鬥壽、右議政李元翼啓曰:「臣等伏覩昨日下承文院之敎,不勝隕越之至。
當此國事危迫之際,每下如此之敎,臣等不知所達。
皇勑固爲嚴切,擧國憂懼,寧有紀極?然我國因此改紀,政令振擧壞弊,臣下之不職者黜斥,綱條之可行者修擧,以示承命惕厲之意,則上可以解皇朝之譴責,下可以扶國事之將傾,此乃今日急務。
若不然而遽以解位之請,奏聞天朝,則天朝必以爲因戒勑之命,而有此不平之擧,竊恐譴怒益甚,而事之難處,不但今日而已也。
臣等自有皇勑以來,晝夜憂慮,不知何以爲計,又承此敎,益切惶駭。
伏望聖明,更加深思,勿更下敎,使城中唐官,有所傳聞,不勝幸甚。
」答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
自古未有人君昏劣,冒居不退,而其國得以不亂者。
必須如此之君,速許其退,然後萬事可理,萬弊可祛。
改紀修擧,無過於此。
若不此之爲,而徒規規於一事一人,終必覆亡隨之,其何益之有!今因皇勑,遣大臣辭位,此政畏天之威,自謝其罪之意。
如此則倭賊可退,時事可爲,實關天下之安危。
寧有不可之理哉?請卿等速施,以觀皇朝之所處。
今不速行,後必有悔。
今日國事至此,亦卿等前日狐疑之緻。
凡臨事狐疑,不能斷之,萬事之害也。
」再啓曰:「聖批如此,臣等至痛在心,不知仰達之辭。
他事,今不暇具達,請以近事仰喩。
譬如人家父母,責其子以家事,其子謝過奔走,益治家事,則可以解父母之怒,不然而辭避職分,所當爲事,不欲主管,則無乃更益父母之怒,終無得解之期乎?今日事勢,有千難百艱,臣等雖不盡言,自上何所不思乎?處置一失,後悔難追。
臣等區區之意,非不反覆思度,而在今日,此事斷不可爲,非狐疑害事之類也。
伏乞更加三思,勿再下敎。
」答曰::父子、君臣,其義各異。
子無可辭可退之義,君臣之間,則其臣失職則退之,非但其君退之,其臣亦何敢冒居?豈有此理哉?故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
今引而爲譬,不亦誤乎?當初自外,欲仍遣前出使臣,而必遣大臣者,蓋有微意。
今日之擧,決不可不爲。
第爲之,天朝必有所處,勿懼也。
「又啓曰:」臣等在今日,屢爲啓辭,亦甚煩瀆未安,而事不得不達,故敢此屢達。
人臣失職則退之,非但其君退之,其臣亦何敢冒居?此自臣等之身言之,實爲如此,非自上所當爲諭也。
蓋人君有社稷之寄,國家之重,豈有辭退之義?今大兵方出,討賊興復之事方急,一聞皇勑戒諭之辭,無他擧,而遽以釋位爲請,則其於事理何如,而天朝亦將以爲如何也?大抵今日之事,罪在群臣,其緻責於天朝,節節皆臣等之罪,而自上不治其罪,以示警省改紀之政,而反有此未安之敎,臣等憂懼隕越,欲死無地。
伏乞更加三思。
「答曰:」予若冒處不退,此賊終難緻討。
予有見乎此,爲國家大懼,爲天下寒心。
天朝亦必姑待予自處之如何耳。
宜速施行,毋貽後悔。
卿等若不從,則予當於經略、經理、禦史、提督前,親呈之。
「 ○司憲府前啓權慄、趙儆事,答曰:「督舟師,慮其或成;抵京師,因召命也;縱酒,未必實然;奮身,誠難爲計。
臨陣易將,古人所戒;以鼠易貓,俗人所譏。
鯨鯢授首,應在不日,姑爲策勵,協同天兵,期收大功,恐未爲不可。
取路水原,非是迂行,一日一舍,豈必逗遛?五十裡百裡之趨,終必有蹶。
上將半至之兇,則趙儆未可深責。
逗遛之習,雖不可不警,而大將非罪陷戮,恐不足以振軍律,所關於刑政非輕。
此兩將之事,勢難從之。
」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伏見昨日下政院備忘記,臣等相顧驚惶,罔知所達。
聖上至誠事大,終始如一,憂勤國事,晝夜匪懈,不獨一國臣民之所共知,天地神明,亦必鑑臨。
第以有君無臣,不能奉承聖意,未免獲罪于天。
今此皇勑之降,實群下自取之,聖上何與焉?今乃引而爲過,欲爲辭位之計,嗚呼!此何等時,而聖上發此言也?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子或得罪於父,正當下氣怡色,益盡其誠意,使其親,底豫而後已。
若曰我旣得罪於親,不敢更見雲爾,則此豈爲子之道乎?況皇勑辭意,雖曰嚴峻,大都皆是振勵警策之語,在我之道,當唯感激奮發,誓心張目,一意奉承聖諭之不暇。
此果聖上退托辭避之時乎?目今王師大至,方會王京,天討將擧,遠近將士,聞聖上隨天將南下之敎,莫不踴躍,自奮效死前驅,不幸有此傳敎,臣等竊恐天將嗔怪,三軍沮喪,國勢終歸於潰裂,將無以收拾也。
伏願聖明,亟收成命,以安人心。
今者沿海之邑,方困於唐糧、田稅之運,而遂安爲中殿留駐之所,支供、散料,又皆取辦於列邑,輸運絡繹,民力竭盡,勢不能支。
侍衛大臣啓請移駐,其意有在。
請速爲移駐,以紓民力。
順和君??,久留新溪,凡百支供,少不如意,輒用刑訊,一日之內,或加累次,人心怨叛,盡爲逃散,所聞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
守門將禁軍逃避者,摘發梟示事,該曹非徒趁不擧行,淹置累朔,竝與本廳牒報而失之,其徇私蔑公之罪,豈可止於推考?請其時堂上,亟命罷職。
」答曰:「予意已諭大臣,冬寒難爲移駐。
順和君推考。
兵曹堂上罷職,過。
」 ○自辰時至申時,四方沈霧,連日陰曀。
○移咨于山東按察司蕭曰: 朝鮮國王,爲孤城日罹危迫之患,屬國猶多險陂之情,仰體宵肝,急陳梗槪,以聽廟謀,以濟戰守事。
本年十一月初一日,準欽差整飭遼陽等處海防兵備道山東按察司蕭咨前事,本年九月二十四日,蒙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經略禦倭兵部尙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使邢案,驗準兵部咨,該本部題,職方淸史司案呈,奉本部,送兵料,抄出經理朝鮮軍務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楊題前事雲雲。
伏覩該部題本聖旨節該,朝鮮連年疲敝之後,不能自振,以緻上下相欺,隱留糧物,而全無擧察,情有可矜,非盡險詐,朕亦推誠不疑。
但此等愚計,豈是整頓亂邦之道?爾部裏便行,與督撫著他明白,開諭國王,集合兵餉,協力平倭,毋疑疑二,自取敗亡。
欽此臣等慙惶隕越,不知所雲。
竊照本國爲兇賊所逼,國勢垂亡,幸賴天朝再發大兵,千裡遠救,生死肉骨,實荷皇靈。
凡有血氣之屬,當殫竭心力,奔走先後,協力濟事,無私留糧物、軍器,故行隱匿之理?先該遊擊陳揭報,有全州府尹樸慶新,不能守城,稟帖天朝,以示燒倉散衆之意,罪狀深重等因,已經下義禁府,拿緻本官監禁推鞫。
今將萬景山城別儲軍糧四千餘石、長片箭一千餘部,銃筒一百餘部、筤筅五百餘根,而卽開報天將,被遊擊陳搜索得出,情狀可惡等因,再着義禁府,將本犯嚴加拷掠,取服定罪,先將犯人供招,開報回咨,本府以憑轉報,行施相應等因,具啓得此。
隨據義禁府狀啓,本府見監犯人前全州府尹樸慶新,將隱留糧物、軍器,不卽具報天將等情,拷打嚴鞫,該罪人樸慶新招稱,慶新叨守南藩,國憂方深,臨危僨事,萬死無惜。
本府原有府城,而地勢平下,城堞低淺,不便守禦,先年蒙本道觀察使分付,就府五裡外古城,再加修築。
其城據在山頭,形勢險絶,與本府原屬鎭管郡邑益山、金堤、臨陂、萬頃、金溝、鹹悅、高山、礪山、龍安、沃溝等十邑守令,各設倉庫,儲峙軍糧、軍器,數年經營,皆已措辦,以擬緩急。
本年八月,遊擊陳率軍入府,卽招慶新,問守城形勢,慶新答說:「本府原城,地平難守。
有山城在五裡外,修繕粗完。
老爺當守何處。
」遊擊雲:「當先修本城,山城亦不可不守。
」翌日本府品官、吏民千餘,伺候遊擊之出,遮道呈文說稱:「府民專力山城數年,不可遽棄。
老爺旣欲守本城,本府老弱及屬邑之軍,當分守山城,願聽分付。
」遊擊答稱:「徐當定奪。
」旣而南原蛟龍山城撤備,專守本城,報至,遊擊出一小帖曰:「天朝大將,豈有守山城之理?固當專力本城矣。
山城糧穀、器械,連行輸下。
」慶新就告:「山城委輸日久,積穀甚多。
馬豆,前日楊摠兵一枝軍馬,留本府時,已經放下外,時留大米、小米,竝三千餘石,皮穀二千八百餘石,勢難容易轉輸。
願就山城,支放兵馬糧料,不過數日,糧穀自然就盡,而無輸運之勞矣。
」遊擊說稱:「此計最妙。
」遊擊令把總王寵,率軍兵就山城,支五日糧,而城中餘穀尙多。
慶新又稟再放十日糧,遊擊分付中軍盛世孝,又就山城,放散軍兵十日糧料,而尙有餘穀,軍器則以本府手下牙兵輸下。
原貯長、片箭,竝千餘部,筤筅五百根,宙字銃筒一百餘,位置在城中南門樓上,竝無私留隱匿。
所供是實等情。
所據樸慶新供招,係幹自己分疏,其山城糧器,不報天將,已出於遊擊陳稟報,理合刑訊窮鞫等因具啓。
據此行令義禁府,將樸慶新堅固監禁,嚴緊拷掠,期於得實定罪外,仍照,當職守藩無狀,又緻賊寇猖獗,欽惟聖上天地父母,不以加罪,再調南北官兵,兼催水陸運餉,將以殲滅倭奴,保全小邦。
當職與一國臣民,常切感戴,隕結圖報,方欽遵先後宣諭聖旨,凡事悉聽經理衙門,商確調度。
雖積弊之餘,綱紀解弛,不能自振,豈有一毫險詐,欺罔天朝,自取滅亡之理哉?天地鬼神實監此心。
當職日夜與各該陪臣,焦心商度,而所期待者,隻是殫竭餘力,措辦糧器,庶幾協助天兵,剪滅仇讎而已。
所據陪臣樸慶新,雖雲蒙遊擊陳分付,搬移兵器,稟放軍糧,但各該數目,不卽査明開報,中間必有情弊,罪合重斷。
欽惟聖旨丁寧,曲加哀矜,轉令開諭當職,責以同舟共濟之義。
當職於此,益增惶懼感泣之至。
除一體欽遵査照施行等因,已經備由回咨去後,令該前因爲照,所據咨復緣由,理合備査。
爲此合行回咨,請照驗轉報施行。
須至咨者。
11月10日 ○丁酉,上幸彭中軍〈友德。
〉所館,行接見禮。
○政院啓曰:「近觀天將,整兵頗急。
自上若有擧動,則扈衛諸事,所當預爲講定。
京畿以下各邑,一樣殘破,蕩無可依之地,乘輿所駐之處,內外城子,不可不嚴加設備。
京畿左右防禦使,各率一千兵,已擬扈衛之用,而此外禁旅親兵,亦當別爲團聚,先定部伍,而近聞禁軍聽用,以出使殆盡,其中亦有受由散去,多未調集,臨時急遽,必不能如意整頓。
預令兵曹,量出其數,定將領之,雖有緊急出使處,勿爲散遣,朝夕整齊,然後可免顚倒之患。
如駐駕處所,留都諸事,及扈從諸臣,一應擧行之事,竝令該曹,議于備邊司,秘密啓下,使之預爲措備,恐或宜當。
且兩西徵兵,方在城中者,亦過四千餘名,而皆屬於刈草修理,各都監不堪怨苦,則其中亦豈無精勇可用之人?四千之軍,未必盡入於役處,就其中抄出數千,別爲分部定將,若遠道徵兵,未及來到,而先有行師之擧,則或添配天兵,或爲扈衛之用,似或得宜。
竝令該曹,議處何如?」傳曰:「依啓。
此扈衛諸事,傳敎之後,不爲擧行,何至今不爲?擧行事,又爲傳敎,幾過一月,而兵曹亦不爲之,如是而何事可爲?」仍傳曰:「世子亦南下乎?留都則誰爲之乎?國有如此大事,則當有廟社、山川告祀之事,祭文預爲製述,觀天兵擧動擧行。
此等曲折,密言于備邊司議啓。
」回啓曰:「自上動駕前面,而世子又南下,則都城空虛,根本之地,豈非可憂?臣等之意,自上雖有擧動,而東宮則仍留都城爲當。
留都軍士,令兵曹,預爲磨鍊處之,廟社、山川告祭之事,亦令禮曹,詳察擧行何如?」傳曰:「依啓。
」 ○天將南下時,以我國兵馬,分屬三營,協隨天將。
一營,忠淸道兵馬節度使李時言領二千兵,以平安道兵二千員名屬焉;二營,慶尙左道兵馬節度使成允文領二千兵,以防禦使權應銖兵二百員名,慶州府尹樸毅長領一千兵,鹹鏡、江原等道兵二千員名屬焉;三營,慶尙右道節度使鄭起龍領一千兵,以黃海道兵二千員名、慶尙道防禦使高彥伯兵三百員名屬焉。
○領議政柳成龍、行判中樞府事尹鬥壽、右議政李元翼啓曰:「臣等此時,連日煩瀆啓辭,甚爲未安,而昨日未蒙允命,不得已今又來啓。
自上以爲宜速施行,毋貽後悔,臣等之意,此事施行,則後悔方大,不可追之。
此是大事,關係非輕,伏望勿以臣等之言爲愚迷,而更加三思。
」答曰:「知道。
」 ○移咨于提督摠兵府曰: 朝鮮國王爲緊急倭情事。
本年十月二十八日,準欽差提督南北水陸官兵禦倭摠兵官後軍提督府都督同知麻咨前事,蒙欽差總督經略軍務兵部尙書邢憲牌照得,朝鮮自閑山失守,南原城陷之後,該國南半兵將,皆各逃避山隅,惟自北一帶平壤等道之兵雲雲。
倭賊自西生浦,以及釜山、安骨等浦,橫據慶尙左右道沿海要害,列屯相望,水路則又有竹島、天城、加德等處賊屯,方其諸處之賊,發以進搶也,水陸之勢俱急。
小邦陪臣,以些小軍兵,隨處把截,成允文、高彥伯、權應銖等,分住慶州等處,以備淸正直犯鳥嶺之勢;金應瑞等在宜寧,以防行長西犯雲峯之路;元均等以水兵,把截海路,以遏竹島、加德之賊,首尾相連七八百裡,所謂無處不備,故無處不置。
及閑山失守,而西生、釜山、安骨之賊,漫散衝突,成允文、高彥伯、權應銖、樸名賢、李時言等,各以所率之兵,隨處追擊,而衆寡不敵,強弱懸殊,不得挫其大勢。
及賊直犯南原之勢迅疾,在七八日之間,慶尙左右道兵將未及赴援,南原已失,而賊遂深入,直向忠淸。
當職知事甚急,檄召陪臣都巡察使權慄,着令盡調慶尙等道各該領兵陪臣,由鳥嶺,經出忠淸道、淸州、公州之間,期以遮遏賊鋒,而賊勢旣大,兼又各該陪臣所領軍兵,俱於狼狽奔走之餘,每戰輒北,逃散太半,不能成軍。
高彥伯原領軍兵一百員名,李時言原領軍兵一千五百員名,樸名賢原領軍兵六百員名,金應瑞原領軍兵二千一百員名,所據各將所領之兵,除戰死潰散外,其餘軍兵,十分寡弱。
幸賴天兵,以大勢盪擊於前,賊兵漸次退北。
於是小邦諸將,聞風而起,頗復召聚,部曲散軍,亦稍還集,得以隨賊所向,分道勦捕。
蓋賊犯全羅、忠淸也,分三路深入,及其退還,亦分路散掠,故諸將或設伏歸路,或乘夜掩襲,皆自戰其地,頗有斬獲,而未能合勢大捷。
査照自本年九月以後,日期不等,有慶尙左兵使成允文,與賊戰於義興、慶州之間,連斬二十三級;金應瑞戰於雲峯、陜川之間,前後所斬,共一百一十九級;高彥伯,與星州牧使李守一、別將文愼言等,戰於星州等處,斬二十一級;李時彥,與防禦使樸名賢,戰於淸州等處,斬一百六十六級,而各將皆受都巡察使權慄節制。
爲緣各該陪臣所領之兵,旋聚旋戰,逐日折損,未有的數可據。
已經行令陪臣權慄,作速査明成允文等以下將領所率軍兵見數及責令隨賊所至地方,要與天兵,協力戰守,其未及召集之兵,各査當初所領數目,設法召集,倂馳啓。
近又據陪臣兼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馳啓,閑山島潰敗以後,兵船、器械散失殆盡。
臣與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金億秋等,收拾戰船一十三隻,哨探船三十二隻,於海南縣海路,要口把截,而有戰船一百三十餘隻,從梨津浦前洋向來,臣督水使金億秋、助防將裵興立、巨濟縣令安衛等,各整兵船,於珍島碧波亭前洋,與賊交鋒,冒死力戰,以大砲,撞破賊船二十餘隻,射殺甚多,賊衆漂溺海中,斬首八級。
賊船中有大船一隻,建羽葆紅旗,圍靑羅帳,指揮諸賊,圍把我船,有鹿島萬戶宋汝宗、永登萬戶丁應鬥,繼至力戰,又破賊船一十一隻,賊大挫,餘賊遠退。
有陣中投降倭,指紅旗賊船,認是安骨賊將馬多時。
獲賊物畫文衣、錦衣、漆函、漆木器、長搶二柄等因,已經節次,咨報査驗外。
今據前因照得,自閑山陷敗之後,迤南水路,賊船縱橫,衝突可虞,卽目小邦水兵,幸得少捷,稍挫賊鋒,因此賊船,不得進入西海。
且照遊擊徐所領水兵,已到江華,歷忠淸,以及全羅右水營前洋,係是通行海路。
若天朝舟師,相機前進,則小邦水兵,亦得憑藉聲勢,漸次召集,以圖收復閑山一路,而望其掃蕩賊窟,此皆貴院及摠督軍門,運籌制勝及皷舞小邦之人,使之勉強自振,死中求生。
其設法、催促、召集、訓鍊等事,當遵依咨會事理,日夜刻勵,不敢怠緩。
竢陪臣都巡察使權慄査明,各該陪臣所領軍兵見目及防守地方,竝下營處所馳啓,再行備雲咨報等因,已經備由回咨去後,今準前因爲照,所據咨復緣由,擬合備査咨復,爲此合行回咨,請照驗,轉報施行。
須至咨者。
11月11日 ○戊戌,兵曹啓曰:「扈衛之事,非有別樣規法,常時自有定規,隻是臨時,各以衛部扈從而已。
如聽用、禁軍、訓鍊都監之軍,自有衛、部將,今不必別爲團束,但曹意,欲以趙儆爲前衛大將,領都監軍;崔遠爲後衛大將,領聽用、訓鍊院官及禁軍;爲此外,京畿左防禦使吳彥良,屬前後隊,爲外陣矣。
駐駕處所,今雖難以預定,大槪列邑,一樣蕩竭,扈衛之人,若或太多,則糧餉必無接濟之理。
兩西徵兵,時在京城者,日限過半,日望罷歸,今若勒以南下,必多怨苦,勢難抄出。
就其中自願扈從者,自曹已爲分付矣。
」傳曰:「當設五衛,以陣制從行,又定斥候、捍後等將,一如赴敵之時,不可小有疎脫。
」 11月12日 ○己亥,經理接伴使啓曰:「經理分付曰:『水兵若駐全羅右水營近處,則去慶州及王京,各有多少路,進住閑山則亦有多少路。
我欲將置擺撥,急速開來。
且朝鮮人斬首級者賞輕,天朝則賞重,朝鮮之人,不無賣其所得首級於天兵,而分其利者,或我兵搶奪朝鮮人首級。
此事當設法痛禁,必置差官嚴査,永革前弊,然後朝鮮人力於討賊,我兵亦不敢恣爲僞虛。
且朝鮮兵或時拿得活倭,斷其右手指,放回其陣,則倭賊不無怕畏聲勢之理,此亦因間之一道也。
』臣說稱:『前日行兵三路,面蒙分付,而尙州之路,則當初不爲講定,故糧餉時未準備,且仁同、星州以下,非但人力全乏,賊兵在近,運入峙積,亦甚可憂。
天兵當分三路,而一營則某將領兵若幹,從某路前進,二營三營,亦如是,一一預爲細知,然後糧餉諸事,可以斟酌措置。
且賊兵尙在全羅,乘其散布,擊之爲便。
今天兵先攻全羅之賊,而一起兵馬,直衝慶尙右道,以分其勢,則成功必容易,我旣得破竹之勢,則水陸竝進,可以漸圖勦滅矣。
』經理答稱:『先攻全羅之賊,第該道蕩敗,大兵所食,難得辦出。
我意則安東之路,稍有糧,大兵不得不從此而進。
且天兵盛陳聲勢而直下,則全羅之賊自然捲退,孫臏直走魏都者,良以此也。
尙州之路,則前日不爲講過,今宜略備數枝兵,經過所食,賊陣近處,則不須運入雲。
』」 ○戶曹啓曰:「西邊出來唐糧,多滯於黃州、鳳山之故,令本道監司,馳去檢督,而今聞監司,尙不馳到黃州,米豆如前積滯,一路各站,絶無人夫,輸運形止,至於委官,稟報經理,事體駭愕。
監司柳永詢,爲先推考,遲滯各官守令,令監司,從重決杖,刻期搬運何如?」傳曰:「依啓,監司拿鞫。
」 ○政院啓曰:「經理分付,朝鮮兵時或拿得活倭,斷其右手指,放回其陣,則倭賊不無畏怕聲勢之理。
此亦因間之一道也,密諭諸將處之雲。
此一款,似當下書于元帥矣。
」傳曰:「依啓。
」 ○全羅右水使李時言馳啓:「海南、康津、長興、寶城、務安等官,人民幾盡附賊,士族避亂處,一一指示,殺戮殆盡。
海南老職鄕吏宋元鳳、假屬書員金信雄等,則或稱座首,或稱別監,我人殺戮,猶任己意,至於六房差定,寺奴沈雲起則吏房,鄕吏宋士黃則戶房,寺奴徐命鶴則禮房,寺奴樸麟奇則兵房,鄕吏車德男則刑房,私奴樸希元則倉色,私奴多勿沙裡、注叱石乙伊等則庫直,免役鄕吏車光允、私奴夫斤、仁世等則都將,寺奴尹海則各處偵探,私奴彥京則鷹子捉納,各各差定,倭奴所欲之事,則盡誠緻力,求媚倭奴,而倭陣撤歸之時,請留落後之賊,屯據三處,憑藉行兇,無所不至雲雲。
故定將殲勦之時,宋元鳳、奴仁世、尹海、奴彥京則捉來,無辭遲晩,不待時行刑梟示,使沿海之民,知有國法,其餘未及捕人,則時方跟捕事。
」啓下備邊司。
11月13日 ○庚子,上行冬至望闕禮於別殿。
○上幸經理所館,辭不見,使人謝曰:「今日,乃節日也。
禮當相賀,而俺乃素服之人,未敢當喜慶之事,不得相會,尤恨尤恨。
明當就見,先此謝罪。
」上遂還宮。
○以沈喜壽爲議政府右參贊,宋諄爲戶曹參議,權悏爲黃海道觀察使。
11月14日 ○辛醜,慶尙觀察使李用淳馳啓曰:「黃石山城敗沒時,居昌縣監韓詗,以募軍事在外,妻李氏〈李廷馣之女弟也。
〉在城中時,賊已犯城,寄書于韓詗曰:『今我猶可出避,但城中之人,以居昌軍民之潰散,歸罪於郞君,至以婢代妻,入城爲言,妾若先出,則累必及郞君,妾當死於此,以報郞君。
郞君若不及來而城已陷,則勢必奔竄,玆將白金數兩,以爲救急之資。
』城將陷,知不可守,與其女韓氏,自刎同死,侍婢一人,亦自刎以從之。
鹹陽郡守趙宗道,挈妻子,入守山城,賊勢已急,城中潰散,宗道馳往白士霖,要有講議,〈士霖,以金海府使,爲守城主將者也。
〉已爲逃避,往見郭?於南門,執手相告曰:『勢已至此,有死而已。
』遂與其子英混及郭?,皆被殺。
右人等,皆視死如歸,從容自處,各別褒崇,以爲風化之本。
」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鹹鏡一道,使命稀罕,軍民弊瘼、守令、邊將貪汚之事,無路上達,可虞之端,不一而足。
頃者諸道巡、按設立之時,北道之人,最爲蒙惠,而行之未久,遽因言者,一例停罷,物情皆以爲未便。
請依前例,還設南北兩道,使之兼察。
吉州,爲北門重鎭,實一道要害之地。
牧使趙仁得,身有重病,不能察任,脫有事變,策應之事,不可付諸此人。
請命遞差,文官中勿論職秩高下,十分擇遣。
」答曰:「依啓。
」 ○上接見楊經理于南別宮,麻提督于會賢坊洞。
○楊經理回謝于時禦所。
11月15日 ○壬寅,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有武才宗室,別抄爲宣傳官,或都摠府衛將差下,侍衛事,言于兵曹。
○經理接伴使啓曰:「經理密謂臣曰:『我兵南下時,國王亦欲南下否?』臣答稱『國王則欲南下,而前路糧餉不敷,衆陪臣頗以爲悶。
』經理說道:『事勢不便,則不妨商量。
』臣答曰:『國王下去,則有隨行陪臣及扈衛員役,不得不煩支給。
前路蕩破,恐留住不便。
』經理曰:『國王該去陪臣及扈衛人,簡帶省弊可矣。
」傳曰:「知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扈駕人員似多,非但煩弊,世子在此留守,天將絡繹,凡策應、接待等事,皆不可不慮。
至於都監之事,亦不可廢。
京中似當別設一司,權聽世子處決。
且鄭琢,非但老病,大臣一員亦少,此等曲折,周思詳察,議啓。
○李德馨啓曰:「經理出給哨探軍兵馳報淸正榜文曰:『倭奴亦有招諭人民之意,本國於招諭被擄人一事,
社稷則禮文內,無移、還安慰安之文,別無設祭之事,隻令提調及曹堂上陪行,還安于舊所宜當。
大臣之意如此,敢稟。
」傳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李遊擊、鄭都司。
○慶尙右兵使金應瑞狀啓: 臣招降倭,撫恤之意,欲試禦敵之用,而或以爲養虎貽患,常欲殺之,降倭等陰知此機,自知必死。
臣每以不然開諭,及至今日,以死爲戰,無一名叛者,其誠可見,道內有識之輩,亦視之以養虎,到處輒以叱罵,降倭之疑惑,甚於前日。
臣亦無接待之物,賊發以後,見其忘身力戰,一未慰悅,常爲悶慮之際,丹城之賊,拒戰勝捷之時,其類之死傷,多至六名,益無生意。
陜川境,前別坐權瀁、幼學曹應仁等,盛備酒肉,親自慰奬,出給衣絮,以觀其心,降倭等釋疑來言曰:「前日,人皆待以讎,寧欲早死,今者高士之許待至此,其餘小人之說,不足恤也。
自此樂心進戰。
」降倭解惑,專爲此人一宴論說。
前參軍樸光先,聞降倭力戰,給其所騎能走馬。
此儒等,雖無望賞之心,爲國之心,極爲可嘉。
朝廷褒賞事。
啓下備邊司,回啓曰:「金應瑞陣中倭等,前後力戰,斬級甚多,至於死傷而不悔,不可薄待。
但其向義之心,隻以我國之人,所見不遠,每以降倭不可用,使之疑懼,不能自盡其力,誠爲不當。
權瀁、曹應仁所施雖薄,而惠同投醪,足感其心。
至於樸光先,不惜其馬,寧爲徒步,而欲勸其力戰之誠,其爲國之誠,實爲可嘉。
樸光先爲先復職,令該司,相考擧行何如?」啓依允。
10月16日 ○癸酉,承文院啓曰:「近來本院參下官,在外不仕者甚多。
退臥鄕曲,無意上來,不但大小公事,句管無人,新進士習,至於此極,不勝寒心。
令所在爲官,催督上送,而命下之後,猶不肯起來者,請依逃去之律施行。
院中不勤供仕者,降坐,故事。
自今如前退在之人,隨其輕重,量降其次,以塞偃然不仕隨例陞遷之路,且示懲勸之意。
」傳曰:「依啓。
」 ○備邊司啓曰:「楊根私奴林環壽,自變初,從高彥伯討賊,勇冠諸人。
每戰斬級,職至訓鍊院正,今於星州之戰,不幸逢丸緻死,至爲矜惜。
其妻泣訴,欲仍受其料。
參以力戰之功,不可泛視他人。
特從其願,助爲營葬之具宜當。
敢啓。
」傳曰:「依啓。
」 ○經理接伴使李德馨啓曰:「經理使旗皷,傳言曰:『今見諸將所報,南方一路,積屍相望,南原尤甚,極爲慘惻。
可啓知國王,差官收拾埋置』雲,臣等答稱:『柳議政成龍〈成龍,嶺南人也。
天性穎悟,小學於退溪先生之門,以文詞鳴於世。
己醜變起,以議政,不能救崔求慶之死,一時頗短之。
及其庚寅通信日本之時,建議遣使,以辱朝廷,而猶且不厭於心,又與賊講和,以誤國事,可勝痛哉!先是乞暇歸寧于安東地,到其家,纔省其母,卽會一鄕士子,飮于十裡許小亭。
裵龍吉,乃三益之子,慷慨之士也。
亦在其中,執爵進前曰:」先生今與士子共會暢敍,亦一美事,誠可樂也。
然先生委質於君,不能來省,首尾五六年矣。
而先生之留于此,亦不過數箇日,而日與人酣遊於此,則抑恐侍親之時少,而會士之多,有乖於孝理也。
成龍甚慙之,滿座亦愀然卽罷。
前正趙穆,亦退溪弟子,而學行高於門下。
嘗寄書于成龍曰:「先生平生所學,隻此主和誤國四字而已乎?我不料子讀聖賢書而至此極也。
」成龍深銜之。
大節如此,文章小技,何足取乎?〉往安城等處,目見橫屍遍野,亦令遺民、僧人等,埋置矣。
此意,當卽啓知擧行雲雲。
』敢啓。
「傳曰:」知道。
此則左相當爲之事也。
「 ○以李準爲漢城府左尹,樸弘老爲成均館大司成,張晩爲世子侍講院司書。
10月17日 ○甲戌,義禁府啓曰:「以趙儆、趙誼、尹湛公事,傳曰:『卿爲都監提調,此人等罪狀如何,問于領相』事傳敎矣。
問于柳成龍則曰:『趙儆率軍出去逗遛之事,臣亦未能詳知。
今以趙儆自己招辭觀之,則初十日拜辭,而十四日間,猶在水原,物論之疑其逗遛,亦有其由,但旣受都元帥權慄節制,而聽其分付,則其行遲速,似不由己。
趙誼、尹湛等,平日專務肥己事,前次別無所聞,至於抄軍還送之際,受賂等事,乃是下去後所爲,未得聞知矣。
』」傳曰:「知道。
都元帥節制,果如彼乎?下書問之。
」 ○正言李爾瞻〈天資英雅,性又慷慨,有諫諍風。
司諫李尙信,和柔少剛。
正言趙濈。
〉來啓曰:「兇賊少退,宗社重還,一國臣民之悲感,寧有極乎?自上出郊親逆,禮所當然,伏聞該曹公事,列聖神位,冒夜入來,而焚香之禮,在於翌日。
揆諸情禮,極爲未安。
古者軍行,載主以行。
今日之事,何以異此?不可以儀仗之草草,而爲此苟簡之擧。
請於郊行親迎,俾無未盡之事。
且社稷還安,國之大事,而奉安之後,別無設祭之典,又無自上焚香之禮,亦爲未安。
禮文內,雖無此節目,而當變禮,豈無參酌得中之事乎?請亟令該曹,更議馳行。
接待天將,事體極重,往來迎餞之節,政院所當預爲稟定,而頃日麻提督南下時,自上親餞江上,禮亦宜之,政院專不緻察,使聖上優待天將之盛意,因事勢匆遽,終不得及行,其不職甚矣。
請色承旨及都承旨,竝命推考。
」答曰:「令該曹,議大臣處之。
推考,依啓。
」 10月18日 ○乙亥,上幸興仁門外,親逆廟社主,至于權設所,仍行焚香禮。
○傳于尹覃茂曰:「晩牌承旨詣經理衙門,告以頃因賊變甚迫,時勢益急,廟社不得已小避矣,今已奉還,故寡人出迎於門外。
此皆大人之賜,感戴罔極。
此意措辭告之,且緻謝似當。
議處。
」 10月19日 ○丙子,傳曰:「世子見經理時,何人隨入乎?言語之間,所關非輕。
若失對則亦不可,極擇可人隨入,然後庶乎其可矣。
設令可人隨入,未知經理問某事,而又不可顧而問之,以此極以爲慮。
政院議啓。
」政院回啓曰:「東宮與經理相見時,貳師李德馨及宮僚一員隨入事,議定雲。
初見緻辭則侍講院官方,與李德馨,講定于師柳成龍,而經理所問之事,則當隨問卽對,不可顧左右問之,聖慮所及,至爲允當。
臣等之意,則文官、通事,極擇諳練之人,使之隨時善對似當。
此意令侍講院,詳議于師,處之何如?」傳曰:「依啓。
宮僚誰人當入,譯官誰人當入乎?皆書名以啓,使予知之。
」 ○司憲府啓曰:「宗廟修造,是莫重之事,而繕工監正及參下官,皆以在外之人充差。
從仕者隻監役二員,分掌經理衙門,未遑兼察。
宗廟修造及祭器等物,日氣未凍前,所當畢役,而今無監董之員,雖欲完事,其可得乎?請以在京入員塡差。
且本監提調一員,禮曹堂上一員,逐日常仕,各別檢擧,以趁冬至臘享,使之行祭。
」答曰:「依啓。
」〈修造宗廟,果是重緊矣。
然爲法官者,所當糾劾緩慢而已,至於請差繕工監官員,則豈其任乎?特其本監提調之職也。
而朝廷得失淸論是非,曾莫聞論一事劾一人以肅綱紀,而乃敢區區於不當論之事,其可謂有臺諫風采乎?〉○正言李爾瞻〈司諫李尙信、正言趙濈。
〉來啓曰:「今日兇賊之充斥,專由於軍律之解弛。
事變以後,犯罪者,皆服常刑,則人知必死,各守地方,豈至於望風先潰哉?伏見全羅監司黃愼狀啓,道內守令,莫不逃竄,使大湖千裡,盡被屠戮,豈不痛惋?其中萬頃縣監趙應瑞、臨陂縣令李山輝,南原失守之後,最先棄官;高敝縣監文希凱,南原未陷之前,棄官還家,今不知所在;龍安縣監丁至,往他道避亂,今不知去處,極爲駭愕。
請竝命拿鞫,依律定罪。
體察、元帥,任重專閫,巡察、兵、水使,受一道專制之命,管下犯罪者,隨其輕重而自斷,然後體貌尊重,軍政嚴肅,庶無後機誤事之患。
今則罪犯軍律,輒皆稟斷於朝廷,殊無國家委遣之意,極爲未便。
今後臨陣失律,先斷後聞之意,請下諭於各道體察、元帥、巡察、兵、水使。
奉常寺主簿蘇徯時,掌西籍田、屯田,侵虐募民,多有泛濫之事。
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守令拿鞫定罪事,徐當發落。
」 10月20日 ○丁醜,接見楊經理。
上與經理相揖訖,上曰:「近日天氣向寒,館宇涼薄,不審大人氣體何如?」經理曰:「賴國王賜,平安矣。
」上曰:「大人前患手指,今則何如?」經理曰:「似得差歇,而尙未全瘳矣。
」仍揖讓就座。
上曰:「頃者賊逼畿輔,都城幾不守,人民散亡,無以爲計,不得已奉宗社,遷于外,姑避寇虐矣,今則天兵大至,兇鋒少退,故奉還宗社,再安京城。
此莫非皇靈之遠暢,又實由大人威德之緻,不勝感激皇恩,仰拜大人之賜也。
」經理曰:「此都由國王之洪福,何功可與於俺哉?感激皇恩之言,正是正是。
微皇上,則安得保有今日哉?國王之言,誠善誠善。
」上曰:「兇賊少卻,廟社重還,實是大人之功,無以爲謝。
請作拜以謝。
」經理曰:「惡,是何言也?俺何功哉?不敢當此禮。
」上強請,不從。
上曰:「統制使李舜臣捕捉些少賊,是乃渠職分內事也。
非有大功伐,大人賞以銀段,褒以美之,寡人未安于中。
」經理曰:「李舜臣,好漢子也。
收拾戰船於散亡之餘,能立大功於摧敗之後,極可嘉奬,故略施銀段,以示俺嘉悅之意耳。
」上曰:「在大人則然矣,於寡人,實有所未安也。
」上曰:「麻提督大人南下之後,小邦之報不來,未知於大人處,有報來歟?今駐何地耶?天朝大人,如此寒冱,暴露于外,寡人恒切悶慮之懷。
」經理曰:「日昨聞得往南原,方圖谷城之賊雲雲,而未得的報矣。
」上曰:「世子光海君,所當卽令來拜於大人,而前病未蘇,尙爾未果,不勝惶恐之至。
」經理曰:「等待平復後,相見無妨,不須慮也。
」上仍告辭,遂相揖而出。
○備邊司啓曰:「崔挺立事,伏承下敎,不勝惶恐之至。
軍律不嚴,國事至此,臣等豈敢容護一挺立而如此啓達乎?皇朝之初,徐達押送一犯律之將於京師,高皇帝聖旨雲:『當在軍中卽誅之,以立將軍之威,旣在京師,則當以有之法裁之。
』今挺立顯犯軍律,若依前日逃軍李自容之例,令訓鍊都監,於軍中處斷則已,若在王獄,卽有推鞫得情按律科斷之法,似難更改,以貽後弊。
此臣等愚意,故如此啓達矣。
」傳曰:「知道。
」 ○持平南以恭,自嶺南還啓曰:「臣自京畿,歷湖、嶺,出入三十餘郡縣。
土地之殘敗、人民之死傷,已無足言,而惟是人心之渙散,最爲今日之大憂。
收拾之策,不可不汲汲措處。
試以道路所聞見陳之。
經亂之民,擧失恒産,結草依生,拾穗爲命,少有官門之冷,便作流移之計。
屬玆軍興,凡百取辦,其勢必賴於民,而民心之無係也如是,誠可痛悶。
賊退之後,勞來未半,而諸將則不問老弱,隻急於徵發,守令則無論孤寡,唯事於督斂,以此景象,欲其蘇息,不幾於擧杖呪狗者乎?今日之弊,在於將多軍少,而爲將者,亦未必其人。
怯於當敵,勇於侵民,欲來者阻,方集者散,此已病矣,而加以列邑空虛,死亡相半,平居百室之村,什罕一二之存,或竝與其坊面,而蕩盡無餘而然。
其設官仍舊,體面猶在,一縣有一縣之事,一州有一州之事,供役催科,小無減省,奄奄就盡之命,必知其不待須臾,而嗷嗷之狀,誠不忍於一息之頃。
若不爲闊狹之裁,以小紓焚溺之急,則異日雖欲救之,已無及矣。
今宜擇可將之將,凡民應隷軍伍者,勿論彼此,一皆聽屬於手下,仍減老弱,鈍且無用者,悉令納米,以補軍餉,則務精繼糧,幷可收效,而勤民祛弊,莫此爲便雲。
且令該道觀察使,覈審尤甚蕩敗之官,急爲合幷之擧,以期民生蘇息之路。
此皆孑遺日夜之望矣。
死亡人田地,自官收取之令,雖出於不得已,而奉行者不能善處,至有願得掩葬之資,而亦不肯許。
似當量給其親戚,以厚掩骸之義。
且嶺南士子,聞天兵將下,欲爲聚粟之計,俾達於朝廷,各邑之中,擇定鄕望之人,聽令於分戶曹,或本道都事處,隨其起耕結蔔,限納新穀多少,一如舊時田稅直納之例,則得米爲多,而庶無滲漏之弊雲,此在朝廷處置耳。
」答曰:「知道。
」仍傳曰:「此啓辭,下備邊司。
」 ○崔天健以備邊司言啓曰:「有靑坡居故正郞康景禧妻姪金應礪,被擄賊中回還雲,本司招緻,問其賊中事情,其供招,書啓矣。
金應礪,年十九歲,居住靑坡。
壬辰年五月,被擄於龍山,從倭賊往開城,屬間資軍,慶尙道西生浦下去,本年七月,入日本,仍爲其軍裨將通引,眼前使喚。
詮聞關白謂中朝遣封使以微官,我國亦不送重臣,因此發怒,去丙申年十月,發二十萬兵,今年正月十三日到釜山,應礪其時,亦隨出來。
今八月動兵時,隨簡資,來到鎭川,因其分付,率我國被擄人追來雲,仍爲落後逃還。
日本之人,上自將官,下至戰士,皆以越海征戰爲怨,唯以速戰決死生,還歸本土爲計,大槪畏我國弓箭。
淸正攻圍南原時,中箭之事,倭中亦爲說道,而亦未的知。
前年八月分地震時,路陷室堆,倭人多死,都城亦爲毀圮,關白赤身出城,經月不止。
仍爲毛雨、灰雨各三日,灰雨時,人不得開眼去。
今年連爲豊熟。
我國被擄之人,壯爲軍兵,今此出來,在我國之人,三分之一。
欲爲出來,畏被我國誅戮而未果。
若有不殺之令,則皆當逃還矣。
今此出來之兵,雖雲十萬,其實不敷,皆甚畏弓箭,而我國之人,先自畏怯,不爲交鋒而潰散,故不能勝矣。
用劍,雖其長技,不能騎馬,故必下馬後擊刺。
初意欲犯京城,聞京中空虛,日氣尙寒,玆以捲還,且聞大島主,自去年叛逆,秀吉將用兵討之,故出來之軍,當爲撤歸雲雲矣。
」傳曰:「知道。
」 10月21日 ○戊寅,上禦別殿,接見楊經理,回謝禮也。
上曰:「大人枉臨陋地,請拜以謝。
」經理曰:「不敢當,請作揖。
」上從之,仍就座。
經理曰:「光海君平安否?上曰:」前患病恙,尙未全蘇,故未及進見於大人,不勝未安之至。
「上顧謂都承旨尹覃茂曰:」大人每問及,極爲未安。
不可不從速往見。
「經理曰:」病若未蘇,則從他痊可,相會不妨。
「上下座,行茶禮訖,經理仍告辭,作揖而出,上送至中門外。
上將入內閤,又顧謂尹覃茂曰:」經理大人每問世子之病,其意不無以不往見爲歉。
世子病若可堪行禮,則力疾往見,可也。
彼亦見其有病,必爲感激矣。
予旣對以從速進見,而當初推擇之日,亦在明日,若於明日進見,則機會亦便。
此等曲折,令侍講院,速議處之。
「 ○社稷署啓曰:「社稷神室,僻在山谷無人之地,經亂之後,攔墻盡撤,四無隣比,若不嚴飭守直,則意外之患,難保其必無。
昇平時,軍人之多,至於十六,猶患不足,況今二名之軍,安望其無事乎?自前啓請加定,而該曹例爲防啓。
豈可諉以無軍,而使社稷至重之地,若此其虛疎哉?當此乏軍之際,雖未能如前定送,而令該曹,量宜加定。
且自神位奉還之後,唐人攔入墻內,斫伐松木,或突入神室,每欲打破開見。
若此不已,恐有意外之患。
請令該司,差定通事,使之開諭何如?」傳曰:「依啓。
」 ○世子侍講院啓曰:「文官通事,不可不擇事,上敎允當。
許筬、韓浚謙二人,應對則非不能,若求其了解漢語之人,則文官中無能通者。
都承旨尹覃茂,在儕輩中粗解雲,而以都承旨,長在上前,又爲陪侍東宮,事體有妨。
然不得已取頗通漢語者,則尹覃茂當爲之。
敢稟。
且明日,非徒日寒,相見禮節,必須接伴使,先期講定於衙門,不無往復參商之事。
明日太爲亟迫,六日前,可改擇行之,似當。
且東宮冠服,前則以紗帽、黑袍,見陳遊擊矣,今此經理相見,其事極重。
大臣之意,或以爲翼善冠,非七梁、五梁冠之比,東宮雖未誓於天朝,不可更以臣子之服,見於天朝之官,且司天使、劉總兵相見時,皆用翼善冠,獨於陳遊擊相見時,有紗帽之議,遂以紗帽行禮,似爲未安雲。
依前日劉總兵,司天使時禮,用翼善冠、黑袍、犀帶,似當。
幷令禮官,更爲詳定何如?」傳曰:「依啓。
都承旨可矣。
」 ○正言李爾瞻、司諫李尙信、正言趙濈來啓曰:「伏見邢軍門題本,〈其大略以爲我國相通於倭賊,以絶天兵等語也。
〉其捏造無形,詆毀我國之事,無所不至,極爲痛悶。
所當亟具事情,奏聞皇朝,暴白明辨之不暇,而淹延遷就,今至十五日之久,文書尙未成就,使國家莫重之事,稽緩至此,駭愕莫甚。
請色承旨、備邊司有司堂上、承文院次知提調及製述官,幷命推考。
」答曰:「依啓。
」 ○掌令李諴〈大司憲李憲國、執義閔夢龍、持平成以文。
〉來啓曰:「中殿行次麻田郡,過涉津渡時,船隻數少,則一行下人,當以淺灘渡涉,使無競渡紛擾之弊,而不念預先措置之計,以緻內殿犯夜渡津,極爲未安。
請京畿監司推考,差使員罷職。
陪行兵曹堂上、郞廳,亦不檢擧,竝命推考。
事變之後,對壘臨陣,不戰逃避者,皆將官,而無一人被誅,軍政何由警肅?物情莫不駭憤。
哨官崔挺立,領軍逃脫罪狀,昭不可掩,至今滯囚於王獄,雖爲鞫問,一向固諱而已。
如此者流,不可不爲先處斷,以警他將也。
請崔挺立速爲處決。
軍器寺僉正申尙節,爲人麤鄙淫縱,不合武庫重地。
請命罷職。
頃日東宮行次新溪時,因氣候不平,令醫入診,醫官等退在私家,趁未入診,極爲駭愕。
陪行醫官等,請命拿鞫。
」答曰:「依啓。
醫官,隻推考。
」 ○備忘記曰: 軍律之罪,非如他罪。
況哨官乎?不可尋常處之。
崔挺立行刑之時,令訓鍊都監,結陣于慕華館,斬于軍前,徇示諸軍。
且經理每惡我國之無紀律,明日早牌,令接伴使,以予告之曰:「哨官崔挺立,赴防于全羅道,逃躱,今依軍法,處決警衆,敢告其由,待經理發落後,決處事,言于訓鍊都監、兵曹、經理接伴使。
○十月十二日成貼,全羅道觀察使黃愼狀啓: 長水縣監康復誠牒呈內,南原之賊,欲爲勦捕,率其軍人,初五日進去,同日夜半,賊已撤去,欲爲隱伏於鄕校後峯,與天兵,合勢追逐,而天兵生擒一,斬二級,所率軍李凡年,斬一級,倭頭、倭衣、小劍,竝爲輸送。
又倭賊四五百名,過去谷城,我國之人,分邊呼唱,無數亂射,一名則奴春乞先射,訓鍊主簿鄭鶴次中顚仆。
我國被擄之人,十三名率來,各願歸家,竝爲放送。
倭頭二級割耳,倭衣二件,竝爲上送事。
啓下備邊司。
軍功廳回啓曰:「黃愼狀啓,軍功人,依事目磨鍊後,令該曹照例施行何如?」啓依允。
○十月十七日成貼,提督接伴使張雲翼狀啓: 提督十五日到全州事,已爲狀啓。
十六日不留全州,到任實止宿,到南原府十五裡地,李副摠、中軍解副摠等諸將官,已爲先至。
良久,相議分付曰:「人馬糧絶,已三日,求禮地形險窄,不便用馬兵,不得已撤去雲」,仍回鰲樹舊基止宿,令臣達夜前往全州,催糧支放。
昨日提督家丁等往求禮,與倭賊相戰,斬四級,奪馬二匹,唐兵一名,中丸而死。
今日提督,以首級二顆,給李副摠如梅,則副摠辭謝,良久乃受之。
大槪天將等,以谷城賊退爲功,且聞求禮,賊多地險,不欲交鋒,故在全州時,艱備米豆若幹石,請放一日糧,則提督不許,使之留作回糧,畢竟執而爲言,回軍上去,不勝痛惋。
全州、南原一帶,積屍山委,公私廬舍,無一遺存,所見極慘。
但禾穀滿野,無人收獲,無主田畓,則監司黃愼,時方定將刈取,欲爲軍糧,而南原、任實,賊退已久,守宰不知去處,以此人民不卽還集,極爲可慮。
天將之行,遲速無常,入京日期,則到近京地面,更爲馳啓事。
啓下備邊司。
10月22日 ○己卯,政院啓曰:「崔挺立罪犯輕重,臣等雖不敢與知,而但拿緻王獄,已經訊問,而以一向固諱,遽卽處決,則旣非臨陣行法之事,又乖按獄訊囚之體,進退無所據,而後日之弊,亦不可勝言。
近來紀律廢弛,將士之偸靡,日以益甚,隨其情犯,無所饒貸,固爲今日之急務,然必輕重不爽,處置得宜,然後服罪者無所辭,而人心有所警懼。
若不問事之當否,徒爲立威之計,則恐非刑一勵百之意。
臣等職在覆逆,不敢隱默。
請更問于大臣,商議處之,似爲宜當。
惶恐敢啓。
」傳曰:「崔挺立之罪,在於其罪之疑不疑,罪若可誅則誅之。
且以臺諫所啓而允下,不可已也。
」 ○斬哨官崔挺立于慕華館前。
○上幸安遊擊〈名本立,領兵三千。
〉下處,行接見禮。
上曰:「天朝再發兵糧,終始拯濟,皇恩罔極,大人亦以小邦之故,天寒遠路,勞苦萬狀,而地方殘破,陪臣怠慢,支供諸事,必不稱情,惶恐惶恐。
」遊擊曰:「受命應援,乃臣子職分內事也,何有勞苦?一路凡事,旣無怠誤,俺亦無擾害之弊矣。
」上請就座,遊擊從之。
遊擊使家丁,先進茶,上下座行禮。
仍謝茶後請茶,遊擊從之,禮則如前。
上問曰:「此大人,何地人耶?」都承旨尹覃茂對:「聞係是廣寧人,而領大同兵馬雲雲矣。
」上又謂尹覃茂曰:「聞皇勑出來雲,若然則何無先報耶?此必以邢軍門題本之意,有戒飭之事。
百官呈文辨誣,何至今不爲耶?」尹覃茂對曰:「文書未及成就矣。
」上請行酒,遂下座執爵,作揖而後就座,遊擊亦如之。
上曰:「天氣寒了,微誠亦在,此酒雖薄,請盡量。
」遊擊曰:「旣以高情,委爲枉顧,又如是鄭重,無以爲謝。
感極感極。
」上曰:「不敢。
」上問曰:「此大人,自遼陽來耶?」李忠元進曰:「然矣。
」上曰:「若然,可問軍門安否也。
」仍問曰:「軍門大人,駐箚何地方,而起居何如?」遊擊曰:「方在遼東,亦無恙,而開月初三日,當起身,來駐江上矣。
」上又問曰:「劉提督大人,亦出來雲,未知今到何處,抑未知幾時該到此耶。
」遊擊曰:「以時計之,已離北京,今當過關矣,第未知到此之期,在何時也。
」上請以陪臣行酒,遊擊從之。
慶林君金命元入,行酒訖,遊擊曰:「請止。
」上曰:「禮未成,然則請於座上行之。
」遊擊從之。
遊擊曰:「此時南原,賊方屯住否?釜山之賊,其數幾何?」上曰:「邊報則來,而未詳幾許。
釜山,本窟也,衆賊屯據,南原,已爲撤退矣。
」上曰:「行長築寨於谷城,收儲糧草,以爲久住之計雲矣。
今見書狀,雖未詳其間曲折,而何無端撤去耶?」尹覃茂曰:「臣等亦未曉其意也。
」遊擊曰:「天朝大發兵餉,以期勦滅此賊,而但道裡隔遠,不能及時搬運。
願發中外軍民,渴力措備,趁期輸緻焉。
今見國王高明,群臣忠藎,更須同心戮力,盡發州縣,接濟軍馬。
大事一誤,後悔何及?今則楊都爺號令嚴明,更申禁約,天朝兵馬,不如曩時之擾害矣。
」上曰:「小邦積衰之餘,不能自振,再被兇禍,蕩敗已極,緻煩皇朝調兵輸餉,萬裡來援屬國,感戴皇上洪恩,無以爲喩。
且小邦,宗社存亡所係,敢不盡力?玆以分遣陪臣於各道,多般措置,而第小邦糧餉,原數不敷,隻靠兩湖,而今經賊變,蕩盡無餘,公私赤立,物力已竭,恐未能及時措辦,以此晝夜焦慮矣。
」遊擊曰:「憂慮豈間於彼此哉?楊爺亦焦思矣。
若過今三朔,天氣漸和,氷釋地融,又到彼賊發動之時,則事尤難矣。
更願大小竭其力,大王亦盡心。
來此將官等,皆欲早完而歸耳。
」且曰:「酒已足,請辭。
」上曰:「禮未成情未足,請勿辭。
更進數盃,以做從容。
」遊擊從之。
上顧謂承旨曰:「大兵陸續出來,糧餉何以接濟耶?思之至此,不勝憫慮之至。
雖南下,豈能了事於一二日之內哉?小不下數十日字也,其間糧餉,從何辦繼耶?」酒三行,遊擊固辭,上曰:「禮雖未成,累辭至此,惶恐不敢違命。
」遊擊曰:「多謝。
」上呈禮單曰:「土産微物,敢表誠。
」遊擊曰:「此何時耶?楊老爺體悉,俺何敢受哉?曾於路上,受禮遺,迨感迨感。
隻領單子,亦猶受之也。
」上曰:「初見大人,禮當如是,古人相見,亦有贄禮。
況此土産薄物?願勿卻。
」再三請,固辭不受。
上曰:「累違尊命,不敢強請。
」仍作兩拜而出。
上禦別殿,接見安遊擊回禮也。
上曰:「大人來臨陋地,請作謝拜。
」遊擊曰:「不敢。
」上曰:「然則請揖。
」遊擊從之,遂揖而就座。
遊擊曰:「俺禮當先來拜,而賢王先枉,未安未安。
」上曰:「不敢。
大人委臨陋地,寡人反爲未安。
」仍請行茶,遊擊曰:「饋茶,多謝。
」仍請辭還。
上呈禮單曰:委臨枉見,敢將微物,以表予誠。
遊擊曰:「何敢又當此禮哉?多謝厚情。
」上請拜,遊擊曰:「多謝。
拜則不敢,請揖。
」上從之,遂作揖而出。
○尹覃茂啓曰:「東宮初見經理,問答之間,事機至重,而經理之問,或及於意外之事,則當應口卽對,難容顧問於陪從,故聖慮所及,實非尋常。
而本院承下問,以極擇文官、通事爲啓,非以解華語爲重也,誠欲得諳練敏達之人,庶或有周旋之事也,而竟以庸劣微臣爲是任。
是無他,以臣粗解華語,而有是命也。
臣爲承文院參下官時,學習漢語,粗知四聲門戶,而至於行用之語,則最爲齟齬,是儕類所共知,故近不爲禦前差備者久矣。
臣性本魯鈍,雖尋常應對之際,亦不能先於人,何敢膺此莫重之任乎?況臣待罪本職,於經理接見時,每爲入侍,今又將命於東宮相見之日,則於經理所見如何?惶恐敢啓。
」傳曰:「非不能也,勿辭。
」 ○備邊司啓曰:「文愼言力戰之績,已爲表著。
且聞以多殺賊爲務,不以斬級得功爲心雲,其意亦甚可嘉。
加資奬勵,未爲不可,但此人已陞堂上,而前頭爲國緻力立功,必不止此。
今姑賞銀兩,使之還家,治裝上來,更待後效。
褒奬拔擢,亦似不晩,敢啓。
」傳曰:「依啓。
」 ○經理接伴使李德馨啓曰:「當日午時有撥報入來,說稱:『哨探天兵馬得,進入求禮南三十裡許,有倭賊數十人,竪白旗坐纛,朝鮮男婦二百餘人在鋪幕,收綿花、禾穀,堆積二百餘間,哨探軍兵,吶喊前進,倭賊向山跑走。
招諭朝鮮人,出來者六十餘人,其餘不肯回來。
奪得鳥銃等物,而又得免死帖,乃倭賊所爲也。
』且我國人乞勿侵於倭賊事及倭賊處通書一張,經理令旗鼓出示之。
其倭書,乃行長小將,下帖于其管下,而計關五件,寫說:『用心戰鬪;招諭人民;收獲田禾;堅守牛馬;擇地下營,勿爲散走被禽等事。
』而其下兩將著押,其免死帖,則書行長營下,仰役勿殺雲雲,而塡其名,如腰牌形。
我國人通書,則似是谷城、順天隣境居民等所爲,而末端書餘生人等白活,沒有書姓名。
李逢陽將經理分付,出說:『哨探差官,明日發去,爾國詳知光陽等處道路及賊情人,精擇前來。
且被擄人,爾國不饒而殺死,故不肯出來,今宜雜以鄕談,作招諭文字,約諸矢射于賊陣,則彼必動念出來。
此文,亦趁明日書呈雲矣。
」傳曰:「知道。
依啓。
」 ○崔天健以禮曹言,啓曰:「因侍講院啓辭,東宮、經理相見時服色事,更議于大臣,則用紗帽,臣子之服,似爲未安,當用翼善、黑袍、犀帶。
且儀註稱光海君名號未安,當以王世子書之,其拜帖則書朝鮮國王子某,似當雲。
敢稟。
」傳曰:「知道。
」 10月23日 ○庚辰,領議政柳成龍啓曰:「伏見昨日臺諫啓辭,陳奏使,當以時任大臣中無故者差遣雲。
此事至痛至急,陳奏辨誣,不可少遲。
時任大臣中,或有病,或出外,臣當去,而軍門題本中,雖不直擧臣名,意則似指臣前日出去京畿時事。
使臣無顔面,奉國書,以見中朝士大夫,且自己事,自己發明,亦恐難以動人聽。
頃日臣與金應南,議此事,應南以爲:『大臣中二人被斥,而吾獨無故,若大臣往京,則吾當進去。
』其時無時任大臣進去之議,故未及啓達,而下情如此。
臣以百官呈文時,不可無應南故啓之,而且請自爲下去南方,督運糧草者,其意亦慮此也。
此乃國家大事,處置不可不愼,而臣亦本以愚劣,近日心火煎熬,精神昏惘,凡事皆未得料,當此大事,惶恐不知所出,敢此來稟。
若臣之赴京,果如群下之意,涉於自明,進去爲難,則臣雖疲病,下去三道,檢督糧草,而使金應南,赴京辨誣,則事體甚宜。
臺諫之所謂無故,恐指此也。
不然則臣遞免本職,而使他人爲之,專去辨誣,亦恐宜當。
事不辭難,臣非敢以遠行爲憚,隻爲國事,且以衆論如此,故枚擧啓達,以稟聖裁。
」答曰:「豈可輕易遞之?赴京事,予亦未知何以則好矣。
自下商爲之。
」 ○備邊司啓曰:「經理則分付至急,而我國之事,非徒稽緩。
稷山以下,新經兵火,官吏渙散,不成模樣,至如擺撥傳報賊情,皆不得趁時傳達,極爲可慮。
不可不百分設法處之。
自南原至恩津,則使全羅監司,排布立撥,自恩津至稷山、自稷山至京城,令忠淸兵使李時言、京畿監司洪履祥,次知措置,一樣施行。
其立撥軍者,盡蠲雜役,分番遞休,使之專力於傳報之事,其中速傳者論賞,稽緩者治罪,別立科條,以施懲勸,則庶無遲滯之弊。
且以此意,先告經理宜當。
李舜臣所居處,則相距甚遠,今雖委遣體探人,旬日之內,必未及回報,極爲可慮。
令兵曹,別定武士中伶俐人,急速下去傳報,水兵已到江華,消息詳問,水兵進駐處所與協同戰守形止,急速回報爲當。
但全羅道賊兵,尙爲瀰漫雲,若此則陸路尙難得達,不得已從海道,乃可進達,此又可慮。
幷令接伴使,先告此意于經理,使知曲折何如?」傳曰:「依啓。
」 ○侍講院以貳師李德馨意,啓曰:「臣將東宮、經理相見儀註,與旗皷官李逢陽講定,則逢陽說稱:『天朝諸王之子及公、侯、伯,見堂於禮部,則禮節極嚴。
老爺來此,總理兵權,且國王旣爲之敵禮,則老爺於世子,乃父執也。
老爺之子爲某官,拜國王,則豈敢由正門而入,乃爲對坐乎?吾意則外門有都察院懸牌,牌門之內,不當乘轎。
自帳幕至牌門下轎,踰中門而由狹門而入,從小階而上,則老爺自應以禮優待。
且設座之時,南北爲賓主敵禮,世子不當以敵禮自處,坐於老爺左邊,爲傍坐宜當雲雲。
』臣以司天使、劉總兵時已行儀禮更講,則逢陽說稱:『老爺體面,與此等論雲。
』敢啓。
」傳曰:「似當從其言。
」 ○戶曹參判鄭光績馳啓曰:「兩湖列邑,新經兵燹,屠戮之慘,甚於壬辰。
餘糧雖或棲畝,而收獲搬移,接濟天兵,百計無策。
不得已預知師期,多般措處,然後行師之際,庶免缺糧之虞,故提督前駐稷山之日,臣與兵曹判書李恒福、接伴使張雲翼,同議稟帖,則提督別無回話。
而旣知一路糧豆俱缺,永無班師之意,逐日行軍,或至百有餘裡,各兵等受來京糧,已盡於到全州之日,而臣以本州所儲,支放之意告稟,則答曰:『今不須打糧,回軍時可以支給雲雲。
』而令臣及黃愼,留在全州,催儧兵糧雲,故自任實落後,還到全州,與黃愼,同議措置,而當此闆蕩之餘,辦出軍糧,有同無麪不托。
近日零星輳合,僅得五千兵一日之糧,前頭繼用之事,尤爲悶慮。
伏望朝廷商量處置。
」其稟帖曰: 伏以,老爺提師遠征,以躡窮寇,此誠小邦再造之機。
一國君臣感激策勵,鹹願忍死須臾,快覩奇捷,第有悶迫之情,不得不冒死更稟。
三軍之行,糧草當先,而酷被兵禍,繼餉無策。
小的纔到水原,已憂缺乏,及入忠淸境上,公私廬舍,莽爲焦土,屠戮之慘,及於鷄犬,而全羅則又甚焉。
公州以前,則受來京糧及些少餘穀,猶可支過,此後則雖一日之餉,決無措繼之路。
寡君爲此煎慮,於老爺出師之日,略已陳稟矣。
小邦對賊六年,殘破已極,竭力措辦之穀,一朝燒盡,更無餘力可支撐。
今方夙夜籌度,靡策不講,已分遣管糧陪臣,派往三道,而灰燼之餘,收拾不易,須費許多日字,庶或辦運。
今此大軍之行,遽出於未措之前,拮據匍匐,計無奈何。
小的明知小邦事勢如此,而若不預陳,則臨時乏絶,必悞大事,敢此申稟。
○訓鍊都監啓曰:「頃日城中人出去時,軍人父母、妻子等,皆爲散去外方,而軍人等,或有已曾南下者,或有隨大將赴戰者,皆不知其父母妻子之所在,日夜號泣,皆願受由尋見。
若一時給由,則隊伍虛疎,若抑而不遣,則不無私自渙散之弊。
故欲分五運,限十日給由,相遞往來,則軍情亦安,隊伍亦不至全然空疎。
敢稟。
」傳曰:「依啓。
」 ○吉雲節書啓: 大槪此賊之強,不下嬴秦,未有廉頗,難以拒守。
爲今之計,莫如各道之中,皆置兩巨鎭,糧、械等物,盡輸其間,而賊兵未動之前,戍邊將士之糧,計日持去,則他日緩急,必無資盜之弊矣,賊兵旣動之後,若不可當,捲入于鎭,死守不失,則兇鋒縱銳,必不置此而深入矣。
至於鍊兵之要,守城之規,在乎當事者之心得如何爾。
啓下備邊司。
10月24日 ○辛巳,上幸慕華館,迎皇勑。
上至慕華館,入幕次,傳于都承旨尹覃茂曰:「迎勑禮後,卽令禦前預差通事,告于差官,以先往館裏伺候之意,此蓋前例也。
」小頃傳告勑至,上出立道上,望龍亭,行四拜三叩頭畢,使人傳告曰:「寡人當先回館裏伺候雲雲。
」差官曰:「唯。
」上還到太平館,俄報勑至。
上出自幕次,立于庭之左,鞠躬祗迎,差官奉勑,置于堂中。
執事導上至拜位,行四拜訖,詣堂上,奉勑展于上前,上覽訖,降就位,復行四拜,執事奉勑出。
上展讀訖,顧謂承旨曰:「甚爲未安,甚爲未安。
遂入幕次,遣史官,請見差官,差官從之。
〈差官名時新,姓方,原任守備也,遼東人。
〉上與守備兩拜訖,上曰:」天朝再發兵糧以救,且聖諭丁寧,不勝感激惶恐之至。
「守備曰:」貴國之於皇朝,有同一家,故如是終始拯救之。
今此勑諭,乃申勑貴國,欲其振發也。
「上曰:」軍門大人起居何如,今在何處耶?「守備曰:」方住遼陽,近當起身前來,故使差官,方治義州館舍矣。
劉提督領率川、浙軍兵,想已過關,而陳禦史亦已辭朝耳。
「仍就座,上下座,行茶禮。
守備曰:」俺伯兄,前於壬辰,以李提督中軍出來,仲兄亦以將領隨來,今俺又得拜賢王,不勝幸甚。
曾於肅寧館裏會伯兄時,特俺以無所管事之故,未及拜矣。
伯兄中路患恙,委遣禦醫治療,至今未忘恩典,感激賢王之高明矣。
「上曰:」大人前者出來之日,未及相會,而今以皇恩,得接大人,多幸多幸。
尊伯大人,今在何地,做何官耶?小邦之人尙今未忘矣。
「守備曰:」俺來時,軍門授以一竿令旗,使之督戰,檢治不用命者,故俺當隨大兵南下,而不回去矣。
願給嚮導者,使得偕行。
「上曰:」當依分付。
「仍請行酒,守備從行。
上下座,行重杯禮後,復請以陪臣行酒,守備請免曰:」國王卽賜兩杯,亦已多謝,況俺量小者乎?「上顧謂尹覃茂曰:」此人奉勑而來,禮當與諸將異,可優待也。
再請何如?「覃茂對曰:」上敎允合。
「上曰:」大人來臨下國,下國陪臣,孰不欲進一爵哉?敢再請。
「守備曰:」然則敢不從命?「上令慶林君金命元,入行酒,守備曰:」前者狡賊懇請封貢,故皇朝信之撤兵矣,今則皇上震怒,邢軍門、楊都院、麻督府,鹹思奮勵,必欲滅此賊而後已。
糧餉非敢愛惜也,第以道裡夐絶,未能輸到。
貴國亦須盡力搬運,此賊勦滅,然後貴國奠安,皇朝亦無憂矣。
「上曰:」終始拯濟,皇恩罔極。
糧餉,小邦非敢不盡力也,南方盡爲蕩然,計無所出。
方極煎悶,竭力措辦矣。
「上謂承旨曰:」糧餉事,甚可悶也。
若不得及時措辦,則必有不測之變,數朔之內,猶有可措之路歟?如不得及措,則結末何以爲之耶?「右副承旨韓浚謙曰:」以今見之,不可謂之可及辦也。
「守備曰:」非曰貴國不用盡力。
天朝糧餉,無數出來,須及時移此糧也。
「上曰:」敢不盡力?小邦存亡所係也。
「守備曰:」旣醉以酒,又飽以羞,請已。
「上曰:」然則請於座上行酒。
「守備曰:」唯命。
願隻行數杯而罷。
「酒數巡,守備固辭,上呈禮單,守備曰:」此時大小將官,其數極多,支供之費,旣爲未安,何敢受此禮物哉?隻領單子,物不敢當。
俺若有之,當以某物,補貴國軍餉之萬一,何敢受此物哉?「上再請,守備曰:」隻領單子,是猶受之也。
不敢受。
「上曰:」凡禮,以三爲節,更請可也。
「譯官更以上意強之,守備固辭。
上遂相揖而出,守備送至門外,乘輿而後入。
○其勑諭曰: 朕念爾國,近在東藩,世效恭順。
曩年倭奴,殘破爾疆土,奔播義州,哀籲請援。
朕爲惻然,特遣文武重臣,帥師東征,不啻救焚拯溺。
爾時擧國,猶有固志,共助天討,復爾土地,還爾王子、陪臣已。
倭奴畏遁,俛首乞封,朕念爾生聚未復,姑從其請,無非爲寧爾也。
胡休息數年,不加訓鍊,自忘嘗膽臥薪,坐視土崩瓦解?狡倭再入,玩愒仍前,張皇奏牘諉救,天朝于是,復有東征之役。
勞兵轉餉,深歷險阻,爲爾防援,朕字小之仁,恤難之義,亦勤矣。
聞爾君臣,視王師如秦、越,略不關情,棄國都如敝屣,全無顧戀,糧餉匱而不助,器械藏而不出,人民散而不收,陪臣逃而不誅。
〈視王師以下,乃軍門題本之意也。
往來差官,小不如意,輒加不測之言,以報軍門,軍門不察事情,遽奏朝廷,緻有此,寧有如此痛愕之事哉?〉朕不難移救援之師,萬裡相助,爾乃忽守社稷之義,一籌不展,旣不能令,又不受命。
我經理在彼,宜奉國以從,而未聞一告戒臣民,恭承吾敎訓。
情枘鑿而不入,法齟齬而不行,則何以合久散之民,而使之一振積衰之勢,使之強?爾心大愚,亦可憐已。
其靜思之,幡然改圖,仗天使而整齊,乘天兵而協守。
儲爾築積,修爾器械,據爾險阻,揚爾幹戈,明布號令,爲力戰之圖,申嚴軍法,峻逃亡之戮,振忠皷義,冀保安全。
玆遣禦使一員,監軍督戰,仍賜寶劍一口于軍門,將士有不用命者,先斬後奏。
爾君臣,宜擧國努力,以翼王師,無得自絶于天,緻貽後悔。
欽哉!故諭。
○領議政柳成龍、行判中樞府事尹鬥壽啓曰:「臣等伏見皇勑,憂懼惶驚,不知所出。
此乃似是因邢軍門題本而有此也。
大抵我國之數年不能自振者,皆臣等之罪,而事至於此,萬死無惜矣。
且勑旨新下,而嚴切如此,自上今日或明日間,親接經理,陳其奉勑惶懼之情,使經理,知其怵惕未安之意似當。
敢稟。
」答曰:「經理何可每見,雖見何爲?」 ○遊擊將軍李化龍緻帖于上。
其辭曰: 昔晉文與趙諸臣,羈旅友邦間,嚴敬有文,楚子曰:「上下有禮,晉其興乎!」頃辱枉駕,得覩威顔,而二三陪臣,皆恭恪而膚敏。
此必有所以率馭之者,欽仰欽仰。
竊國家安危,循環之數,實宰之,卽聖人不能違時,惟盡人事,以修攘之已耳。
太王避狄,楚昭復國,皆躬罹覆亡之患者,萬世而下,爲美譚,未見議其遷與奔也。
今貴邦士風、民俗,久安熙皞,豈非令先王垂統之善,賢殿下制治有良規哉?生聚日煩,則肅殺之,固四時之序也,而收拾餘燼,幹旋氣化,使薄海內外,鹹知朝鮮有中興之令主,所得不亦多乎?不肖龍,非敢以諛辭瀆聽,因見殿下德盛而禮恭,深幸貴邦之有主。
卽遠征之士,亦將憑藉靈寵,以樹尺寸之功,謂天心所助者順也。
日勞遣臣枉問,寵渥已心佩之矣。
征夫日多,賢卿大夫無幾,雪天蚤顧,鄙衷實跼蹐不自安也。
伏乞免勞注問,尤見相體至意。
臨啓,不勝瞻仰祈頌之至。
10月25日 ○壬午,都承旨尹覃茂啓曰:「昨日祗奉皇勑,自上似當親詣經理衙門請見,以示感激怵惕之意何如?群情如此,敢啓。
」傳曰:「依啓。
」 ○王世子往見經理。
侍講院啓曰:「東宮見經理時,先投拜帖與禮單,則經理俱不許拿進,隻請入來。
經理下迎於闆臺,揖讓陞堂,請作揖,東宮辭不敢不拜,經理西立向東,東宮南立向北,再拜訖,東宮辭經理回拜以不敢當,經理不許,卽行再拜,遂就座。
經理南座北向,東宮東坐西向。
東宮以前日講定之語,措辭以緻謝,經理說稱:『貴恙全安否?』仍問:『讀書麿?』東宮答以:『前日則讀書,而亂後則隻溫習舊學而已。
』經理問:『讀何書?』答以讀《論語》。
經理又問:『倭賊,國之深讎,將何以爲之?』東宮答以:『倭賊不共戴天之深讎。
小邦人民專仰老爺,終始拯濟。
經理又問:『倭賊旣退之後,亦當振作自強,爲久遠之計。
倭賊仍留不去,則何以處置,旣退則何以處置?』東宮答以處置則在父王,而一則專仰老爺勝算矣。
』又問:『常時,不與國王講論軍國之事乎?』東宮答以:『問寢、視膳之外,不敢幹與軍國之事矣。
』經理又言:『國事,是家事,父子之間,必有朝夕商確之事。
願以敎我。
』東宮答以:『父王不敢忘此賊,專仰老爺勝算矣。
』仍告辭,經理送至正門外,禮貌極恭矣。
」 10月26日 ○癸未,指揮使胡汝和奉書于上曰:「往年練兵貴邦,爲貴邦捍暴客也。
禮優館穀,惠實筐篚,資斧克攘,行旅是藉。
未歸,蒙東道之隆恩;旣歸,辱曹丘之洪德。
殿下視東海鯫人,乃風馬牛不相及者,顧從而肉骨生死之隋蛇楊雀,故足以名報私耶?始焉,社稷丘墟,生靈塗炭;今焉,天兵雲集,鯨孽潛蹤,殿下之威靈振於殊俗,島奴之遊息無依秋風。
《黍離》之歌,將變爲太平擊壤之樂矣,寧不重爲故人鼓掌慶耶?夙誼在衷,分宜泥首。
崇嚴所莅,蒲茯未能,肅裁尺一,敬布腹心。
」 ○備忘記,傳于閔夢龍曰: 樸慶新藏匿糧、器事,雖未知其間曲折,因此事天朝嚴責切至,國家之事,無有大於此者。
此由慶新而緻之,極爲痛憤。
卿等所見如何,何以處之,問于備邊司。
10月27日 ○甲申,上幸銅雀江邊,迎慰麻提督。
提督日晩乃至,上迎入帳內,請拜,提督曰:「郊外也,請揖。
」上曰:「大人遠路纔回,不可不拜。
」提督曰:「不敢。
請揖。
」上從之。
提督曰:「屢承差人以問,多謝。
請拜。
」上曰:「不敢。
」仍請曰:「大人以小邦事,跋涉萬裡,觸冒風雪,勤苦歸來,作拜以謝。
」提督辭,遂揖就座。
上曰:「天寒遠路,氣體若何?」提督曰:「歸時似不平,而今則賴國王庇己,得平復矣。
」提督曰:「谷城之賊,儲糧築寨,爲久屯之計,賊探知李副總〈如梅。
〉往擊之機,宵遁向求禮,副總追躡,斬得二級。
朝鮮人輸運糧穀于求禮,令通事,誘出二百七十餘人,副總又追到求禮,賊又遁走。
厥後復屯于求禮,又令逐之,賊已退向晉州矣。
海南之賊又向南原,俺令逐之,亦遁向晉州,今聞之則方聚于南原等處矣。
」上曰:「南原、求禮之報,則小邦邊將亦馳報,而海南之賊撤歸之言,未之知矣。
今聞大人之言,此必是畏大人威,退遁矣,不知所謝。
」上曰:「皇恩罔極。
全羅、忠淸、京畿等一路,蕩敗已極,糧餉未辦,支供缺誤,天兵必多飢餒。
惶恐惶恐。
」提督曰:「下去時則賊兵纔退,糧何得以措及乎?人食乾糗,馬喫郊草,上來時則糧資足辦,人民稍稍還集,俺甚喜悅。
此意,當告楊都院。
全羅布政使黃愼,有幹能、心計,詳知賊情,甚好人也。
」上曰:「請茶。
」提督曰:「可於座上行之。
」上從之。
上曰:「海南之賊,上來之時,靡大人,民必魚肉矣。
賴大人,得保生全,不勝感激。
」提督曰:「俺若不下,則全州等處,再被焚掠,必矣。
但恨不能多殺賊。
」且曰:「請勿行酒。
」上曰:「大人遠路歸來,請以酒爲謝。
」提督從之。
上下座行酒,提督曰:「俺之軍兵,往在長城,故賊由淳昌而去。
俺兵追往淳昌,防勦斬獲十八級,賊由是不敢上犯,由南原遁走矣。
」酒一行,提督將辭去,上曰:「大人爲小邦勞悴,請加數杯以謝。
」提督曰:「然則當領一杯。
楊都爺來候門外,不可不快去。
請勿下座,於座上行之。
高情,已心領矣。
」又曰:「欲言者多,忙了未及盡布。
當詣拜以盡。
」行兩爵,提督遂告辭。
上呈禮單,提督稱多謝,相揖而罷。
○右承旨權憘,以病免。
以尹暾爲左承旨,崔天健爲右承旨,韓浚謙爲左副承旨,李鐵爲右副承旨,閔夢龍爲同副承旨,李覮爲司憲府執義,李光嶽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黃璹爲平山府使,趙濈爲兼世子侍講院司書。
二十五日政也。
○掌令李諴啓曰:「臣等思惟,全羅一道空虛,旣無軍民之可率者,又無將官之可恃者,領兵戰守,計將安出?前兵使吳應台,方繫王獄,新兵使樸名賢,病重未赴,雖有監司,白面書生,何能句管公務?本道之事,極爲憂悶。
聞湖南賊兵,其數不多,捕獲我國人民,假作倭形,前驅先導,焚掠諸處。
被擄之人逃還本土,道途之間,或十或五,逢人輒語曰:『賊兵甚少,如得將官,及時進擊,則被虜人丁,皆爲內應,可滅此賊雲。
』且言:『村落官舍,雖被焚蕩,禾穀則滿野茂實,汲汲收穫,糧餉在此,安集在此。
』其言甚有理而不虛。
國家尙無措畫之擧,徒委於天兵一枝,寧有恢復之理?今者都元帥權慄,再受命而南下,不向湖南要害之地,深入嶺南寺刹,有若無意於策應者然。
因此唐官日訴經理,至以爲挾娼喫酒,經理聞之以爲何如?元帥則已矣,朝廷其可謂有人乎?臣等不勝寒心。
速令權慄,移陣於光、羅等州,招集散軍,審察形勢,策應道內,且善辭於經理,加抄幾枝天兵,與權慄協力征討,毋失機會,庶幾收功萬一。
請令備邊司,從長議處,作急速行。
且樸名賢赴任,一日爲急。
除授兵使,日字已久,急速催赴,病若未差,不得赴任,速爲遞差事,竝令議處。
羅州,素稱浩大難治。
今雖蕩敗,名號猶存,固非人望者,決難堪任。
新牧使閔閱道,曾無可稱之才,徒以武藝,超陞堂上,雖小邑,猶不堪任,況此大州乎?本州,士人甚衆,公幹且繁,必以文武全才之人差遣,一以收拾,一以守禦,乃可蘇殘備賊。
請閔閱道遞差,其代極擇卽遣。
務安縣監丁弘祿,曾爲守令,以居官不謹,見罷未久,而旋授本縣,非但物情未便,蘇殘之責,決不能堪。
請命遞差。
」答曰:「依啓。
」 10月28日 ○乙酉,以尹暉爲兵曹正郞,金汝嵂爲豐川府使,鄭應聖爲羅州牧使,金??爲全州府尹,李德弼爲南原府使,李覮爲兼世子侍講院輔德,洪耆、尹起禎爲司憲府監察。
10月29日 ○丙戌,上幸麻提督下處,行接見禮。
上纔到下處,行相揖就座,茶禮未畢,傳告楊經理來到,上卽辭出。
道遇經理,拜與擧袖而過。
○司憲府啓曰:「承文院,專爲事大文書及漢、吏隷習,而經變之後,百隷懈怠,本院尤甚。
新進之初,徒知任便,不念艱危,或無端棄官,或擅自下鄕,或除授不來。
今日發軔,怠慢如此,他日登仕,盡悴何期?不可不隨現痛懲,以革弊習。
請承文院無故不仕者,令吏曹,依承傳擧行,他館中無故不仕者,亦令摘發,一體施行。
今日擧動,宗親所當每品隨駕,而隻二員來參。
宗簿寺專不檢察,緻令埋沒至此,請本寺當該官及應參而不進人員,竝推考。
五衛將李嗣禮以別雲劍,不爲挾輦,落後追到。
將士之任便,近來尤甚,至爲駭愕。
請推考治罪。
」答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麻提督。
〈回禮也。
〉上請拜,提督曰:「昨勞於郊外,朝又枉顧,且送下程,多謝。
請拜以謝。
」上辭以不敢。
提督仍請揖,上從之。
作揖訖,又請曰:「大人來臨陋止,拜以謝之。
」提督曰:「不敢。
」遂相揖就座。
提督曰:「朝承指敎,始審倭賊之於辛卯年,投書假道之說矣。
楊都爺亦言之耳。
都爺曰:『朝鮮二百年,恭順事大,人知禮義,俗尙詩書,萬無此理雲雲。
』俺等來此,盡知事情,幸勿疑慮,須安心。
」上曰:「大人與楊大人,則詳知小邦事情矣,天下之人,豈能盡知哉?終恐小邦之事,無以暴白於天下,以此冤痛悶迫之至。
」提督笑曰:「豈有不知之理?」上曰:「丁寧分付,多謝,不勝感激。
」提督曰:「俺兵馬,已分三營,各從三路而下,李芳春、李如梅、解生也。
」上曰:「兵機,貴秘密,請行茶後,辟人語之。
」提督卽辟左右之人,提督曰:「彼處事,不得詳知。
貴邦蔣希春,或松雲,入送倭營,必須詳探某賊將在某處,軍兵若幹,又新渡之賊若幹,屯據某地,有撤還之計耶,有永駐之意,然後可以擧事矣。
」上曰:「送則送矣,未知以何名送耶。
前則與之羈縻,故出入無礙,今則事與前異。
雖或入去,事勢如此,恐不能詳知賊情也。
且大兵南下之期,定在何間?小邦南方闆蕩,措置糧料,極爲悶迫,大人之所素知也。
以此小邦君臣日夜煎悶矣。
」提督曰:「前日淸正遺松雲、蔣希春書曰:『爾雖來,動兵不可已矣,不可不爲後日之計雲。
』以此答書,以往謝曰:『爾今則已搶全羅、忠淸道,不必如前搆禍,今可更結和好雲雲。
』則不無往來之好,便以此探見賊兵多少,其中事情可也。
師期難可預言。
俺言早則晩,言晩則早,須速措糧草可可。
南下之後,須聚本國軍馬,分屬俺營,以爲聲勢,或作先鋒矣。
凡此事,須秘密爲之,使松雲、蔣希春,不得預知師期,專爲和好而送,可矣。
」上曰:「當依大人分付入送,而此人等俱在外方,當急速招來,以聽大人調用。
且南方之兵,各守信地。
然則招西北兵來耶?」顧謂左副承旨韓浚謙曰:「此事極難,議于大臣。
」提督曰:「不須聽俺分用,自其在處下送,且須多得如此之人,連絡入探可也。
兵馬則預爲徵來,則糧餉難繼,先定道路遠近,然後臨期調來,合于俺三營,使合營,一試知部伍及將官面目,可也。
」上曰:「當依分付,三路必須預知,然後可備糧芻。
」提督曰:「第一,糧草措置事也;第二,松雲、蔣希春入送倭營,探試賊勢事也;第三,全羅道、求禮、谷城、光州、羅州等處,賊兵屯駐與否事也。
詳知賊勢,然後可以擧師矣。
」仍告辭,上起呈禮單曰:「此邊捕倭得送,故呈之。
〈倭槍一把、倭劍一口。
」〉提督辭以前已受之,今不敢再,上曰:「此非如他物,乃戰具也,請勿卻。
」提督曰:「姑留此。
當差人拿去。
」遂相揖而出。
10月30日 ○丁亥,王世子問安。
○掌令李諴〈大司憲李憲國,執義李覮,持平成以文。
〉來啓曰:「刑曹,獄訟之地,堂上疊相出使,空衙不坐,今幾數朔,滯獄、滯訟,不得斷決,極爲未便。
判書張雲翼,呈辭覲親;參判尹仁涵、參議禹俊民,亦皆出使,竣事回還之期,不可的指,請遞差,速出其代,俾無積滯之患。
鐵山郡守辛鳳、三登縣令黃大鵬,俱以愚劣之人,不堪字牧之任,兩邑之民偏受其弊,不得聊生,甚於他邑,見聞矜惻。
如此無良之輩,授此治民之任,何能蘇殘祛弊哉?請竝命罷職,其代以文官擇遣,以責蘇復。
」答曰:「不允。
」 ○上幸同知王?吉下處,行接見禮。
上至下處,同知出迎,揖讓而入。
上請拜,同知曰:「不勞。
」上曰:「初見大人,不可不拜。
」同知曰:「地窄且陋,不勞。
」上曰:「小邦再被兵禍,不能自振,天朝終始救濟,皇恩罔極。
且地方殘破,凡事怠慢,一路支供,必多違誤,加以館字荒涼,勞苦倍多,惶恐未安之至。
」同知曰:「名雖異國,義同一家,何計其他哉,館宇支供,何敢盡備?況當今日乎?此不須費心。
」上曰:「如是丁寧分付,不勝感激惶恐。
」同知曰:「俺於上年來此之時,國王頗不平,今則何如?」上曰:「如是記念,多謝。
賴大人德,今則平安矣。
」同知曰:「連年被兇賊所殘破,又有兵馬擾害,幸勿怒。
」上曰:天朝兵馬爲小邦來苦,而物力蕩竭,至於鹽菜,亦不能供給,旣極未安,何敢爲怒?擾害之事,賴楊老爺號令嚴明,絶無之矣。
「同知曰:」楊太史經理于此,兵馬大集,今年則討平醜類必矣。
今後國王,安享太平矣。
「上曰:」皇恩終始罔極,且感諸大人之德。
「同知曰:」此乃國王洪福碩德也。
「行茶禮訖,上曰:」大人自遼陽出來,邢軍門大人起居何如?「同知曰:」方在遼陽,平安。
「同知使家丁進茶,上謝茶。
同知曰:」不過四五日,一萬餘兵又當來到,而此處殘破,糧餉難繼,須令戶曹官,多調牛馬,速運義州積置天糧。
「上曰:」丁寧分付,多謝。
當依命。
「同知曰:」糧餉不繼,若失今數朔,還至氷解泥濘之期,無以用兵。
請速趁此會,急急措置。
「上曰:」小邦亦慮于此,多般措辦,而但小邦專靠兩湖,今皆被賊蕩然,無以措手足,悶慮悶慮。
然當竭心力。
「同知曰:」豈不然乎?南方焚蕩之處,雖不能爲,如有完全地方,君臣上下,積心努力爲之。
天朝不惜兵馬之勞,不較錢穀之費,如是盡力者,莫非爲朝鮮也。
更須積心努力,殲殺此賊,然後朝鮮享太平之樂,天朝釋東顧之憂,可不勉哉?「上曰:」此是誰家事,而不爲之盡其力哉?小邦宗社存亡,生民生死,國家安危之所係,敢不盡力?當依分付,更加檢勑。
此賊滅,然後國可存,敢不盡力?「仍請酒,同知曰:」眷厚至此,未安未安。
「上遂下座,行一爵後,還就座。
同知曰:」頃日賊迫稷山,國王必多驚。
今年必須殺盡此賊,然後當還復命。
若不得殺了此賊,俺等不得還朝矣。
「上曰:」賊逼畿甸,宗社幾亡,幸賴邢軍門、楊都院、麻鎭守諸大人威聲,兇賊畏遁,皇恩罔極。
「同知曰:」皇上不惜累萬之費,又發二十萬銀子,以爲犒賞之資,凡號令、施措,專委於軍門、經理,極其所當爲而爲之矣。
「上曰:」皇恩罔極罔極。
「行一爵訖,請以陪臣行酒,同知從之。
慶林君金命元行酒,上亦下座而立。
同知曰:」國王久立,多勞未安。
「禮畢,同知曰:」已領數盃,酒已足。
國王久勞,請止。
「上曰:」請勿辭。
禮未成矣。
「更請陪臣行酒,同知曰:」多拜上。
酒量少,請免。
「上曰:」非但禮未成,且不從容,於座上行酒。
「同知從之。
行二爵,同知又辭曰:」酒已醉矣。
「上呈禮單,同知曰:」盛情已領矣,白紙三束,有用處,隻受之。
「上曰:」此土産薄物也。
隻表微誠而已,今乃卻之,敢更請。
「上顧謂承旨曰:」禮單極爲略少,甚可慙也。
「同知固辭,上曰:」此大人,在中朝,素稱淸白者。
強請似難。
「左右皆曰:」然矣。
「上曰:」此大人,前日則甚爲驕抗,今見之則不然,頗極恭順矣。
「上將辭,請拜,同知曰:」不敢勞。
旣蒙盛錫,多謝。
「上曰:」今見大人所處,館宇荒涼,甚爲未安。
惶恐惶恐。
「同知曰:」大變之餘,何敢盡備?此亦足矣,幸勿慮。
「上遂相揖而出,同知曰:」民家陋甚,請於堂下乘轎。
「上曰:」大人前,何敢乘轎?「同知曰:」一國之主也。
幸勿失體貌。
「固請,不得已於堂下,遂乘轎而出。
○正言李爾瞻〈司諫李尙信、正言趙濈。
〉來啓曰:「近以下道芻糧催辦一事,自京差送之員,其數極多。
各道旣有監司、都事及其從事官,而又有査考、總督之號,各帶從事,此外亦有安集使,分戶曹、兵曹,將至二十員。
號令多門,動相掣肘,守令眩於取舍,民生困於支供,非但貽弊不貲,仍緻事未易就,極爲未穩。
請去其中不緊之官,以除一分之弊。
」答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王同知。
〈回禮也。
〉上出迎中門外,揖讓陞堂,同知曰:「請拜。
」上曰:「不敢當。
大人來臨陋地,請拜。
」同知曰:「上年於行宮,則不曾拜,請拜。
」上曰:「然則請交拜。
」同知曰:「唯命。
」遂行兩拜,同知請答拜,上從之。
又行兩拜,同知曰:「多謝,國王多拜盛賜。
」上又請拜,以謝大人光顧之厚眷,同知曰:「不敢當。
勿再勞。
」上遂作揖就座,請茶。
上將降座行茶,同知曰:「不敢勞。
」上曰:「恐勞大人。
然則座上行之。
」同知曰:「午者枉臨,多賜盛宴,醉未得趁時回謝,多罪。
且有幹事,請辭。
」上呈禮單曰:「大人榮臨弊居,敢以微物表情。
」同知曰:「朝來委見,旣受紙地,今又如是,多謝且感」,隻受單子。
上曰:「微此,無以表誠,今反卻之,不勝缺然。
」同知曰:「時若全盛,則國王之賜,何敢辭乎?將官多來于此,每每如此,則物將安出?請免。
」上曰:「不敢強請。
」仍請拜,同知曰:「不敢。
」遂作揖而出。
○午時至申時,日暈。
十一月 11月1日 ○朔戊子,上在貞陵洞行宮。
○司憲府啓曰:「鐵山郡守辛鳳、三登縣令黃大鵬等事前啓。
」上曰:「遞代有弊,姑徐爲之。
」 ○楊經理見臨海君,臨海君曰:「頃日騎馬不馴,馳出老爺前,頗失禮貌,至今惶恐。
」經理曰:「當此國亂之時,應武無方。
」又曰:「目今賊如此,何以設法?」臨海曰:「上有君父,下有東宮,且自被虜賊中之後,多有心??,精神昏暗,軍國重事,專不預知。
」 11月2日 ○己醜,司憲府前啓:「鐵山郡守辛鳳、三登縣令黃大鵬,請勿留難,竝命罷職。
豐川府使金汝律,爲人愚妄,大言無實,人知其不可辦事。
壬辰變初,自願捕賊,至授堂上重加,終不捕一賊,及其敗還平壤,備邊司欲招問事狀,則畏罪逃避,不爲來現,極爲駭愕。
爲縣監,旋卽見敗,來歷甚小,遽陞本職,物情亦極未便,自聞物議,急急陞辭,尤爲無狀。
請罷職。
大抵除拜守令,初不擇遣,旋緻被論,送迎之際,官府疲弊,不可不慮。
本府屢經非人,凋瘵已甚,文武中有計慮幹局之人,十分擇遣。
」上曰:「依啓,黃大鵬則當徐觀監司處置。
」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長水縣監嚴思敬,前爲唐津縣監時,罪犯贓汚,屢次拿鞫,今不可復擬臨民之官。
請命罷職不敍。
朝報,注書專爲謄書秘密,而近來怠慢日甚,凡係關秘密,全然脫漏,或日晡書送,不職甚矣。
請命推考。
湖南自被兵火,已經數月,而未聞有倡義聚兵,爲國家討賊者,誠可寒心。
近年以來,道內士人,專不收用,以緻人心之疑阻,士氣之推沮者多矣。
大湖千裡,固人材府庫,而當此國事之危急,顧無一箇忠義底人耶?頃因下書,諭以甄拔收攬之意,且令本道監司,隨材開錄,已爲啓下,而終歸於文具之末,極爲未便。
請依已定公事,本道人材,隨器錄用,道內守令,亦或塡差,以爲慰悅振澈之擧。
」上曰:「依啓。
」 ○上禦別殿,接見寗都司〈國胤。
〉上曰:「大人爲小邦,驅馳遠地,多獲斬級,多賀。
請拜以謝。
」都司曰:「微勞何賀?不敢當。
」酒禮將罷,與禮單,都司辭,隻受紙與箭而罷。
「 11月3日 ○庚寅,海州幼學李質純等上疏,請內殿移駐本州,以慰雲霓之望,以備忘記傳曰: 爾等忠誠,至爲可嘉,但寒冱,難於移駐,宜知此意。
○夜三更、四更,巽方雷動。
○領議政柳成龍啓曰:「臣有悶迫啓達之事,而近日多事,未遑來啓。
臣之罪目,虛實間,旣登於邢軍門題本,則雖天朝,容而不問,其名猶在,乃是負罪之人。
天下所傳,其可家到而戶諭乎?今此皇勑所雲,陪臣逃而不誅,亦未知所指在於何人,臣惶駭隕越,欲死不得。
自古國家如此,則大臣當先受罪,無足怪也。
況如臣者,累年忝竊,誤事非一?不獨我國之人,知臣不堪重任,卽天朝人無不知之。
頃日百官呈文時,經理招兩司官員,責問按覈大臣幾何?又以朝報中趙閣老被論一款,指點示之於兩司,其意可知。
況皇勑旣下,當有警飭改紀之事,使天朝,知我國承命惕厲之意,乃今日應變之至務,而如臣者,頑然冥然,尙任其位,以大臣爲名,日與天朝將士相接,則必以爲帝勑如是嚴切,而該國君臣,恬不動心,屍素敗官者,竊據如故,國事無可爲之望,則其爲國家之憂,寧有紀極乎?臣晝思夜度,必須先黜臣身,改蔔他相,以示警懼之意,而先爲陳奏之擧,事體至當,國事幸甚。
伏乞聖明,深思長慮,勿視平日群臣例讓之辭,亟賜裁處。
惶恐敢啓。
」 ○右議政李元翼啓:「無狀小臣,受任僨事,久逭誅譴,而猶據重地,悶迫惶懼,不知所出。
玆者皇勑,多有警責下邦之事,蓋因各衙門題本而有此也。
題本中歷數陪臣以可痛可駭之事,而皇勑略雲:『止擧他事而幷論逃亡之罪。
』所謂逃亡,雖不能的知其所指,而似是題本所稱:『跳趨倭所,不知處雲雲等事也。
』臣之名,正在此罪之中。
皇勑旣如此,其處置曲折,雖可徐爲之所,而所宜先革職名,使之退休,使天朝,知我國奉勑惕厲之意也。
今臣仍冒職位,偃然行公,日與天朝將官相接,則事體如何,聞聽如何?竊恐他日之責,或及於朝廷。
乞命斥免臣職,改蔔他相。
」 11月4日 ○辛卯,上幸李副摠〈如梅。
〉所館,行接見禮。
○仍幸陳參政〈愚聞。
〉季遊擊〈金。
〉所館,行接見禮。
○司憲府啓曰:「都元帥權慄,旣受推轂之命,所當日夜思奮敵愾,而久對賊壘,無一策應之事。
曩者舟師之戰,雖有朝廷之命令,而爲元帥者,度力相時,當以難能抵敵之狀,馳啓朝廷,俾無後悔,而計不出此,率意妄作,嚴杖元均以督之,終使六年經營,艱辦舟師,一敗無餘,許多山柵,亦無一處保守,馴緻賊入湖南,軍民潰散。
南原旣陷,全羅擧道,盡沒於賊中,湖西各邑,亦被蹂躪,鋒刃所經,暴骨滿野,甚於壬辰之慘,迫至畿邑,都城幾不守,是亡國之元帥也。
其爲罪狀,雖依律而不足,而況抽身先避,自嶺南奔至京師,托以欲守江灘,偃然狀啓,是果元帥受閫之體乎?人心之憤鬱,至於此極,慄將何面目,復見天日,號令列校乎?且再受命而南下,不向要害之地,深入嶺南山谷寺刹,日夜沈醉,有若平時無憂者然,及聞物論洶洶,欲掩其罪,遨遊於湖南賊退之處,尙無措畫設施之事,閑往閑來,玩愒猶前,何望其奮力討賊,檢勑諸將乎?朝廷難於其代,知其不可,尙不遞易,求諸朝臣,優於權慄者,豈無其人乎?請權慄亟命拿鞫,依律定罪,其代,令備邊司,急速擇遣。
趙儆之爲人,性本不直,以訓鍊都監堂上,處事之際,多用巧計,軍情之不服久矣。
況今受命南下,托於權慄之傳令,無意追賊,其爲行計,亦甚詐矣。
當初領兵發行,不由直路,必由迂路,緩緩徐行,畏怯逗遛之狀,人莫不痛憤。
公論因此大發,拿鞫未久,遽命放釋,物情尤爲駭憤。
不誅大將之罪,徒治褊裨及守令,則是緦小功之察也。
其何以振肅律紀而申嚴軍令乎?請趙儆更命拿鞫,依律定罪。
」答曰:「都元帥事,所論過矣。
方與賊對,豈可如是?趙儆別無逗遛之情,隻固元帥節制。
況以不得一賊爲恨者,豈有逗遛之意乎?訓鍊都監堂上,人所共惡,未可輕以情外重罪加之。
○上禦別殿,接見陳參將、季遊擊。
○楊經理分付曰:「水兵將季金,欲面見李舜臣,相議行兵之事,而聞李舜臣向海南等處,陸路被賊攔截,未易上來雲。
急遣的當官員,使李舜臣,從水路,迎于中路面論」雲。
11月5日 ○壬辰,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頃因臺諫所啓,別選聽用武士,騷動之後,逃避不現者,依鎭中逃亡之律,摘發梟示,禁軍亦因騷動而逃避者,竝依右律施行事,去八月二十二日,已捧承傳,爲該曹者,所當急急施行,以肅軍政,而今至四朔之久,尙爾淹置,使係幹軍律之事,置之相忘,其循情蔑法之罪大矣。
請其時堂上,色郞廳,幷命罷職。
政院居出納之地,其不能檢勑之失亦大。
其時色承旨,請命推考,其承傳公事,亟令擧行,以嚴逃避之律。
頃日賊勢方急之時,各道徵兵,分定於江灘及諸處,而逃亡太半,日日所亡,多至二百九十九名,各陣逃亡之數,將至二千,極爲痛愕,該曹專不緻察,今旣數月,尙無處置。
請堂上、色郞廳,竝命推考。
事變之後,紀律不嚴,不待交鋒,道亡相繼,若不隨現重治,科以軍律,則後日緩急,何以禦敵?請其中尤甚逃亡領將及首倡逃走者,竝命斷以軍律,其餘逃軍,令該曹急速處置,其時外方各陣逃亡者,亦一體施行。
天將各衙門接伴使,皆有從事二員,別無句管之事,徒貽廚傳之弊。
當此多事之時,方患乏人,書記、任使,一從事足矣。
請令吏曹,各減一員。
」答曰:「依啓。
兵曹事,當察而發落。
」 ○掌令李諴啓曰:「權慄、趙儆,請勿留難,亟命依律事。
」 11月6日 ○癸巳,王世子嬪自遂安還都。
○司憲府連啓權慄、趙儆事,答曰:「督舟師,慮其或成,抵京師,實因召命,縱酒未必實然,奮身誠難爲計。
臨陣易將,古人所戒;以鼠易柚,俗人所譏。
鯨鯢授首,應在不日,姑爲策勵,協同天兵,期收大功,恐未爲不可。
取路水原,非是迂行,一日一舍,豈必逗遛?五十裡、百裡之趨,終必有蹶。
上將軍半至之兇,則趙儆未可深責。
逗遛之習,雖不可不警,而大將非罪陷戮,恐不足以振軍律,而所關於刑政非輕。
此兩將之事,勢難從之。
」 11月7日 ○甲午,備忘記,傳于右副承旨李鐵曰: 樸慶新罪名非輕,似難輕處。
察而議啓事,言于備邊司。
回啓曰:「樸慶新罪犯,臣等亦未知如何,隻以招辭觀之,則欺隱糧餉、軍器,似非其情,實係曖昧。
但不能守城,先以老弱移出之事,稟帖於天將,則不爲無形。
陳愚衷方在拿問經理,慶新,果難遽爲輕處,依法推鞫,得情處之,似爲宜當。
」傳曰:「欲拿送經理衙門。
」備邊司回啓曰:「經理之意,未可知,拿送衙門,使之治罪,於事體亦未安矣。
」傳曰:「此是稟罪之意,不可不使經理知之,而經理使予治之,則退而治之可也,不得已如是爲之。
明日早牌,令禁府,拿緻慶新于經理衙門,令接伴使,以予言告之曰:『此是前日全州府尹作罪者,敢告大人,請治其罪。
』」 ○上幸李副摠〈芳春。
〉所館,行接見禮。
○經理接伴使啓曰:「經理謂臣曰:『日字已近,朝鮮事事遲悞,敎我甚麿處置?李舜臣處,使問駐兵處所及行兵之事,而經月無回音,金應瑞使之急速招來,講議用兵、哨探、嚮導諸事,而至今不來,權慄處各項軍機,使之急速酌議來報,而限過累日,漠然不答。
尹承勳則近日頻報査糧形止,小解我悶,而金應南則下去之後,何一無文報耶?天朝則法度甚嚴,頃日海防道,亦被錦衣衛今去,前月十九日發自遼陽,趕二十四日,方入北京。
爾國則稍爲高官,自尊自專,亦不怕國王之令,國王召之而不來。
國王有法而不得行,則何事可成哉?兵家事機,急於風火,而事事遲悞,奈何奈何』雲,或發嗟嘆,或示怒色,辭氣甚厲,語多未安。
臣答稱:『老爺在此,晝夜焦心,幹得大事,而小邦不能體行,事事不濟,罪當萬死。
』仍欲叩謝,則經理說稱:『不能快斡事,而每稱不勝惶恐,不勝悶迫,其於大事何哉?我每夜睡不着,而亦無如之何矣。
作速遽置雲雲。
』觀今日辭色,稍異於前,深責我國遲緩悞事,縷縷無已。
」傳曰:「經理之言,未爲不當。
速示備邊司。
」 ○司憲府啓曰:「權慄、趙儆,亟命拿鞫,依律定罪。
礪山郡守金大畜,前爲渭原郡守時,妄殺胡人,緻有邊釁,幾生大事,物情至今未便。
況今本郡,新經賊變,當直路要衝,非有計慮鎭撫之人,則蘇復備禦之策,決難堪任。
請金大畜罷職,其代,文武門蔭中,曾有經戰緻效者,十分擇差。
淸風,在竹嶺之下,爲賊路要衝之地,措畫防守之事,極爲緊急,不可庸常蔭官,循例差遣。
新郡守盧大河,難堪其任,請命遞差,極擇其代,數日內催赴。
近來許多民瘼,不可盡言,其中刷馬之弊,日甚日極,孑遺殘氓之逃散,皆由於此,不勝寒心。
竊聞遂安、成川問安內官、別監等,命給太僕馬匹往還,而內官等不計聖上軫念除弊之意,纔出一日程,托稱馬病,督出列邑刷馬,任便騎行,旣疲太僕之馬,又困列邑之民,非除弊而適增之也,尤極未便。
請自今以後,給馬內官等,勿給刷馬事,下書于西路三道監司。
且問安內官,一人足矣。
請一行勿遣二人,以除一路一分之弊。
麻田居民,呈狀于本府曰:『本郡刷馬,不替於楊州,而至到京城,其爲受弊,比他邑尤極雲。
』刷馬相替,自來常規,今因蕩破,不善變通,緻有民怨,極爲未便。
請令京畿監司,善爲變通,勿令一邑,偏受其弊。
麻田郡守申鴻漸,於嬪宮行到本郡時,津渡舟楫等事,不善措置,許多人馬,趁未渡陟,使嬪宮,駐轎於江邊,移時露處,不設帳幕,無異尋常行次,見者莫不駭怪。
近來守令等不念事體,待上之禮,慢忽如此,不可不治罪。
請申鴻漸命罷其職。
」答曰:「權慄、趙儆,已議廟堂,予何能處之?令備邊司,議處可也。
餘依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唐將宴禮時,進上退床,差備門定送平安道軍士處。
賜給桂果,非禦前排設之果,中間私自假造恩賜之物,恣行姦濫,事甚駭愕。
都監、色郞廳推考,色吏囚禁治罪。
○備邊司啓曰:「平安、黃海、鹹鏡、江原、京畿五道徵兵事,已爲下書矣。
京畿則當爲扈衛之軍,不入於三營分配之類,其餘黃海道軍二千名、平安道二千名、江原、鹹鏡道軍二千名,當徵到京城,分配三營矣。
此三營,當出大將一員,分統二千名,隨天將南下,平安道二千名,本道兵使李慶濬領率,而文愼言、車殷輅、車殷軫等軍屬焉;黃海道二千名,金應瑞領率,而韓明璉等所率軍屬焉;鹹鏡、江原道軍二千名,無可領之將,當使高彥伯領之,而高敬民、高忠卿等將屬焉。
旣爲南下,則平安之軍,與李時言,合爲一營;黃海之軍,與鄭起龍,合爲一營;鹹鏡、江原之軍,與成允文,合爲一營,以聽天將調用。
此外權應銖、郭再祐、全羅兵使李光嶽,其所率多少,時未知之,各令招募成軍,爲諸陣後援,在都元帥節制。
此意,急速下諭於都元帥權慄、李時言、成允文、鄭起龍、李光嶽、權應銖、郭再祐等,使之整束所部軍兵,一齊待令。
事係軍機,不可漏洩,進兵之事,隻令將帥自知而處之,所整軍兵數,不分晝夜,秘密馳啓。
且大軍旣進,則繼糧之事,尤係緊急。
各營、各陣,各出有心計勤幹一人,稱爲糧料官,使其主將,自擧用之事,竝爲下諭何如?」傳曰:「李慶濬,非嘗倭,今次亦不能戰,委此大軍,可疑。
金應瑞,革職,廢爲卒伍,天朝皆知之,而使之領大軍,亦爲未穩。
更議以啓。
」回啓曰:「此乃大任,臣等亦反覆思度,而顯在武將中,可用者絶無,不得已如此分配矣。
下去之後,則南方諸將,與之合勢,李慶濬與李時言,同在一營,金應瑞與鄭起龍同在一營,高彥伯與成允文,同在一營,則長短相參,似可協力爲之。
但金應瑞事,非徒如上敎,且聞金睟之言,經理之意,欲留金應瑞於經理標下,如中軍使喚雲。
若此則應瑞,尤不可更爲營將。
欲以他人改差,而不小重任,所當愼擇。
如應瑞者,亦難多得,令兵曹判書李恒福,持此分軍定將等事,與李德馨等,先爲稟議於經理,可否相通,聽其分付爲之,則似爲無妨。
敢啓。
」傳曰:「李慶濬不合,以如權應銖、郭再佑,可矣。
且同在一營,則誰爲節制?亦危道。
又當定酷將於各營之後,斬退與逃者。
」 11月8日 ○乙未,上禦別殿,接見李副摠如梅、李副摠芳春。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皇勑至嚴至切,我國君臣,皆不得辭其罪,然一國之事,皆萃君上,君上當先受其罪。
予本以昏劣,病風喪心,年年辭退不得,此心如水必東,未嘗擧足忘懷。
心如風中之旌,身似羈旅之客,寧有如是而爲國事?曾萬古之所無。
況近日困於接待,唇腐膝弊,氣力已盡,精神都喪。
以一身,一日三接唐將,以一心,半夜酬酢萬務,自憐身非木石,何以能堪?然此則固不足恤,而奈國事喪敗何哉?卿等若早從予言,已許予退,則豈有今日之勑哉?宜大臣之自取也,所謂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君父有至嚴之命,而頑然不動,非人臣之道。
今差遣大臣,時哉時哉!宜亟奏辭位,斷然行之,言于承文院。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遂安以路傍之邑,今爲中殿留駐之所,本官糧儲已竭,內殿支供及扈衛諸臣所受之料,一皆取辦於沿海之邑。
目今唐糧、田稅收米太,各種輸運之役,民力已竭,將不可支。
侍衛大臣目見此弊,啓請移駐,其意有在。
請速爲移駐,以紓民力。
順和君??,久留新溪,刑杖酷濫,人心怨叛,逃散相繼,所聞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亟令上來,俾無流連作弊之患。
黃海監司柳永詢,巡行之際,濫率騶從,貽弊列邑,請命推考。
」答曰:「今難移駐,不可至罷,已令上來。
推考,依啓。
」 ○掌令李諴來啓曰:「順和君??,年幼不涉世故,今在海西,濫用刑杖,頗緻民怨。
莫如留在輦下,使自檢束,請亟命召還。
南方諸道蕩敗,隻有西路稍完,若有不幸之事,所賴者此道也,而黃海爲道,壤地旣小,人民不多,平時赴京使臣行次,一年常規外,如有因事別使之行,則不堪支役。
今者觀察使外,新設兵使,又設招討使,營門竝立於三處,號令多門,互相牽掣,至於物力殘薄,支供一事,尙難辦出。
況且設施之際,民不知從楚從齊,孑遺殘氓,勞苦百倍,怨讟朋興。
設官,所以安民,而偏小之地,至設三營,一切斲喪邦本,使不得存接,是何益於國家哉?爲今日之計,安民爲上策,莫如除一官,以祛萬民之弊也。
臣等竊聞招討使李廷馣,受任之後,不可無將校及任使之人,多聚武士,皆以官廩供給,日用雜物,分辦於列邑,其爲艱苦難備之狀,不可勝言。
責出守令,守令非所自備,又責於民間,生民安得不困苦而怨咨哉?請招討使、兵使中,令備邊司商議,減去一員,以紓民力。
」答曰:「順和君,已令上來矣。
招討使,當減下矣。
」 ○都承旨樸弘老〈右承旨崔天健、左副承旨韓浚謙、右副承旨李鐵、同副承旨閔夢龍。
〉等啓曰:「臣等伏覩備忘記下承文院之敎,聚首相顧,不勝驚惶悶迫之至。
皇勑之下,辭意峻切,此皆群臣無狀,不能奉承聖意。
雖有今日之事,以聖上恪謹事大之誠,其瞿然失措,不安於心者,臣等每念之,寧欲遄死而無知也。
第此辭位之擧,非但語意多未安,有非臣子所不忍聞者,求之事體,亦甚乖當。
蓋人主之位,異於匹夫,雖其遭世艱難,重被橫逆,而但當夙夜寅畏,奮勵不怠,以圖轉危爲安之機而已。
未聞一遇皇上警勑之旨,輒自辭避,有若自絶于天,重起天下之疑惑也。
況今大兵方集,調度策應,事機叵測,國勢杌隉,人心之危懼,日甚一日,其憂不但專在域中之賊。
正宜君臣上下,一意擔當,以濟顚沛。
不幸一二大臣,方遭誣捏,不安其位,日上封章,已駭瞻聆,而自上又有此等擧措,王言一出,孰不解體?臣等忝在近密,承命最先於人,不敢容默。
懇乞聖明,還收已下之敎,以安人心。
」傳曰:「知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糧餉措置則措置矣,兇賊至狡詐也。
詗知儲糧之意,輕兵掩襲,焚其積聚,則非但大事不成,今日措置之意,竟歸虛地,將若之何?言于備邊司。
回啓曰:「臣等近日所慮,亦在於此。
自古用兵,必先擇形勢可據之地,分重兵以守之,築城堡以保之,然後收聚糧穀,積置其中,軍兵亦依此爲歸,可戰則戰,可守則守,惟其所欲,無不可者。
寧有賊勢縱橫,無一遮障,而散置軍糧於無城之處,不守之地?其爲賊所資,不待智者而知也。
今措置糧餉之處,忠州、公州、安東則距賊稍遠矣,若全州、南原一路,則賊兵朝夕出沒,至於密陽、慶州、宜寧等處,尤甚迫近。
此處預儲軍糧,終必不爲我有,極爲寒心。
古者師行,糧必在後,所以備此患也。
今大軍未下,而先聚糧餉,雖出於事勢之不容已,而其憂深矣。
但今日之事,號令、分付,皆出於天將,我國惟以奔走應辦爲急,此等曲折,皆不暇深念,然三營進兵之路,旣蒙經理問議,其時令戶曹判書金睟,隨便竝陳此意,使出萬全。
」傳曰:「依啓。
」 ○以金時獻爲成均館大司成,尹敬立爲議政府舍人。
○經理接伴使啓曰:「當日早門,經理出示李大諫稟帖曰:『忠淸、全羅一路、無主禾穀,頹損滿野,而至今未收。
前日已令急速收取,而隻此一事,幹不得,甚爲可恨。
權慄等諸將所領軍兵,使之速爲收拾事,馬上差人,再爲行文。
冬深雪落,則將盡虛棄,亦甚可惜。
』火速差人督收雲。
樸慶新拿緻衙門外,而依傳敎之辭,令劉光漢入告,則經理分付曰:『樸慶新事,旣無朝廷推治旨意,我何敢處之?果若有罪,則在國王量處;若其情犯不重,則亦在國王饒放。
該送國王酌施雲雲。
』敢啓。
」傳曰:「禾穀事,言于備邊司,急急擧行。
如此之事,何不督令擧行,而緻有經理大人之嗔責?備邊司,可謂緩慢之甚者也。
樸慶新事,如是爲之,方爲得體。
經理之言甚好。
」 11月9日 ○丙申,領議政柳成龍、行判中樞府事尹鬥壽、右議政李元翼啓曰:「臣等伏覩昨日下承文院之敎,不勝隕越之至。
當此國事危迫之際,每下如此之敎,臣等不知所達。
皇勑固爲嚴切,擧國憂懼,寧有紀極?然我國因此改紀,政令振擧壞弊,臣下之不職者黜斥,綱條之可行者修擧,以示承命惕厲之意,則上可以解皇朝之譴責,下可以扶國事之將傾,此乃今日急務。
若不然而遽以解位之請,奏聞天朝,則天朝必以爲因戒勑之命,而有此不平之擧,竊恐譴怒益甚,而事之難處,不但今日而已也。
臣等自有皇勑以來,晝夜憂慮,不知何以爲計,又承此敎,益切惶駭。
伏望聖明,更加深思,勿更下敎,使城中唐官,有所傳聞,不勝幸甚。
」答曰:「天下之事,有本有末。
自古未有人君昏劣,冒居不退,而其國得以不亂者。
必須如此之君,速許其退,然後萬事可理,萬弊可祛。
改紀修擧,無過於此。
若不此之爲,而徒規規於一事一人,終必覆亡隨之,其何益之有!今因皇勑,遣大臣辭位,此政畏天之威,自謝其罪之意。
如此則倭賊可退,時事可爲,實關天下之安危。
寧有不可之理哉?請卿等速施,以觀皇朝之所處。
今不速行,後必有悔。
今日國事至此,亦卿等前日狐疑之緻。
凡臨事狐疑,不能斷之,萬事之害也。
」再啓曰:「聖批如此,臣等至痛在心,不知仰達之辭。
他事,今不暇具達,請以近事仰喩。
譬如人家父母,責其子以家事,其子謝過奔走,益治家事,則可以解父母之怒,不然而辭避職分,所當爲事,不欲主管,則無乃更益父母之怒,終無得解之期乎?今日事勢,有千難百艱,臣等雖不盡言,自上何所不思乎?處置一失,後悔難追。
臣等區區之意,非不反覆思度,而在今日,此事斷不可爲,非狐疑害事之類也。
伏乞更加三思,勿再下敎。
」答曰::父子、君臣,其義各異。
子無可辭可退之義,君臣之間,則其臣失職則退之,非但其君退之,其臣亦何敢冒居?豈有此理哉?故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
今引而爲譬,不亦誤乎?當初自外,欲仍遣前出使臣,而必遣大臣者,蓋有微意。
今日之擧,決不可不爲。
第爲之,天朝必有所處,勿懼也。
「又啓曰:」臣等在今日,屢爲啓辭,亦甚煩瀆未安,而事不得不達,故敢此屢達。
人臣失職則退之,非但其君退之,其臣亦何敢冒居?此自臣等之身言之,實爲如此,非自上所當爲諭也。
蓋人君有社稷之寄,國家之重,豈有辭退之義?今大兵方出,討賊興復之事方急,一聞皇勑戒諭之辭,無他擧,而遽以釋位爲請,則其於事理何如,而天朝亦將以爲如何也?大抵今日之事,罪在群臣,其緻責於天朝,節節皆臣等之罪,而自上不治其罪,以示警省改紀之政,而反有此未安之敎,臣等憂懼隕越,欲死無地。
伏乞更加三思。
「答曰:」予若冒處不退,此賊終難緻討。
予有見乎此,爲國家大懼,爲天下寒心。
天朝亦必姑待予自處之如何耳。
宜速施行,毋貽後悔。
卿等若不從,則予當於經略、經理、禦史、提督前,親呈之。
「 ○司憲府前啓權慄、趙儆事,答曰:「督舟師,慮其或成;抵京師,因召命也;縱酒,未必實然;奮身,誠難爲計。
臨陣易將,古人所戒;以鼠易貓,俗人所譏。
鯨鯢授首,應在不日,姑爲策勵,協同天兵,期收大功,恐未爲不可。
取路水原,非是迂行,一日一舍,豈必逗遛?五十裡百裡之趨,終必有蹶。
上將半至之兇,則趙儆未可深責。
逗遛之習,雖不可不警,而大將非罪陷戮,恐不足以振軍律,所關於刑政非輕。
此兩將之事,勢難從之。
」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伏見昨日下政院備忘記,臣等相顧驚惶,罔知所達。
聖上至誠事大,終始如一,憂勤國事,晝夜匪懈,不獨一國臣民之所共知,天地神明,亦必鑑臨。
第以有君無臣,不能奉承聖意,未免獲罪于天。
今此皇勑之降,實群下自取之,聖上何與焉?今乃引而爲過,欲爲辭位之計,嗚呼!此何等時,而聖上發此言也?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子或得罪於父,正當下氣怡色,益盡其誠意,使其親,底豫而後已。
若曰我旣得罪於親,不敢更見雲爾,則此豈爲子之道乎?況皇勑辭意,雖曰嚴峻,大都皆是振勵警策之語,在我之道,當唯感激奮發,誓心張目,一意奉承聖諭之不暇。
此果聖上退托辭避之時乎?目今王師大至,方會王京,天討將擧,遠近將士,聞聖上隨天將南下之敎,莫不踴躍,自奮效死前驅,不幸有此傳敎,臣等竊恐天將嗔怪,三軍沮喪,國勢終歸於潰裂,將無以收拾也。
伏願聖明,亟收成命,以安人心。
今者沿海之邑,方困於唐糧、田稅之運,而遂安爲中殿留駐之所,支供、散料,又皆取辦於列邑,輸運絡繹,民力竭盡,勢不能支。
侍衛大臣啓請移駐,其意有在。
請速爲移駐,以紓民力。
順和君??,久留新溪,凡百支供,少不如意,輒用刑訊,一日之內,或加累次,人心怨叛,盡爲逃散,所聞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
守門將禁軍逃避者,摘發梟示事,該曹非徒趁不擧行,淹置累朔,竝與本廳牒報而失之,其徇私蔑公之罪,豈可止於推考?請其時堂上,亟命罷職。
」答曰:「予意已諭大臣,冬寒難爲移駐。
順和君推考。
兵曹堂上罷職,過。
」 ○自辰時至申時,四方沈霧,連日陰曀。
○移咨于山東按察司蕭曰: 朝鮮國王,爲孤城日罹危迫之患,屬國猶多險陂之情,仰體宵肝,急陳梗槪,以聽廟謀,以濟戰守事。
本年十一月初一日,準欽差整飭遼陽等處海防兵備道山東按察司蕭咨前事,本年九月二十四日,蒙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經略禦倭兵部尙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使邢案,驗準兵部咨,該本部題,職方淸史司案呈,奉本部,送兵料,抄出經理朝鮮軍務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楊題前事雲雲。
伏覩該部題本聖旨節該,朝鮮連年疲敝之後,不能自振,以緻上下相欺,隱留糧物,而全無擧察,情有可矜,非盡險詐,朕亦推誠不疑。
但此等愚計,豈是整頓亂邦之道?爾部裏便行,與督撫著他明白,開諭國王,集合兵餉,協力平倭,毋疑疑二,自取敗亡。
欽此臣等慙惶隕越,不知所雲。
竊照本國爲兇賊所逼,國勢垂亡,幸賴天朝再發大兵,千裡遠救,生死肉骨,實荷皇靈。
凡有血氣之屬,當殫竭心力,奔走先後,協力濟事,無私留糧物、軍器,故行隱匿之理?先該遊擊陳揭報,有全州府尹樸慶新,不能守城,稟帖天朝,以示燒倉散衆之意,罪狀深重等因,已經下義禁府,拿緻本官監禁推鞫。
今將萬景山城別儲軍糧四千餘石、長片箭一千餘部,銃筒一百餘部、筤筅五百餘根,而卽開報天將,被遊擊陳搜索得出,情狀可惡等因,再着義禁府,將本犯嚴加拷掠,取服定罪,先將犯人供招,開報回咨,本府以憑轉報,行施相應等因,具啓得此。
隨據義禁府狀啓,本府見監犯人前全州府尹樸慶新,將隱留糧物、軍器,不卽具報天將等情,拷打嚴鞫,該罪人樸慶新招稱,慶新叨守南藩,國憂方深,臨危僨事,萬死無惜。
本府原有府城,而地勢平下,城堞低淺,不便守禦,先年蒙本道觀察使分付,就府五裡外古城,再加修築。
其城據在山頭,形勢險絶,與本府原屬鎭管郡邑益山、金堤、臨陂、萬頃、金溝、鹹悅、高山、礪山、龍安、沃溝等十邑守令,各設倉庫,儲峙軍糧、軍器,數年經營,皆已措辦,以擬緩急。
本年八月,遊擊陳率軍入府,卽招慶新,問守城形勢,慶新答說:「本府原城,地平難守。
有山城在五裡外,修繕粗完。
老爺當守何處。
」遊擊雲:「當先修本城,山城亦不可不守。
」翌日本府品官、吏民千餘,伺候遊擊之出,遮道呈文說稱:「府民專力山城數年,不可遽棄。
老爺旣欲守本城,本府老弱及屬邑之軍,當分守山城,願聽分付。
」遊擊答稱:「徐當定奪。
」旣而南原蛟龍山城撤備,專守本城,報至,遊擊出一小帖曰:「天朝大將,豈有守山城之理?固當專力本城矣。
山城糧穀、器械,連行輸下。
」慶新就告:「山城委輸日久,積穀甚多。
馬豆,前日楊摠兵一枝軍馬,留本府時,已經放下外,時留大米、小米,竝三千餘石,皮穀二千八百餘石,勢難容易轉輸。
願就山城,支放兵馬糧料,不過數日,糧穀自然就盡,而無輸運之勞矣。
」遊擊說稱:「此計最妙。
」遊擊令把總王寵,率軍兵就山城,支五日糧,而城中餘穀尙多。
慶新又稟再放十日糧,遊擊分付中軍盛世孝,又就山城,放散軍兵十日糧料,而尙有餘穀,軍器則以本府手下牙兵輸下。
原貯長、片箭,竝千餘部,筤筅五百根,宙字銃筒一百餘,位置在城中南門樓上,竝無私留隱匿。
所供是實等情。
所據樸慶新供招,係幹自己分疏,其山城糧器,不報天將,已出於遊擊陳稟報,理合刑訊窮鞫等因具啓。
據此行令義禁府,將樸慶新堅固監禁,嚴緊拷掠,期於得實定罪外,仍照,當職守藩無狀,又緻賊寇猖獗,欽惟聖上天地父母,不以加罪,再調南北官兵,兼催水陸運餉,將以殲滅倭奴,保全小邦。
當職與一國臣民,常切感戴,隕結圖報,方欽遵先後宣諭聖旨,凡事悉聽經理衙門,商確調度。
雖積弊之餘,綱紀解弛,不能自振,豈有一毫險詐,欺罔天朝,自取滅亡之理哉?天地鬼神實監此心。
當職日夜與各該陪臣,焦心商度,而所期待者,隻是殫竭餘力,措辦糧器,庶幾協助天兵,剪滅仇讎而已。
所據陪臣樸慶新,雖雲蒙遊擊陳分付,搬移兵器,稟放軍糧,但各該數目,不卽査明開報,中間必有情弊,罪合重斷。
欽惟聖旨丁寧,曲加哀矜,轉令開諭當職,責以同舟共濟之義。
當職於此,益增惶懼感泣之至。
除一體欽遵査照施行等因,已經備由回咨去後,令該前因爲照,所據咨復緣由,理合備査。
爲此合行回咨,請照驗轉報施行。
須至咨者。
11月10日 ○丁酉,上幸彭中軍〈友德。
〉所館,行接見禮。
○政院啓曰:「近觀天將,整兵頗急。
自上若有擧動,則扈衛諸事,所當預爲講定。
京畿以下各邑,一樣殘破,蕩無可依之地,乘輿所駐之處,內外城子,不可不嚴加設備。
京畿左右防禦使,各率一千兵,已擬扈衛之用,而此外禁旅親兵,亦當別爲團聚,先定部伍,而近聞禁軍聽用,以出使殆盡,其中亦有受由散去,多未調集,臨時急遽,必不能如意整頓。
預令兵曹,量出其數,定將領之,雖有緊急出使處,勿爲散遣,朝夕整齊,然後可免顚倒之患。
如駐駕處所,留都諸事,及扈從諸臣,一應擧行之事,竝令該曹,議于備邊司,秘密啓下,使之預爲措備,恐或宜當。
且兩西徵兵,方在城中者,亦過四千餘名,而皆屬於刈草修理,各都監不堪怨苦,則其中亦豈無精勇可用之人?四千之軍,未必盡入於役處,就其中抄出數千,別爲分部定將,若遠道徵兵,未及來到,而先有行師之擧,則或添配天兵,或爲扈衛之用,似或得宜。
竝令該曹,議處何如?」傳曰:「依啓。
此扈衛諸事,傳敎之後,不爲擧行,何至今不爲?擧行事,又爲傳敎,幾過一月,而兵曹亦不爲之,如是而何事可爲?」仍傳曰:「世子亦南下乎?留都則誰爲之乎?國有如此大事,則當有廟社、山川告祀之事,祭文預爲製述,觀天兵擧動擧行。
此等曲折,密言于備邊司議啓。
」回啓曰:「自上動駕前面,而世子又南下,則都城空虛,根本之地,豈非可憂?臣等之意,自上雖有擧動,而東宮則仍留都城爲當。
留都軍士,令兵曹,預爲磨鍊處之,廟社、山川告祭之事,亦令禮曹,詳察擧行何如?」傳曰:「依啓。
」 ○天將南下時,以我國兵馬,分屬三營,協隨天將。
一營,忠淸道兵馬節度使李時言領二千兵,以平安道兵二千員名屬焉;二營,慶尙左道兵馬節度使成允文領二千兵,以防禦使權應銖兵二百員名,慶州府尹樸毅長領一千兵,鹹鏡、江原等道兵二千員名屬焉;三營,慶尙右道節度使鄭起龍領一千兵,以黃海道兵二千員名、慶尙道防禦使高彥伯兵三百員名屬焉。
○領議政柳成龍、行判中樞府事尹鬥壽、右議政李元翼啓曰:「臣等此時,連日煩瀆啓辭,甚爲未安,而昨日未蒙允命,不得已今又來啓。
自上以爲宜速施行,毋貽後悔,臣等之意,此事施行,則後悔方大,不可追之。
此是大事,關係非輕,伏望勿以臣等之言爲愚迷,而更加三思。
」答曰:「知道。
」 ○移咨于提督摠兵府曰: 朝鮮國王爲緊急倭情事。
本年十月二十八日,準欽差提督南北水陸官兵禦倭摠兵官後軍提督府都督同知麻咨前事,蒙欽差總督經略軍務兵部尙書邢憲牌照得,朝鮮自閑山失守,南原城陷之後,該國南半兵將,皆各逃避山隅,惟自北一帶平壤等道之兵雲雲。
倭賊自西生浦,以及釜山、安骨等浦,橫據慶尙左右道沿海要害,列屯相望,水路則又有竹島、天城、加德等處賊屯,方其諸處之賊,發以進搶也,水陸之勢俱急。
小邦陪臣,以些小軍兵,隨處把截,成允文、高彥伯、權應銖等,分住慶州等處,以備淸正直犯鳥嶺之勢;金應瑞等在宜寧,以防行長西犯雲峯之路;元均等以水兵,把截海路,以遏竹島、加德之賊,首尾相連七八百裡,所謂無處不備,故無處不置。
及閑山失守,而西生、釜山、安骨之賊,漫散衝突,成允文、高彥伯、權應銖、樸名賢、李時言等,各以所率之兵,隨處追擊,而衆寡不敵,強弱懸殊,不得挫其大勢。
及賊直犯南原之勢迅疾,在七八日之間,慶尙左右道兵將未及赴援,南原已失,而賊遂深入,直向忠淸。
當職知事甚急,檄召陪臣都巡察使權慄,着令盡調慶尙等道各該領兵陪臣,由鳥嶺,經出忠淸道、淸州、公州之間,期以遮遏賊鋒,而賊勢旣大,兼又各該陪臣所領軍兵,俱於狼狽奔走之餘,每戰輒北,逃散太半,不能成軍。
高彥伯原領軍兵一百員名,李時言原領軍兵一千五百員名,樸名賢原領軍兵六百員名,金應瑞原領軍兵二千一百員名,所據各將所領之兵,除戰死潰散外,其餘軍兵,十分寡弱。
幸賴天兵,以大勢盪擊於前,賊兵漸次退北。
於是小邦諸將,聞風而起,頗復召聚,部曲散軍,亦稍還集,得以隨賊所向,分道勦捕。
蓋賊犯全羅、忠淸也,分三路深入,及其退還,亦分路散掠,故諸將或設伏歸路,或乘夜掩襲,皆自戰其地,頗有斬獲,而未能合勢大捷。
査照自本年九月以後,日期不等,有慶尙左兵使成允文,與賊戰於義興、慶州之間,連斬二十三級;金應瑞戰於雲峯、陜川之間,前後所斬,共一百一十九級;高彥伯,與星州牧使李守一、別將文愼言等,戰於星州等處,斬二十一級;李時彥,與防禦使樸名賢,戰於淸州等處,斬一百六十六級,而各將皆受都巡察使權慄節制。
爲緣各該陪臣所領之兵,旋聚旋戰,逐日折損,未有的數可據。
已經行令陪臣權慄,作速査明成允文等以下將領所率軍兵見數及責令隨賊所至地方,要與天兵,協力戰守,其未及召集之兵,各査當初所領數目,設法召集,倂馳啓。
近又據陪臣兼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馳啓,閑山島潰敗以後,兵船、器械散失殆盡。
臣與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金億秋等,收拾戰船一十三隻,哨探船三十二隻,於海南縣海路,要口把截,而有戰船一百三十餘隻,從梨津浦前洋向來,臣督水使金億秋、助防將裵興立、巨濟縣令安衛等,各整兵船,於珍島碧波亭前洋,與賊交鋒,冒死力戰,以大砲,撞破賊船二十餘隻,射殺甚多,賊衆漂溺海中,斬首八級。
賊船中有大船一隻,建羽葆紅旗,圍靑羅帳,指揮諸賊,圍把我船,有鹿島萬戶宋汝宗、永登萬戶丁應鬥,繼至力戰,又破賊船一十一隻,賊大挫,餘賊遠退。
有陣中投降倭,指紅旗賊船,認是安骨賊將馬多時。
獲賊物畫文衣、錦衣、漆函、漆木器、長搶二柄等因,已經節次,咨報査驗外。
今據前因照得,自閑山陷敗之後,迤南水路,賊船縱橫,衝突可虞,卽目小邦水兵,幸得少捷,稍挫賊鋒,因此賊船,不得進入西海。
且照遊擊徐所領水兵,已到江華,歷忠淸,以及全羅右水營前洋,係是通行海路。
若天朝舟師,相機前進,則小邦水兵,亦得憑藉聲勢,漸次召集,以圖收復閑山一路,而望其掃蕩賊窟,此皆貴院及摠督軍門,運籌制勝及皷舞小邦之人,使之勉強自振,死中求生。
其設法、催促、召集、訓鍊等事,當遵依咨會事理,日夜刻勵,不敢怠緩。
竢陪臣都巡察使權慄査明,各該陪臣所領軍兵見目及防守地方,竝下營處所馳啓,再行備雲咨報等因,已經備由回咨去後,今準前因爲照,所據咨復緣由,擬合備査咨復,爲此合行回咨,請照驗,轉報施行。
須至咨者。
11月11日 ○戊戌,兵曹啓曰:「扈衛之事,非有別樣規法,常時自有定規,隻是臨時,各以衛部扈從而已。
如聽用、禁軍、訓鍊都監之軍,自有衛、部將,今不必別爲團束,但曹意,欲以趙儆爲前衛大將,領都監軍;崔遠爲後衛大將,領聽用、訓鍊院官及禁軍;爲此外,京畿左防禦使吳彥良,屬前後隊,爲外陣矣。
駐駕處所,今雖難以預定,大槪列邑,一樣蕩竭,扈衛之人,若或太多,則糧餉必無接濟之理。
兩西徵兵,時在京城者,日限過半,日望罷歸,今若勒以南下,必多怨苦,勢難抄出。
就其中自願扈從者,自曹已爲分付矣。
」傳曰:「當設五衛,以陣制從行,又定斥候、捍後等將,一如赴敵之時,不可小有疎脫。
」 11月12日 ○己亥,經理接伴使啓曰:「經理分付曰:『水兵若駐全羅右水營近處,則去慶州及王京,各有多少路,進住閑山則亦有多少路。
我欲將置擺撥,急速開來。
且朝鮮人斬首級者賞輕,天朝則賞重,朝鮮之人,不無賣其所得首級於天兵,而分其利者,或我兵搶奪朝鮮人首級。
此事當設法痛禁,必置差官嚴査,永革前弊,然後朝鮮人力於討賊,我兵亦不敢恣爲僞虛。
且朝鮮兵或時拿得活倭,斷其右手指,放回其陣,則倭賊不無怕畏聲勢之理,此亦因間之一道也。
』臣說稱:『前日行兵三路,面蒙分付,而尙州之路,則當初不爲講定,故糧餉時未準備,且仁同、星州以下,非但人力全乏,賊兵在近,運入峙積,亦甚可憂。
天兵當分三路,而一營則某將領兵若幹,從某路前進,二營三營,亦如是,一一預爲細知,然後糧餉諸事,可以斟酌措置。
且賊兵尙在全羅,乘其散布,擊之爲便。
今天兵先攻全羅之賊,而一起兵馬,直衝慶尙右道,以分其勢,則成功必容易,我旣得破竹之勢,則水陸竝進,可以漸圖勦滅矣。
』經理答稱:『先攻全羅之賊,第該道蕩敗,大兵所食,難得辦出。
我意則安東之路,稍有糧,大兵不得不從此而進。
且天兵盛陳聲勢而直下,則全羅之賊自然捲退,孫臏直走魏都者,良以此也。
尙州之路,則前日不爲講過,今宜略備數枝兵,經過所食,賊陣近處,則不須運入雲。
』」 ○戶曹啓曰:「西邊出來唐糧,多滯於黃州、鳳山之故,令本道監司,馳去檢督,而今聞監司,尙不馳到黃州,米豆如前積滯,一路各站,絶無人夫,輸運形止,至於委官,稟報經理,事體駭愕。
監司柳永詢,爲先推考,遲滯各官守令,令監司,從重決杖,刻期搬運何如?」傳曰:「依啓,監司拿鞫。
」 ○政院啓曰:「經理分付,朝鮮兵時或拿得活倭,斷其右手指,放回其陣,則倭賊不無畏怕聲勢之理。
此亦因間之一道也,密諭諸將處之雲。
此一款,似當下書于元帥矣。
」傳曰:「依啓。
」 ○全羅右水使李時言馳啓:「海南、康津、長興、寶城、務安等官,人民幾盡附賊,士族避亂處,一一指示,殺戮殆盡。
海南老職鄕吏宋元鳳、假屬書員金信雄等,則或稱座首,或稱別監,我人殺戮,猶任己意,至於六房差定,寺奴沈雲起則吏房,鄕吏宋士黃則戶房,寺奴徐命鶴則禮房,寺奴樸麟奇則兵房,鄕吏車德男則刑房,私奴樸希元則倉色,私奴多勿沙裡、注叱石乙伊等則庫直,免役鄕吏車光允、私奴夫斤、仁世等則都將,寺奴尹海則各處偵探,私奴彥京則鷹子捉納,各各差定,倭奴所欲之事,則盡誠緻力,求媚倭奴,而倭陣撤歸之時,請留落後之賊,屯據三處,憑藉行兇,無所不至雲雲。
故定將殲勦之時,宋元鳳、奴仁世、尹海、奴彥京則捉來,無辭遲晩,不待時行刑梟示,使沿海之民,知有國法,其餘未及捕人,則時方跟捕事。
」啓下備邊司。
11月13日 ○庚子,上行冬至望闕禮於別殿。
○上幸經理所館,辭不見,使人謝曰:「今日,乃節日也。
禮當相賀,而俺乃素服之人,未敢當喜慶之事,不得相會,尤恨尤恨。
明當就見,先此謝罪。
」上遂還宮。
○以沈喜壽爲議政府右參贊,宋諄爲戶曹參議,權悏爲黃海道觀察使。
11月14日 ○辛醜,慶尙觀察使李用淳馳啓曰:「黃石山城敗沒時,居昌縣監韓詗,以募軍事在外,妻李氏〈李廷馣之女弟也。
〉在城中時,賊已犯城,寄書于韓詗曰:『今我猶可出避,但城中之人,以居昌軍民之潰散,歸罪於郞君,至以婢代妻,入城爲言,妾若先出,則累必及郞君,妾當死於此,以報郞君。
郞君若不及來而城已陷,則勢必奔竄,玆將白金數兩,以爲救急之資。
』城將陷,知不可守,與其女韓氏,自刎同死,侍婢一人,亦自刎以從之。
鹹陽郡守趙宗道,挈妻子,入守山城,賊勢已急,城中潰散,宗道馳往白士霖,要有講議,〈士霖,以金海府使,爲守城主將者也。
〉已爲逃避,往見郭?於南門,執手相告曰:『勢已至此,有死而已。
』遂與其子英混及郭?,皆被殺。
右人等,皆視死如歸,從容自處,各別褒崇,以爲風化之本。
」 ○正言李爾瞻來啓曰:「鹹鏡一道,使命稀罕,軍民弊瘼、守令、邊將貪汚之事,無路上達,可虞之端,不一而足。
頃者諸道巡、按設立之時,北道之人,最爲蒙惠,而行之未久,遽因言者,一例停罷,物情皆以爲未便。
請依前例,還設南北兩道,使之兼察。
吉州,爲北門重鎭,實一道要害之地。
牧使趙仁得,身有重病,不能察任,脫有事變,策應之事,不可付諸此人。
請命遞差,文官中勿論職秩高下,十分擇遣。
」答曰:「依啓。
」 ○上接見楊經理于南別宮,麻提督于會賢坊洞。
○楊經理回謝于時禦所。
11月15日 ○壬寅,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有武才宗室,別抄爲宣傳官,或都摠府衛將差下,侍衛事,言于兵曹。
○經理接伴使啓曰:「經理密謂臣曰:『我兵南下時,國王亦欲南下否?』臣答稱『國王則欲南下,而前路糧餉不敷,衆陪臣頗以爲悶。
』經理說道:『事勢不便,則不妨商量。
』臣答曰:『國王下去,則有隨行陪臣及扈衛員役,不得不煩支給。
前路蕩破,恐留住不便。
』經理曰:『國王該去陪臣及扈衛人,簡帶省弊可矣。
」傳曰:「知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扈駕人員似多,非但煩弊,世子在此留守,天將絡繹,凡策應、接待等事,皆不可不慮。
至於都監之事,亦不可廢。
京中似當別設一司,權聽世子處決。
且鄭琢,非但老病,大臣一員亦少,此等曲折,周思詳察,議啓。
○李德馨啓曰:「經理出給哨探軍兵馳報淸正榜文曰:『倭奴亦有招諭人民之意,本國於招諭被擄人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