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壬申)五年大明隆慶六年
二月
2月8日
○乙未,處士曺植卒。
植字楗仲,承文院判校彥亨之子也。
自爲兒齒,容貌粹然,靜重若成人。
及長,於書無不通,尤好左、柳文字,製作好奇高,不拘程式。
因國學策士,獻藝有司,屢被高選,名動士林。
一日讀書,得許曾齋志伊尹之志、學顔淵之學等語,始悟舊學不是,刻意聖賢之學,勇猛直前,不復爲俗學所撓。
大書敬義二字於窓壁間曰:「吾家有此兩箇字,如天之有日月,洞萬古而不易,聖賢千言萬語,要其歸,都不出二字外也。
」嘗語門人曰:「爲學,禮不出事親、敬兄之間。
如或不勉於此。
而遽欲窮探性理之奧,是不於人事上求天理,終無實得於心,宜深戒之。
」天性篤於孝友,執親之喪,身不脫衰,足不出廬。
與弟桓,合食共被,未嘗異居。
智識高明,審於進退,一自世道衰喪,賢路崎嶇,雖有志於挽回,知終不遇,卷懷山野。
晩蔔頭流山下,別搆精舍,扁曰山天齋,以終老焉。
在中廟朝,以薦獻陵參奉不起。
至明廟朝,又以遺逸,屢遷六品官,皆不就。
復以尙瑞院判官徵入,引對前殿,上問治亂之道、爲學之方,對曰:「君臣情義相孚,然後可以爲治。
人主之學,必須自得,徒聽人言無益。
」遂歸故山。
今上嗣服,以敎書召之,辭以老病。
繼有徵命,又辭奏疏,請獻救急二字,以代獻身,因歷擧時弊十事。
其後又下旨趣召,辭上封事,轉授宗親府典籤,終不赴。
辛未大饑,上賜之粟,因陳謝獻疏,辭甚剴切。
壬申病甚,上遣醫治疾,未至而終,年七十有二。
訃聞,上震悼,賜祭賻粟,贈爵司諫院大司諫。
故友諸生,自四方來弔者,幾數百人,爲斯文慟也。
植氣宇淸高,兩目炯燿,望之,知非塵世間人。
言論英發,雷厲風起,使人不自覺其潛消利慾之心也。
燕居,終日危坐,未嘗有惰容,年踰七旬,常如一日。
學者稱爲南溟先生,有文集三卷,行于世。
○上遣禮曹佐郞金瓚,諭祭于故宗親府典籤曺植之靈。
河嶽正氣,宇宙精英,凝資秀朗,賦質純明。
蘭畦茁芽,詩禮之庭,習文隷藝,超群發硎。
早見大義,旁搜蘊奧,嘐嘐敢顔,是造是期。
天椓斯文,士失所導,雕眞毀樸,媚于時好。
益堅所志,公不渝操,餘事宏詞,望道慥慥。
爰有所詣,遂厭聲華,握瑜懷瑾,高栖炯霞。
昕夕典墳,益事講磨,卓乎山峻,淵盈河涵。
淸標霜潔,馨德蘭薰,氷壺秋月,景星慶雲。
遠豈忘世,憂深戚臣,嗚呼此心,堯舜君民。
先王初載,盜臣秉柄,夷貪跖廉,以邪改正。
三精幾瞀,人紀將覆,仰念深思,誰因誰極。
天祐聖衷,銳意徵賢,宣麻九重,玉帛翩翩。
公斯奮厲,爲國身損,讜言風發,義正辭嚴。
孰謂鳴鳳,發此衆鉗,奸諛寒骨,具僚汗顔。
威鎭宗社,忠激朝端,人謂公危,公不小慄。
及玆季年,聖念深惕,黜回屛奸,思賢訪德。
首起我公,馳驛頻繁,白衣登對,集善効君。
答應如響,魚水相欣,公思舊居,式遄其歸。
白駒難縶,興言在玆,逮予嗣服,夙欽公聲。
遹追先志,屢煩于旌,公乎邈邈,愧我菲誠。
瀝忠獻章,言危識宏,朝晡對越,以代扆屛。
庶幾公來,作我股肱,詎意一疾,小微告徵。
濟川誰倚,高山何仰,小子疇依,生民誰望。
言念及此,予心惻愴,思昔隱遁,代有烈光。
由務樹聲,唐虞其昌,魯連抗秦,嚴光扶漢。
縱雲一節,尙或弭亂,況乎美德,金玉其貞。
栖身數畝,爲世重輕,光燭一代,功存百世。
榮贈雖加,豈盡其禮,伊昔先王,恨不同時。
予味斯言,心懷忸怩,音容永隔,此恨何量?眷彼南服,山高水長,天不憖遺,大老繼零。
國以空虛,奈無典刑,聊伻泂酌,予懷之傷。
精靈不昧,韻我馨香。
○乙卯辭職疏曰: 宣務郞新授丹城縣監臣曺植,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上疏于主上殿下。
伏念,先王不知臣之無似,始除爲參奉。
及殿下嗣服,除爲主簿者再。
今者又除爲縣監,慄慄危懼,如負丘山,猶不敢一就,黃蹤一尺之地,以謝天日之恩者。
以爲:『人主之取人,猶匠之取木。
深山大澤,靡有遺材,以成大廈之功,大匠取之,而木不自與焉。
』殿下之取人者,有土之責也。
臣不任爲慮,用是不敢私其大恩,而躑躅難進之意,則經不敢不達於側席之下矣。
抑臣難進之意,則有二焉。
今臣年近六十,學術踈昧,文未足以取丙科之列;行不足以備灑掃之住。
求擧十餘年,至於三刖而退,初非不事科擧之人也。
就使人有不屑科目爲者,亦不過涬涬一段之凡民,非大有爲之全材也。
況爲人之善惡,決不在於求擧與不求擧也。
微臣盜名,而謬執事,執事聞名,而誤殿下,殿下果以臣爲如何人耶?以爲有道乎?以爲能文乎?能文者未必有道,有道者未必如臣。
非但殿下不知?宰相亦不能知也。
不知其人而用之,爲他日國家之恥,則何但罪在於微臣乎?與其納虛名而賣身,孰若納實穀,而買官乎?寧負一身,不忍負殿下,此所以難進者一也。
抑殿下之國事已非,邦本已亡,天意已去,人心已離,比如大木,百年蟲心,膏液已枯,茫然不知飄風雨何時而至者久矣。
在廷之人,非無忠志之臣,夙夜之士也。
已知其勢極而不可支,四顧無下手之地,小官憘憘於下,姑酒色是樂;大官泛泛於上,唯貨賂是殖。
河魚腹痛,莫肯屍之,而且內臣樹援,龍挐于淵,外臣剝民,狼恣于野,亦不知皮盡,而毛無所施也。
臣所以長想永息,晝以仰觀天者數矣。
噓唏掩抑,夜以仰看屋者久矣。
慈殿塞淵,不過深宮之一寡婦;殿下幼沖,隻是先王之一孤嗣。
天災之百千,人心之億萬,何以當之,何以收之耶?川渴雨粟,其兆伊何?音哀服素,形象已著,當此之時,雖有才兼周、召,位居鈞軸,亦末如之何矣。
況十微身村如草芥者乎?上不能持危於萬一,下不能庇民於絲毫,爲殿下之臣,不亦難乎?若賣鬥筲之名,而賭殿下之爵,食其食,而不爲其事,則亦非臣之所願也。
此所以難進者二也。
且臣近見邊鄙有事、諸大夫肝食,臣則不自爲駭者。
嘗以爲此事發自二十年之前,而賴殿下神武,於今始發,非出於一夕之故也。
平日朝廷,以貨用人,聚財而散民,畢竟將無其人,而城無軍卒,賊入無人之境,豈是怪事耶?此亦對馬島倭奴陰結向導,作爲萬古無窮之辱,而王靈不振,若萠厥角,是何待舊臣之家,或嚴於周典儒寵仇賊之思,反加於亡宋耶?視以世宗之南征,成廟之北伐,則孰如今日之事乎?然若此者,過爲膚革之疾,未足爲心腹之痛也。
心腹之痛,痞結充塞,上下不通,此乃卿大夫乾喉焦唇,而車馳人走者也。
號召勤王,整頓國事,非在於區區之政刑,唯在於殿下之心。
汗馬於方寸之間;而收功於萬牛之地,其機在我而已。
獨不知,殿下之所從事者何事耶?好學問乎?好聲色乎?好弓馬乎?好君子乎?好小人乎?所好在是,而存亡繫焉。
苟能一日惕然警悟,奮然緻身於學問之上,忽然有得於明新之內,則明新之內,萬善具在。
百化由出,擧而措之,國可使均也;民可使和也,危可使安也,約而存之,鑑無不空,衡無不平,思無邪焉。
佛氏所謂眞定者,隻在此心而已。
其爲上達天理,則儒一釋也。
但施之於人事者,無腳踏地,故吾家不學之矣。
殿下旣好佛矣,若移之學問,則此是吾家事也。
豈非弱喪,而得其家,得見父母、親戚、兄弟、故舊者乎?況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殿下若取人以身,則帷幄之內,無非社稷之衛也。
容何有如昧昧之微臣乎?若取人以目,則衽席之外,盡是欺負之徒也。
亦何有如硜硜之小臣乎?他日殿下緻化於王道之域,則臣當執鞭於廝臺之末,竭其心膂,以盡臣職,寧無事事之日乎?伏願,殿下必以正心爲新民之主,修身爲取人之本,而建其有極,極不極,則國不國矣。
伏惟睿察。
臣植不勝隕越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五月 5月1日 ○乙酉,上禦朝講于宣政殿,講《書傳》《舜典》。
奇大升啓曰:「文昭殿之事,累日論啓,而兪音尙閟,不勝鬱焉。
當初政定之意,其有由矣。
祭物橫看,則祖宗朝所定,而祭器之隨後改鑄者,漸以侈大。
仍緻器大而膳小,人皆知和水不敬之未安。
至于己巳,前殿卓面狹窄,難於排設,物議以爲器大,而緻有此褻瀆。
且難排設,不如小加裁削,適盛其膳品,容設於卓面之兩得其宜也。
第其後寢,麪蒸片炙,有少贏餘。
一器之所餘雖少,而合而計之,則爲不少,故欲啓達減改,而有司不察,一應祭膳,莫不裁減,何未安如之?今復舊規,上敎至當。
但舊器之與膳相稱者,則仍之可也。
其不稱者,變而通之,尤合於情禮矣。
烝麪,雖有所餘,而對驗則小雲。
雖小,使之適中可也。
若以裁損祭膳爲未安,使之商議,則必有處之之道矣。
臣聞椀之容入,比前似少,而不甚相遠,加之一分,則圓經所周,分數必多,若更商量,則曲盡矣。
祭緻其誠敬,裁減未安。
今若仍舊,則後寢及前殿之常祭,則猶之可也。
至於視祭時,器之加者,多至八九,排設難矣。
」上曰:「自有舊規,今但遵行,不徒議之而已。
」大升曰:「自有舊規之敎,固是,而舊規若十分穩當,則仍之可也;舊規而至於未盡,則徒守而不爲之所者,亦豈得乎?且今之所欲改者,非祭膳橫看也;欲就舊器,稍損其後來之侈大者耳。
祭器褻瀆,雖非卓面之狹,猶當使器膳相稱,況今前殿後寢,不可異同者乎?若少變通,而得其宜,則隨時適中矣。
」又啓曰:「祭器之裁減,外間皆以爲卓面狹窄之故,臣於其時,適忝諫長,知其顚末矣。
權轍以都監提調,實主其事,初非以地勢之隘也。
器大而饌少,欲兩得其宜,而裁削耳。
臣病歸田裡,及到漢江,得見朝報,臣心驚駭。
臺諫之啓,實爲未安。
退伏鄕村,豈知裁減祭膳之事乎?當初稍損器制之意,則實在於膳少,而器大也。
權轍知之,不曾分明啓達,故自上不能洞知矣。
〈是日轍入侍,亦啓此事。
〉人君奉先之道,脫有意外,雖廟宇猶可拆改。
謂之地勢迫隘而裁削,豈有是理?自上過懲有司之失,不究至當之歸,臣則以爲未安。
古語雲:『仁孝誠敬。
』饌小器大,緻有褻瀆,改不合誠敬。
寢殿異同,其於仁孝,豈不未盡?臣但以情理達之,其間曲節,有不能盡知者,故欲使該官,極盡議處耳。
」上曰:「今言隻是裁削器皿,而當時啓辭具存,雖一二饌品,欲有所裁減,豈不未安?其時之事,到今思之,非但器皿一事,至於通作廟家,於予心亦有所未安。
常時,父子不同席,況闕內禮制等分,嚴乎嚴矣。
列祖同坐一室,非禮也。
宗廟,則有異室之意矣。
」大升曰:「自上旣讀《中庸或問》,豈不知五廟各室祫祭,則合群廟之主,就行於太祖之室中,中無限隔,序以昭穆乎?明帝謙抑,命藏其神主於更衣別室,遂爲同坐異室之制,而唐、宋以下因之矣。
」上曰:「此則言宗廟之制也。
父子同坐一室,終是未安。
」大升曰:「唐家雖通,而限以間隔,恐非通也。
」又曰:「李芑用事,祔仁廟於延恩殿,二十餘年。
神人共憤,至于己巳,三公請祔文昭殿,上允之。
奉審殿內,難於設位,將欲增建,廷議以拆改廟屋爲未安。
李滉獻箚曰:『前殿之制,南北短而隘,東西長而闊,請依古禮,下太祖東向之位,則可免拆改殿屋之橈,而無地隘難行之患。
』廷議又以爲:『世宗大王建廟之初,象生時而奉太祖南向,在後嗣王,未可變易雲。
』其後諫院引『嘗爲君臣,便同父子』之說,以爲當初遺訓,毋過五室,仁廟入祔,睿廟當遷。
自上可之,而議者皆以爲:『祖仁考明,非但名實大乖,睿廟以當代高祖之親,遞出未安雲。
』其後仁廟當仍祔延恩殿之說又起,而自上可之。
物議皆曰:『仁廟繼統之君,不得合享,有拂於天理人心。
』乃增建後寢,仁、明兩位,同祔一室,同昭共世,禮則然矣。
第就殿內,欲處置得好,故不無苟且,然非偶然計而爲也。
禮有一定之文,而不可不隨時損益,變而通之,通作廟家,不得已也。
若其裁削器皿,則由於祭膳之褻瀆也。
自上聖學高明,又知禮文,酌古準今,十分商量,求合厥中可也。
欲矯裁減之失,竝與器皿仍舊,臣則以爲未便。
」柳希春、權轍、尹鉉,各陳漕船之策。
大升啓曰:「民之流離,而漕運之弊生。
今當先治其本,講求蘇復爲便。
」尹鉉又陳軍資三監糙米、司贍綿布陳腐匱乏之弊。
上曰:「司贍軍資,同然匱竭。
雖神運鬼輸,亦無可奈何。
不爲偸盜之資,則不可知也。
別無用煩而如此,必有其故矣。
」大升曰:「一年經費,必計一年稅入而用之。
稅入少,而經費多,則幾何其不至於耗竭也?今當先節其冗食,然後可支吾也。
故曰:」生之者衆,食之者寡,則財恒足矣。
』「又啓曰:」臣久於在外,不能細知,頃見朝報,以紀綱不立,治效無成爲嘆,意甚盛矣。
但匹夫欲有所爲,而無勢力可辦;至於人主,則居可治之位,操可爲之柄,苟欲有爲,則何事之不可成乎?徒事於慨嘆,不能反求其本,則臣未見治道之能成也。
竊詳程子之言曰:『爲治之道,立志爲先,責任、求賢次之。
』此實前賢灼知道理之言也。
「上曰:」斯言善矣。
但勢已傾矣。
非命世之才,不可以有爲。
若志大才踈,則踈闊而已。
今之在位者,豈不賢乎?其於勢傾何?「大升曰:」上敎極爲未安。
凡事之狃於習俗,自至陵夷者,苟自上不知則已矣,旣知,則何難於轉移乎?舍曰予何能雲,則於祖宗之付托何?今之在位者,儘善矣。
尋常之事,固可爲也。
擔當國事,則非人人之所可能也。
自上,上倚大臣,下以賢執事,布列于庶位,然後治道可成也。
憂勤焦思,見於傳敎,四方流聞,不勝未安,而況於在列乎?且古人論事,未嘗苟同。
今也,某人建白某事,雖未穩便,他人引嫌而不敢言。
千碩之舟,人知其不可行,而以樸淳獻議之故,紛紛不定,如其不是,則速改可也。
「 秋七月 7月7日 ○庚寅,領議政李浚慶卒。
字原吉廣州人高麗判典校寺事遁村李集之後也。
自少篤學,其相業爲近代最。
壽七十四,後贈諡忠正,配享宣祖廟庭。
臨終有遺箚。
其箚曰: 入地臣某,謹條四件,仰瀆身後之聽。
伏願,殿下少垂察焉。
一曰帝王之務,惟學爲大。
程子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
』殿下之學,其於緻知之功,思過半矣,涵養之功,多有所不逮,故辭氣之間,發之頗厲,接下之際,少涵容遜順氣象。
伏願,殿下於此加功焉。
二曰待下有威儀。
臣聞天子穆穆,諸侯皇
植字楗仲,承文院判校彥亨之子也。
自爲兒齒,容貌粹然,靜重若成人。
及長,於書無不通,尤好左、柳文字,製作好奇高,不拘程式。
因國學策士,獻藝有司,屢被高選,名動士林。
一日讀書,得許曾齋志伊尹之志、學顔淵之學等語,始悟舊學不是,刻意聖賢之學,勇猛直前,不復爲俗學所撓。
大書敬義二字於窓壁間曰:「吾家有此兩箇字,如天之有日月,洞萬古而不易,聖賢千言萬語,要其歸,都不出二字外也。
」嘗語門人曰:「爲學,禮不出事親、敬兄之間。
如或不勉於此。
而遽欲窮探性理之奧,是不於人事上求天理,終無實得於心,宜深戒之。
」天性篤於孝友,執親之喪,身不脫衰,足不出廬。
與弟桓,合食共被,未嘗異居。
智識高明,審於進退,一自世道衰喪,賢路崎嶇,雖有志於挽回,知終不遇,卷懷山野。
晩蔔頭流山下,別搆精舍,扁曰山天齋,以終老焉。
在中廟朝,以薦獻陵參奉不起。
至明廟朝,又以遺逸,屢遷六品官,皆不就。
復以尙瑞院判官徵入,引對前殿,上問治亂之道、爲學之方,對曰:「君臣情義相孚,然後可以爲治。
人主之學,必須自得,徒聽人言無益。
」遂歸故山。
今上嗣服,以敎書召之,辭以老病。
繼有徵命,又辭奏疏,請獻救急二字,以代獻身,因歷擧時弊十事。
其後又下旨趣召,辭上封事,轉授宗親府典籤,終不赴。
辛未大饑,上賜之粟,因陳謝獻疏,辭甚剴切。
壬申病甚,上遣醫治疾,未至而終,年七十有二。
訃聞,上震悼,賜祭賻粟,贈爵司諫院大司諫。
故友諸生,自四方來弔者,幾數百人,爲斯文慟也。
植氣宇淸高,兩目炯燿,望之,知非塵世間人。
言論英發,雷厲風起,使人不自覺其潛消利慾之心也。
燕居,終日危坐,未嘗有惰容,年踰七旬,常如一日。
學者稱爲南溟先生,有文集三卷,行于世。
○上遣禮曹佐郞金瓚,諭祭于故宗親府典籤曺植之靈。
河嶽正氣,宇宙精英,凝資秀朗,賦質純明。
蘭畦茁芽,詩禮之庭,習文隷藝,超群發硎。
早見大義,旁搜蘊奧,嘐嘐敢顔,是造是期。
天椓斯文,士失所導,雕眞毀樸,媚于時好。
益堅所志,公不渝操,餘事宏詞,望道慥慥。
爰有所詣,遂厭聲華,握瑜懷瑾,高栖炯霞。
昕夕典墳,益事講磨,卓乎山峻,淵盈河涵。
淸標霜潔,馨德蘭薰,氷壺秋月,景星慶雲。
遠豈忘世,憂深戚臣,嗚呼此心,堯舜君民。
先王初載,盜臣秉柄,夷貪跖廉,以邪改正。
三精幾瞀,人紀將覆,仰念深思,誰因誰極。
天祐聖衷,銳意徵賢,宣麻九重,玉帛翩翩。
公斯奮厲,爲國身損,讜言風發,義正辭嚴。
孰謂鳴鳳,發此衆鉗,奸諛寒骨,具僚汗顔。
威鎭宗社,忠激朝端,人謂公危,公不小慄。
及玆季年,聖念深惕,黜回屛奸,思賢訪德。
首起我公,馳驛頻繁,白衣登對,集善効君。
答應如響,魚水相欣,公思舊居,式遄其歸。
白駒難縶,興言在玆,逮予嗣服,夙欽公聲。
遹追先志,屢煩于旌,公乎邈邈,愧我菲誠。
瀝忠獻章,言危識宏,朝晡對越,以代扆屛。
庶幾公來,作我股肱,詎意一疾,小微告徵。
濟川誰倚,高山何仰,小子疇依,生民誰望。
言念及此,予心惻愴,思昔隱遁,代有烈光。
由務樹聲,唐虞其昌,魯連抗秦,嚴光扶漢。
縱雲一節,尙或弭亂,況乎美德,金玉其貞。
栖身數畝,爲世重輕,光燭一代,功存百世。
榮贈雖加,豈盡其禮,伊昔先王,恨不同時。
予味斯言,心懷忸怩,音容永隔,此恨何量?眷彼南服,山高水長,天不憖遺,大老繼零。
國以空虛,奈無典刑,聊伻泂酌,予懷之傷。
精靈不昧,韻我馨香。
○乙卯辭職疏曰: 宣務郞新授丹城縣監臣曺植,誠惶誠恐,頓首頓首,上疏于主上殿下。
伏念,先王不知臣之無似,始除爲參奉。
及殿下嗣服,除爲主簿者再。
今者又除爲縣監,慄慄危懼,如負丘山,猶不敢一就,黃蹤一尺之地,以謝天日之恩者。
以爲:『人主之取人,猶匠之取木。
深山大澤,靡有遺材,以成大廈之功,大匠取之,而木不自與焉。
』殿下之取人者,有土之責也。
臣不任爲慮,用是不敢私其大恩,而躑躅難進之意,則經不敢不達於側席之下矣。
抑臣難進之意,則有二焉。
今臣年近六十,學術踈昧,文未足以取丙科之列;行不足以備灑掃之住。
求擧十餘年,至於三刖而退,初非不事科擧之人也。
就使人有不屑科目爲者,亦不過涬涬一段之凡民,非大有爲之全材也。
況爲人之善惡,決不在於求擧與不求擧也。
微臣盜名,而謬執事,執事聞名,而誤殿下,殿下果以臣爲如何人耶?以爲有道乎?以爲能文乎?能文者未必有道,有道者未必如臣。
非但殿下不知?宰相亦不能知也。
不知其人而用之,爲他日國家之恥,則何但罪在於微臣乎?與其納虛名而賣身,孰若納實穀,而買官乎?寧負一身,不忍負殿下,此所以難進者一也。
抑殿下之國事已非,邦本已亡,天意已去,人心已離,比如大木,百年蟲心,膏液已枯,茫然不知飄風雨何時而至者久矣。
在廷之人,非無忠志之臣,夙夜之士也。
已知其勢極而不可支,四顧無下手之地,小官憘憘於下,姑酒色是樂;大官泛泛於上,唯貨賂是殖。
河魚腹痛,莫肯屍之,而且內臣樹援,龍挐于淵,外臣剝民,狼恣于野,亦不知皮盡,而毛無所施也。
臣所以長想永息,晝以仰觀天者數矣。
噓唏掩抑,夜以仰看屋者久矣。
慈殿塞淵,不過深宮之一寡婦;殿下幼沖,隻是先王之一孤嗣。
天災之百千,人心之億萬,何以當之,何以收之耶?川渴雨粟,其兆伊何?音哀服素,形象已著,當此之時,雖有才兼周、召,位居鈞軸,亦末如之何矣。
況十微身村如草芥者乎?上不能持危於萬一,下不能庇民於絲毫,爲殿下之臣,不亦難乎?若賣鬥筲之名,而賭殿下之爵,食其食,而不爲其事,則亦非臣之所願也。
此所以難進者二也。
且臣近見邊鄙有事、諸大夫肝食,臣則不自爲駭者。
嘗以爲此事發自二十年之前,而賴殿下神武,於今始發,非出於一夕之故也。
平日朝廷,以貨用人,聚財而散民,畢竟將無其人,而城無軍卒,賊入無人之境,豈是怪事耶?此亦對馬島倭奴陰結向導,作爲萬古無窮之辱,而王靈不振,若萠厥角,是何待舊臣之家,或嚴於周典儒寵仇賊之思,反加於亡宋耶?視以世宗之南征,成廟之北伐,則孰如今日之事乎?然若此者,過爲膚革之疾,未足爲心腹之痛也。
心腹之痛,痞結充塞,上下不通,此乃卿大夫乾喉焦唇,而車馳人走者也。
號召勤王,整頓國事,非在於區區之政刑,唯在於殿下之心。
汗馬於方寸之間;而收功於萬牛之地,其機在我而已。
獨不知,殿下之所從事者何事耶?好學問乎?好聲色乎?好弓馬乎?好君子乎?好小人乎?所好在是,而存亡繫焉。
苟能一日惕然警悟,奮然緻身於學問之上,忽然有得於明新之內,則明新之內,萬善具在。
百化由出,擧而措之,國可使均也;民可使和也,危可使安也,約而存之,鑑無不空,衡無不平,思無邪焉。
佛氏所謂眞定者,隻在此心而已。
其爲上達天理,則儒一釋也。
但施之於人事者,無腳踏地,故吾家不學之矣。
殿下旣好佛矣,若移之學問,則此是吾家事也。
豈非弱喪,而得其家,得見父母、親戚、兄弟、故舊者乎?況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殿下若取人以身,則帷幄之內,無非社稷之衛也。
容何有如昧昧之微臣乎?若取人以目,則衽席之外,盡是欺負之徒也。
亦何有如硜硜之小臣乎?他日殿下緻化於王道之域,則臣當執鞭於廝臺之末,竭其心膂,以盡臣職,寧無事事之日乎?伏願,殿下必以正心爲新民之主,修身爲取人之本,而建其有極,極不極,則國不國矣。
伏惟睿察。
臣植不勝隕越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五月 5月1日 ○乙酉,上禦朝講于宣政殿,講《書傳》《舜典》。
奇大升啓曰:「文昭殿之事,累日論啓,而兪音尙閟,不勝鬱焉。
當初政定之意,其有由矣。
祭物橫看,則祖宗朝所定,而祭器之隨後改鑄者,漸以侈大。
仍緻器大而膳小,人皆知和水不敬之未安。
至于己巳,前殿卓面狹窄,難於排設,物議以爲器大,而緻有此褻瀆。
且難排設,不如小加裁削,適盛其膳品,容設於卓面之兩得其宜也。
第其後寢,麪蒸片炙,有少贏餘。
一器之所餘雖少,而合而計之,則爲不少,故欲啓達減改,而有司不察,一應祭膳,莫不裁減,何未安如之?今復舊規,上敎至當。
但舊器之與膳相稱者,則仍之可也。
其不稱者,變而通之,尤合於情禮矣。
烝麪,雖有所餘,而對驗則小雲。
雖小,使之適中可也。
若以裁損祭膳爲未安,使之商議,則必有處之之道矣。
臣聞椀之容入,比前似少,而不甚相遠,加之一分,則圓經所周,分數必多,若更商量,則曲盡矣。
祭緻其誠敬,裁減未安。
今若仍舊,則後寢及前殿之常祭,則猶之可也。
至於視祭時,器之加者,多至八九,排設難矣。
」上曰:「自有舊規,今但遵行,不徒議之而已。
」大升曰:「自有舊規之敎,固是,而舊規若十分穩當,則仍之可也;舊規而至於未盡,則徒守而不爲之所者,亦豈得乎?且今之所欲改者,非祭膳橫看也;欲就舊器,稍損其後來之侈大者耳。
祭器褻瀆,雖非卓面之狹,猶當使器膳相稱,況今前殿後寢,不可異同者乎?若少變通,而得其宜,則隨時適中矣。
」又啓曰:「祭器之裁減,外間皆以爲卓面狹窄之故,臣於其時,適忝諫長,知其顚末矣。
權轍以都監提調,實主其事,初非以地勢之隘也。
器大而饌少,欲兩得其宜,而裁削耳。
臣病歸田裡,及到漢江,得見朝報,臣心驚駭。
臺諫之啓,實爲未安。
退伏鄕村,豈知裁減祭膳之事乎?當初稍損器制之意,則實在於膳少,而器大也。
權轍知之,不曾分明啓達,故自上不能洞知矣。
〈是日轍入侍,亦啓此事。
〉人君奉先之道,脫有意外,雖廟宇猶可拆改。
謂之地勢迫隘而裁削,豈有是理?自上過懲有司之失,不究至當之歸,臣則以爲未安。
古語雲:『仁孝誠敬。
』饌小器大,緻有褻瀆,改不合誠敬。
寢殿異同,其於仁孝,豈不未盡?臣但以情理達之,其間曲節,有不能盡知者,故欲使該官,極盡議處耳。
」上曰:「今言隻是裁削器皿,而當時啓辭具存,雖一二饌品,欲有所裁減,豈不未安?其時之事,到今思之,非但器皿一事,至於通作廟家,於予心亦有所未安。
常時,父子不同席,況闕內禮制等分,嚴乎嚴矣。
列祖同坐一室,非禮也。
宗廟,則有異室之意矣。
」大升曰:「自上旣讀《中庸或問》,豈不知五廟各室祫祭,則合群廟之主,就行於太祖之室中,中無限隔,序以昭穆乎?明帝謙抑,命藏其神主於更衣別室,遂爲同坐異室之制,而唐、宋以下因之矣。
」上曰:「此則言宗廟之制也。
父子同坐一室,終是未安。
」大升曰:「唐家雖通,而限以間隔,恐非通也。
」又曰:「李芑用事,祔仁廟於延恩殿,二十餘年。
神人共憤,至于己巳,三公請祔文昭殿,上允之。
奉審殿內,難於設位,將欲增建,廷議以拆改廟屋爲未安。
李滉獻箚曰:『前殿之制,南北短而隘,東西長而闊,請依古禮,下太祖東向之位,則可免拆改殿屋之橈,而無地隘難行之患。
』廷議又以爲:『世宗大王建廟之初,象生時而奉太祖南向,在後嗣王,未可變易雲。
』其後諫院引『嘗爲君臣,便同父子』之說,以爲當初遺訓,毋過五室,仁廟入祔,睿廟當遷。
自上可之,而議者皆以爲:『祖仁考明,非但名實大乖,睿廟以當代高祖之親,遞出未安雲。
』其後仁廟當仍祔延恩殿之說又起,而自上可之。
物議皆曰:『仁廟繼統之君,不得合享,有拂於天理人心。
』乃增建後寢,仁、明兩位,同祔一室,同昭共世,禮則然矣。
第就殿內,欲處置得好,故不無苟且,然非偶然計而爲也。
禮有一定之文,而不可不隨時損益,變而通之,通作廟家,不得已也。
若其裁削器皿,則由於祭膳之褻瀆也。
自上聖學高明,又知禮文,酌古準今,十分商量,求合厥中可也。
欲矯裁減之失,竝與器皿仍舊,臣則以爲未便。
」柳希春、權轍、尹鉉,各陳漕船之策。
大升啓曰:「民之流離,而漕運之弊生。
今當先治其本,講求蘇復爲便。
」尹鉉又陳軍資三監糙米、司贍綿布陳腐匱乏之弊。
上曰:「司贍軍資,同然匱竭。
雖神運鬼輸,亦無可奈何。
不爲偸盜之資,則不可知也。
別無用煩而如此,必有其故矣。
」大升曰:「一年經費,必計一年稅入而用之。
稅入少,而經費多,則幾何其不至於耗竭也?今當先節其冗食,然後可支吾也。
故曰:」生之者衆,食之者寡,則財恒足矣。
』「又啓曰:」臣久於在外,不能細知,頃見朝報,以紀綱不立,治效無成爲嘆,意甚盛矣。
但匹夫欲有所爲,而無勢力可辦;至於人主,則居可治之位,操可爲之柄,苟欲有爲,則何事之不可成乎?徒事於慨嘆,不能反求其本,則臣未見治道之能成也。
竊詳程子之言曰:『爲治之道,立志爲先,責任、求賢次之。
』此實前賢灼知道理之言也。
「上曰:」斯言善矣。
但勢已傾矣。
非命世之才,不可以有爲。
若志大才踈,則踈闊而已。
今之在位者,豈不賢乎?其於勢傾何?「大升曰:」上敎極爲未安。
凡事之狃於習俗,自至陵夷者,苟自上不知則已矣,旣知,則何難於轉移乎?舍曰予何能雲,則於祖宗之付托何?今之在位者,儘善矣。
尋常之事,固可爲也。
擔當國事,則非人人之所可能也。
自上,上倚大臣,下以賢執事,布列于庶位,然後治道可成也。
憂勤焦思,見於傳敎,四方流聞,不勝未安,而況於在列乎?且古人論事,未嘗苟同。
今也,某人建白某事,雖未穩便,他人引嫌而不敢言。
千碩之舟,人知其不可行,而以樸淳獻議之故,紛紛不定,如其不是,則速改可也。
「 秋七月 7月7日 ○庚寅,領議政李浚慶卒。
字原吉廣州人高麗判典校寺事遁村李集之後也。
自少篤學,其相業爲近代最。
壽七十四,後贈諡忠正,配享宣祖廟庭。
臨終有遺箚。
其箚曰: 入地臣某,謹條四件,仰瀆身後之聽。
伏願,殿下少垂察焉。
一曰帝王之務,惟學爲大。
程子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
』殿下之學,其於緻知之功,思過半矣,涵養之功,多有所不逮,故辭氣之間,發之頗厲,接下之際,少涵容遜順氣象。
伏願,殿下於此加功焉。
二曰待下有威儀。
臣聞天子穆穆,諸侯皇