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中)
關燈
小
中
大
秋七月
7月1日
○朔癸醜,上在江西縣。
○備邊司啓曰:「伏承聖敎,南征將士,久駐空城,飢餓度日,極爲矜憐。
鹹安則雖或失守,須於住軍處,遣官勞慰,特賜銀兩,果爲允當。
其中力戰有功,表表著出者數三人,爲先馳啓,退托不用命,亞將以下,卽以軍法從事,軍士如有冤抑,亦爲諮問書啓爲當。
但銀兩有關於國用,而軍士不可衣食。
且嶺南饑荒,雖有銀兩,亦不得售。
靑藍布一千五百匹,給送何如?」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右議政兪泓狀啓,京城與畿甸,餓殍相枕,荒典一事,百無善策,生民之事,極爲可慮。
黃海道椒島、白翎、麒麟島,煮鹽貿穀,無損於公家,有益於賑饑。
依狀啓施行。
」上從之。
○上聞劉綎營中逢剌客,遣宣傳官問安,呈禮物,措辭緻慰。
○禮曹啓曰:「宣陵兩位哀冊及末端敍事,昨已輸送于都監矣。
竊伏思之,哀冊當置于玄宮內,不可不及期造作。
誌石則埋于陵前階魂遊石之內。
觀今日之勢,急急襄事宜當。
誌石若未伐取而來,則輸來磨鐫之功,非一朔可成,改葬志文,事定後石物修改時,一時造瘞何如?」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禹性傳狀啓,逃亡軍人,請配全家者,幾至四十餘人。
此人等罪固重矣。
但如此從軍違令者,主將臨陣,自以軍律行法,則可矣,今旣不然,而轉啓朝廷。
此輩皆京城與畿甸遺民,今方撫輯之時,勒令全家徙邊,日事侵督,延及族隣,則無知之民,必以爲虐我,恐有動搖之患。
姑停徙邊,令所居邑決罰後,捉送戰所何如?」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李提督前問安事,樸承宗今將進去矣。
今聞兇賊,變詐不測,回戈向內,且欲分犯全羅雲。
趁速進勦,以畢大恩之意,略成揭帖以送何如?」傳曰:「依啓。
」揭帖曰: 賓涼餞暑,金氣乍冷,久勞戎行,起居如何?山川隔閡,候問亦闊,載深瞻想,亘用懍惕。
經裘換絡,節序屢匝,雨雪楊柳,不遑居啓者,罔非小邦之故,感戢盛德,食息何忘?目今殘寇環聚,復逞兇謀,回戈內向,虐焰張甚。
若捲而北上,如去年之爲,或分犯湖南,蹂躪一道,則小邦兵力已盡,軍興己乏,當何以自謀?此誠危急存亡之機,決於呼吸者也。
自聞玆報,廢寢忘食,怛焉不保曉夕,而所恃以自慰者,惟大人在。
大人之神謀遠略,必能坐消機牙,使兇魄自褫。
苟能遄指東路,董督將領,及其未圖,快掃餘氛,以畢再造之烈,則爲恩輕重大小,何以爲報?餘惟神相萬重。
不宣。
7月2日 ○甲寅,中和居守門將尹安仁等上疏,請別設一科,試取其邑之人。
上敎政院曰:「中和之人,不可不慰。
予意則別設一科試取,一以慰答,一以赴戰,於理不妨。
議啓。
」備邊司回啓曰:「近來,國家屢設武擧,廣取人才,至於臨亂,無一人奮勇赴敵。
及其變後試取,則尤甚冗雜,素不習挽弓者得參,而竄名代射者亦與焉,使之赴戰,則沿道擾害,有同亂民,不及中路,擧皆逃還。
然則頻設武擧,無益於禦敵,而徒爲缺失軍簿之資而已。
況前月旣取五百餘人。
今爲一邑,又設科擧,有妨國體。
且永柔之試,中和之人,得參者甚多。
若見屈者再赴,則亦爲未穩。
然當初旣許設,則今不可失信,略定額數,試取無妨。
」上從之。
○禮曹啓曰:「大小人員戌服及裏衣,皆窄袖,禁軍以下公私賤,去笠子,着小帽、小袖袍。
着氈笠,則隻禁軍勿禁事,今方知委于中外,而期限太迫,下輩恐難易備。
九月初一日爲始,着持之意,行會于八道。
」上從之。
○禮曹啓曰:「宣、靖陵改葬儀註,與山陵都監提調,同議磨鍊,而難斷處,則議于大臣勘定。
但《五禮註》內,無改葬儀,故自襲斂至安葬,依禮文爲之,而事勢有不同處,則節目或有裁減。
初葬時,初虞祭在於安陵奠之前,而今此改葬,則無虞主無魂奠,故取《家禮》改葬儀節,旣葬,就幕所虛座前,行虞祭之條,虞祭一次磨鍊於安陵奠之後。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破敵之技,莫踰於火攻。
中朝各樣火器,其制不一。
近日自上,每令學習,留念非不至矣,而行在無主掌敎督之人,文移外方,亦難必其的有成效。
適李鎰自北道還朝。
令鎰選率行在武臣及禁軍、火砲匠,各樣火砲及防牌、戰車、筤筅、槍劍等物、一一學習,期於盡學。
」 7月3日 ○乙卯,上敎政院曰:「天將欲以鳥嶺設關處看審事前往。
此非小事。
此處亦當預定有計慮可合之人,與之同往看審而來,畫工亦令偕送,使之圖形而來。
○備邊司啓曰:「經略欲知諸將所住遠近及勇?進退,自當撥送手下之人,可得實狀,不必借於我國之人。
設使我人不入陣中,密査而來,若經略因此時得知各將進退,而有所詬責,則必以朝鮮人看報爲辭,畢竟恐未兔諸將之嗔怒也。
經略若一番爲言,而不至強迫,則不若善辭以答之爲愈也。
此意回諭于尹根壽。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天朝經略諸公,爲我國,欲據險設關,以建萬世久長之策,其意則盛矣。
我國之銜恩感激,寧有紀極?第念我國事勢,與中朝有異。
中朝設關之處,則延袤雖廣,城堡墽臺,隨地勢所窮而設,擇其要害之處,乃使關口,多發軍兵,擺列嚴守,所以有備禦之固。
我國則兵力寡弱,近來癘疫飢饉,生齒日縮,兵火之後,死於鋒刃者,亦不知其幾許。
祖宗朝所設鎭堡、城邑,亦恐無兵可守。
更有何力,可以設關據守乎?況自湖嶺以南,直達王京,其路無算。
以踰嶺之路言之,自嶺南抵京,有竹嶺、鳥嶺、黃澗之路。
其他抄路,則縱橫錯綜,不知其數,無名細路之外,凡山之邐迤.不甚嶄絶者.皆可通行,雖設關於三路,少無防截之益,而隻貽一場騷擾之弊而已。
上年賊變時觀之,則倭賊易於搜山,而憚於涉水,水及馬腹,則不敢輕涉。
如江東淺灘,每來窺探,亦不肯渡。
此外如漣川、楊根等,凡有涉水處,皆不犯矣。
以此觀之,據山不如據水。
如於漢江、臨津、洛東、白馬等江,其淺灘可渡處,或設菱鐵、拒柴,灘口砌築石墻,以爲隱身發射之所,則不廣費人力,而猶可守之。
然則邊面要口,所當緊把,而各邑城地不可不守。
且此沿江之守,亦不可撤,恐無餘力,暇及於守關也。
此係守國重務,臣等固知容議之未安,而事貴務實,旣已心知其難守,而不敢不盡於天聽,敢此仰稟。
」上曰:「當依經略指揮。
」仍問曰:「備邊司草記中以爲:『倭賊易於搜山,而憚於涉水。
欲於灘口,砌築石墻,以爲隱身發射之所』雲。
備邊堂上,皆不徑戰之人,此言出於李鎰乎?察啓。
」 ○備邊司啓曰:「灘口砌築石墻,隱身發射事,年前東宮在成川時,鄭希玄守江東灘,各灘之口,築石墻,高可及肩以守之。
一日倭賊擧大陣涉灘,希玄率軍官四五人,無數發射,賊乃退兵雲。
將官等,亦多言其便益,故啓辭及之,而倭賊於江原、鹹鏡、京畿等,高山絶險,人迹不到之處,亦皆窮探,故雲易於搜山矣。
」 ○上敎政院曰:「李鎰備邊司堂上,何不啓下乎?如此之時,可不與武將議事乎?」 ○義州牧使金信元馳啓曰:「六月二十二日,張都司密語曰:『兵部題本,倭未渡海前,不可撤兵而來,已奉聖旨,移咨于宋經略矣』雲雲。
」 7月4日 ○丙辰,右副承旨鄭姬藩啓曰:「臣於前月十二日,宣陵兩位奉審,則灰色與斤重,果爲異常。
靖陵亦然。
又於十一日,松山進去,竊念臣等皆以後生,雖十分詳審玉體,而必無得知之理,故令婦人,先書平日玉體可以記憶處,然後始爲奉審,則所謂玉體,肌膚枯槁,形色頓殊,與諸婦人所錄,似無髣髴處。
婦人所記有曰:『玉體頗瘦』雲,而今之所見,似爲肥大。
又曰:『龍鬚紫色』雲,而今則全無。
頭髮亦無一莖。
此則不可取以爲證也。
又曰:『兩眼間有黑子,如菉豆大』,而今則不得察見。
且胸上左邊,有劍痕三處,肩甲左邊,微有成穴二處,未知何故而然。
所見止此矣。
」 ○宣、靖陵改葬都監啓曰:「今見摠護使崔興源狀啓,則靖陵之事,時未定議。
宣陵改葬,欲於今月二十一日爲之,有進無退雲。
叚衣則幾已畢造,而紬匹分送于隣近各官,近因潦雨,時未踏練而來。
且贈玉圭玉,時方磨造雲,當該色官員,請竝推考。
各官分送紬匹,發馬督促,初十日內,嚴督製造,及期輸送。
」上從之。
○左議政尹鬥壽啓曰:「伏見豐原府院君柳成龍狀啓,已爲南下雲。
行在所,大臣一人獨在,論議孤陋,體貌多闕。
自前日,特命柳成龍上來,其意有在。
請下諭,使之從速上來。
」上從之。
○以許筬爲司憲府執義兼世子侍講院輔德,柳拱辰爲司僕寺正,樸弘老爲世子侍講院弼善,南以信爲承政院注書。
7月5日 ○丁巳,上令下諭于尹鬥壽曰:「今賊於去月十六日,旣陷鹹安,邀衆渡江,轉略宜寧。
到今日,未知復有何等事也。
此賊,乃諸道下歸取合之賊,厥數極衆,承秀吉不克不已之嗾,必緻死於我湖南一道,其勢難支。
非天兵,莫能勦退。
卿須乞哀於經略,期有以濟之。
但賊勢如此,梟獍之心,狺然未已,其不與天朝講和明矣。
旣不從天朝之命,則其使臣徐、謝以下諸人,必被拘執。
卿其詳細問悉,急速馳啓。
」 ○備邊司啓曰:「臣等聞,前日錦山倭賊之數,幾至萬餘,悍勇無比,而全羅道兵力,異於他道,熊峙之戰、梨峙之守,猛將、勁卒,多緻死亡,而猶不退卻。
卒與趙憲、高敬命等義兵,彼此交戰,一時殲焉。
其爲忠勇可尙。
南原城子完固,足以守禦。
但恐戰敗之後,人心沮喪,其得如前日之所爲,未可知也。
防禦使李福男,又爲患病,此是欠事。
其道有張儀賢、李繼鄭,皆不厭人望。
莫若使李福男所率之軍,移授李時言,竝其曾率之士,勿爲退守,隨敵所向,觀勢進勦之意,都元帥及李時言處行移。
且自山陰至雲峯,自晉州至求禮,川廻山曲,多有伏兵把截之處。
亦於此地,諦審施行。
大軍糧餉,在他道已久,必緻匱竭。
連屬以他路繼運之意,亦爲行移。
」上從之。
仍敎曰:「上年侵犯湖南者,乃分兵巡略一枝之寇。
今賊實有呑噬湖南之意,則諸道之賊,皆聚嶺南,今乃合兵轉向,水陸竝進,其賊勢,必大異於錦山之賊也。
卿其宜料此形勢,不可與上年之寇,比而同之。
切記予言。
」 ○提督接伴使李德馨馳啓曰:「當日辰時,參將稟帖入來。
食後,査揔兵大受、李都督平胡、高遊擊昇,領軍五千餘,發向晉州。
卽刻沈遊擊牌文入來,將帶倭賊,還向西路。
彼還入腹內之地,見其草莽骸骨、千裡空虛之狀,天朝士馬瘦憊懈怠之形,則其歸,必益逞兇謀。
況彼賊,若以難從之事、不可測之言,試我淺深,故爲遲留時月,則我國力竭糜亂,已無支持之勢,而天兵糧盡,自至撤還。
種種痛迫,不知所處。
不但爲我國悔恨而已。
請自朝廷商量預處。
」 ○經略接伴使尹根壽等馳啓曰:「卽刻張旗鼓曰:『今日報至,沈遊擊已到王京,帶倭將及倭子三十名,要見老爺講貢。
不知老爺何以處之?王子在釜山,兩使在對馬島』雲。
旗皷曰:『老爺行文提督,挑選精銳萬人,急速發送,令隷於劉綎,聽其節制。
』雲。
來人或言:『我國兵馬勦殺昌原賊,收復其城』。
又言:『水兵大捷,殺獲甚多』雲雲。
臣又見王通判則曰:『賊搶到鹹安,攻晉州城,而全羅兵禦賊再勝』雲。
又曰:『倭賊四名,詐降於大丘營,一賊不意,用刀打副摠李寧之腿上而走。
劉副將盛怒,持大劍,走馬追及,砍賊作三段,剉其臟腑,又殺其三倭。
」 ○上敎大臣曰:「卽見李德馨書狀,我國終必因沈惟敬而亡矣。
非徒我國,天下事亦必因此漢而壞矣。
此時生此人,天也如何?賊之情狀,兇謀奸計,不難知也。
李德馨已盡之矣。
若使此賊,通貫我境,至達于安州,則此乃天賜之亡也。
我國君臣,當以死爭之。
爭之不得,則寧爲囚縶其倭,不可使過去。
卿等速圖之。
」問啓曰:「沈遊擊率倭偕來之言,極爲痛憤。
李德馨已慮及此,必將力爭。
然未知廷議,先將傳敎之意及本司啓辭急先下諭,抵死力爭,嚴辭拒之。
且此亦一大機,不可少忽。
請特送李恒福,往經略處,汲汲周旋。
」上從之。
○諫院啓曰:「信川凋殘已甚,新郡守樸名立,年衰性緩,不堪蘇復之責。
請命遞差,各別擇差。
成川府使沈禮謙,前爲開城經歷時,顯有不職之事。
請命罷改。
」上從之。
○侍講院啓曰:「東宮證候,纔就平安。
今以天將來到,移避閭閻湫隘之地,濕氣盛漲,恐非調攝之道。
天將非如秩高之人,擇其私家稍大者入接,自上接見時,東宮自東上房,小避于西上房,何如?」上曰:「天將不可寓爲私家。
」 ○上敎政院曰:「生擒倭,速爲行刑。
」 ○移咨于經略、提督、贊畫。
略曰: 本月初五日,據接伴陪臣刑曹判書李德馨馳啓:「六月二十四日申時,接得遊擊沈牌文一紙內:『帶日本將一員小西飛彈守,隨從日本人夫等三十五名等,開本府,的于本月二十日卯時,釜山浦騎馬,回至王京、平壤、安州等地方。
』臣竊照本賊狡詐,兇謀難測,而遊擊沈容易講貢,帶與俱來。
如今徑由王京、平壤裏路,以至安州地面,伊必頕知天兵虛實、我軍單弱,益肆陵侮,添兵內向,日復呑噬,委難防遏」雲。
當職竊照,伊賊懷奸稔惡,環伺潛窺者,到今日滋甚。
雖怵於皇靈,陽若求成,非實情也。
據扼海口,架屋種田,分兵搶掠,日肆虐焰,志豈有他哉?特欲懈我之備、弛我之圖,復逞其不測也。
此當職所嘗憂憤,而亦大人積思而熟慮者也。
小邦君臣,日夕聚首,南望以徯者,唯冀惠澤克竟,雷霆有厲,隻輪不返,鯨浪永帖,而今乃無他端,而與伊俱來,遍歷小邦,達諸上國。
當職聞此,且驚且怪,莫知其倪,以爲賊旣爲媾,無足猜啀,則梟獍之狀,如前所陳。
以爲賊勢方猘,姑且羈縻,則先示其弱,侮予必大。
進退無據,坐墮計中。
當職雖無似,粗知有倫紀矣,粗知有義理矣。
此賊燔焫我宗社,屠戮我生民,掘拔我墳墓,灰燼我先骸。
遺墟未掃,復土未掩,萬世之讐,一息難忘。
雖力綿勢孱,憤惋莫白,而摧傷號痛,固已肝蝕而腸裂矣。
縱不能操戈奮戟,篲掃兇蹤,又何心,許其過境,任伊朶頤,復使之過都歷墓,使吾先王赤子,爲伊供給而趨走乎?天地日月,臨之在上,夫豈忍此?設令當職,重違大人之命,而小邦人民,有父母焉,有妻子焉,擧其讐也。
有父母者,報父母之讎;有兄弟者,報兄弟之讐;有妻子者,報妻子之讎,則是皆天理之攸發,大義之所存,人情之必至。
當職又安能逆天理、拂大義、乖人情,爲此賊地乎?此其不可許者,已質諸鬼神,而苟使此賊,儼然將兵,橫貫腹內,則大人以謂利害如何,而終可保無他虞乎?以私憂計之,小邦百敗僅存,奄奄如縷,自西極南,列郡蕩燹,腦胔布野,餓莩塡壑,千裡相望,有同虛邑。
兵力之強弱,資糧之饒乏,道裡之迂直,形勢之難易,可一擧而諳委。
異日兇鋒之先導,恐未始不由於玆行也。
小邦西路,上國門戶。
順安以西,賊未偵詗者,是天幸也。
無高山、大川,爲之關隔,而此路一脈,又爲賊所悉,則豈獨爲小邦之憂哉?況天朝許貢,唯其寧波舊路,未聞其由我地方,而創自賊謀,莫或遏絶,此尤未解之尤者也。
竊觀洪武年間,其國王遣僧朝貢,以無表文卻之;其臣遣僧貢馬及茶,以其私貢卻之。
又以頻年爲寇,令中書省移文責之,安置所遣僧于川陝番寺,且於永樂、宣德之際,定厥貢期。
貢舡,有不如制,則皆以寇論。
皇朝之待此賊,可謂至密,而禁防界限,有嚴且截矣。
且神謀遠猷,逈出千古,卓乎不可及,而海寇之警,不敢作於東南者,且百年矣。
今乃如是,則得無貽悔於後日耶?天下之事,無兩端道理,戰則戰,和則和焉。
有一邊搶掠,一邊歸順,而能保其不反噬者乎?是無異引虺蝪而處堂,驅虎兕而同室曰:『彼不侵我,彼不囓我』,寧有是理哉?近聞秀吉,別飭兇徒,肆毒益甚,翼而角之,非計之得,邦之安危雖小,天下之所係非輕。
伏願大人,上會天理人情之不容已,下揣賊徒兇計之不可測,遵先朝待夷之成範,諒小邦危迫之誠懇,永絶窺覬之萠,以終興滅之勳,則其於小邦社稷、生民之望,豈勝幸甚。
○夜五更,天倉星見於東方,客星仍在於天倉東。
自去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今年二月常見。
7月6日 ○戊午,領中樞府事沈守慶,入朝啓曰:「臣本以庸劣,忝經大臣,身居謀國之列,而緻有喪亂之變,罪固大矣。
乘輿播遷,而不能扈從,雖緣老病,罪亦深矣。
奔竄苟活,得爲義將,而一無所成,罪又重矣。
有罪如此,而譴責不加,爵秩陞遷,益增愧悚,措躬無所之際,遽承靖陵奉審之命,扶曳上京,參於奉審。
今以謝恩復命,敢此來詣。
不勝惶恐待罪。
」 ○上敎政院曰:「沈惟敬率倭來京城雲。
開城留守、黃海監司、平安監司處,經略指揮之前,勿許倭賊過境之意,抵死極力爭之,使不得過去事,速爲下諭。
」又曰:「沈惟敬與賊同謀,不測奸人也。
敗壞天下事者此人,經略以下,皆陷其術中。
予不勝扼惋憤憤,中夜起立,欲手斬惟敬而不得。
朝廷豈知此姦如許之狀哉?予意,急遣使臣惟敬,誘降倭賊,沮敗大事之狀及倭賊一邊詐降乞貢,一邊悉其醜類,轉陷鹹安等處,必欲屠盡湖南,小邦亡在不日等情,星夜馳進,奏聞如何?」大臣回啓曰:「沈惟敬所爲,終始與倭奴一心,敗人家國之狀,在今昭昭。
臣等亦不勝憤惋,計無所出,直欲籲天而無從。
今承下敎,奏請之事,極爲允當。
請令承文院,速撰文書以送。
」 ○司憲府啓曰:「國家多事,財用虛竭,凡賞功募粟,隻靠空名告身及免役帖等事。
前後成送,其數浩穰,頗有淆雜虛僞之誚,國之重器汚衊甚矣,不可不核整。
請賚去之員,區處之簿,令該曹取來,憑考所納之粟,所受之人及厥粟處置之地,竝爲詳覈,如有冒濫者,一一摘發,治罪改正。
商山君樸忠侃所管,隻芻草一事,而到處侵官,壞亂已成之事,非徒無益而有害。
多率無賴從人,貽弊多端,所經莫不怨苦。
且前以運糧使,在臨津,驏騎先走,使一陣潰散。
今湖南有警,不可使復在戰陣之間,請命遞來。
近來紀綱渙散,人心玩愒,國事至此,尙不動念,百司之解弛,猶夫舊也。
備邊司,樞機所在;承政院,喉舌之地,而備邊司,則不但日晩始仕,或有一員仕進之日,政院則門外待漏,在平時猶然,而日出後緩緩而入,習以爲常,極爲未安。
喪亂之後,馹簿散失,餘存者無幾,天將往來,使命出入,不成模樣。
侍從之臣,行幸時,勿爲騎馹,臺諫論啓,其意有在,而政院慢不緻警,常時仕進,亦騎驛馬,事甚無謂。
請竝命推考。
」上竝從之。
○左副承旨鄭姬藩啓曰:「奉審形止,則臣於復命之日,已爲書啓矣。
但奉審諸宰臣,以宋賛在外之故,久未奉審,不得定奪,深以爲未安。
及其奉審之後,各以所見,已爲獻議,故日望朝廷速爲處置,而今若必待宰臣畢集,然後更爲會議,則山陵大事,必至稽緩矣。
」上曰:「此國家莫大之事,必須廣議處之。
然此意言于賓廳,議而爲之。
」大臣啓曰:「靖陵奉審諸臣,雖未齊到,因其一二,可得其大同無疑。
凡卽遠之禮,有進而無退,自賊退審變之後,爲日亦久,至今未有奉安之期,極爲未安。
前日諸臣奉審單子,已經禦覽,伏俟聖旨。
」上曰:「朝廷議而爲之。
」 ○大臣啓曰:「臣等自聞靖陵兇變以來,卽以禧陵舊崗爲請,良以前日遷蔔爲未安,有所雲雲也。
今則昔日衣冠,亦無可尋,慘慟之心,寧有紀極?莫若從前體魄所安之地,因爲奉安之爲愈也。
前日不知此事之有此意外之變,妄有所議。
敢啓。
」上從之。
○都元帥金命元馳啓曰:「慶尙左兵使權應銖馳報:『初八日,賊徒自蔚山西門外四五裡許,遍滿丘壑,自恃衆多,揚揚踴躍,令斥堠將鄭大任仍爲突擊,兵使與水使李守一等,直進當賊,接戰五度。
火箭中賊幕,風起燒盡,倭賊龜縮入城。
顚仆死者五十餘,中矢丸者,不知其數。
使通事言于倭賊曰:「汝等前有入歸之言,而久而不歸。
今將大擧鏖殺」雲,則曰:「欲還本國,苦待風勢,而侵伐若此,當請兵釜山,欲爲決戰」雲矣。
」 7月7日 ○己未,備邊司啓曰:「伏見胡澤、沈思賢手本:『蒙經略牌催,會同劉綎、駱尙志、吳惟忠,前去大丘、善山、鳥嶺等處,踏勘地勢險阨,或築關隘,或立寨堡』雲。
卽今劉、吳、駱三將,俱赴戰所,難以調回。
倘以經略之令爲重,而遽爾回還,則軍情因此而動搖,敵兵覘知而乘隙。
觀勢徐爲事,請令李恒福,周旋於經略前。
」上從之。
○左議政尹鬥壽啓曰:『昨承朝廷議爲之敎,今日與二相鄭琢、兵曹判書李恒福、吏曹參判具思孟、工曹參判樸應福、兵曹參判李忠元、同知柳希霖、僉知李海壽、兵曹參知奇苓、戶曹參議黃暹、司諫李時彥、執義許筬、副應敎樸東賢、校理樸弘老、持平柳夢寅等,相議于賓廳,皆以奉審諸宰臣單子爲定。
一依宣陵改葬之禮擧行合宜,更無異議。
敢啓。
「上從之。
○尹鬥壽言于承傳色曰:「松山屍體,欲備棺埋于淨處。
此意承傳色知之,如有上問,以此啓達,」雲。
承傳色出言曰:「以此啓達,則亦依啓,」雲。
○備邊司啓曰:「師久不解,軍餉方急,度支之任,此時莫重。
判書李誠中,已向嶺南,雖已催還,使治留都該職,而誠中若知其子之死,則必爲傷痛,精神亦不如故。
兼判書洪聖民,頃日起服,而聖民引經據禮,固執不出。
何可以一身之戚,忽國家之急?請下諭速令出仕,來治京城度支之任。
」上曰:「宰相之人,強爲奪情,於義未安。
度支之任,不無他人,從其情可矣。
」 ○禮曹啓曰:「伏見摠護使崔興源書狀:『宣陵改葬,今月初二日,已行先告事由祭,而改葬之事,有進無退』雲。
且曰:『下玄宮,在於七月二十一日,』雲。
請令該司,急急措送。
」上從之。
○禮曹啓曰:「伏見摠護使崔興源書狀:『宣陵改葬,應在靖陵之前,宣陵儀物諸具中,可以推移之物,移用』雲。
宣陵改葬,在於今月二十一日。
雖在平時,禮文內,或有不焚之物,則況此蕩敗之時?山陵之物,啓請移用,似爲無妨。
」上從之。
○禮曹啓曰:「靖陵改葬,一依宣陵改葬儀爲之事,允下矣。
當初,斬草破土,六月十九日,而已過,故以七月二十日,改定矣。
伏見摠護使崔興源狀啓及通關:『喪事有進無退,而山陵諸役完集,則觀勢行事』雲。
靖陵安葬之日,在於八月十五日,當初擇日官宋崙,歸在其處,八月十五日前,若諸事完集,則進退日期之意,請下諭于摠護使。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黃海道募粟句管之人,多至十五人,而今見本道監司柳永慶狀啓則募納之粟,有名無實,所用之數,僅十分之一雲。
令戶曹一一摘發,鐫削職名,以懲其罪。
」上從之。
○以樸應福爲司諫院大司諫,李海壽爲工曹參議,李睟光爲弘文館校理。
7月8日 ○庚申,司憲府啓曰:「東宮,國之儲副,其於朝廷禮接之節,不可簡,而亦不可苟也。
往在前年,搶攘之中分朝,倉卒未及講定,大小人員,不稱臣,隻稱小人,其苟簡莫甚。
凡東宮命令之下,不稱令,乃稱敎,苟亦大矣。
不知則已,旣知,則不可一日襲謬,以自陷於苟簡之地。
《五禮儀》,臣字、令字,灼有明文,而該曹不卽登時擧正,有若尋常細節者然,極爲未便。
請該曹堂上、郞廳推考,依《五禮儀》爲之。
近年以來,王子諸宮奴子輩,強奪人家臧獲、田産,而莫之誰何,已成國家膏肓之病。
凡所以積失民心,怨歸於上,至於家國顚覆,民猶怨詈者,無非此輩之爲祟也。
自上洞燭禍原,至發於罪已之敎,甚盛擧也。
今者奸細之徒,往往探試守令,欲踵前習,漸不可長。
請下書八道監司,此等人,一一囚禁啓聞。
財用出納,類爲奸細之耗,在平時猶然,況亂離之中乎?請臺勘合之法,節目甚多,雖未遑擧,然其防奸之備,不可不講。
請大小出納,令監察同參,別置文簿,以憑後考。
地部專掌錢穀出納之際,未免有虛踈之誚。
請前年七月以後銀兩、米布出入之數,令備邊司,分類計出成冊,而東宮行次所前後所用,亦令其時次知官員,一一計出,奸濫者治罪。
」上竝從之。
○禮曹啓曰:「前日靖陵葬所未定,故哀冊末端略敍事,未爲製送。
今則一依宣陵爲之,卽令藝文館製送。
」 ○以金尙容爲司諫院正言。
7月9日 ○辛酉,領中樞府事沈守慶來請緻仕,上問于大臣。
回啓曰:「沈守慶諳練典故,淸素自守,實聖世難得人也。
今雖年老,神氣少無所損,況於大亂之後,多有收拾舊聞之事,而今也遠來行在所,諸臣下人莫不嗟嘆。
豈可因其所請,而遽許退歸乎?」上從之。
○政院啓曰:「沈守慶事,不允批答乎?今方親詣待命,何以答之?」上曰:「大臣不爲緻仕,則當賜幾杖,而此時賜幾杖如何?大臣議啓。
」回啓曰:「此時賜幾杖似難矣。
自上不允宜當,賜幾杖事,徐議爲之。
」沈守慶再啓曰:「伏聞賓廳回啓之辭及依啓之敎,臣不勝惶懼。
且悶臣之請退,非平時年七十者懸車請老之比。
八十衰朽之人,理無供職,而自料氣力,死日不遠。
家舍焚蕩,寄身無所,不得已還下于前寓之地,以待其死。
今若未得退歸,而死於此處,則自上亦必惻然悔恨矣。
伏望聖慈,特垂矜憐,以優老臣。
」上曰:「人惟求舊,方待老成爲政。
此時大臣,豈可辭退?勿辭。
」仍命賜銀二十五兩、綿紬二匹。
〈史臣曰:「緻仕,君子之大節,古人之所愼重,而我朝二百年,寥寥無懸車乞身之人。
豈今之帝王重老成,而古之帝王不重老成乎?貪戀爵位之滔滔,而知進知退之無其人故也。
沈守慶在平時,則高軒赤綬,緻位廊廟,皓首風塵,老不知止。
當亂世,則野服微行,草間求生,見玉輅之播遷,而不能負羈紲以從。
及其家國闆蕩之後,乃上章請老曰:『臣不得扈駕,奔竄苟活,負罪已重,不可更立於朝。
』若使守慶,早上歸田之請,婆娑林下,以送餘年,則其高風峻節,豈不颯爽於古今,而雖當危亂之際,未赴君父之急,而八秩衰翁,勢所使然,豈其罪哉?由其身縻名利,不能勇退於急流,故終不免臨危後君之罪,而始乃據經引禮,章再上而乃止,是失之於前,又失之於後也。
嗚呼晩矣!」〉○備邊司啓曰:「被擄倭調于汝文等供辭,有先陷朝鮮,入據其地,然後仍犯中國,而中國之兵,來救朝鮮,倭兵多死,故關白使之回來等語,報知經略無妨。
」上曰:「不須報之。
報之則必取去此倭。
此倭自稱能知鳥銃、焰硝之法,留使傳習可矣。
」回啓曰:「伏見聖批,其養銳禦敵之意盛矣。
但此賊,別種兇毒之物,在我固不可一日容於覆載之間。
其包藏兇惡,死猶未已,頃日劉副揔軍中之事,可以鑑矣。
請卽梟斬。
」上從之。
○倭賊臨刑,奪行刑之刀,斫傷觀光之兒。
○禮曹啓曰:「太祖大王睟容及先王《實錄》,當初本道監司,擇道內險固處藏置。
今者賊徒,將犯湖南,全州府尹李廷馣,慮有意外之變,欲啓請移安于行在近處雲。
請急令史官一人,與監司同議,睟容則爲先差官上送,《實錄》則觀賊勢緩急,或移置中道或載來,臨時處之何如?」傳曰:「依啓。
《實錄》載來,爲萬全之計,此意言于下去史官。
」 ○兩陵改葬都監啓曰:「大王大斂時所用衣襨,初六日點考,爲先入籠結裹,初八日曉頭發行事已定,而郞廳鄭象哲,因某事留滯,今始登途,而尙衣院未及製造,衣襨畢造後,竝令齎去事,入啓雲。
八日之行,旣已晩矣,今日不得啓行,則恐未及期。
此刻督令發送,鄭象哲稽緩緣由,推考。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慶尙監司金玏狀啓:『本道兵疲食盡,已作土崩之勢。
』極爲悶迫。
兩南旣破,則京城以南,千裡空虛,莫遏長驅之勢,而竊見天將之已至邊境者,皆無戰意。
提督非但與經理相激,常以我國接待,爲不滿其意,至曰『國王何不一以手劄,問我乎?』諸將如吳惟忠,亦住兵觀望,不肯前進。
如是而安得卻賊乎?國事至此,事苟可爲,宜無所不至。
自上宜思別樣擧措,或遣近臣,或遣秩高宗戚,極陳悶迫之情,提督雖不進去,催督各將,及時征勦之意,懇請何如?」上從之。
○戶曹啓曰:「伏見分曹參議丁允祐書狀:『改葬都監及京城各處一朔支用,至於八百餘石,天兵饋餉,六月望後,又以田稅支給』雲。
入京田稅二萬五千餘石,而天兵二日放糧之數,幾三千餘石。
黃海、平安道,則公私之穀,已爲蕩竭,國計所恃,隻是兩湖田稅,而不多日將盡。
此後更無辦出之路,極爲悶慮。
』丁允祐不在京城,主管無人,益緻踈虞。
兼判書洪聖民,已爲起復,而又因上疏,許行私情。
請以秩高宰臣、曹堂上差送,專管用度,省減冗食。
」上從之。
○以金命元爲分戶曹判書,李恒福爲觀象監提調,吉誨爲司諫院獻納,趙存性爲司諫院正言。
7月10日 ○壬戌,參將胡澤、經歷沈思賢,以鳥嶺設關商議事,來到。
上辭以疾,命尹鬥壽接見。
○左議政尹鬥壽啓曰:「臣到客館,接待胡、沈兩將,則兩將曰:『宋經略令我二人往南,與劉、吳兩將相議,看審地勢,可以設關防守處,築置城寨,何處可留兵馬幾許,何處係是賊路要衝,計功量力,築城造屋。
帶行陪臣,必擇有兵權有心計者,差送到本處,一應調兵作功之事,登時擧行。
若否則調兵而兵不至,作功而民不應,事不就緖,而我等空還。
此乃經略深遠之計也,非一朝一夕卒然所定。
此行必路逢沈遊擊。
去月二十日,與行長中軍小西飛,自釜山啓行,初二日已到王京,今將來到經略處。
講貢一年三次,而但剖與全羅一道及銀二萬兩,然後方許王子、三陪臣送還雲。
經略聞之大駭曰:「全羅乃朝鮮祖宗地方,銀二萬兩,又何給之?若不先還王子,則亦不可許貢也」雲雲。
』仍出示經略與提督書。
一道,諭吳參將等七將者也;一道,諭胡、沈兩將者也。
許令謄書。
臣告曰:『設關防事,經略意思深遠。
但地方蕩敗,人民散亡,運糧者皆全羅之人。
今若築城造屋,則人力彈竭,勢難易就。
大人到彼地,隻相視地勢而來,其築城等役,自當隨後興功。
但劉、吳兩將,方在邊上,若眼同踏勘,則無可堵截賊倭者,待賊退去,相與議定,亦似無妨。
』答曰:『觀勢處置爲計。
』又曰:『使臣到日本狼牙島關白處,則關白坐王子、陪臣于傍側,謂行長曰:「汝等全勝朝鮮而還,不無功勞。
但棄置王京,不取全羅。
今更盡力進取全羅」雲。
我人聽而傳報雲矣。
天兵若撤回,而倭賊再來,則必復有去年之患。
我等與吳、劉兩將熟議,水陸要害處,築城造屋,及爾國兵馬,協力防守』雲。
」 ○備邊司啓曰:「設關築城事,非今時所急,亦非物力可及。
但,胡、沈兩人,以經略提督指意,委往看審,其爲我國之意至矣。
同事之人,不可不擇送。
金命元旣遞元帥,請令共爲相度施行。
」上從之。
○春秋館啓曰:「《實錄》載來聖敎允當。
待敎趙維翰,以書冊,向南原。
南原距內藏山不遠,趙惟翰處,禮曹啓辭辭緣謄書,使之奉審施行,刷馬人夫整齊載來之意,請下諭于監司。
」上曰:「依啓。
《高麗史》、《東國通鑑》、《輿地勝覽》、《東文選》,須竝載來。
」 ○五更,有星似彗,出於紫微西垣外近處。
大槪星色蒼白,尾長三四尺許。
○接伴使李德馨馳啓曰:「臣詣提督下處,極言南方危急之勢。
提督答曰:『累催劉綎進勦,而劉綎以爲大丘關緊,守此不進,逗留之罪,終難得免。
今又遣親信家人,發牌催督。
駱尙志、宋大斌,旣在全羅、慶尙之境,想已赴晉州。
李平胡所率軍,皆是勇敢,必及馳救。
李寧、祖承訓,亦與劉綎軍合勢。
大槪在彼軍兵,一萬四千有餘,賊不敢遽爾衝突。
竢有緊報,我當南下,已選一萬八千待之』雲雲。
」 ○都元帥金命元馳啓曰:「到大丘,參拜劉綎,極陳事急請援之由,則頗有掣肘,不能自由之意,卽馳報于經略、提督處。
觀其意思,不無坐待回下之計,事將無及,至爲痛悶。
崔遠率軍已到星州,防禦使稱號,使之仍領所率,急急馳援矣。
」 ○慶尙右兵使崔慶會馳啓曰:「與黃進等退守晉州,權慄等退守宜寧矣。
十九日,樸晉等秘密傳通雲:『張把揔所授沈遊擊傳帖雲:「日本攻打晉州之事,彼因去歲被殺戮,憤恨不平。
且宋老爺禁約之令,昭昭在目,奈何貴國兵士,屢殺日本刈草之倭?關白來文雲:『彼旣不遵大明約束。
爾等亦可進攻晉州,打破城池,以雪前恥。
』本府再三苦阻于先鋒行長、大摠兵秀家、副摠兵三盛等。
彼雖移文關白,本府計其往返之程,出于十日之外,恐緩不及事耳。
且行長見本府言詞切迫,亦爲動容雲:『我日本往晉州兵馬三十萬,恐不能當,修書密報。
』今本府之民,預避其鋒銳。
彼見城空人盡,卽撤兵東回」雲。
此乃先鋒行長之言,可信之也。
朝鮮將領知之。
』雲雲。
」 ○倡義使判決事金千鎰馳啓曰:「臣卽於今月十四日,到晉州城中,牧使徐禮元,以天兵支待出去,初昏還來,待變諸事,相與講定。
十五日,全羅兵使宣居怡、助防將李繼鄭、忠淸兵使黃進、助防將鄭名世、京畿助防將洪季男、慶尙右兵使崔慶會、復讐義將高從厚等,相繼馳到。
翌日,全羅巡察使權慄,傳令全羅兵使,各項將領等,竝爲出來,諸將一時馳出,城中洶懼,事爲漏出。
臣與崔慶會、黃進等,艱難收合,而竝不過三千餘名。
城子廣闊,軍卒如此飢餒之餘,防禦未易,極爲悶慮。
大槪晉州,實是全羅保障。
巡察以下,撤其蔽遮,移去山陰,尤極悶慮雲。
」 7月11日 ○癸亥,司諫院啓曰:「牙山縣監權愉,人物驕暴,處事悖妄,民不堪其苦。
一家之內,亦多不近人情之事,甚至先王後宮愼淑儀,流遇縣地,艱苦之狀,慘不忍見,爲土主者,所當盡心厚待,而略不動念,自上屢勤上諭,而亦不擧行。
頃日,使命過去之時,淑儀使女奴,持諺劄告飢,聞者莫不墮淚。
愉之殘忍無狀極矣。
請命罷職不敍。
」上從之。
○司憲府啓曰:「頃日生擒倭賊行刑時,宣傳官沈應裕押去,不撿察諸具,緻令兇賊,奪人佩刀,斫傷二人,將至死域,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
」上從之。
○上敎大臣曰:「觀賊衆,盡向右道,其窟穴釜山等處,其類必少。
梁山、機張等邑,我軍已爲收復。
若從此處,直進急擊,覆賊巢穴,盡焚糇糧、營寨,又擊走梁山之賊,以通我國水兵之路,扼其海曲,則賊失其巢穴,後顧不敢深入,我可以得志矣。
今日滅賊之策,恐無出於此,第以我國兵力,寧能辦此?此意或告于提督、經略議處。
」回啓曰:「賊衆盡向右道,則釜山等處留屯必少。
如以輕兵直擣,焚其軍實營寨,且通我國水兵,聖敎允當。
此孫臏直走魏都,韓信先入趙璧之計也。
臣等亦嘗意及於此,而未及啓稟矣。
然凡區畫分付,必極其細密,然後不至僨事。
目今諸將,多在晉州城內,李薲、高彥伯、郭再祐等,亦在三嘉,以爲晉州外援。
都元帥權慄,〈史臣曰:」爲人性品庸常,別無聲稱。
適値機會,偶成幸州之捷,功則有矣。
及爲元帥重任,束手無策,無一事措辦。
嗚呼!以如是不學無謀輩,委以重寄,國家任人,其可稱其職乎?事之不成宜矣。
「〉不知元帥之命,欲守全羅,踰入南原。
若聞已遞本道監司,則必還嶺南矣。
其在左道者樸晉、〈史臣曰:」晉驍健之士也。
當變初,爲密陽府使,小有把截微勞,及超升崇秩,氣得志盈,便生驕矜之心,餘不足觀也。
「〉金應端、鄭希玄、樸名賢、樸宗男、權應銖若幹人,今若使李薲等,移赴左道,則晉州尤孤,而莫遏衝突湖南之勢,誠非細慮。
莫若隻令樸晉與左道諸將李時言等,使之辦此蕩覆巢穴之功,而慶州府尹樸毅長、蔚山郡守金太虛,亦兼職驍將,可以助勢,行師用兵,則雖晉主之,而至於調兵繼糧,不可無主管之人。
都元帥權慄,遠在右道,聲問難通。
使左道監司韓孝純,隨往軍後,調發宜當。
然非天兵砲手,則難以成功。
劉綎處,借得一起數千人,則足矣。
此意下諭于樸晉、韓孝純、權慄等處何如?」上曰:「非天兵,莫能辦此,幾不可失。
卿等兼爲周旋,以建不世之功。
予意天兵一枝不足。
劉綎若盡率其衆直趨,與我協力攻破,則蔑不濟矣。
隻望卿等,斯速圖之。
」 ○備邊司啓曰:「伏見昨日來到慶尙道諸將官狀啓:『本道之勢,極爲危迫。
』招出其中要緊之語,作爲稟帖,送呈經略,而提督處,亦爲送呈爲當。
且韓孝純狀啓:『本道糧餉,左道之力,可以當之。
況右道及全羅道運米,晝夜來集,保無難繼之患。
所憂者天兵終不下耳。
』經略前示以書狀本文,尤似取信,此書狀亦送尹根壽處,使之呈進。
」 ○移咨于經略宋。
略曰: 慶尙右道觀察使金玏馳報:「釜山沿海諸賊,合勢北上,攻陷鹹安郡,箚陣不記其數,勢極猖獗,聲言將陷晉州向全羅,以報前日被殺之怨。
」又該慶尙左道觀察使韓孝純馳啓:「太和留賊,將要退遁,將伊窩鋪,盡行焚燒,而黃山等處諸賊,日就稀疏。
機張留賊,亦被我軍勦殺,縣治收復。
自慶州迤南,道路漸通,可以行兵。
」當職爲照,兇賊狼貪,禍心未艾,諉言報怨,又謀內侵,直從水陸而進,如豕之突,不戒後防。
想伊釜山等處,沿海諸巢,留兵必少,哨備必踈。
兼且卷房積糧,開市販貨,乘虛火攻,此正其時。
目今東邊諸賊,節被勦殺,一帶郡縣,漸次收復。
如蒙選調精銳,乘其留存者無幾,直擣前項地面,焚伊營寨與伊軍實,而又破熊川等地,扼其要害,以通我水兵之路,則伊將腹背受敵,進退無據。
此孫臏直走魏都,韓信先入趙璧之意也。
第念小邦兵力,孤弱甚矣。
旣捍西路,又要東勦,形勢雖便,難以成功。
願籍協助,以收全勝。
煩乞貴部,星火行文,着令副摠兵劉,盡調手下川兵,協同小邦軍馬,共趨巢穴,蕩伊根本,非徒坐折兇鋒,亦可救垂亡之勢矣雲雲。
○備邊司啓曰:「伏見忠淸監司許頊狀啓及宣傳官宋承祚書啓,參以所聞,則新出身赴戰之人,沿路作亂,罔有紀極,所經之地,有甚於倭賊焚蕩之處,極爲痛憤。
其中尤甚者,推閱梟示,徵一勵百之意,密通于都元帥處。
」 7月12日 ○甲子,義禁府啓曰:「罪人趙挺,當依下敎,除刑推照律,而以當初拿來傳旨:『奉禦劄于東宮,經月之後,緩緩呈納』觀之,則稽緩制書之律,可以當之。
以結未:『委棄君命,邈不動念』觀之,則毀棄制書之罪相似,而亦無毀棄之事。
奉傳旨之辭,前後有異,自下擅更爲難。
敢稟。
」上曰:「不過稽緩之罪耳。
當以此照律。
」 ○備邊司啓曰:「伏見李元翼狀啓:『天兵攪亂平壤城中,日甚一日,支待各官,漸次逃走。
適鄭同知來到,凡幹作亂人等,推捉懲治,邇日稍可堪支』雲,而鄭同知言:『當初經略分付,開城、平壤,俱是殘破地方,以我駐平壤,以趙知縣住開城,撫安瘡痍。
今以南邊消息,將竝還京城,爾可啓知國王,轉通經略,使我駐此,則我當在此,以安孑遺之民』雲。
近日天兵擾害,罔有紀極。
若使同知、知縣,大兵回還前,留住兩處,鈐束天兵,則極爲便當。
此意移咨經略。
」 ○全羅觀察使權慄狀啓,略曰:「嶺南兇賊,六月二十二日,來犯晉州,四散焚蕩。
二十四日圍晉三匝,或作竹橋,或作竹桴,或以高木作假樓,上可立百餘人。
放炮之聲,徹於四境,南江越邊,不知其數作陣。
晉州接戰,今幾七日雲矣。
」 ○海平府院君尹根壽〈爲人性本踈闊,處事率爾。
然好讀書。
〉馳啓曰:「提督旗牌官,齎稟帖來,與旗皷對話曰:『七月初四日,發自王京。
其日沈惟敬與倭將小西飛,宿竹山定計,而初六日當到王京矣。
大槪彼賊掠晉州,一則關白之令,本如是雲;一則實無糧食,要搶全羅道之糧,路經晉州,故攻之雲。
沈惟敬聞此言,詰小西飛曰:「爾與我同來者,以求貢也,而今更搶晉州,是何故耶?將使宋、李二老爺,不信吾等之言,則禍將不測奈何?」且曰:「初二日,聞賊營飛語曰:『以漢江爲界。
西屬大明,東屬日本,講和始定。
』提督聞之大怒曰:『此賊不可不勦殺。
』卽更選精銳一萬三千,待時而動。
」雲。
』」 ○朝鮮國王,爲乘賊西侵,直擣巢穴事: 本月初七日據,諸道都巡察使金命元馳啓:「該蔚山郡守金太虛飛報:『問據逃回軍黃末春供稱:「本年四月二十三日,被搶坐舡,隨到絶影島地面,看得倭賊,盡打材木,蓋造房屋,將伊所運糧餉,分積一百餘處,及有對馬裝糧船隻,陸續出來,又於釜山海口,開市買賣。
築臺構屋,極其華麗,稱曰:『日本大上官安下之所』等因。
」』」又該本月初十日據,慶尙右道觀察使金玏馳啓:「該星州牧使郭再佑飛報:『釜山等處沿海諸賊,合勢北上,攻陷鹹安郡,箚陣鼎津南岸。
又有一起,不記其數,自歧江駕船進來於宜寧縣嘉禮裡中橋等處,肆行焚掠,勢極猖獗,聲言「陷了晉州,將向全羅,以報日前被殺之怨」等因。
』」又該本月十一日據,慶尙左道觀察使韓孝純馳啓:「該慶州府判官樸毅長飛報:『令裨將李克福,領兵三百員名,進勦山郡,有留下倭賊,從南門逃走,盡被截殺』。
又該本官飛報:『得太和留賊,將要退遁,將伊窩鋪,盡行焚燒,而黃山等處諸賊,日就稀踈。
機張留賊,亦被我軍勦殺,縣治收復,自慶州迤南,道路漸通,可以行兵』等因。
」得此當職爲照,兇賊狼貪,禍心未艾,諉言報怨,又謀內侵,嘯聚各處之衆,直從水陸而進,如豕之突,不戒後防,想伊釜山等處沿海諸巢,留兵必小,哨備必踈,兼且蓋房積糧,開市販貨,乘虛火攻,此正其時。
目今東邊諸賊,節被勦殺,一帶郡縣,漸次收復。
如是,選調精銳軍兵,乘其存留者無幾,直擣前頃地面,焚伊營寨與伊軍實,而又破熊川等地,扼其要害,以通我水兵之路,則伊將腹背受敵,進退無據。
此孫臏直走魏都,韓信先入趙壁之意也。
第念小邦兵力,孤弱甚矣,旣捍西路,又要東勦,形勢雖便,難以成功。
願藉協助,以收全勝。
煩乞貴部,憐職危邈,亮此機會,星火着令副揔兵劉,盡調手下川兵,協同小邦軍馬,共趨巢穴去處,蕩伊根本要地,則非徒坐折兇鋒,亦可救垂亡之勢矣。
除將前項緣由,備咨經略、兵部及提督府知會外,爲此合行移咨,請照驗施行。
須至咨者。
右咨經略兵部。
7月13日 ○乙醜,上敎政院曰:「晉州之事,極爲危急。
觀今賊勢,實非尋常。
若盡陷晉之四面之邑,列營分屯,絶其內外,曠日持久以困之,則雖善爲守城,終必自斃。
今日救晉州,一刻爲急。
經略前爲稟帖事,則已爲傳敎矣。
提督前,前雖請救,連續請援可矣。
亦竝爲之。
」 ○上敎政院曰:「今者,彗星出紫微近處。
聞天朝金相,善天文相,在經略幕下。
卿可緻款于金相,密問其休咎以啓之意,下書于判中樞府事金睟。
」 史臣曰:「睟早有淸望。
然前爲慶尙監司時,大失民心,及賊到境上,竟緻群情渙散。
」 ○上敎政院曰:「咨文草內雲:『使沈惟敬,率其倭賊,不得西向,而經略旣以不得分付雲雲。
』今此咨文中,隻以倭賊不測之患,奏聞而已。
沈惟敬率倭向西一款,刪去何如?令承文院議啓。
」 ○承文院啓曰:「當初沈惟敬率倭賊三十餘名,通貫我國,仍達中朝,故不勝憤惋,欲爲具奏矣。
今者惟敬,帶賊已到京城,而自京以西,則經略已有分付,使不得前來。
今此陳奏,別無要請。
隻說破沈惟敬事狀而已,事涉未安。
此奏文勿爲,隻送督兵勦賊之奏何如?」上曰:「雖然,予意不必指斥沈惟敬,隻說破倭賊情狀,使朝廷知其詐和窺覘之狀,似不得已。
」 ○承文院啓曰:「倭賊詐和窺覘情狀,不可不備細奏知。
依上敎,詳悉添入於告急奏文之中,似爲無妨。
奏文黑草,旣已寫完矣。
但後來之報,界限漢江等語及沈惟敬率倭賊來探事狀,俱係緊關,不可不添入於奏文中。
」上從之。
○政院啓曰:「執義許筬狀啓,今月十一日,有白虹之變,而觀象監不爲入啓。
請當該官員推考。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 「伏見接伴使李德馨〈史臣曰:」爲人素有才藝,弱冠超陞崇秩,專以媚悅爲事,上傾意任之。
「〉狀啓,黃廷彧之事,極爲痛惋。
〈史臣曰:」廷彧與其子,罪大惡極,竟保首領。
豈可謂國有常刑乎?「〉自上爲宗社萬世之讎,雖二王子被擄,曾不掛念。
彼猶以黃廷彧謂奇貨,以爲誘脅之資,尤爲痛心。
急送金吾郞一人,到京卽時拿來,使賊知我國確然不搖之意,少洩一國之憤。
此意下諭于右議政兪泓及接伴使李德馨。
且使京畿監司,同參措置,亦令發軍,次次防護而來。
」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權慄狀啓,兇賊以百道攻打晉州,天兵尙不馳救。
外援之對陣者,隻宣居怡、李薦、洪季男而已,其勢極爲孤單。
稟帖則今已繕寫矣。
觀權慄之意,隻欲把守要害,保全湖南而已,無撥送軍兵,急救晉州之意。
救晉州,乃所以救湖南也,此意急速下諭于權慄。
」上從之。
○夜五更,彗星漸移東北行,在於八穀星下內階星前。
○都巡察使權慄馳啓曰:「嶺南兇賊,本月二十二日,晉州圍城之後,四散焚蕩,體探塞路,本州消息,絶不得聞。
二十八日,雲峯假官南侃馳報:『山陰縣守官吏回答文狀:「晉州圍城後,賊徒彌滿四境,城中應敵施措,不得通知。
丹城地梁川一處、新女院一處、丹溪縣越邊一處,不知其數屯陣。
全羅兵使宣居怡,與京畿助防將洪季男、巡邊使中衛將李薦,相對結陣」』。
鹹陽守城將回答:『二十四日,圍晉三匝,或作竹橋、或作竹桴、或以高木作假樓,上可立百餘人。
放砲之聲,徹於四境,南江越邊,不知其數作陣。
丹城東面、丹溪等處,伏兵之賊,數多焚蕩』。
此是大槪傳聞,而晉州接戰,今幾七日,一未聞的報,極爲悶慮。
」 7月14日 ○丙寅,司諫院啓曰:「戶曹判書金命元,〈爲人,過於純厚,而元帥則非其任也。
〉自變生之初,受元帥重寄,前後退縮畏?之狀,不一而足,尙免譴罰,亦由事勢不得已也。
至於京城賊退之後,遽罷諸陣之兵,及聞追擊之令,已散之卒,不卽收聚,以緻事機失誤,天將笑侮,其債事辱國之罪大矣。
請命罷職。
京畿旣復,賊勢稍退,大駕前進,一日爲急。
頃者,淫潦連月,道路艱險,停駐此邑,出於不得已也。
畿土遺民,日望鑾輿,沿路列郡,候待未罷。
今聞小王子及蔔物之留在海州者,自上竝命還來。
此豈聖上久駐之計,而遠近聞之,莫不缺望。
經亂民心,益復渙散,將無以收拾。
玆者秋霖將霽,天氣向涼,請命速定行期,以慰民望。
」上曰:「金命元勤苦亦至矣。
已爲遞差,不可至於罷職。
前進事,當商量爲之。
」 ○大臣啓曰:「三、四品朝官,自來不多。
近以兩京收復後入來官員,皆不許除職,以此之故,尤爲乏人。
間以義兵募粟從事等事,多爲收敍,而以當初未得扈從,恥於從仕。
其間遲回顧望之人,自有朝廷公論,可以懲治。
或以道路不通,未易馳詣,勢使然也。
非如唐之王維、哥舒翰受賊官爵之比,而斥之不齒朝端,恐非今日延攬之道。
此令不罷,群心不安。
此係當今用人急務,惶恐敢啓。
」上曰:「繫大義,難從。
」 ○備邊司啓曰:「近者,京城及下三道公行及文移,皆自黃海道,到長連歷龍岡入來,責出刷馬步從等事,一邑之力,旣不能支,而刷馬不足,耕牛繼之。
以長連一水爲界,彼此牛馬,若過一水,皆不得推尋,民間之苦,甚於天兵侵責雲。
大駕所駐之地,其弊若玆,極爲未安。
龍岡去此不遠,長連隻二日程,此兩處,以有名望文官差送檢察,如有違者,卽啓聞治罪,似爲便當。
」上曰:「依啓。
不但此也。
側聞凡往來人員,一路作弊,極其侵責,民不堪其苦,處處號冤。
如是而欲望民心之安左矣。
然未聞有紏劾。
今後幸檢飭。
」備邊司回啓曰:「聖念及此,臣等不勝感激。
此時民生被侵之狀,聞之惻然。
如有犯者,隨卽紏劾檢飭之意,下諭于平安、黃海監司。
」上從之。
○上敎政院曰:「科擧之日在邇,何至今不爲規矩取稟乎?」回啓曰:「問于兵曹,則未及書啓矣。
」上曰:「別試規矩,依永柔例爲之。
鐵箭中數後騎射不中者、常時分數不足者,鳥銃三柄試放,一中以上,竝取。
」 ○備邊司啓曰:『伏見經略移咨,以倭賊屯住釜山爲言,而議及留兵一事。
目今賊兵圍迫晉州,將犯湖南,聲言以漢水爲界,有長驅直擣之意,小邦之勢,誠爲岌岌。
今方籲憫請討之不暇,留兵之事,非今日所議。
徐待此賊進退,別有所稟。
以此意回咨。
「上從之。
○戶曹啓曰:「二十一日引見時,平安監司李元翼啓請中和民人,當蠲減雜役,以示嘉奬之意雲。
本府人民,終不附賊,力戰不怠,果爲可尙。
限癸巳年,祭享之物及奴婢身貢外,其餘一應貢物竝爲蠲減,以示嘉奬之意。
」上從之。
○禮曹啓曰:「摠護使崔興源狀啓,翣扇、戴圭之制,問於本曹矣。
卽考《五禮儀》畫翣圖,則其高廣尺寸,衣以白布,柄長及黼黻畫三色所畫之形,詳細記之,而至於其緣,皆畫以雲氣,無飾玉之文。
其註圈點下,引《喪大記》之語:『君飾棺黼翣二、黻翣二、畫翣二,皆戴圭,士大夫戴綏』雲。
卽取《禮記》《喪大記篇》考之,則『翣兩角戴以圭玉,綏以五色彩羽,垂於角』雲。
古者,飾翣之制也。
問于曾經山陵都監官員,則『前日未見此制』雲,而《儀註》圖寫內,不畫圭玉之形,不書某色之玉;今世不用古制,明矣。
然事係山陵之儀,敢稟。
」上從之。
○劉員外移咨曰: 王咨來,亶乎忠于我皇國,孝于爾先王,以保載有基,若灰復燃,若木復蘖。
毖于艱難,不恤厥躬,明于春秋報仇之義,王之氣振矣。
爾大夫士,鹹知不與賊共乃生,本部允玆動于心,克服王之大義。
初惟知賊,降入于海,疇曰媾哉?彼賊兇,斯寬其戮,而許崩角于釜山,何斯而名媾焉?「今沈遊擊與賊三十五名來,惟聞乞免戮,若曰貢由此,罔所攸聞。
惟經略,鉗賊三十五人于王京,不許來西土,沈遊擊亦罔知,何以復命?緻彼詞如若所聞,粵朝廷有皇綱,經略有軍興。
本部懸制度,雷奮于天地,彰明火之烈烈,奸何由肆,賊胡得恣厥詭?王勿憂焉。
夫今之政,惟知保我王京,中爲制扼我鳥嶺,塞津要援我全羅,從于征外三者罔我聞。
我旣爰宅玆,彼賊者斯何忍爾拂經之求?蔔稽曰:」陽城大意,神明所都,絶無賊犯,弗越毀我盆,泛我酒食。
「龜與蓍協,罔有欺,王勿憂焉。
籲!旣恫爾先王之辱,是天其永爾命于新國,紹復先王之典刑。
父之仇,不反兵而鬪,王其介乎,冑乎?策其馬。
大夫士,旣恫父母兄弟妻子之仇,何不爲王導修爾戎兵?彼春秋之義,豈曰哉復哉?心乎已!我將驅我師趨漢陽,由公州而陣于南原,蜀之兵、吳之幹,繼尾于靈山。
惟恐王與爾大夫士之弓不張,矢不銛,鐵劍弗利,矛弗長,火弗炎,心弗同,食之弗足。
秪栖于海濱,若蛤若蜆之弗出,是忘爾先王,何仇之復?夫蜃猶有赤氣幹于天,其從我于征哉?賊稼于海田,其偵往刈禾,勿使有秋。
王勿怠朝怠夕,令衆悉至于庭,聲曰:」忘倭揚先王之骨乎?膽苦否?「集各縣道之勇,圖寧武厥功。
我必爲王恢爾邦,克全若忠與若孝,王勿憂焉。
故咨。
上敎政院曰:」此何如咨乎?譏弄者乎?「仍令承傳色,聽其口讀,未解處論之。
○遼東鐵嶺衛儒學生方元善,上久安長治策要。
其文曰: 竊惟,王公設險以守國,自古記之矣。
然險非他,卽城與池也。
吾于貴國幅員,雖未嘗遍觀盡識,姑自其所經歷者言之,非無城也,非無池也,而卒不能守者,豈險其所險,非王公所設之險乎?不知王公建立城池,以爲有形之險,必四野平坦,不近高山,不臨深河,周圍大不過三、二十裡,小不過八、九餘裡,甚有三、五裡者,意在便于防守。
尤固結人心,以爲無形之險,萬無一失耳。
今貴國城,俱隨山高下,周圍曠野,中多山林,城不堅高,內外相望。
一遇有警,民不便于守,官不便于督也。
是有險之名,而無險之實。
豈王公所設之險乎,又豈王公所守之法乎?我皇上以不殺爲威,屢行勑諭,準降納貢,此恩旣施,國可永保無虞。
不然,今年殺敗,明年復來;今則殺絶,後必復聚,將不知其所終矣。
所以議和爲上策也。
今之計,急擇陽明平實之地,勿近高山、深河之區,築以高城,鑿以深池。
更于治邊,外藉江漢,實爲天塹之險;內列堡臺,尤爲保障之固。
將領常于操練;士卒習爾幹戈,易寬袍以鐵甲,更大帽以明盔。
吾擾玆地,方七月矣。
萬苦千辛,誠非筆墨所能述,九死一生,諒有耳目以習聞,何庸吾贅?但今凱旋奏捷之際,先赴經略等處,回復暫駐平壤,專人緻謝,草以膚見,附投奉覽,不識賢王與各執事,以爲何如?幸賜玉音,倘見採擇,仍細開款另上。
愼勿曰書生之見不足取。
徒自貽伊戚,莫可救也。
謹此獻且規焉,謝竝辭焉雲。
回帖曰: 惟大人,龍翔衛序,餘事韜鈐,投筆隨征,榮臨陋地,以爲弊邦城郭,悉傍河山,乖王公設險之義,被蛇豕憑陵之禍,俾居平地,以禦外侮。
仍言操備之法及以冠衣之制。
俱中今病,竝合機宜。
高明之見,宏遠之慮,委非譾劣所可髣髴。
圭復來牋,銘感彌深。
職,重罹毒禍,保障又失,災將及膚,死已無所,仰天搥胸,百哀摧心。
所賴聖皇恩撫,諸賢曲庇耳。
親兵未歸,駿骨捐溝,緣職之故,慙惋如何?仙旆遄歸,淸覿竟阻,瞻想之懷,隻增依依。
不腆土宜,具在別幅。
不宣惟諒。
7月15日 ○丁卯,上率百官哭臨。
〈兩陵未及改葬,故每於朔望,行哭臨之儀。
〉○上敎賓廳曰:「觀秀吉之志,陰謀益兇,其氣日驕,已爲添兵而來,期呑兩南,其勢必非數年可解。
以我國兵力,決無卻退之理,雖較以留在天兵,不過三四萬,而疲老已甚,恐未易敵。
上年奏請之時,以水、陸竝進爲辭,而天兵,隻發陸兵矣。
又曾見通報中,有人忘其名,題奏請發江、浙水兵,直擣賊巢雲雲。
予意極陳兩南若爲賊所據,則國亡無日,而天下自此多事矣。
願依張亮、蘇定方古事,大發水兵,竝載糗糧,或自天津發船,或自登、萊開洋,擧帆直到小邦平安、黃海等道,循海而南,以小邦之人,作爲嚮導,至熊川、釜山等處,與小邦水兵,協力進勦,覆賊巢穴,水陸挾擊,則一擧而殲盡醜類,天威遠暢,萬姓無虞。
然此落落難合,天朝恐或不從,然在我陳奏,則似不可已。
予日夜憂憤,此賊不討,生猶死耳,未嘗一刻忘于懷,而無他善策,故欲陳奏如是。
卿等亦念及乎否?反覆參詳,籌度曲折以啓。
」 ○賓廳大臣回啓曰:「伏承聖敎,仰惟聖上爲宗主萬世之讎,必欲勦蕩,灑恥而後已,臣等不勝感激之至。
竊觀中國之人,以先聲後實爲兵家之勝算,故每爲如此誇大之言,或雲水陸竝進,或雲直擣巢窟,何嘗實有此計乎?況今風氣漸高,海路漸難,動天下之兵,付之於舟楫,中國之人,恐不肯許也。
其在我國之道,隻哀辭告悶而已。
將此萬有一危之道,至於陳奏,有若指揮者然,恐或未安也。
無已,則以此計策,通議於經略,使之題稟,事勢穩便矣。
大抵今日之勢,兵非不足,天將以苟冀無事爲良計,徒恃不可成之和議,留此之兵,不盡南下,已調之兵,亦不赴敵,孤城危急而不援,兇賊旁掠而不勦,坐費軍餉,生民國勢,漸至於無可奈何。
爲今之計,唯以至誠,感動經略提督之意,使之協同我兵,銳意進勦,則庶可卻退此賊,而臣等才劣識暗,無計辦此,隻日夜煎悶而已。
」答曰:「知道。
」 ○諫院又啓工曹判書金命元罷職事。
答曰:「雖無立功之事,其勞苦,夫豈少哉?何至於罷職?不允。
」累啓不從。
○領議政崔興源〈爲人純厚謹愼,且有德望,但所可惜者,與時隨波,居相位二年,未聞有建白之事矣。
〉狀啓曰:「兩陵賊變,慘不忍言,臣民之痛,五內摧裂。
伏想聖心,尤爲罔極。
還都之念,一日爲急,而第緣經略之行,不卽決定,適値事機如此,實出於勢所然也。
伏聞經略,今已肯許,決意移駐雲。
其餘他事,不暇顧念,卽還京師,先審宗社舊基,慰安陵寢,撫諭孑遺之士民,其在今日最急者也。
賊退之初,都下士女,日以雲集,鹹願須臾無死,復覩車駕還臨,扶老攜幼,翹首以待。
日月頗久,望斷西天,僅得安集者,稍稍還散,死亡相繼,積屍盈路,見之慘目,言之呑聲。
伏望快賜聖斷,趁速還都,上慰祖宗之靈,下副來蘇之望,不勝幸甚。
留駐海州,未卽還都,則人心渙散,有同覆甁之水,難以收拾矣。
今者,倭寇尙未渡江,天將淹留,徒費糧餉,無意進兵,傾心講和。
沈惟敬,近將率倭來到,不共戴天之讎,偃然引接,略無顧忌,是無朝廷也。
在洛諸臣憤惋,連日呈文,聽之邈邈,寧欲溘死不見也。
」 ○備邊司啓曰:「似聞龍山,病倭五十餘名,尙今留在雲。
此賊雖天將所欲留者,尙不能以計,漸漸就盡,猶爲國有人乎?此意密通于在京大臣,何如?且頃日寧邊下送順倭,雖解造銃之技,此賊
○備邊司啓曰:「伏承聖敎,南征將士,久駐空城,飢餓度日,極爲矜憐。
鹹安則雖或失守,須於住軍處,遣官勞慰,特賜銀兩,果爲允當。
其中力戰有功,表表著出者數三人,爲先馳啓,退托不用命,亞將以下,卽以軍法從事,軍士如有冤抑,亦爲諮問書啓爲當。
但銀兩有關於國用,而軍士不可衣食。
且嶺南饑荒,雖有銀兩,亦不得售。
靑藍布一千五百匹,給送何如?」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右議政兪泓狀啓,京城與畿甸,餓殍相枕,荒典一事,百無善策,生民之事,極爲可慮。
黃海道椒島、白翎、麒麟島,煮鹽貿穀,無損於公家,有益於賑饑。
依狀啓施行。
」上從之。
○上聞劉綎營中逢剌客,遣宣傳官問安,呈禮物,措辭緻慰。
○禮曹啓曰:「宣陵兩位哀冊及末端敍事,昨已輸送于都監矣。
竊伏思之,哀冊當置于玄宮內,不可不及期造作。
誌石則埋于陵前階魂遊石之內。
觀今日之勢,急急襄事宜當。
誌石若未伐取而來,則輸來磨鐫之功,非一朔可成,改葬志文,事定後石物修改時,一時造瘞何如?」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禹性傳狀啓,逃亡軍人,請配全家者,幾至四十餘人。
此人等罪固重矣。
但如此從軍違令者,主將臨陣,自以軍律行法,則可矣,今旣不然,而轉啓朝廷。
此輩皆京城與畿甸遺民,今方撫輯之時,勒令全家徙邊,日事侵督,延及族隣,則無知之民,必以爲虐我,恐有動搖之患。
姑停徙邊,令所居邑決罰後,捉送戰所何如?」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李提督前問安事,樸承宗今將進去矣。
今聞兇賊,變詐不測,回戈向內,且欲分犯全羅雲。
趁速進勦,以畢大恩之意,略成揭帖以送何如?」傳曰:「依啓。
」揭帖曰: 賓涼餞暑,金氣乍冷,久勞戎行,起居如何?山川隔閡,候問亦闊,載深瞻想,亘用懍惕。
經裘換絡,節序屢匝,雨雪楊柳,不遑居啓者,罔非小邦之故,感戢盛德,食息何忘?目今殘寇環聚,復逞兇謀,回戈內向,虐焰張甚。
若捲而北上,如去年之爲,或分犯湖南,蹂躪一道,則小邦兵力已盡,軍興己乏,當何以自謀?此誠危急存亡之機,決於呼吸者也。
自聞玆報,廢寢忘食,怛焉不保曉夕,而所恃以自慰者,惟大人在。
大人之神謀遠略,必能坐消機牙,使兇魄自褫。
苟能遄指東路,董督將領,及其未圖,快掃餘氛,以畢再造之烈,則爲恩輕重大小,何以爲報?餘惟神相萬重。
不宣。
7月2日 ○甲寅,中和居守門將尹安仁等上疏,請別設一科,試取其邑之人。
上敎政院曰:「中和之人,不可不慰。
予意則別設一科試取,一以慰答,一以赴戰,於理不妨。
議啓。
」備邊司回啓曰:「近來,國家屢設武擧,廣取人才,至於臨亂,無一人奮勇赴敵。
及其變後試取,則尤甚冗雜,素不習挽弓者得參,而竄名代射者亦與焉,使之赴戰,則沿道擾害,有同亂民,不及中路,擧皆逃還。
然則頻設武擧,無益於禦敵,而徒爲缺失軍簿之資而已。
況前月旣取五百餘人。
今爲一邑,又設科擧,有妨國體。
且永柔之試,中和之人,得參者甚多。
若見屈者再赴,則亦爲未穩。
然當初旣許設,則今不可失信,略定額數,試取無妨。
」上從之。
○禮曹啓曰:「大小人員戌服及裏衣,皆窄袖,禁軍以下公私賤,去笠子,着小帽、小袖袍。
着氈笠,則隻禁軍勿禁事,今方知委于中外,而期限太迫,下輩恐難易備。
九月初一日爲始,着持之意,行會于八道。
」上從之。
○禮曹啓曰:「宣、靖陵改葬儀註,與山陵都監提調,同議磨鍊,而難斷處,則議于大臣勘定。
但《五禮註》內,無改葬儀,故自襲斂至安葬,依禮文爲之,而事勢有不同處,則節目或有裁減。
初葬時,初虞祭在於安陵奠之前,而今此改葬,則無虞主無魂奠,故取《家禮》改葬儀節,旣葬,就幕所虛座前,行虞祭之條,虞祭一次磨鍊於安陵奠之後。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破敵之技,莫踰於火攻。
中朝各樣火器,其制不一。
近日自上,每令學習,留念非不至矣,而行在無主掌敎督之人,文移外方,亦難必其的有成效。
適李鎰自北道還朝。
令鎰選率行在武臣及禁軍、火砲匠,各樣火砲及防牌、戰車、筤筅、槍劍等物、一一學習,期於盡學。
」 7月3日 ○乙卯,上敎政院曰:「天將欲以鳥嶺設關處看審事前往。
此非小事。
此處亦當預定有計慮可合之人,與之同往看審而來,畫工亦令偕送,使之圖形而來。
○備邊司啓曰:「經略欲知諸將所住遠近及勇?進退,自當撥送手下之人,可得實狀,不必借於我國之人。
設使我人不入陣中,密査而來,若經略因此時得知各將進退,而有所詬責,則必以朝鮮人看報爲辭,畢竟恐未兔諸將之嗔怒也。
經略若一番爲言,而不至強迫,則不若善辭以答之爲愈也。
此意回諭于尹根壽。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天朝經略諸公,爲我國,欲據險設關,以建萬世久長之策,其意則盛矣。
我國之銜恩感激,寧有紀極?第念我國事勢,與中朝有異。
中朝設關之處,則延袤雖廣,城堡墽臺,隨地勢所窮而設,擇其要害之處,乃使關口,多發軍兵,擺列嚴守,所以有備禦之固。
我國則兵力寡弱,近來癘疫飢饉,生齒日縮,兵火之後,死於鋒刃者,亦不知其幾許。
祖宗朝所設鎭堡、城邑,亦恐無兵可守。
更有何力,可以設關據守乎?況自湖嶺以南,直達王京,其路無算。
以踰嶺之路言之,自嶺南抵京,有竹嶺、鳥嶺、黃澗之路。
其他抄路,則縱橫錯綜,不知其數,無名細路之外,凡山之邐迤.不甚嶄絶者.皆可通行,雖設關於三路,少無防截之益,而隻貽一場騷擾之弊而已。
上年賊變時觀之,則倭賊易於搜山,而憚於涉水,水及馬腹,則不敢輕涉。
如江東淺灘,每來窺探,亦不肯渡。
此外如漣川、楊根等,凡有涉水處,皆不犯矣。
以此觀之,據山不如據水。
如於漢江、臨津、洛東、白馬等江,其淺灘可渡處,或設菱鐵、拒柴,灘口砌築石墻,以爲隱身發射之所,則不廣費人力,而猶可守之。
然則邊面要口,所當緊把,而各邑城地不可不守。
且此沿江之守,亦不可撤,恐無餘力,暇及於守關也。
此係守國重務,臣等固知容議之未安,而事貴務實,旣已心知其難守,而不敢不盡於天聽,敢此仰稟。
」上曰:「當依經略指揮。
」仍問曰:「備邊司草記中以爲:『倭賊易於搜山,而憚於涉水。
欲於灘口,砌築石墻,以爲隱身發射之所』雲。
備邊堂上,皆不徑戰之人,此言出於李鎰乎?察啓。
」 ○備邊司啓曰:「灘口砌築石墻,隱身發射事,年前東宮在成川時,鄭希玄守江東灘,各灘之口,築石墻,高可及肩以守之。
一日倭賊擧大陣涉灘,希玄率軍官四五人,無數發射,賊乃退兵雲。
將官等,亦多言其便益,故啓辭及之,而倭賊於江原、鹹鏡、京畿等,高山絶險,人迹不到之處,亦皆窮探,故雲易於搜山矣。
」 ○上敎政院曰:「李鎰備邊司堂上,何不啓下乎?如此之時,可不與武將議事乎?」 ○義州牧使金信元馳啓曰:「六月二十二日,張都司密語曰:『兵部題本,倭未渡海前,不可撤兵而來,已奉聖旨,移咨于宋經略矣』雲雲。
」 7月4日 ○丙辰,右副承旨鄭姬藩啓曰:「臣於前月十二日,宣陵兩位奉審,則灰色與斤重,果爲異常。
靖陵亦然。
又於十一日,松山進去,竊念臣等皆以後生,雖十分詳審玉體,而必無得知之理,故令婦人,先書平日玉體可以記憶處,然後始爲奉審,則所謂玉體,肌膚枯槁,形色頓殊,與諸婦人所錄,似無髣髴處。
婦人所記有曰:『玉體頗瘦』雲,而今之所見,似爲肥大。
又曰:『龍鬚紫色』雲,而今則全無。
頭髮亦無一莖。
此則不可取以爲證也。
又曰:『兩眼間有黑子,如菉豆大』,而今則不得察見。
且胸上左邊,有劍痕三處,肩甲左邊,微有成穴二處,未知何故而然。
所見止此矣。
」 ○宣、靖陵改葬都監啓曰:「今見摠護使崔興源狀啓,則靖陵之事,時未定議。
宣陵改葬,欲於今月二十一日爲之,有進無退雲。
叚衣則幾已畢造,而紬匹分送于隣近各官,近因潦雨,時未踏練而來。
且贈玉圭玉,時方磨造雲,當該色官員,請竝推考。
各官分送紬匹,發馬督促,初十日內,嚴督製造,及期輸送。
」上從之。
○左議政尹鬥壽啓曰:「伏見豐原府院君柳成龍狀啓,已爲南下雲。
行在所,大臣一人獨在,論議孤陋,體貌多闕。
自前日,特命柳成龍上來,其意有在。
請下諭,使之從速上來。
」上從之。
○以許筬爲司憲府執義兼世子侍講院輔德,柳拱辰爲司僕寺正,樸弘老爲世子侍講院弼善,南以信爲承政院注書。
7月5日 ○丁巳,上令下諭于尹鬥壽曰:「今賊於去月十六日,旣陷鹹安,邀衆渡江,轉略宜寧。
到今日,未知復有何等事也。
此賊,乃諸道下歸取合之賊,厥數極衆,承秀吉不克不已之嗾,必緻死於我湖南一道,其勢難支。
非天兵,莫能勦退。
卿須乞哀於經略,期有以濟之。
但賊勢如此,梟獍之心,狺然未已,其不與天朝講和明矣。
旣不從天朝之命,則其使臣徐、謝以下諸人,必被拘執。
卿其詳細問悉,急速馳啓。
」 ○備邊司啓曰:「臣等聞,前日錦山倭賊之數,幾至萬餘,悍勇無比,而全羅道兵力,異於他道,熊峙之戰、梨峙之守,猛將、勁卒,多緻死亡,而猶不退卻。
卒與趙憲、高敬命等義兵,彼此交戰,一時殲焉。
其爲忠勇可尙。
南原城子完固,足以守禦。
但恐戰敗之後,人心沮喪,其得如前日之所爲,未可知也。
防禦使李福男,又爲患病,此是欠事。
其道有張儀賢、李繼鄭,皆不厭人望。
莫若使李福男所率之軍,移授李時言,竝其曾率之士,勿爲退守,隨敵所向,觀勢進勦之意,都元帥及李時言處行移。
且自山陰至雲峯,自晉州至求禮,川廻山曲,多有伏兵把截之處。
亦於此地,諦審施行。
大軍糧餉,在他道已久,必緻匱竭。
連屬以他路繼運之意,亦爲行移。
」上從之。
仍敎曰:「上年侵犯湖南者,乃分兵巡略一枝之寇。
今賊實有呑噬湖南之意,則諸道之賊,皆聚嶺南,今乃合兵轉向,水陸竝進,其賊勢,必大異於錦山之賊也。
卿其宜料此形勢,不可與上年之寇,比而同之。
切記予言。
」 ○提督接伴使李德馨馳啓曰:「當日辰時,參將稟帖入來。
食後,査揔兵大受、李都督平胡、高遊擊昇,領軍五千餘,發向晉州。
卽刻沈遊擊牌文入來,將帶倭賊,還向西路。
彼還入腹內之地,見其草莽骸骨、千裡空虛之狀,天朝士馬瘦憊懈怠之形,則其歸,必益逞兇謀。
況彼賊,若以難從之事、不可測之言,試我淺深,故爲遲留時月,則我國力竭糜亂,已無支持之勢,而天兵糧盡,自至撤還。
種種痛迫,不知所處。
不但爲我國悔恨而已。
請自朝廷商量預處。
」 ○經略接伴使尹根壽等馳啓曰:「卽刻張旗鼓曰:『今日報至,沈遊擊已到王京,帶倭將及倭子三十名,要見老爺講貢。
不知老爺何以處之?王子在釜山,兩使在對馬島』雲。
旗皷曰:『老爺行文提督,挑選精銳萬人,急速發送,令隷於劉綎,聽其節制。
』雲。
來人或言:『我國兵馬勦殺昌原賊,收復其城』。
又言:『水兵大捷,殺獲甚多』雲雲。
臣又見王通判則曰:『賊搶到鹹安,攻晉州城,而全羅兵禦賊再勝』雲。
又曰:『倭賊四名,詐降於大丘營,一賊不意,用刀打副摠李寧之腿上而走。
劉副將盛怒,持大劍,走馬追及,砍賊作三段,剉其臟腑,又殺其三倭。
」 ○上敎大臣曰:「卽見李德馨書狀,我國終必因沈惟敬而亡矣。
非徒我國,天下事亦必因此漢而壞矣。
此時生此人,天也如何?賊之情狀,兇謀奸計,不難知也。
李德馨已盡之矣。
若使此賊,通貫我境,至達于安州,則此乃天賜之亡也。
我國君臣,當以死爭之。
爭之不得,則寧爲囚縶其倭,不可使過去。
卿等速圖之。
」問啓曰:「沈遊擊率倭偕來之言,極爲痛憤。
李德馨已慮及此,必將力爭。
然未知廷議,先將傳敎之意及本司啓辭急先下諭,抵死力爭,嚴辭拒之。
且此亦一大機,不可少忽。
請特送李恒福,往經略處,汲汲周旋。
」上從之。
○諫院啓曰:「信川凋殘已甚,新郡守樸名立,年衰性緩,不堪蘇復之責。
請命遞差,各別擇差。
成川府使沈禮謙,前爲開城經歷時,顯有不職之事。
請命罷改。
」上從之。
○侍講院啓曰:「東宮證候,纔就平安。
今以天將來到,移避閭閻湫隘之地,濕氣盛漲,恐非調攝之道。
天將非如秩高之人,擇其私家稍大者入接,自上接見時,東宮自東上房,小避于西上房,何如?」上曰:「天將不可寓爲私家。
」 ○上敎政院曰:「生擒倭,速爲行刑。
」 ○移咨于經略、提督、贊畫。
略曰: 本月初五日,據接伴陪臣刑曹判書李德馨馳啓:「六月二十四日申時,接得遊擊沈牌文一紙內:『帶日本將一員小西飛彈守,隨從日本人夫等三十五名等,開本府,的于本月二十日卯時,釜山浦騎馬,回至王京、平壤、安州等地方。
』臣竊照本賊狡詐,兇謀難測,而遊擊沈容易講貢,帶與俱來。
如今徑由王京、平壤裏路,以至安州地面,伊必頕知天兵虛實、我軍單弱,益肆陵侮,添兵內向,日復呑噬,委難防遏」雲。
當職竊照,伊賊懷奸稔惡,環伺潛窺者,到今日滋甚。
雖怵於皇靈,陽若求成,非實情也。
據扼海口,架屋種田,分兵搶掠,日肆虐焰,志豈有他哉?特欲懈我之備、弛我之圖,復逞其不測也。
此當職所嘗憂憤,而亦大人積思而熟慮者也。
小邦君臣,日夕聚首,南望以徯者,唯冀惠澤克竟,雷霆有厲,隻輪不返,鯨浪永帖,而今乃無他端,而與伊俱來,遍歷小邦,達諸上國。
當職聞此,且驚且怪,莫知其倪,以爲賊旣爲媾,無足猜啀,則梟獍之狀,如前所陳。
以爲賊勢方猘,姑且羈縻,則先示其弱,侮予必大。
進退無據,坐墮計中。
當職雖無似,粗知有倫紀矣,粗知有義理矣。
此賊燔焫我宗社,屠戮我生民,掘拔我墳墓,灰燼我先骸。
遺墟未掃,復土未掩,萬世之讐,一息難忘。
雖力綿勢孱,憤惋莫白,而摧傷號痛,固已肝蝕而腸裂矣。
縱不能操戈奮戟,篲掃兇蹤,又何心,許其過境,任伊朶頤,復使之過都歷墓,使吾先王赤子,爲伊供給而趨走乎?天地日月,臨之在上,夫豈忍此?設令當職,重違大人之命,而小邦人民,有父母焉,有妻子焉,擧其讐也。
有父母者,報父母之讎;有兄弟者,報兄弟之讐;有妻子者,報妻子之讎,則是皆天理之攸發,大義之所存,人情之必至。
當職又安能逆天理、拂大義、乖人情,爲此賊地乎?此其不可許者,已質諸鬼神,而苟使此賊,儼然將兵,橫貫腹內,則大人以謂利害如何,而終可保無他虞乎?以私憂計之,小邦百敗僅存,奄奄如縷,自西極南,列郡蕩燹,腦胔布野,餓莩塡壑,千裡相望,有同虛邑。
兵力之強弱,資糧之饒乏,道裡之迂直,形勢之難易,可一擧而諳委。
異日兇鋒之先導,恐未始不由於玆行也。
小邦西路,上國門戶。
順安以西,賊未偵詗者,是天幸也。
無高山、大川,爲之關隔,而此路一脈,又爲賊所悉,則豈獨爲小邦之憂哉?況天朝許貢,唯其寧波舊路,未聞其由我地方,而創自賊謀,莫或遏絶,此尤未解之尤者也。
竊觀洪武年間,其國王遣僧朝貢,以無表文卻之;其臣遣僧貢馬及茶,以其私貢卻之。
又以頻年爲寇,令中書省移文責之,安置所遣僧于川陝番寺,且於永樂、宣德之際,定厥貢期。
貢舡,有不如制,則皆以寇論。
皇朝之待此賊,可謂至密,而禁防界限,有嚴且截矣。
且神謀遠猷,逈出千古,卓乎不可及,而海寇之警,不敢作於東南者,且百年矣。
今乃如是,則得無貽悔於後日耶?天下之事,無兩端道理,戰則戰,和則和焉。
有一邊搶掠,一邊歸順,而能保其不反噬者乎?是無異引虺蝪而處堂,驅虎兕而同室曰:『彼不侵我,彼不囓我』,寧有是理哉?近聞秀吉,別飭兇徒,肆毒益甚,翼而角之,非計之得,邦之安危雖小,天下之所係非輕。
伏願大人,上會天理人情之不容已,下揣賊徒兇計之不可測,遵先朝待夷之成範,諒小邦危迫之誠懇,永絶窺覬之萠,以終興滅之勳,則其於小邦社稷、生民之望,豈勝幸甚。
○夜五更,天倉星見於東方,客星仍在於天倉東。
自去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今年二月常見。
7月6日 ○戊午,領中樞府事沈守慶,入朝啓曰:「臣本以庸劣,忝經大臣,身居謀國之列,而緻有喪亂之變,罪固大矣。
乘輿播遷,而不能扈從,雖緣老病,罪亦深矣。
奔竄苟活,得爲義將,而一無所成,罪又重矣。
有罪如此,而譴責不加,爵秩陞遷,益增愧悚,措躬無所之際,遽承靖陵奉審之命,扶曳上京,參於奉審。
今以謝恩復命,敢此來詣。
不勝惶恐待罪。
」 ○上敎政院曰:「沈惟敬率倭來京城雲。
開城留守、黃海監司、平安監司處,經略指揮之前,勿許倭賊過境之意,抵死極力爭之,使不得過去事,速爲下諭。
」又曰:「沈惟敬與賊同謀,不測奸人也。
敗壞天下事者此人,經略以下,皆陷其術中。
予不勝扼惋憤憤,中夜起立,欲手斬惟敬而不得。
朝廷豈知此姦如許之狀哉?予意,急遣使臣惟敬,誘降倭賊,沮敗大事之狀及倭賊一邊詐降乞貢,一邊悉其醜類,轉陷鹹安等處,必欲屠盡湖南,小邦亡在不日等情,星夜馳進,奏聞如何?」大臣回啓曰:「沈惟敬所爲,終始與倭奴一心,敗人家國之狀,在今昭昭。
臣等亦不勝憤惋,計無所出,直欲籲天而無從。
今承下敎,奏請之事,極爲允當。
請令承文院,速撰文書以送。
」 ○司憲府啓曰:「國家多事,財用虛竭,凡賞功募粟,隻靠空名告身及免役帖等事。
前後成送,其數浩穰,頗有淆雜虛僞之誚,國之重器汚衊甚矣,不可不核整。
請賚去之員,區處之簿,令該曹取來,憑考所納之粟,所受之人及厥粟處置之地,竝爲詳覈,如有冒濫者,一一摘發,治罪改正。
商山君樸忠侃所管,隻芻草一事,而到處侵官,壞亂已成之事,非徒無益而有害。
多率無賴從人,貽弊多端,所經莫不怨苦。
且前以運糧使,在臨津,驏騎先走,使一陣潰散。
今湖南有警,不可使復在戰陣之間,請命遞來。
近來紀綱渙散,人心玩愒,國事至此,尙不動念,百司之解弛,猶夫舊也。
備邊司,樞機所在;承政院,喉舌之地,而備邊司,則不但日晩始仕,或有一員仕進之日,政院則門外待漏,在平時猶然,而日出後緩緩而入,習以爲常,極爲未安。
喪亂之後,馹簿散失,餘存者無幾,天將往來,使命出入,不成模樣。
侍從之臣,行幸時,勿爲騎馹,臺諫論啓,其意有在,而政院慢不緻警,常時仕進,亦騎驛馬,事甚無謂。
請竝命推考。
」上竝從之。
○左副承旨鄭姬藩啓曰:「奉審形止,則臣於復命之日,已爲書啓矣。
但奉審諸宰臣,以宋賛在外之故,久未奉審,不得定奪,深以爲未安。
及其奉審之後,各以所見,已爲獻議,故日望朝廷速爲處置,而今若必待宰臣畢集,然後更爲會議,則山陵大事,必至稽緩矣。
」上曰:「此國家莫大之事,必須廣議處之。
然此意言于賓廳,議而爲之。
」大臣啓曰:「靖陵奉審諸臣,雖未齊到,因其一二,可得其大同無疑。
凡卽遠之禮,有進而無退,自賊退審變之後,爲日亦久,至今未有奉安之期,極爲未安。
前日諸臣奉審單子,已經禦覽,伏俟聖旨。
」上曰:「朝廷議而爲之。
」 ○大臣啓曰:「臣等自聞靖陵兇變以來,卽以禧陵舊崗爲請,良以前日遷蔔爲未安,有所雲雲也。
今則昔日衣冠,亦無可尋,慘慟之心,寧有紀極?莫若從前體魄所安之地,因爲奉安之爲愈也。
前日不知此事之有此意外之變,妄有所議。
敢啓。
」上從之。
○都元帥金命元馳啓曰:「慶尙左兵使權應銖馳報:『初八日,賊徒自蔚山西門外四五裡許,遍滿丘壑,自恃衆多,揚揚踴躍,令斥堠將鄭大任仍爲突擊,兵使與水使李守一等,直進當賊,接戰五度。
火箭中賊幕,風起燒盡,倭賊龜縮入城。
顚仆死者五十餘,中矢丸者,不知其數。
使通事言于倭賊曰:「汝等前有入歸之言,而久而不歸。
今將大擧鏖殺」雲,則曰:「欲還本國,苦待風勢,而侵伐若此,當請兵釜山,欲爲決戰」雲矣。
」 7月7日 ○己未,備邊司啓曰:「伏見胡澤、沈思賢手本:『蒙經略牌催,會同劉綎、駱尙志、吳惟忠,前去大丘、善山、鳥嶺等處,踏勘地勢險阨,或築關隘,或立寨堡』雲。
卽今劉、吳、駱三將,俱赴戰所,難以調回。
倘以經略之令爲重,而遽爾回還,則軍情因此而動搖,敵兵覘知而乘隙。
觀勢徐爲事,請令李恒福,周旋於經略前。
」上從之。
○左議政尹鬥壽啓曰:『昨承朝廷議爲之敎,今日與二相鄭琢、兵曹判書李恒福、吏曹參判具思孟、工曹參判樸應福、兵曹參判李忠元、同知柳希霖、僉知李海壽、兵曹參知奇苓、戶曹參議黃暹、司諫李時彥、執義許筬、副應敎樸東賢、校理樸弘老、持平柳夢寅等,相議于賓廳,皆以奉審諸宰臣單子爲定。
一依宣陵改葬之禮擧行合宜,更無異議。
敢啓。
「上從之。
○尹鬥壽言于承傳色曰:「松山屍體,欲備棺埋于淨處。
此意承傳色知之,如有上問,以此啓達,」雲。
承傳色出言曰:「以此啓達,則亦依啓,」雲。
○備邊司啓曰:「師久不解,軍餉方急,度支之任,此時莫重。
判書李誠中,已向嶺南,雖已催還,使治留都該職,而誠中若知其子之死,則必爲傷痛,精神亦不如故。
兼判書洪聖民,頃日起服,而聖民引經據禮,固執不出。
何可以一身之戚,忽國家之急?請下諭速令出仕,來治京城度支之任。
」上曰:「宰相之人,強爲奪情,於義未安。
度支之任,不無他人,從其情可矣。
」 ○禮曹啓曰:「伏見摠護使崔興源書狀:『宣陵改葬,今月初二日,已行先告事由祭,而改葬之事,有進無退』雲。
且曰:『下玄宮,在於七月二十一日,』雲。
請令該司,急急措送。
」上從之。
○禮曹啓曰:「伏見摠護使崔興源書狀:『宣陵改葬,應在靖陵之前,宣陵儀物諸具中,可以推移之物,移用』雲。
宣陵改葬,在於今月二十一日。
雖在平時,禮文內,或有不焚之物,則況此蕩敗之時?山陵之物,啓請移用,似爲無妨。
」上從之。
○禮曹啓曰:「靖陵改葬,一依宣陵改葬儀爲之事,允下矣。
當初,斬草破土,六月十九日,而已過,故以七月二十日,改定矣。
伏見摠護使崔興源狀啓及通關:『喪事有進無退,而山陵諸役完集,則觀勢行事』雲。
靖陵安葬之日,在於八月十五日,當初擇日官宋崙,歸在其處,八月十五日前,若諸事完集,則進退日期之意,請下諭于摠護使。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黃海道募粟句管之人,多至十五人,而今見本道監司柳永慶狀啓則募納之粟,有名無實,所用之數,僅十分之一雲。
令戶曹一一摘發,鐫削職名,以懲其罪。
」上從之。
○以樸應福爲司諫院大司諫,李海壽爲工曹參議,李睟光爲弘文館校理。
7月8日 ○庚申,司憲府啓曰:「東宮,國之儲副,其於朝廷禮接之節,不可簡,而亦不可苟也。
往在前年,搶攘之中分朝,倉卒未及講定,大小人員,不稱臣,隻稱小人,其苟簡莫甚。
凡東宮命令之下,不稱令,乃稱敎,苟亦大矣。
不知則已,旣知,則不可一日襲謬,以自陷於苟簡之地。
《五禮儀》,臣字、令字,灼有明文,而該曹不卽登時擧正,有若尋常細節者然,極爲未便。
請該曹堂上、郞廳推考,依《五禮儀》爲之。
近年以來,王子諸宮奴子輩,強奪人家臧獲、田産,而莫之誰何,已成國家膏肓之病。
凡所以積失民心,怨歸於上,至於家國顚覆,民猶怨詈者,無非此輩之爲祟也。
自上洞燭禍原,至發於罪已之敎,甚盛擧也。
今者奸細之徒,往往探試守令,欲踵前習,漸不可長。
請下書八道監司,此等人,一一囚禁啓聞。
財用出納,類爲奸細之耗,在平時猶然,況亂離之中乎?請臺勘合之法,節目甚多,雖未遑擧,然其防奸之備,不可不講。
請大小出納,令監察同參,別置文簿,以憑後考。
地部專掌錢穀出納之際,未免有虛踈之誚。
請前年七月以後銀兩、米布出入之數,令備邊司,分類計出成冊,而東宮行次所前後所用,亦令其時次知官員,一一計出,奸濫者治罪。
」上竝從之。
○禮曹啓曰:「前日靖陵葬所未定,故哀冊末端略敍事,未爲製送。
今則一依宣陵爲之,卽令藝文館製送。
」 ○以金尙容爲司諫院正言。
7月9日 ○辛酉,領中樞府事沈守慶來請緻仕,上問于大臣。
回啓曰:「沈守慶諳練典故,淸素自守,實聖世難得人也。
今雖年老,神氣少無所損,況於大亂之後,多有收拾舊聞之事,而今也遠來行在所,諸臣下人莫不嗟嘆。
豈可因其所請,而遽許退歸乎?」上從之。
○政院啓曰:「沈守慶事,不允批答乎?今方親詣待命,何以答之?」上曰:「大臣不爲緻仕,則當賜幾杖,而此時賜幾杖如何?大臣議啓。
」回啓曰:「此時賜幾杖似難矣。
自上不允宜當,賜幾杖事,徐議爲之。
」沈守慶再啓曰:「伏聞賓廳回啓之辭及依啓之敎,臣不勝惶懼。
且悶臣之請退,非平時年七十者懸車請老之比。
八十衰朽之人,理無供職,而自料氣力,死日不遠。
家舍焚蕩,寄身無所,不得已還下于前寓之地,以待其死。
今若未得退歸,而死於此處,則自上亦必惻然悔恨矣。
伏望聖慈,特垂矜憐,以優老臣。
」上曰:「人惟求舊,方待老成爲政。
此時大臣,豈可辭退?勿辭。
」仍命賜銀二十五兩、綿紬二匹。
〈史臣曰:「緻仕,君子之大節,古人之所愼重,而我朝二百年,寥寥無懸車乞身之人。
豈今之帝王重老成,而古之帝王不重老成乎?貪戀爵位之滔滔,而知進知退之無其人故也。
沈守慶在平時,則高軒赤綬,緻位廊廟,皓首風塵,老不知止。
當亂世,則野服微行,草間求生,見玉輅之播遷,而不能負羈紲以從。
及其家國闆蕩之後,乃上章請老曰:『臣不得扈駕,奔竄苟活,負罪已重,不可更立於朝。
』若使守慶,早上歸田之請,婆娑林下,以送餘年,則其高風峻節,豈不颯爽於古今,而雖當危亂之際,未赴君父之急,而八秩衰翁,勢所使然,豈其罪哉?由其身縻名利,不能勇退於急流,故終不免臨危後君之罪,而始乃據經引禮,章再上而乃止,是失之於前,又失之於後也。
嗚呼晩矣!」〉○備邊司啓曰:「被擄倭調于汝文等供辭,有先陷朝鮮,入據其地,然後仍犯中國,而中國之兵,來救朝鮮,倭兵多死,故關白使之回來等語,報知經略無妨。
」上曰:「不須報之。
報之則必取去此倭。
此倭自稱能知鳥銃、焰硝之法,留使傳習可矣。
」回啓曰:「伏見聖批,其養銳禦敵之意盛矣。
但此賊,別種兇毒之物,在我固不可一日容於覆載之間。
其包藏兇惡,死猶未已,頃日劉副揔軍中之事,可以鑑矣。
請卽梟斬。
」上從之。
○倭賊臨刑,奪行刑之刀,斫傷觀光之兒。
○禮曹啓曰:「太祖大王睟容及先王《實錄》,當初本道監司,擇道內險固處藏置。
今者賊徒,將犯湖南,全州府尹李廷馣,慮有意外之變,欲啓請移安于行在近處雲。
請急令史官一人,與監司同議,睟容則爲先差官上送,《實錄》則觀賊勢緩急,或移置中道或載來,臨時處之何如?」傳曰:「依啓。
《實錄》載來,爲萬全之計,此意言于下去史官。
」 ○兩陵改葬都監啓曰:「大王大斂時所用衣襨,初六日點考,爲先入籠結裹,初八日曉頭發行事已定,而郞廳鄭象哲,因某事留滯,今始登途,而尙衣院未及製造,衣襨畢造後,竝令齎去事,入啓雲。
八日之行,旣已晩矣,今日不得啓行,則恐未及期。
此刻督令發送,鄭象哲稽緩緣由,推考。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慶尙監司金玏狀啓:『本道兵疲食盡,已作土崩之勢。
』極爲悶迫。
兩南旣破,則京城以南,千裡空虛,莫遏長驅之勢,而竊見天將之已至邊境者,皆無戰意。
提督非但與經理相激,常以我國接待,爲不滿其意,至曰『國王何不一以手劄,問我乎?』諸將如吳惟忠,亦住兵觀望,不肯前進。
如是而安得卻賊乎?國事至此,事苟可爲,宜無所不至。
自上宜思別樣擧措,或遣近臣,或遣秩高宗戚,極陳悶迫之情,提督雖不進去,催督各將,及時征勦之意,懇請何如?」上從之。
○戶曹啓曰:「伏見分曹參議丁允祐書狀:『改葬都監及京城各處一朔支用,至於八百餘石,天兵饋餉,六月望後,又以田稅支給』雲。
入京田稅二萬五千餘石,而天兵二日放糧之數,幾三千餘石。
黃海、平安道,則公私之穀,已爲蕩竭,國計所恃,隻是兩湖田稅,而不多日將盡。
此後更無辦出之路,極爲悶慮。
』丁允祐不在京城,主管無人,益緻踈虞。
兼判書洪聖民,已爲起復,而又因上疏,許行私情。
請以秩高宰臣、曹堂上差送,專管用度,省減冗食。
」上從之。
○以金命元爲分戶曹判書,李恒福爲觀象監提調,吉誨爲司諫院獻納,趙存性爲司諫院正言。
7月10日 ○壬戌,參將胡澤、經歷沈思賢,以鳥嶺設關商議事,來到。
上辭以疾,命尹鬥壽接見。
○左議政尹鬥壽啓曰:「臣到客館,接待胡、沈兩將,則兩將曰:『宋經略令我二人往南,與劉、吳兩將相議,看審地勢,可以設關防守處,築置城寨,何處可留兵馬幾許,何處係是賊路要衝,計功量力,築城造屋。
帶行陪臣,必擇有兵權有心計者,差送到本處,一應調兵作功之事,登時擧行。
若否則調兵而兵不至,作功而民不應,事不就緖,而我等空還。
此乃經略深遠之計也,非一朝一夕卒然所定。
此行必路逢沈遊擊。
去月二十日,與行長中軍小西飛,自釜山啓行,初二日已到王京,今將來到經略處。
講貢一年三次,而但剖與全羅一道及銀二萬兩,然後方許王子、三陪臣送還雲。
經略聞之大駭曰:「全羅乃朝鮮祖宗地方,銀二萬兩,又何給之?若不先還王子,則亦不可許貢也」雲雲。
』仍出示經略與提督書。
一道,諭吳參將等七將者也;一道,諭胡、沈兩將者也。
許令謄書。
臣告曰:『設關防事,經略意思深遠。
但地方蕩敗,人民散亡,運糧者皆全羅之人。
今若築城造屋,則人力彈竭,勢難易就。
大人到彼地,隻相視地勢而來,其築城等役,自當隨後興功。
但劉、吳兩將,方在邊上,若眼同踏勘,則無可堵截賊倭者,待賊退去,相與議定,亦似無妨。
』答曰:『觀勢處置爲計。
』又曰:『使臣到日本狼牙島關白處,則關白坐王子、陪臣于傍側,謂行長曰:「汝等全勝朝鮮而還,不無功勞。
但棄置王京,不取全羅。
今更盡力進取全羅」雲。
我人聽而傳報雲矣。
天兵若撤回,而倭賊再來,則必復有去年之患。
我等與吳、劉兩將熟議,水陸要害處,築城造屋,及爾國兵馬,協力防守』雲。
」 ○備邊司啓曰:「設關築城事,非今時所急,亦非物力可及。
但,胡、沈兩人,以經略提督指意,委往看審,其爲我國之意至矣。
同事之人,不可不擇送。
金命元旣遞元帥,請令共爲相度施行。
」上從之。
○春秋館啓曰:「《實錄》載來聖敎允當。
待敎趙維翰,以書冊,向南原。
南原距內藏山不遠,趙惟翰處,禮曹啓辭辭緣謄書,使之奉審施行,刷馬人夫整齊載來之意,請下諭于監司。
」上曰:「依啓。
《高麗史》、《東國通鑑》、《輿地勝覽》、《東文選》,須竝載來。
」 ○五更,有星似彗,出於紫微西垣外近處。
大槪星色蒼白,尾長三四尺許。
○接伴使李德馨馳啓曰:「臣詣提督下處,極言南方危急之勢。
提督答曰:『累催劉綎進勦,而劉綎以爲大丘關緊,守此不進,逗留之罪,終難得免。
今又遣親信家人,發牌催督。
駱尙志、宋大斌,旣在全羅、慶尙之境,想已赴晉州。
李平胡所率軍,皆是勇敢,必及馳救。
李寧、祖承訓,亦與劉綎軍合勢。
大槪在彼軍兵,一萬四千有餘,賊不敢遽爾衝突。
竢有緊報,我當南下,已選一萬八千待之』雲雲。
」 ○都元帥金命元馳啓曰:「到大丘,參拜劉綎,極陳事急請援之由,則頗有掣肘,不能自由之意,卽馳報于經略、提督處。
觀其意思,不無坐待回下之計,事將無及,至爲痛悶。
崔遠率軍已到星州,防禦使稱號,使之仍領所率,急急馳援矣。
」 ○慶尙右兵使崔慶會馳啓曰:「與黃進等退守晉州,權慄等退守宜寧矣。
十九日,樸晉等秘密傳通雲:『張把揔所授沈遊擊傳帖雲:「日本攻打晉州之事,彼因去歲被殺戮,憤恨不平。
且宋老爺禁約之令,昭昭在目,奈何貴國兵士,屢殺日本刈草之倭?關白來文雲:『彼旣不遵大明約束。
爾等亦可進攻晉州,打破城池,以雪前恥。
』本府再三苦阻于先鋒行長、大摠兵秀家、副摠兵三盛等。
彼雖移文關白,本府計其往返之程,出于十日之外,恐緩不及事耳。
且行長見本府言詞切迫,亦爲動容雲:『我日本往晉州兵馬三十萬,恐不能當,修書密報。
』今本府之民,預避其鋒銳。
彼見城空人盡,卽撤兵東回」雲。
此乃先鋒行長之言,可信之也。
朝鮮將領知之。
』雲雲。
」 ○倡義使判決事金千鎰馳啓曰:「臣卽於今月十四日,到晉州城中,牧使徐禮元,以天兵支待出去,初昏還來,待變諸事,相與講定。
十五日,全羅兵使宣居怡、助防將李繼鄭、忠淸兵使黃進、助防將鄭名世、京畿助防將洪季男、慶尙右兵使崔慶會、復讐義將高從厚等,相繼馳到。
翌日,全羅巡察使權慄,傳令全羅兵使,各項將領等,竝爲出來,諸將一時馳出,城中洶懼,事爲漏出。
臣與崔慶會、黃進等,艱難收合,而竝不過三千餘名。
城子廣闊,軍卒如此飢餒之餘,防禦未易,極爲悶慮。
大槪晉州,實是全羅保障。
巡察以下,撤其蔽遮,移去山陰,尤極悶慮雲。
」 7月11日 ○癸亥,司諫院啓曰:「牙山縣監權愉,人物驕暴,處事悖妄,民不堪其苦。
一家之內,亦多不近人情之事,甚至先王後宮愼淑儀,流遇縣地,艱苦之狀,慘不忍見,爲土主者,所當盡心厚待,而略不動念,自上屢勤上諭,而亦不擧行。
頃日,使命過去之時,淑儀使女奴,持諺劄告飢,聞者莫不墮淚。
愉之殘忍無狀極矣。
請命罷職不敍。
」上從之。
○司憲府啓曰:「頃日生擒倭賊行刑時,宣傳官沈應裕押去,不撿察諸具,緻令兇賊,奪人佩刀,斫傷二人,將至死域,極爲駭愕。
請命罷職。
」上從之。
○上敎大臣曰:「觀賊衆,盡向右道,其窟穴釜山等處,其類必少。
梁山、機張等邑,我軍已爲收復。
若從此處,直進急擊,覆賊巢穴,盡焚糇糧、營寨,又擊走梁山之賊,以通我國水兵之路,扼其海曲,則賊失其巢穴,後顧不敢深入,我可以得志矣。
今日滅賊之策,恐無出於此,第以我國兵力,寧能辦此?此意或告于提督、經略議處。
」回啓曰:「賊衆盡向右道,則釜山等處留屯必少。
如以輕兵直擣,焚其軍實營寨,且通我國水兵,聖敎允當。
此孫臏直走魏都,韓信先入趙璧之計也。
臣等亦嘗意及於此,而未及啓稟矣。
然凡區畫分付,必極其細密,然後不至僨事。
目今諸將,多在晉州城內,李薲、高彥伯、郭再祐等,亦在三嘉,以爲晉州外援。
都元帥權慄,〈史臣曰:」爲人性品庸常,別無聲稱。
適値機會,偶成幸州之捷,功則有矣。
及爲元帥重任,束手無策,無一事措辦。
嗚呼!以如是不學無謀輩,委以重寄,國家任人,其可稱其職乎?事之不成宜矣。
「〉不知元帥之命,欲守全羅,踰入南原。
若聞已遞本道監司,則必還嶺南矣。
其在左道者樸晉、〈史臣曰:」晉驍健之士也。
當變初,爲密陽府使,小有把截微勞,及超升崇秩,氣得志盈,便生驕矜之心,餘不足觀也。
「〉金應端、鄭希玄、樸名賢、樸宗男、權應銖若幹人,今若使李薲等,移赴左道,則晉州尤孤,而莫遏衝突湖南之勢,誠非細慮。
莫若隻令樸晉與左道諸將李時言等,使之辦此蕩覆巢穴之功,而慶州府尹樸毅長、蔚山郡守金太虛,亦兼職驍將,可以助勢,行師用兵,則雖晉主之,而至於調兵繼糧,不可無主管之人。
都元帥權慄,遠在右道,聲問難通。
使左道監司韓孝純,隨往軍後,調發宜當。
然非天兵砲手,則難以成功。
劉綎處,借得一起數千人,則足矣。
此意下諭于樸晉、韓孝純、權慄等處何如?」上曰:「非天兵,莫能辦此,幾不可失。
卿等兼爲周旋,以建不世之功。
予意天兵一枝不足。
劉綎若盡率其衆直趨,與我協力攻破,則蔑不濟矣。
隻望卿等,斯速圖之。
」 ○備邊司啓曰:「伏見昨日來到慶尙道諸將官狀啓:『本道之勢,極爲危迫。
』招出其中要緊之語,作爲稟帖,送呈經略,而提督處,亦爲送呈爲當。
且韓孝純狀啓:『本道糧餉,左道之力,可以當之。
況右道及全羅道運米,晝夜來集,保無難繼之患。
所憂者天兵終不下耳。
』經略前示以書狀本文,尤似取信,此書狀亦送尹根壽處,使之呈進。
」 ○移咨于經略宋。
略曰: 慶尙右道觀察使金玏馳報:「釜山沿海諸賊,合勢北上,攻陷鹹安郡,箚陣不記其數,勢極猖獗,聲言將陷晉州向全羅,以報前日被殺之怨。
」又該慶尙左道觀察使韓孝純馳啓:「太和留賊,將要退遁,將伊窩鋪,盡行焚燒,而黃山等處諸賊,日就稀疏。
機張留賊,亦被我軍勦殺,縣治收復。
自慶州迤南,道路漸通,可以行兵。
」當職爲照,兇賊狼貪,禍心未艾,諉言報怨,又謀內侵,直從水陸而進,如豕之突,不戒後防。
想伊釜山等處,沿海諸巢,留兵必少,哨備必踈。
兼且卷房積糧,開市販貨,乘虛火攻,此正其時。
目今東邊諸賊,節被勦殺,一帶郡縣,漸次收復。
如蒙選調精銳,乘其留存者無幾,直擣前項地面,焚伊營寨與伊軍實,而又破熊川等地,扼其要害,以通我水兵之路,則伊將腹背受敵,進退無據。
此孫臏直走魏都,韓信先入趙璧之意也。
第念小邦兵力,孤弱甚矣。
旣捍西路,又要東勦,形勢雖便,難以成功。
願籍協助,以收全勝。
煩乞貴部,星火行文,着令副摠兵劉,盡調手下川兵,協同小邦軍馬,共趨巢穴,蕩伊根本,非徒坐折兇鋒,亦可救垂亡之勢矣雲雲。
○備邊司啓曰:「伏見忠淸監司許頊狀啓及宣傳官宋承祚書啓,參以所聞,則新出身赴戰之人,沿路作亂,罔有紀極,所經之地,有甚於倭賊焚蕩之處,極爲痛憤。
其中尤甚者,推閱梟示,徵一勵百之意,密通于都元帥處。
」 7月12日 ○甲子,義禁府啓曰:「罪人趙挺,當依下敎,除刑推照律,而以當初拿來傳旨:『奉禦劄于東宮,經月之後,緩緩呈納』觀之,則稽緩制書之律,可以當之。
以結未:『委棄君命,邈不動念』觀之,則毀棄制書之罪相似,而亦無毀棄之事。
奉傳旨之辭,前後有異,自下擅更爲難。
敢稟。
」上曰:「不過稽緩之罪耳。
當以此照律。
」 ○備邊司啓曰:「伏見李元翼狀啓:『天兵攪亂平壤城中,日甚一日,支待各官,漸次逃走。
適鄭同知來到,凡幹作亂人等,推捉懲治,邇日稍可堪支』雲,而鄭同知言:『當初經略分付,開城、平壤,俱是殘破地方,以我駐平壤,以趙知縣住開城,撫安瘡痍。
今以南邊消息,將竝還京城,爾可啓知國王,轉通經略,使我駐此,則我當在此,以安孑遺之民』雲。
近日天兵擾害,罔有紀極。
若使同知、知縣,大兵回還前,留住兩處,鈐束天兵,則極爲便當。
此意移咨經略。
」 ○全羅觀察使權慄狀啓,略曰:「嶺南兇賊,六月二十二日,來犯晉州,四散焚蕩。
二十四日圍晉三匝,或作竹橋,或作竹桴,或以高木作假樓,上可立百餘人。
放炮之聲,徹於四境,南江越邊,不知其數作陣。
晉州接戰,今幾七日雲矣。
」 ○海平府院君尹根壽〈爲人性本踈闊,處事率爾。
然好讀書。
〉馳啓曰:「提督旗牌官,齎稟帖來,與旗皷對話曰:『七月初四日,發自王京。
其日沈惟敬與倭將小西飛,宿竹山定計,而初六日當到王京矣。
大槪彼賊掠晉州,一則關白之令,本如是雲;一則實無糧食,要搶全羅道之糧,路經晉州,故攻之雲。
沈惟敬聞此言,詰小西飛曰:「爾與我同來者,以求貢也,而今更搶晉州,是何故耶?將使宋、李二老爺,不信吾等之言,則禍將不測奈何?」且曰:「初二日,聞賊營飛語曰:『以漢江爲界。
西屬大明,東屬日本,講和始定。
』提督聞之大怒曰:『此賊不可不勦殺。
』卽更選精銳一萬三千,待時而動。
」雲。
』」 ○朝鮮國王,爲乘賊西侵,直擣巢穴事: 本月初七日據,諸道都巡察使金命元馳啓:「該蔚山郡守金太虛飛報:『問據逃回軍黃末春供稱:「本年四月二十三日,被搶坐舡,隨到絶影島地面,看得倭賊,盡打材木,蓋造房屋,將伊所運糧餉,分積一百餘處,及有對馬裝糧船隻,陸續出來,又於釜山海口,開市買賣。
築臺構屋,極其華麗,稱曰:『日本大上官安下之所』等因。
」』」又該本月初十日據,慶尙右道觀察使金玏馳啓:「該星州牧使郭再佑飛報:『釜山等處沿海諸賊,合勢北上,攻陷鹹安郡,箚陣鼎津南岸。
又有一起,不記其數,自歧江駕船進來於宜寧縣嘉禮裡中橋等處,肆行焚掠,勢極猖獗,聲言「陷了晉州,將向全羅,以報日前被殺之怨」等因。
』」又該本月十一日據,慶尙左道觀察使韓孝純馳啓:「該慶州府判官樸毅長飛報:『令裨將李克福,領兵三百員名,進勦山郡,有留下倭賊,從南門逃走,盡被截殺』。
又該本官飛報:『得太和留賊,將要退遁,將伊窩鋪,盡行焚燒,而黃山等處諸賊,日就稀踈。
機張留賊,亦被我軍勦殺,縣治收復,自慶州迤南,道路漸通,可以行兵』等因。
」得此當職爲照,兇賊狼貪,禍心未艾,諉言報怨,又謀內侵,嘯聚各處之衆,直從水陸而進,如豕之突,不戒後防,想伊釜山等處沿海諸巢,留兵必小,哨備必踈,兼且蓋房積糧,開市販貨,乘虛火攻,此正其時。
目今東邊諸賊,節被勦殺,一帶郡縣,漸次收復。
如是,選調精銳軍兵,乘其存留者無幾,直擣前頃地面,焚伊營寨與伊軍實,而又破熊川等地,扼其要害,以通我水兵之路,則伊將腹背受敵,進退無據。
此孫臏直走魏都,韓信先入趙壁之意也。
第念小邦兵力,孤弱甚矣,旣捍西路,又要東勦,形勢雖便,難以成功。
願藉協助,以收全勝。
煩乞貴部,憐職危邈,亮此機會,星火着令副揔兵劉,盡調手下川兵,協同小邦軍馬,共趨巢穴去處,蕩伊根本要地,則非徒坐折兇鋒,亦可救垂亡之勢矣。
除將前項緣由,備咨經略、兵部及提督府知會外,爲此合行移咨,請照驗施行。
須至咨者。
右咨經略兵部。
7月13日 ○乙醜,上敎政院曰:「晉州之事,極爲危急。
觀今賊勢,實非尋常。
若盡陷晉之四面之邑,列營分屯,絶其內外,曠日持久以困之,則雖善爲守城,終必自斃。
今日救晉州,一刻爲急。
經略前爲稟帖事,則已爲傳敎矣。
提督前,前雖請救,連續請援可矣。
亦竝爲之。
」 ○上敎政院曰:「今者,彗星出紫微近處。
聞天朝金相,善天文相,在經略幕下。
卿可緻款于金相,密問其休咎以啓之意,下書于判中樞府事金睟。
」 史臣曰:「睟早有淸望。
然前爲慶尙監司時,大失民心,及賊到境上,竟緻群情渙散。
」 ○上敎政院曰:「咨文草內雲:『使沈惟敬,率其倭賊,不得西向,而經略旣以不得分付雲雲。
』今此咨文中,隻以倭賊不測之患,奏聞而已。
沈惟敬率倭向西一款,刪去何如?令承文院議啓。
」 ○承文院啓曰:「當初沈惟敬率倭賊三十餘名,通貫我國,仍達中朝,故不勝憤惋,欲爲具奏矣。
今者惟敬,帶賊已到京城,而自京以西,則經略已有分付,使不得前來。
今此陳奏,別無要請。
隻說破沈惟敬事狀而已,事涉未安。
此奏文勿爲,隻送督兵勦賊之奏何如?」上曰:「雖然,予意不必指斥沈惟敬,隻說破倭賊情狀,使朝廷知其詐和窺覘之狀,似不得已。
」 ○承文院啓曰:「倭賊詐和窺覘情狀,不可不備細奏知。
依上敎,詳悉添入於告急奏文之中,似爲無妨。
奏文黑草,旣已寫完矣。
但後來之報,界限漢江等語及沈惟敬率倭賊來探事狀,俱係緊關,不可不添入於奏文中。
」上從之。
○政院啓曰:「執義許筬狀啓,今月十一日,有白虹之變,而觀象監不爲入啓。
請當該官員推考。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 「伏見接伴使李德馨〈史臣曰:」爲人素有才藝,弱冠超陞崇秩,專以媚悅爲事,上傾意任之。
「〉狀啓,黃廷彧之事,極爲痛惋。
〈史臣曰:」廷彧與其子,罪大惡極,竟保首領。
豈可謂國有常刑乎?「〉自上爲宗社萬世之讎,雖二王子被擄,曾不掛念。
彼猶以黃廷彧謂奇貨,以爲誘脅之資,尤爲痛心。
急送金吾郞一人,到京卽時拿來,使賊知我國確然不搖之意,少洩一國之憤。
此意下諭于右議政兪泓及接伴使李德馨。
且使京畿監司,同參措置,亦令發軍,次次防護而來。
」 上從之。
○備邊司啓曰:「伏見權慄狀啓,兇賊以百道攻打晉州,天兵尙不馳救。
外援之對陣者,隻宣居怡、李薦、洪季男而已,其勢極爲孤單。
稟帖則今已繕寫矣。
觀權慄之意,隻欲把守要害,保全湖南而已,無撥送軍兵,急救晉州之意。
救晉州,乃所以救湖南也,此意急速下諭于權慄。
」上從之。
○夜五更,彗星漸移東北行,在於八穀星下內階星前。
○都巡察使權慄馳啓曰:「嶺南兇賊,本月二十二日,晉州圍城之後,四散焚蕩,體探塞路,本州消息,絶不得聞。
二十八日,雲峯假官南侃馳報:『山陰縣守官吏回答文狀:「晉州圍城後,賊徒彌滿四境,城中應敵施措,不得通知。
丹城地梁川一處、新女院一處、丹溪縣越邊一處,不知其數屯陣。
全羅兵使宣居怡,與京畿助防將洪季男、巡邊使中衛將李薦,相對結陣」』。
鹹陽守城將回答:『二十四日,圍晉三匝,或作竹橋、或作竹桴、或以高木作假樓,上可立百餘人。
放砲之聲,徹於四境,南江越邊,不知其數作陣。
丹城東面、丹溪等處,伏兵之賊,數多焚蕩』。
此是大槪傳聞,而晉州接戰,今幾七日,一未聞的報,極爲悶慮。
」 7月14日 ○丙寅,司諫院啓曰:「戶曹判書金命元,〈爲人,過於純厚,而元帥則非其任也。
〉自變生之初,受元帥重寄,前後退縮畏?之狀,不一而足,尙免譴罰,亦由事勢不得已也。
至於京城賊退之後,遽罷諸陣之兵,及聞追擊之令,已散之卒,不卽收聚,以緻事機失誤,天將笑侮,其債事辱國之罪大矣。
請命罷職。
京畿旣復,賊勢稍退,大駕前進,一日爲急。
頃者,淫潦連月,道路艱險,停駐此邑,出於不得已也。
畿土遺民,日望鑾輿,沿路列郡,候待未罷。
今聞小王子及蔔物之留在海州者,自上竝命還來。
此豈聖上久駐之計,而遠近聞之,莫不缺望。
經亂民心,益復渙散,將無以收拾。
玆者秋霖將霽,天氣向涼,請命速定行期,以慰民望。
」上曰:「金命元勤苦亦至矣。
已爲遞差,不可至於罷職。
前進事,當商量爲之。
」 ○大臣啓曰:「三、四品朝官,自來不多。
近以兩京收復後入來官員,皆不許除職,以此之故,尤爲乏人。
間以義兵募粟從事等事,多爲收敍,而以當初未得扈從,恥於從仕。
其間遲回顧望之人,自有朝廷公論,可以懲治。
或以道路不通,未易馳詣,勢使然也。
非如唐之王維、哥舒翰受賊官爵之比,而斥之不齒朝端,恐非今日延攬之道。
此令不罷,群心不安。
此係當今用人急務,惶恐敢啓。
」上曰:「繫大義,難從。
」 ○備邊司啓曰:「近者,京城及下三道公行及文移,皆自黃海道,到長連歷龍岡入來,責出刷馬步從等事,一邑之力,旣不能支,而刷馬不足,耕牛繼之。
以長連一水爲界,彼此牛馬,若過一水,皆不得推尋,民間之苦,甚於天兵侵責雲。
大駕所駐之地,其弊若玆,極爲未安。
龍岡去此不遠,長連隻二日程,此兩處,以有名望文官差送檢察,如有違者,卽啓聞治罪,似爲便當。
」上曰:「依啓。
不但此也。
側聞凡往來人員,一路作弊,極其侵責,民不堪其苦,處處號冤。
如是而欲望民心之安左矣。
然未聞有紏劾。
今後幸檢飭。
」備邊司回啓曰:「聖念及此,臣等不勝感激。
此時民生被侵之狀,聞之惻然。
如有犯者,隨卽紏劾檢飭之意,下諭于平安、黃海監司。
」上從之。
○上敎政院曰:「科擧之日在邇,何至今不爲規矩取稟乎?」回啓曰:「問于兵曹,則未及書啓矣。
」上曰:「別試規矩,依永柔例爲之。
鐵箭中數後騎射不中者、常時分數不足者,鳥銃三柄試放,一中以上,竝取。
」 ○備邊司啓曰:『伏見經略移咨,以倭賊屯住釜山爲言,而議及留兵一事。
目今賊兵圍迫晉州,將犯湖南,聲言以漢水爲界,有長驅直擣之意,小邦之勢,誠爲岌岌。
今方籲憫請討之不暇,留兵之事,非今日所議。
徐待此賊進退,別有所稟。
以此意回咨。
「上從之。
○戶曹啓曰:「二十一日引見時,平安監司李元翼啓請中和民人,當蠲減雜役,以示嘉奬之意雲。
本府人民,終不附賊,力戰不怠,果爲可尙。
限癸巳年,祭享之物及奴婢身貢外,其餘一應貢物竝爲蠲減,以示嘉奬之意。
」上從之。
○禮曹啓曰:「摠護使崔興源狀啓,翣扇、戴圭之制,問於本曹矣。
卽考《五禮儀》畫翣圖,則其高廣尺寸,衣以白布,柄長及黼黻畫三色所畫之形,詳細記之,而至於其緣,皆畫以雲氣,無飾玉之文。
其註圈點下,引《喪大記》之語:『君飾棺黼翣二、黻翣二、畫翣二,皆戴圭,士大夫戴綏』雲。
卽取《禮記》《喪大記篇》考之,則『翣兩角戴以圭玉,綏以五色彩羽,垂於角』雲。
古者,飾翣之制也。
問于曾經山陵都監官員,則『前日未見此制』雲,而《儀註》圖寫內,不畫圭玉之形,不書某色之玉;今世不用古制,明矣。
然事係山陵之儀,敢稟。
」上從之。
○劉員外移咨曰: 王咨來,亶乎忠于我皇國,孝于爾先王,以保載有基,若灰復燃,若木復蘖。
毖于艱難,不恤厥躬,明于春秋報仇之義,王之氣振矣。
爾大夫士,鹹知不與賊共乃生,本部允玆動于心,克服王之大義。
初惟知賊,降入于海,疇曰媾哉?彼賊兇,斯寬其戮,而許崩角于釜山,何斯而名媾焉?「今沈遊擊與賊三十五名來,惟聞乞免戮,若曰貢由此,罔所攸聞。
惟經略,鉗賊三十五人于王京,不許來西土,沈遊擊亦罔知,何以復命?緻彼詞如若所聞,粵朝廷有皇綱,經略有軍興。
本部懸制度,雷奮于天地,彰明火之烈烈,奸何由肆,賊胡得恣厥詭?王勿憂焉。
夫今之政,惟知保我王京,中爲制扼我鳥嶺,塞津要援我全羅,從于征外三者罔我聞。
我旣爰宅玆,彼賊者斯何忍爾拂經之求?蔔稽曰:」陽城大意,神明所都,絶無賊犯,弗越毀我盆,泛我酒食。
「龜與蓍協,罔有欺,王勿憂焉。
籲!旣恫爾先王之辱,是天其永爾命于新國,紹復先王之典刑。
父之仇,不反兵而鬪,王其介乎,冑乎?策其馬。
大夫士,旣恫父母兄弟妻子之仇,何不爲王導修爾戎兵?彼春秋之義,豈曰哉復哉?心乎已!我將驅我師趨漢陽,由公州而陣于南原,蜀之兵、吳之幹,繼尾于靈山。
惟恐王與爾大夫士之弓不張,矢不銛,鐵劍弗利,矛弗長,火弗炎,心弗同,食之弗足。
秪栖于海濱,若蛤若蜆之弗出,是忘爾先王,何仇之復?夫蜃猶有赤氣幹于天,其從我于征哉?賊稼于海田,其偵往刈禾,勿使有秋。
王勿怠朝怠夕,令衆悉至于庭,聲曰:」忘倭揚先王之骨乎?膽苦否?「集各縣道之勇,圖寧武厥功。
我必爲王恢爾邦,克全若忠與若孝,王勿憂焉。
故咨。
上敎政院曰:」此何如咨乎?譏弄者乎?「仍令承傳色,聽其口讀,未解處論之。
○遼東鐵嶺衛儒學生方元善,上久安長治策要。
其文曰: 竊惟,王公設險以守國,自古記之矣。
然險非他,卽城與池也。
吾于貴國幅員,雖未嘗遍觀盡識,姑自其所經歷者言之,非無城也,非無池也,而卒不能守者,豈險其所險,非王公所設之險乎?不知王公建立城池,以爲有形之險,必四野平坦,不近高山,不臨深河,周圍大不過三、二十裡,小不過八、九餘裡,甚有三、五裡者,意在便于防守。
尤固結人心,以爲無形之險,萬無一失耳。
今貴國城,俱隨山高下,周圍曠野,中多山林,城不堅高,內外相望。
一遇有警,民不便于守,官不便于督也。
是有險之名,而無險之實。
豈王公所設之險乎,又豈王公所守之法乎?我皇上以不殺爲威,屢行勑諭,準降納貢,此恩旣施,國可永保無虞。
不然,今年殺敗,明年復來;今則殺絶,後必復聚,將不知其所終矣。
所以議和爲上策也。
今之計,急擇陽明平實之地,勿近高山、深河之區,築以高城,鑿以深池。
更于治邊,外藉江漢,實爲天塹之險;內列堡臺,尤爲保障之固。
將領常于操練;士卒習爾幹戈,易寬袍以鐵甲,更大帽以明盔。
吾擾玆地,方七月矣。
萬苦千辛,誠非筆墨所能述,九死一生,諒有耳目以習聞,何庸吾贅?但今凱旋奏捷之際,先赴經略等處,回復暫駐平壤,專人緻謝,草以膚見,附投奉覽,不識賢王與各執事,以爲何如?幸賜玉音,倘見採擇,仍細開款另上。
愼勿曰書生之見不足取。
徒自貽伊戚,莫可救也。
謹此獻且規焉,謝竝辭焉雲。
回帖曰: 惟大人,龍翔衛序,餘事韜鈐,投筆隨征,榮臨陋地,以爲弊邦城郭,悉傍河山,乖王公設險之義,被蛇豕憑陵之禍,俾居平地,以禦外侮。
仍言操備之法及以冠衣之制。
俱中今病,竝合機宜。
高明之見,宏遠之慮,委非譾劣所可髣髴。
圭復來牋,銘感彌深。
職,重罹毒禍,保障又失,災將及膚,死已無所,仰天搥胸,百哀摧心。
所賴聖皇恩撫,諸賢曲庇耳。
親兵未歸,駿骨捐溝,緣職之故,慙惋如何?仙旆遄歸,淸覿竟阻,瞻想之懷,隻增依依。
不腆土宜,具在別幅。
不宣惟諒。
7月15日 ○丁卯,上率百官哭臨。
〈兩陵未及改葬,故每於朔望,行哭臨之儀。
〉○上敎賓廳曰:「觀秀吉之志,陰謀益兇,其氣日驕,已爲添兵而來,期呑兩南,其勢必非數年可解。
以我國兵力,決無卻退之理,雖較以留在天兵,不過三四萬,而疲老已甚,恐未易敵。
上年奏請之時,以水、陸竝進爲辭,而天兵,隻發陸兵矣。
又曾見通報中,有人忘其名,題奏請發江、浙水兵,直擣賊巢雲雲。
予意極陳兩南若爲賊所據,則國亡無日,而天下自此多事矣。
願依張亮、蘇定方古事,大發水兵,竝載糗糧,或自天津發船,或自登、萊開洋,擧帆直到小邦平安、黃海等道,循海而南,以小邦之人,作爲嚮導,至熊川、釜山等處,與小邦水兵,協力進勦,覆賊巢穴,水陸挾擊,則一擧而殲盡醜類,天威遠暢,萬姓無虞。
然此落落難合,天朝恐或不從,然在我陳奏,則似不可已。
予日夜憂憤,此賊不討,生猶死耳,未嘗一刻忘于懷,而無他善策,故欲陳奏如是。
卿等亦念及乎否?反覆參詳,籌度曲折以啓。
」 ○賓廳大臣回啓曰:「伏承聖敎,仰惟聖上爲宗主萬世之讎,必欲勦蕩,灑恥而後已,臣等不勝感激之至。
竊觀中國之人,以先聲後實爲兵家之勝算,故每爲如此誇大之言,或雲水陸竝進,或雲直擣巢窟,何嘗實有此計乎?況今風氣漸高,海路漸難,動天下之兵,付之於舟楫,中國之人,恐不肯許也。
其在我國之道,隻哀辭告悶而已。
將此萬有一危之道,至於陳奏,有若指揮者然,恐或未安也。
無已,則以此計策,通議於經略,使之題稟,事勢穩便矣。
大抵今日之勢,兵非不足,天將以苟冀無事爲良計,徒恃不可成之和議,留此之兵,不盡南下,已調之兵,亦不赴敵,孤城危急而不援,兇賊旁掠而不勦,坐費軍餉,生民國勢,漸至於無可奈何。
爲今之計,唯以至誠,感動經略提督之意,使之協同我兵,銳意進勦,則庶可卻退此賊,而臣等才劣識暗,無計辦此,隻日夜煎悶而已。
」答曰:「知道。
」 ○諫院又啓工曹判書金命元罷職事。
答曰:「雖無立功之事,其勞苦,夫豈少哉?何至於罷職?不允。
」累啓不從。
○領議政崔興源〈爲人純厚謹愼,且有德望,但所可惜者,與時隨波,居相位二年,未聞有建白之事矣。
〉狀啓曰:「兩陵賊變,慘不忍言,臣民之痛,五內摧裂。
伏想聖心,尤爲罔極。
還都之念,一日爲急,而第緣經略之行,不卽決定,適値事機如此,實出於勢所然也。
伏聞經略,今已肯許,決意移駐雲。
其餘他事,不暇顧念,卽還京師,先審宗社舊基,慰安陵寢,撫諭孑遺之士民,其在今日最急者也。
賊退之初,都下士女,日以雲集,鹹願須臾無死,復覩車駕還臨,扶老攜幼,翹首以待。
日月頗久,望斷西天,僅得安集者,稍稍還散,死亡相繼,積屍盈路,見之慘目,言之呑聲。
伏望快賜聖斷,趁速還都,上慰祖宗之靈,下副來蘇之望,不勝幸甚。
留駐海州,未卽還都,則人心渙散,有同覆甁之水,難以收拾矣。
今者,倭寇尙未渡江,天將淹留,徒費糧餉,無意進兵,傾心講和。
沈惟敬,近將率倭來到,不共戴天之讎,偃然引接,略無顧忌,是無朝廷也。
在洛諸臣憤惋,連日呈文,聽之邈邈,寧欲溘死不見也。
」 ○備邊司啓曰:「似聞龍山,病倭五十餘名,尙今留在雲。
此賊雖天將所欲留者,尙不能以計,漸漸就盡,猶爲國有人乎?此意密通于在京大臣,何如?且頃日寧邊下送順倭,雖解造銃之技,此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